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1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高中生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高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3.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3.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高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

四、美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相长”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2

关键词 积累拓展;个性化解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74-01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实施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活用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1 精心处理教材、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理解文本。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空间大,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认真钻研语文教材、把握语文教材意图,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1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教师要钻研整套教材的内容体系,善于将某一课题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教材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朴实、精确”为主要,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

1.2 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篇目进行整合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石头城》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雨霖铃》《鹊桥仙》《锦瑟》《一剪梅》等。通过有效整合与创新,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扎实提高。

2 活用教材,积累拓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通过对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对教材进行科学的使用或“二次开发”,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上,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语文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教师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散文 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多表现为兴趣不高;老师上课套路陈旧,缺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同时应试化教学现象严重,忽视审美教学。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强,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 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和诗歌是两种很重要的文体,他们在国家的历史、政治、外交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尚书》是用六种朝廷公文体裁记载国家大事的文件汇编,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这导致古代官吏大都由文人担任,这同时也就导致古代散文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而使古代散文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语言文字呈现出简练的特点。古代散文“以准确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准确凝练,辞简意丰”,这常常让读者在诵读时感受到一种简洁有力、掷地有声、畅快淋漓的美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这种阅读感受就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当然,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散文中类似语句不甚枚举,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就可以窥看出文辞的简练美。古代散文的语句言简义丰,不管是事件记述,还是景物描写,完整的意思表达都是用最少的文字。古代散文短小精悍的特点与《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表述特点有很大的共同之处。

从性质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因为在言语交际中,我们的语言要高效的表达清楚意思,如何组织文字成为一个关键。高中语文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板,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人的表述过于嗦复杂,甚至词不达意,以致语句条理不清,无法理解,与古代散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语言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在写作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往往嗦复杂,艰涩难懂,影响了整篇作文的美感,所以,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对学生书面表达的提升的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在学习古代散文时,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无论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表达。

二、崇尚真实的情感特点可以让学生追求情感美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作品审美感受都不尽相同,甚至他们对权威审美的观点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就强调了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容易忽视教学民主,往往视学生为一个被动的听众而不是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明确学生才是作品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打造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当然,对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应评价指点,以免天马行空,与当今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行。只有建立民主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习主体性,才能保障良好的审美意识学习环境。古代散文中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和自由抒发的,尤其是在抒情类古代散文中,这一特点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致。文章是用来以表意传情的,写文章就要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要引起读者共鸣,就要有见情见性的语句。《归去来兮辞》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较少汲取来自古代散文的情感力量。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往往讲授一些容易操作的写作方法,或者讲解一些作文技巧,讲解一些比较稳固的写作框架,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技能。但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在平时作文批阅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习作中情感流露不自然,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套作现象严重。所以,在高中的古代散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赏析真实客观的情感美,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认识哪种语言能够体现情感美,让学生分组交流学习体验,并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鉴赏体验和情感体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作文教学结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美之时,对自己所写的作文缺少情感美的问题也能有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如何在作文中也能体现真情实感”的问题。

三、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充实作文美

高中语文古代散文作品中,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是很鲜明特征。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该例句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这是古代散文大家写作的亮点。古代散文运用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其语言

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大增加。高中生的作文存在主要问题:文意枯燥乏味,修辞手法单一,行文不连贯,文辞缺新意。古代散文灵活多变的修辞技巧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灵活句式、修辞手法、成文结构等,并让学生加以运用就完全能够为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中,探究古代散文审美教育功能,就应该充分注言简义丰的语言表述,自然真实的情感诉说,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结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解透古代散文中所包含的各种美,提升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古代散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古代散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4

扎实的语言素质是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性愈发被教学工作者所重视,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专业的语言素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素质,进而才能够带领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直接决定着其教学成果和教育质量的高低。正如教材中《师说》一文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者,须知“道”、明“业”,方可“解惑”。语文的魅力之处,一方面在于语言本身的优美,另一方面则在于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而对高中生来说,后者的重要性更甚前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由内到外有详尽细致的了解,然后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将其展示给学生,从而才能够引导学生们更细致地感受语文内容所散发的魅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统一编撰的,但不同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又是不尽相同的。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重组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是凸显语文课堂魅力的教学改进重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利用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好地贴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但在笔者看来,其更能彰显语文之魅力。以《项脊轩志》为例,全篇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但通俗自然之中却蕴含着多层的情感。本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注重词语的释义外,更强调其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的探究。如描写母亲时,通过其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将慈母对儿女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跃然于眼前。而文章末尾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寄情于“枇杷树”,表达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感伤。可见,只有对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激活其内蕴思想和情感,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创设语言情境,丰富真实体验 现代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其深入到语文内容的思考与探究中去。情境教学法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教法,它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真实化的语言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由交流,从自身的角度与作者产生思想上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对语言魅力的深入感知。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营造的语言情境也愈加变得生动而又真实。利用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去品味语言内容的特点,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基调和情感走向,另一方面则借助网络上的图片、绘画等,营造出真实化的文学情境,进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以感悟文章的景和情。

强化专题联系,促进整体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不同专题题材来进行编撰的,比如“吟咏青春”“体悟人生”等,而每个专题下,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和不同的语言,却表达出了相似的主题,而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语文的魅力之一。语文课堂学了要对每篇文章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外,还要善于对比和总结,以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手法下语文的内涵和深意是如何表现的。

语言的实践运用是保证

高中语文的教学并不局限于教材本身,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促进其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触类旁通,将教材与课外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们对语文魅力的深刻理解。笔者所在班级的语文教学秉承“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理念,即是在课内感知语言魅力的同时,将语言的技巧、方法运用到课外内容的实践上去,并通过语文教学中正面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向真、向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发掘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课堂内的所学学以致用,逐渐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质。此外,语文教学更肩负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与不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这些文人志士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为人处事,为他们的人格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5

一、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途径

生态课堂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课堂,把课堂看作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的整体,各属性之间或单独、或相互、或共同作用,课堂上的各属性包括空间、时间、人物、活动、文化等五属性。

1. 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创建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

随着语文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开放性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更加像是发展自身能力的一个平台,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创建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内容、方法、进程全都由教师一人制订,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自和积极性。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应将传统的被动接受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生动、更具意义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比如拿到一本教材,就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寻找教案,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视了对教材进行详尽的解读,对教材的道理没有认真地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简单地接收了文章的表面形式和写作方法,完全不能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加具体,认真解读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对文章进行详细解读,才能创造出课堂的生态意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章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感、作者情感的交融,在美丽与智慧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章解析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教师自身解读文章的水平提高了,会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乐意接受新鲜事物与个人实际生活的教学课程。

2.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虽然现代教学更加强调的是教学之中的学,但是教学的重要前提还是教。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坚定学习重要的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生态课堂发展的主要途径,让课堂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使语文课堂弥漫着文化气息。

3. 运用科学的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合理转变

现代教学体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充分发挥科学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使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实现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全新的现代教育体制,21世纪注重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一直停留在理论知识重于实际应用知识的思想氛围下,无法和现代化社会进程接轨。如今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把死板的文章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把高中语文与现代教育教学相融合,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强调交际性和人文性,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只有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元素之间的和谐运作,形成和谐的生态课堂,才能让课程改革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的特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三种手法,具体表现在对文本研习、对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活动的体验上。这三种手法的建立,不但增加了语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突出其社会实践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并且使得“课标”的观念在教材中充分的体现出来,提倡“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是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采用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在具体的编排形式上,苏教版教材突出以主题单元为组织形式,这显然是试图打破人教版教材长期以来的以文体特征为语文知识支撑点的结构体系,而代之以立足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三、构建苏教版高中语文生态课堂

1. 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苏教版教材因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而运用了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示,采取科学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对话等教学表现形式,对语文教学中的各类活动进行创新性改革,提高学生在不同场所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言运用的实践当中,加强对三种教学手法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均衡并有个性地向前发展。

2.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对文本研习、对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活动的体验。对教材中三种教学表现形式的探索研究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手法的需要,它对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及态度的变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构架的调整,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3.运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结合生态课堂的构建能够科学、创造性地组织好高中语文教学,推动教学方法的进步、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为实现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范文6

高中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实现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更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文化知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把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熏陶契合开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结合策略。

1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

1.1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阅读资料,这些阅读资源不仅信息含量丰富,而且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渠道,这也折射出高中语文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少,没能满足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历史文化散文教学中没能充分的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其次,传统文化教学机械,没能把传统文化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还主要以知识介绍为主,没能采用辩证的教学态度,学生获得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内容较为肤浅,存在教学简单化和形式化问题。最后,教师研究传统文化投入少,没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在静态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突出。

1.2缺少科学的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只有高中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教师没能结合语文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联系的不紧密,例如,在《师说》的讲授过程中,没能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氛围。单纯建立在课文翻译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方式,没能让学生深刻领会师道尊严的价值。其次,教师没能实现课内课外的结合,没有在课堂教学把握传统文化渗透的重点和有效方法,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把传统文化嵌入到语文课堂上来,没能及时解决来自学生的文化困惑问题。最后,信息化的渗透方式是当前的主流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没能探索出形成学生良好价值观和激发学生情感的信息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

2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原则

2.1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汉语言思维,引导学生认同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赞同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艺术魅力。首先,应当注重使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传统文化,注重展示传统文化的语言美与文学美。其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特别是在把握经典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汉语言的思维方式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2.2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原则

高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印象,帮助学生在内心认处认同并实践优化传统文化。首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语义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潮流与内涵行为与价值认同。其次,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民俗活动进行教学,例如,引导学生在端午节理解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情怀等,促进学生践行优化传统文化。此外,还可结合乡土特色,开展地方性教学,注重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语文教学。

3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策略

3.1挖掘语文教材内容策略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目标,应当从高中语文教材出发,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目标。首先,教师应当全面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围绕教学目标对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其次,优化教学设计,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科学的掌握传统文化内涵。最后,把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产生情感与生活的共鸣,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课文《兰亭集序》的教学中,在讲述“不知老之将至”时,可以结合论语中“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珍惜时间例子和语句,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时不我待之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有关时间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语句。

3.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中,全面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率。首先,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以直观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元素生动的展示出来,为传统文化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深刻的记忆效果。最后,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典故等出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经典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传统礼仪,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繁琐的仪式,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中微妙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刻体会,进而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使高中生对文本形成深入理解。

3.3结合课堂拓展传统文化阅读

为了起到语文辅助教学的作用,应当结合高中语文日常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素材,促进学生在在不同的辅助教学中全面感知熟悉传统文化,并且对古代经典文化有更充分的领略,形成学生较好的传统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精典的古典文化的篇章段落,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其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把机械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讲授给学生,重点对其中的文化现象进行重点阐述,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名著,同时阅读一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例如,引导高中生从余秋雨,秦牧等人的历史文化散文中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现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目标,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为高中语文教学营造良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为此应当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科学使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祝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高考,2016(15).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