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的现状范文1
关键字:生物技术制药;应用;研究现状
一、前言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的创造或者改变自然条件,以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为载体生产医用药物的过程,称为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的飞速发展在治疗癌症、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冠心病、银屑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解决了大量传统药物无法解决的困难。
二、 基因工程制药
2.1 基因工程制药的原理。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先确定治疗某种疾病的关键性蛋白质,通过获取该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对其基因进行改造或大规模扩增,然后转入到相应的可以大规模表达的受体细胞中去,在细胞的繁殖过程中大量生产这一药用蛋白的过程。
2.2 基因工程制药的简要流程。基因工程制药的主要流程为[2]:目的基因的获得、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细胞体、培养工程细胞体、分离纯化表达产物、除菌和质量检测、包装上市。
2.3 基因工程制药的应用。基因工程制药在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应用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传统药物的改进。主要应用于激素、细胞因子、溶血栓类生理活性物质的生产,抗体和疫苗的生产。例如α-重组人干扰素、白介素、转化生长因子、核酸疫苗、转基因疫苗等。[3]
三、动、植物细胞工程制药
3.1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相关技术。目前用于生物制药的动物细胞有四类[4]: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系、融合或重组的工程细胞系、转化细胞系。原代细胞指直接取自动物器官的细胞。二倍体细胞系是指取自动物胚胎并经过传代筛选克隆,具有一定特性的细胞。工程细胞系则指通过细胞融合或基因重组,对细胞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稳定遗传的独特性状的细胞。转化细胞系是由某个转化过程得到的具有很强增殖能力的细胞。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移植技术、染色体改造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5]
3.2 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手段对植物细胞体系进行大量培养,并直接获得有用化合物或以其提取物为底物合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现今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6]:大规模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成分、植物生物反应器、细胞级微粉碎加工技术、生物酶解技术、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植物细胞生产有用次级代谢产物。例如[7]通过建立红豆杉细胞系,采用生物反应器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紫杉醇。
3.3 动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重点在于[8]:人源化抗体的研制和生产、“分子药田”工程、“动物药厂”计划。其中,人源化抗体的研究是利用噬菌体抗体技术、嵌合抗体技术等生产疗效更好,更适合于人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分子药田”和“动物药厂”则是利用转基因技术以植物和动物细胞为载体大量生产医用蛋白。
四、抗体制药
4.1 抗体制药技术。抗体制药领域的主要技术有[9]:抗体高通量大规模制备技术、动物细胞表达抗体产品大规模培养技术、人源化抗体的构建及优化技术、抗体工程药物标联及增效技术。高通量大规模制备技术的常见方法是利用杂交瘤快速筛选、工程抗体库和人记忆B细胞,大规模快速高效的制备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表达抗体大规模培养则是利用细胞表达体系和体外翻译系统,生产外源抗体蛋白。人源化抗体则属于基因工程抗体范畴,抗体的亲和力显著提高。抗体药物标联增效则是利用抗体的靶向作用,标记同位素、化学药物或毒素,以提高抗体疗效,降低抗体用量。
4.2 代表性抗体药物。目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抗体药物主要有:抗CD20单抗、抗HER2单抗、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抗VEGF单抗、抗EGFR单抗和抗HAb18G/CD147抗体。
五、酶工程制药
5.1 药用酶的来源。药用酶作为具有催化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直接从生物体中分离也可以化学合成。但目前最主要的获取方式仍为从生物体中提取以及发酵生产。[10]随着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发展,通过培养动植物细胞获得药用酶蛋白的方法成为了最主要的手段。
5.2 酶工程制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酶工程制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酶的高效催化特性,使其有着可靠便捷又迅速地诊断和治疗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酶学诊断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用体内原有酶活的变化诊断;二是利用酶反应测定体液中物质含量变化诊断。而在治疗方面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药用酶类,包括:蛋白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尿激酶等。
酶工程制药在生产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青霉素酰化酶制造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利用β―酪氨酸酶制造多巴等。酶工程制药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则包括酶法检测和酶法分析。
六、总结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制药在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将不仅仅局限于“疑难杂症”的治疗,其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将得到大大提高。各种生物技术药品的发展成熟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对疾病的治疗能力。
参考文献:
[1] 靳坤, 李洋, 李乾, 等. 我国生物制药研究进展及展望[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2): 370-372.
[2] 黄榕珍. 基因工程制药应用及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1, 22(12): 5-8.
[3] 李淑娟. 基因工程制药的研究和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 2012 (11): 17-18.
[4] 马瑞丽.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J]. 科技资讯, 2007 (14): 28-29.
[5] 叶敏. 动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和展望[J]. 细胞生物学杂志, 1984, 4: 013.
[6] 赵玉平, 杨夏, 高峰丽. 植物细胞制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12): 163-164.
[7] 余响华, 邵金华, 袁志辉, 等.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6): 1279-1284.
[8] 李刚, 刘鹏. 我国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2, 19(4): 278-281.
生物技术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 生态塘;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34-02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来处理污染物,生态塘就是其中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投资和管理费用相对低廉、操作方便和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好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治理污水和实施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1 生态塘的原理
生态塘的生物作用的过程都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以活性蛋白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由于此类蛋白酶的高效催化特性,即使是在常温常压以及几乎中性的溶液环境条件下都能进行彻底的反应,其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通过生态塘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以实现,不仅大大简化了污染治理的条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不需要过多投入,而且绝大多数污染物经过这般处理后,最终产物基本都是稳定的无毒无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甲烷等,部分产物还可以作为新生的能源物资加以利用,同时还可以获得大量水产,经济效益相当客观,而且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大有益处。
2 生态塘的应用现状
2.1 生态塘的国外应用现状
生态塘在国外包括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应用都是相当广泛的。如美国的最早应用可以追溯到1901年,当时是在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市建成并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在美国的中小社区已经建成的生态塘系统已有12?000多座之多,其发挥的功能占美国污水处理总量的25%。还比如德国的慕尼黑,该市在1920年就建成了当时欧洲最早的污水净化养鱼塘系统,并且该系统一直沿用到现在,到目前为止,德国建成的生态塘系统已有3?000多座。还比如法国已有2?000多座。在前苏联,小城镇污水处理的主要任务也是由生态塘系统来完成的。另外,还有很多国家都建有大量的生态塘系统投入了使用,如加拿大、印度、巴西、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约旦等等,不胜枚举。
2.2 生态塘的国内应用现状
和国外相比,我国利用生态塘系统来进行污水的处理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比较缓慢。我国对生态塘系统的最早研究和试验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然而直到70年代才基本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当时最大的原因也是迫于污水的排放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增大,一方面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为解决农田的污水灌溉安全问题。基于这样的原因,当时不仅加大了现成坑塘的利用程度,更是修整了大量的废旧河道,改造为废水塘库加以补充利用。80年代是我国利用生态塘系统处理污水的高峰期,当时相关的配套技术也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和郊区应用最为广泛,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山东的东营、胶州和广东的番禺等。由于经验的累计,促进技术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当时相当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对生物处理的机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更熟悉其运行规律和优化设计等。发展到如今,我国大概有几百个城市都已经开始在利用生态塘系统在进行这污水的处理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结果。但与国外的生态塘系统比较的话,从设计、建造、运行和生态功能等方面,都还显得粗糙和落后,未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3 生态塘的技术现状
现目前,生态塘对污水处理的主要任务体现在脱氮除磷和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两个方面,包括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一是遴选出具有高效污水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二是更加优化菌藻配伍降污能力;三是优化高效曝气复氧技术等。
3.1 高效净化植物的遴选细化
水生净化植物的选择直接影响生态塘的净化效果,在选择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具体的遴选方法可参照以下原则。
1)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水生净化植物自身的生态适应能力。其适应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能在能够在需要净化的水体环境当中正常地生长,在植物引种的时候特别应注意这样的问题,植物对不同环境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2)净化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发达的根系不仅有利于降低水体的富营养程度,更能为微生物提供足够的寄生场所,而增加微生物的种群群落能更进一步提高对污水的净化能力。
3)净化植物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塘系的结构和运行费用。这方面可以尽量优先考虑本地植物,一是方便管理,二是也能有效控制成本和日常管理工作量,另外就是本地的植物更强的适应性也能增加其抗恶劣气候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
4)选用对温差喜好不同的植物进行配伍种植,以免在季节交替后出现水生净化植物的空白期而导致水质变化大幅落差。
5)选择生长周期更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这样能尽量减少植物的更换频率从而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
在满足以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种群特性、去污能力、营养需求以及景观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配伍,形成最佳的脱氮去磷效果。
3.2 优化菌藻配伍提高降污能力
菌藻共生方式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就是,首先污水中的需氧菌通过氧化分解的作用,把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通过代谢产生出二氧化碳、无机氮和磷化合物等,而这些物质恰好正是藻类可以利用到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藻类物质再把这些物质充分吸收为自己的组分,同时释放出氧气供需氧菌继续氧化分解有机物。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式的过程,以此形成菌藻共生去污的特殊效果。
1)活性藻系统。对活性藻系统的研究源于以色列人Shelef&AZOV等人,他们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使该技术得以发展。活性藻系统本质上也是依据菌藻共生的原理,首先是合理选择菌藻的种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菌类和藻类的比例关系,充分利用藻类的自身供氧来减少人工供氧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本系统还可以采用菌藻大量繁殖的方式来净化污水,同时提高了水生副产品的产量,因此又被称为高速氧化塘。此系统的缺点就是菌类和藻类的比例控制上,首先就是确定最佳比例要进行大量繁杂的复配过程,另外就是即使确定了比例,维系该比例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2)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提出并发展的。它主要有四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区别于传统的生态塘:①较浅的深度,一般在0.3 m~0.6 m之间,而传统生态塘为0.5 m~2.0 m;②安装有连续搅拌设备;③停留时间短,比普通生态塘短7倍~10倍;④塘宽度小,分有狭长廊道,能很好配合搅拌设备,提高污水混合的均匀度,很好调节塘液的温度以及氧和CO2浓度,使脱氮的效果更加理想。以上的所有特征不仅大大减少了生态塘的占地面积,而且非常有利于菌藻的繁殖和生长,增加了生态塘生物相的多样性,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理想。目前,此类生态塘在美国、法国、德国、南非、以色列、印度、新加坡等国都有应用,但目前在我国尚无应用实例。此系统的缺点是不太适合大型污水处理厂的需要。
3)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近年来,在污水的处理中,比较广泛地采用的技术就是固定化微生物和固定化藻类。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保持较高的微生物浓度,很方便做固液分离的处理、不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影响和污泥的制造量少等特点,对污染物能有很好的净化作用。此系统的缺点是不能维持生态塘的多样生物相,处理污水的种类相对单一。
以上三种菌藻配伍系统根据其自身特点,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选择性采用。
3.3 曝气复氧技术的优化
生态塘水体的氧份主要从空气或者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但即使是两者的合力效果很多时候都很难满足水体的净化过程。因此需要采用人工曝气的方式来加快水体的复氧速度,增加好氧菌的活力从而实现水质的改善。
1)微孔曝气系统。微孔曝气系统由供氧装置和微孔布气管构成,该系统无需提供动力,不会产生噪声。如德国Messer公司开发的Biox-N,该工艺纯氧曝气的微气泡是由一种特殊橡胶材料制成的软管加输氧气垫产生,微细小孔均匀分布在管壁上,氧气通过时可产生直径小于2 mm的微气泡,这等同是扩大了气、液接触面积,缩短了反应时间,将氧的利用率提高到了80%。该系统的缺点是利用纯氧会增加成本投入,微孔容易堵塞,所以建议在小型且泥沙含量少的生态塘使用。
2)混流增氧系统。混流增氧系统的组成部分有供氧装置、水泵、混流器和喷射机等。其工作原理是:增压管上的文氏管能够将氧气泡粉碎和溶解,再与水泵抽吸加压后的水混合,最后通过喷射机喷射注入水体。该系统运用在3.5 m水深的位置,其充氧效率可到70%左右。该系统的缺点也有利用纯氧会增加成本投入,而且水泵需要动力,有噪音,所以建议在小型且远离人居地的生态塘使用。
3)水质改良增氧系统。此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塘底的淤泥吸到水面再喷射散开,使淤泥中的有机质得以充分氧化,所以它本身会随有机质的氧化反而消耗水体的氧份,但如果是在大好的晴天,配合浮游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能大大提升水体的含氧量。本系统的特点是对天气的依赖性强,所以建议在多晴天阳光充足的地区采用。
4)鼓风曝气系统。该系统有鼓风机和布有微孔的气管组成,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方面采用的非常广泛。近年来,通过对微孔布气管的技术改良,使得该系统的增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水深5 m的条件下基本可达到30%左右。该系统的缺点是需要足够的水深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增氧效果,所以建议在规模相对大的生态塘采用。
5)水下射流曝气系统。该系统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潜水泵的作用将水吸入后加压喷射,在管道的出水口再通过装置吸入空气,混合进高压水流一同切入水体。该系统由于是出水口混合空气的方式,所以建议应用于浅水生态塘。
4 生态塘应用的前景展望
1)目前生态塘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在向着更规范、更资源化、更生态美学化的目标前进,在现有生态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增加水生植物、鱼、虾、鸭、鹅等多物种方式形成具有更丰富食物链的人工生态池塘系统,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充分配合,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处理与利用。由于获得农产品是污水处理的目的之一,所以并不是所有污水都适合用生态塘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因此目前多用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
2)经过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处理的污水一般情况仍含有较高浓度的氮磷或者其他的污染物,如果直接进入自然那水体依然容易引起水体的恶化。而运用生态塘对城市二级出水进行再次深度脱氮除磷处理的话,可以更进一步缩小污水和自然水体的水质差异,从而把污染的程度减小到最低。然而,目前将生态塘用于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的实例几乎很少见到,原因就在于生态塘当前的规划和运行指标不是很适合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因此,如要把生态塘运用到这一领域来,必将更进一步研究生态塘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相关的设计和更高的运行效能,并结合综合的生态效益分析,以争取更优质的环境效益。
3)由于生态塘的脱氮除磷效果确实要比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要有效得多,因此,生态塘应该能够成为用于污水深度二级处理的有效代用方法。我国并不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均水量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世界所有国家当中排110位。我国共有600多座城市,其中的2/3都是缺水城市,情况特别严重的至少有130多个。然而,很多地区并不是缺少水,只是缺少能实际使用的水。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的污水排放总量高达560?600亿 m3,这里面有80%都是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以至于全国的地表水因污染而不能使用的占到所有地表水体的40%,同时还使50%的地下水同样受到威胁,64%人群的引用水不能达标。因此,要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不仅仅是需要做到对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同样重要的是实施污水的资源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塘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技术,在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环境下,有其发展的意义,更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宝贞,王琳.水污染治理新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59-168.
[2]段慧源.生态塘组合工艺在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4,30(2).
[3]王宝贞,王琳,杨鲁豫.生态塘-简易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设计应用[J].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2):1-5.
[4]李捍东,王庆生,张国宁.优势复合菌群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净化新技术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2,5:14-16.
生物技术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马铃薯;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马铃薯属粮菜兼用作物,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武山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贮藏管理不当,产品单一,加工手段落后,阻碍了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目前我县马铃薯生产现状,提出几点发展途径。
1武山县马铃薯生产现状
1.1种植区域武山县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15个乡镇的370个行政村都适宜马铃薯种植,根据地域特点可分为三个种植区。
一是河谷川区春夏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县内海拔1 800m以下的渭河及其支流流域的川台地,一年两熟或三熟,复种指数高,马铃薯既可春播,又可在油菜或小麦收后夏播复种。近年地膜马铃薯发展较快,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15%。
二是南北浅中山区春夏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渭河南北海拔1 800m以下所有干旱山区,气候干旱,土质较薄,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春播为主,多雨年份有少量夏季复种,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29%。
三是南北二阴高山区春播马铃薯种植区,包括海拔1 800m以上的所有山区,气候属阴湿冷凉,降雨较多,一年一熟,是种植马铃薯的最适宜区,也是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56%。
1.2品种结构我县马铃薯种植品种有38个,其中天薯系列7个,陇薯系列4个,青薯系列7个,渭薯系列4个,其它来源16个。最大的渭薯1号种植面积有6万亩左右,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30%,其次为渭薯8号2万亩左右,“216-10”1万亩左右,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30%,其余面积较大的有天薯4号、天薯5号、“大白花”、“小白花”、青薯168、高原4号、高原7号、高原8号、白粉芋、陇薯1号、陇薯3号,天引薯3号等。其中川区和浅中山区主要种植中早熟品种克新2号和渭薯1号,高山区以种植晚熟品种为主,近年试验示范中表现抗病、高产、优质的“216-10”,天引薯3号发展较快。
1.3产量水平2006年全县马铃薯平均产量950kg/亩,其中河谷区平均产量900kg/亩,浅中山区平均产量650kg/亩,二阴高山区平均产量1 250kg/亩,不同品种产量差异明显。
1.4产品用途全县年产马铃薯1.40亿kg,其中30%留作种子或食用,10%用于粗加工或淀粉,60%作出售,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经纪人销往东南沿海,其次是交售给县内淀粉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
2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品种老化、退化严重,优质新品种缺乏多数品种老化如渭薯1号、高原7号等,还是上世纪70年代引进推广的,已经种植了近半个世纪,使用年限过长,品种老化、退化严重,环腐病、晚疫病、病毒病等病害交叉感染,致使马铃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劣,销路不畅,直接影响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多年来,我们虽然坚持不懈的进行马铃薯品种的区域试验和引种试验,但综合性状超过渭薯一号的很少,即使个别品种表现抗病高产,但往往几年之内就丧失抗病性,表现出退化症状,尤其容易感染晚疫病。适应市场需求而薯形好、商品率高、抗病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很少。
2.2栽培技术落后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的限制,我县群众种植马铃薯还是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新技术、新品种应用较少,影响了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
2.3农业基础条件差,群众经济困难,制约种植规模扩大马铃薯忌重茬,要轮换种植地块,同时用种量大,土粪施用量大,整地质量要求高,田间运输劳力消耗比较大,而我县洋芋主产区都在中、高山区,沟壑纵横,山高路远,农田交通条件差,农户都尽量把马铃薯种在离村庄较近,交通方便的地块,运输困难的偏远地块尽量不种或少种;另一方面,山区群众经济都普遍困难,马铃薯播种时肥料、种子、用工等一次性投入大,种植面积扩大投资也增大,多数群众有困难。这些是制约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因素之一。
2.4气候干旱,造成马铃薯适宜种植区海拔升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干旱,我县以前适宜种植马铃薯的浅中山区有相当面积变成退耕还林区,最适宜种植区海拔由以前的1 800m左右上升到2 000m左右。以前阴湿冷凉无霜期不适宜马铃薯生长的二阴高山区现在成了主产区。
2.5专用型品种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过去由于缺乏种源,农民种植的马铃薯种薯主要靠互相串换商品薯解决,致使品种多、乱、杂的现象相当严重,造成马铃薯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严重。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一些优质专用型新品种如陇薯 3号、大西洋等,但种植规模小、产量少,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6种薯及商品薯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够完善,品牌优势弱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种植时要做好产地认定、环境认定、产品认定等检测工作,市场及龙头加工企业在收购优质专用原料品种时要根据各方面的检测依据来确定,而目前我县虽然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但由于设备落后及技术体系不完善,致使已注册的 “焉支玉” 牌脱毒马铃薯品牌还没有打响。
2.7种植基地分散,影响规模化、区域化优势的发挥我县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马铃薯种植面积也比较大,但大都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因而形不成规模,影响了区域化及规模化优势的发挥。
2.8缺乏专业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目前除一些个体商贩从事马铃薯营销外,我县还没有真正组建起马铃薯产品营销协会,加之缺乏专业批发市场,产品流通不畅,信息闭塞,仅靠农民自行廉价销售,致使效益不高,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和体现优质产品的价值。
2.9精深加工规模小,能力弱我县马铃薯产业效益没有从深层次得到挖掘的根本原因是基础比较脆弱,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仅有几个加工粉条小作坊,由于规模小、消化能力弱而带动力不强,距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3马铃薯今后的发展趋势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乡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马铃薯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放到和蔬菜、养殖等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作支柱产业来抓;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作考核指标等工作计划时,把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扶贫开发、财政扶持项目中作为重点投资项目。要组织农业技术部门制定好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抓好马铃薯产业化工作。
3.2加强科技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引进设备和技术,建立马铃薯脱毒苗繁育中心,生产脱毒种薯,积极推广,填补我县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二是积极引进菜用型、淀粉加工型、薯(条)加工型等不同用途的专用型优良品种,按品种特性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在川区、浅山区、二阴高山区进行品种试验和区域试验,选择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新品种。
三是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科研部门引进栽培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加以吸收和借鉴。如延长或打破休眠的技术,间(套)作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
3.3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普及步伐在海拔较高的山区,选择交通方便,土质肥沃, 集中连片、马铃薯种植面积大,生产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良种繁育基地,由技术人员承包负责,引进经过试验表现优良的新品种原种或脱毒微型薯,按良种繁育操作规程严格把关,签定产销合同,优惠价收购,收获后以补贴价向适宜区推广,更新更换生产上已经退化的品种。
3.4改善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各乡(镇)要积极组织群众修建田间农机路和水利灌溉渠道,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鼓励扶持机动农用车的推广,为扩大种植规模解除后顾之忧。工商部门对县内各农贸市场的马铃薯交易要实行扶持鼓励的办法,打击欺行霸市瞒哄客商的行为,吸引外地客商,农机、交警部门对运输马铃薯的车辆不得乱罚款、乱查扣,建立县内绿色通道。县乡农业技术部门要搞技术咨询和物资供应及信息服务,要建立乡村服务网点,方便群众。
3.5健全繁种制度,提高种薯质量种薯质量是脱毒种薯生产的生命线,提高和保证种薯质量是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繁种制度和种薯质量保障制度,特别是我县脱毒薯中心应尽快完善病毒检测体系和建立种薯质量监控体系,对茎尖组培苗和引进的试管苗必须先进行病毒检测,合格后再投入大量快繁生产,以实现脱毒种薯生产与供应的制度化、标准化与专业化。
3.6办好丰产示范点,搞好技术推广要在各乡镇选1~2个交通方便的村进行丰产示范,由农业推广部门派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关键时期组织群众参观介绍,起到辐射宣传带动作用。农业部门要制定好全县的马铃薯生产布局规划和栽培技术规程,搞好逐村的技术培训和良种供应,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整体的产量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7强化营销,创建品牌要充分利用武山马铃薯获得农业部绿色品牌认证的有利条件,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同时在产品包装、深加工方面下功夫,采取多种促销手段,扩大武山马铃薯知名度,创建品牌。
生物技术的现状范文4
当前河南省处在体育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对实现体育强省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人才是体育科技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要保证体育科技事业的健康快速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提高体育科技人才的总体质量。本文对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的数量、学历、职称、专业、年龄、性别结构进行调查,从中发现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使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总层次得到提高,为建设体育强省目标服务。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以及河南省有代表性的8所院校的体育院系为调查对象,8所院校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许昌学院、新乡医学院。
1?郾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对相关资料与数据搜集和整理,并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即在体育科技的生产、运用、传播与发展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中实质或间接参与其中的人才资源〔1〕。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是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主力资源。根据访谈结果,在被调查的9个体育科研单位中,总体上呈现以下情况。
2?郾1近年来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是指体育科技活动中的实际劳动者的数量(后勤人员与间接劳动人员除外)〔2〕。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可以反映出体育科技人才资源的现实状况以及发展潜质。
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在逐年增多,其中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年来人员没有变动,没有引进新的体育科技人才,其他高校虽然每年都会引进新的体育科技人才,但引进人员数量不多,增幅不大,这反映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不足,体育科技人才的引进数量太少,难以满足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这就导致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相对我国高速发展的体育科技事业的不适应。
2?郾2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不同学历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
由表2可知,博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总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的8?郾3%;硕士学历人数占总数量的50?郾6%;本科学历人数占总数量的40?郾8%;专科学历人数占总数量的0?郾3%。硕士以及本科学历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到总数量的91?郾4%,而专科学历的数量仅仅占总数的0?郾3%,这种学历结构符合当前体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但是博士学历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偏少,所占比例偏低,只有8?郾3%,这说明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缺乏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2?郾3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不同职称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表3数据可以看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数量分别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百分比为24?郾6%、39?郾9%、34?郾1%,比例大概为1∶2∶1?郾5,中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初级职称,最后是高级职称,从有利于体育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科研人员比例为1?郾5∶2∶1较为理想〔4〕。显而易见,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低,而初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偏高。
2?郾4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不同专业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由表4可知,体育专业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绝大部分,而医学类以及其他专业体育科技人才的总数仅仅占了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12?郾2%,说明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这不利于体育科技人才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合作,也不利于体育科技事业多方面、全方位研究工作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体育科技事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从而限制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而且也不能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体育科技事业。
2?郾5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是指处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体育科技人才的比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体育科技人才在体能和智能上都必须是最好的状态才能适应和满足体育科学活动的特殊性质与其自身的复杂性。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特征能够映射出队伍总的状况和水平,对体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5〕。所以,要加强培养年轻体育科技人才的力度,使之早日成才并为所用,从而调整体育科技人才年龄结构的比例,达到最佳比例水平;而对于中年体育科技人才,要充分发挥其潜能,延长其科研创新的期限,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为体育科技事业做贡献。
由表5可知,30岁以下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9?郾2%;30~40岁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59?郾3%;40~50岁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26?郾0%;50岁以上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的5?郾5%。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体育科技人才总数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百分比为14?郾7%,30~50岁之间的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体育科技人才总数的85?郾3%,从体育科技人才储备与发展来看,30~50岁应占主体,这种比例结构有利于体育科技事业的长期持续发展,符合现今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要求〔6〕。
2?郾6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性别结构调查研究
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性别结构是指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男、女性体育科技人才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由表6可知,男性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量的67?郾2%;女性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占总数量的32?郾8%;男女比例基本上是2∶1。王志勇在《山西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状况调查研究》中提出在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男女比例为3∶2比较合理,有利于体育科技事业各项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7〕,但这种比例构 成并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所以男女性体育科技人才到底何种比例结构最为合理,最有利于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3结论与建议
3?郾1结论
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不足,体育科技人才的引进数量太少,难以满足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基本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但高层次人才还较缺乏。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比例不够合理。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高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所占比例比较低,而初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所占的比例偏高。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所拥有的体育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较合理。男女体育科技人才数量比例基本上是2∶1。
3?郾2建议
为实现河南省体育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与强化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数量的建设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要继续引进博士及更高学历的高层次体育科技人才,使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更加符合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重视高级与初级职称体育科技人才的比例关系,加强引进高级职称的体育科技人才和督促拥有的体育科技人才提升自己的职称水平,调整与促进河南省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尽量引进一些跨学科人才,使各类人才比例适中。
参考文献
〔1〕程云峰,徐枫?郾21世纪体育院校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管理〔J〕?郾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11?郾
〔2〕陈海秋,韩霞,杨健安?郾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郾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4):72-73?郾
〔3〕国家体育总局,体科字(2002)173号,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EB/OL〕?郾(下转第32页)(上接第28页)http://www?郾china?郾com?郾cn/chinese/zhuanti/tyzcfg/885944?郾htm,2005,6:10?郾
〔4〕贺艳,赵莉?郾传统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不适应性分析〔J〕?郾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60-65?郾
生物技术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体育舞蹈;艺术招生;考前培训;培训机构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体育舞蹈考前培训机构。
调查对象:安徽省开设体育舞蹈专项的高校或当地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较好为条件。筛选出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宣城市,池州市,阜阳市,滁州市,淮南市和铜陵市这十个城市中2015至2016年高三或中专的艺考生、在当地办学时间较长并有一定高考生源的培训机构、当地拥有体育舞蹈专业的本科高校。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015年至2016年之间通过电话或直接访问安徽省各个地市的体育舞蹈艺考生及培训机构负责人、培训教师、本省开设体育舞蹈专业的高校中参与招生和教学的专家及教师,就体育舞蹈艺考培训的学生学习的反馈,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和考学情况,包括在校和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情况进行咨询。访谈获得的资料可以为问卷的编订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每个城市选取一到两个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发放问卷。根据每个培训机构实际学生数量当场发放《体育舞蹈艺考生调查问卷》并填写。随机挑选任课教师两名和主要负责人一名填写《体育舞蹈培考前机构负责人、教师调查问卷》并现场回收统计出样本量。共针对18个培训机构,其中,学生问卷发放300份,教师问卷36份,负责人问卷18份,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2):教师问卷和体育舞蹈考前培训机构负责人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学生问卷回收份数为300份,有效份数为283份,学生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94.33%。
3.录像分析法
比对2015至2016年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宣城市,池州市,阜阳市,滁州市,淮南市和铜陵市抽样的培训机构培训和参加比赛学生的教学和舞蹈视频进行研究分析、对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体育舞蹈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
1.安徽省体育舞蹈专业设置情况
培训机构的发展前景受高校招生及体育舞蹈专业设置情况的影响。安徽省自2009年以来,根据安徽省招生办印发的《2009年安徽省艺术类专业招生实施办法》,体育舞蹈作为单独专业被纳入到艺术统招范畴。截止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各高校体育舞蹈专业院校分布情况:共计有12所高校招收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各高校招收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年前后,安徽省体育舞蹈专业的招生起步相对较晚。各学校对于体育舞蹈学生的专业归属也不同,包括:舞蹈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体育舞蹈、体育表演、音乐表演、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各招生单位专业归属的差异化也为学生多样性的选择创造可能,为学生兴趣爱好的选择提供了较多的方向,同时,各高校也有助于构建自身的体育舞蹈文化特色。
2.安徽省体育舞蹈专业招生情况
从2009年至2015年安徽省各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2009年的招生规模仅17人,到2015年的招生规模达到255人,应当说近七年安徽省对于体育舞蹈专业的招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2010年至2012年的增幅较大,分别为288.34%、53.03%、52.48%,2013年以来,安徽省高校体育舞蹈招生规模的增长幅度逐渐趋缓,增长幅度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调,近三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8.83%、25.14%和11.35%。从录取比率来看,2009年为4.5:1,而到了2015年为1.6:1,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体育舞蹈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加上,录取比例的不断增加,且体育舞蹈的录取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育项目,这也为体育舞蹈考前艺术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对安徽省体育舞蹈艺术招生考前培训机构教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的性别结构
从安徽省体育舞蹈艺术招生考前培训机构教师性别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教师22人,女性教师14人,百分比分别为61.11%。38.89%。由此可见,安徽省体育舞蹈艺术招生考前培训机构的男性教师人数明显高于女性,教师性别结构失调,这就需要吸收和引进部分女性教师来充实培训机构的师资结构。
2.教师的学历
从安徽省体育舞蹈艺术招生考前培训机构教师学历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专及以下的14人,占38.89%,大专学历的8人,占22.22%,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分别为12人、2人,百分比依次为33.33%、5.56%。由此可见,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大专及以下层次上,高学历教师所占的比重较低,教师学历层次较低,难以满足业余培训的需求。
(三)对安徽省体育舞蹈艺术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性别和培训年限
生物技术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昆明高校;武术;大学生身心发展
0 前言
武术具有增强身体的作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作用,高校武术社团是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形式之一,能够为喜好武术的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参与学习的平台,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学校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武术精神文化,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当属于学生,武术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的多样性和技术水平,还能通过武术社团这一平台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7所高校的武术社团的会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我国体育院校学报、体育专业杂志中,有关竞技武术现状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并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情况
1.2.3 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
1.2.4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对高校武术社团的社长进行访谈。其中对社长的访谈包括武术社团内部组织,社团活动内容,社团发展理念,包括武术社团的会员人数、社团会员会费、拳种,武术文化等方面。
2 结果与分析
2.1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项目开展的现状
表2 7所高校武术社团具体开展项目统计情况
中华武术独有的审美情趣也给武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套路运动的动静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运动的巧妙方法、激烈对抗美,不仅能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教育,还能在节庆集会时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还能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能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在表2中可以看出,拳术套路占30%;器械套路占30%;格斗技艺占20%;传统拳种占12%。由此可以看出昆明市武术社团的项目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遍存在项目种类少而且不够精细的现象.虽然有的社团种类多但是水平较低,大部分社团在器械套路、太极拳和拳术套路开展的较好,而中国传统的拳种中开展的较少,多集中在太极上,当然这种传统拳种的开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2 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参加武术社团的动机
表3 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参加武术社团动机调查表
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武术运动逐渐受大学生喜爱。学生参加社团原因动机主要是武术运动给自己带来的运动乐趣,其次是为了更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再次部分同学为了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以及缓解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等。
从表3中可以看出,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参加武术社团活动的动机呈多元趋势,期中“体验武术的运动乐趣”为首要因素,中选频数为66.5%;其次为“增强体质”中选频数为57.4%;扩大社交,提高自卫能力,缓解学习生活压力,所致也有很大的因素,中选频数为44.2%、39.1%和35.0%,另外其他中选频数为18.8%。
2.3 武术社团对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对昆明市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7所昆明市高校的210名参加武术社团会员为调查对象,选取反应人体的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各项体育成绩(如立定跳远、50米、800/1000米)、肺活量、握力、食欲、抵抗力、免疫力等进行分析。
表4 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参加武术社团后对身体体质变化调查表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参加武(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26页)术社团后对自身的肺活量、各项体育成绩(如 50.800.1000米)、握力、抵抗力提高等身体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武术社团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2.3.1 对食欲和消化系统影响
适宜的武术运动对消化系统能产生良好的作用。进行武术体育运动要消耗较多的能量物质,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就必须摄取食物,同时增加食欲,其次为反射地促进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增加食欲。
2.3.2 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武术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可以使肌肉保持正常的张力,并通过肌肉活动给骨组织以刺激促进骨骼中钙的储存,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使关节保持较好的灵活性,韧带保较佳的弹性,武术运动可以增强远动系统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保持手脚的灵敏,可以使人轻松自如,有条不絮的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2.3.3 对免疫力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体育运动可以增加血液系统中的白细胞。白细胞的增多可在运动后几分钟和运动后2―3小时两个时段达到高峰,对预防病菌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2.4 武术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对反应自身性格、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因子进行分析。
2.4.1 武术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大学生参加武术社团后变得更活泼开朗,大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入校前相互都是陌生人,普遍存在自我独立过程中的人格不完善心理不成熟的特点,使人与人交往受到一定的局限,通过参加大学生武术社团活动,能帮助大学生在无任何心理负担,心情愉快的环境中交往相识从而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2.4.2 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参加武术社团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参加武术社团活动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练习武术能直接地使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通过练习武术,使身体各环节适当伸展,练习适度释放身体力量等拳术的协调动作,能帮助排解压力和缓解情绪。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意志力,调节自己的行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昆明市7所高校的武术社团都建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与章程,运作方面由学生自主管理,并且能定时开展社团活动。
3.1.2 各社团活动的场地、器材、资金等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3.1.3 高校武术社团还缺少专业的、高水平的教练员。
3.1.4 大学生参加武术社团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3.1.5 大学生参加武术社团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3.2 建议
3.2.1 走出校园,扩大影响力。
3.2.2 制定长远发展计划。
3.2.3 学校应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黄汗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