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94-01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本人将对此进行一下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传授与接受知识的地方。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论在课上还是下课都应该是互动交流的关系,而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首先教师对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坚信只有不努力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对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其次一定要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允许学生犯错,谁都会犯错,何况是在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和难点。只有当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交流的桥梁,学生才能更投入地接受你所教授的知识。最后,教师一定要经常激励学生,让他们有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渐渐接受教师的一切,包括他所传授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教学任务就可以更加轻松地推进。

二、在课堂教学上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起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此前提下教师提出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大胆改革创新。

1、巧用推敲分析法,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简明扼要,很有分寸,但较为抽象。对此,在教学上要善于推敲分析,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形成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入新视角,引发新争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通过视角转化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历史课教学中值得大胆试用。

3、注重参与,让学生讲课,给学生一个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所谓“会学”,就是学生能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是教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要放弃“填鸭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上课总是教师唱独角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使学生不肯思考问题,只会死记硬背。而今开展创新教学的尝试,就是要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课,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才能的发挥。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景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其次是由谁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唯书、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的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此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的全面,讲的透彻,还要善于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除了自己创设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把学生创设的问题引进课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才能从一定的情景出发,通过生生、师生间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为了创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草拟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这种把教师创设问题和学生创设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大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空间。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2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采用“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因而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是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了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问题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能够对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历史现象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把历史发展的线索加以理清,进一步具有对历史信息正确获取及对历史材料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各种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及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对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及概括的能力进行培养。当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及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从静态的历史时空向动态的历史时空转变,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三、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切忌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回答。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期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一旦学生的回答超出他们的期望,他们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学生的回答,甚至有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讽刺,这样就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运用文字、实物、图片、音像等各类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历史学家认识历史事实及发现、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改善历史学习方法,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及学生认知特点“裁剪”和“编辑”各类史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在集体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和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2.启发性。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整合活力

我们是我校第一届实施新课改的,所以碰到的困难是最多的。一 新课改的条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受制约的因素太多,比如我们所在的偏远民族地区,没有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体制,没有建立起更适合民族地区的课改评价体制等;二 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初中历史课改着眼于破除旧教材的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对历史课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认为可学可不学,并且历史课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改着眼于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呈现出的特点是份量重,内容庞杂,时间紧。那么在课改转型期,如何更有效,更顺利地搞好新课改,需要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一 正确定位,重视基础,提高素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讲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服务现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所以历史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并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关注民族和人类命运的理想,这应当而且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可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成为升学的钥匙,从高一年级开始教学中明显存在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而是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到位的理论分析,并不断培养其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抵触,甚至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定位。面对将来大部分学生学习文科这个现实,我们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高考,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健全人格。

二整合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

历史新课改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材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混编的专题式体例,反映出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新教材主题突出,注重个单元之间的对比和联系,比如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国与西方进行对比,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整体认识历史的发展,用一个较全面的眼光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但是这样的编排显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跳跃性强一会儿中国史一会儿世界史,对时间把握模糊,很容易出现前后内容的混淆,增加学生学习困难,且理论性太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是摆在我们每位老师面前的重任。这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多思考,对于教材已有的资料,如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必须充分利用;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设计,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必修一第13课《》,旧教材用了四节课讲述,新教材浓缩成了一课。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容量太大,消化不了,有些内容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所以如何处理教材?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就对教师的素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怎么组织、引导?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4

关键词:文史相通;汉字书写;历史教学

2011年,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我市历史教学界出现了学习新理念、研究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的风气。我在大量的教学设计、观课、议课中学到很多对教学有益的观念和方法,产生了一些想法,但是也遇到一些困惑。故不揣粗陋,拿出来和同行们交流,请同行斧正。

一、文史相通,历史和语文的跨学科整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历史》在《美国的诞生》一课后面活动与探究处,给出一则颇有意思的史料。“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这段文字来源于徐继的《瀛寰志略》。这段文字是对华盛顿的赞美和肯定。它把华盛顿比作中国秦末首义的陈胜、吴广,汉末雄才大略的曹操、刘备。他创立合众国,建立民主制度,堪比中国的尧舜禹。这段文字数处用典,言简意赅,既有对华盛顿功绩的介绍,也有对华盛顿的评价,夹叙夹议,气势连贯,十分精彩。这段文字出现在历史课本中,当然不是当作语文素材来用的,而是作为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史料来用的。我多次听这课、观这课、议这课,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对这段文言文加以解释和运用。私下里问一些青年教师,有的回答说那是语文的内容。难怪,不少人现在把历史和语文区分开来,把语文内容完全交给了语文课。有的教师文言文水平不够,怕贻笑大方。学生本身对文言文就比较隔膜,没人要求,也就懒得深究,马马虎虎应付过去。一颗宝贵的珍珠就这样遗落了。

笔者长期钻研中国古代史,对于文言文比较熟悉。对于这段在世界历史内容中出现的文言文,每次我都是相当重视。上课时,我逐字逐句给学生讲解,从典故到遣词造句,学生比较兴奋,他们不仅知道当代对华盛顿的评价,而且还了解了150年前部分先进中国人对华盛顿的东方式理解,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态度油然而生。这恰恰是我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需要达到的目标。其实这么做,背后蕴含着我的理念,即文史不分家。历史和语文是密不可分的,语文的大量经典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史料。我们讲解历史,阐明历史发展规律,而部分语文课文的史料性质,使得历史的细节变得具体、鲜活、生动。我主张在历史课上,突破学科界限,对初中历史和初中部分语文课文进行整合。力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认识当今现实问题,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社会和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汉字的书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突飞猛进,这对提高我们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的水平,推动我国的现代化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地推动作用。但问题是我们的母语水平却下降了。电脑的普及使全社会的手写量下降,要求降低。在英语和电脑的双重冲击下,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大幅下降,汉字书写能力下降到了让人震惊的地步。汉字书写出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大量的专家和学者把提笔忘字的现象归罪于电脑的普及、外语的排挤。这个原因固然重要,但不是核心原因。我认为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现在急功近利、短视、浮躁包围着我们。没有多少人静下心来探究书法和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彩。商业社会的逐利心态、文化的自卑心态摧毁了我们对本民族古典文化的敬畏和学习,整个社会的汉语言水平一降再降。

我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对初中学生书写能力下降的状况体会得比较深。我利用自己精于书法和熟悉书法史的优势,开展一些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1.梳理书法源流

初中教材有简单的书法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辨明源流。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甲骨文和现代书法家的作品展示出来,提高其识别能力,对书写形态有确切的印象。形式直观明了,学生很容易分清隶、草、正、篆,效果甚好。

2.展示各种书体的书写工具和书写特征

甲骨文用刀刻,线条有单刀刻成,也有双刀刻成,形态各异,古人曰书契。战国以后为毛笔书写,由于毛笔呈锥形,粗细变化大,在书写的过程中通过提、按、顿、挫、扭、转等,把汉字的线条美表达得淋漓尽致。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和楷书,线条特征各异,加上书家个性特征,汉字书写千姿百态。当然,汉字书写是有严格规范的,不是无规矩的随心所欲。上课时,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用手比划,显然产生了兴趣。

3.示范和指导

我主要用两种方法:(1)在干净的黑板上直接用毛笔书写,学生看得清,容易理解。(2)在宣纸上自己给学生示范,并指导学生书写,帮助其体会书写的乐趣。

4.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只有认识到汉字的美,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学、去练

我利用现代美术的普遍原理,通过讲解和示范,给学生分析汉字书写的线条美、整体美。让学生在欣赏时、书写时能感受先人对美的追求。学生喜欢我的书法教学,每当讲到书法史时,学生就像过节似的。

我们要重视中小学的汉字书写教学,通过汉字的书写,打通学生和古典文化的血脉联系,传承和发扬东方文化和智慧,更好地构筑我们的中国梦。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5

【关键词】模块 通史 融合

从2004年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几年过去了,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和情况上,对学生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历史中些许困惑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与初中阶段笼统的知识简述不同(有些地区甚至是开设综合课程,没有专门的历史课程);高中阶段开设高中新课程历史,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发展史这三大模块为主,以专题史的角度阐述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概况。因而,从初中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比较大的,往往表现为缺乏模块专题所需要的整合知识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通史方面的概念是薄弱而简单的。对于学生的这种现状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促进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均衡发展。下面我将就现状、原因和措施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初中阶段知识储备薄弱,较浅的历史专业素养难以应对模块学习的“专业化”

以广东深圳地区为例,初中历史教学采用的是初中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包含了历史、社会、人文地理的综合知识。初中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繁难杂的许多问题,使得课堂更具活力,也使得学生更具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但是,对于历史教学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的地方。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仅有八年级一年的教材契合历史学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简略知识。其他两年的授课知识分别是地理和社会为主。再加上初中阶段对这一学科相对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分配时间较少的情况,所以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储备是薄弱的,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是薄弱的。而在课外,除了一部分对历史有较大兴趣和较强求知欲的学生外,一般的学生极少主动去探索和增补一定的历史知识。

进入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编排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宏观概况的,这就需要学生对同阶段的事件和同类型的知识有较强的把握和整合能力。高中阶段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大的同时,困惑和难度也随着加大。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语言比较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抽象思维要求提高。这一些也造成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中困难增加。

二、新课程编排忽视时序性,给教与学带来一定困难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知识整合能力、宏观掌握同类历史事件的能力。但是,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要求学习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而学生又缺失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样就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譬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基础薄弱的同学连最基本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都搞不明白,在处理练习和试题的时候就会出现把唐朝的事情写到宋朝之后去的荒诞思路。譬如在学习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如新航路开辟,学生对其背景经过影响可能掌握得都很好。但是一涉及同一时期中国或者世界其他地区的具体情况作比较的时候,学生就不能有把具体事件放到宏观的时间轴去考虑的开阔眼界和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学完三大模块之后,对中国和世界史都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通史认识,在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时候思路不够开阔不够准确。

三、强化通史概念,纵横古今中外

如何解决初高中学生出现的这种衔接困难,进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新课程高中历史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困惑——不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以及其准确的历史位置。个人认为应该在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融入通史的概念,强化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历史体系的形成。目前在一些高中历史老师的课堂中,也经常能看到对通史意识的强化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史观的做法。但是通常这种做法在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做的比较普遍,当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基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这显然无可厚非,也契合学生在进入高三后对历史学科学习要求进一步深化的主动意识。但是,如果在高一高二的模块学习中就能有意识有步骤系统地去做这项工作,相信对减少高三学生的负担,对促进学生更早一步形成较好的整体史观会有更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新课程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对如何采取整合措施谈谈一点看法。

(一)树立整体史观从一开始做起

学生接触模块学习的同时,老师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通史的掌握。在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配合这一单元可以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的通史做一个第一层次的认识:简单了解各个朝代的更替次序和政治特色。在必修二第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经济的时候。再进行中国古代通史的第二层次的认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与朝代的政策之间的关系,这样既重温了必修一学习时的知识又进一步深化对通史和专题的理解。在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有意识的用通史作为隐形线索,通过必修三个模块还有选修模块,学生对通史的理解就会逐层加深。那么,在进入高三复习的时候,学生的负担减小了,进入综合训练的时机就提前了。

(二)提高有效教学,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一切教学资源

可能会有老师认为在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一开始就契合通史进行整体史观的培养,因为模块学习的课时才刚刚好完成教学任务,时间上远远不足以加入通史知识。其实,按照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阐析、论证和探讨,对历史观点的说明和证明、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对历史问题独立提出看法的能力上做了很好的指引。在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如果有通史的基础学生能力的提升会较早进入快车道。提高有效教学完全可以做到对时间资源的运用游刃有余。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有效预习:落实预习,坚持导学案预习,将知识整理为问题让学生有预习的抓手;有效设问: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主线化、层次化,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思维的训练和提高;有效活动:设计活动环节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在单位时间内高效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落实;有效反馈:注重课堂生成,抓住一切教学资源,利用一切机会解决课堂闪现的问题甚至是智慧性升华问题。有效作业:作业的布置既有针对性又有弹性化,可以分层设置、可以选择性完成,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知识水平。在课堂的教学行为中高效落实教学目标,可以相当部分的解放课堂和课外作业的机械时间,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有效融合通史与专题的知识焦点。

(三)培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阅读历史的韵味和研究历史的深邃。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常常自己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分享阅读书目、分享阅读的快乐和阅读带来的思考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逐渐有阅读历史书籍的兴趣和习惯。老师能给学生以最具体的指导,从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入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上下五千年、简明通史到专门史、史学论著这样的逐层深入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指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分析阅读材料和总结观点。慢慢渗透,这个过程是漫长又是享受的。学生在收获感性知识的通史慢慢构筑自己的历史史观,还锻炼了阅读的能力,对于高考中新材料新情境的考试趋势何尝又不是一个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向荣.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探索. 教学月刊.

[3]陈其. 高中历史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 历史教学,2004.

初中历史问题与困惑范文6

【关键词】历史课堂;充满情趣;学生;重视;研究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历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历史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历史。

1 历史课堂应当充满情趣

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的新突破,关键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的效率。让历史课堂充满情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我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一个教师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命的活力影响学生,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能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新的历史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待后进生不但不要听之任之,而且要有更强的教育耐心,从而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历史课充满情趣。“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趣”是建立在情的基础上的,当学习成为学生主观需要时,有趣的契机无处不在。

2 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趣

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教材具有丰富的、独特的资源,是应当充分挖掘的。如我在教学《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时,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手抄报,将历史事件设计成不同板块,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学生兴趣盎然,非常积极,制作得很漂亮。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精神。学生的学习情趣自然而生 ,达到了很好的记忆效果。

教师通过史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课堂实效。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而且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在学生看来会更有挑战性和探索性。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对改革充满信心,兴奋、激动后面临困惑: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医治;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老师不停地灌输历史书上的内容,一些繁多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只要死记硬背即可,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厌恶历史课,课堂失去吸引力,学生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

3 要利用教师的情趣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配上直观的教具(如挂图、录音、电影片段等),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审视我们的行为,不难发现,我们的历史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知识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历史教学缺乏情趣,没有真正的把“以生为本”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应当是充满情趣的,是以学生为本展开活动的,从而引导学生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求“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教学方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求索的欲望在中学阶段就几乎被透支殆尽。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

3 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理上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