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1
中国老龄化速度惊人
许多人谈论中国经济的奇迹,即中国仅用数十年就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却少有人注意到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之迅速,同样是国际奇迹。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中国仅用了18年(1981-1999年)。
据联合国预计,到21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占到届时全世界老年人口20.2亿的近1/4。
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人口与经济高度正相关。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放缓,都与此息息相关。目前,印度的年龄中位数是27岁,中国和美国一样是37岁,而日本是47岁。
所以,趋势很明显,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债”时期,并将成为全球第一老年大国,经济也将越来越告别“人口红利”与“思春经济”。中国,能否以“思秋经济”和“养老经济”来抵挡、平缓经济增长衰落大势呢?这绝对值得考虑。
从供给侧思考的五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大力发展针对“思秋人群”的体检市场。2010年中国健康检查市场总量达到2.87亿人次,市场规模400亿;2014年,这一市场容量突破4亿人次,市场规模达到700亿元。“思秋”人群显然有着最大的体检需要,同时也有着最高的收入支撑,而近年来基因、互联网等检测技术的突破,将使得市场供需趋于对接,中国有望成为“思秋经济”的先锋。
第二个建议是大力发展针对“思秋人群”的个性化医疗定制,以及包括基因修复在内的全面保养产业。体检,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必然是保养和医疗方案的制定,并且不是传统的公费医疗所提供的一般医疗服务,而是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时代对“思秋人群”的量身定制、跨越千山万水的全球定制,以及“大数据+”的精准医疗。
第三个建议是大力发展生命科学、生物工程以及与信息科学相关的基础研发,在大健康基础产业上“弯道超车”。笔者在参观了以色列的生物科技后,深信信息科技后最有可能后来居上的就是生物科技的突破。在这方面,日本先行一步,不仅率先提出“思秋期”概念,还从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和养生中寻找灵感,从中国进口原料经提炼加工后又高价出口到中国。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2
为何医疗健康互联网能够频频引得BAT的青睐?
投资界的香饽饽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某知名风险投资公司医疗投资经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医生资源紧缺、人均医疗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服务自然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上,清科董事长倪正东表示,拥有巨大需求的医疗健康行业始终会是VC/PE关注的领域。“如果一家综合基金没有设立医疗投资部门是无法想象的。医疗健康行业不太会受经济环境影响,不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经济下滑,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呈现稳健增长。” 倪正东称,目前整个投资界最关注的两大行业分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医疗健康。作为这两个最热门行业的交集,移动医疗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所谓移动医疗,就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下称“《发展报告》”)也对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给出了预测。据《发展报告》估算,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3.4亿元,较上年增长25.8%。《发展报告》预计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到2017年底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
这一概念究竟有多火?看看眼下屡创新高的投资规模便可见一斑。继8月19日春雨移动健康(以下简称“春雨”)拿下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刷新国内移动健康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纪录,9月2日,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又宣布获得来自腾讯的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成就了国内目前该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
核心资产是医生资源
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各自拿下三轮融资的春雨和丁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医疗健康互联网领域的佼佼者,是因为它们掌握着医疗产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医生。
创建于2000年的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网站。丁香园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天天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丁香园目前的网络平台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医学专业领域,能够推动医学专业人士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及药学研发等多领域内的学术沟通、信息共享和专业合作。
“成立14年来,我们的专业会员数量已经超过400万人,其中超过200万人都是执业医师。”李天天说。
《中国经济周刊》查询国家卫计委于今年4月的《2013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发现,截至2012年,中国执业医师总数为261.6万人,换句话说,中国每10名执业医师中,就有7~8个人拥有丁香园账号。
“丁香园拥有的医生和医疗资源,与微信和手Q资源对接,无疑会为这个行业提供独特的价值。”腾讯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医学专业人群和数据最大程度地与千万用户连接,将大大降低用户获取医学信息及获得指导的难度。
李天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腾讯之外,BAT中的另一巨头近期也向丁香园提出过融资计划。最终选择腾讯是因为看中了它的微信功能。
李天天称,丁香园将会把资金用于研发面向医生和大众的医疗健康类产品,“并希望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一步为大众群体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与相关服务,告诉大家一些健康常识、疾病知识,指导大家安全用药。”
尽管李天天反复强调,丁香园只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不涉及线上问诊,但成立仅仅3年的春雨却在后一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作为中国第一家移动医疗公司,春雨主打产品掌上问诊App春雨医生目前已拥有3000万激活用户量,4万名在线医生,每日健康问题咨询量超过5万。“在春雨医生这个平台上每天的问诊量已经超过中国任何一家医院的日门诊量。”春雨创始人张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春雨医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患沟通手机平台。
据春雨副总裁毕磊介绍,新一轮投资主要用于扩大用户量和医生量,按照春雨医生App目前的日新增量级估算,至2015年年底,春雨医生用户量可以达到1亿,医生量超20万。
商业模式能否盈利是问题
尽管医疗健康互联网发展得如火如荼,仍有不少人对其发展提出了各种担忧。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并实现盈利,就是摆在春雨和丁香园面前的首要问题。
8月29日,国家卫计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出医务人员不得私自从事远程医疗服务。《意见》要求,医务人员在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时,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建立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则《意见》将直接打击春雨的主营业务。
毕磊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政策的目的不是打击春雨,而是规范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于今年年底开放处方药网上销售,国家势必要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医生开处方的行为。“我们现在提供的是健康建议而非远程医疗。如果我们的医生在网上给患者开具电子处方,那么这就属于远程医疗,肯定是需要规范的。”毕磊说。
相比于还处于成长摸索阶段、主要目标是拓展用户数量而非短期实现盈利的春雨,成立14年的丁香园已经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李天天称,丁香园已经连续4年盈利,预计今年的收入将接近1亿元人民币。“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跟药企合作,帮助制药企业推广产品、收集医生反馈意见。另外两部分是帮助药企、医疗企业进行人才招聘和建立垂直电子商务。其中第一部分是丁香园主要收入来源。”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人质疑丁香园在医生和药企之间扮演的角色与身份。李天天则称, 药企需要平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药品与治疗方案,医生也需要有渠道去了解最新的药品情况。“丁香园只是一个 沟通渠道和桥梁”。
“我认为,丁香园的模式不仅不违规,还可以帮助这个产业真正走出医药代表带金销售的状态。”某私募基金投资经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但是作为医疗健康互联网企业,光想着怎么赚药企的钱还不够。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应该把患者和医生这两个终端客户绑在一起,同时还要把支付方式整合进来。”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3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宣告完成,美、英、德、法、日、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向世界宣布:人类已经
进入基因时代!
2006年6月18日,随着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基因测试的完成,生命科学从此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基因技术开始走出神秘的科学殿堂,进入人类生活。
2007年10月11日,我国科学家对外宣布成功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炎黄一号”,标志着我国基因技术研究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2008年5月17日,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少年儿童个性化教育基因解析工程――“成才基因解析”宣告完成。开始向全球推广,为世界青少年儿童教育领域带来福音,书写基因技术的商业奇迹!
生命科学:神秘的空中花园
认识自我和了解世界一样,都是人类既古老又伟大的梦想,早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在石柱上刻下了“认识你自己”的箴言。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正在不断丰富。生命科学,便是其中不可思议的奇迹之一。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了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重要科研论文:遗传物质DNA是双螺旋结构。自此,人类在生命科学探索的路上突飞猛进。但DNA内的遗传密码究竟如何排列,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基因组奥秘,成为生物科学界一时无解的难题。人类基因解密对于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它就如同一座空中花园,所有人都看到了眼前的美丽风景,却始终未能一探究竟。
直到2000年6月26日,随着美、英、德、法、日、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绘制完成,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人类宣告进入基因时代,基因技术也由纯粹的科学研究领域开始进入实际运用领域。
基因产业:从桃花源到后花园
人类基因图谱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现代科学发展史证明,科技的进步必将带来经济的变革。随着基因技术特别是人类基因研究的飞跃发展,基因科技产业成为通向财富之门的朝阳产业。研究表明,人体共有大约10万到14万个基因,每个基因的改变都将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基因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产业,破译一万个基因,就会形成1万个产业。
基因经济孕育着的无限商机,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证明。美国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仅在1999年至2003年间,便创下超过80亿美元的销售额。基因产业惊人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制药方面,也将涉及教育、农业、食品、化工等各个领域。美国经济学家预测:到2020年,基因产业的经济价值的总和将超过IT产业经济价值的10倍。
基因产业呈现的诱人前景,犹如一片梦幻般的桃花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美国在基因领域的研发费用占其民用研究经费的50%;日本的“生物行动计划”中包括50个指导计划、88个基本行动计划和200个详细行动计划;而中国也一直把基因科学提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务院甚至专门成立“基因产业联盟办公室”来引领基因产业。
但是,人类的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在全球范围内,对基因资源及其知识产权的抢夺变得非常激烈,一旦对抢夺到的基因资源申请专利,就意味着从此获得了一个产业的独有财富空间。基因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围绕基因资源而进行的知识产权争夺愈演愈烈。世界共享的“桃花源”逐渐被瓜分成各国的“后花园”。
基因解析: 风景这边独好
人类基因研究是各国生命科学发展的重点,随着基因技术及其运用的不断成熟和规范,人类基因研究成果逐渐体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其中,基因解析就是最热门的产业之一。
基因解析是人们为了解个体特征和生命奥秘而进行的基因检测分析。基因解析的运用既能为人类的一系列生理疾病寻找到治疗途径,也可根据个体基因特点量身打造科学的成长计划和生活计划等,在教育及其他很多领域也有广泛前景。
在未来,各种各样的基因功能解析服务都可向社会提供。以基因为导向来科学地规划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将成为必然选择,如同我们现在利用手机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目前美国每年有超过800万的人参加基因解析,英国每年也有600万人进行解析,而这一数字每年都在直线上升。这些发达国家的基因解析机构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到了基因解析带来的巨额财富。就中国而言,专家预计目前认识到基因解析重要性的人数已达到总人口数的15%~20%,每年参加基因解析的人数至少可达300万人。
此外,随着解析人群的快速增长,已检者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这个以亿计的人群需要更多后续的个性化服务,例如针对自身基因的教育计划、职业计划、健身计划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科学指导,基因解析孕育着难以想象的财富空间。
基因解析是基因经济崛起的原点,我国基因经济的第一波热潮,必定从基因解析开始。每一项功能基因的解析,都将推动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如果说一个基因就是一个产业群。那么基因解析所对应的市场,犹如浩瀚的宇宙,而这个市场的大小,只能用天文数字来描述。
成才基因解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正是因为空前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基因解析被写入国家863计划。
2008年5月17日,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再次获得了振奋人心的重大突破,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成才基因解析”宣告完成,正式向全球推广。中国在基因经济的“桃花源”争夺中,又获得了一块重要的“后花园”。
“成才基因解析”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13位院士为核心的专家委员会历经数年潜心研究而成,运用遗传基因分析仪和生物基因芯片,通过研究基因片段,揭示个体潜在智能特点,甚至帮助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超常天分,进而制订合适的发展培养计划,最终让孩子成为某个领域的卓绝人才。
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心愿,甚至是众多父母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发现孩子的天分、爱好、兴趣和特长,确定孩子的培养方向,很多家长忙于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但传统的培养方式不仅带有盲目性和随机性,而且花费大、周期长;浪费大量财力不说,更重要的是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孩子的潜在天分,错过孩子成才教育的最佳时机。成才基因解析能够从基因科学高度及时准确发现包括天分在内的40多项有关教育培养的基因,让家长全面科学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指明了孩子成长教育的方向,迎合了天下父母的渴求。而发现自己孩子的天分,更是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错过的!正如斯诺克神童丁俊晖说的,父亲发现我的天分后,卖了房子为我练球。中国有超过四亿的青少年儿童,整体市场规模在万亿以上;一个中等城市的利润规模也将超过10亿,这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市场,也是我国在世界基因桃花源中瓜分到的重要 “后花园”。
基因解析所蕴涵的巨大财富机会,很多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从中获取了巨额财富,如上海旦途(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抢先获得“成才基因解析”全球推广权,2008年计划在全国的主要城市招募合作伙伴,建立1000个授权采样中心,只要投资3万到120万就可以成为授权采样中心,分享到基因财富。“成才基因解析”对于青少年儿童基础教育和国家人才培养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被确定为“世界青少年儿童个性化教育接轨工程”,必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各方面的杰出人才。
比尔・盖茨曾预言:下一个能真正超过我的世界首富,一定来自基因领域。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4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证券投资超越一国的界限,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原来一国性的证券市场变成了国际性的证券市场。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各国竞相建立创业板市场、各国证券交易所寻求大联盟。2000年,纳斯达克上市的4829家公司中有429家外国公司;纽约交易所上市的2592家公司中有405家外国公司;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外国公司的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66%;其他市场外国公司的比例分别为阿姆斯特丹40%,布鲁塞尔42%,瑞士42%,新西兰34%。欧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三大交易所一直在寻求结盟;伦敦、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也在探讨合并;纳斯达克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将其市场延伸至日本东京和香港;新加坡证交所与美国证交所的合作也在拟议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开放,我国证券市场也逐步国际化,这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程度提高,相互影响更加明显。中国加入WTO以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针对当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制订全面合理的步骤与对策,最终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开放与发展。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使中国证券市场
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程度提高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也带动了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获取国际比较利益而进行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与投资工具的加速发展、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科学技术与证券交易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经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他们不仅希望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还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更深入、广泛。灵活的投资。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新兴企业,也希望到海外证券市场筹资、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发展与竞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发展。就当前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已经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稷度日益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在整体市场走势、产业结构发展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关联性,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走向的重要背景和参考因素之一。
1.整体市场走势头联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一方面表明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股市,另一方面表明证券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在证券市场上显现,而各国经济贸易的关联性使得国际化的各国证券市场整体市场走势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走势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开放度高的证券市场的走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的道琼斯指数、NASDAQ指数已经成为对各国证券市场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使得证券市场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即市场价格上的波动性从美国证券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越来越明显。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其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全球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影响越来越直接,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样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中国证券市场还会受到亚洲各邻国和香港地区等与我国经济关系紧密的证券市场影响。
2.产业结构发展关联
人类进步的不同时期都伴随着不同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现在以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代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的蓬勃发展带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其证券市场上不同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反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投资理念对整个世界范围内产业兴衰的理解。美国的NASDAQ市场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证券市场,高新技术企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关联性使得各国证券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科技板块的发展异军突起。最近,NASDAQ市场的下挫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和海外上市的表现,产业结构发展的关联性十分明显。
二、中国证券而场国际化的现状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外国的证券发行,这是国际证券筹资;二是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这是国际证券投资;三是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证券业自由化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外国发展,这是证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可能更注重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突破国界,但从国际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看,则更倾向于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是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发行国际债券开始的。1991年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发行上市,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重大步骤。截至2001年2月9日,我国B股上市公司有114家。此外,我国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S(美国存托凭证)、国际债务,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但是,从国际证券投资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A股市场不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外国投资者只能进入B股市场,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目前,B股市值仅为A股2.8%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另一方面,国内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国外证券市场,我国券商规模小、竞争力差,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只是少数。所以,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证券市场远远未达到投资主体的国际化。
我国即将加入WTO,WTO对证券业的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按照这些原则,中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少量持股(起初为对33%,三年后增加到49%)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33%)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面对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加入WTO后将面对的市场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逐步缩小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差距,使证券市场同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相适应。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得
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具体表现为:
1.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从纵向看,中国证券市场扩张较快,但从横向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融资水平却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抵御国际化的风险。(1)上市公司数量少。1994年,世界范围内拥有5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14个,其中,拥有10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达7个(具体情况是:美国7770家,印度7000家,日本2205家,英国2070家,加拿大1185家,澳大利亚1144家,捷克1024家)。中国1994年只有291家,列世界第22位。直到1999年底,中国才超过1000家。(2)上市公司规模小。1994年,世界各国上市公司平均规模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例如,日本、瑞士、瑞典、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美国分别为16.8、11.9、11.4、11.3、9.88.9.6.5亿美元。中国仅为1.5亿美元,列世界第36位。中国上市公司规模这些年虽有迅速扩大之势,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准。(3)资本证券化水平较低。评判证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资本证券化率:证券市场市值总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而我国证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新型市场。1999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计算,其比例仅为10%。而在1997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接近或超过100%,例如,美国为147%,英国为156%,加拿大为106%,香港为150%,日本为53%,德国为39%。
2.证券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
我国的证券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是依靠投资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是按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平均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6%左右,有74%左右的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国家股、法人股转配的部分不能流通,而且在可流通股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只是极少部分。同一企业根据其发行股票的对象、地点不同,又分为A股、B股、H股、N股,不仅A、B股市场相分离,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主体的A股市场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也不允许外国的公司来中国上市,而且B股市场也不统一,上海和深圳的B股市场分别用美元和港币交易。这种结构性的缺陷扭曲了证券的变现机制、市场评价机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使得我国证券市场高投机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成为真正的开放市场。
3.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流动,必然会受到货币兑换制度和出入境制度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实行较严的金融管制,汇率决定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投资者参与投资的证券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无法保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排斥了国际证券资本。此外,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还造成A、B股市场分离。
4.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规范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其法律架构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不够,仍然存在许多非市场化的操作,行政干预色彩还很浓厚。而且,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有效、及时,会计制度没有完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统一。
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给中国证券市场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外资进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大大缓解证券市场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为企业上市提供更大的机会;新的技术、经验、管理方法及新的金融产品和经营理念也随着开放被引进,我国证券机构也可抓住机遇开拓国际证券市场。开放带来了竞争,这对证券公司、上市公司、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都将是一个促进和提高。引入外资券商及投资者,从业者的多元化和平等竞争,将促使证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证券市场国际化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些功能齐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手段先进的外资证券公司的进入,证券市场份额争夺将日趋激烈,上市公司也将受到巨大冲击,而且由于新兴市场国家资源和资金相对贫乏,技术相对落后,很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此,面对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历史趋势时,我们要制订合理的战略选择。
1.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既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要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实施。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印度、台湾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B股市场为起点,分阶段、按比例将外资引入股市,逐步实现A、B股的合并,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渐进式发展。我们可以从有限度的开放阶段逐步推进,直到全面开放阶段,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国际化。
2.扩大市场规模,按照国际惯例规范证券市场
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国证券市场抵御国际资本冲击能力的重要保证。证券市场规范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进行改革和调整,规范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市场,逐步向WTO准则靠拢,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5
论文提要: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成熟的金融工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许多上市公司选择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模式。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可转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综述国内外关于可转债的融资理论。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中间性的投、融资工具,其市场体系的繁荣和发展将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金融风险的化解。而我国的可转债市场无论是在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上,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可转债的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品种,投资者在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的同时,还有可能因为转股而获得较高的资本利得,并且可转债对降低成本也有独特作用。我国资本市场一直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过高、投资品种匮乏、金融创新困难等问题,需要尽快推出债券类和权益类的金融产品并完善相关交易市场。因此,可转债融资对于中国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本身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我国证监会近日规定,允许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转换债券以满足部分“大小非”的资金需求,舒缓“大小非”减持对二级市场构成的压力。
一、可转债市场现状
2007年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及股票市场波动,为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经历了一波股权融资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渐将融资触角伸向债券市场,尤其以可转债市场备受青睐。2008年初迄今,公告拟发行的可转债规模已超上千亿元,这是2007年发行可转债规模的数倍,充分说明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可转债作为国内证券市场一种较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目前可转债市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发行公司的数量还不多,融资规模与资本市场规模相比还偏小。据统计,沪深两市截至2007年11月底,发行上市的可转债共53只,总发行额度585.05亿元。而2007年仅一年我国通过IPO所募集资金就达到了4,771亿元。这是我国可转债市场无法与之比拟的。截至2006年9月美国可转债市场规模已达2,600亿美元,占据全球可转债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全球可转债市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因此,近年来我国可转债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可转债市场存在很大差距,与股票相比在规模上还没有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融资工具。
(二)已发行可转债企业的行业分布不平衡。在国外,可转债发行主体早已发生变化,由大企业转向高成长、高风险企业。由于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利率比债券低),又容易受到投资者的欢迎(有风险规避作用),高风险、高成长企业如IT和生命科学行业特别青睐可转换债券这种融资方式。而我国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多为传统行业的优质企业,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样,虽然能保证可转债良好的投资价值,但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可转债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作用。
(三)可转债的发行条款设计趋同,每家可转债条款设计大同小异。一览众多发行企业的可转债发行条款,可以发现基本雷同,例如低票面利率、无限向下修正条款等。在可转债发行条款设计上,往往向融资者的利益倾斜,并未充分发挥可转债这一创新型金融工具的特性,严重阻碍了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正如我国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注意比较各种方式的优劣及与企业特点的适应性,在设计可转债融资条款时,也应与公司特性联系起来,真正凸现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
二、可转债理论研究
(一)国外理论研究。国外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有不少学者对于可转债融资的普遍现象已做了理论模型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模型认为:可转债的价值在于能解决由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给投融资带来的问题。本文将它们归为两条主线:风险模型及信息不对称模型。
1、风险模型。风险模型强调可转债的作用为能解决风险转移和风险度量问题。Brennan和Schwartz提出发行可转换债券一般具有公司投资人喜欢追求风险、公司本身风险难分散或公司投资政策难预测的特性。当公司运营和财务风险高时,发行标准型证券的融资成本就比较高,因此公司将选择发行如可转换债券的混合型证券。Green提出风险转移假说,指出当公司采用正NPV投资决策或采取的投资策略可以使财富从债权人转移到股东身上时,公司股东财富可提高,这将造成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成本,完全发行权益型证券可能导致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损害股东利益。Jensen和Stulz提出财务杠杠可以限制经理人过度专权,从而降低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
2、信息不对称模型。以信息不对称为框架的模型,主要是以Mayers和Majluf的框架为基础,但各个模型的假设和实证意义都是不尽相同的。Constantnides和Grundy提出在允许回购的条件下,可转换债券可以通过信号无成本的解决逆向选择问题。而Jung,Kim和Stulz将成本因素加入Myers和Majluf的模型中,提出当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存在时,经理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目的而伤害到股东权益,因此当公司的投资机会价值高时,经理人自主能力的成本就会较公司的投资机会价值低。除此之外,Jung,Kim和Stulz探讨了经理人过度专权的成本和负债的成本双重因素作用下,投资机会价值的变化对企业最优财务杠杠的影响。Stein在后门权益假说中,提出可转换公司债是权益型证券的替代品。Lewis,Rogalski和Seward综合上述理论,并沿用Jung,Kim和Stulz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Black-Scholes评价选择权的基本假设下,以累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N(d2)来估计可转换公司债的预期转换几率,并探讨了企业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决策动机。
(二)国内理论研究。相比之下,虽然近年来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但我国可转债融资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国内的理论研究热点集中在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研究和可转债发行的条款设计上,如郑振龙、林海及马超群、唐耿等;实证研究则集中在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股票价格效应上,如王慧煜、夏新平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后,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显著上升,回归研究表明: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与发行公司的公司规模、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以及宣告期间重大事件的公布呈显著正相关;黄建兵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上相关证券:同一公司的股票和可转换债券、A股和B股,两者价格行为的相互影响;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可转换债券解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性。张永鹏、丁时勇对可转换债券发行与赎回进行了博弈分析。王春峰、李吉栋构造了一个可转换债券契约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创业者通过转换价格向风险投资者传递项目的状态信息,可转换债券的这种信息甄别功能可以减轻风险资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三、结论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对这样一个新兴资本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转债的密集大规模发行对我国尚不成熟的可转债市场是个挑战,加快发展可转债市场及其理论研究在目前就显得更为紧迫。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现象及上市公司特殊性的融资行为,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动机及融资行为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也将对我国公司融资理论包括可转债融资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市场规模范文6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证券投资超越一国的界限,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原来一国性的证券市场变成了国际性的证券市场。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各国竞相建立创业板市场、各国证券交易所寻求大联盟。2000年,纳斯达克上市的4829家公司中有429家外国公司;纽约交易所上市的2592家公司中有405家外国公司;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外国公司的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66%;其他市场外国公司的比例分别为阿姆斯特丹40%,布鲁塞尔 42%,瑞士42%,新西兰34%。欧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三大交易所一直在寻求结盟;伦敦、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也在探讨合并;纳斯达克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将其市场延伸至日本东京和香港;新加坡证交所与美国证交所的合作也在拟议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开放,我国证券市场也逐步国际化,这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程度提高,相互影响更加明显。中国加入WTO以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针对当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制订全面合理的步骤与对策,最终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开放与发展。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使中国证券市场
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程度提高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也带动了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获取国际比较利益而进行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与投资工具的加速发展、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科学技术与证券交易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经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他们不仅希望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还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更深入、广泛。灵活的投资。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新兴企业,也希望到海外证券市场筹资、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发展与竞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发展。就当前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已经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稷度日益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在整体市场走势、产业结构发展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关联性,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走向的重要背景和参考因素之一。
1.整体市场走势头联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一方面表明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股市,另一方面表明证券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在证券市场上显现,而各国经济贸易的关联性使得国际化的各国证券市场整体市场走势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走势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开放度高的证券市场的走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的道琼斯指数、NASDAQ指数已经成为对各国证券市场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使得证券市场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即市场价格上的波动性从美国证券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越来越明显。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其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全球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影响越来越直接,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样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中国证券市场还会受到亚洲各邻国和香港地区等与我国经济关系紧密的证券市场影响。
2.产业结构发展关联
人类进步的不同时期都伴随着不同产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现在以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代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的蓬勃发展带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其证券市场上不同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反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投资理念对整个世界范围内产业兴衰的理解。美国的NASDAQ市场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证券市场,高新技术企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关联性使得各国证券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科技板块的发展异军突起。最近,NASDAQ市场的下挫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和海外上市的表现,产业结构发展的关联性十分明显。
二、中国证券而场国际化的现状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外国的证券发行,这是国际证券筹资;二是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这是国际证券投资;三是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证券业自由化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外国发展,这是证券商及其业务的国际化。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可能更注重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突破国界,但从国际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看,则更倾向于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是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发行国际债券开始的。1991年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发行上市,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重大步骤。截至2001年2月9日,我国B股上市公司有114家。此外,我国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S(美国存托凭证)、国际债务,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但是,从国际证券投资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A股市场不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外国投资者只能进入B股市场,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目前,B股市值仅为A股2.8%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另一方面,国内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国外证券市场,我国券商规模小、竞争力差,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也只是少数。所以,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证券市场远远未达到投资主体的国际化。
我国即将加入WTO,WTO对证券业的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按照这些原则,中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少量持股(起初为对33%,三年后增加到 49%)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33%)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面对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发展的状况以及加入WTO后将面对的市场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逐步缩小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差距,使证券市场同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相适应。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得
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具体表现为:
1.我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从纵向看,中国证券市场扩张较快,但从横向看,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融资水平却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抵御国际化的风险。(1)上市公司数量少。1994 年,世界范围内拥有5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14个,其中,拥有10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达7个(具体情况是:美国7770家,印度 7000家,日本2205家,英国2070家,加拿大1185家,澳大利亚1144家,捷克1024家)。中国1994年只有291家,列世界第22位。直到1999年底,中国才超过1000家。(2)上市公司规模小。1994年,世界各国上市公司平均规模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例如,日本、瑞士、瑞典、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美国分别为16.8、11.9、11.4、11.3、9.88.9.6.5亿美元。中国仅为1.5亿美元,列世界第36位。中国上市公司规模这些年虽有迅速扩大之势,但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准。(3)资本证券化水平较低。评判证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资本证券化率:证券市场市值总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而我国证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新型市场。1999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计算,其比例仅为10%。而在1997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接近或超过100%,例如,美国为147%,英国为156%,加拿大为106%,香港为150%,日本为53%,德国为39%。
2.证券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