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特征

经济学的特征范文1

平台经济产生了两个重要颠覆:传统厂商的规模经济被打破,以及厂商的财富密码发生了改变——从流水线变成算法。

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需要关注具有大数据的平台是否带来新型的计划经济,平台算法外部性的正负性,以及平台经济应该保持多大的冗余度。

一、平台经济的诞生

2016—2017年,互联网平台企业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强大、最具创新精神的关键部分。

在互联网平台上,呈现出数字化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大规模社会化协作,融合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平台本身成为经济与社会的新主角。

互联网平台呈现出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平台成长到与市场、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是整个社会中的主导公司形态从产品型公司转向平台型公司。

三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成为经济、社会与生活中新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

互联网平台连接人们的线上线下生活,由平台企业演化出平台生态或平台经济已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电商平台到行业平台再到平台经济。在平台经济发展的早期,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电商平台率先崛起。

随着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加深,平台的产业领域不再局限于零售业电商平台,而是趋于多元化发展。例如,出现了众包、共享等诸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产业领域。

随着平台进入产业领域越来越丰富,其对产业和产业组织变革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平台逐步由一种商业现象发展为一种经济形态。

中国发展平台经济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又步入了创新资源全球化阶段。“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产业链组织方式,正在以平台为核心重组产业生态。

例如,双创活动产生了创客和大量制造资源的连接平台,高端创新创业资源的连接,成为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平台经济的崛起为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带来了重要机遇。

由上可知,平台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政策工具,经济学理论能否给予这些现象自洽的解释,并在政策制定中给予恰当的指引,值得探讨。

二、平台经济的特征

对于平台经济,本文给出的定义就是指依托实体交易场所或虚拟交易空间,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因素加入,并以促成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交易或信息交换为目的的商业模式。

从这一定义中不难发现,平台经济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革新,而非产品本身的创新。

支撑互联网的技术因素有九个要素,分别为:“技术驱动”:云计算(Cloud)、移动终端(Mobile)、技术表达(APP);关键环节:数字化(Digitalization)、连接(Connection)、精准匹配(Match);“人的需求”:社交化(Social)、赋能(Enabler)、生态(Ecosystem),也可称作互联网平台特性的九宫格。

平台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依赖于用户参与。谷歌将用户的搜索行为转换为具有丰富价值的广告,脸书运用在线社交搜集并出售用户的精准画像,而优步则看准用户的交通需求充分调度私人汽车。

平台能调动用户参与生产,也会对用户产生巨大影响。乐观派们强调,以优步为代表的平台能够释放未被充分使用的个人资产的商业价值,而类似于Youtube的平台则将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成为具有灵活工作时间并从平台得到收益的创业者。

对劳动者和工作任务提供匹配服务的平台可能使劳动力市场更有效率,同时会出现一个工作岗位和价值创造都极度分散化的社会。

平台经济的第二个特征是信息精确匹配。某种类型的交易,如果有很多潜在买家和卖家,如何撮合两个群体达成交易将至关重要,而平台效率也集中体现为撮合效率。

平台经济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其连接一切的特性及其虚拟空间打破时间限制与物理空间距离,使得企业超越区域小市场,面向全国或全球大市场,从针对存量的“头部”发展到拓展增量的“长尾”,从人工操作处理为主发展到工具的技术替代。

平台是连接上下游、供需端或买卖方的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也是从撮合交易、资源配置、开源创新等过程中,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分享价值增值收益的经营实体。

平台经济的第三个特征体现为双边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有很多类型,但其中一种特别值得关注,即“双边网络外部性”。

“双边网络外部性”意味着,已加入该平台的买家越多,则卖家加入该平台的潜在收益也越高;同样,已加入该平台的卖家越多,则买家加入该平台的潜在收益也越高。

由此,买家和卖家是否加入该平台,乃是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正反馈过程。而对平台企业而言,如何达到正反馈,流量是基础,如何持续获取流量是打造平台生态圈的关键。

平台经济的第四个特征就是跨界。

随着资源共享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产业内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通过平台实现的跨界融合现象也愈加显著。

新经济格局下,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打破原有产业边界,产业之间跨界现象显著。

平台型企业通过连接多边群体,整合多方资源,设立规则与机制,满足多边群体的需求,充当连接、整合的角色。传统企业也可利用连接、整合的思维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企业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创造更多的价值连接,提升效率,带来增值。企业还可以通过协同上下游伙伴,甚至同业竞争者,一起设计新格局、新规则,为供应方及需求方带来更大增值。此外,企业可通过跨界整合,创造全新的价值。

总之,平台追求的是在环形的、不断循环的、受反馈驱动的过程中,最大化生态系统的总体价值。

对平台企业而言,难以复制的资源是社区及其成员拥有和贡献的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据是平台企业的首要资产。

平台经济的魅力在于凝聚资源,将传统经济链条式的上中下游组织重构成围绕平台的环形链条。平台将原本冗长的产业链弯曲成了环形,企业端用户通过平台直接触及消费者,节省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产业效率。

三、平台经济的颠覆

传统工业经济以行业分工为主要特征,行业之间边界清晰,泾渭分明。

传统企业处在单向、线性价值链的一环,只需面向客户交付产品或服务,充当生产者和交付者的角色。

传统企业考虑的核心是如何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地交付产品,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传统企业寻求最大化产品或服务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聚焦整个线性过程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依托线下物理空间,开始围绕一个区域小市场,从贸易销售介入生产制造再进入研发创新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

一旦一个区域小市场成熟了,通过扩大再生产进行滚动式的横向拓展,这中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整个过程叫做滚动发展和线性增长。

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主要是供给侧的规模经济。

平台经济的出现改变了这个过程。从封闭的以产销发展到反向资源配置的敏捷供应,最终实现无边界、无距离、自成长的爆发成长。

需求方越来越个性化,而生产方越来越小批量,所以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反规模效应。供给侧需要弹性生产,需求侧需要用户画像。规模效益主要体现为平台上的大规模信息匹配带来了巨量交易。

以平台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与工业时代的经济体大不一样,从厂商的规模经济转移到平台的规模匹配。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产品的定价权在转移,大多数厂商只能被动适应平台的要求:降价促销和参与各种购物节。

平台上的大规模信息匹配,还衍生出两个“副产品”。一个是物流仓储,另一个是支付,原因就是这两项业务很容易标准化。物流公司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支付公司也是如此。

从过去生产方的规模经济、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演变成平台方控制的支付规模经济和物流仓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方式变了,经济活动的重心也跟着发生变化,其中原因就是平台侧的规模经济(包括支付和物流)取代了原来的生产方的规模经济。

传统经济还有两个特征:高摩擦和高耗散。

以服装业为例,如果一个品牌服装的成本是100元,商场的定价大约是12倍,市场的平均倍数为8.9倍。近两年,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大约降到到8倍以下,但终端依然是高定价。在服装行业的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都有交易成本,还有物理空间成本,这就是高摩擦。

所谓高耗散,就是指资源最终的有效利用率。例如,从中东进口石油最后真正由消费者享受的价值(用作动力的石油)可能不足17%,80%左右的资源全部耗散掉了。

因而过去的经济体是高摩擦、高耗散的经济体。这种高摩擦、高耗散经济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中间环节多。工业时代把这些环节进行分工及专业化操作,极致就是流水线生产。

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使每一个生产岗位都有了标准化和通用性,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专业分工的门槛“保护”,就业岗位数量相对稳定,持续期限较长。只要提高一个最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就能提高生产效率,大规模地产生财富,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和厂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平台经济就是要减少这种摩擦和耗散,而减少摩擦和耗散恰好也是平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减少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和耗散,需要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撑,数据、知识用于决策,关键在于平台上的算法。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如何分享节约下来的蛋糕,算法发明人和厂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从流水线到算法,财富的密码明显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背后,意味着资本方的利益正在从与普通大众结盟转向与小众知识精英结盟转变。

四、平台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与工业时代相比,互联网时代,数据、算法成为生产要素、财富生成机制的变革,财富的创造机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平台经济是否能发展为平台经济学?

笔者认为可以鲜明地提出平台经济学,总结这个时代新生力量,对旧的理论进行迭代,有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新计划经济

平台经济是代码和商业的特殊结合,互联网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流通中的数字中介,平台必须“标准化”参与者专门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思想、知识、劳动力和其他闲置资产的使用权。

这显然涉及法律和合同所产生的规制,但也是通过分类纳入和排除、分化的代码来实现。例如,在共享经济中,优步要求对司机进行背景调查,以便与使用该服务的乘客之间建立相互信任。

这些标准化的包含、排除和区分对于稳定参与者的期望尤其重要,也是平台进行计划和组织的基础。

平台可以调动参与建设新数字经济流通的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循环是通过平台对元数据进行编码、部署算法处理数据点之间的关系、使用脚本交互协议、配置可视特征和默认值的接口,实现数据、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无形链接。

然而,平台不是简单的传播,而是积极引导、制作和编程流通。这种作用似乎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子,马云甚至认为平台可以产生“新计划经济”。

线下的物理市场是各种各样的、分散的,交易效率并不高。建立在互联网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的平台有众多交易,成为最有效的市场,所以平台经济是最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

但是,平台积累了大数据资源,通过对此分析,可以预测下一阶段某个物品交易的价格走势,这又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由此形成“悖论”,值得理论界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一个平台来说,其价格体系是由平台推荐的,或完全由交易双方博弈,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完全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

(二)算法经济学

谷歌、今日头条、腾讯社交网络、摩拜单车和阿里巴巴等是网络时代有代表性的平台企业,其共同点是都运用了大规模匹配的算法,这一杀手锏堪比工业时代的流水线。

工业时代称为大规模制造,数字经济时代称为大规模匹配,谁能匹配得最优,谁就获得了财富创造的手段。

谷歌和今日头条实现了人与信息的匹配,腾讯社交网络实现了人与人的匹配,摩拜单车实现了人与设备的匹配,阿里巴巴实现了人与商品的匹配。

匹配算法决定了交易的效率,排位的先与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重大差别。这种平台的匹配算法带来不同经济效益的现象,笔者将其命名为算法经济学。

在平台的匹配算法中,有一种被称为“竞价排名”,通俗地说,谁给的钱多就把谁排在前面。竞价排名算法给平台带来最大的收入,但是,也会有产生“魏泽西”事件的风险。

因此,算法经济学就是要测量平台算法的正负外部性。从监管的角度看,这才是要抓的重点。需要监管平台算法对整个社会来说,其效应是正是负。

平台匹配算法的效率越高,经济运行越有利,减少耗散、摩擦越多,平台创造的财富越多,但其外部性不能为负。

(三)冗余经济学

过去的经济学是一个“浪费型”经济学。

一个商品,经过物流转十圈,所谓“豆腐卖成肉价钱”,只要参与的每个人都能分到钱,就能计入GDP的总量,但中间环节未必都是有效率的。而平台经济减少摩擦、减少耗散,就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系更有效率。

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平台直接对接,在现实生活中,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甚至实体店都没有了。中间环节的消失意味着就业岗位的消失,平台经济也是减少就业的经济学。

未来十年左右,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遇到的减少就业的技术。平台经济加上人工智能,将使一个国家的失业问题雪上加霜,必须未雨绸缪。

对此,笔者设想解决的办法是:在平台各个环节,采用只降低耗散,不降低摩擦的方案,在平台运营中,保持一定水平的“冗余度”。

也就是说,只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在工作效率和就业岗位寻求一个平衡,可以称之为“冗余经济学”。

经济学的特征范文2

摘 要 手枪射击是我国公安警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手枪技战术的正确运用,能够有效的遏制犯罪行为,减少警察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几率。因此,本文就针对警用手枪的技战特征和教学训练策略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现代警用手枪的技战术特征,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现代警用手枪的技战特征分别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策略,以期能够借此为我国公安警察院校警用手枪教学训练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警用手枪 技战特征 教学训练策略

手枪是我国人民警察在警务执法工作中近距离使用的重要武器,其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且便于携带。在警务执法工作中,手枪技战术的正确运用,能够有效的遏制犯罪行为,减少警察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几率。因此,手枪射击是我国公安警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鉴于此,本文就针对警用手枪的技战特征和教学训练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我国公安警察院校警用手枪教学训练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警用手枪技战特征

全面了解和把握现代警用手枪的技战特征,是科学开展警用手枪教学训练活动的基本前提。概括而言,警用手枪的技战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发生时间短、距离近、危险性大。由于在警务执法工作中,枪战的发生多是突发性事件,是不受时间、地点以及空间的限制的,不但发生的比较突然,而且发生的时间也非常的短促,在很多案件中持续时间往往只有2-3秒钟,很多情况下都是在交火的一方或者是交火的双方都没有准备好甚至是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近距离发生的,因此,伤亡事件也是在瞬间产生的。再加上,交火时所使用的是致命性的武器,双方还有可能交火,所以,出现伤亡性事件的几率非常高,这就使得警用手枪具备了发生时间短、距离近,且危险性大的特征。

二是,临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警务执法过程中,枪战发生的突然性、瞬间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和枪战结果的高危险性都会使得公安警察人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调控能力不够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射击技能的正常发挥。

三是,因为受法律法规等客观条件的约束,加大了临场使用的难度。由于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警用武器也只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够使用。但是,枪战发生的实际情况却是复杂多变的,而且犯罪嫌疑人武器的使用往往是毫无顾忌的,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警务执法人员武器使用的难度,如何根据临场执法的环境和现场的突发事件做出迅速的反映,并实现警用手枪技战术的正确运用,就相应的成为了现代警用手枪教学与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警用手枪的教学训练策略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警用手枪技战特征,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警用手枪的教学训练策略:

首先,要重点关注快速出枪和快速连续射击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警务执法过程中,枪战发生的突然性和时间短、距离近、危险性大等特点,决定了出枪的快慢是枪战取胜的首要因素,多数情况下,谁出枪快谁就争取到了主动权。而快速连续射击技术指的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据枪概略瞄准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连续射击的技术。在实战的过程中,由于警务执法人员出于对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了解的局限,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使用武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枪如果不占优势,那么就必须要较近的距离和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通过快速连续射击来避免自身处于危险之中。所以,在开展警用手枪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重点关注学生快速出枪、快速连续射击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要注意射击技能教学训练与射击战术教学与训练的有机结合。射击技术和射击战术是警用手枪基本功的两大核心内容,只有在日常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将射击技术与射击战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确保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遇到实战时,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迅速、正确的反映。因此,在警用手枪教学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射击技术教学训练与射击战术教学训练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与训练中有意识的强调射击技术动作与战术动作的结合,开展突况下枪支使用技术的训练、隐蔽和防御性射击技术训练等等,将技术与战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最后,要注意心理技能训练与射击技战术训练的有机结合。警用手枪的技战特征决定了心理因素对射击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开展警用手枪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心理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配合,不但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效,而且学生在实战中也很容易因为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只有将心理训练与日常教学训练中的技战术训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的稳步提升,才能够让学生在遇到实战时自如的应付各种突况和各种干扰因素。因此,在开展警用手枪教学训练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心理训练与射击技战术训练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将放松入静、内心表象和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训练有机的融入实弹射击训练之中;也可以采用模拟实战场景、制造紧张氛围等方式,加大学生技战术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负荷,从而实现技战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关学特征

一、前言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它表现的是运动员的演练技巧,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武术运动不只是直观展示运动的动作架势,还对内心的心理活动及精神气质进行强烈的表现。竞技武术套路包含着对技击的超越、美化和想象,因此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新颖的竞技武术套路以准确工整、舒展流畅、快速有力的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竞技武术套路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与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

二、研究与分析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艺术品到非艺术品,美的现象到处存在。美离不开物质的形式和条件,也离不开人的情感和态度。在美学角度看美的特征,包含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社会性,自然也可引申到武术套路运动中。马克思把美看作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的确,武术美就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在现代的武术运动中,谈论美学是非常必要的,在美学角度分析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表现出具有技击美、意境美、难度美、形式美、技术美等美学特征,并将美学创意融入其中。

(一)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美

武术套路拳种众多,动作千变万化,这些经历武术家或练习者将各种攻防格斗进一步提炼、概括加工和程式化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套路,使其既具“技击”特点,又符合生命的活动形式,虽是个人单练,但发招定势,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通过对技击原则的合理运用和表现,给人一种扣人心弦的特殊审美感受。技击是武术的核心,在“内意”上仍保留了技击法则的实用价值和精髓,在外形上进行了修饰和创新。从技击方面而论,竞技武术套路更丰富形象地表现出技击美。

(二)竞技武术套路的意境美

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动物生存的本能,是表现技击规律和意境的源泉。比如,动作的形态气势,就应像江河湖海的波涛一样,时而澎湃激荡,一往无前;时而像微波荡漾,稳定明朗,动之像脱兔一样快捷,静之像巍然不动的山岳。武术家将这些自然景象,融汇进自己的情感和技击意识,转化成心灵的感悟。在太极拳的套路和攻防中再现出“动”的意境,成为滔滔不绝,动有韵、静有势,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习拳者感到形神兼备,血肉丰满,韵味无穷,有悠远的意境,从而再现武术套路演练的意境美。

(三)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美

分析竞技武术四十多年来,武术规则的发展变化,对武术难度美显著的影响,就是削弱了其技击攻防内涵。就目前竞技武术(武术套路)发展趋势而言,“高难度”已构成整个套路运动的基础,运动的核心要素,并成为衡量一个套路和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尺。那些新颖别致、峰回路转、震撼人心的成套演练,无不以自然的美感形式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因此,对于“高难度”的理解,则是引起审美愉悦的主要原因。

(四)竞技武术套路的形式美

美具有形象性,是具有感性形象为人们感官所感知的特性,它是实在的、具体的、形象的。从竞技武术套路形式美的角度出发,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具体到武术套路中则为静态美、动态美、结构组织美。

1.静态美

静态是指套路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短暂的相对静止的造型。武术定式造型不仅求“劲”而且求通过五体的撑、拨、张、展、勾、形成一种内含骨力的劲力,如武术中有坐如钟、站如松、静如之说,给人一种雄健放的阳刚之美,与蹈中“纤腰春杨柳”的婀娜姿态迥然不同。同时,武术中的造型,绝不是一味追求均衡和对称,它从技术原则出发,常常是斜中寓直、奇中求正,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在变幻多资中达到统一。如“虚步双挑掌”,一腿弯曲支撑着全身的重心,另一腿足尖虚点地面,两腿虚实分明,上体微微前倾,恰与下肢的折线融为一体,这才有着高度的美感。

2.动态美

武术套路是一项通过演练表现人体的动态美,给人以美感。套路中各种美的因素,通过运动组合关系的调整,能在动态中发挥最佳的作用。套路演练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人的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表现的形式美,是人体在武术运动中的“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谐、比例、对称等多样化统一而形成的套路运动形式。如著名武术运动员赵长军的棍术,其速度象风一样快;缓则象鹰在天空盘旋;一但动时又象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静时如三山五岳,巍巍屹立。这种运用自如、一招一式的节奏处理,都恰倒好处,构成了套路的主旋律。

3.结构组织美

竞技武术套路很讲究结构,结构之美主要表现在完整性和动作连接的有机性、布局的均衡性,这此美学因素都可以在其编排中得到体现。竞技武术套路在动作编排组织上,要有组织美,使套路充满生气,不仅表现了完成套路的艺术性和美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神韵”、“有味道”。如一套长拳的拳路结构,首先要看其完整性,起势、表现、收势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其次,要符合技击规律,注意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以及布局上的往返穿插、迂回转折都要符合攻防原理。

(五)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美

技术美是武术的自然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现如今竞技武术套路中技术难度的提高,也更加促使技术美的展示。如地躺拳是以跌、扑、滚、摔等地躺摔法和地躺腿法为主要内容的拳术,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作有抢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虎扑、裁碑、剪、扭、绞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又如摆头亮相之时,脸在亮相的瞬间转发正前方,而上体却扭向侧前方,这种有力的“一扭一转”表现了强烈的“力”的美,整个造型紧凑、饱满,有着极其耐看的内涵。

(六)竞技武术套路的创意美

武术给人以美感,固然是凭借习武者形神兼备的形体动作和动速静定的身移,在竞技武术套路的比赛中加强服饰美的因素,渲染气氛。同样,音乐在套路演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套路演练结构中不可忽视、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武术结构中的有机组合。

1.增强竞技套路的服饰美

武术表演中,表演者独具特色的外部形象总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他们的服饰要得体醒目。武术套路运动员可根据不同的项目而穿着不同的服装,以表现不同的项目特色。如太极拳运动员可穿薄、软且宽松的冷色调服装,以表现出轻、柔、缓、匀的特点:南拳运动员可穿黑色无袖且紧身、束腰的衣服,以突出动作的迅猛矫健和沉稳之美。所以,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对竞技武术服饰的改革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一个趋势。

2.增加竞技武术套路中的音乐美

2004年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套路严格动作规格、提高动作质量、比赛项目要配乐等有关内容加以修改。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武术竞赛接轨,通过音乐衬托武术文化。在武术套路比赛中,音乐的配制使得套路动作在演练过程中更富有欣赏性、艺术性和专业性。套路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演练形式把武术套路的发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演练的肢体语言结合音乐的旋律体现竞与美的和谐。整套演练中快、慢、起、伏、展、腾、挪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变化,激发运动员的表现力,同时,更好的发挥其目的与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华武术流传千古,在其演练中存在着诸多美学特征,使人们在武术活动中能领略、体会、品味格斗技巧中丰富的美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现今,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作用、健身作用增强的同时,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正趋于它的艺术价值等方面,特别是武术用美学价值来评定技术水平,这对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和运动员的演练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武术审美观念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竞技武术套路这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它充分体现东方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济学的特征范文4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教学概念的理解,研究这一项运动的技术特征的独特性,充分的了解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还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并提出了解决的设想,从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竞技健美操的特征,而且能够关注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使竞技健美操成为很多人热爱的项目,促进这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致今后的繁荣。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种竞技性的运动的同时,还是一门艺术,融合了音乐、表演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够愉悦身心,使之具有了很强了娱乐休闲性,以致在国际社会上倍受青睐。因此要对竞技健美操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内容,而且要从中找到这项运动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了解它的发展,明确它的未来。 

一、竞技健美操在内容上的突破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国在引进竞技体操运动进行指导教学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学者专家对竞技健美操进行了研究,但是一直处在初级阶段,整体的水平尚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依旧是按照老套的方式进行单纯的竞技健美操要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随着竞技健美操项目在国际上开展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对竞技健美操的评价也不仅仅是技能的高低,而是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体能、美感、技巧等的综合素质的考核,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健美操的比赛过程中,应该保持充足的激情、情绪热情奔放、动作准确到位、还要保持旺盛的体力和充沛的精神,运动员的这种比赛能力,要求把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进行系统的整合,因此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技能的训练,而是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了解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精髓,首先要明确竞技健美操的内容,它融合了现代的芭蕾、爵士、街舞等多种舞蹈表演技法,依据人身体的柔韧度、身体结构、体能特征等,编排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适当的调节舞蹈的难度和连贯性,以促进人的身体机能的完善,加强耐力训练,从而展现人的形体美、健康美,可以说这是一门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化、服装搭配等多种知识,在竞技健美操编导以及表演上又涵盖了运动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竞技健美操中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独特性。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表现 

(一)竞技健美操的健身性。竞技健美操的动作要求刚劲有力、灵活迅速,这就需要身体的肌肉纤维能够及时的配合运动的节奏,以表现竞技健美操的力度和美感。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整个身体的代谢活动主要是依靠无氧代谢,通过这种代谢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一直坚持竞技健美操运动的人,身体各方面的技能都要比没有经过锻炼的人健康,心肌会增厚,心脏的容量能够变大,血管壁的弹性也会随之增强,心博有力,身体的柔韧度和弹跳性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体的供氧也会变得很充足。其次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体型也会比较的完美,竞技健美操对体型姿势的要求比较高,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身形会变得挺拔,骨骼坚硬粗壮,能够调节肌肉的分布,体型随之变得匀称,在弥补身体缺陷的同时,还能够潜意识里增加人的自信心,增强人的气质。再次,长期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能够舒缓长期积攒的工作压力,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在工作或者是学习生活中都处在一个有压力的环境之中,每天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难免会造成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而这项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们舒缓紧张的神经细胞,防止一些职业病等的产生,可见竞技健美操运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运动方式。 

(二)竞技健美操体现出的合作特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遇到难题,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这种合作的精神在竞技健美操这一项运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竞技健美操是一项集体的运动,需要考验整体的配合能力,竞技健美操有单人的表演,但是大部分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例如托举、转身、变换队形等动作环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模式去表扬的话,动作就难以统一,美感得不到保证,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造成生命的损失,因此要很注重整体的表现效果,各位运动员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配合,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加强了解,增强默契度,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手势都能够帮助一个动作的完成,只有配合得当,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成绩,总之一个团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加强默契度的培养,增强团队意识,注重团体成员的合作。 

(三)竞技体健美操有很强的美学特征。竞技健美操很大的程度上是考验一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的各个部分能够跟得上节奏,身体的动作要协调优美,在每个运动中都能够展现出健康、优雅、美丽和健康的特征,这同时也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首先是身体节奏感,在这个节奏感的支配下整个身体随着节奏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身体各部分的屈伸和上下的起伏都可以呈现出美感,这一节律感是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突出特征所在。它的美感特征还表现在强劲的力度,动是生命的本质的特征,只有动起来才能够体现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竞技健美操的动作是这项体育运动最精华的部分,它本身是以力度为主的运动表现形式,它表现出来的力量、活力、冲进和力度等都是美感所在,机械不呆板,而且趋向于更真实的生命力,竞技健美操的舞蹈的美感还在于抒情成分较少,而是更多的关注欢快有力的节奏感。 

(四)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特征,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掌握好了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才能够把这项运动的精髓发挥出来。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动作缓冲、重心移动、姿势控制、平衡感等多方面。具体的说在运动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节奏感,通过身体各个关节有配合的运动,在动作的舒展过程中,使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其次要使身体姿势保持在最佳的状态,这是保证人体对地面的反作用力顺畅传递至头顶引起身体重心节律性弹动技术特征的必要条件。 

三、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现状 

竞技健美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普及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理论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成果,一些研究性的著作在近些年不断的出现,在其中对体能研究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指出了竞技健美操中的体能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能训练,而是一种充满潜力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承受高负荷、大工作难度,从而激发出潜能。也要看出在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的研究中还存在和大的问题,尚未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比较的分散不系统,没有经过对这项运动的深入调查,而是根据一些人的口述或者是对其他国家的理论的综合得出了一些结论,没有针对性,也就难以突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个性化特征。存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体能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集中在了动作和美感上,也就不能够依据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科学的规划,缺乏对体能素质上的科学研究,众所周知,有的运动员体能很好,而有的运动员体能相对较差,把不同的运动员放在一起进行训练就难免出现不协调的局面。另外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依旧是偏重于外在的东西,却忽略了运动员潜意识能力的激发,没有能够激发出顽强拼搏的意志。再次在资金的控制上,我国对于竞技健美操的支持还不够充足,这也是影响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一大瓶颈。 

四、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发展 

(一)要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基础,没有合格的基本功就没有高水平的竞技健美操的成绩。竞技健美操属于一种有美感的体育运动项目,既然是体育项目就必须有体能作为支撑,能够保证有足够的体能完成一整套的动作,这就需要对体能的锻炼和挖掘,这是完善基本功的第一步,是能够保持竞技健美操活力的关键。其次在进行动作表现时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补充,一个竞技健美操的表演者必须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专业文化知识,了解一个动作是为了表现什么而编排的,能够理解运动表现出的美感,能够理解竞技健美操的魅力所在。否则就难以获得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艺术表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只是没有灵魂的动作,显得死板不生动,缺乏了竞技健美操运动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系统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解决现在竞技健美操中的某些弊端。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要加强市场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竞技健美操的改革步伐,把竞技健美操纳入市场经济之中,能够接受市场化的挑战,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整个的改革过程中,政府为了鼓励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改革原来过分集中的体育政策,不再是只政府的管理,而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依靠市场的宏观调控,也明确的提出要把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际体育发展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把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普及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下放权力才能够搞活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依靠市场的管理可以打破经费短缺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健美操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契机,依靠市场的需求制定发展的策略,能够吸收资金,保证资金的来源,才能够维持竞技健美操的持续发展,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收的优势,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加强竞技健美操的科研力度,培养高水平的教练。众所周知,理论先行才能使事情的发展有方向,才不至于盲目。为了促进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水平作支撑,并配以高水平的教练。科研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包括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变化、现状对策、特征研究、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个人的意义等多方面,科研的研究能够为了引导并且促进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要开展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是一个高水平教练员的团队,从教育方面说,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开办竞技健美操这一专业,在职业技术培训和大学院校中开始注重培养教练人才,推进健美操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国家也要给予资金的支持,注重对教练员进行选拔和考核。 

参考文献: 

[1]胡佳哲.健美操运动员的供能特点及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3. 

经济学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玻安岩 地幔源 弧前环境 地球化学

玻安岩首先是由日本学者Kikuchi(1890)在Chichi-Jima岛发现一种高镁硅饱和岩,1891年Peterson将其命名为Boninite(玻安岩)。其后又在西太平洋的若干岛弧(如新喀里多尼亚、新几内亚等)中被发现的,随后,在蛇绿岩中也发现有玻安岩类岩石的产出。研究玻安岩,这对确定与其伴生的岩石的构造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玻安岩是一种按地球化学意义上的分类。该类岩石是一种富Si、Mg和挥发组分、贫Ti的火山岩。目前,对于玻安岩的定义标准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国际地科联(IUGS)[1]将其定义为:w(SiO2)>53%,w(MgO)?8%和w(TiO2)>0.5%;Crawford et al.[2]对玻安岩定义为SiO20.6,或者主要来源于具有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母岩浆的一类火山岩。Hickey[3]等对玻安岩的定义为w(MgO)变化范围大(9%-25%),w(SiO2)下限略低(52%-60%),TiO2的平均含量为0.2%,Mg#值可高达0.55-0.83,同时还具有Ni、Cr含量高(Ni=300×10-6-900×10-6,Cr=100×10-6-450×10-6),富含挥发分(1.4%-3%)和高场强元素Y、V、Zr、HREE丰度低等特点。

对于玻安岩的REE丰度特征有三种型式:(1)LREE富集型;(2)亏损MREE,具U型分布;(3)第三种是LREE亏损型[4]。

2.玻安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

Sun和Nesbitt(1978)[5]对西太平洋玻安岩提出两组分混合模式来解释:玻安岩来自一个不相容元素极端亏损的源岩,由于加入了LREE富集而Ti亏损的物质,才使REE呈U型分布,如果加入的富LREE物质数量多,则可产生LREE富集的型式。而LREE亏损的玻安岩则代表了未受改造或改造很弱的原先亏损的端元组分。张旗(1990)[4]认为玻安岩来自于强烈亏损的地幔源,且富集不相容元素。

对于玻安岩的形成环境,Sun和Nesbitt(1978)[5]指出,低Ti玄武岩是由强烈亏损的地幔源岩的重熔作用形成的。深海钻探证实,西太平洋第三纪的玻安岩产于弧前环境,是在板块消减作用的初期阶段形成的。Bloomer等(1979)[6]认为玻安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广泛的分离作用,产生橄榄石玻安岩-玻安岩-玻安质古铜辉石安山岩-玻安质紫苏辉石闪长岩系列。总之,玻安岩属于俯冲岩浆的产物,目前发现的几乎所有的玻安岩都产于弧前环境,在时间上主要出现在岛弧演化的初期阶段。

3.结论

玻安岩一种是一种高MgO、Ni、Cr、低TiO2、Zr、Y、P和重稀土元素(HREE)为特征,其生成的环境也与MORB不同。玻安岩熔岩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构造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玻安岩产于弧前环境,是在板块消减作用的初期阶段形成的,这对确定与其伴生的岩石的构造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晋福,莫宣学,魏启荣,等.三江地区火山作用与特提斯演化[A].莫宣学.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224-233.

[2]Crawford A J,Fall T J,Green D H. Classification,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boninites[A]. Crawford A J.Boninites [C]. London: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9:1-49.

[3]Hickey,R. L. and Frey,F.A.(1982),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ninite series volcanics:implications for their source,Geochim.Acta,Vol.46.pp.2099-2115.

[4]张旗.玻安岩和玻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探讨[J].地球化学,1990,19(3):207-215.

经济学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江南古桥;桥梁选址;地方化;环境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31

一座桥梁的设计建造,最首要的就是选址,只有确定了架设地址,才能依此去考量其他因素,因此,选址是桥梁设计建造至关重要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江南古桥设计选址除了要符合风水、宗教、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因素外,江南古桥的架设地在水文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岩石土壤植被环境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均有其独到的特征及规律。

一、水文环境特征与古桥设计选址

江南水资源总量庞大,江河湖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支流庞杂,水文环境既特殊又复杂。桥梁既是架设于水面之上,那最先考虑研究的就是当地的水文环境。当今的水文环境是指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等自然界水体的时空分布、走向流量、深浅变化、水体构造以及与水体密切相连的周边环境和对其的影响,对它的研究现已成为一门学科。而在古代,虽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但古代设计师和能工巧匠在设计江南古桥时对水文环境的理解与把握丝毫不亚于现代。

限于古代的技术设备条件,江南地区真正横跨于大江大河之上的古桥为数不多,又由于江南河网水系、支流沟溪遍及大地,因此在江南地区的古桥大多架设于溪流河塘,规模气势虽不甚大,但设计科学、构造精美、富于变化,并与周边环境,尤其是水文环境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江南地区古人对桥与水、水与桥的融会贯通[1]。

结合江南地区具体的水文环境,江南古桥设址与水文环境的相联性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设址并不局限于中下游地带,架设于溪流上游的古桥为数众多。按照通常的桥梁设计原则,桥梁的架设地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段,因为中下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固体漂浮物较易通过,对桥体的冲击和损伤会较少,然而江南地区大部属于平原地区,很多河流溪道上游地区并不像山地高原地带那样地势陡峭,水流湍急,上游植被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固体漂浮物较多,而是兼具了中下游的优点,并且水量小,水较浅,河面窄,故而架桥成本、难度及工期都会大幅减少,这是江南古桥设址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征,是完全得益于江南地区水文环境这一独特优势的。如浙江嵊州玉成桥,该桥位于谷来镇砩头村北小舜江上游,建于1836年,桥长12.15米,宽4.7米,拱高5.7米。该桥所在地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建于小舜江上游,此处河段河水流量极小,其宽度和深度犹如溪流,故而仅12.15米长的小桥即可横跨于“江”上,这在中下游河道是无法实现的。而且该桥桥拱十分平坦,也充分说明了此处江水流量常年较小,要不然,也不会历经170多年屹立至今而不倒。同时,其桥拱的平坦也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各项成本,这些都是由于当地的水文环境所带来的便利。江南地区建于江河上游的古桥,还有位于义乌浦阳江上游的通济桥,浙江武义县熟溪河(婺江上游)上具有千年历史的熟溪桥,金华东溪上游的普安桥、咸赞桥、中正桥,浙东鄞州鄞江上游小溪江上的百梁桥等等。

其二,按河道水系布局选址。江南地区大部分都称为水乡泽国,千湖之地,其河道水系遍及乡村市镇,河流交叉纵横,环绕相连,“十字型”、“丁字型”、“井字型”河道众多,因此在河道交叉口设址或是多桥相连设址是江南古桥有别于其它地区的重要特征,这样设址的好处是可以使桥梁发挥最大的使用功能,使一桥可以横贯两条或是多条贯穿交互的河流,或是相连造多桥,形成现代立交桥式的功能便利的双桥或三桥[2]。如上海嘉定区有横沥河与练祁河,二河交叉相连,其上宝庆济川两桥可谓是双桥,而德富桥又与济川桥极其相近,可说是形成了“三桥”,三桥婉转曲折,既富有意境,又全方位地连接了河道,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又如苏州甪直,其地名甪直来源于“六直”。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环绕的泽国典型。在古镇上有多处“双桥”,即建在河道交汇处,呈“L”形连在一起的两座桥,如同古代的钥匙,故人们称其钥匙桥,因为其连接紧密,小巧精致,又称“三步二桥”,即三步能跨两桥的意思,主要有位于镇中心的三元桥和万安桥,万盛米行南的南昌桥和永福桥,东市头的中美桥和交会桥,西市中的环璧桥和金巷桥等等。还有绍兴八字桥,架于三河四路交叉口,有如现在的立交桥,所以有人称其为古代立交桥,这些都是因为江南地区水网纵横,水系发达的水文环境所造成的独特现象。

其三,选址考究水体构造及水生物环境。江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由于位于长江中下段,上游带来的杂质较多,水体构造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常年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气温又较为温暖,为水生动植物,尤其是水生植物的生长蔓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此在江南地区设计桥梁建造选址,必须考虑到水体构造及水生物环境是否适合架设桥梁,应该避开水体环境复杂,水生动植物繁芜之地,选择水流速度稍快,水体流畅、环境洁净的地方建造桥梁,因为水生动植物的迅速繁殖蔓延,会对建造的桥体久而久之产生腐化侵蚀,导致腐蚀、损坏甚至是坍塌,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同时增加了施工难度,因此考究水体构造及水生物环境是江南地区选择桥梁建设地的独特前提。如苏州吴江盛泽镇白龙桥,其东为蚬子墩,西为小牛荡,由地名可知,所在地区芦荡丛生,水草繁杂,但该桥所跨河面开阔,水流通畅,环境优美,水体清洁,历经百年风雨迄今仍坚固耐用,这就是古代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当地水体环境而设计选址的结果。

其它的诸如考究河床顺直、水位变化、河道深浅、设计线路的优化、避开激流弯道、河水冲刷等等因素与其它地区类似,这是就不展开叙述了。

二、地形地貌及气候环境特征与古桥设计选址

江南地区总于中国中东部,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具体来分,江南西部、西南部地区山地、丘陵地带较多,江南东部地区多平原,基本上由西自东地势逐级递减。而江南的气候环境大致相当,基本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大,主要气候特点是春雨、梅雨、伏旱,以及夏季的闷热潮湿和冬季的阴冷细雨。江南古代匠人在架设古桥之初,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江南特定的环境背景和因素,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是古桥的选址架设要勘察江南的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因地制宜。江南地区多属冲积平原,并不处于地壳断裂带和板块活动频繁地区,因此,其地质构造相对来说并不复杂,但地表土层厚,地基条件不甚理想,在江南地区,古人一般把桥址放到岩石上或采用深基础,很少有过水桥梁采用浅基础,这是因为江南地区地基较为疏松且容易发生沉降,如果选址地地基较浅较软,一方面不能满足承载要求,较易变形,另一方面也不能抗冲刷,如果找不到坚硬合适的地基,江南古人还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如打木桩、建桥台等以加固地基。如苏州宝带桥,该桥建于澹台湖口,此处河床土质软弱,为了使桥梁安全稳定,防止下沉,古人便采取了打杉木桩来挤密加固墩台的软土地基,这些木桩直径约15至20厘米,每座墩基60根,分5排,每排12根,桩长120厘米左右,排列紧密,桩顶间嵌有嵌桩石,其上砌筑墩身[3]。这种做法,不仅施工简便,而且密打的木桩长年置于水下,不易腐朽,起着挤密土体的效果,而且与桩本身的桩尖阻力一起可共同起到承载作用,从而减少墩身基础沉陷的可能。

对于江南部分山地丘陵地区来说,江南古人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多把桥梁设在并不是很高且较为平缓的河谷、沟谷等地[4],因为这些地形一般较为狭窄,而且地势也较为平缓,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样一来借助地势,建造成本就会大为缩减,桥梁使用寿命也会大为增加,充分体现了江南古人的聪明才智。如温州泰顺廊桥,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其境内存有古代廊桥数量较多,为勾连交通,古代设计师充分参考当地地形地貌,将桥梁选择建设在当地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狭窄的河谷。

二是桥梁架设兼顾考虑地形走向和河道流向。江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递减,但总体上东西差别不大,海拔不高,所以就造成了江南地区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而支流沟渠交叉纵横,四通八达的独特地域环境。因此,桥梁选址在参照地形地貌的同时,更要兼顾考虑这一其它地区鲜有的地域特征。

三是江南古桥设址地应受风力和季节雨量等气候性因素影响小。江南部分地区临海靠江,常发季节性台风,且风力强劲,多达8级以上,有时甚至发生龙卷风,台风常常造成江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古代尤其严重,而且台风多伴随强降雨,在夏季尤为明显,江南地区常有雷雨大风,短时降雨量惊人,城中多为雨水积浸,乡村田野河水暴涨,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古代江南人民在饱受台风、洪涝灾害后,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充分考虑和利用这些江南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在桥梁设址时尽可能地选择受风力和降雨等气候性因素影响小的坚固稳定之地,以保证桥梁的使用寿命和施工安全。

三、岩石土壤植被环境特征与古桥设计选址

江南地区大部分是冲积平原,地表土层厚,坚硬砂岩层、花岗岩等位于地表深处;江南丘陵地带基本上为红岩红壤,即这一地带实际上属于红层盆地,红盆地是指四周由高山包围着,而中部为红色砂页岩所成的丘陵区,红层是白垩纪到第三纪初的砂岩和页岩层所成,岩性软弱;江南山地虽由泥盆纪坚硬砂岩层、花岗岩等所构成,但江南季风盛行,气候比较湿热,经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这些高耸而又坚硬的岩石,在中生代以来,即被侵蚀。故而整个江南地区总体而言,岩石质软,土壤质松,对于包括桥梁等建筑物来说其建造环境不利,而且江南地区土壤较为贫瘠,洪涝灾害频发,植被根基不牢,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江南古人建桥必须要克服这些由岩石、土壤和植被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选择合适地点进行设计建造。

其一,按架设地稳固坚硬选址。这点与前文所提到的按地质条件选址基本类似,但更注重的是当地的岩石土质以及植被环境。江南古代桥梁设计师和建筑师不仅要多方位考虑地形地貌,更要深层次地勘察当地的石质、土质和周边植被环境,尽可能把桥墩建在岩石上,这里指的岩石不能是质地脆软的红岩,而是坚硬的花岗岩等,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选取根系深广牢固、植被茂密繁盛,不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的周边植被环境。福建晋江安海镇安平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1 138年,全长2 255米,桥面宽 3至3.8米,其361个桥墩全部用坚硬的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的为长方形,有的为单边船形或双边船形,功能形式各有不同,但总体基石牢固异常,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且周边绿树丛生,植被繁茂,古代设计师将桥梁选此建造,既中意于其优美的环境,又充分考量和依托利用了当地的岩石土壤及植被环境,才形成了留存至今的这一古代桥梁奇观。

其二,按材料用地就近选取桥梁地址。古代桥梁的建造材料主要是土石竹木等基本材质,由于江南地区独特的岩石土壤环境,使得适合建造桥梁的土石材质较少,或是较远,不像中国东北部或是西南部地区,土石桩木较易寻求,而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及条件又十分有限,所以江南地区桥梁选址在符合其他条件的基础上,最好要接近材料用地,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降低工程预算,又可以大大地缩短工期,可谓是益处颇多。如浙江宁波地区古桥所用材料大多以条石、乱石及卵石为主,正是古代造桥工匠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就近取材的结果。如宁海万年桥,横跨于大松溪上,净跨达18米,系以沟谷深处天然基岩为桥基,采用附近山涧沟谷之卵石砌筑而成;又如象山欧阳桥,为三孔乱石拱桥,横跨于溪流之上,桥身用乱石修筑,桥面用鹅卵石铺砌,所用石料也都是采自当地的溪流河谷中[5]。

四、人文环境特征与古桥设计选址

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一系列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6],包涵面相当广泛。桥梁作为人类的建造物和使用物,其本身就涵盖于人文环境之中,因此,它的设计建造与人文环境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而江南地区自古以来繁荣富庶,人类活动频繁密集,历史文化精深博大,其人文环境更是繁复深远[7],江南古桥的建造选址势必会考虑和体现出江南独特的人文环境。

一是按生产生活习惯选址。江南地区民风淳朴,而且江南人民勤劳简朴,江南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富庶,不仅与地理条件、政治因素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江南百姓的辛勤劳作息息相关。江南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不单单是老年人如此,青壮年亦如此,由于他们天不亮就外出务农,在池湖密布的江南地区建造桥梁就应当考虑到视线问题,尤其在古代江南农村的夜晚,几乎没有公用照明设施,因此,江南古桥,特别是江南农村田间地头的古桥选址多设在视野开阔处或采光效果好的地段,这就是充分考虑到江南人的生活习惯,以尽量避免因天黑看不见路而落水。另外,江南河网稠密,沟渠纵横,四通八达,水运便捷,家家户户均有船舶,舟楫一直是当地人民最主要的交通及运输工具,只要是天气状况良好,江南人民平时上街赶集,走亲访友,甚至是田间做活等都习惯于使用舟船,根据这一日常出行习惯,在江南架设桥梁就要寻找人群密集地、商业交易地或是因地形地势、水流速度、水面宽阔等情况不便于使用舟楫的场地,这样才能使桥梁的使用功能发挥到最大。此外,江南地区是有名的水稻生长地和丝绸之乡,江南各地的稻作习俗和蚕桑习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江南绝大多数农户均以种植水稻、桑树,饲养蚕虫为生,这种生产习惯使得江南古代桥梁建筑师在建筑桥梁选择地址、规划路线时尽量便利于与这些相关的田地、作坊或加工场所。

二是按人口分布选址。江南地区因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经济水平较高,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人烟繁盛,村落繁多[8],因此,江南古桥选址多考虑人口分布,除少数人烟稀少地区,桥梁选取地力求一主桥能辐射几个村落外,在大多数人口密集地,不仅桥梁众多,而且有一个在江南地区很常见但在其他地区很罕见的现象,就是在同一河段相隔不远就架设有几座桥梁,为什么古人将几座桥梁的架设地选择相隔如此之近?就是因为当地人口密集,活动频繁,必须要有几座桥梁来满足人们日常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最为典型的是湖州双林三桥,位于湖州市双林镇的双林塘上,万元、化成、万魁三座石拱桥架在相距不到400米的河面上,有如三姐妹,所以俗称“姐妹桥”[9]。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去万魁桥122米,三桥造型相似,极为壮观。此三桥并不是建于同一年代,万元桥始建年代虽失考,但据史料记载,明嘉靖间遭倭寇破坏,说明该桥建造年代至少在明代,化成桥系元延祐年间(1314-1320)始建,后几经重修,万魁桥初为木桥,几经塌倒,清康熙元年(1662)砌石,不同年代的桥梁建筑者在架设之初,会将建造地选择相隔如此之近,这既不是为了讲求壮观,也不是炫耀财力,而是因为当地人口从元代至清代不断膨胀,一座桥梁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所以三座桥梁才共建一地,形成了在江南地区才能看见的独特景象。又如安徽祁门阊江上的平政桥和仁济桥也是相距不足200米等等,诸如此类,江南多有所见。

此外,江南古桥设址的重要参考因素还涉及到江南的民风习俗、历史文化等等更为宏观性的人文环境,有的更是与风水宗教联系紧密[10],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

综上所述,江南古桥的设计选址十分注重和讲究与江南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以及与江南人文环境的结合,从而突显出鲜明的地方环境美学特征,也正是如此,江南古桥方能历千年风雨仍风采依旧,经世纪沧桑而鲜活如初,不仅名扬天下,更是永驻人间。

[参考文献]

[1]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67-72.

[2] Meidw.同里:喜气洋洋走“三桥”[N].中国妇女报,2009-02-18(8).

[3] 梁百顺.苏州古桥[J].景原学刊,2007(4):79-81.

[4] 王其明.中国古桥艺术评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68-76.

[5] 施小蓓.宁波地区古代桥梁类型与特点探析[J].南方文物,2007(1):22-29.

[6] 鲁枢元.自然与人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5-39.

[7] 萧然狂客.萧山历史文化与名人[EB/OL].( 2010-08-03)[2011-04-28]http:∥/f?kz=848041386.

[8] 张 松.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研究[J].城市建筑,2009(8):94-96.

[9] 彭 靖.江南水乡古镇的桥文化解读[J].科教文汇,2006(1):100-101.

[10] 吴 卓.不行桥[N].池州日报,2008-11-15(4).

Local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Features Studies on Selecting the Site of Jiangnan Ancient Bridges

ZHU Tie-jun

(Art College,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