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课外活动;知行结合;学生发展;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09-02
一、延伸文本,在语文课本边上发掘语文课程资源
由语文课本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既能反映大纲要求,又与课内教学有一定的自然的联系。课本,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将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我们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中,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如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人生经历,探寻其创作风格;或延伸阅读与课文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作品,形成专题性比较研读;或以文本中的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为“点”,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并掌握“面”的知识,例如《屈原的美政理想探究》、《海子的生平与其创作风格》。根据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成立“小说欣赏”研究小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并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如组织排演课本剧小组、朗诵小组、演讲小组、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办报小组等。
二、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不同学科领域获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触类旁通。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外活动需要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如与地理、化学、物理等科目联系起来,组成“环境考察”小组,考察家乡的水资源污染、噪音、白色垃圾等,实地采访部分市民,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等。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组成“书法”小组、“音乐鉴赏”小组,展示文学与声音画面的融合之美、立体之美。与政治、历史科目结合起来,组成“民生”小组,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评论社会现象。这样,让语文课海纳百川。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达到立体美这一美感体验的最高境界。
三、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探索语文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优良的视听效果,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互联网上丰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如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搜寻相关主题的古典诗歌或散文精品,学生自行给所选作品配以音乐、朗读录音或多媒体画面,也可用MTV的形式演示,在班上交流展示,进行评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探求语文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文,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学习园地”、“图书角”、“评比栏”等。
与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联合起来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和班主任一起,根据特定的内容,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班会,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课外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充分准备后,采用辩论、演讲、讨论、朗诵等形式,领会语文活动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富。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与学校团委联合,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开展“远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利用黑板上的“训导语”积累赏析名言警句。积极配合学生会,给校园里的花坛、草坪等公共环境拟写标语牌,如“小草对你微笑,请你把路绕一绕”,“摘下我,我属于你的瞬间;留住我,我便成为大家的永恒”等温馨而有诗意的语句,使学生提升了语文生活化的能力,也培养了道德情感。另外,随机地举办诗歌朗诵会、名著点评会、知识竞赛、猜谜语、对对联、影视欣赏撰写影评、文学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天地大课堂,万物皆书卷”,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与地方文化、家乡特色相联系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高中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每个班级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域各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特色乡土资源,如靖远羊羔肉、水川长面、石门大枣、四龙苹果等。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语文课外研究专题,依托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分主题开发大语文课程资源,如组织景泰学生研究黄河石林的旅游现状,组织靖远的学生研究靖远羊羔肉何以成为陇上名吃。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利用课外走访农户,实地考察,撰写研究小论文,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样,让学生了解家乡,感受生活,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爱自然、爱家乡的自豪感。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2
皮亚杰的认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做中学”,所谓“做”就是实践,他认为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最为巩固,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语文课程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而不可能全部由“做”中直接得到。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既要向学生展现纷繁多变的世界,又要使学生感悟人间百态情感,语文学习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就产生了矛盾,使高中语文课显得深沉有余而灵动不足。
难道高中的语文课堂就不能“活”起来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动手实践,而是更强调情境、想象、感受的体验活动。活动的形式很多,比如情境设计、角色表演、朗读、互相探讨等。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个宗旨,即让学生以自己研究、活动感受为方式完成学习,增进知识储备,打开走进语文殿堂的另一扇窗。那么,哪些活动适合高中语文课堂呢?在这里笔者将自己一段时期的实践经验和感受加以总结,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设情境,将生活引入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担心在高中课堂使用“情境教学法”太幼稚,在他们的理解中,“情境”即活动,活动即热闹,热闹就要禁止,因为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但实际上活动与严肃并不矛盾,高中语文课堂也不能只是沉默,一个趣味与严肃并存、活动与思考并重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中语文课堂。
比如在分析《品质》中格斯拉先生的形象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不会经营靴店,导致了饿死的结局。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我是靴店老板”,请学生说说他们如何经营靴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想出了不少招揽生意的方法,有的说:“打广告,请明星代言、打折促销啊。”有的说:“多招伙计,搞批量化生产。”有的说:“把靴店改造成股份制,请别人投资入股。”还有的说:“做时髦靴子,再将皮革分等级,把最好等级的弄成奢侈品,赚的就是品牌效应。”
讨论得差不多时,笔者反问学生:“这些现代经营策略真不错,那么大家想的方法,格斯拉先生会采用吗?”学生又一次讨论得很兴奋,在讨论、辩驳、思考中大家逐渐达成共识,这些方法格斯拉先生都不会采用,因为我们的各种经营策略是为了让靴店能赚钱,而格斯拉先生的梦想是做最好的靴子,并不是做会赚钱的生意人。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的创设,这篇文章的深度一下子就被挖掘到一个新的层面。生活离我们很近,将生活引入课堂,课堂就充满了活力,活力带来思维与情感的碰撞,语文课堂就在这样的碰撞中生成价值。
二、发挥想象,用表演深化课堂
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但是在紧张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提供给他们的表演机会太少了。如果教师利用合适的课文,设计巧妙的表演内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似乎与表演扯不上关系,但若是采用表演的形式就会使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在即将进入课文第三节时,有一个男生插了句嘴:“打仗这么大的事,交给一个老头去解决,太假了吧!”严肃的课堂氛围被破坏,笔者有些恼火,窘迫之中突来灵感,临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是啊,难道郑伯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只能派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用言辞去退兵。我们现在模拟一片混乱的郑国朝堂,请几位学生扮演郑伯和群臣,看看能否商量出更好的计策?”
几分钟的混乱之后,“郑伯”说话了:“国家大事到了这个地步,诸位卿家有何良策?”一位“大臣”说:“如今不如采用美人计吧,秦王好色嘛!”底下的学生笑倒一片,立刻有另一位“大臣”说:“不可,这只怕会勾起秦王的的贪欲,不如用苦肉计吧,打入秦军内部。”话音才落,第三位“大臣”赶紧反对说:“兵临城下,哪里来得及,我提议派死士前去暗杀。”还没等其他大臣们反对,已经有学生喊出:“抗日神剧看多了吧,国都被包围了,让那么多死士飞出城外吗?况且敌军的大营哪那么容易进啊!”表演到这基本完成任务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承认在“国危矣”的情况下,没有更好的计策,只能派烛之武去游说。这样看来文章不仅不假,而且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背景状况,又突显了烛之武的能力。接下来进入到对烛之武游说言辞的分析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表演使学生对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增加了兴趣,通过设置特定环境、特定角色,学生走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氛围。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说话、思考,真切感受角色的立场、情感,自然加深了内心体验,而这些感性体验都可以经过引导变为理性分析。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表演让学生丰富了情感世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感受式学习,使课堂更有生机,也深化了我们的教学实践。
有一个问题可能是许多教师的困惑,那就是教学设计重要还是教学活动重要呢。不少人会觉得两者并不矛盾,好的教学设计必然会包含恰当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两者的立足点并不相同,教学设计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去考虑教学步骤是否清晰,考虑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亮点,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不断掀起,考虑如何尽快展现设计的价值,体现设计的精妙。而教学活动则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设计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由陌生到熟悉,由畏惧到接受,以活动的方式打开走进文本的另一扇窗。说得通俗一点,教学设计是“师”本位,教师对课堂发展走向全盘掌握,不能容许也不会出现课堂教学的偏移,而教学活动则是“生”本位,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经常会有灵光乍现的情况。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3
一、披沙拣金――好书推荐会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这方天地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不可能见一本读一本,选择无比重要。因此,要读书,必先选书。怎样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别人推荐可以说是一个快捷的方法,而来自老师的推荐,学生并不一定买账,倒是来自与他们身心发展、阅读需求相似的同学的推荐,为他们所乐于接受。
具体做法是,学生利用两周(三周或四周)的时间,依自己的阅读喜好,自由选择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同时不忘思考与记录,为向同学推荐做准备。准备工作就绪,教师就可以安排好书推荐会活动了。为了落实推荐会的效果,要求每位推荐的学生课前写好推荐稿。在阅读课上,最好做到脱稿介绍,如有遗忘可看看稿子,为的是推荐的质量。并要求坐在下面听的学生做好笔记,避免过耳即忘,为的是听荐的效果。
如此,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可以了解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书籍作品,并筛选出下一步自己要读的书籍。借助同学推荐,披沙拣金,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籍,改变阅读的随意性,这是阅读之始。
二、众说纷纭――名著交流会
经典名著是过去文明汇集和交流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还反映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最经得起揣摩和消化。《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大部分都是名著,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面对大部头的名著,好多学生心生畏惧,望而却步,使得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成为一种必需。
在指导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借助阅读课这一平台,开展名著交流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悟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在交流中获得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找到阅读的入点与出口,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继续行走。
如此,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交流发言也许稚嫩,也许重复,但终究是自己阅读所得。学生的成就感是溢于言表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同班同学的阅读。
三、情有独钟――诗歌朗诵会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作品中的精灵。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有人说,诗歌是属于年轻人的,我说,高中生不就是一首清纯的诗吗?在高中生的阅读历程中又怎能少了诗歌?对于诗歌而言,不仅在于阅读,更在于朗诵。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提高。通过朗诵可以更深入地进入诗境,体味诗意,感悟诗情。因此,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不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最好是自己情有独钟的那些诗歌,拿来朗诵。
如此,诗歌朗诵既可深化朗诵者的阅读,开阔胸怀;又可感染听者的情绪,陶冶性情。做得好还可以在班级掀起诗歌朗诵的热潮。
四、从容涵泳――专题研究课
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先生的意思在于读书不要性急,需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我以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多会出现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快餐式”阅读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可借用陆先生的“涵泳法”,引导学生在匆匆阅读的行程中,放慢脚步,要求学生围绕可以涵盖某部小说、某篇文章、某位作家的一二个专题,做研究性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必须要沉潜涵泳,即不满足于故事梗概、角色名称、人物命运,而是进行文本细读。比如《红楼梦》中涉及人物众多,1982年徐恭时先生就提出《红楼梦》共写了975个人物,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以“《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为专题做研究。如此,在阅读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中又深入了阅读。
五、悦目怡情――影视欣赏课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与文学休戚相关,而名著往往具有泛众性,好多文学名著都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牡丹亭》《祝福》《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悲惨世界》,不一而足。比如阅读先生的剧本《雷雨》,枯燥晦涩、兴味索然,不妨先观看话剧明星版《雷雨》,让学生既可以在两节课的时间内了解人物关系及命运,把握话剧主题,又可以直观地感受话剧的特点。
所谓悦目怡情者,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震撼的视觉盛宴,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美的感受,获得愉快的体验。如此,影视欣赏能帮助学生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学生以此为基础,再去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
六、可堪回首――学期总结会
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和激励,通过评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并让学习者在感受进步中获得信心。一学期终了的总结会就是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课外阅读的意志,增强继续进行课外阅读的信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总结。
一是学生的自我总结。每位学生将自己一学期所读书籍及写的读书笔记列成一份清单,并自我回顾,阐明自己的阅读收获、心得与感悟,并确定下一步的阅读方向及阅读量。在阅读课上交流或是形成文字交给老师。
二是教师的班级总结。根据学生上交的阅读清单和阅读总结进行汇总评价。最好能制成表格,直观反映出全班学生的阅读情况,用数据说话,以结果评价。评价中要有评判、有表扬、有指正,最后评出“读书达人”“阅读之星”“优秀读书笔记获得者”等奖项,并颁发奖状或奖品(最好是书籍),予以鼓励。
如此,有始有终、有激励、有指导,可有效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课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课的活动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校情,潜心揣摩,大胆尝试,力争把阅读课上好、上实,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督促和激励,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4
1.把握高中语文课外活动价值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应试升学的压力,出现身体上的疲倦,并在精神上也是十分的疲惫。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高中生因为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的原因,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甚至在双休日都不能很好的放松休息,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太大,生活方式太累。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是致使学生生活学习不太愉快的原因。有很多的高中学生对自己的所学的课程兴趣较低,有近乎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听课的效率很差。高中阶段的学习十分重要,但现在的高中生活都是将学生当成了“机器”,
2.丰富高中语文课外活动形式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的课外活动,首先是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对平常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积累素材,陶冶自己的文学情操。学生们要对周边的领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是多开展写作竞赛等相关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有利,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汇编在一起,有条件的还能进行发表,以此作为鼓励。另一种就是以听说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让学生参加一些朗诵会之类的活动,朗诵是一种较为文艺的表演形式,将文字转变为有声形式。朗诵的内容都很多,可以在报刊上选择,也可以学生自己进行撰写,这类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演说会,演说又称演讲,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3.优化高中语文课外活动方法
语文课程主要有课外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两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朗诵、话剧表演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体实力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学会知识和技能;课堂资源的主要内容就是教科书,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教师要将课堂充分利用,将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和教材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就像进行古诗文赏析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高中生活的审美水平。语文课外活动是可以进行跨领域学习的,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可以和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此外,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文化,开展与家乡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尽量开展关于家乡的课外互动,比如组织学生去旅游,旅游结束后开展相关的课程演讲,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故乡,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4.明确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目标
高中拓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有很多,首先是可以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课外活动增强了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当代的教学模式十分的多样化,教师要在教学时间、空间上更加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途径要十分明确,课外活动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学生证明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新课标增加了许多的学习的研究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传统的授课方式改变,获取更多的知识渠道,推进语文的研究学习相关进程。其次就是可以增强校园的生命活力,语文课外活动拓宽了语文的教育阵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5
一、教学思路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应该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原则的,只有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其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行为。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层次性,势必会造成教师上课满堂灌,教学效果从短期看可能还行,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或终身发展来看,低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以学代教,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在体验中学到学会。
二、教学措施
(一)“我在现场”之“裸读”
学生的“裸读”,指的是不借助教师的指导,摒除任何的背景资料,可以借助工具书,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和理解文本。当然自由不是无目的,学生通过圈点划线、边注眉批等方式认读感知,对文本的字、词、句以及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且扫清字、词方面的障碍;边阅读边思考,对文本层次、文章思路做尝试厘清,对文本做整体体味;更重要的是即时记录阅读中的点滴感悟、疑惑。
裸读给予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对话的权利和时间。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初读中有原始的感受,这种感受因为是“在场的”、“当下的”,就使学生有了探究文本的内驱力、好奇心;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我在现场,我参与,我体验”,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地用感官去经历文本,用心灵的敏锐去捕捉感悟,才能有体验活动之上的精神情感之旅。
“裸读”是放到课堂中进行的,之所以不在课前进行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的。学生的目标很明确,考试得高分,而语文又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学科。就算有预习,学生一般也是随便应付一下。不深入文本,就难有体验,教师很难在课前得到学生对文本的真实的认识情况。预习成了出工不出力的低效行为。课堂上让学生裸读,教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种原生态的初始印象是弥足珍贵的。同伴同处一个阅读场,也可以有效感染一些不乐于阅读的人。
(二)“我在现场”之设问,自问自答
学生在“裸读”中有了第一手阅读感受,不管深浅,不管对错,这种感受都是最真实的。对于他们的所得,我欣赏;并且鼓励他们有更多的发现。这其实给学生一个信息:我尊重他们的劳动,而且欢迎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别样收获。
在学生有原始疑惑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借助各种资料,自己再细读文本,自己去尝试解决那些疑难。学生自己“设问”,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最有效、最生态的课堂。此时教师要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学习效率也提高。
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老是让学生读、思,教师不讲,不是既浪费时间,又低效吗?这就要弄清一个概念,语文课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那几篇文章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它仅是通向目标的桥梁,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并巩固提高他(她)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如果课堂中没有学生的感悟、思考,教师就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意向讲授教材,这样做仅仅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其实“不是去引导学生真正体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而是试图让学生直接走向作者”,可以这么说,它粗暴地闯入了学生自己的体验世界,以“告诉”的方式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审美活动,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感官钝化、心灵粗糙,最后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和消极。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我在现场”之“大家一起来”
毋庸讳言,依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独立的“设问”水平有高低之分,而且好多问题不能独立解决,这就需要同伴的帮助。为什么不是教师直接介入呢?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老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形成较成熟的、个性化的见解之上进行合作学习,才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认知冲突,最终导致高质量的理解。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出现成员“各自为政”、“盲目随从”的情况,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注重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也是一种学习内容,要学会接纳别人,学会协同努力,学会为同伴负责。
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会因为向同伴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力的需要;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这样心理需要的满足反过来会促进自主学习的投入水平。
(四)“我在现场”之“我们需要帮助”、“让我试试”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会鼓励各小组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高质量问题的特征是:综合性、挑战性、新颖性。当然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一开始难以把握,我就会给他们进行指导:(1)明了,即让学生阅读相关提问的描述,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低水平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高水平的问题。(2)练习,向学生提供逻辑结构严密的阅读材料,进行自我提问练习,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课堂录像。(3)反馈,根据课堂录像,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学生提问行为和表现,指出哪些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4)归纳,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高质量问题的特征,以及如何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方法。
小组以“我们需要帮助”为开场白,向全班抛出问题。因为以“帮助”为目的,其他小组更是怀着一腔热情积极回应,一句“让我试试”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呈现出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而我常常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以鼓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以及时的表扬、随时的赞叹使学生亮开嗓子。在全员参与,全员提问,不断设问中,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质疑问难、不断探究的过程。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活动体验情感体验理性体悟
语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而且是丰富学生生活,见证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园地。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做到这一点,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活动体验式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什么是活动体验式学习呢?活动体验不仅仅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而采取的一种形式,它是新课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苏教版教材编写者曹勇军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见,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现有经验为出发点,获得经验的升华和超越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恰当的契机,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用自身已有的经历与体验去感受、理解、表达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收获,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具体的感悟,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体悟。
一、感性体验――还原生活,丰富情感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亲身经历的事件往往更容易让人产生感悟。而我们一贯的课堂教学往往仅仅是把学生拘束在文字的世界里,忽视了生活这一学生感悟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我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的理念是:让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情感的直接来源。当合适的文本出现时,教师就以组织者这一身份,为学生还原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为学生的感悟创造适宜的条件。
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我就通过精心设计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盲人的生活。
首先,在课一开始,我让学生闭着眼睛,在作业本上听写课文最后一小节的一段话。刚开始,学生感觉很新奇。随着听写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室里寂静无声了。接着,学生开始不安起来。当我允许学生睁开眼睛,大多数学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其次,用事先准备好的布条蒙上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在教室里按照我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例如,在教室里从前到后走一圈,摸到自己好朋友的手,到储藏室用钥匙打开自己的柜子拿出一点东西,等等。蒙上眼睛后先转上三圈,任务完成后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一切结束后摘去布条。
无一例外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带着好奇接受任务,而在完成任务揭开布条后,都长久地凝视着自己在“失明”时留下的名字。
最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在课堂一开始默写下的一段文字。
每一位学生都默默地看了很久,若有所思。
课后,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思考:
当我被布蒙住眼睛后,四周一切都处于黑暗当中,刹那间,我感到一阵彷徨无助,有一丝胆怯,感到自己是多么脆弱,仿佛有泪将涌出,但又被布压了回去……除了空气,我什么也感觉不到……摸着我平时习惯了的墙壁与课桌,感觉如此陌生,除了冰冷的感觉外,我什么都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一切都变得混沌了,只能靠摸索。仿佛前面是深渊,走出去就会掉入深渊,最终也找不到自己,只有当我摸到实在的东西时,才能确定我是安全的。本能的防身意识不断地侵蚀着我,让我的不安感达到了极点。
在无边的黑暗与幻想之中能感受到的就是那份寂寞,尽管知道有人在我身旁,尽管我还能听到同学们的呼喊、欢笑,但是在失明的两分钟里,我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心中一度的空虚,无法知道未来的道路上到底有多少块石头,有多少堵墙,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当我一步步走到自己同宿舍的座位前,握住他的手,多么熟悉可靠的温度,让我的心不再摇曳。
我继续走着,伴随着教室内此起彼伏的喧嚣,那喧嚣中夹杂着笑声,是的,是笑声!我能清晰地从那笑声中听到些得意的、鄙夷的意味……我对盲人宽容之心之大也是深深地敬佩的,因为在我的体验中,我感受到了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嘲笑和愚弄的痛苦。我知道我的同伴只是想和我开开玩笑,并无恶意。但真正的盲人有时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玩笑吧。我想,有时盲人真正所感到的痛苦并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歧视、被嘲弄的折磨吧!
短短的两分钟胜过了所有的说教,每一位学生在这样一次体验之中都获得了一次生命的提升。这一刻,他们对黑暗世界的恐惧是真实的,他们对海伦・凯勒这样的盲人是敬佩的,他们对于宝贵的光明,甚至生命是珍视的,这一次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理性体悟――思考人生,充实心灵
思维是体验的关键,活动体验的最终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悟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希望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与课本中的文字产生激烈碰撞,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心灵语言,让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变得更为深刻。
例如,在《我的五样》教学过程中,在仔细地引导学生研读了作者在游戏时的心理活动之后,我参考毕淑敏的《心灵游戏》设计了一个“设计生命线”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准备一张白纸和红黑两支笔。
在进行这个课前准备时,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以为课上遇到的一定是如课文中一样的步骤,已经有学生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2.把白纸横放,在纸的中部,从左至右画一道长长的横线并加上一个箭头,在线条的左侧,写上“0”这个数字,在线条右方,箭头旁边,写上为自己预计的岁数。接着在这条标线的最上方,写上“××生命线”。
当学生听到可以任意写下自己想活到的岁数时,有一部分学生开心地笑了,恶作剧似的写下了几百岁甚至一千岁,我没有阻止。而大多数学生则认真地想了一下。然后每一位学生都郑重其事地写上了“xx的生命线”。
3.请一寸一寸地抚摸这条线。
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照着做了,但并没有什么感觉,都等着我下一步的指示。
4.找到目前所在的那个点,作上标记。
5.在标志的左边,即过去的岁月的那部分,把对你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用笔标出来。高兴的事件用红笔点在线上方,不高兴的用黑笔点在线的下方。
在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真正开始进入游戏的氛围,开始认真地回忆。纸上高高低低红黑不一的点也开始丰富起来了。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
6.在你的生命线上,把你预想的一生想做的、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标出来。也用红黑两种颜色区别自己的心情。
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拿起红笔,开始预计未来人生中快乐的事情,例如:考上大学,事业有成等。于是我在这里提醒:不要回避未来日子里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于是,教室里的气氛凝重起来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初把生命线设计成几百甚至上千岁的学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得意,甚至有学生偷偷地擦了擦眼角。
7.再一次抚摸自己的生命线。
课后,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是深刻的:
历历往事涌现在学生的眼前,对于亲人的深沉情感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我摸到了很多,我摸到了孩童时代的我,那种童真童趣,那种天真无邪,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什么是压力,只知道快乐。我还摸到一双手,一双皱巴巴的手,还有那熟悉的怀抱,记得那时候每天会坐在爷爷身边,看着爷爷打麻雀,爷爷总是把我搂在怀里,背在背上,可怜的爷爷忙碌了一生也未能享到一点清福……
听着老师的要求,我静默了。看着纸上初具形态的生命线,顺着它的走向,仿佛坐着时光列车途经那黑白色的每一个站台。留心着每一次刻骨铭心的悲伤和喜悦。我看到了我第一次站在初中校门外,憧憬的凝望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双眸中闪动着喜悦。看到了伴随着第一声啼哭的我,躺在母亲的臂弯里,带着嘴角的那一抹微笑欣喜地张望着这可爱的世界。但是转过头,我也发现疼爱我的外婆,已冰冷地躺在地下,任凭我怎么叫也醒不过来的悲怆……渐渐从回忆中挣扎出来的我,看着在纸上那红黑相交的字迹,我分明感到生命线在泵动的生命力。
当然,我不否认这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总有一天这一悲剧会降临到我的头上。我的笔在手中不停地抖动,因为我实在是无法面对自己的亲人离我而去,尤其是我的父母,我无法接受。但事实总是要面对的,经过我激烈的思想斗争,笔尖落在了纸上,艰难地点下了一个点,艰难地写上“父母离去”,我的手在颤抖,心在流泪,全身都在痛苦地流泪……这是我的生命线,一条只属于我自己的生命线。
检阅着那条已被我标注得密密麻麻的生命线,我发现寿命已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做过了什么。抚摸着这条我又爱又恨的生命线,我能感受到它已经不再是一条冷冰冰的线,而是一个载着沉甸甸的情感的生命!
种种的思考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他们开始了对于人生的规划、生命的思索:
想象未来的生活?这不错!用红笔写下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工作,很世俗呢,但不得不说这是最现实的。游历名山大川,热爱自己的工作;赏花逗鸟、养鱼种草,这好像是退休生活了,跨度有点大。不过说实话,真的蛮迷茫的,往后的“85年”,我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度过呢?我要做哪些开心的事呢?我觉得现实的镣铐束缚着我,甚至不敢有过于美好的想象,只怕等待自己的会是失望。再换黑笔,却不敢轻易下手,万一成真了怎么办。我尽量缩减到了最小,寥寥数笔完事。我开始想:真的从现在开始要打好基础了,这样才有美好的未来,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把有些可以改变的黑色变为红色。但要说的是,我不惧怕黑色,我只希望在我真正的生命线中,红色永远比黑色多。如果这样,那我就一定还是快乐的!
我再次抚摸这条线,它已经是满满的了,偶然发现这时的我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不再为活到多少岁而绞尽脑汁,却是把目光落在了那一个个跳跃的小点上,在乎的,不再是长度,而是人生的宽度。
这堂课的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它很好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在自觉不自觉地变化。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活动,学生能真切地触摸到自己的生命,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厚重,真正地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理性的思索。
没有体验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人生是肤浅的。体验、感悟是学习语文的生命。让学生的人生绚烂和深刻,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使命。在一堂堂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体验课中,语文学习的内涵不断地丰富起来,语文学习不再仅局限于文本的学习,而是借助文本这个载体,依靠想象思维这个媒介,发现高中语文所蕴涵的人生哲学、人文追求等丰富的知识,进而由衷地把语文的学习变成了精彩的人生世界,得以用更深刻的眼光来观照世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海妹.让体验教育回归语文活动课.教学交流(下半月).
[3]杨莉娟.活动教学:理念、有效性与基本模式.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4]程绍兰,林玲.语文教学的“活动体验”方式.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