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文1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会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然而实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会影响实习目标的实现。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后,普遍选择送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从教学角度看,到酒店实习是一种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而酒店出于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前进行人才储备、使用与管理方便等方面的原因乐于接受实习生。但是实习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酒店、学院以及学生各方的利益,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各方目的,值得认真探讨,切实执行。
1 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1 酒店方面
1)隐形暴力现象影响实习生对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待遇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酒店雇用实习生多是通过旅游院校或者有关中介机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支付管理费而获得管理上的配合,对实习生管理与使用更方便。但由此导致实习生的实习工资较低,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酒店的生产经营。
3)岗位技术含量低,换岗频率非常低。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1.2 学校方面
1)实习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生一般只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实习生基本受制于酒店,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使学校和实习酒店都处于尴尬境地。而这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1.3 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
2 对策
2.1 酒店要科学开发实习生这一人力资源
1)杜绝隐形暴力,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制定长远的实习生使用计划。实习生的使用给酒店带来许多利益,但是如果仅把实习生的使用作为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4)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2.2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加强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2)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开好实习动员会,让实习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4)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在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5)学校的评定制度应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2.3 学生方面
1)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3 结语
总之,实习环节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慧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7-28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文3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高一学生;历史;兴趣;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42-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就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言,高三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毕竟是文科生,历史又是主打学科;高二其次,可能因为有小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课堂上也能全神贯注;高一学生兴趣最差,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为什么会出现在高一就厌烦历史的现象?怎样调动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很多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本文欲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出解决之道,以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1.造成高一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因素
1.1 n时因素:目前各校基本上按照新课程设置安排课时,高一年级历史每周开设二节课,这就要求一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实际上由于知识容量大、学生基础薄弱,一节课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要用一节半课或二节课完成一个课时的内容。
1.2 教材因素:初中历史教材知识容量小、内容较简单,高中历史教材在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编写,知识容量多,时间跨度大,内容介绍精要,历史概念较抽象,对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要求更高,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高一新生普遍对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不适应,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教师为照顾大部分学生,在教学中不得不对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补充,因此感到非常耗时费劲。
1.3 学生因素:初中历史的考试试题比较简单,偏重于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所占比重小,中考又是开卷式考试,以致学生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也不愿熟记。基础知识差甚至一问三不知是普遍现象。笔者带高一时就从未找到一位学生能准确说出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基本知识一定程度的掌握的基础上的,没有初中通史知识作依托,学习起来自然很吃力,甚至学不进去。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又极不重视,认为史地生等是副科,一些高一新生对历史的闭卷考试形式和所应分值为100分感到非常惊讶。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要考前背一下就行了,甚至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
1.4 教师因素。(1)对学生要求过高,操之过急,教学内容偏难。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味追求全、求广、求深,对历史事件左右比较、前后拓展,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满堂灌",学生面对繁杂的知识点,无所适从,逐渐丧失学习兴趣。(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讲到底,呆板沉闷,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情境创设,没有问题探究。有些教师没有深刻理解"三维教学目标",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分析,不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运用,更不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以上是导致高一学生厌烦历史学习的一些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这些因素,更要想办法克服并解决这些因素,让高一新生逐渐喜欢历史,喜欢上历史课。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成功进行高一年新生教学的前提。
2.培养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对策
2.1 大胆取舍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挤出时间。高一年级课时吃紧,一课书的内容一节课讲不完,对此,必须根据新课标要求,考虑高一新生实际能力水平,控制好深度和广度,大胆取舍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抓主干知识,抓重难点知识。教学结果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则其结果是一面不到、处处游击,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对教学要求领会不了。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抓大放小处理为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挤出时间。
2.2 抛开高考教学,重视基础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减少阻力。笔者听过很多市区级公开课,发现为数不少的老师把高一的历史新授课几乎上成了高考一轮复习课,拼命加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理由很充分的认为是为高二文科班打基础。事实上,只要分析一下高一年级的学情与教情就会发现我们在做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问三不知、思想上又极不重视的学生和体例新、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教材以及高一历史学科的尴尬地位。众多的不利因素决定我们高一的历史教学应以重视基础教学为定位,以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为目标。过早的忧虑高考于事无补,反而造成一团乱麻的局面,更何况还有大多数以后是要读理科的学生。学的没兴趣,即便为了高考也将成为负担。学的有兴趣,困难就变成乐趣了。
2.3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新课程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倡导教师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必要的前提。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学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就要求我们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单调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新学生的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社会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历史是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勾画重点,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且认为学历史毫无用处,其结果也必然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到厌烦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习内容和当今的社会形势、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历史照亮现实,甚至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有用,也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文5
从最近三年来的文综历史命题可以看出,其命题原则与重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创新性。具体如下:
首先,重视教材不同视角的切入,加大对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历史材料问题的方法,知识点只是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载体。
其次,重视以现实问题为立意中心进行命题,题目的素材有来自教材内的,但更多的是来自教材外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如2010年文综全国卷第36题,涉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涉及对中国历史上工商业发展的分析,它要求学生应用全新的概念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如环境问题、减灾问题、资源问题和全球化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和辩证唯物史观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去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心社会,才能够适应在高考中日益新化、与时俱进的试题变化。
第三,重视考查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内在联系。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规律,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通过具备时间跨度、空间跨度和学科跨度的历史题目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文综的特点与学科渗透。考查学生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短时间内采纳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提炼观点,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为了使高三迎考复习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基于上述历史命题原则与重点,在历史复习时,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知识体系与能力提高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升华。能力的获得是在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形成的,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就不可能有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是高三复习的第一目标。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使学生建立严密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是做难题目和做容易题目的关系。易是基础,是高考的及格分数线;难是提高,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线。《考试说明》规定,易、中档题约占全卷的80%。所以,复习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定位试题难度和深度。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片面追求题目的难度和深度,而忽视对易、中档题的分析和挖掘,都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要吃大亏。因此,复习时应以基本的常规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主干,基础题要做到速度快和答案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它作为探讨方法、训练思维、寻求规律的重点,并辅以适当的挖掘,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尖子生不乏其味,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学有所得。实现点面结合,深入浅出,难易相宜,方为有效。
三是考试与试卷讲评的关系:高三阶段各类强化训练,随着高考的临近会越来越多。题海训练虽然能够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但是,容易引起学生的知识疲劳,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效果欠佳,甚至还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考试要适度。练习或测试后,要认真批改,及时统计、分析,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是基础知识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还是考试技巧的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借题发挥,整理形成错题库,把教师的评和学生的质疑结合起来,“趁热打铁”对症下药地进行讲评,做到考试一次,能力提高一个层次,知识再重新梳理一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飞跃,得到升华。那种只重考试不重讲评,甚至把试卷讲评理解为念一下正确答案的行为是错误的。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点范文6
一、实用价值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全程式”教学法把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任务放到高一、高二去完
成,促使学生一进入高中,便立即明确高中阶段学习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从高一开始便进入“角色”,有充分的时间去体会、适应。教师在教学时,兼顾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双重要求。对学生加以诱导,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讲清、讲透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拓深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能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高三压力是大有裨益的。如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节,为了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方位讲清俄、美、德、意四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所走过的不同历程,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线索,然后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资产阶级为了更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就陋求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并为此而进行了不断的斗争,于是就有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其斗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待学生回答出“进行不断的改革和革命”后进一步指出:我们前面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一些情况。这样,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层次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今后高三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调节时间,减轻高三压力。“全程式”教学法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按高考要求的深度和难度进行教学。用两年的时间完成高三第一轮复习中两个月要完成的任务,可以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全面落实,既减轻了高三的压力,又充实了高一、高二的教学,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中学传统教学中的难题。
3.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全程式”教学法注意了在“新”、“深”两字上作文章,既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又使他们感到一定的难度,这就会促使学生用心去听,用心去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化打下基矗如讲“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一节,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线索和知识条理也比较清楚,而多数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已基本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讲下去,会给人一种“炒剩饭”的感觉。
二、“全程式”教学法的操作方法
1.高一、高二阶段的操作。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抓两点:一是按大纲和考纲的要求,全面讲清、讲透分布在各章节的知识点,其别是要对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在教材内容的深化上下功夫,即按高三的要求讲授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每节课讲授时间为三十分钟左右。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教师按教材的章节编印一套同步训练习题,要求每章内容有一套习题,包括选择、填空、材料和问答四种题型,难度相当于高考,题量可适当减少,时量控制在45分钟左右。每讲完一章内容,即发给学生,要求用一节课时间完成,然后及时进行讲评、分析,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检测,这样可使学生既掌握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全面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2.高三阶段。本阶段的任务是集中精力,按考试说明的要求全面检查和落实高考的知识点和各项能力要求,可安排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检测和落实,每节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时间为十分钟,教师事先编印一个提纲(学生须人手一份),落实考试说明在本章节的基础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可由学生自己按提纲阅读和复习教材,也可由教师提高、串讲,两种方法灵活应用,可活跃课堂气氛。第二部分时间为二十五分钟,这是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在前面编的那个提纲上,编印适量的本章节内容的各种题型,由学生自己当堂完成。第三部分时间为十分钟。这部分时间是教师提高、串讲的时间,主要解决该套习题中学生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