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的作用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生物教学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除课堂授课外,还要实验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不可缺少一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实践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呢?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在国外早期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论”,后来是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国内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做”三者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教育先人们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好动与好奇心是进步的第一需要。”实践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课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共同点。区别在于环境,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等的不同。共同点都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了解关注生物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室外的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县是林业生态县,也是我省的旅游强县,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蕴含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却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有大型菌类种植场、笋竹种植、乌鬃鹅、鸡、鸸鹋场,这些都是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分别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很多场所都给我们课题小组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课题《对本县初中生物教学资源调查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中,参加的学生都得到了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进行的教学探究。由于安全、经费的原因,我们选了二十个自愿报名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课题的研究。

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对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我们进行每一次活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团结合作、友好相处;还要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美国一位有名的教育学家统计过后提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其专业知识智商方面只占3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方面却占了70%。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是在成材之前,首先要成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人文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极大兴趣。在参观鸸鹋养殖场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制作鸸鹋的鸟巢模型,模型里有鸟卵和育雏的雄鸟,鸟巢的形状及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在观赏太和洞的禾雀花时,让学生将采集回来的禾雀花分别制作成浸制标本和干制标本。把禾雀花的浸制标本与实验室鸟类浸制标本放在一起,虽然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但是它们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奇妙,也让学生们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敬重和热爱。我们还要求学生将禾雀花每一部分解剖开来与课本上桃花的每一部分对应上,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将课本要求掌握知识得到扩充。

在调查本地的生态环境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写出它们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还可以编成话剧,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扮演人类的同学坐在中间,其它同学将他抬起来。人类破坏环境的某一因素如:排污,废弃物等引起了水污染,水污染会导致其它污染,当说到污染会使食物链的某一成分无法生存时,扮演这一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将一个一个地离开,被抬着的扮演人类的同学会越来越孤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非常担心自己会掉下来。通过这个话剧的表演,让同学亲自体会到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将受到环境的报复,人类自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3、培养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生物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年春节前县城都有花市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春节前逛花市时,把所见所闻写成科普小记,看谁观察得多、观察得仔细,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花卉的名称、学名、习性、结构及生理特点……甚至经济、实用、观赏价值等,以及一些寓于其中的故事和象征。遇到不懂的可以询问卖花者,在同学们上交的科普小记中学到很多课本没有的生物知识,例如“猪笼草”有吃蚊子的功能,也有“猪笼入水”的寓意。收集各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知识,让他们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

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开始,从心理生理方面他(她)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太多的东西想知道、要交流、在师长的帮助下去学习有用的知识。例如:有学生讲到他们生理、甚至心理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她们学习和生活。我就趁这个机会给他们讲解有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

家庭也是生物知识应用较多的场所之一,在学习营养物质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本中国营养学会的《平衡膳食宝塔》的图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合理的配餐,尤其是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掌握科学合理的膳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不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们的家居环境是否对健康又影响,这也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装修、绿化、家私等会带来污染吗?家居的污染有哪些呢?除了我们课本上讲的外,同学们还提到了室外的噪音、光污染、灰尘、有毒废气等等,并作相关的调查。这些无处不在的生物学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让学生培养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在活动中学习生物知识,在游戏中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学生习惯了看到周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学生的学习力,只有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四、课外实践活动对教师有更高的提升

生物科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它打破课室局限的范围,延伸到大自然中,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当,会出现只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课题研究刚开始的一、两次课外实践活动回来,有的学生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内容是写我们这次外出是如何好玩……,写成游记了,一点生物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完全忘记了外出前按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这就忽视了我们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收到效果,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需要师生的配合默契,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起到主导的作用。开始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控制好的,虽然,我们选出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的,相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彼此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基础知识、体力方面、对不同生物的兴趣不一样,是否都能按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完成,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和要求,及时、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每次活动后,师生们都要总结,总结的核心是我们是否完成了这次实践任务?我们学到了那些生物知识,遇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出一些有关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讨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对于课外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严重不足,所以往往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对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常态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开展多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对老师的成长也是一种推动力。每年中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物课堂。有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没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既寓教于乐,在提高生物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有多次的师生活动,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一个成长环节,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从学生长远目标看,我们应该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七、八年级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课外探究活动 意义 方式 注意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广大教师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将生物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起来,对教学成效和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一、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1.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探究活动能够释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满怀着期盼、愉悦的心情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之中了解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验证所学理论,这既是巩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次实践活动,又是缓解学生身心压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的延伸活动。

2.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拓展生物教学空间。45分钟的生物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生物学习需求,也无法全面展示生物科学研究的精彩。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能够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与规律,为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拓展了教学空间[1]。

3.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课堂侧重于知识点掌握所不同的是,课外探究活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相互协作等形式,验证、发现和归纳生命现象、生物活动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方式

1.运用校园生物园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开辟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生物园地,有的是专门服务生物教学的场所设施,也有的与学校苗圃花房等综合利用。校园生物园地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有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内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验证光合作用的趣味小实验,既可以是简单易行的,又可以是稍微有难度,具有一定科技性的,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开展分析研究,强化他们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过“植物相片”的小实验活动,这样的趣味实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研究的神奇性和形象性,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2.结合生物学习内容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紧密,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例如,在教学《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以6人为一组,开展现代生活中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设计出调查研究方案,对调查时间、调查指向群体、调查方式方法、人员分工、成果梳理等环节进行了细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社会生活、家庭社区之中,开展对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他们的视角分析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不仅巩固了生物学习内容,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总结梳理能力。

3.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初中生物教学与当前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连接这些方面,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开展专题实践活动是承接这一任务的较好载体,例如在教学《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调查,运用课余时间从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多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并走访社区群众,了解他们对当前环境保护状态的满意度及需求,上网搜集资料撰写有关本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及改进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的撰写既可以以学生个人名义,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笔者还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了交流评比,筛选出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完善,最终形成对本地区环境保护状况的深度调研分析转交给有关部门,受到了好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4.利用课余生活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生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生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与生物有关的兴趣小组并给予指导,要求他们拟订科学的计划,有序开展各类研究活动,重点了解当前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状况、科技成果,以及生物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运用,让他们感受到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生物科学与生活同在。在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了解将更深入,学习兴趣也更浓厚[2]。

三、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注意点

生物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活动的实际成效,又要注意安全等各方面因素。一是要充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把关及活动的指导,都要注意尽量避开具有危险性因素的内容与环境,让学生远离意外伤害,选择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活动,或是教师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二是要制订切实可行实施计划。在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将活动分解落实到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之中,与教学进度同步推进,做到有序开展、重点突出,切不可盲目跟风。三是要发挥学生团队协作作用。在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中,更多的是应当倡导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以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整合活动资源,同时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外探究活动的作用,充分认识并有效推进这一工作,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2]。它用详实的历史资料描述科学家们在生物学领域的创造与发现,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物科学史例证材料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追寻生物科学成果的产生及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尝试理解其本质,明晰其研究方法,探寻其研究的路径。由于生物科学史即有丰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又包含有科学精神等内容,因此,将生物科学史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就明显地呈现出来。

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专业性较强,其中就包含很多逻辑性强且较难理解的生物学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恰恰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的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这些知识点时,就要积极探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恰当引用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料,不但能有效地建立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情境,而且还会在生物科学史事的叙事情境中自然顺畅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即会被轻松吸引,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的佳境,形成了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实施。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介绍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以此为线索,引出什么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特点;在讲述条件反射时就向学生介绍巴普洛夫的实验过程:利用狗吃东西时会分泌唾液的现象,在每次喂食之前都发出铃声,将铃声和给狗喂食结合起来,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只要铃声一响,狗就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进而揭示了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及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由此可见,恰当的引人生物科学史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求与了解,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完成。

二、有助于理解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掌握重点和难点

生物科学史不但展示了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发现过程的史实,也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探究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可以充分详实的引导出教学内容中生物学知识的演变、发生、发展过程,渗透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有益于切合认知规律。例如我们在讲授植物《光合作用》时,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500多次的实验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植物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到1785年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源自于水的结论,在1939年被科学家鲁宾和卡门使用氧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所印证。”[6]这一史料的介绍,阐明了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明晰了光合作用的本质(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软件,让学生观察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过程,这样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运用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例证进行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史实,其中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3]。生物学家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这让学生对类比推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这种科学方法存在局限性,也就是结论没有通过实验的验证。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如何证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巧妙的引入了生物科学史中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及其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成立,并发展成为遗传学理论。摩尔根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学说,都以实验来检验正确与否。这样学生可以感悟科学发现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崇尚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是对科学知识、科研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的了解程度[4]。生物学课堂必须让学生摒弃被动学习的传统陋习,注重运用生物科学史中的具有严谨科学研究态度的例证,让学生了解科学成果产生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从生物科学史中可以看到,青霉素的发现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求真务实态度的成果;孟德尔遗传规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潜心研究了八年,最终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由此看出科学史料的渗透,利于塑造科学素养,培育崇尚科学精神。

五、有利于培育理想信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生物科学史料见证了生物科学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展现了科学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每一个科学成果的产生都是科学家们坚持信念、积极探索、无私奉献的结果。课堂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料,就是充分重视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有效选择适合的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真正了解科学家发现生物科学本质结论背后的顽强意志和信念[5],其始终如一的探索精神,勇于为生物科学毕生奋斗的高尚情操。“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的问世是孟德尔、摩尔根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分别在豌豆杂交实验和果蝇性状的遗传试验中最终发现的三大遗传规律,这正是一种人生理想信念的体现。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生物科学史料在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还学到了科学家们为生物科学奉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思想品格,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史的重要作用。将生物科学史准确运用的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完善学科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在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燃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了理想信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鹰.新课程中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

[2]李月仙.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2).

[3]陈曦.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9).

[4]赖小琴.民族地区科学素养调查的现状与前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5]韩小春.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25).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4

大学期间,每一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智力潜力开发、专业知识储备、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通常与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活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会给学生带来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使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用生物科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常化,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生物科学;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研究和调查发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他们要求高、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大、个人成材欲望也很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比较差,情绪不够稳定,大学生又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的群体。[1]他们各项心理障碍易发的指标都比较高,而且差异显著。

有些高校的个别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又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治疗,最后导致精神障碍并退学。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上大学后,在激烈的学业竞争等压力下,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失衡现象,继而出现挫折感。

1.角色转换的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科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2]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人与人之间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学生由于交际困难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同时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会加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学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贫困。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 %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受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

4.内心情感困惑和危机。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性困惑问题,大学生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压抑。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产生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个体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等。埃利克森指出,如果个体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关怀,而被忽视、抛弃,受到敌视,他们长大后就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并产生神经官能症的精神防御症状,他们将用这种方法去应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再如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消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也会诱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3]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结构与要素

压力和挫折是人生的伴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应付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般都比较顷利,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所以一些学生耐挫折力不强,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汉斯•薛利博士提出的,他因此被称为“压力之父”。汉斯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心理学家对压力感兴趣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当时美国少数大学专门设有压力课程。近年来关于压力的研究和压力处理在心理学界颇为流行。

生理学的角度说,人体受到内外环境因子的刺激都会产生反应,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但是如果反应是消极的,那这种反应就会变成所谓的压力,因此说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不仅有害的刺激会引起压力,就是受欢迎的,令人愉悦的刺激也会带来压力。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大学生活中有压力是正常的,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控制能力,就可能引起心理、生理问题。[4]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在大脑功能范围内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在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神经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挫折既包含挫折情境,也包括挫折感受。挫折情境与挫折感受是有联系的,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挫折感受也就越明显。但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的刺激引起反应的关系,而是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中介变量的核心要素是人的认知方式和挫折承受力。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不是那些挫折、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的大脑对于它们的看法,以及用来应付的办法。这与个体固有的心理承受力有关。

挫折承受力又称耐受力、容忍力等,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接受程度的大小,即个体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在生活中,挫折的出现难以避免,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人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有的人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这与个人的挫折有关,挫折是指引起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挫折的高低与挫折承受力成正比,承受力强的人挫折必然高,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小,消极影响少,不气馁不动摇。承受力差的人挫折必然低,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大,情绪低落。心理饱和是指心理承受力已到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如学生开始做作业时,速度快,答案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上班族做同样工作,久而久之,可能出现“干腻了”的心理饱和现象。心理饱和负面能量很大,许多不良事件就是由它而起。对于心理饱和这种“不安定因素”,我们应有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应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让它远离生活。

虽然挫折承受力是个体对挫折经常性的、总体的表现特征,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相同的承受力,对于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并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把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视为正常的人,所产生的反应可能是平静的,而认为“不该”的人可能引起难受、焦虑、自责。因此,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质和量所引起的挫折反应的质和量可能会有不同。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1.思想基础;2.个性特征;3.生活经历;4.挫折准备;5.期望水平;6.挫折判断;7.防御机制;8.生理因素。

三、从生理学联系到心理学的角度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从生物学联系到心理学,适应是指人在碰到压力和挫折情境时,对引起压力和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改变主观态度或客观条件,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行为反应。所有这些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完成的。常见的方式有:

1.培养合理化意识。合理化意识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目标无法达到或行为不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接受。虽然这些理由往往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是不客观的、不正确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说服、安慰自己,以减轻心理痛苦。

2.培养补偿意识。补偿意识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式,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如某学生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很好,于是拼命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些学生厌烦学习,因此,在课余时间里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参加各类活动,以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多方面的联系,以得到社团或群体的认同。

3.使情感得以升华。人原有的行为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如果将这些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这一过程便是升华。这是一种增强心理承受力的积极的形式,一方面转移、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的平衡,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价值。

4.要合理宣泄。当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及时排解将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时就需要把心理压力释放一点。宣泄主要指将多余的激烈的情绪能量释放出来。大学生应把个人的忧愁、烦恼与不平随时倾诉出来。当苦恼时,找自己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即使是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身体和心理健康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大,生理机能越高,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好,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佳。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21世纪的人才,所谓人才者,首先是适应竞争机制的,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从而为社会发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莉莉.“把脉”大学生心理健康[N].海南日报, 2004-04-07.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05).

[3]戴兴玉,汪洪梅,宫勋,白晓薇.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05).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5

一、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节中首先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例如,在介绍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实验操作过程上找答案,惟独忽略了“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想到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强调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联系“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观察不到细胞质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这样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一种理想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实验结果明显可靠,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这些讲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接着提问:恩吉尔曼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何要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了氧气和光线的影响,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再问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这样学生就自然得出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结论。

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而且还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而生物学正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生物学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好时机。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了解学科间的渗透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知识的发散。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化学的发展关系密切。也正是由于理化知识的介入,才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关于产物之一的O2究竟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来解决的。再如,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纸层析法来达到目的的。

四、利用光合作用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6

一、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讲,现代多媒体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实物、模型和挂图等传统媒体在体现”直观性原则”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目标小,展示时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且缺少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此外,教师口头描述多,造成了教学冗余,减少了引发学生顿悟的教学时机。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能够更好地贯彻”直观性原则”,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愈容易高度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现代化的多媒体综合应用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新的时尚,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按照以上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品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更为方便而快捷,减少了教学中知识传授所占用的时间,为教学目标的优化创造了条件。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画面、录像、投影等教学媒体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能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放慢速度,或重复讲解,或增删内容。使教学中该强化的内容得到了强化,该淡化的得到了及时的淡化,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

3、教学相长,夯实教学功底

运用现代化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加强直观、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扩充容量、优化教学目标。但是要发挥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的学习为先导,确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要逐步掌握现代电教设备的操作方法。此外,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烂熟于心,还要依照所用媒体来整体设计教学过程,构建起科学、完整、合理的教学结构,并且反复推敲对学生思维引导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教学语言的科学表达和媒体运用的有效组合等。

4、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

二、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可以不用课件,一些使用实物、挂图、模型可以讲解清楚的内容,应尽量使用实物、挂图、模型,只有对那些复杂、抽象,很难讲清楚,而使用录像又不能调动其运动的前后顺序或控制其变化速度甚至更改显示画面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交互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教学重点,难点才能突破,才能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不能代替实验和实践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和实践是不能够被信息技术替代的。我们不能够认为有了网络上的虚拟青蛙解剖,实验室就应该找不到青蛙的影子了。在实验中,使用模拟和录象可以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但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实验。反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加完整和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