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调查

企业信息化调查范文1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而补充的样本。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的样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业分析。

1、样本的规模属性。样本企业规模的标准,上限依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签发的“国经贸中小企[XX]143号”文件中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下限是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含)以上,或者职工人员在10人(含)以上的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

2、样本的行业分类。以XX年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对中小企业的分类为基础,增加了“农业”、“信息与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 和“其他”。

七)问卷回收。数据汇总采取远程电子化汇总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9200多份,回收率达35.35%。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测算。从对样本回收情况和问卷质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问卷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信息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调查显示,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小企业最优先的需求是市场与营销。调查中了解到,52.7%的企业首先关注市场与营销(销售)方面的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问题的大企业。此外,17%的企业强调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业强调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

将上述四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需求特点表现为:

企业信息化调查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政府管理 信息化平台 苏州市

一、前言

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强企业运作控制,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联合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航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采用发放问卷、在线调查、走访客户、电话询问、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揭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以推动企业以信息化为武器,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帮助IT企业深入了解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未来的投入方向,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认为,提高效率和强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资金不足,成功的关键是企业领导重视并参与。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接入Internet,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取信息,但不注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并认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对生产、财务、销售的信息化。

该项调查吸引了大批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参加,根据受访者填写的个人身份,在样本中,企业总经理、CEO约占16%,CIO或其他IT相关人员占34%,CFO及其他财务人员占15%,营销及销售人员(Market/Sales)占21%,业务人员占14%。从样本的这一构成情况来看,该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人员的综合意见。

在受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中,办公自动化是最直接也最广泛的方向,有68%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之中。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依次是:财务管理(56%)、业务管理(55%)、宣传(42%)、库存管理(42%)、客户关系管理(40%)、经营决策(30%)和供应链管理(25%)。从这一顺序来看,恰好是越高端以及越前沿的应用,普及的程度越低。企业往往是从低端和直接的应用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信息化,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⒈苏州市中小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在企业规模上的选择上,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大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迫切性和企业的规模相关性比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需求就越迫切。从该调查样本所选择企业规模的数据分布上可以看到,它们正代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应用和主流需求。

⒉苏州市中小企业计算机与管理软件的普及情况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没有使用的企业中也有7.7%的企业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只有17.9%的没有应用信息产品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⒊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状况

调查显示,在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对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应用中。此外,进销存软件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27%,进销存应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它能够充分解决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如:能够自动实现打印送货单据;企业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经营状况;它使企业员工在一种规范的软件环境中作业,让中小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在流程化、制度化方面得到固化,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办公软件的使用,占到21.2%,从中可以看到无纸化办公在苏州市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企业在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在灵活地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最后,还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也表现出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困境:一是对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认知不足,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度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三是价格便宜的软件比较少。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门槛的主要障碍。

⒋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状况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正从一种被动、朦胧的状态进入自发、积极理性的状态;调查还表明,目前存在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使用管理软件最想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集中在库存、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其中,需要减少各库之间调货麻烦的占67.1%;随时掌握商品库存情况的占52.3%;掌握每个客户的销售收入的占51.8%;降低财务和供货商对账的占50.5%;降低财务和业务对账工作量的占45%;精确核准原材料和成本的占20.3%。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主要是对企业运营流程中的物和财的管理,其典型表现为:对内集中在库存和财务对账管理,对外是销售客户和与供应商的财务管理。

⒌苏州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7%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有70.3%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并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⒍苏州市中小企业影响管理软件应用的决策者分布

在企业管理软件的决策上,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企业主说了算。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主要的决策者是老板(企业主),其比例占78.1%;其次是财务的负责人,占20.2%;业务负责人和上级单位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下,企业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主规范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管理软件不符合这两个需求,主管部门也很难推进管理软件的普及和应用。

⒎苏州市中小企业了解管理软件的渠道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购买,中小企业还是比较信任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购买管理软件时,了解和购买的方式一般选择通过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占69.5%。由于管理软件的复杂性要比通用性软件要高,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对软件的安装、应用和维修服务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此外,朋友推介的占15.3%,通过网络的占14.4%,通过电脑商城的占9.5%,通过其他方式的占10.8%。

⒏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升级的需求分布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要求一般都比较低,只要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即可,对软件的升级周期的要求不是很高。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对软件升级的需求不是很高,占65.7%的中小企业选择1年后才升级;有16.0%的是半年才打算升级;有13.2%的是1个月升级;有5.1%的是3个月升级。

⒐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主要方式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销售,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现场销售。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在有购买管理软件意向时,有42.3%的企业需要软件公司或软件销售公司派业务人员来访,进一步说明软件的应用效果;有28.8%的用户需要眼见为实,需要安排现场操作示范说明;有21.2%的中小企业希望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只有7.7%的只需要电话联系。

⒑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

电子商务的产生,让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调查显示,有21.3%的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⒒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意向分布

部分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购买处于观望状态中。调查显示,有74.2%的苏州市中小企业打算在1年以后购买管理软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都处于观望状态中;有14.3%的中小企业有意在半年内购买;有5.5%的企业计划在3个月左右购买;只有6%的中小企业欲在1个月左右行动。

⒓苏州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的兴趣分布

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调查显示,苏州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于政府或者软件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和免费的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有70.2%的中小企业表示,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并希望能够提前通知他们。只有29.8%的中小企业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他们都表示无法参加这种交流和培训活动。

⒔信息化与工作模式的碰撞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模式与信息化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可以接受工作模式的调整。其中,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8%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模式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表示不能接受工作模式调整的,仅占受访者的4%。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对于信息化服务的极大配合。

⒕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咨询费用的承受能力

对于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受访者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IT咨询服务商提供的咨询服务确实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那么他们完全能够接受在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55%的受访者回答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如果收费不高,那么他们将可以接受。

⒖未来三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分析

2007年,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将出现突破性进展。调查显示,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企业计划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近半数的大型企业将进入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阶段,由于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统一的业务平台和统一的数据管理基础上,所以这标志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将在以信息化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⒈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⒉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当前对许多人来说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还不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上网的中小企业较少,即使在已上网的中小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其实,企业信息化不仅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等,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

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上档次,搞豪华版;有些觉得应该先实施再付钱;有些盲目想少花钱,多办事;有些甚至主张完全立足自主开发。这些错误的思想,最终所导致的最大受害者,还是企业自己,不得不接受投资的浪费和项目失败的无情现实。

⒊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这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⒋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进展很大,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

技术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阻力。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难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小企业薪酬较低、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⒌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大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提供给企业从售前的咨询到方案的实施,直至售后的运营维护、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原因之二是,软件开发、服务上的问题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之上开发产品,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四、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目前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⒈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⒉中小企业信息化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长期而艰巨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通过制定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梳理相关业务流程,描绘信息化的蓝图,减少信息化的盲目性,提高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基于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从重点应用、急需应用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丰富和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⒊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⒋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借助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通过IT外包(是指企业将IT部门的运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

⒌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

目前各地逐渐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这些机构相继推出了一批典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在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服务,例如向中小企业推荐优秀软件及其提供商,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有关配套服务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这些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五、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线,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辅导;对于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信息机构,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测评标准,建立服务监督回馈制度等。如此靠制度规范市场运作,靠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扶持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各类服务机构要依法竞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⒉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的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据IDC预测,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案必将成为中国企业网络的全球商机。但真正推广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企业实际问题有些力不从心,也与政府职能相背离。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⒊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反映出,管理软件的发展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当今时代中小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市场为中心,从区域化走向了全球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从单个的企业竞争变成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已从人、财、物为主要对象走向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活动模式;中小企业的商务已从传统的方式走向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管理已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生产管理的重心已被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重心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离散走向了集约,传统的管理将被信息化的管理所替代。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开展概念培训与应用培训,全方位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知识力度,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⒋总结和推广先进案例和经验

通过调查研究,筛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收集、遴选一批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案例,为广大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标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同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多种机制,加强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发挥好典型示范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成本。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供应商和中小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动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对所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切实保证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之路,从政策到资金等多方位给予有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信息化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提高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简介:

徐华东,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政务研究和领导工作。

徐伟康,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长期从事中小企业领导和研究工作。

杜文忠,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化大奖获得者,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计量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56篇。

杨学义,苏州航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

孙国平,用友软件股份公司副总裁,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工作;

计颖,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王丽娜,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企业信息化调查范文3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态势

(一)取得的成效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对全省9个市州,包括汽车、石化、食品、医药、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等11个行业中选择的有代表性的126户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更趋于理性,更加注重效益,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主要表现:

l、企业信息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被调查企业中58.2%设立了信息化机构,62.7%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47.8%制定了信息化规划,45.6%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53%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其中,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好于中小型企业。

2、企业信息化建设已达一定规模。在网络建设方面,被调查企业中86.4%已接入互联网;4l%已建立企业网站,正在建设的6.4%。调查表明,吉林省企业网络建设不断加快,网络环境明显改善。在应用系统方面,86%的企业已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32%已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22%已建立产品数据库;50%以上的企业能够做到经常更新内容;64%的企业已采取网络安全措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

3、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有94.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对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履约率、扩大销售、加快资金周转有积极作用,企业整体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与科技水平不够发达,企业各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从总体上看,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层次和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够均衡,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还比较缓慢。

1、企业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甚至只把它看成纯技术性问题,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难以快速推进。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短缺。许多企业在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重视硬件购置,忽视软件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企业的信息化装备比较落后,拖延了企业信息化进程。

(3)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设计起点偏低,实施过程较长,软件升级缓慢,系统间集成困难,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升级换代。

(4)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更少。相当多的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适应,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2、环境方面的问题

(1)政策支持不够,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国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倾斜度不够,缺少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措施。

(2)相关的标准规范,法律和规章不健全。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不完善,信用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编码等技术规范滞后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上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影响了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之信息市场上存在的无序化状态和不正当竞争,也阻碍着企业信息化正常发展。

(3)关键技术和装备过度依赖进口,安全隐患比较严重。主要是支撑企业信息化所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过度依赖进口设备,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增加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4)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吉林省以企业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很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不多,造成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三)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将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将呈现以下3种趋势:

1、纵向升级。企业信息化将逐步从业务层、管理层向战略层发展。即企业在建成基础的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处理系统,并积累大量数据信息后,为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增值,企业将关注知识管理系统、商业智能、战略信息系统等高端应用层面。

2、横向扩展。一方面电子商务使企业信息化从企业内部迅速向外部扩展,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模式由“竞争”向“竞合”转变,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沿着价值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这些都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横向扩展,扩大覆盖范围。

3、系统协同。吉林省主要是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目前,我省企业已建立大量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满足各部门和具体业务的应用需求,却无法满足对各独立系统数据整合的应用需求,导致“信息孤岛”。新的竞争形势要求企业有快速的反应、流畅的流程衔接,迫切需要对各个“信息孤岛”进行系统协同。

(四)发展重点

1、用信息化改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实现管理创新。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对企业所有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的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分析整理信息资源,增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利用国际互联网促进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和培训。

2、用信息化改进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柔性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是改造企业的生产环节,加强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推动企业的信息化。

3、用信息化改良企业的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主要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专业的操作和控制系统,加快传统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如在机械行业,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含量发展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线;在电子、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生产行业,通过提高新产品设计能力,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用自动控制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用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

二、推进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省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推进力度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政府要按照“引导、规范、监管、服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层面加大政策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建议我省比照国家和一些先进省份的做法,率先在财政、银行、工商、税收及其它综合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省内的基础网络运营服务商和网络内容服务商,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经济的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鼓励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机构,主动进入传统产业改造的经济主战场,为企业提供亟需的应用软件开发和关键技术的本土化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二)以企业为主体、加大行业突破力度

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始终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唤起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从国内外发展情况看,先进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在所属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但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要求,分类指导。建议政府针对我省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通过率先推进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如汽车、石化、食品、医药、机械、建材等行业,重点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在企业信息化中率先突破、积累经验、总结推广。

(三)实行统筹规划,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行为,但是企业信息化还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它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在实践中,一些宏观层面的事情,如“吉林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不是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为企业提供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通过舆论宣传使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遵循“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原则。建议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尽快研究制定全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方针、原则以及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配以相关的政策,确保扎实有效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政府服务力度

吉林省目前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基于这样的基本省情,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重视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制定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规章。企业信息化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程序化,以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政府应尽快建立统一、权威、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信息市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标准规范和规章。

2、完善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吉林省许多企业对信息化不够重视或信息化建设没能取得应有成效的重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既不清楚信息化到底能干什么,也不清楚如何建设。因此,应加强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同时,吉林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也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人才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大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选择若干个单位进行试点,开展确有实效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人员信息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各级信息主管部门应把宣传普及信息化意识、知识和技能列入工作日程,纳入考核体系。

企业信息化调查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武汉城市圈

一、引言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试验区的设立,意味着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严格限制,意味着武汉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而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已成为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标志。研究武汉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8+1武汉城市圈”(黄石、黄冈、孝感、鄂州、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和武汉)圈内城市的部分中小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在样本企业的行业选择方面,针对圈内城市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主要包括制造业及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以及电气能源业等6个行业;分层标准以圈内城市的行业和地区划分为基础,目的在于使每个城市的样本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信息化建设项目

样本企业在用信息化项目排名靠前的分别为自主企业网站、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CAPP)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余信息化项目的应用率均不足30%。在建信息化项目排名第一的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占样本总数的17%,其余信息化项目的在建率则处于9―16%这一区间内。根据诺兰模型提出的信息系统阶段划分标准,目前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信息化处于蔓延阶段向控制阶段的过渡时期。

(二)信息化制约因素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缺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技术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比例分别占到了62%、59%和55%。其他困难因素还包括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和企业领导不够重视等。

(三)信息化建设模式

企业信息化的推广过程中,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上下同行三种模式,在被调查企业中,59%的企业认为领导层是企业最需要接受信息化服务的人员,其次分别为管理干部、信息主管、市场经理和一般员工,比例分别为51%、49%、41%和12%,反映出企业对信息化实施前景存在较大地不确定性,比较倾向于由领导层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四)信息化需求状况

调查发现,企业最需要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所占比例达到了66%,以下依次为财务管理培训、客户关系管理培训以及电子商务培训,比例为47%、44%、40%。

政府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推动者,现阶段,68%企业最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而信息化建设咨询诊断、项目评估咨询和建设项目监理的需求比例分别为50%、26%和23%。

(五)信息化建设行业特点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具体的在用信息化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及建筑业企业建有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的比例超过了50%,其余项目在用率均低于40%;交通运输邮电业企业建有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比例都在42%以上,其余在用率不足30%;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自主网站的在用率较高,分别达到了75%、62%;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应用比例都达到了90%,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网络营销的应用率也在50%以上。电气能源业的自主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OA)、产品数据管理(PDM)、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在用水平较高,均超过了半数。

三、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一是层次越低的项目建设和使用状况越好,如企业自主网站的在用率为68%,在建率达到10%;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CAPP)、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在用率、在建率以及计划采用率为60%;ERP、CRM、SCM、PLM和HRMS等高级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使用率未超过20%。二是不同行业间信息化建设进度的差异较大,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电气能源业、制造业及建筑业的信息化项目应用率高于其他行业。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要从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成功经验,用典型引导观念,以先进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

2、选择重点分行业推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两型产业”,鼓励先进信息技术在两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和集成,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传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步伐。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政府指导的层次过渡。通过政府扶持信息化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道路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搭建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网络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①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南[Z].2006

企业信息化调查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商务

一、背景

企业信息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经济建设的重点,且发展日益迅速。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化作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复利器,其意义已愈加显现出来,推动着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企业自身业务的多样化,以及同其他企业相互间经济合作的频次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长足发展的重要性。截至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家,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IT投资成长速度达到15%,2008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规模超过两千亿元,预计2009~2011年三年期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整体规模将接近五千亿元。随着企业的升级转型,企业的信息化也进入到了转型升级阶段。企业主要围绕人、财、物核心三要素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发使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划分

1.初级信息化。企业在基础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IT初级应用:CAD/CAM、PLC、DCS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OA/MIS、MRPII与ERP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网络营销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实现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2.中级信息化。企业在基础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IT中级应用:CAD、DC8、FCS等信息技术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基本实现MRP/II,ERP主要功能,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OA/MIS、ERP的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网络营销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

3.高级信息化。企业在基础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IT高级应用:高度生产信息化,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制造、最优智能控制,CAD/CAM、DCS/FCS普及率达80~90%以上,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实现ERP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管理,ERP、8CM、CRM的普及率、覆盖率80~90%以上。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电子商务覆盖率达80~90%,全面实现协同电子商务,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实现零库存。

(二)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划分

1.起步入门阶段。主要是企业上网,建电子邮箱,网上商品信息:财务,人事管理,办公应用,计算机辅设计,生产控制等单项应用。

2.初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局部监控,人财物管理及网络营销,初步集成应用。主要是对企业的核心应用逐步监控,人、财、产、供、销有一个初步的集成应用。

3.中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及网络支付,综合集成应用。主要是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控制企业内外部集成的系统应用。

4.高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智能控制,供应链管理及协同商务,协同、智能应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总体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整体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在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中,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中小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其中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入能力。80.4%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入能力,其中,44.2%的企业接入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16.7%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14.0%的企业有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应用。

电子邮件系统是中小企业的主要应用。32.8%的企业具有电子邮件系统应用,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应用,52.3%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但是核心业务应用普及率普遍低于10%。已经应用ERP的中小企业仅为4.8%,86.2%的企业没有应用ERP,另有9%的企业没有明确回答,9%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展电子商务。调查显示,20.1%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效果不明显,19.3%的企业反映是资金不足。此外,还有缺乏信息化规划、业务与信息技术结合不紧密等,反映出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滞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加以解决。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在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技术日趋成熟的背景之下,中小企业虽然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但受制于传统信息化方式的过程繁杂与系统闭塞和电子商务功能的局限性,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效果普遍不明显,主要的集中在电子商务的开展上。企业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切实需求,亟需一种新的实践模型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全程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全程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面向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供应链协同融合为一体,实现企业贸易活动、内部运营管理及供应链上下游商务伙伴间协同等所有业务过程的数字化、电子化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以SAAS模式运行的全程电子商务能针对性的解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一)全程电子商务打通了企业外部贸易与内部管理之间的通道

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同时在进行着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和电子商务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模式注重于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作业控制、生产计划、采购管:哩、人事管理、库存财务和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来精细控制企业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管理。此模式下企业的计划与生产部门不能及时的接收到销售部门的订单数据,从而对该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分析市场前景,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的主动权,封闭的系统也不能灵活的处理与众多供应商的联系,以节约采购成本。总之,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不利于企业充分使用企业外部资源。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运用只是停留在信息流层面,没有与企业后台资源之间实现数据流通,导致电子商务不能参与管理企业的内部核心业务。正因为关联业务无法打通,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网上洽谈,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业务发展和信息化需求。

由此可见,长久以来,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是分开来进行的,两个系统下的财务数据、采购数据和销售数据没有进行合并而造成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不能迅速及时有效的响

应客户需求,使企业工作效率下降以及运营成本上升,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全程电子商务以供应链为核心,为中小企业构建一条由内部业务、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客户链接而成的完整供应链条。将企业管理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从传统的财务、库存、采购、生产、销售等面向企业内部的管理扩展到企业向前向后包括供应商和分销商/客户在内的整个供应链与价值链,打通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统筹分配供应链各级资源,进行业务协同优化产业价值组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二)全程电子商务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难度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三个阶段中,系统实施成本、开发周期、专业人才是阻碍企业信息化的“三座大山”。中小企业不像大型企业,有巨额的资金投入、专门的部门对系统进行调研、开发及维护以保障企业信息化的进程。采用以SAAS为应用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系统,能完善的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困境。

1.采用租赁模式,按时按需付款。市场上各个管理软件厂商的产品价格都十分昂贵,例如金蝶KIS全功能包最低版本售价超过两万,再加上周边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使得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率不足以作为企业决策者推动信息化的理由。SAAS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应用按需定制每年只需几百元资金投入,且不需要增加任何其他的硬件设备,从源头上降低信息化成本。

2.即买即用,快速启动业务。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生存,就必然要求信息化的实施过程要短,很难按照信息化标准要求流程经过调研、需求分析、编码、测试等阶段,而且中小企业的决策者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良莠不齐的管理软件市场来挑选合适的产品。SAAS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应用只需在服务网站注册即可先试用,如果满意则可缴赞成为正式用户,快速切入企业工作流程。

3.专业数据管理,安全高效。按照企业信息化的传统思路,需要先后购买服务器、安装软件、托管服务器,每一环节都需要有企业专业的人员参与。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完成后涉及到的数据安全问题,更是需要企业组织专业的IT团队对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SAAS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应用只需工作人员在一台普通电脑上打开浏览器录入公司运营数据即可,数据由服务商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降低中小企业在IT专业人才方面的成本。

四、展望与前景

目前计算机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涌现,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不难看到,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核心业务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也在增加。中小企业的市场大,需求也难以规范,由于设备和人员的限制,简单、便宜、实用的方案是大家一直追求的目标,仅仅有高级的技术并不一定能满足国内中小型企业,必须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才能适应这些群体。全程电子商务模式打破了当前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中的诸多局限,利用在线或无线网络提供“全程化”信息服务,打通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低成本化的中小企业信息模式必将在实践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毛华扬.全程电子商务发展及构架模型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9):95~97

[2]范德明.制造企业B2B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应用研究与实现,电子商务,2007(4):93~94

[3]张伯涛.论ERP与电子商务整合的必要性电子商务,2009(9):19~20

企业信息化调查范文6

(一)企业使用计算机情况

全区4241个工业企业中,拥有计算机20.7万台;99.1%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计算机,平均每个企业使用计算机49台;有25.3%的从业员工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计算机,每百人拥有计算机17台。从调查情况看,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高,但企业人员使用和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低。

(二)企业使用信息化管理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有91.4%的企业使用信息化管理企业,使用最多的财务管理为88.7%,其次依次是购销存管理45.3%、人力资源管理36.9%、生产制造管理29.2%、客户关系管理22.9%、物流配送管理11.7%,还有22.2%的企业选择了“其它”,主要是用于文档管理。可看出,企业主要还是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

(三)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

在被调查企业中,96.7%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互联网。有92%的企业使用固定宽带的方式接入互联网。从网速选择看,占使用互联网41.8%的企业使用1Mdps-10Mdps的宽带,17.2%的企业使用10Mdps-30Mdps的宽带,13.4%的企业使用30Mdps-100Mdps的宽带,8.3%的企业使用100Mdps-500Mdps的宽带,3.3%的企业使用500Mdps-1G的宽带,使用1G以上宽带的企业仅占7.1%。从整体情况看,存在着“宽带不宽”的问题。

(四)企业使用互联网情况

在被调查企业中,虽然有96.7%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使用互联网,但拥有独立网站的企业数占比较低,只有23.1%;从互联网应用上看,有60%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对本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从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的情况看,有89.4%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58.9%的企业使用网银,47.7%、46.7%的企业通过互联网了解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24.2%-21.3%之间的企业通过互联网与政府机构互动、信息或即时消息、员工培训、对外或者对内招聘等,在线提品只占8.2%。从以上情况看,企业使用互联网呈现多样化形式。

(五)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情况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86个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占比仅为2.0%,其中有自营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38个,提供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企业仅有4个;从电子商务交易金额看,全年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金额总计68.2亿元,电子商务只有少数企业看重,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不看好。

二、制约我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信息化技术力量较弱,人才缺乏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信息化人才储备和信息资源的占有是关键。调查发现,受地域和工业企业自身业务方面限制,企业缺乏既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又懂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制约全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亟需改进

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保障。政策扶持在营造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全区鼓励和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长期战略和优惠政策还不完善,可行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和第三方服务机制还欠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环境还有待改善。

(三)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低,信息高速不畅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工业企业互联网接入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较低。使用互联网、宽带接入分别为96.7%和92%,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4%和95.8%;宽带的实际速率与工业发达地区水平相差很大,存在着信息高速不畅的问题。需进一步宣传互联网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上网意识,同时,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铺平道路,清除障碍。

(四)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电子商务是利用网络进行的在线交易和商务活动,同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开放性等特点,代表现代贸易的发展方向。从调查情况看,全区工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仅为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上,对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在线营销、拓展企业营销渠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在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企业自营电子商务平台较少,提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不高,制约了全区工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推进全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坚持为企业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只有政府和企业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全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对信息化技术、生产管理、资金投入等进行可行性研究,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以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 引进外资、 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融资成本;政府方面应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的投入,减轻企业税负,加强宏观调控,利用相关扶持政策等,缓解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三)着眼企业发展,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远有效的激励政策,通过学习、培训、深造等方式来提高员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可聘请权威专家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信息化管理人才,承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使用新的信息化理念,结合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思维,优化设计,解决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深化普及应用,加快企业电子商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