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 财务工作 职能转变 影响 必要性 方向 问题
科技革命不断地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一个企业的企业价值与企业财会职能的发挥联系更加紧密,这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而财会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则深刻的影响着企业财会工作职能的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随之产生并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和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水平,坚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赢得有力地位。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更多的是从事会计本人单独进行核算与监督,而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等信息网络手段,通过erp等方法进行数据库资源共享。过去企业要做出各个部门的充分连接才能做成一项目标工作,而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由于资源的可共享性大大减少了部门之间连接难的问题,不仅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各个部门可以面向企业的综合管理与监督。
(二)信息化条件对财会工作流程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队记录有严格的控制,以记录为基础,对公司的基本资金流动进行步骤性的分析与角色。采取传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生成方式。而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erp模式,一改过去繁琐缓慢的结算方式,可以使资金的记录、分析与决策同步进行,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各项工作连接的更紧密。信息化的会计工作也将工作流程采取固定的模式,避免了过多的人为控制,企业的财会工作也因此更加规范。
(三)生成结果的信息化
财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在汇报工作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企业的财会信息从收集到加工整理都实时的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会计从业人员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信息发给上级。上级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将意见反映给汇报者,实现双向互动方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方式。
(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事实证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需求和汇报工作的进行,国有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通过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企业能够快速的对内部信息和外部市场做出反应,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利益方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正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是适应信息现代化坏境的本质要求
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追赶着每一个企业的行进脚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升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财务工作向信息化转变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如中石化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积极的将财务工作向信息化靠拢,以信息的快速实时性为轴,科技创新为轮,真正带动企业的飞速发展,努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目标,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快速脚步。
(三)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的大背景条件不仅使企业的
务工作从纸上转到了网络,更加方便快捷的财务工作避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减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促使了企业全面性系统化的调整,公司面向快捷精准的管理方式发展,加强了各部门协调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统一规范,可以快速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方向
在传统财务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其工作重心,但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有必要对其财务工作只能进行转变。
(一)信息换背景下,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要谋求企业的发展,我们就要对这种现今财务工作的职能进行转变。会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同时还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加大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对会计核算的支持力度,以此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心
要实现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是重点。为此,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通过明确的规章条款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健全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为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奠定基础。
四、面对财会工作职能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并不是可以马上接受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尤其是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经验不足等。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向信息化职能转变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事物的革新,严格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财观念,积极培养全面认真学习的态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刻苦学习,并以此带动整个企业信息化观念的快速转变。
(二)运行机制的管理和信息化设备的支持
一个完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一套强大的运行管理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规范的运行,同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稳定的一面,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实时监控,防患于未然。看重把内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完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相结合的思想。另外网络存在着偷盗信息,黑客干扰等危害,因此对数据库数据的保护需要下大力度,不断完善更新信息网络系统,查杀病毒和恶性干扰,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营。
(三)高素质信息化财务人员的培养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信息化的到来,不仅观念需要及时的转变,对财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也是很大的难题。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要求更高,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对此,在人员培养上应该下大力气,管理人员既要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又要对财务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工作效率。
(四)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创新困难
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实施,多数企业往往欣然于照搬照做,而缺少自主创新的环节。创新可以引领时代的进步,更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中石化这种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的开拓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财务工作中打破传统观念,建立强大的信息控制平台,借助有效地转变方式,有重点有目的的加快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五、结束语
网络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财务系统的理财观念和经营观念,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新的内容。信息化的多样性和时效性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考验着每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信息化的到来并没有改
变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还要看企业自身的调控与应变能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由此也可以看出,一次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信息革命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赵险峰.会计信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分析[j].商情,2008
[2]刘华治,刘志强,陈耿,龚丽娟.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会工作职能转变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2年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范文2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 核心能力 企业战略
一、多元化战略
1.含义。多元化战略,我们也叫做多角化战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它的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以及资本的多元化。
2.类别。(1)同心多角化战略。也就是所谓的集中多元化或同心多元化。指的是公司提高其现有的产品或服务类似的新产品或服务。 (2)纵向一体化战略。这是一个成长战略,向前后扩展,目的是为了增加现有业务。前向一体化是指组织的业务,其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扩展到消费者,后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为他目前的产品提供作为原料的产品或行业扩展。 (3)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该战略旨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4)复合多元化战略。是一种增加与企业目前的产品或服务显著不同的新产品的增长战略。
二、核心能力
1.定义。20世纪90年代,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先提出——“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能带来超额利润。,一般情况下,核心竞争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核心技术能力,适应能力和外部冲击的能力。
2.特点。(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给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同时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和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因此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主体现在核心竞争力对于顾客和企业来说,都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2)独特性。这是指企业的某些能力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这种能力是企业独自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水平的利润和较为可观的发展空间。(3)延展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必须要有不断适应变化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我们就叫做延展性,能够有力地支持企业的发展。(4)难以模仿与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的基础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内部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如果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那么企业将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5)长期性。这里是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建立在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理念等,所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三、企业多元化战略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
1.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企业能在一个领域里获得成功,有赖于相应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核心竞争力对多元化经营所起的决定作用, 主要是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弹性和生产力来决定的。因此,企业应当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经营,通过多元化经营,建立起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2.多元化经营可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运用和识别。首先, 多元化经营可以验证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生产经营已经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早发现,积极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这个识别过程,其实是公司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们目前的成功技巧的过程。其次, 多元化经营可以实现对核心竞争力这一企业内部无形资源的利用。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及时和适当地开展多元化业务,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发挥核心竞争力可以孕育众多领域竞争优势的强大作用,获得最大收益。
3.企业要想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同时也为了获得范围经济,就必须建立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的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人们普遍认为,多元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从而获得范围经济。对于企业来说,范围经济是指相关的产品的生产的各种组合,这些产品组合的生产比彼此独立地分开生产更经济、更节约成本。从以上的对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的可扩展性,为企业进入潜在市场,为客户提供方便,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范围经济。但前提必须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业务的有效发挥,以获得风险分散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前提和关键,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运用要靠多元化经营来实现。所以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 根据内部和外部的形势以及两者结合进行多元化经营,有效地分散风险,在竞争上建立长期优势,取得范围经济,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守清.解析多元化经营和核心竞争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J].商业研究,2004(2).
[2]王江,杨锡怀,樊治平.企业的核心能力极其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1).
[3]陈明,余来文.公司多元化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J].化工管理,2005(10).
[4]鲁开垠,汪大海.核心竞争力——企业永续制胜之路[ 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
[5]康荣平,柯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 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6]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7]黄东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评价研究[C],2002.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范文3
关键词: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企业管理;管理信息化
前言
多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太快,产生了很多建筑相关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原先以人工或单机软件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如今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壮大、产业升级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因此,数字化、网络化的企业数据和跨域管理要求,倒逼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刻不容缓。通信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计算机、控制设备和通信设备,对建筑的机电设备、语音通信、数据网络、安全防范、信息、会议系统等进行智能化地管理和控制,达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的。这是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工程建设中最核心的神经网络,因此,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对施工企业的要求对比其他专业应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1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运用创新技术帮助企业业务流程信息化和内部制度体系化,加强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手段,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对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维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不仅要能开源节流、节能增效,而且还要能体现企业价值、服务社会的综合效益。随着科学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智能化的应用越加广泛,这就离不开信息化的应用管理模式和水平的优化,与时俱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过信息化将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的调整落到实处;②通过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司的各类基础制度建设;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业务流程的优化。
2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对各种资源的掌控、协调及优化,这正是信息化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信息化的作用对战略层而言,属于战略要素的范畴,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层而言,信息化是一种管理工具,侧重于流程管理,比如ERP和CRM等;对操作层而言,信息化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如财务管理、BIM应用、采购管理等等。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以操作层为主,兼顾管理层的构建模式,将对智能化工程管理发挥巨大作用,达到全面、高效、精细、透明的效果。合适的信息化建设需涵盖“招投标、工程施工、预决算、采购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又要满足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要求,便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方便合同管理、信息交流,并最终为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提供增值服务。
3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各种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企业花大力气集中起来的信息,却无法在各部门间流畅地交换和共享,部门之间甚至在项目部同事之间,很多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很困难,不能很好地管理应用这些企业资源,面对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问题也给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创新需求。
4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措施
4.1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规划
企业应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年度管理目标,引起企业内部足够的重视,再将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形成管理班子协同共进的局面。可借助外力,引入成熟的管理企业咨询服务,针对企业实际状况及可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对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及信息化需求进行分析,对企业及项目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在企业及项目部层面进行实际应用,并不断调整,解决发生的各种问题,使信息化系统最终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好帮手。值得注意的是,投入和产出是正相关的,没有管理软件、硬件设备的足够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没有一个具备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导负责,没有足够的授权,是不可能打造适用、成熟、可靠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4.2智能化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应用
要解决信息孤岛、应用孤岛与资源孤岛的问题,应该要有针对性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业务的交换和沟通、资源要素的整合。企业中的各种信息其实都是相关联的,要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各个项目部人员中的不对称信息组合起来,每个信息节点用业务流程或工作关系进行有效联系,个人应用就可以从企业的统一信息库中,查找和获取想要的授权范围内的所有信息。企业的每个部门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业务范围,粗看每个业务环节都分别归属具体部门或具体岗位人员管理和负责,其实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存在着因果、依赖、继承、前后、直接或间接的等等各种内在关系,而且它们都是以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共同协作的。可以将这些业务环节通过适当的梳理,统一到信息平台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业务之间流畅的沟通和交换。企业资源包括财务、人力、资产、仓库、客户、项目等综合信息,信息管理系统将这些资源统一到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中,通过网络信息和关联业务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然后再实现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造,其中的关键就是这些资源在企业日常运营中能够被有效组织、整合,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最大价值。
5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原有的中小企业通病和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管理意识淡漠、重经营轻管理、管理知识缺乏、制度基础薄弱、缺乏远景规划等问题。企业管理转型、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突破的最佳途径,结合本文的论述和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实践,主要建设历程如下。通过调查了解国内主流的三类项目管理平台厂商,一如专注于大型项目管理的邦永科技公司的PM2项目管理系统;二如侧重于ERP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速达天耀PM项目管理和金蝶ERP管理系统;三如以企业信息化整合管理见长的快普M6-整合管理平台。三类管理平台厂商产品优势各异,需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系统方针。首先,组织企业管理团队参加各家厂商的交流会议沟通和现场演示;其次,和领导层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对比各家产品的优缺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管理目标,摒弃企业各部门原有各自分散的独立系统,选用厦门快普软件M6+整合管理平台系统作为公司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由企业领导主持召开的平台建设首次会议并确定平台实施进度计划和功能需求汇总。谈判签约后快普工程师到企业现场进行为期五天的培训会议,要求所有部门经理参与内部调研和培训。调研每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职能范围、业务流程、关键管理难题、考核方式、核心报表、系统上线期望等内容,紧接着方案确认和模拟演练。虽然平台建设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需求分析、制度细化和流程梳理,管理平台上线后还是出现了各种流程不合理、操作不习惯、感觉使用效果不理想、员工渐有抵触心理等状况,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在厂商积极配合和业务辅导下,及时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培训,使大家尽快地融入到新的工作平台中。新平台磨合期过后,大家可以方便地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及独自处理各自工作事务,并利用信息化管理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
6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已被公认为继CAD技术之后建筑业的二次信息革命。BIM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各专业领域的决策、概算、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全过程,实现建筑全生命期业主、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各方在同一BIM模型上的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多专业协同工作、虚拟项目的进度、模型漫游和精细化管理,为行业各方的提质增效、节约自然资源创造无限可能。BIM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是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继ERP、协同之后,“整合管理”与软件即服务SAAS、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等应用信息化管理行业关注的焦点。当前全球一体化经济下,企业要求集中精力整合各种要素,对财务数据、采购合同、OA、进销存等分散功能进行管理的传统软件不能满足企业信息高效运转的要求,因此,综合企业各方资源要素的平台化系统,才能为企业适应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将成为信息化管理软件升级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7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和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应结合企业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应用或开发步骤,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不照搬别人的技术,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管理技巧,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郝艳哲.机电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2,14(7):40-41.
[2]林加发.探讨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3,9(15):197-198.
[3]单伟,张欣.煤炭机电安装及项目管理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1(2):87-88.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范文4
1 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结合对大量电力企业信息建设水平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的供电企业在自身企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目前大部分的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及集成应用方面,系统设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目标,信息系统之间分散,关联性不强,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从这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的供电企业基本没有实现“统一规划、标准统一、系统集成”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2)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是完全隔离的,缺乏数据信息的交换机制,整体系统服务水平落后。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的各个信息子系统对于整体的业务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参考价值不大,实际操作困难,不利于电力企业业务处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利用,严重降低了供电企业信息系统的处理效率。
3)供电企业业务工作处理流程不够明确、细致、规范、统一,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目前的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处理流程模糊,繁琐等情况,难以实现电力企业业务处理的规范化操作。
2 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路线
信息化发展目标:
1)数字化道路
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供电企业主要的业务对象、业务活动的数字化目标。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供电企业的电力业务营销信息系统、电力调度信息系统、配电网业务信息系统等核心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平台支持。
2)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
针对目前县供员企业主要的核心业务以及企业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构建用于支撑供电企业资源、业务运营、企业核心价值为链条的企业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电力营销信息化、电力生产调度信息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几个主要的信息管理系统。
3)智能化管理
针对当前供电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电力资源、电力业务资源、电力财务资源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资源信息的集成,可以有助于供电企业重大决策的智能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智能化决策的发展。
3 信息化指导思想
3.1 综合目前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实现供电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供电企业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紧密集成,有利于构建“融会贯通、双向集成”的电力企业信息服务应用。只有不断完善供电企业信息集成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企业在电力生产、电力营销、资源管理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决策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电力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紧密集成,从根本上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加快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满足社会经济的用电需求。为实现供电企业赶超国际电力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2 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架构与设计方面,要力求实现技术支持、数据服务、系统应用三方面架构的整合,实现统一的、标准的架构规范,有利于实现“基于一个系统”的信息集成的发展理念。通过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为实现供电企业的企业资源、业务应用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电力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综合信息资源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增强供电企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业务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以供电企业的业务为基础,在遵循统一的、标准的信息系统集成的前提之上,构建集成电力企业信息资源、业务处理于一体的信息集成系统,实现供电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发展目标。
4 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4.1 应该以供电企业为工作单位,完善信息化建设机制,通过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全面规划各个信息子系统,通盘考虑信息化规划目标。各部门应该对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信息系统的需求,然后经过整体的规划、架构,由信息部门逐步实施。
4.2 加大力度建立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数据资源,从源头上消除“信息孤岛“弊病,构建电力信息资源、电力业务为主体的数据中心,按照统一的、规范的数据设计标准、统一的数据协议,将不同部门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成电力业务营销、电力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体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顶层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决心以顶层设计推动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开展,以破解系统集成性差、扩展性不足和信息孤岛等难题,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1.1信息化建设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因素,将成为对所有组织和行业影响最关键的因素。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过程管理,将广泛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终端工具与技术来控制;项目的施工过程,将通过机械化自动施工技术来完成;管理经营所需的决策信息,将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来产生。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1.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基础编码、统计口径与计算标准,“信息孤岛”与“烟囱式”的建设现状普遍存在,信息化应用“两张皮”与重复性工作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得信息化在变革管理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战略转型的驱动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1.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路
基于对发展战略、业务特点、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理解,建筑施工企业应树立以“管理信息化、施工自动化、建筑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将信息化应用到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海外总承包、投资、地产、设计等各业务板块中,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
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目标
2.1管理信息化
以“满足员工业务需求、支撑企业管理决策”为核心,以标准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工程项目管理,统一业务标准、规范业务模式、简化业务流程,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集约化”的方式,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落地,实现系统间的集成整合,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数据间的分析共享,企业管控的精细集约。
2.2施工自动化
以“工厂化标准生产,机械化自动施工”为目标,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的建筑产品,为工厂标准化流水施工打下基础;开展自动化、无人化施工机械的研究,减少劳动数量与劳动强度,降低人为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与产品质量。
2.3建筑智能化
以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为目标,通过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网络通信、物联网、多媒体应用、安全防范等相关技术,建立建筑智能化管控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与管理进行最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高效、舒适、环保、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技术线路
构建以“平台、移动物联、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框架,采用“平台+模块化”的技术结构,支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扩展;并以信息数据从产生到利用的过程周期为对象,通过随需应变的个性化配置,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3.1基础平台
通过统一基础编码,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计算口径,将企业基础的信息编码、组织机构、人员关系、岗位角色、权限分配等初始化参数进行配置,打破系统与数据交互的壁垒,为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统一化的服务。基于标准化要求,搭建企业适用的模块化系统,将整个业务链管理划分成若干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模块化单元。在模块化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灵活、易操作的二次开发工具,自主对个性化、自定义的功能进行变更与优化调整,提高系统“柔性”开发能力,实现业务应用的模块化建设与平台化管理。
3.2移动物联
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有机结合,实时采集项目施工现场的过程信息,进行场景还原与业务梳理,构建基于PC端与移动APP端的业务应用。通过二维码、RFID与蓝牙近场传感等技术,将项目管理要素的静态属性与施工过程的动态属性进行电子标识,并通过移动APP端,对检查信息进行定点、定位与巡检轨迹留痕,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实时记录;通过物联网,对设备、材料、温度、湿度、用电等信息进行数据收集、跟踪查询、运行托管与信息记录。最终,在PC端生成工作记录单据列表,并自动进行数据积累与多维度分析,形成核心数据,以满足对工作轨迹的实时记录和对施工过程的远程监控。
3.3大数据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强化各类信息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实时从各业务数据库中抽取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数据,并通过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全面化收集、主题化存储、专业化分析、统一化服务,建立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同时,通过对共享中心数据的挖掘、筛选、收集、整理,使企业由“大量数据”到“大数据”的方向转变;通过数据仓库搭建BI分析模型,支持企业管理与战略决策。
3.4企业云
基于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集约化管控及应用,动态分配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搭建企业云平台,使终端用户能够通过终端设备或终端软件,随时随地开展业务操作与应用。
3.5自动化施工
基于标准化和工业化,对建筑构件等进行模块化、模数化设计,在工厂进行流水批量生产,通过信息化的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数据间的互联互通、指令下达,驱动各类机械手,实现判断、抓取、调位等功能,通过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及机械化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自动化。3.6智能建筑基于BIM与物联网等技术,开展智能建筑管控平台的研发。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对建筑信息进行采集与整合,实现质量监管、视频监控、能耗监测、智能家居、安全防护等统一管理与集中监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绿色、高效运营,为用户提供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建筑环境。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路径
4.1管理信息化
搭建“平台+模块化”的系统。基于企业基础信息平台,开展平台业务模块的建设。模块化系统的建设需要统筹各业务板块的资源配置,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产生、筛选、采集、存储、处理、传播、分享和利用的过程管理。以“三化演进”(项目管理标准化、标准管理表单化、表单管理信息化)为指引,实时把握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管控,重点关注产值、成本、利润的实时生成,最终实现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构建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与资源共享,对数据资源进行抽取、存储,形成“共享资源池”。数据共享中心将从数据源头实现企业数据管理模式的变革,集中管理,为主营业务系统集中化部署与集约化运营奠定数据基础,为业务报表编制、数据统计分析、资金集中支付及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提供便利条件。建立综合业务管控平台。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进度管理为主线,实现材料、劳务、设备、合约、质量、安全、进度等各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与流程对接。通过数据共享中心对数据的抽取、筛选、转换与多维度分析,发现背后的“潜在规律”与“变化趋势”,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4.2施工自动化
4.2.1施工过程自动化研究钢筋骨架自动绑扎、混凝土自动浇筑、钢结构自动焊接等,实现工厂从放样到构件堆放的自动化流水作业;研究钢筋自动放样加工、钢结构深化设计、砌体、饰面排版等,实现施工现场策划的信息化;建立远程会议、远程监控与预警系统,实现方案远程会审、超深基坑自动检测预警、群塔作业防碰撞预警;研究利用GPS、北斗等工程测量与定位的信息化技术,建立特殊工程测量处理数据库,解决大型复杂或超高建筑工程中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测量速度、精度、变形等技术难题,实现施工过程测量的信息化、自动化;研究扫描、成像、编码与信息化预拼装技术,解决实物预拼装带来的场地和费用问题,实现建筑施工模拟的信息化。全面推进BIM技术应用,建立BIM族库,对各类建筑的“DNA”信息进行解码、分类,提高建模效率,全面推动BIM技术在双优化(施工图优化、施工方案优化)中的应用,全面推广BIM技术在复杂工艺技术交底中的应用。4.2.2自动化集成应用研究应用包括变频控制技术、高精度高速度操作技术、液压比例技术、传感器技术(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等)、高度判断机能技术(认识、判别学习、适应机能、人工智能等)、遥控技术、导向(定位)技术、可靠性技术(耐振、密封、抗干扰性能)、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相关技术,以及自动化相关的材料和元件的开发技术,打造适合工业化建筑施工的构件自动取放、吊运安全路径自动规划、构件空中自动调姿与寻位的技术与装备,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自动化。深入开展BIM5D(建筑三维模型+时间+成本)技术应用,通过BIM模型集成进度、预算、资源、施工组织等关键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及时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产、商务等环节提供准确的形象进度、物资消耗、过程计量、成本核算等核心数据,提升沟通和决策效率,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
4.3建筑智能化
基于平台+模块化的设计理念,研发视频监控系统、能耗监测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安防系统。通过硬件组装开发、软件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等实现对建筑数据的有效采集,对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处理和判断,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建筑物进行监控与管理。搭建一套基于BIM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管控平台,集成现有成熟的子系统,使各子系统和设备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在同一平台高效、有序的运行。通过界面定制和应用支持,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打通数据交换共享途径,真正实现“两化融合”的物联理念。遵循“试点-反馈-改进-推广”的模式,选取试点项目,示范应用智能建筑管控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待平台相对成熟后进行推广应用。
结语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知识网络;互动机理
作者简介:刘锡荣(1963-),男,四川大竹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民营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1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42-02
一、引言
伴随着当前物质资源的匮乏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资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和服务水平竞争的层次变化到了企业信息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竞争。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企业只有拥有持续性的创新能力方能保证自己核心竞争优势的稳固,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言,其运作基础必然是知识管理水平的完善;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制度而言,其关键运作范式和核心管理理念必然是企业创新体制的设计和体系的运作。因此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而言,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组织行为,对其中任何一种行为进行分析时都必然会受到另外一种行为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而言,随着当前信息的快速更迭以及网络化社会的来临,企业的知识管理行为已经蕴含了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或者说企业知识网络的运作和优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本质。
二、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网络简介
(一)企业创新能力
一般来说,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经营者合理运用知识和信息,在企业实践运作过程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理念、新范式和新方法的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及时推陈出新的能力,表明企业对自身目标市场的认知程度很高,对消费者的偏好和潜在需求的认识十分充分。
创新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是通过不断地更新企业资产和能力的价值来实现的,当企业的创新能力能够让企业产生让竞争对手相对难以模仿的能力时,创新能力就会形成企业的一种非程序化的战略资产,从而能够让企业有效规避或延缓竞争对手的复制行为。
(二)企业知识网络
根据文献表明,知识网络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管理学领域关于“知识网络”的描述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知识网络的经济学模型,二是知识网络及市场结构模型。对于不同的研究主体而言,知识网络的目标和内容不尽相同;而对于企业这一主体而言,主要是指依附于各种文献载体而客观存在的显性知识网络架构和存在于企业员工自身的隐性知识网络架构。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而言,企业正处于一个知识流的环境中,企业的知识网络不但分布在组织边界内,还延伸到企业外部。企业成员、工具和任务相互联结,形成组织的内部知识网络;它们与企业外部的知识载体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形成了企业的外部知识网络。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均存在着大量的溢出性知识,这些溢出性知识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驱动性作用。
三、基于创新能力的企业知识网络结构设计
企业是一个知识系统,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存量以及应用效率。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知识网络运作的全过程,持续动态的企业创新能力将能够保证企业知识网络的建设水平螺旋式上升,为企业创新机制增加新知识存量的保证,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企业组织科学合理进行创新行为,需要适当的企业知识网络结构。恰当合适的企业知识网络将体现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即具备自动的知识创造和转移能力,只要企业经营者对知识网络的结构进行动态的管理和引导,知识网络会表现出自组织的特征,能够更好地发挥知识载体和知识创造主体的功能。
为保证企业创新能力的水平,知识网络结构应当进行合理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的网格化和模块化
为保证知识经济背景下组织成本约束下的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内部知识网络应当支持企业员工知识拥有和应用的“一专多能”,加强企业内部知识流程的可塑性,强化知识在企业内部不同岗位、不同项目、不同职能之间的载体共享性和关联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加强知识载体间的联系和强化组织知识的隐性特征,使得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上各节点和局域网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得到优化。
将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部分成员、工具和流程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各个模块内部的知识转移和创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沟通和协调则通过合适的接口来完成。
(二)企业外部知识网络的开放性和延伸性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的开放性是为了让企业知识网络各节点都能够与不同的外部知识源连接,从而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否则可能会导致企业知识网络由于频繁的交流和协调而很快同质化,最终停止创新和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知识与旧知识、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异质性所导致的知识在载体间的转移粘滞。
另外,企业知识网络对其外部环境所保持的动态延伸性将能够保证企业组织的知识转移和创造体系处于较好的运作状态,持续地为组织创造竞争优势,且有效调和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不相容时知识转移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