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文1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二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

2.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是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4.我国四大区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广布的是西北地区.

5.我国的钾肥厂分布在察尔汗盐湖附近.

6.我国的岛屿是台湾岛.

7.位于黄河下游的两大油田是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

8.在香港和澳门的中国血统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广东。

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三

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文2

关键词:大类招生 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以往传统的招生录取中,有许多考生对专业的学习内容及就业方向并不了解,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并且缺乏对自身长远的规划,只是尊重家里的意思,或干脆“跟着感觉走”。这种盲目性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进入某专业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相距甚远,因此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就业压力,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学习的热情。据最新《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报告》的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毕业后变动工作两次以上,45%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对口,17.53%的大学生不满意刚入学专业,24.75%的人对入学专业满意。

在此背景下,“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青睐。它的内涵是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或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例如,在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专业中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五个专业统一以“经济贸易类”招生。考生若想选择其中的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经济贸易类”即可,等入学接触到具体学习内容之后在进行细化选择。一般来说,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院,在新生入学一年后,根据招生计划、个人申请、学业成绩及学院资源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

我所在的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从2011年起首次尝试实行大类招生,入学后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各专业公共课的学习和了解之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了给我校大类招生改革工作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建议,我们对我校大类招生部分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一定分析性的结论。本文重点剖析了高职院校大类招生的优缺点,并结合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大类招生改革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二、实行大类招生的优势

1.利于学生学会选择,确定专业,减少盲目性

大类招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目的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学生参加完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对如何选择专业感到迷茫,他们对大学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不够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即使有一点了解也是通过周围人的口述得到大概的印象,自己并没有亲身感受。学校可以给学生一段时间适应,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己,在学习中进行选择。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更加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确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减少盲目性,增加自信心。

2.利于增加录取机会

表面看来,大类报考的专业数量少了,但实际上学生选择一个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相当于增加了对专业的选择机会。同时,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就不存在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的机会,缓解了考生的压力。

3.增加院校内专业办学竞争,提升教学质量

按大类招生对学生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要选专业,就得要思考,一个是兴趣爱好,一个是将来的职业选择,还有是这个学科的力量,这促使学生加强了对专业的重视度。同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就得付出努力,研究学生的培养体系,在教材上多下工夫,同时还要加强和建立与学生的感情,让学生觉得这个专业值得一选。假如某一些专业没有学生选择,这些专业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处境。这样竞争人才的模式会促使院校间有比较,有进步,有创新,积极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收获。

三、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1.冷热专业容易产生失衡

大类招生之后学生选择专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 学生纷纷报名学习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对听起来不是很诱人的冷门专业不予理会。这种失衡容易引起专业之间的问题。如果学校尽数满足学生的意愿,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有的专业学生过多,师资力量不足,同时教学效果未必如人意;而另一些专业学生太少,教师课时不够,收入会减少,教学热情也会消减。而且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必定饱和,从而导致就业困难。

2.给学生管理带来挑战

由于大类专业所在的物理班采取的是专业混合制,二次选择后势必会影响学生关系。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专业分流后重新组合的专业班感觉陌生,新班级缺少凝聚力。并且新分专业后,辅导员不得不重新熟悉学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四、建议与思考

基于上述大类招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校具体工作实践,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和建议。

1.加大大类招生的宣传力度

学校在开展大类招生工作之前,我建议学校对相关招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在招生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前的指引,做好充足的介绍工作,为学生分析大类招生的优劣性,提供专场指导拓宽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理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生应该进一步详细了解该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等情况。

2.大类招生教育资源要合理分配

在专业分流之前,各教研室教学团队成员应担负起宣传所在专业信息的责任,尽量减少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盲目性,使学生意识到热门专业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热门专业,应该增加教师资源,使资源充裕,减少教师的压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改革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解决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在工作中,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开展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规划进行阶段性跟踪和反馈。 班主任教师及辅导员应该适时举办各种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活动,降低重新分专业班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总之,大类招生促进了招生与培养过程的一体化,会给高校办学改革带来原始动力。就高校教师而言,在对其专业利益有所触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且从学科交叉综合的角度,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丁佩芬王玲浅析高职院校实行大类招生的优势、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3]赵庆典.对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文3

泾干中学 辛泾生

(2021年3月11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拉开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帷幕。新高考改革已经推行了5年,有收获有遗憾。2022年,陕西将作为第四批改革省份之一全面推行新高考。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和自己的反思谈几点意见,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高考改革进程凸显“稳”字当头

2014启动,2017高考实行(2个)

浙江、上海(3+3模式)

2017启动,2020高考实行(4个)

北京、天津、山东、海南(3+3模式)

2018启动,2021高考实行(8个)

辽宁、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重庆

(3+1+2模式)

二、新高考改革推进中的反思

(一)高考模式分析

1、“3+3”、“3+3”和“6选3”、“3+3”和“7选3”高考模式

(1)北京、天津、海南、山东等4个省份继续新高考试点,2021年继续实行“3+3”和“6选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学科中,选出3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在2020年执行新高考的6个省市中,上海、浙江、北京和天津4个省市的全部科目均自主命题。而山东、海南高考试题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

(2)上海市实行“3+3”和“6选3”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学科中,选出3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3)浙江省实行“3+3”和“7选3”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三科必考。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7个学科中,选出3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2、3+1+2高考模式:

“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是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是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学生可以选择的组合为12种。目前实施的地区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

(二)优点

1、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确保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2、取消了文理分科,发挥学生的学科特长,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种和三十五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3、英语考试有了两次机会。可以避免一次考试发生偶然发挥失误,从而不能准确衡量学生。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1、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自主选择后,大多数学生是按学科的难易度进行选科的。由于文科相对简单,因此选择文科的同学多一些(选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较简单,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而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造成原本较少的历史、地理、生物老师资源紧缺,而原本较多的物理、化学老师偏多,资源浪费严重。

2、英语考2次产生一些不合理现象。会出现有些高分学生两次都参加考试,都得到A等次,从而导致其他学生失去得到A等次的机会。

3、自主选课后,学生的随机选择会造成密切相连学科间的共用知识点出现断裂或漏洞,阻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影响考试成绩。

三、我校新高考工作情况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1、思想上做好了准备。从领导班子成员到教师已深刻认识到高考改革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改革势在必行,对新高考进行了学习思考,从思想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队伍上做好了准备。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对管理层、班主任、教师分层进行了培训,对选课、生涯规划、走班制都一定的认识,有了初步的设想。

3、进行了高考改革的初步尝试。

(1)进行了模拟分层走班;

(2)推行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合理选科打好基础。

(二)注重几个问题

1、硬件投入缺口较大,缺1/3教室。(需由政府投资)

2、教师方面:

(1)角色转变:从学校人到系统人;

(2)既是教学人员,又是学科辅导员(学科导师)。

3、管理上变化:

(1)走班制带来学生流动性大,学生日常管理难度增大;

(2)学生自主选科,一生一表,教学管理难度增大;

(3)教师任教班级、人员数量不同,对教师的考核难度进一步增大;

(4)最主要的是新高考改革势必带动学校管理的大变革,甚至管理体系的变化,由此必须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步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考诗歌;试题分析;鉴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34-01

中国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部分,诗歌的重要性已不必过多赘述。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高考语文对诗歌鉴赏部分的逐渐重视,教师急需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属于所有题型中的最高级别,主要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及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不断发展,题型及考查内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仍以主观题为主。题材方面,作品的朝代涉及范围广,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作者也不仅限于人们所知晓的著名诗人。题目的难度变化较大,更注重对诗歌的深度挖掘,包括艺术风格、诗句含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对题型的创新度还不够,仍以主观题为主,缺少选择、填空等其他形式,考题的内容也较单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仍不够。

二、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功利化。古诗教学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教师不应只为应付高考而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而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注重讲授解题方法、答题模式,而忽略了让学生感受古典美的过程,使诗歌教学失去原本的意义。

2.教学模式单一。如今的诗歌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填鸭教学为主,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做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没有机会交流,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机会表达,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十分阻碍学生的发展,无法使学生自主地进行鉴赏学习。

3.古典色彩缺失。在当下的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学内容仍偏重于对解题技巧的讲解,如诗歌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而忽略了对诗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甚至许多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就很匮乏,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文学知识,造成了教学的古典色彩缺失。

三、古诗鉴赏教学的方法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古诗蕴含着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随着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鉴赏教学也应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适当讲授诗词韵律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律,理解押韵等知识,这样便能逐渐理解诗歌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创作环节,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诗歌外,让学生尝试着创作诗歌,对经典诗歌进行仿写,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同时能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此外,教师要增加诗歌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理解诗歌的停顿与重读,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还要有意识地增加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能够加大文化储备,拓展视野,这样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实际的诗歌课堂教学大多较死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聊,导致古诗鉴赏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地进行鉴赏学习。教师不能一味以高考为出发点,功利地进行教学,要充分重视诗歌的古典美,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歌朗诵及诗歌创作的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其更主动地学习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力。古代诗人思想较保守,故而创作的手法、表达的感情都较隐蔽,学生若只看诗歌的表面意思,无法透彻地明白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诗歌形式理解作者内心丰富的感情,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文5

新课标卷和大纲卷相比变化较大。首先新课标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其中必答题共85分,包括12个选择题共48分,两道主观题,40题共25分,41题评述题共12分;选做题为四选一共15分。其次,课标卷历史试题部分的位置也有所变化,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排在了地理和政治之后。题量明显增加,如果把文综考试时间150分钟平均分配给3个学科,学生要在50分钟内完成历史学科12道选择题,3个主观题,有相当大的难度。整套历史试题从学生考后的反馈来看,题目灵活,选择题部分难度稍大,主观题部分平稳。但试卷整体比较平稳,没有偏难怪题,总体难度适中。试卷严格依循考纲,考点覆盖广,考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科技革命、人物等,时间跨度长,结构分值分布合理。

就考查内容而言,以主干知识为主。试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多数的试题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其命题的立意高远。这样的能力考查符合当代提倡的新课程理念,也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以隐性方式介入时政社会热点,贴近现实,突出时代感。立意高远,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外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

新课标卷与大纲卷的一大不同点就是选考部分,历史学科四选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擅长领域“避难就易”,选做其中一题。由于多了选择性,相对其他部分,考生反馈难度不大。从考生的反馈来看,选考改革部分和人物部分的较多。

总之,文综历史试卷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近几年高考从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2)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之相适应的是试卷难度骤然大增,单纯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传统的问答题已经彻底淡出,材料分析题成为唯一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3)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近年来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高考历史对热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二是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

(4)鼓励学生探究、体现“开放性”。近三年的历史新课标高考都延续了开放式探究的特点。要求考生予以独立思考和评论,通过对知识的调动、能力的运用去判断、阐释、论证、探讨历史。命题不受教科书以及传统观点的约束,而是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学科方法的检视开放和探究更加深入,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在试题中凸显。如果学生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记忆,在考试中必然是屡战屡败。

(5)渗透新课改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理论”在试卷中得到了全方位渗透。试题的命制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范文6

一、考纲解读

考纲与2014年的课标版考纲几乎没有变化,但与广西2014年使用的大纲版考纲却有着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卷结构有着明显的变化

与2014年考纲相比,2015年考纲文科综合科的试卷结构明显不同,主要差异在于:

1Ⅱ卷中,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设置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地理学科选考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设1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1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2Ⅱ卷的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具体说来,2014年高考文综Ⅱ卷有1题为三门学科综合的综合题,体现了三门学科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考试目标。

在2015年的考题中,类似的题目将不再出现,文综三门学科试题的分割非常明确,过去考生出现审题不清的现象将不会出现。除了以上两点,考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形式,各学科所占的分值、试题的题型、内容的排列基本上没有变化,尤其是Ⅰ卷,其结构与以往完全一样。

(二)考纲对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2014年考纲体现的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2015年的考纲则从学科的角度比较具体地明确了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二者的相同点是考核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考查的目标一致,并且通过表格分三个高低不同水平的层次来具体描述考核的要求。不同的是,在2014年的考纲中,第三个层次中“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的要求,在2015年的考纲中没有出现,主要的变化是在呈现的形式上更为具体,更易于考生理解和把握,而注重四项能力的考查目标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的变化

在2014年考纲中所列出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4个部分。2015年考纲所列内容则由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共同组成。必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地理Ⅰ)、人文地理(地理Ⅱ)、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Ⅲ)以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其中的前面三个部分对应的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必修地理3的内容,第四部分主要由初中阶段地理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几大部分组成。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虽然近两年的考试内容呈现的知识框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内容细节方面大同小异,如自然地理(地理Ⅰ)、人文地理(地理Ⅱ),其内容与2014年考纲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对应,变化并不大。

主要的变化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2015年考纲不再详细列举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考试内容,而是强调地球与地图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因此,考试必然涉及。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部分的地理知识,在2015年的考纲中虽然没有详细列出,但是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成为考点;而区域地理的知识则作为试题的载体出现,直接作为考点出现的情况不多。第二,与2014年考纲相比较,2015年考纲变化比较大的是第三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绝大部分是新增加的,核心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了高考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也是近年来新课标地理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看,与2014年考纲相比较,2015年的新课标考纲仍然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试题主要考查的仍然是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近年来高考课标卷的几个重要特点

对比近年来课标卷文综地理试卷与大纲版文综地理试卷,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对考试影响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课标Ⅱ卷的题目量更大

在大纲版的文综考试Ⅱ卷中,地理非选题近年来一般是5―6道小题,而课标卷2013年、2014年均为7道必考题和1道选考题,2012年为6道必考题和1道选考题,题目量明显比大纲版的试题要多,由于考试时间不变,因此考试的难度增加了。

(二)课标Ⅱ卷非选题赋分值减少

试题量的增大,导致每道题的赋分值明显减少,而赋分的减少对高考的评卷和评分细则的制订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过去每个给分点一般为2分,赋分值减少后,每个给分点的分值也会相应地减少,对于以分值决定答题详略的考生来说,答题的思路和策略是不一样的。

(三)试题中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

近年的课标卷中,常常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37(3)题,“在甲地或乙地附近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该题可以答赞成,也可以答反对,只要阐述清楚理由即可。类似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近来已经多次出现,体现了新课标高考注重考查考生思维过程的理念。

(四)课标Ⅱ卷中的必考题与大纲版Ⅱ卷相比较,更注重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

下表是对近3年来课标Ⅱ卷必考题和大纲版Ⅱ卷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的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不难发现,近年来,大纲版Ⅱ卷对人文地理的考查远远多于对自然地理的考查,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而课标卷的非选题,内容相对稳定,自然地理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要及时调整备考策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考试。

(五)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近年来,大纲卷考查生产内容、生活内容的试题逐渐增多。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课标卷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和突出。

三、备考建议

(一)备考大纲卷的许多方法依然有效

从对考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纲版考纲和新课标考纲其考查的目标和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在过去多年备考大纲卷考试中积累下来的许多方法和经验依然有效。例如,抓实基础,强化主干知识的备考思路仍然实用。课标卷同样受题目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知识点,通过主干知识考查考生的能力是必然的选择。因为新课标的高考其主干知识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在备考中应该注意研读近年来课标卷的试题,从中提炼出主干知识。高考试题变化最大的是情境,变化最小的是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备考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答题模式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这一方法在新课标高考备考中同样重要。

(二)加强选考题的备考工作

选考题为3选1,全面复习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知识要点也很多,但分数只有10分,因此,抓好这部分知识的备考尤其重要。备考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复习时间的长短选择适当的板块进行复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侧重突破其中的某一个模块,对于学习能力强且复习时间充足的学生,可以全面复习三个模块的知识。在平时的测试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摸拟选做题训练,避免在考试中出现误选或多选的情况。

(三)必修地理3的复习要注重方法的提炼和学科思维的培养

考纲中必修地理3的内容是新课标与旧大纲内容相差最大的地方,因此,在课标卷的考题中出现得比较多,考生在备考时不能单纯地记忆这部分内容,而要学会灵活运用。高中地理必修3是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不同版本教材使用的案例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复习时不应该只关注教材案例中出现的知识,而应当强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揭示方法背后所隐藏的地理学科思想。

(四)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投入

近年来由于大纲Ⅱ卷中人文地理内容所占的分值很重,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三大区位因素的复习。在2015年的高考备考中,我们应该注意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投入,尤其是加强“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一内容的复习,加强对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梳理,强调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五)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注重地理在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