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字释义 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8-01
词汇虽说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但是由于汉语是中国的母语,高中又是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大部分教师认为对字词释义是一个主要靠学生自发掌握的知识点,不需要过分的强调讲解,因而目前字词释义教学的重要性常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再加上语文的字词覆盖面广、又存在着一词多义、多音字、近义词、同义词等多种现象,对词汇的总结归纳和讲述也成为了词汇教学的难点。因而在字词释义讲解过程中,其讲解内容也显得十分难以把握。因而,掌握合适的方法,突破语文字词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强化学生的词汇网络结构,增强学生学习字词释义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一、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难点
(一)同音异形字太多,不便于学生掌握
语文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形字,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字词的难度。从最基本的层面出发,其书写就常常存在着错别字现象。
比如,学习中遇到的“罄竹难书”中的“罄”就很容易写出“磬”,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词汇“安详”的“详”,就会有很多学生会写出“祥”。由于同音异形字在语文中非常的普遍,再加上语文教学课本上内容的局限,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都及时的归纳总结并进行改正。
(二)字词本身的内容太多,教学中难以把握
由于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是包括很多方面的,比如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度”,“予度不得脱”中就表示“估计”,在“付之度外”中就表示“考虑”。但是在考试中,考查的内容都是非常灵活地,因而教学的内容难以把握。而类似的现象又没有相关的书目进行系统的概括整理,这就需要教师自己的归纳总结,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词释义的教学重心难以把握
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高中教材所呈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字词意义的扩展和理解其实大部分应该来源于课外知识的拓展补充。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对于语文课本的重视和要求,课本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大部分的时间,这就给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充分的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突破方法
(一)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境语体相结合
不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其用法和涵义不同,比起“闹”字,在常规的解释中指“喧哗,不安静”,多与声音相关,而在“杨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话中,正好与语言中描述的“花艳相交,蜂飞蝶舞”的语境相符合。又如,《荷塘月色》中描述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的“渺茫”就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荷香的若有若无。
不同的语体,是根据其不同的交际领域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区分的,每一个语体,都有它特有的词汇系统。这里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述中所用的的语体来讲解词汇,比如,出现在课文《守财奴》中的“文书、签字、财产、收入”等词语都是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公文事务的语体色彩的。
(二)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言的运用和语感相结合
不同的词语,在语言中的作用不同。比如鲁迅《祝福》中描述天气时写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句话中用到的“闪光、钝响”等词语就很好的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语感教学,就是将一些字词释义与学生的灵敏感觉结合起来,比如看到“红色”就想到正义,看到“绿色”就想到希望等等。只有感受到字词在语言中的魅力,学生才会真正的喜爱上语文,真正的去理解和学习语文。
(三)从字词释义出发,引导学生积累,进行深层的探讨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2
关键词:字词教学;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05
字词可以说是思想之母,是文化之源,是构建语文大厦之砖瓦,切不可淡然视之!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字词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在字词掌握的实效上不尽人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同样遭遇这样的冷局面:大多都是在预习中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极小,词汇知识贫乏,直接影响其语文能力。尤其到了高三,每次考试,最难的题目总是前两道字音字形题,并且在作文中审错题也常常与词语辨析失误有关。
例如,以“缺憾”为话题,却把“缺憾”理解为“缺陷”,甚至“缺点”。有的学生大概对“缺憾”这个词非常陌生,不假思索地就把题目“缺憾”写成“缺陷”;更有甚者,有的原来写了“缺憾”,经过在记忆仓库中“反复搜索”,结果还是改成“缺陷”,可见概念的模糊和词汇的贫乏。而在作文中暴露的语言苍白、词语贫乏、用词不当等问题更是不胜枚举,通篇作文没有一个成语,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却是这样的:“如果你对别的产生了一点小的灵感,一定要‘不愤不启’地把它发展下去。”看到这个“不愤不启”,真不知该不该高兴。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了不重视字词教学的严重性,但却更愿意把这种基础知识的教学推给小学或者初中的语文教师。因此,改变语文教师对字词教学的态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要让语文教师重视,还要从更多的方面入手。
比如课标,虽然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在“阶段目标”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五大任务之一,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上一句,但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里面,却没有看到对字词的要求。这些也许是语文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的原因。因而有学者建议,“字词教学,国家是应该负起责任来的,应该加强字词教学的基础研究,根据普通国民的语言文字生活的需求,制定出字词教学国家标准,包括分学段的字量字序以及词量词序”。
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意识到字词问题的重要性之后,不能等待教育行政部门变革,我们要采取措施,改变字词教学的现状,让学生词汇量不再小,词汇知识不再贫乏。而要把丰富学生词汇知识积累和提高用词能力的努力贯穿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各个环节中,贯穿到校内校外、书里书外各个领域。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词汇教学
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读准音,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会读。读时眼看其形,口诵其声,耳听其音,心悟其义,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就会使学生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感知词语的语境意义,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蕴。学生在查字词典的过程中,能准确找出某个词的恰当义项,这只是能简单地、孤立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义,是比较肤浅的,还要真正体会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意思,把这个词放在全文、全段或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感受词语带来的情感体验,让词语教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品读文章的语感。在研读期间,还可以通过近义词辨析来探究用词之妙,明白表达作用,体会表达感情。
比如:在讲授《再别康桥》一课时,有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其中“招摇”一词,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的意思,本来是个贬义词,可在这句诗中却不能这样理解,结合语境及诗意揣摩,就会发现它在这里是一个褒义词,是“让人喜爱,引人注意”。所以,对一个词的理解,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调动所积累的词汇和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用词语替换的方式比较、体会这个词所传达的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语境义的辨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品读的兴趣,使其学会对词语理解欣赏的方法。
二、在写作表达中加强词汇运用
1. 鼓励学生积累多音字和形似字
最基本的要求是避免写错别字。汉语中的多音字和形似字是非常多的,也是学生学习出现错别字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平时多积累、多识别多音字和形似字,可使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机会大大降低。如多音字“着”就有zhe(看着)zháo(着急)zhāo(高着)zhuó(着陆)四个读音,“差”也有chà(差题)chā(差别)chāi(出差)cī(参差)四个音义。形似字的积累,在于学生学到了某字,就联想到许多字形相似的字,自己进行区别积累,这样既可以扩大识字量,又可以减少错别字的数量。如:学了《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的“戎”,就指导学生区别“戍、戌、戊、戎”等字,并总结“点shù横xū wù中空,十字交叉就念róng”,学生易记易写,兴趣大增。
2. 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在平时讲课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用脑用手积累容易出错的常用字,及时订正学生读错的字音,是很必要的。如:号召(zhào)、脊背(jǐ)、骨气(gǔ)、祈祷(qí)、结束(shù)、强迫(qiǎng)、惩罚(chéng)、膝头(xī)、质量(zhì)办公室(shì)等等,说多了,说惯了,也就说准了。
3. 鼓励学生多想多用
在掌握字形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工整规范的基础上把字写得漂亮,组织展出,将字词教学和书法练习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感受汉字的书法美。一个词,会读了,会写了,也就知其义了。此外,还应该再想一想、用一用。一些常用词关键在于积累和运用。开始时,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性训练,撷取生活中最美的一朵浪花,给出几个学习过的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一段话,要求通顺、合理。完成这样的训练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选的三五个词去表现这个语境;最后则要求学生尽量写得长一些。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为高三的“情境表达”作铺垫性练习。而教师在作文评讲中,还可以适当地突出语言功底好的作文,甚至是一两个用得好的词语。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限定,(下转第9页)(上接第5页)要求学生或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特定的情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兴趣盎然。
4. 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错
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应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错,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认”和“辨”却忽视“用”,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作文专用稿纸中就有“字词诊所”栏目,学生首先自我检查,发现错误自己纠正,然后小组一条龙式地纠错改错,字词诊所成了他们字词训练的舞台,学生也养成了改错的习惯。长期下来,字词诊所里的病号由原来的“门庭若市”逐渐变得“门可罗雀”了。
三、学以致用,重视交际用语
平时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用词文明、得体,熟练运用交际性词语,包括介绍性词语、叙述性词语和评价性词语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得体的表达的愉悦感。
学以致用,可独自写成诗歌、散文、故事、童话等,亦可三五人联写话剧、小品、相声,新编歌词等(抽查到其中任何一人时就集体朗读或表演)。更关键的是要“发表”(班上朗读或表演)。这一环节直接决定了写的质量如何和能否坚持写下去的问题。因此,要专门安排时间,至少半节课以上,这可以从每周作文课里挤一节。因为这实际上就是在“小小”地作文。教师可以先随机抽点学号(要尽可能多抽点学号,以便照顾那些缺乏自信的人,此阶段可多用点时间);然后是学生自由“发表”时间,这是为写作或表演“高手”们提供一展才华的机会(如果当堂课精彩表演太多,再追加一节课也是值得的)。发表之后应有评议。刚开始可由教师担任评委,现场指出词语的应用是否恰当,文章或片段的优缺点等,原则是多表扬少批评。之后根据班上学情可适时让学生点评一二。此法贵在坚持,不可因抢时间或赶进度而中断。只要数周之后,学生形成学习惯性。这样,我们就把字词教学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且化整为零,分层要求,形式较为生动,照顾并保护了学生学习字词及语文的兴趣,易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四、教师要多开展有关词汇的语文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佳处必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比如词语知识及运用比赛。可以让学生开展词汇的分类整理活动。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用词现象进行调查和搜集,比如路边店面招牌等上面的错别字,广告的妙用字词,报刊新词,网络语言(如“人艰不拆”、“萝莉”、“不明觉厉”、“比特币”等),方言词语,歇后语等。让学生知道,词汇掌握与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接触的事物少,知道的词当然少,对词义的体验也不会深刻,用词就难以做到左右逢源,更难精当绝妙。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3
高中语文早读课的开展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它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素质积累的主要阵地,是语文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已经成为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笔者的调查发现,当下的高中语文早读课效果不佳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早读课重视不足,迟到早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学生开始几分钟是在吃早饭,有的上厕所等;早读课上课代表催交作业,学生补作业者较多;学生自觉性较差,拿着语文书和阅读材料,敷衍行严重,很多学生都在做样子,一看老师来了才勉强读上几句;阅读的内容较为单一,学生不是在背书就是背作文,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高中生对于早读的态度中,60%的学生不喜欢,这是一种让人非常堪忧的现状。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中生课业重,作业多,有时候很难完成作业,早读课只能补作业了;高中生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早读课上也容易分心和懒惰;高中生还存在理解偏差,认为高中语文在高考当中考试是有重点的,只要背到重点就可以了,功利性较强;另外就是教师的引导不足,我国的高中生多数都容易接受任务型的学习,这就会导致很多的学生不知道早读课应该做些什么等等。
二、提高高中语文早读课质量的策略探究
学生是早读课的主体,为此要想提升早读课的质量,教师必须要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的现状,然后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实施模块化学习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早读课必须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实施模块化学习极为重要。一是,在早读课上,要突出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生僻字词的掌握、成语俗语的理解,字词的发音,短文的背诵等,实现知识目标。二是,针对文言文和古诗词,这一块是学生记忆的重点,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要给予重视,除了能够背诵默写之外,还要尝试着去鉴赏,了解文章中的个别知识点,如翻译、实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及句式。在阅读内容上除了掌握好教材中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六国论》等之外,还要拓展阅读的视野和范围,补充一些经典美文,这样做不但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鉴赏还能促进学生情感德育的发展。三是,作文阅读和课文阅读,早读课中让学生开展广泛的语文阅读,不但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还能增加他们的知识和素材积累,这里需要备注的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多元化,可以是课文、优秀作文、报刊杂志、格言警句、写作素材等。
(二)体现学生主体性,完善早读课形式
高中语文早读课虽然是常规课堂的延伸与延续,但毕竟不是早读课,所以它的知识容量远远小于新授课,没有太多的课堂束缚。它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当然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学生在早读课上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早读的内容和形式,但必须建立在能够完成早读目标的情况下。上述所涉及的三个模块,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进行优化设计的化很容易让学生出现疲倦感和厌恶感,为此,需要教师完善早读课的形式,整合早读课的内容,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早读课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阅读,这些笔者就以阅读为例进行探究。在早读课的阅读中,开展范读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早读课开展阅读一是为了记忆背诵,二是为了增强语感和情感体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记忆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有感情的朗读就非常困难了,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开展范读,让同学体验“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朗读魅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容易诱感共鸣,让学生感悟到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等。古诗词的阅读在早读课上是常客,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读。《尚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当下,随着对古诗词研究的深入,很多的内容都被谱上曲子,开始传唱了,实现了文字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产生了和谐共振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完《锦瑟》后,我就让学生尝试唱出来,确实提高了记忆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强化自我管理能力
早读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习惯,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方法,一旦学生了解了这些真谛,自然而然的就会调整学习的策略,实现自主学习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态度都要实现规范化,要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4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劝学》(荀子)作为教学案例来阐释“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试图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之中,让其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
关键词 :汉字造字法 六书 文言文教学
一、造字法引入让语文教学从“应试”走向“应需”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核心部分,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意义重大。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简称《意见》)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作了以下说明:“1.理解并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理解版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法和词类活用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培养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理解常见文言文体的特征和常用的写作技巧,明确文体和技巧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赏析文章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妙。4.赏析人物形象、体验作者情感、体会作品思想,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并从历史视角和当代立场评价文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5.背诵《意见》中规定的经典名篇,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这一说明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相一致的。它能够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维度中获得发展。
然而,一方面由于文言离现代学生生活时代较远,语言使用环境悬殊,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多。另一方面,文言文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因此,无论在心理层面还是实际兴趣方面,文言文是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然而,教师可以将汉字的造字法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常规教学中去。造字法是极具语文味的教学内容。它指的是一种文字系统里的每个字是怎样从无到有被造出来的。一方面,在“六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形成演变的特点,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打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他们才能够迈出第二步去接受、学习文言文。其二,这也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汉字音形义相糅合的构造之美的同时,触摸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脉搏,嫁接起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之桥,从而促进文言文教学。
也就是说,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上去,让造字法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所谓“应需”,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某种刺激,让其内心主动地形成一种对文言阅读的强烈渴求,这种内心主动的渴求是推动学生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受这种由兴趣而产生的渴求的刺激,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文言学习中去,自主地寻找培养良好古汉语语感的方式与途径,从而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母语的感情,更深层次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谓“应试”,即一名高中生在该阶段所要具备的高中语文文言最基本的素养。这属于应用的层面。即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功利性来讲,“应试”直接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卷面或成绩上。
“应试”的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汉字造字法选取一些典型性的汉字的变形历史或造字意义来进行解释,语言文字的魅力便可一览无余。将造字法引入高中语文文言教学中来,让学生内心对文字产生真正的兴趣,文言文教学课堂便瞬间“活”起来了。
二、“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实践
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汉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我们说汉字的理据性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演变发展,有限的文字符号,其词语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引申,文字符号变得越来越抽象。汉字这种演变过程中的隶变、简化等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理据性,但是汉字的理据性依然存在。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的“六书说”便是对汉字理据性的有力证明。它系统地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并提出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其中,“六书”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而前三种造字法——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理据性可通过汉字的演变历程清晰地看出。形声字的理据性可从形声字形旁的形体上直接看出。“六书”理论对汉字变化规律和构成的阐释,有力地说明了汉字的理据性。汉字的理据性运用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提高我们文言教学的效率。
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六书”分类,根据不同分类的特点,结合汉字的发展和历史,揭示汉字的内部理据,将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步骤为:首先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展示图片或由教师在黑板上勾画,这是一个直观的过程,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个字的意义。再次,根据所展现出的图片,教师再仔细说明其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这很容易帮助学生记住现代汉字的字形,并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汉字会是这样写的。最后,记住该汉字的读音,这样学生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汉字的整个系统——形、音、义的结合体了。
例1,以前在教学荀子的《劝学》后得到的反馈是:很多学生对于文中两句话的默写总是出错。这两句话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中的“致”和“至”,学生总是屡写屡错。因此在这一次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参考《说文解字》,运用“六书理论”试图将这两字的区别告诉学生。
“至”,象形字。“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因此“至”的本义为“到来、到达”。
“致”,形声字,《说文解字》:“[卷五][夊部]:致,送诣也。从夊从至。陟利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送诣也。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致”,左边为“至”,右边为“攵(反文旁)”。
“攵”即“攴”。“攴”字象形,《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从“攴”“攵”旁的汉字,本义大多与鞭打、敲打有关。
从“至”“致”“攵”三者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至”“致”二字的区别就在于“攵”。两者都有“到达”之意。但“致”因多了“攵”,这个“到达”的意思,确切地说是“凭借他人的帮助而到达”。这正与文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意思吻合。相反,“至”就是指“不借助外物的自然到达。”
许慎将象形字定义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诸拙,日月是也。”象形文字,每个文字就像一幅图画,形象地展现出上古先民们对客观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根据象形字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图画进行教学。图画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汉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告诉他们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沉淀着中华上古先民的智慧,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更感兴趣。
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就”为何有“接近、靠近”之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因此,“就”的本义为“到高处去住”。后来词义又引申为“靠近(高处);走进;趋向(高处)”,再引申为“担任”(如:就职、就事)、“完成”,即“已到达高处”。而后来的这几个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出发,意义上都是有联系的。
例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疾”的词义形成过程。
甲骨文= ,像一个人在战场上被箭所射中。《说文》:“疾,病也。从疒矢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因此,“疾”的本义为“中箭受伤,卧床休养”。又因“从矢会意,矢之去甚速”,因此,“疾”又有“快,速”之义,联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该语境,“快,速”之义又引申为“(声音)洪亮”。
后来“中箭受伤”这一本义引申为形容词“疼痛的”之义(如:痛心疾首)、动词“厌恶、憎恨”之义(如:疾恶如仇)等。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绝”的词义形成过程。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因此,“绝”本义为“将丝线切断”,引申为“断,断绝”“停止、消失”之义。两山断绝,如何到达?那么只有“横渡”了。因此,“绝”又引申为动词“横渡”之义。
三、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功能,它是广大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它使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利用“六书”理论进行文言文教学,这是一件值得推广与普及的文言字词教学方法。汉字的形体结构很有奥妙,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由形而义的过程,又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学会用此知识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便可以形成师生之间语文文言文教与学的快乐气氛,以此来代替机械地死记文言词义的方法。
当然,教师也不能简单生硬地套用传统“六书”理论。一味地理论解释或许会让学生陷入新的枯燥中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时,不妨采用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解说象形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联想教学法。图式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图片呈现,它能将字形、字形演变过程以及中国祖先的造字意图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联想教学法则是一种在图式教学基础之上的适应学生年龄层次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寻找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点,从而更好地记忆、理解词义。
总而言之,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何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或许汉字造字法可成为一渠活水,让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真正“活泛”起来!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模块教学;高效学习
语文不仅是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更是学生和家长最为注重的科目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需要日积月累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但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知识体系就非常庞大,学生很难吃透,如果没有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一味的用功努力成绩却不见起色,会大大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将语文这一庞大的体系分解成不同的模块,选择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展开语文教学,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又能使自己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语文的模块教学要充分结合语文课本的安排及知识的难易程度,并和高考语文的侧重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安排,对症下药。字词、语句分析、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几大主要模块,教师在利用模块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各模块的知识体系,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娓娓道来,让学生慢慢吸收理解真正做到学习致用。
一、字词教学
字词就像是筑起语文城堡的一砖一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字词学习非常的繁琐杂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字词学习中的规律,使字词学习更加得心应手。高考选择题的第一题便是判断错别字,可见字词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该题型一般选用一些容易使学生混淆的错字来训练学生辨形知意的能力,汉字的构造都是有其渊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汉字的发展史及含义,或者向学生详细讲解某一成语的典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避免学生混淆字形的问题。同样的,这一方法也适用于词语辨析,只有让学生搞清楚每个词语的含义,其中每个字含义的差别,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理解,而不是靠感觉乱蒙,在做题时也能更加沉着冷静的思考。除此之外,字词训练还包括字音辨析,让学生学好普通话不仅是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在字音训练方面主要以多练和积累为主,让学生多读,在接触文字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保证读对每一个字的音,遇到疑惑时也要积极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对待学习精益求精。
二、语句分析及语言表达
语句分析及语言表达主要是指病句辨析和恰当的言语运用,病句辨析是从理论方面让学生理解句子,清楚构成一个完整句子的必备成分,以及不同成分在句子中的运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先掌握好语句的理论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做病句辨析练习时,要培养学生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病句的错误所在,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习语的使用等,这都需要多做习题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掌握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语言表达题也是高考语文的关键,语言表达主要涉及到的题型有看图说话,概括文章片段,写新闻体报道等,这种题型如果掌握的好就是送分题,如果没有找对门路,那就很难得到高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依然还是要勤加练习,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每天为学生准备一道语言表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集体讲解,让学生不再对这种题型感到陌生并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其中,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难点,文言文阅读一般会涉及但实词虚词的含义,翻译以及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在进行文言文训练时,老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良好的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的话,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不到知识,能力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对文言文学习甚至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要尽量生动有趣,结合一些生活趣事、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文言文内容相关的奇闻趣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另外,文言文学习必须掌握大量实词虚词的含义,很多实词或虚词都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容易使学生混淆,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兴趣教学法。如开展写一封文言文书信的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去运用文言文,琢磨每个字的含义,产生疑问后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老师在旁引导纠正,协助学生完成文言文书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对文言文阅读中常用的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加深印象,同时自己完成的文言文书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快速阅读了解全文大意和文章结构以及详细阅读理解文章中某句话某个词的含义或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等等。很多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总是把题答得满满的,却找不到得分点,在平日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时,老师要培养学生分条作答,结合文章,语言精炼的能力,让学生的作答井井有条轻松得到高分,当然老师还要注重学生对写作风格、写作技巧、写作手法等阅读中常会涉及到的问题的应用。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段包含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短文,或者是运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写作手法的小短文,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这些阅读技巧的特点,在阅读时便能更轻松的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6
“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不仅记录着“华夏”这一民族的存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载体。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课上无法很好理解文本思想内涵、认为文言文枯燥无趣,课下对文言文注释死记硬背,产生畏难心理等。高中时期文言文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造成的。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