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信息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信息理论

审计信息理论范文1

(一)审计内容具有多样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理论的基础在不断的扩展范围,主要涵盖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信息技术学、以及纳米科技、基因技术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都要渗透到审计理论的基础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审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企业中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还包括很多的非财务上的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关于审计的法律法规、被审计企业的基本资料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关联企业的信息等等。

(二)必须要保障审计质量

审计基本理论是审计理论的根本,在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对审计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说,审计基本理论的质量性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品质性方面。就稳定性来说,审计基本理论在整个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动态的,但是对某个时间段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安全性主要是说审计基本理论必须是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其理论必须是正确的,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品质性主要表现为审计结果的水平,高水准的审计结果其品质性就高。

(三)审计环境与审计基本理论的互动性

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审计基本理论要与审计环境之间进行互动,审计环境的变化是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本理论发生变革的外在原因。审计环境一旦变化,审计理论和审计基本理论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发生变化。审计环境刺激审计基本理论的变革,审计基本理论的变化又影响审计环境,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

(四)审计数据的虚拟性

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是一种通过多个相互联系的学科彼此结合而形成的客观存在,它超出了空间的范围,依靠网络技术把这些数据联系起来,它自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因此审计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是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论都是虚拟的,它来源于现实,却是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的。其次是审计学科和企业的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这种渗透是虚拟存在的,没有实际的物质让我们看得到。

(五)审计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在新的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为审计理论和其他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这个平台上面,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的交叉融合,彼此影响,相互的发展。审计基本理论是审计理论整个科学体系中主要研究的内容,但它自身并不是一种审计理论,它只是一种把审计理论和其他学科体系有效连接在一起的桥梁,是审计理论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平台。

二、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方法的创新

(一)互联网审计

这个时代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审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互联网在审计系统中的应用,也被称之为网络审计。网络审计主要是说审计人员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的审核,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审计软件的方式进行审核。首先,这种审计基本理论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利用互联网审计能够有效保证会计信息审计的实时性,把静态监督转变为一种动态监督,从而有效提高审计的及时性。其次,利用互联网审计还能够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互联网是一个百科全书,审计中很多的资料都能够从中获得,包括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进行审计经验方面的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和学习。再次,利用互联网审计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让注册会计师能够进行远距离实时审计,利用互联网的传输功能,对于审计中需要的信息进行快速传输,让注册会计师免于奔波去各个地方寻找证据,不仅节省时间,还节约了成本。互联网审计是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对审计基本理论方法的创新。

(二)详细审计

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基本理论方法需要运用详细审计,详细审计的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业务事件中的所有的数据仓库,它不仅包括财务上的数据和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以及非货币性的数据和信息。详细审计不能只是锁定于以货币为基础的会计系统中,这样会让详细审计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未来详细审计不但要面对会计系统,同时还要面对企业的管理系统,作为审计机构不仅要审计企业的财务事项进行审计,还要审计企业的非财务事项进行审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各项事项实现全面的审计,审计的结果才能够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该熟练的运用数据分析理论对审计的财务信息进行详细审计,详细审计分为两部分,首先,注册会计师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资料的采集,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其次,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不断的调整数据的采集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保证详细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从另一方面分析,利用详细审计的方法,还能有效地缓解高端审计人员缺乏,低端审计人员过多的现象,让低端审计人员进行数据采集,高端人员进行数据分析,高端审计人员还可以在分析的同时指导低端审计人员,让他们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持续审计

持续审计要求审计工作是随时随地的进行,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是非常短暂的。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收集与评价证据,并及时的出具审计报告。和传统的审计相比较来说,持续审计能够更好的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还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它需要审计所有与该事项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另外,持续审计同时具有认证、鉴证与审计的职能。它是审计行业不断发展的产物,通过持续审计,注册会计师能够利用经营风险审计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审计,对客户的业务流程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使得审计结果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审计部门在进行持续审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新型的审计技术,引进嵌入式审计模块技术,更好的保证审计的持续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在新信息经济环境下,审计机构在进行持续审计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利用电子审计证据,利用电子审计证据进行审计,可以有效保证审计的持续性,对审计对象进行实时监控,这是对审计基本理论方法的又一创新。

三、结束语

审计信息理论范文2

所谓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程序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信息。由于难以从会计信息结果本身判断和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在实践中真正奉行的只能是相对真实的会计信息,遵循程序理性观的真实性。在美国不直接提“真实性”,而只强调程序理性原则,要求会计行为程序无差错和无偏见地被运用,严格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在英国强调“真实公允”,也是要求遵循规范公允的会计行为程序,编制会计报表。在我国,同样要求会计报表的编制,应遵循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

二、“真实会计信息”与审计机制的关系

审计机制是有关审计主体权利和义务有机组成的系统,以及审计工作系统的有机结构及其固有功能和效能。它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关系表现为:

1.“真实会计信息”与审计目标的协同关系。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就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方法选用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可以说,审计就是针对“真实会计信息”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鉴证者。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该合理保证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或者说,应该合理鉴证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序和可靠程度。

3.审计机制是保证“真实会计信息”的关键环境要素。会计信息失真有其产生机理,概括地说,主要是内在利益驱动和外在环境软化。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方法是硬化外部环境,如健全法制、强化职业道德约束、强化会计工作管理、强化监督会计工作、强化会计信息的鉴证等等。在一系列的环境要素中,审计机制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监督会计工作,更能有效鉴证会计信息。,我国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可见,审计监督能有效制约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但要实现其效能,有赖于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因为审计机制不完善,同样会出现违背审计职业规则,甚至与被审计单位共同造假的行为。

三、审计机制的建立

如前所述,审计机制是一个由审计主体权利和义务有机组成的系统,但在整个审计工作中,这种权利和义务的组合有很多方面,所以,审计机制本身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所组成。

1.审计主体独立机制。一般而言,判断审计主体的基本标准是独立性。因其独立程序上的差别便存在鉴证效能的不同,这已经达成国际共识。主体独立机制不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独立市场主体依法独立经营,而且也包括注册会计师在组织、和人格上的独立,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干涉或阻挠他们依法独立审计,同时还包括他们可以独立地向法院起诉和应诉。

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要素,审计主体独立机制的权利要素包括独立的审计职权、独立的审计费用等。审计主体独立机制的义务要素包括遵守独立审计职业规范;实质上的独立指保持独立的精神意志,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和干扰,要求计划环节、实施环节和报告环节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是指财务利益关系方面的独立、近亲属关系方面的独立及不相容职务方面的独立。

2.职业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职业资格包括多个层次的资格,具体包括助理执业资格、CPA执业资格、执业领域特许资格、合伙人资格等等。各层次资格都应该规定一定的准入条件,严格按照标准条件获取资格证书,持证执业。同样,对不再具备资格的人员也要规定退出条件和程序。

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要素,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权利要素包括依法获得各层次职业资格的权利;行使相应的审计职能的权利;取得合理回报的权利等。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义务要素包括遵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等行为规范;维护审计职业的声誉;维护审计市场的秩序等。

3.风险防范机制。这里所指风险立足于广义的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受到损失或指责的可能性。同时也包括狭义的具体项目审计风险,即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职业是高风险职业,必须建立风险规避和防范的机制。

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要素分析,风险防范机制的权利要素主要是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使审计主体获得减少损失的机会和持续的机会。风险防范机制的义务要素是,一方面进行执业时的风险防范,如保持应有的执业谨慎、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等;另一方面完善事务所的风险管理制度。

4.公平竞争机制。公平竞争意味着师事务所不受行政干扰,可以跨行业跨地区自由执业,由执业者和执业对象之间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双向自愿选择”。公平竞争还意味着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招揽业务。

公平竞争机制的权利要素是审计主体有权根据审计市场的市场竞争获得自我发展,取得在审计市场上的执业优势。公平竞争机制的义务要素包括,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不损害同行的利益;不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招揽业务;遵守相关的法规。

审计信息理论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orneau”为你整理了这篇深化基层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活力理论工作学习心得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成都市郫都区围绕基层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牵引,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在镇(街道)职能转变、优化完善机构设置、创新编制管理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构建与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相适应的简约高效的基层机构职能体系。

突出职能转变,重构镇(街道)职能体系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科学配置镇(街道)职能。强化镇(街道)抓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五大职责”,推进镇(街道)工作重心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转变,全面推动镇(街道)承担的产业发展职能向产业功能区转移,解决镇(街道)职能错位越位问题;二是应对治理难点,统筹推进权限下放。着眼理顺条块关系,赋予镇(街道)对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权和任免建议权、对派驻执法力量的统一指挥调度权、对辖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验收的参与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建议权、对涉及多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权,解决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难题;三是坚持权责匹配,合理制定“三张清单”。探索建立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确保依清单履职、按清单问效、照清单追责。

统筹优化镇(街道)机构设置,促进基层高效顺畅运转

一是完善内设机构设置,推进镇(街道)职能有效履职。对镇(街道)原有的机构进行优化整合,统一设置综合、党群、营商环境、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综合执法协调、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8个必设内设机构,满足基础服务保障工作。允许差异化设置双创服务、产城融合、项目服务、社区统筹等1个“个性”内设机构,突出区域特色;二是推进服务机构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直接面向群众、企业量大面广的1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三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健全镇域执法运行机制。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执法力量和资源进行下沉,构建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综合执法格局,实现基层“看得见、管得住”。

审计信息理论范文4

关于学习叶美峰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暨全县大行动部署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县委书记叶美峰在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全县大行动动员大会上作了题为《提振精神 转变作风 奔跑起来》的重要讲话,从深学细照,融会贯通,以最坚决的态度开展大行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最有力的举措推进大行动,落实责任,强化担当,以最严格的要求保障大行动三个层面深刻剖析和阐明了大背景下,常山该如何开展好大行动,如何让大行动变成提振干部精气神、驱动常山提速发展的助推器。

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开展大行动势在必行、意义深远,这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更是锤炼作风、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深知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我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切实把自己摆进去,以大行动为契机,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出重拳、动真格,在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上,要敢向自己“开刀”,敢于揭短亮丑,敢于动真碰硬,真正触及矛盾查摆问题,寻找短板发现不足,承认差距研究对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水平。

一是跑村入户,做“接地气”的有为干部。树木“接地气”,则枝壮叶茂;花草“接地气”,则葱翠欲滴;干部“接地气”,则群众拥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接地气”要下到位,力戒浅尝辄止不深入。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坐办公室”为“下田间地头”,变“电话布置”为“实地指导”,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听民意,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始终做到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间,学会耐心倾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工作沉下去,才能接到地气、听到民意,才能清楚知道群众的所需所求,民心才能真正“浮”上来。同时,要积极践行“周二无会日”制度,不断放大“周二下村日”的影响和成效,做到真沟通、真服务,真落实,跑村入户,化解群众心中的矛盾和诉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增进干群“鱼水情”。

审计信息理论范文5

基金项目:全国会计科研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KJA01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二期项目“现代审计科学”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7-0011-06

摘要:文章提出一个将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融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关键词:审计需求 理论 信息含量理论 保险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

一、引言

16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会计专业知识且专门从事查账和公正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是民间审计的起源。1720年,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查证,由于牵涉到许多会计问题,特别委员会特邀了精通会计的查尔斯・斯内尔(Charles Snell)参与调查,他于1721年以“会计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这标志着民间审计师的正式诞生(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时至今日,民间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审计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或者说,是什么力量驱动了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上述问题一般归结为民间审计需求。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然而,民间审计需求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答,例如,不同的委托关系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不同的需求者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不同的审计主题是否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现有的审计需求理论对这些问题未能系统的回答。本文拟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是财务信息审计,现有文献主要从财务信息审计视角来研究民间审计需求,并形成了四种主流观点: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刘明辉,薛清梅,2000;陈汉文,2012)。

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以企业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为基础,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人,认为审计是委托人抑制人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成本的一种制度设计(Watts,1977;Chow,1982;Watts &Zimmerman,1983;Watts & Zimmerman,1986;DeFond,1992;Abdel-Khalik,1993;Barefield,Gaver & O’keefe,1993;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2006;高雷、张杰,2011)。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为了某种目的,会通过审计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审计发挥的是信号传递功能,是否审计、何种审计师审计都有信号作用,如果选择了审计,与未选择审计相比,向市场传递了一种信号;如果选择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选择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也向市场传递了信号。很显然,通过审计传递的这些信号,能给企业实际控制人带来某种利益(Datar , Felthman & Hughes,1991;胡晓,2007;肖小凤、唐红,2010;潘克勤,2010)。

信息含量理论认为,企业可能会操纵财务信息,而审计可以抑制企业对财务信息的操纵,可以增进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进而增加其决策有用性(Titman&Truman,1986;陈梅花,2001;宋常、恽碧琰,2005;郭志勇,2008)。

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具有保险价值,在审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审计,将其所面临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审计师(Wallace,1987;Dye,1993;Menon&Williams,1994;薛祖云、陈靖、陈汉文,2004;章雁、黄美玉,2014)。

此外,一些文献研究内部控制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陈毓圭,2012;吴秋生,2010;杨瑞平,2010;胡继荣、徐飞、管小敏,2011;黄秋菊,2014);一些文献研究社会责任审计需求,涉及民间审计需求(Park&Brorson,2005;Simnett,Vanstraelen&Chua,2009;沈洪涛、王立彦、万拓,2011);还有一些研究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文献,涉及民间审计需求(赵亚娟、林涛,2002;徐向真,2014;贾云洁,2014;郑石桥,2015)。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现有文献对民间审计需求有了较深刻的认知。然而,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第一,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是否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第二,各种需求理论中出现的审计需求,哪些要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第三,各种审计需求理论能否统一于一个框架?本文拟致力于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个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企业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的组织,有多种委托关系,从外部来说,有股东、债权人这些资金提供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有政府、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来说,上一层级与下一层级形成委托关系。多种类型的委托关系,派生了多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些相关者对审计的需求多样化,有些审计需求由民间审计机构来供给,有些审计需求由其他审计机构来供给,由于产生民间审计需求理论的多样化,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正是委托关系多样化,导致了审计需求多样化,正是审计需求多样化,导致了民间审计需求多样化,从而导致了多样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但是,不同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中,有共性因素,这就形成了整合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1)。

(一)企业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多样化

委托关系是信息不对称的利益相关双方的关系,具有信息优势的是人,具有信息劣势的是委托人,一般来说,委托人和人之间具有某种相关利益,围绕这些相关利益还有相关信息。企业具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并且很多情形下存在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进而形成了许多的委托关系,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主要包括:企业股东及债权人等供资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等经营伙伴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税务机关等政府机关之间的委托关系,还有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内部利益相关者来说,有各管理层级之间的委托关系,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非独资企业来说,还有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对于股权分散的企业来说,还有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势必带来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主要的委托关系的类型及利益相关者如表1所示,如此多样化的委托关系及利益相关者,势必产生多样化的审计需求。

(二)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有两个层级,一是潜在需求,二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潜在需求中能得到满足的部分,这种审计需求很有可能转化为审计行动。我们先来分析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

表1所示的10种委托关系中,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并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从而需要不同的需求理论来解释其需求。

1.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政府设置了许多行业监管部门,企业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什么行业,就会受到负责该行业监管的政府部门之监管。一般来说,对于所监管的活动,企业最清楚自己干了什么,处于信息优势,而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究竟干了什么,当然不如企业自己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政府监管部门会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银行业不遵守金融法律法规、制造业不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各类企业不遵守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审计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了这些信息对监管部门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非财务信息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发现审计师对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给企业造成的损害,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具有信息优势,但是,其提供的各类信息(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及财务、业务相关的量化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可能持有怀疑态度,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审计类似于一个信息可信的信号,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主题。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

2.税务机关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对于特定企业的纳税事项,该企业存在信息优势,税务机关存在信息劣势。一般来说,纳税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的,所以,税务机关希望企业以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基础来纳税,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税务机关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的纳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税务法律法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其财务信息、纳税信息的可信度,进而增加这些信息对税务机关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审计主题。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纳税相关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企业少纳税带来的税收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纳税行为(经济行为)主题或纳税信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纳税人,也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审计需求。如果企业告诉税务机关,自己的纳税行为是合规合法的、纳税相关信息是真实的,但是,税务机关未必相信企业的上述陈述。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这些陈述的可信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审计给企业的陈述或信息贴上了可信任的标签,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既可以是针对纳税行为的,也可以是针对纳税信息的,前者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后者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3.社会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不但要增加其价值,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就特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来说,企业自己当然最清楚,处于信息优势,社会没有企业自己那么清楚,处于信息劣势。

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之承担存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可以解释社会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可以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检查,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不适宜行为,这种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信息可能是财务的,也可能是非财务的,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如果审计师就企业社会责任特定事项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相关机构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适当行为带来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人,也可能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类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以发表陈述,表明其社会责任行为是恰当的,也可以发表信息,表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是,这种陈述或信息,并不一定为社会相关机构或个人所相信,通过审计,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审计对陈述或信息可信性发出了信号。

4.债权人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债权人作为委托人,担心企业实际控制人违背债务合约,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主观上存在审计需求。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债权人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审计可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反债务合约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将负债获得的资金用于风险更高的项目、超过约定的负债水平而增加新的债务等,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对债务相关信息的审计,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债权人监视债务合约履行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关行动,从审计主题来说,这属于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根据保险理论,如果审计师对审计主题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债权人可以要求审计师赔偿自己的损失,支付给审计师的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用,从审计主题来说,可以是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是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债务人也存在审计需求,希望债权人相信其提供了真实信息并遵守了债务合约,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因为企业自己告诉债权人,说没有违约、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债权人可能持怀疑态度,通过外部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就传达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表明,企业的信息是真实的、行为是遵守合约的,从审计主题来说,包括财务信息主题和经济行为主题。

5.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顾客从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处于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顾客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顾客的决策有用性,这些信息主要是关于该商品或服务品质及生产销售方面的,属于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审计师对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发表了意见,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顾客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顾客的损失。

企业作为人,也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企业给顾客提供了商品或服务及相关信息,但是,顾客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相当于由第三者告诉顾客,这些信息是可信的,审计发挥了信息可信的信号作用。

6.供应商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对于该商品或服务来说,处于信息优势,这属于顾客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但是,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是要付款的,对于企业的支付能力,供应商则处于信息劣势,企业处于信息优势。

供应商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顾客的这种需求。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财务信息对供应商决策的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企业提供的信息经过审计后,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企业又未能如约支付货款,供应商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货款损失,这类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人也可能存在潜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给供应商提供了证明其支付货款能力的相关信息,但是,供应商未必相信这些信息,通过审计,告诉供应商,企业提供的相关财务信息是可信的,这类似于给企业财务信息贴上了可信的标签,审计发挥了传递财务信息可依赖信号的作用,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

7.员工与企业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员工的收入来源于企业,个人事业前途也与企业休戚相关。但是,对于相关信息来说,企业处于优势,员工处于劣势。员工作为信息劣势方,有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能解释员工的这种潜在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损害员工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是否存在违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行为,这类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能增加与员工利益相关的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员工决策的有用性,这些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这类潜在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企业作为信息优势方,在委托关系中处于人的地位,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企业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能为员工提供了一些与其利益相关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员工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用第三方告诉员工,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信的,这种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信的信号功能,这种审计需求,可以是针对员工相关管理行为的,属于经济信息主题,也可能是针对员工相关量化信息的,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

8.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就非最高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来说,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劣势,非最高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劣势方,存在潜在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遵守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最高管理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这种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也可以检查非最高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制度及业务流程,这种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能增加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经管责任履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信息对最高管理层的决策有用性,这种审计需求属于财务信息主题或非财务信息主题。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于非最高管理层的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进行检查,审计师如果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最高管理层可以追究审计师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弥补错误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非最高管理层作为信息优势方,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能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审计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非最高管理层可能给最高管理层提供了一些关于其经管责任履行的陈述或信息,但是,最高管理层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最高管理层,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陈述或信息可依赖的信号作用。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非最高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9.小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股权分散、不存在大股东时,管理层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小股东(也就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是企业的主要经济关系。很显然,关于企业的相关信息,小股东存在信息劣势,管理层存在信息优势。这种情形下,小股东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还能检查管理层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能增加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的可信度,从而增加这些陈述或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可能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通过审计,对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进行检查,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审计师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而言,可以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作为处于信息优势的管理层,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管理层的这种审计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管理层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其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能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个陈述或信息是值得依赖的,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真实性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要根据管理层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10.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委托关系下的潜在审计需求。当企业存在大股东时,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相关情况具有信息优势,小股东难以影响企业,有信息劣势。大股东对企业的掌控直接影响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能解释小股东的审计需求。根据理论,通过审计,能检查大股东是否存在损害小企业利益谋取大股东利益的行为,这类审计需求属于经济行为主题;同时,通过审计,还能检查大股东是否精心经营企业,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等是否存在制衡,这类审计需求属于制度主题。根据信息含量理论,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提供的信息中所包括的舞弊或错误,从而增加信息的可信度,进而提高这些信息对小股东的决策有用性,这类审计需求属于信息主题,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根据保险理论,经过审计的陈述或信息,如果审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则小股东可以要求审计师承担责任,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股东的损失,审计费用类似于保险费,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审计师发表意见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大股东作为人,也可以存在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大股东的这种审计需求。作为掌控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也可能给小股东提供了一些陈述或信息,但是,小股东未必相信这些陈述或信息,通过第三方审计,告诉小股东,这些陈述或信息是可以依赖的,这种审计发挥了传递陈述或信息是真实的信号作用,这类审计需求的类型,视大股东提供的陈述或信息而定,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

以上所述的10种委托关系下的审计需求及解释理论,归纳起来如表2所示,委托人和人都可能有四个类型的审计主题需求,但是,解释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需求理论却不同。

(三)多样化的潜在审计需求向有效审计需求的转换

上述分析表明,不同委托关系下,不同需求者的审计需求存在差异,这些需求都是潜在的需求,这些潜在需求能否得到实现呢?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些潜在需求才能转换为有效需求呢?我们认为,这里的关键条件有三个,一是需求者的成本效益比,二是需求者的行动能力,三是政府关注程度。

首先,审计肯定会带来某种收益,但是,需求者也可能要为此付出某种成本或代价,需求者会比较审计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需求者才有可能将潜在需求推向有效需求。也许在一些情形下,需求者可以转嫁审计成本,但是,转嫁审计成本可能带来需求者以其他的方式付出代价。由于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比,所以,这些需求未能转换为有效需求。

其次,需求者的潜在需求要得到实现,必须要有能力建立审计机构或聘任外部审计师,这都需要潜在的需求者具有行动能力,如果没有行动能力,审计需求只能处于难以实现的状态。例如,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有潜在的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小股东本身没有能力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只能是潜在的需求;又如,员工可能关注企业的相关信息,有潜在审计需求,但是,单个员工无法推动这种审计需求得到实现,这种需求只能是潜在需求;再如,社会公众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潜在需求,但是,单个的社会公众没有能力推动这种潜在需求得到实现。

第三,无论需求者是否有行动能力,也无论需求者自身认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政府对于某种潜在的审计需求很关注,则政府可以作为推动者,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潜在的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当然,政府对审计需求的立法,也会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这种考虑通常会从宏观角度,而不是从单个需求者的角度,只有认为从宏观角度来说,审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才有可能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某种审计。

现实世界中,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由于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没有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然而,就某种特定的潜在审计需求来说,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可能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的条件,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审计需求变为有效审计需求,例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审计,多数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主要处于潜在需求阶段,但也有少数国家实行强制审计,潜在需求已经转为有效需求。

(四)需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

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之后,哪些需求要由民间审计来供给呢?一般来说,审计师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二是成本效益(郑石桥,2015)。然而,根据表1的归纳,审计需求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委托人,二是人,不同的需求者,上述两个原则的内涵不同。

对于委托人来说,关于独立性,审计师生产的审计产品由自己使用,并不需要他人来使用,所以,委托人并不需要考虑审计师是否要独立于自己,而要考虑的是审计师能否独立于人,所以,一般不能依赖内设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能依赖外部审计机构。委托人虽然要选择外部审计机构,但是,委托人仍然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建立一个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二是委托民间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计。究竟选择何种形式,委托人会权衡成本,何种审计主体的成本低,就会选择何种审计主体。一般来说,如果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数量具有一定规模且较稳定,则可能选择自己建立审计机构,政府、企业集团母公司作为委托人,就是这种情形;而审计需求数量不多或不稳定时,则可能选择聘任民间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就是这种情形。

对于人来说,关于独立性,由于人是将审计信号作为传递手段,其审计产品由委托人来使用,必须让委托人相信审计产品,所以,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人,只能选择与人无利益关联的外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审计,只有这样,审计才能真正发挥信号功能。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企业,外部审计机构有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机构,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无法选择政府审计机关,只能选择民间审计机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则选择政府审计机关是可行的,如果审计信号是发送给非政府组织,则选择民间审计机构是可行的。至于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基于独立性的要求,人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只能是对于民间审计不同事务所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事务所有不同的收费政策,人会基于其性价比从不同事务所中做出选择。

(五)企业组织对民间审计需求的一般理论框架――整合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以上分析了不同委托关系、不同需求者、不同审计主题的潜在审计需求,并且将匹配到不同的审计需求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潜在审计需求转换为有效审计需求的要求以及由民间审计来供给的审计需求。根据上述分析,下面提出一个整合各种审计需求理论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不同委托关系实质上都是实际控制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前者是人,后者是委托人。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和人都存在审计需求(郑石桥,2016)。

从委托人来说,会担心人是否最大善意履行经管责任,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的审计对人进行检查,一方面,检查人会有损害人利益的各种行为,这就产生了经济行为主题的审计需求;另一方面,检查人是否建立了适宜的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这就产生了制度主题的审计需求。解释上述两方面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理论。另外,委托人还会担心人提供的信息是否存在舞弊或错误,从而希望通过独立于人的审计对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检查,这些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就产生了信息主题的审计需求,区分为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这种信息审计需求的理论是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

从人来说,即使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委托人并不一定相信委托人的陈述或信息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所以,需要一个信号来告诉委托人,其没有问题和次优问题,独立于人的审计可以充当这种信号,这种审计需求的类型,视人的陈述或信息而言,可能包括经济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这四类主题。解释人审计需求的是信号传递理论。

虽然委托人和人的审计需求并不一定都由民间审计机构来实行,但是,由于民间审计同时独立于委托人和人,如果还具备成本效益优势,则民间审计机构就成为有效审计需求的供给者。

四、结论和启示

企业为什么需要民间审计机构来审计?现有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含量理论、保险理论等多种观点。本文在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将各种需求理论整合于一体的民间审计需求理论框架。

企业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在各种委托关系中,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能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经济行为主题和制度主题审计需求的是理论,解释财务信息主题和非财务信息主题审计需求的是信息含量理论和保险理论。人也存在审计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主题、制度主题、财务信息主题、非财务信息主题,解释其审计需求的理论是信号传递理论。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企业审计需求是复杂的,不同的审计需求针对的审计主题不同,需求者希望通过审计来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审计,要从审计师的聘任者来分析这种审计的需求者,进而能够判断这种审计的价值何在。这种认知,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使用审计产品及监管部门如何监管民间审计,都具有意义。X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刘明辉,薛清梅.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动因的观点述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9):11-13.

[3]陈汉文.实证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Watts R L.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a product of the market and political processes[J].Australian Joural of Management,1977,(3):53-75.

[5]Chow C 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272-291.

[6]Watts R L,Zimmerman J L.Agency Problems,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4.

[7]Watts R L,Zimmerman J 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Hall Inc,1986.

[8]DeFond M 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lient firm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switchi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2,11(1):16-31.

[9]Abdel-Khalik A.Why Do Private Companies Demand Auditing? The Case for Loss Control[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1993,(8):31-52.

[10]Barefield R,Gaver J,O'Keefe T.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s of Attest: Extending Results from the Audit Market to the Market for Compilations and Review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3,(12):74-87.

[11]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科学,2006,(2):72-82.

[12]高雷,张杰.成本、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J].财经研究,2011,(1):48-58.

[13]Datar S M,G A Felthman,J S Hughes.The Role of Audits and Audit Quality in Valuing New Issues[J].Jour 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1):3-49.

[14]胡晓.公司业绩与审计需求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73-86.

[15]肖小凤,唐红.新股发行市场的审计师选择――来自2006年―2008年的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37-43.

[16]潘克勤.实际控制人政治身份、自律型治理与审计需求――基于IPO前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4):57-65.

[17]Titman S,B Truman.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J].Journal of A 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6,8(2):159-172.

[18]陈梅花.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9]宋常,恽碧琰.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32-40.

[20]郭志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7):68-72.

[21]Wallace W A.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 and Regulated Markets:A Review[J].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1987,(1):7-34.

[22]Menon K,Williams D.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327-342.

[23]薛祖云,陈靖,陈汉文.审计需求:传统解释与保险假说[J].审计研究,2004,(5):20-25.

[24]章雁,黄美玉.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成立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商业研究,2014,(1):117-125.

[25]陈毓圭.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重要意义 将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做好做实做到位――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12-15.

[26]吴秋生.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4):60-64.

[27]杨瑞平.内部控制审计有关问题探索[J].商业研究,2010,(4):63-67.

[28]胡继荣,徐飞,管小敏.风险导向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216-220.

[29]黄秋菊.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3):66-72.

[30]Park J,Brorson T.Experiences of and views on third party assura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10-11):1095-1106.

[31]Simnett R,Vanstraelen A,Chua W F.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32]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87-93.

[33]徐向真.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问题探讨[J].审计月刊,2014,(7):15-16.

[34]贾云洁.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外包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4,(6):63-71.

[35]郑石桥.交易成本、审计主题和政府审计业务外包[J].会计之友,2015,(7):130-136.

审计信息理论范文6

关键词:民间审计;动因;受托责任

1民间审计产生动因的不同理论

1.1人理论

(1)人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理论认为,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与股东,债权人的的利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成本,经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的行为。审计的出现,就是为了抑制经理的不良动机和行为。此外,审计的动力也并不完全在于约束管理者,正直诚实的经理也希望通过审计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示他们良好的经营成果。

(2)对人理论的简要评价。

由于人理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在于促进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最大化,是为了解决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经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问题,而经理和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问题只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导致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因此,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看问题角度单一,无法解释企业接受审计需要强制进行这一事实。

1.2产权动因论

(1)产权动因论的基本观点。

产权动因论认为,产权所有者拥有对财务信息的产权。由于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投资者聘请审计师对财务进行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对相关信息的知情权,从而维护自己的产权利益。

(2)对产权动因论的简要评价。

产权动因论指出了民间审计是为了维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具有监督的职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种理论将委托人仅限于产权所有者,忽视了债权人、消费者等与企业的利害关系。因而作为解释民间审计产生动因的理论,产权动因论尚存在不足。

1.3信息论

1.3.1信息论的基本观点

信息论认为,信息的非对称性是民间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推动资本高效活动。审计财务信息可以降低潜在信息非对称性。同时,该理论还指出,委托关系的存在而产正的信息非对称性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而用经济学道德风险模型能够解释审计具有监督职能以及为审计人员需要独立的特征。

1.3.2对信息论的简要评价

信息论看到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对民间审计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该理论忽视了信息的非对称性是由于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如果说受托责任是内在本质的话,信息的非对称性只是这种本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认为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不恰当的。

1.4查错揭弊论

1.4.1查错揭弊论的基本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还是民间审计,都是为了防止企业出现舞弊,或者说要队舞弊进行审查,就需要对与舞弊有关的被审单位或被审查人员进行审计。同时,这种观点还认为,监督与舞弊应在检查或审计之先,监督与审计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仅有间接关系,更没有因果关系。只有舞弊和审计才有密切的和直接的关系。只要有舞弊,就会有舞弊审计,舞弊是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

1.4.2对查错揭弊论的简要评价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习惯于从民间审计产生的发端——英国南海公司破产事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明审计的产生是因为所有者认为经营者会舞弊,而非基于监督的需要。

此外,这种观点与保险理论(深口袋理论)尽管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本质上有一点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将审计作为一种积极地防止出现舞弊,以避免企业出现巨大损失的措施,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在假设由于管理者舞弊而使企业发生重大损失后的消极应对措施,是从现象上而非本质上来探讨审计产生的动因。

1.5受托责任论

1.5.1受托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受托责任论认为,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当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就存在于委托者对受托者实行经济监督的需要。而审计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的当事人,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于是审计便成为受托责任关系能够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护机制,从而得出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的结论。

1.5.2对受托责任论的简要评价

受托责任论一直是我国审计理论界的主流理论。它透过查弊的现象,指出了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人理论,产权动因论,信息论,查错揭弊论等虽然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基于由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受托责任的存在,甚至可以将这些理论看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受托责任论进行的解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也受到有力地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责任论。

1.6责任论

1.6.1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在责任理论中,责任关系的形成或产生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权利委托原则”;二是“有害影响原则”“权利委托原则”与委托人事先拥有的权利或所有权有关。根据这一原则,投资者把资金交给企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责任关系,投资者是问责人,拥有问责人的权利,企业是责任人具有责任人的义务。

1.6.2对责任论的简要评价

对受托责任论提出最大挑战的莫过于责任论。根据“责任论”,审计是对一般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此理论把审计建立在一般责任关系的基础之上,拓宽了审计动因论的理论基础。

1.7其他理论

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除上述的几种理论外,还有契约论、职业化需求论等观点。在解释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时,这些理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如,基本精神与人理论一致的契约理论,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企业审计需要强制进行;而职业化需求论认为审计产生于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化需求,是一种颠倒了因果关系的观点。

综上所述,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理论界是见仁见智。那么,上述哪一种观点更为准确?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结合审计的定义,回顾一下民间审计产生、发展的历程。

2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1英国式审计阶段——产生于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公司开始出现。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纽带的委托经营,这种委托经营必然要求有来自外部的控制手段,这种独立的外部控制就是民间审计。在股份公司出现早期,其发展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1720年南海公司倒闭;1836年、1847年、1857年相继出现了经济危机。缺少外部控制即民间审计是股份公司发展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民间审计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波折中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南海公司倒闭成为民间审计产生的导火索;1836年的经济危机导致1844年和1845年的公司法的出台;1847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855年和856年公司法的颁布;1857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1862年公司法的推出。H.W.罗宾逊曾在《爱尔兰会计史》中指出,英国民间审计“是由破产催生、由差错和舞弊孕育、与清算共同成长,最后才确立起来的。”此阶段民间审计的目的是差错防弊。

2.2信用审计阶段——发展于美国

1748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委托詹姆斯.帕克对富兰克林——哈尔公司的设备与原材料进行盘存与评价,之后,詹姆斯.帕克向富兰克林提出了一份名为“您与哈尔氏账目一览表”。这件事是美国民间审计发展的起点。美国民间审计师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主要业务是帮助委托人建帐、结帐、转帐和记账,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开始编制审计报告,美国民间审计师事业开始确立。19世纪末,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个人企业向股份公司的转变,英国审计师大量涌入美国,带来了民间审计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详细审计技术并培养了大量的会计师,从而为美国近代民间审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3财务报表审计阶段——民间审计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早期的美国,随着工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规模不断发展和扩大,审计师日益认识到详细审计得不偿失,因而对重要帐户进行分析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审计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交易事项的详细审计。这就为现代民间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新思想、新方法、新范围和新理论,使美国民间审计的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但那时美国审计结构依然不健全,如缺乏强制性规则要求对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1929年的经济萧条时这些问题明显化。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两大变化的出现对美国民间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企业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范围扩大,即企业管理的责任性不再仅仅表象在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与其他许多利害关系者的直接关系上;二是企业日益倾向于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而非倾向于从银行获取短期贷款,从而导致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从短期财务状况转向盈利能力。为了保护投资者,美国政府于1933年和1934年先后颁布了《证劵法》和《证劵交易法》,使民间审计具有了强制性。至此,作为法定审计的财务报表审计就应运而生了。随之,美国民间审计的重点也从以保护债权人为目的的资产负责表审计,转向以保护投资者为目的的损益表审计。

从民间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民间审计产生的过程中,还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因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审计因受托关系的存在而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受托责任关系是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3对受托责任论的再思考

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界的主流理论,受托责任论很好地解释了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如前所述,审计理论界许多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的理论,如人理论,产权动因论,查错揭弊论等本质上都是基于由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甚至可以将这些理论看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受托责任论进行的解释。正所谓“大浪淘沙”,受托责任论之所以长期以来为审计理论界的多数学者认同,就是因为它能准确全面地解释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民间审计因受托关系的存在而产生,并不是说只要存在受托关系,民间审计就会产生;只有当受托关系中的委托人授权或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即审计人对种种责任关系进行检查和评价时,民间审计才得以产生。另外,尽管受托责任论能很好地解释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民间审计会不会从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关于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的主流理论会不会从受托责任论演变为责任论?这些,或许将成为今后审计理论界所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2]崔孟修.审计动因论的修正[J].审计研究,2006,(5).

[3]李若山.八十年代的西方审计理论观[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