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讲课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讲课稿

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1

【关键词】高中 语文 科学 设疑 浅析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来并不说明他们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积极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会思,就得需要老师的精心诱导。在“诱”和“思”的联系上,“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节到“思”的频率上,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才能协调好诱与思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思什么,怎样思呢?关键在于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而“诱”的成败又在于授课中疑问的设计是否巧妙,诱思的方法是否科学。

一、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设疑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情感因素自始至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成绩关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学生更勤奋地学习,取得好成绩。可是据调查,在高中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因此,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提问的艺术,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二、有梯度地设疑

设计提问时,要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学记》中有句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说明提问时要先易后难。因此我们设问时,就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

阶梯式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易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人人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敢于积极参与,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

三、“因材施教”,照顾全局的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决不可忽视。所谓“因材施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又要能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科学备课,恰当“施问”,使学与问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向学生问什么?怎样问?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在因材施“问”的同时注意照顾全局,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加以引导。

四、渗透人文教育思想的设疑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令人骄傲的古代文明。作为炎黄子孙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财产,就必须学好语文。因此,语文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对于“人文”这样一个大的范畴,在语文教学的提问中应怎样体现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设疑。如字词解释、诗文背诵与赏析、文言词汇的理解与运用等。

2. 注意体现思想教育的耀眼火花。语文教育离不开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故而在授课中要特别注意设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学习传统美德,树立崇高理想。

3. 注意知识的衔接与延伸。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我们决不可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在备课中设计相应的拓展知识,以便授课时加以提问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注入各方面的人文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尊重他们的人格、利益和各种创造及发展的可能性。

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的设疑

教师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口头语言,能把模糊的事讲清楚,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经常性地处于活跃状态,保证教学的成功。富于感染力的口头语言,是提问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能最直观地给予学生听觉及视觉刺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问题的设计及表述要明白、易懂、准确、严密,具有通俗性及规范性。即首先要根据学生听受程度来确定语义的深度和广度,尽可能地使用浅显、通俗、准确的语句,以保证学生从语义上能够听得懂。其次要注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口齿清晰、干净利落地进行表述,以确保语言上能使学生听清。

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2

一、及时评讲,增强时效性

首先,试卷刚做完后,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结果的主观愿望,此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其次,由于试卷刚刚做完,学生的记忆中还会清晰地留存着试题、思路的痕迹,乌申斯基也曾强调:不要等记忆的大厦崩溃之后再去重建。鉴于以上两点因素,教师的及时评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评讲越及时,就越有利于评讲课效率的提高。因此,评讲试卷能早则早,趁热打铁会更好。

二、充分准备,加强针对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试卷评讲课教学。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试卷评讲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一定要做下水试卷,因为不做不知深浅。其次,要做好分析工作,统计好平均分、优分率、低分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等等,越细越好。甚至于出现典型性错误的同学名单都要记下来,以避免教师课堂提问的盲目性。个别有特殊错误的同学名单也要记下来,便于老师课后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第三,根据分析的情况,教师至少要弄清楚试卷的难易题的分布,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的错误与错误原因,从而准确确定好本节课 “讲”与“不讲”的内容。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这样的试卷评讲课才会更有针对性,不至于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

三、授人以渔,注重规律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试卷评讲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答案错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错,关键是能够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即通过一条题目的解决找到解决一类题目的钥匙。评讲课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这把钥匙,并能让学生牢牢握住这把钥匙。例如,我在评讲“诗歌鉴赏”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读不懂诗文的现状,引导他们总结规律,读懂文本。针对如何读懂诗,我们总结出 “五抓”,即抓题目、抓作者、抓朝代、抓注释、抓意象等;针对读懂现代文,我们总结出“三抓”,即抓中心句,主旨句;抓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抓议论抒情句等。当然答题也有答题的规律。例如在解答技巧类题目时,我和学生主动寻找规律,共同明确了这一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即技巧+分析+效果。又如在解答“写景有什么特色”一类题目时,我与学生从大量同类型题目中总结出这类题目常见的几种答题角度,即虚实角度、动静角度、空间角度、感官角度等。注重规律性后,我发现学生做题的能力和以前比明显提高了,他们能够主动运用评讲课上所掌握的规律去解题,这一点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得到了验证。

四、分类集中,重视整体性

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一节课被切割成几个板块,课堂变成了多个板块的杂乱组合,如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板块之间缺少联系,且教师仍然按照原有的题目顺序,按部就班地组织评讲,这样的评讲课,只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零碎、繁琐、杂乱的感觉。实际上,每个板块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例如,有不少学生会在不同的题目上出现相同的错误。这时,教师就应该打破原有试题的顺序,将这些带有相同错误的题目先分类集中,再以之为本节课的“支点”,将几个不同的板块“打通”,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支点”进行。这样的课堂,目标才会更明确,学生才会获得一种整体感,课堂的效率才会真正得到提高。在一次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不止一道题目上犯了“审题与答题”的错误,于是我就以“审题与答题”为标准将题目原有顺序打乱,分类集中,并以“审题与答题”为教学“支点”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五、巩固延伸,坚持拓展性

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仅仅通过一次评讲,就要让学生完全真正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评讲结束后,要坚持拓展性,帮助学生巩固延伸,消化吸收课堂所学。一方面,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后认真订正试卷,最好能利用时间对学生订正情况再进行小结,以此进一步巩固所学。另一方面,教师要留适量的有针对性的题目为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进行练习巩固,这就像盖房子一样,要将房子上的每一根钉子敲实,否则,再好的房子也不牢固。我们只有这样去做,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至于出现上课全懂,下课全忘的怪现象。

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3

关键词:讲评课 撞 思维

作为语文讲评课堂,如只给学生侠义上的答案和文本上的分数,就难以避免枯燥与效率低下,因而教师应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课堂,唤起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重视,进而去追寻正确的理解与应用,这才是教学的本真。

那如何让枯燥的习题讲评课充满活力,走向高效课堂呢?要求教师讲究碰撞的艺术,在“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

一、题题相“撞”,探究无法预约的美丽

低效劣质的讲评课往往会使学生提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其主要原因在于讲评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经常看到学生埋头苦抄屏幕中的答案,而浑然不顾如何得到这样的答案,即使有些老师屡次提醒“不要抄写答案”,但学生仍乐此不疲,更甚者有些学生只关注ABCD。这正是教师忽视了讲评中的技巧,照本宣科地逐一讲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在讲评中精心设计题目,题题相撞不仅以题促题,举一反三,而且可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首先,讲评内容需要理性归类,寻找学生的错因。教师应先于学生分析试卷的难易度、知识点、重难点以及习题完成的情况,学生在习题中以“红黄蓝” 三种颜色(红代表非常难,无法完成;黄代表一般难度,解题思维不清;蓝代表易,无须讲解)标注自身完成的情况,教师指定一张习题表格,可以把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做个统计,摘录精彩答案,找出学生答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自己讲评的内容与思路。习题重难点的选择,一般来说,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等识记类的题目由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哪些该略讲,哪些该细讲,做到胸中有数,只有精简课堂题目的内容,题目以生为本进行筛选,才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

其次,在题与题中进行理性认识。题题相撞,教师可以有心进行,如设计类似的或相异的题进行比较分析,适当变换题型或改变答题的方向,巧妙地引导学生在题与题中寻找自己对习题的了解程度,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也尽可能地提供学生对习题错因自我反省、自我发现的机会。如《雷雨》题目:对下面的舞台说明和台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习题完成的情况非常不理想,统计下来大部分学生都划分到黄色区,因为看懂题目却答题概念模糊,在讲评中,教师呈现了“‘你来干什么?’表现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这一句的潜台词是什么?”顿时学生就明白了,开始讨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以课堂中学过的潜台词知识为出发点,学生找到了两者题目中“如何理解”和“潜台词”中的差异点,最后弄清楚前者是回答周朴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后者是回答周朴园真正想说的话。以另一题来碰撞习题中的题目,减少教师生硬的知识点讲解,在有意与无意中让学生在题目中找到理性的认识,触碰到教学中无法言语的美丽。

二、生生互“撞”,迸发互动合作的火花

整个讲评中,学生才是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给学生讨论试卷或练习中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做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站在自己答题情况的立场上讲评自己的试题,才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的提高,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课后练习卷现代文阅读《山村弦歌》中第15道题,“这篇散文以“山村弦歌”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4分)”在统计中学生基本上都以红区标注,为了让讲评更透彻,使学生更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课堂中呈现不同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进行讨论彼此的答题方向。如某一学生的答案“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而文中弦歌是指山村中树头老师拉二胡。文章以学生唱《感恩》为内容引出下文,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学生觉得主题是为了扣住“感恩”二字,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同学纷纷站起来反驳,有人说为何弦歌如此忧伤?有人说难道标题的弦歌是为了表现学生吗?文章的结尾为何如此呢?于是在学生与学生的碰撞中,教师才发现学生已经在争论中找到了答案,明确了文章的主题。

改变教师讲评的一言堂,学生与学生的互撞,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分小组讨论,选小组长言,团结协作避免学生惧怕问老师的心理,可以全员参与,个体分析与其他学生的异同,才能让学生关注自己,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打破单调乏味的讲评局面,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才能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师生碰“撞”,挖掘创新独到的素养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是讲评课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讲评中大胆放开,有力收束,不再总担心挂一漏万,新课程明确:“要把学生当作待燃的火把,而不是盛东西的容器。”我们应该努力燃烧学生对讲评课的热情,挖掘他们独到的素养。

教师不应该盲目相信答案的讲解,有时学生的方法可以更甚一筹。在偶尔的一节讲评课中让我意识到学生与教师的碰撞,让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鲜活可贵的。讲解高考题文言文第18题,因为觉得分析文章过于麻烦,就直接分析答案,把标准答案分析给学生说了一遍,随口问一句:“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这一处很明显了,对不?”谁知马上有学生回应,“选项后部分问题更有问题,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著名的文士。欧阳行周不是天资聪颖,后文‘有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可见他是刻苦成才的,再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来悼念他,不会因为他是天才而称赞而写著。”他的一番讲解,使当时我的激动心情无法言表,也一下子打开了其他学生解题的思路。

还学生和老师平等的讲评权利,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讲评舞台,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挖掘出学生独特的语文素养,同时带动一大批学生在学生的道路上比学赶帮超。

“撞”在讲评课中,实际上就是让“主体”回归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探索精神,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老师,带给他们的是学习乐趣和合作愉悦,以及高效所带去的成功,从而课堂变成了更宽广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可以尽情地舞动起来。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影视资源 意义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在吸收文学艺术精华的同时,更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灯光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影视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而《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表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的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也正是语文教育应该做到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课堂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辅,应该把搜集教学资源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高中课堂的内容,增加教学资源。如在教授“唐诗宋词”单元时,我大胆加入《唐之韵》和《品读宋词》的相关视频资源,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艺术都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影视通常都会将情节安排得非常紧凑,既错综复杂又跌宕起伏;人物塑造也比较典型、鲜明;环境展现、气氛渲染又很形象。这些和小说的创作有太多相似之处。在教授“小说”单元时可以加入经典的影视作品。周星驰的《功夫》就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故事如何更有感染力地讲述,还有《阿凡达》等。这些影视作品的加入既能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加对艺术的热爱,而这些热爱对学生的生活和人生是非常有益的。

三、了解社会百态,感知生活真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真切感知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些都使得学生心智发育较缓,而影视作品大都关注社会现实,表现生活的某些方面。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地加入影视欣赏,可以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生活,思考生活现象,促进学生心智走向成熟。影片《活着》表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会有诸多的无奈,而《向左走,向右走》则反映了人生诸多错失的神秘……这些作品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启发学生在人生路途上出现意外时要理性处理。当然,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如《汉武大帝》《血色浪漫》等也可推荐学生在假期观看。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鉴赏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品评。一些优秀电影把真实的生活和人类的高尚情操和品质展现给学生,在欣赏的工程中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阿甘正传》能让学生扫去心中自卑的阴霾,树立生活的强大自信;《肖申克的救赎》则能让学生明白社会并不是处处有阳光,但我们要有能力去自我救赎,还社会以应有的光明。《雷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任长霞》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的伟大。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努力探索,大胆尝试,这样就能全方位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必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郇静.浅谈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文学教育,2010(10).

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5

【关键字】高中语文课前演讲;评判能力;可行性

【中国分类号】G633.3

本文为珠海市十二五教育教研规划课题(2011KTG09)《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对提升学生评判思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是指在高中语文课堂前五至十分钟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独立演讲或团队演讲为基本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评判能力为目标,在横向教学活动中,它既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又和其他语文教学活动紧密系连。在纵向的教学序列中,它既能独立存在,又能和前后的课前活动连为教学体系。

评判性能力(critical thinking),简称CT,“评判性(critical)”一词,源自字根skeri和希腊文kritikos。skeri意指切割、分离或分析。kritikos意思是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而“kritikos”又源自“krinein”,意指做出决断。高中生的评判能力包括特指的认知技能与情感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分析、评价、逻辑推理、解释说明、归纳演绎、自我调控等;情感倾向包括知识渊博、思想开明、勇于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等。“评判”包括对自我的评判、对他人的评判和对各种社会信息、社会现象的评判。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能否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这是一个尚未考证的议题。

一、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和评判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语文课前演讲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诸期刊杂志上的论文不过十几篇,主要集中在对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开展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如:房玉清在《课前演讲的整体效应》,葛成石《课前演讲――奏响在语文课堂上的一段序曲》、王进《课前演讲――听说训练的有效途径》,周宝玲、沈道成《课前演讲: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的双赢模式》等文讨论的都是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张洪《课前演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安光祥在《语文课前演讲的循序渐进原则》中重点阐述了课前演讲要遵循的原则; 彭伟在《课前演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式》,桂启升在《雕虫也要好技――课前演讲谈片》,王作云、刘淑萍的《课前演讲的“分级训练”法》讨论了课前演讲活动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语文课前演讲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都提及了语文课前演讲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写作水平、加强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但如何才能使课前演讲发挥作用仍旧是一个模糊的议题。迄今为止,没有研究者明确地把课前演讲作为形成与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依托。

评判性思维的研究在国外相对成熟。1987年,美国评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Robert Ennis提出:“CT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1990年,一个由46位代表组成的跨学科国际性协作组对CT作出如下定义:“在对证据、具体情境、概念或理论、方法和标准等给予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过程。”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D.Alan Bensley所著的《Critical Thinking in Psychology: A Unified Skills Approach》中指出,CT是一种成熟的思考过程,它包括对其观点的相关证据进行评估,并最终从这些证据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但是,国内对评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在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对如何形成和提升高中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更是空白。

二、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发表自己的意见,抒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而发表意见、陈述主张正是演讲者对某客体的评价和判断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长时间、高频度、立体化的课前演讲活动中,一定能提升学生对事、对人、对世界的评判能力。可见,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和学生的评判能力有正关联关系。开展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能提升高中生的评判能力。

影响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对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因素有:年龄、课堂抑制程度、师生关系等。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和评判能力有正关联关系。但这正相关的关系中,还会受到年龄、课堂抑制程度、师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大,演讲活动对提升学生评判能力的作用越明显;课堂抑制程度越高,越难发挥课前演讲活动对提升评判能力的作用;师生关系越平等、民主,越能发挥演讲活动对提高学生评判能力的作用。

高中生的评判能力体现在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解释能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体现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中。评判能力可以从“评价深度”“评价维度”“评价广度”“评价得体性”等指标考察。

医学界对评判能力技能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早,并以护理专业为例构建了包括7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及28项二级指标内涵的护理实习生评判性思维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识别、寻找信息、分析、逻辑推理、预测和应用标准几个指标。

在高中语文课前演讲活动中,高中生评判能力体现在口头表达(“演讲”“评价”“质疑”“解释”)和书面表达(每次演讲或每个主题演讲后的“收获与反思”的文字),在能力体现上就包括了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解释能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能使学生胜任“评价者”“被评价者”“评价反思者”三种身份。并在这三种角色中学习“评价”“发现”“欣赏”“质疑”“反驳”“解释”“推理”“反思”等体现评判能力的指标。

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6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安排,修订《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是今年立法计划一类项目。教科文卫委员会于2012年12月赴绍兴调研,并与省政府法制办、省卫生厅、省献血办就办法修订的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今年5月初听取了省法制办和卫生厅修订情况相关汇报后组织人员赴嘉兴、金华、台州及永康、义乌、三门、仙居等市、县进行立法调研,征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部分省市县人大代表的意见,同时听取了杭州、温州、湖州及丽水四市献血办的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在6月9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后,委员会立即将修订草案印发至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省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期间,组织召开了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法制办和部分医院、高校及企业等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省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在分析和研究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7月3日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下称实施办法)2001年正式实施以来,为我省无偿献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无偿献血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实施办法实施前相比,无偿献血量大幅增长,无偿献血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自2009年以后,我省无偿献血的总血量、献血总人次等关键指标出现逐年下滑现象,而医疗临床用血需求又快速上升,供需矛盾凸显和采供血压力加大。现行实施办法的部分规定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有必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委员会认为,本次省政府提请审议的修订草案根据无偿献血工作新形势要求,围绕强化动员组织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强化血站设施建设及强化关爱奖励机制等方面作了新规定,并针对社会现实需求,增设了临床用血应急保障机制、提倡医疗机构采用输血先进技术、建立全省联网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和定期公开血站相关信息等新内容,是符合上位法规定和我省实际的,建议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时,根据调研情况,就完善修订草案相关内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动全社会力量,加大无偿献血工作宣传力度。无偿献血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有效的公益宣传是无偿献血工作的基本抓手。各地普遍反映,免费刊播无偿献血公益宣传广告在近年来落实比较困难,一些地方甚至根本无法落实,同时有偿的广告宣传收费标准又日益提高。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障一定的无偿献血宣传工作经费。同时,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要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把科学献血无损健康的生理知识和无偿献血的政策法规普及到千家万户。大力宣传在献血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认可和尊重无偿献血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无偿献血工作。进一步明确新闻媒体在无偿献血公益宣传方面的职责,各新闻媒体要为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提供无偿或优惠的服务。

二、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确保采供血工作顺利开展。调研中发现,当前部分地区采供血机构与能力建设明显滞后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实际需求,人员短缺、经费不足、用房紧张等矛盾突出,大量采供血机构使用编外人员,导致采供血队伍不稳定和血液安全出现隐患;部分县(市、区)固定采血点献血条件较差。建议各级财政应当足额拨款保证采供血机构的正常运行,保障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运输及宣传等经费,改善工作条件与献血环境。还要加大血液安全检测的专项投入,如核酸检测经费等,确保血液安全和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大固定献血点的建设力度,为献血者提供安全与便利的条件,可整合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献血屋等固定献血点。希望在修订中加以考虑。

三、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正常临床用血需求。本次修订取消了临床用血互助金制度,并将原来规定“献血者献血累计达1000毫升以上的,本人终身免交临床用血费用”的献血标准改为400毫升以上。调研中许多地方担心取消互助金会出现资金缺口,同时降低免费用血标准也会引起免费用血人员的数量增加,加上异地用血回我省报销政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都规定在献血800毫升以上终身免费用血)的执行,使政府的还血基金大幅增加。建议在草案中增加加大财政保障的内容,确保免费用血制度的有效落实,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四、加大对突出贡献者的激励,加强社会关爱。加强对献血者的社会关爱,有助于提高献血者荣誉感、提升献血积极性。草案虽有献血表彰、免费用血等规定,但调研中各地反映关爱力度不够,建议对无偿献血者既要给予荣誉奖励,也要针对不同人群把激励措施进一步细化。对获得国家奉献奖金奖的献血者按获奖次数,给予相应奖励,除草案规定享有免费游览公园、免门诊诊疗费待遇外,还可凭相应证明或优惠卡享有优先医疗、免费乘公交车等待遇;对农村无偿献血者可以免交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的费用或提高门诊诊疗报销比例等;对大学生、军人、企业职工、生活困难人群等群体设置操作性强且确有激励作用的奖励措施。建议在草案修改时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