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1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2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卒, 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六、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几天前,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主要是写中华五千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了解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看到了李广“妙计脱身”的机智……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荆轲刺秦王》,虽然它是整本书里字数最少的一个故事,但它给我留的印象是最深的。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他十分恨秦王,一心要报仇,荆轲被太子丹的决心所打动,和秦舞阳一起去刺杀秦王嬴政。临行时,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他对太子丹的忠诚和自己的决心。看到这我不禁被荆轲的勇气所打动,并为他捏了一把汗。
到了秦国的王宫,还没上殿,秦舞阳就吓得脸色大变,浑身发抖,秦王起了疑心,让荆轲一人上前。荆轲沉着地走到秦王旁边,将地图打开,露出了匕首,刺杀秦王,但是没有成功,反儿被乱剑砍死!
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3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古典诗词;知人论世;品味意象;推敲炼字;展开想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51-02
一、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从《诗经》的微言大义到魏晋风骨的慷慨悲凉,从唐诗的大放异彩到宋词的璀璨夺目,古典诗词承载了作者寥廓的精神世界,抒写了永恒的人生主题,是中国人性情气质、思维方式、人生智慧的诗意表达。
高职学生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已经接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但是仅限于熟练背诵和了解大意,并不能做到较深入的鉴赏分析,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亟待寻求更为务实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古典文化的精髓。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本文拟论述四种较为有效的鉴赏方法。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指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万章篇》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李白生活在盛唐,性格豪放,足迹遍及名川大山,其作品飘逸自然、豪迈奔放,正是时代与品性的折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与其豪迈的性格交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壮丽无比的画面。
杜甫生活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由盛而衰,个人经历了为官遭贬、仕途不顺、生活漂泊、居无定所等困境,因此在他的诗中,没有了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豪情壮志,而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浓烈。《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破亡,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逆境,此诗表达了强烈的忧国思家情绪。其中“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国破家亡的悲情推向极致。《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写于杜甫五十六岁时,老病缠身,生活困苦,寄居异乡,他独自登上高台,看着萧瑟的秋景,想到自己飘零的处境,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诗作。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性情迥异,因此折射到诗作中的内容、风格也相差甚远。
因此,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所处时代,才能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学习一首诗词之前,在预习环节,需要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经历是否投射到作品之中,是否影响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三、推敲炼字
古代诗人、词人非常注重炼字,会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境界。
如宋代张先的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就非常有表现力。云飞月出,月光普照,微风过处,花影摇曳,婀娜多姿。“弄”字将云破、月出、风过、影动等动作联系在一起,使天地间的花月焕发了活力。花儿顾影自怜,景物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在一天将尽之时,诗人暂忘了一天的愁闷而体会了宁静的意味。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书写现代精神的词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和“翔”用得非常巧妙。“击”本义是敲击、敲打,用在这里突出了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状态,在本词中突出了鱼在水中游得轻快自在。如果将这两个字换成“飞”、“游”,表现力就极大地削弱了。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分析,这两句词象征了青年革命家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所以,通过推敲作者使用的动词、形容词、量词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一字之妙,境界全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关键词语的表现力,感受它们创作的作品的魅力和张力。
四、品味意象
意象指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中的一景一物,已不仅是本义,也有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因此,鉴赏诗词时要格外关注作者选取的意象,通过意象揣摩作者的心绪。
月亮这一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国”,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亡国之君的伤痛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书写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其中“梧桐”这一意象浸润了作者的愁绪,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秋霜中傲然盛开,所以诗人常常赋予它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一意象饱含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质。
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作者不同、心绪不同,所以对意象的观照也就不同,同一种意象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感彩。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写的是离别的伤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赞美。同是“柳”这一意象,却传递出不同的心声。
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人或事意象。自然意象如月、水、风、霜、梅、兰、竹、菊等。人或事意象如舟、湖、镜、灯、登楼、吹笛、饮酒、登楼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常见的意象介绍给学生,并结合古典诗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移情,体会意象蕴含的情感及作者对万物的观照,体会意象所形成的深远意境。
五、展开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经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书画中有留白这一技法,诗词也是一种留白的艺术,作品的完成离不开作者的艺术想象,同时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读、想、补、调、猜等方法,把诗词所描绘的整体画面呈现出来,获取审美体验。
诗词由于篇幅的限制,它不像散文、小说、戏剧,可以洋洋洒洒千言描绘一个场景,它必须高度凝练,用词极为讲究,广阔的空间留给读者去创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了一幅清幽寒冷的画面:千山寂静,万径无迹,江中孤舟,老翁独钓,漫山遍野,白雪皑皑。读者只有经过想象,经过再创作,才能感受到这种万籁俱静、苍茫悠远的意境和波澜不惊、苍凉孤寂的力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描写的是恋人离别的场面,没有嚎啕大哭,有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表面写分别的场面,通过想象、读者的加工,可以想到两人此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由此不禁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但是两句形成鲜明的反差,更增添了离愁别绪。
每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的再加工,通过想象形成艺术形象。“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词的意境形成与艺术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画笔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歌声呈现出来,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更真切地获得了审美体验。在《沁园春・长沙》的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想象后形成的艺术形象。中流砥柱的独立寒秋图、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图、勇搏风浪的中流击水图,在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气象万千。通过绘画这一再创造过程,学生对青年的革命豪情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
六、结语
古典诗词的四种鉴赏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仍需不断探索其他有效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诗词、品味诗词、热爱诗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璀璨的中华文明,承担社会责任,不负未来使命。
参考文献:
[1]鲁原.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5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且能够引起很大社会影响的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就业、住房、医改、教改、社会保障等。从涉及成员看,有工人、农民、农民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公务员、白领、离退休人员等;从表象看可分成经济、民生、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牵动着各领域、各类人群的切身利益,也包括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我国现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转型阶段,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的快速广泛传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给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现时期,大学生普遍生于80、90后,正处于人生认知的活跃期,对于很多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敏锐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较大的影响。
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方式主要是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大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教学途径、社区和家庭、各种新媒体、社会实践、人脉交流等途径,感受和体验着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但是这些热点问题在网络信息昌达的时代和网络监管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心智发展、社会阅历及认知等方面还不成熟大学生群体正确引导。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大学生具体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情绪的途径如人际关系、群体心理气氛、周围人群处理公务或外部事物的态度和活动规则、社会公共活动秩序、网民情绪、民间舆论与牢骚等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心理状态基本一致。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难点,其前提就是努力做到“三贴近”,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今大学生早已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社会的现实性和多样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更是紧紧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教育者如能清醒认识到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来大家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教师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水到渠成、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鉴别和分辨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个体“钟摆式地寻求自我”的特殊时期。其心理还不成熟,易感情用事,思想观念理想化,在面对一些消极的社会热点问题时,极易产生矛盾、偏激的思想,甚至丧失正确的是非判断力。利用一些典型的社会事件是最好的“现身说法”,通过正反面典型的引导和教育,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法制观,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事件,“进得去,出得来”,进一步提高社会分辨能力。
3.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焦点。这些复杂的热点问题能够促使公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社会道德、利益、公平等的意愿和思考。大学生也是公众,社会热点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社会、思考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进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求真务实、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帮助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4.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思想教育,这个阶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方面的要求。社会热点问题“知名度”很高的,学生乐于探讨,教师可带领学生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浅显化,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踏入社会、规划人生、规避风险等做好准备。
三、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在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一个正确认识之后,我们考虑如何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1.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教师除了扎实搞好课堂教学之外,也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设计教学,通过讲座、BBS、演讲、辩论、调研、参观、撰写小论文、问卷调查等探究式活动进行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
结合社会热点,利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实习及公益类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敢于批判,坚持真理,锻炼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提升胆略和勇气。学校需完善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再是成绩优先,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从长远来看,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着更深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心智的健康成长,增长阅历,增强社会防腐拒变的能力。
总之,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入,为大学生提供观察社会、了解自身、思考未来的“窗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2]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
[3]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4]曹国华,黄俊化,刘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有效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5]刘树良.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高凡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探究[J].中国市场,2008,(26):10-11.
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6
一、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与中国文化的映射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物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情感特征。此外,以红色为基调,还可以利用色彩对人的视觉冲击,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唤起民众的共鸣。
除了红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电影中,张艺谋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使用了灰色。此部电影摒弃了传统的中国红,而是在灰色调和十三钗们色彩斑斓的变化中,显示出影片中战争的残酷、人物内心的丰富色彩、价值观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升华,映射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色彩的渲染和运用。
这些色彩的渲染和运用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象征着中国电影文化的进步,从最初最传统的单一红色的渲染到多种色彩对比的出现,中国电影业也从最初的展现中国农耕文化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挖掘中国文化,试图更理性、更深层次地唤醒国人对自身文化甚至历史的正视和探究。
二、电影主题从乡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传统中庸思想的禁锢和孔孟思想的深入,也使得大众甚至导演的视觉往往都落在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因此,中国传统电影的视角也往往从乡村开始,农民形象深入人心,张艺谋早年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无一不是乡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质之一。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比较复杂,具有多面性”乡村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脸谱化,使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专制的中国乡土形象,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城市。
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了中国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时期,中国人对自己、对民族及对国家的理解和成长。中国的电影不再局限于对乡村生活的表述,而从国家、民族的视角映射中国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电影中所折射的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与成长
无论中外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总是围绕两个对立面展开的:第一类是受歧视的女性。男人与女人从出现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长久以来,男人的价值总是高于女人,到处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他们总是优秀的和受赞美的对象;而女性则处处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极作用,她们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总是跟恶毒与放荡联系在一起。第二类是受到颂扬的女性。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职和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精神越来越多地受到赞美。
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觉醒和成长。从最初的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他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红高粱》中展现了九儿形象鲜明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影片中的九儿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试图走出男人为自己划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击日寇,这个过程表现出了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愿望,同时也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和前卫,颠覆了封建礼法的观念。同样是抗击日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从女学生对风尘女子的好奇、怀疑到怀念尊重,到风尘女子对女学生的不在意轻视到彼此之间的互助成长,让他们从世俗的视角中,从对传统的遵从和背叛中,共同成长,从社会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体现中国女性的成长、觉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四、电影中的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