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改革

企业信息化改革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 内部控制 调整

强化内部控制是做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的主要依靠手段,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愈发的重视起来,从直接的指导到法律的硬性规定,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不断的自我完善。然而,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给我国企业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程度提升一方面使得企业管理更加的方便、迅捷,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给予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做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容和监控的主要手段,内部控制体系应当随着信息化的提升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具体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许多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认为仅仅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实并不尽然。企业信息化具体来说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对信息网络里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整理,生成有用的、利于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数字化,实现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使得信息在企业间流通更加迅速、便捷,进而改变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构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遵循相关法律、可靠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分别为:监控、沟通和信息、监控活动、风险评估和控制环境等。控制环境做为内部控制的基础部分,不仅能够影响和制约到其他要素能否发挥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风险评估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不断提高,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控制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和信息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监控指的是对企业内部的结构框架运行进行实时的调节、检测和跟踪,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稳定。

(三)信息化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当前运用十分广泛,国家也十分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利用,并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要建立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将人工操作和人工智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减少人为操作为企业带来的影响,在内部控制中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化要求企业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改造自己的业务和流程。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来实现内部信息的分享和交流,也包括基础的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单个内容的工作。在内部控制中,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精简企业业务流程,简化企业组织结构,转变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使得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做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信息化能够很好的融合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从而保证企业能够科学合理的运行,实现企业长远的利益。

二、当前信息时代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

(一)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能够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经营方式、管理理念、责任方式、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实施和相关政策等的综合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做出适宜发展形势的改良。首先,组织结构要进行改变,传统的组织机构是人力的组成,所有的工作也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新时期,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做法,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精简人员,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扩大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影响力,并促使组织向着扁平化发展,方便执行人员与决策人员进行沟通,随着控制程度的降低,责任自然而然的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这样就减少了企业人浮于事的局面,提高企业的效率。传统的内部控制以控制和命令的形式维护企业日常经营的稳定,这种控制方式是划分不同的工作等级和过程,然后分解为各个命令并将这些命令下达到相关部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控制方式向着协调、集中的方式转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搭建交流平台,保证沟通的流畅。同时将企业员工做为平台中的基本点和关键点,使得对于员工的控制和管理相对集中,这样也便于协调,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理念和方式要进行转变。信息化管理容易拉近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对组织进行简化,便于企业的控制,增加企业的透明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管理方式上来,可以转变传统的机械式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动态的虚拟的组织模式,管理人员可以在动态环境中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这样使得管理更具时效性,不至于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最后,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信息化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减少导致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人的管理方面,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价值,重视人力资源的额开发和利用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在财务风险控制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有效的规避财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使得财务管理能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在完成主要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这两样主要工作以外,还能够将工作延续到企业外部,实现国家和企业之间、客户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比如,利用网络支付、催账、理财、查询等,如此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控制观念的创新,借助信息技术这股东风,促使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将风险防范和业务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避免产生财务上的问题,使得企业活动合理合法。

(三)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信息沟通过程。企业和客户进行生意上的往来会产生很多财务上的信息资料,将这种资料进行输机处理后,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通过分析来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实现企业业务和会计工作的一体化,转变会计传统的静态核算方式为高动态的核算方式。在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和制造人员工作过程中同样采取这种动态核算方式,便于企业在生产上做出战略选择,为供应商和顾客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沟通流畅提供了保障。

(四)信息化要求企业优化内部控制中的财务监控。信息技术促使了人工智能和人工操作的结合,应用程序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如果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失误,再加之使用者对程序重复使用,导致控制失效在很长时间内不容易被发现,系统累计的错误越来越多最终不可弥补。因此,要加强内部控制中的监控,监督工作分为,分工、保卫、记录和授权等。控制程序、控制环境应该按相容职务融合的观点,将责任具体到每一个部门,在工作中建立制约、协调的工作机制,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风险评估通过分解、确定目标,对多种风险进行辨识,避免产生信息失真等现象,通过自我评估等方式,实现监督,同时,建立高效合理的方法机制,在适宜时刻对运行水平和设计水平进行评估,保证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

三、解决好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项隐患以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信息时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这是市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市场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内部控制的完善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虽然较国外一些成功企业发展状况,我国企业发展还有所欠缺,但可以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为己所用,正是这些成功地经验,可以使得我国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能够少走许多弯路。在建立过程中,不仅要借鉴成功经验,也要集思广益、统筹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控制体系。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主要以内部审计做为监督和评价方法,为确保内部会计制度的切实实施,就要有一定的强制措施进行监督。确立内部审计制度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监督,事中转变的标准,从而使监督具有时效性与控制性。在监督过程中将信息实时的反馈到审计部门,便于企业制定一些列的策略。企业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等方式,借助外部监督力量,确保监督制度的实施。

(三)将内部控制理论深化到企业各个部门,深入到职员的心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职工后续的内部控制相关的实务知识、理论知识的培训过程中,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成果进行及时的推广,务必使职工们对于内部控制有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四、结语

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和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才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当中不会更改其最终目标,只是在控制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信息时代企业当遵循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合理的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明确权力和义务,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以应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昕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及特点分析.北方经济,2010年5期.

企业信息化改革范文2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企业改革的发展,是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面对改革和市场竞争带来的空前压力,移动互联时代和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供电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上需要管理的数据越来越多,需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笔重要的财富,既对当前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也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可借鉴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大档案管理改革,实现档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供电企业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自迈入信息化时代起,人类生产的数据总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据统计,当前每两天人类产生的信息数据量,相当于2003年前人类生产数据总量的总和。当前供电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快节奏、高频次的各项会议及工作任务,企业需要入档的档案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快节奏、高要求的工作方式,也对供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借阅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一般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的记录、存储方式都比较传统,大多依赖于人工。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的优越性,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技术为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电力企业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供电企业档案管理改革几点建议

1.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管理信息化发展,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形的资产,企业要想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保证档案管理质量,就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档案信息录入时,要一改以往的手工方法,要利于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录入;对已经录入的档案信息,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年份、类别、日期等参数进行有序的存储,进而方便档案信息的调用和查阅。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对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供电企业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内,企业必须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对外要引进懂专业、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专题研讨和学习,相互分享管理经验,共同提高进步。

3.档案安全管理

在企业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档案安全问题。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去攻击他人的网络系统,窃取他人的档案信息,从而危害到他人、企业、社会或国家的利益。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供电企业就必须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在系统管理上使用动态口令,在档案借阅上采取智能身份认证等技术,以技术为依托,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同时,要定期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善网络信息系统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漏洞,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4]。同时,要严格按照AAA级档案馆的建设标准,切实加强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切实抓紧抓实“八防”(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盗、防光、防虫、防水)基础建设上,以及不断加强防磁、隔热功能,完善密集架、空调、电子消毒机、去湿机、温湿度测试仪等先进的档案设施、设备,强化档案资料的硬件管理。

4.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档案作为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高度总结和提炼,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的良好的引导作用。档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后,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档案录入流程,加强对档案的过程管理,严格档案借阅和归还制度等,要大力推行网借阅制度,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去进行档案管理,进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企业信息化改革范文3

当今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面临众多机遇与挑战,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很多企业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引进信息技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中,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外部沟通信息化共同组成企业信息化,其目的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效率有效提高,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度。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技术也蓬勃发展,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调动各部门之间的生产合作,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更高的效益。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企业信息化包括市场营销信息化,办公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事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等内容,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管理经营方式的不同,选择自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市场营销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通讯设备为企业营销服务,市场营销信息化作为现在较为高效的营销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企业应用。企业如果想提高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的企业在当代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网络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以企业局域网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计算机科技将局域网改造成内联网和外联网,建好基础信息网络系统有利于企业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2、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我们要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对各种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现在大多数企业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信息化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自身服务质量,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初目的。

4、对员工加强信息化水平教育,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应对员工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普及员工信息知识储备等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我国,一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着各种衔接断层问题,比如组织结构的断层、信息对接的断层和复合人才的断层等,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的投入不均匀而造成内部信息分享流通不畅。

2、在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不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够或不完善,欠缺长远考虑,有些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看不到长远利益,这使得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无法持续高速发展。

3、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不抓重点或脱离实际不知做什么,还有的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一些东西,对洋货迷信、系统功能求大求全,不适合本企业的实际,使所建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大相径庭,造成极大的浪费,实施后毫无成效。

三、企业信息化中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信息化应用衍生的产物,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这个系统能够利用以前的数据对未来做出预测,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加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四部分:EDPS部分、分析部分、决策部分、数据库部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实质是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层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信息处理过程的标准化,优化配置各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为主体是人,主要完成信息处理任务,数据信息成为系统运作的驱动力。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主要原因是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理念、人才、购买能力、基础条件等几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多方位的工程,而且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灵活调整,根据企业本身特点,对职工开展信息化教育,开发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集成化信息系统。主要加强以下几点:

1.增强企业决策者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人才。企业要了解信息化实质,并按照信息化要求对传统的模式进行调整,要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认识,首先提高企业领导的信息化意识,管理者带动员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将思想统一到信息化建设上来。

2.改革机构,保证资金投入。企业要想进行信息化改革,就要对机构进行改革,通过组织改革,保证信息数据等传输顺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另外要保证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很多领导只看到短期资金大量投入没有看到长远利益,所以中断资金投入,造成信息化建设断层,这种企业必将会被经济社会淘汰。

3.建立企业信息主管制度。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从事或分担这项工作。因此,企业应当设有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职位,把他当作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保证CIO有充分的行政权力,能负责信息技术机构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直接领导企业的网络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与信息化有关的部门。

五、结语

企业信息化改革范文4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六、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如:服务于生产的制造系统、服务于仓储的自动存储系统、服务于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于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有的企业虽然也在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企业信息化的观点来统一指挥信息化工作,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理论落后于技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得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会计电算化建设至今,理论界很少提出过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指导性方法,也很少就企业实施过程中会计部门的改革、流程的规划、人员职责的变迁、岗位的设置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后制度的建设也停留在一些大框架内,对企业而言缺少实际意义。

七、会计电算化的未来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性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改革,融入整个企业信息化中,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中流砥柱。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会计电算化应扩展为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要求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现代化,而仅仅在会计部门采用电算化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会计电算化的定义与功能必须改变和扩大,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有的文章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必须打破“会计”的范围,会计电算化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会计电算化应转变为财务信息化,即在企业整个财务信息中,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开发,真正实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强理论研究。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如各种类型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探讨、财务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财务流程对财务信息化的影响、财务信息化下管理体制的变革、财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化乃至决定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大力发展财务管理软件。从各个财务软件公司最新的软件版本可以看出,这一点其实已经开始进行。以金蝶软件为例,2000年的金蝶软件V6.3版本中,还是以账务模块为核心,以凭证的输入、账簿的处理等以核算为主的功能。到2002年的K/3系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采购、销售、库存、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等覆盖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模块,而且还加入了大量的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了与经营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财务软件的发展和成熟,为财务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快对信息和管理方面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改革范文5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增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获取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实时性和快速性,提升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企业赢得广阔的全球市场。

2、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管理。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信息化管理中实施信息化将会促进企业的快速全面发展。企业管理的效率性、经济性以及真实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实施有利于维护企业内部资源和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监管的可靠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

3、有利于企业做出科学性的决策。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各个部门对企业数据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信息和数据,与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才干以及管理经验相比,企业可靠真实以及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对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企业消费者与企业的联系,拉近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促使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企业所开发的服务和产品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强化策略

1、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认识。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缓慢以及建设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认识不足。我国基本上一半的企业管理层没有强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对信息化管理缺乏认识,对信息技术不重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决策促进的作用以及监督执行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阻碍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缓慢。

2、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普及信息化知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要求企业必须培养一批复合型以及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由于企业高层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素质也较低。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好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促进企业员工信息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

3、深化企业改革。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分布广、规模小以及数量大,由于受中小企业的制约,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进步缓慢,要想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小企业要改革企业传统的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造出良好的机制体制环境,采用分步实施和整体规划的原则,建立客户关系以及资源共享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企业的电子商务,招纳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引进相应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设备,逐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改革范文6

2007,普及与应用并举

在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上,广大的中小企业家迫切地表达了“要谋取更大的空间,做大做强”的愿望,“关注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焦点所在。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有力武器,其意义也更加突显出来。

2007年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认识和应用不足的状况,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倡导下,中企动力等众多信息化运营商和IT厂商纷纷投入“百万中小企业上网计划暨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与此同时,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与中企动力联合举办的“电子商务万里行大讲堂”活动也自2007年6月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热潮袭来。2007年,仅中企动力就利用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开展了上千场次免费的信息化培训,数以十万计的中小企业从中受益,开始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2008,纵深与发展同步

随着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日益改善,行业与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管理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不适应迫使中小企业逐渐从信息化建设中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