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弹性的概念

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翻转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 高等院校 “西方经济学”课程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很多学习者缺少创造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学者将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以便能够彻底扭转这一局势。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进行知识答疑、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等活动。当前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已有的研究结果拓展了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方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案例还不够丰富。本文将在介绍翻转课堂模型的基础上,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优化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介绍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教授Robert Talbert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课中,学生通过快速完成少量的测验、解决相关问题等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该教学模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做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是这一教学模型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学”,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容易使教学走入极端,影响教学效果。

在以上教学模型的基础上,钟晓流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和Benjamin Bloom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用于翻转课堂中,构建一个太极环式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并重的翻转课堂模型。在太极环式翻转课堂中,师生充分运用社会环境、云端资源、学校环境和学校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包括课下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的记忆理解、课上师生互动完成的知识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等环节。在该教学模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以便为后来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的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为个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整体,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充分利用,研究的中心理论为收入理论,研究方法为总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微观经济学部分比较贴近现实,稍微容易理解一些,宏观经济学部分距离生活较远,抽象性更强,比较难理解。西方经济学整个内容体系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扎实的数学基础并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观察能力。然而,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与社会观察能力,且高校招收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文科出身,其数学基础略显薄弱。为此,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感觉困难,甚至厌恶或者放弃其学习。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一些专家和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能够解决现存的困境。本文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下知识传递和课上知识内化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分别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构成。

1.课下。教师要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初步完成资源的学习,以此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例如,弹性理论,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作PPT课件、教学视频和测试题库等学习资源,其中PPT课件中包含弹性的概念、计算公式、经济意义、类型、影响弹性的因素、基本的应用等内容,教学视频是对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将商品分为弹性无穷大、富于弹性、单位弹性、缺乏弹性和完全无弹性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如何改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测试题库中是一些针对弹性概念、影响因素、基本计算和简单应用等设计的题目。学生利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或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交流工具获取教师制作的学习资源,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自身情况观看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参与网络课程、检索网络资源、进行自测练习等活动。如果懂了,学生可以迅速跳过:如果没懂,学生则要将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反复观看,并仔细思考或做笔记,把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电话等交流工具向教师或同学求助,或者将其拿到课上进行解决。通过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弹性的概念、原理、基本应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知识传递的过程。

2.课上。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协作完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针对反馈后的问题,师生活动进入下一个互动循环,以此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还是以弹性理论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以“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这两个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经济现象创设情境,抛出“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低总收益也低,而有些商品价格虽然低但是总收益却高”的问题。学生根据课下学习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给出问题的答案,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不同,这些答案并不一致,有些答案不对,有些答案虽然对但是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示学生要从需求价格弹性的视角考虑,指出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是缺乏弹性的,即使价格降低但需求的数量也提高不了多少(因为维持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粮食数量是一定的),而生活奢侈品(比如珠宝首饰)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价格稍微有些降低需求的数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因为珠宝首饰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装饰品,它的需求量可以是零也可以是无穷大),并给出实际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结果以便其能够深刻体会出需求价格弹性的奥妙。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为什么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富于弹性”“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哪些商品又是富于弹性的”等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答,逐渐构建了关于弹性理论的知识体系。教师用“如果你是化妆品厂中负责销售的主管,你会提出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厂里收益的企划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药厂(不生产滋补药品)的呢?” 这个实践应用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掌握弹性理论这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如果解决得不好,说明有些内容还有待于师生进一步互动、协作,直至完全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践。通过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作,学生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及应用创新。

四、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实现的对策

为了保证“翻转课堂”模式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者需要重新定位,共同努力。

1.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督促者,不仅要提供课下的学习资源并监督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还要组织课上的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进行综合测评。学习资源包括自制PPT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灵活驾驭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还要会使用屏录软件制作课件,并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的技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多活动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课下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和PPT课件,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并在互联网中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用网络或电话等工具向同学、教师求助或者用笔记下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讨论,自觉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上要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仔细倾听教师、同学对该问题的看法,不断地反思并完善该问题的解答。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完成其学习活动。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律性和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3.学校。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保障者,主要从时间、资源等方面进行保障。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完成学习资源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重新安排作息时间表,例如,要把自习课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安排,要控制作业的数量让学生课余有可支配的时间等等。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不管是课下教师学习资源的制作和传递、学生学习资源的接收和学习,还是课上师生互动和协作研究,都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等资源,学校要这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确保这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转课堂在教学软环境和硬件设施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社会。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社会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主要从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在政策方面,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更新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在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快速课件和视频的制作工具,开发学习支持系统以便教师能够实时追踪每位学生课下的学习过程、锁定多数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研发配置性能高的服务器以提高网速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翻转课堂要求社会在政策、技术方面给予更高、更好的支持。

五、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转课堂中,首先是课下知识传递,其次是课上知识内化,而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和督促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具体情况,以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

[3]王彩霞,刘光然. 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4]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5]周路. “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12).

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弹性 零售企业

文献综述

1992年,中国零售业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20多年来,零售业态从以百货店为主的形态发展为多业态共同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国零售市场不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的竞技场,更是国际知名零售企业的竞技场。由于零售企业竞争加剧,如何选择业态?如何认识业态的本质?如何将业态的特定本质为我所用,转化为零售企业的竞争利器?成为零售业理论与实践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借用经济学弹性理论,对各零售业态是否存在弹性差异,如何运用业态弹性差异调整企业经营战略进行初步研究与探索。

决定零售业态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方虹(2001)认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是一切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谷永芬等(2004)认为零售业态的产生与演变和收入、消费有一定关系。鲍观明、叶永彪(2006)认为业态演变与一地区或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并以英国学者J.B. Jefferys研究英国居民生活水平与零售业态的发展关系密切为例,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鲁敏、乜标(2010)认为各零售业态存在与否主要由该业态的顾客让渡价值决定,即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决定。上述研究成果虽然没有涉及零售业态弹性,但为零售业态弹性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的分析视角。

概念与设定

弹性是指两个有函数关系的变量之间,自变量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相对变动的程度;弹性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度。

零售业态弹性是指,零售企业所经营的商品价格、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收入、零售技术应用、消费者偏好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市场事件等因素的变化,对零售业态的销售量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零售业态弹性反映了零售销售量对上述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鉴于前述零售业态研究成果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设定: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现实的消费能力;以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对不同零售业态销售量的影响为业态弹性系数。

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第一,根据经济学弹性理论及计算公式,当自变量为GDP时,假设Q为零售业态销售量,Q为零售业态销售量变动的绝对数量; X为自变量GDP,X为自变量GDP变动的绝对数量。 Eg代表以GDP为自变量,以各业态销售量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的零售业态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按Eg绝对值的大小,把业态弹性分为四种:Eg>1,为富有弹性。即GDP的变化,引起销售额的变化影响较大,如果GDP变动1%,销售量的变动则超过1%;Eg

第二,根据经济学收入弹性理论,当自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时,设Ei代表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以各业态销售量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的零售业态收入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经济学收入弹性理论认为,当收入弹性系数为正值时,代表销售的商品是正常商品;当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时,代表销售的商品是比较高档的商品;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 时,代表销售的商品是生活必需品。工艺美术品、各种高级消费品、旅游业以及其他奢侈品的收入弹性较大。

(二)数据描述

目前,中国零售业涵盖百货店、超市、大卖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仓储店、网络商店等十余个业态。笔者选择零售市场占有率比重较大的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三个业态2011和2012年销售额的增长率数据(数据摘自商务部网站,该增长率为名义增长率)为因变量;当年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数据(数据摘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其中GDP年度增长率由笔者转换计算为名义增长率)为自变量,如表1所示。

(三)结果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对零售业业态发展的影响。根据弹性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如下:第一,百货店业态的弹性系数=百货店业态销售量增幅/GDP增幅。

2011年,Eg=20.1/17.45=1.15>1;2012年,Eg=10.3/10.12=1.017>1。 数据显示,百货店业态富有弹性。

第二,超市业态的弹性系数=超市业态销售量增幅/GDP增幅。

2011年,Eg=14.9/17.45=0.853

第三,专业店业态的弹性系数=专业店业态销售量增幅/GDP增幅。

2011年,Eg=10.9/17.45=0.624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对零售各业态的影响。第一,百货店的收入弹性系数=百货店销售量增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2011年,Ei =20.1/14.1=1.425>1;2012年,Ei =10.3/12.6=0.817

第二,超市的收入弹性系数=超市销售量增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2011年, Ei =14.9/14.1=1.05>1;2012年, Ei =8.7/12.6=0.69

第三,专业店的收入弹性系数=专业店销售量增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2011年, Ei =10.9/14.1=0.77

当然,对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的业态弹性的分析结论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笔者经初步研究认为,百货店是富有弹性的业态,超市及专业店是缺乏弹性的业态,如图1所示。就零售业而言,业态的发展是动态的,新型业态还将在零售业发展进程中诞生。所有零售业态都会对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及其它市场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较为普遍应用的两种类型是: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也有完全无弹性的业态,如某类具有不可替代属性的药店。

应用研究

(一)业态弹性差异体现零售业态应对市场的能力

自2010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两年衰退,零售业的各种业态都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而富有弹性的专卖店、百货店受影响较大,销售量下滑幅度较大,特别是专卖店,出现较大面积的倒闭关店情况,而缺乏弹性的超市和专业店等业态受影响较小。

当市场出现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时,弹性较大的业态容易受到更大影响。以2003年我国出现的“非典”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比较两个典型零售企业:在沃尔玛1979-2012年的销售额和王府井百货2001-2012年的销售额的对比中发现,从沃尔玛的销售数据中几乎看不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显著影响,其销售量持续增长,只是增长幅度有所变化,如图2所示。而从王府井百货的销售数据中能看出2003年的“非典”因素对其销售量的显著影响,2002年其销售额是33.3亿元,2003年销售量下降至31.8亿元,销售量的下降正是“非典”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如表2所示。

(二)业态弹性差异主导零售业态间的定价差异

富有弹性的零售业态诸如百货店、专卖店等,缺乏弹性的零售业态诸如专业店、超市、大卖场等,这些零售企业各具明显的差异和特点。虽然直接打折、购物赠物、购物赠券、积分返利、会员折扣、购物抽奖、特价区等会成为各零售业态常用的营销手段,但“天天平价”会成为超市和大卖场的定价策略,“店庆营销”、节日促销成为百货店营销特点。

1.超市“天天平价”的定价策略。超市业态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营的商品基本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弹性较小。始终如一的低价策略成为超市业态经营的“杀手锏”。对于弹性较小或缺乏弹性的零售业态,并不适合“价格战”的竞争手段。

2.百货店“店庆营销”的营销战略。百货店经营的商品弹性较大,所以定期举办“店庆营销”类的营销活动能够取得显著的销售额业绩。

(三)百货店的业态属性制约其发展大规模自营制

百货店的业态属性决定其不能经营具有同质性的商品,其经营的商品具有两个特点:显著的差异性和较高的市场辨识度。这些较高品质的品牌商品价格弹性也较大,所面临的需求市场不易人为掌控。张艳(2010)认为百货店对经营模式的选择具有自,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模仿。

参考文献:

1.张艳.论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时代,2012(25)

2.方虹.零售业态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0)

3.谷永芬,刘颖,刘月梅.中外零售业态的比较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4.鲍观明,叶永彪.零售业态演变规律的综合模型构建[J].财贸经济,2006(4)

5.鲁敏,乜标.顾客让渡价值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战后日本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

6.吴志清.经济学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曼昆.经济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就业弹性;弧弹性;双对数模型;变截距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11-0053-0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进未能同步扩张日益成为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难点所在,并受到了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思路之一是考察就业弹性,这一思路实际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依托,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视角来考察就业量的演变趋势,它在理论上是完全自治的,因而为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研究者主要从计算方法、计算口径、变动趋势和变动原因等各个层面对就业弹性作了大量实证研究,但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当前的研究集中于就业弹性的静态测算和走势分析,而未能在经济演进的背景下对就业弹性进行更深入的动态考察。更重要的是,由于对计量技术的把握尚有欠缺,对就业弹性测算方法的准确性问题至今缺乏较系统细致的讨论,对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论常存在抵牾之处。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说明对就业弹性测算方法仍需更深入严谨的探讨。 笔者力图在全面梳理国内外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在动态考察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背景下,通过设定新的计量模型,运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测算和分析了中国的总体及分产业就业弹性值。

一、就业弹性测算方法

就业弹性的本意是考察每单位GDP的增长能带动多少单位就业量的增加,对这一概念反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进之间关系的“优度”一直存在争议。基于笔者的研究目的,本文不涉及有关就业弹性经济意义的评论,而专注于回应对就业弹性测量方法的批评。

(一)研究路径

从对当前文献的考察来看、就业弹性测算技术的发展路径大体可以描述为:初期研究都以弧弹性方法为起点,进而转至使用以双对数模型为基准的计量模型,但在双对数模型的使用上则产生分岔,下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回顾。

弧弹性方法是指依据弹性的定义,采用中点公式直接计算的方法。这一方法简单易行,所需数据少,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如Rao&Bhanoji(1992)、ILO(1999)、张车伟等(2002)、蔡等(2004)均采用此方法计算就业弹性的逐年值。但就经济分析而言,这种方法实际上把就业人数增长完全归因于经济的增长,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意义不完备;就技术层面而言,这一方法也没有任何拓展空间。而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测算就业弹性可以有效地克服弧弹性方法的上述不足,计量模型不仅经济意义充足,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等因素的作用都可以包含到截距中并具有容易扩展的优势,既可以增加自变量,也可以据此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而对就业弹性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考察。

计量分析依据所采用数据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回归方法,但其基准模型通常采取如下形式的双对数模型:

lnL=αL+β1nY+u

在对双对数模型的运用上,经济学家发展出两条路径:

路径一:使用新的计量方法,由O13回归乃至更复杂的GLS回归和最大似然回归等经济计量技术。

大体而言,双对数模型在初始阶段的运用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OLS回归,得出某一时间段的就业弹性值。这一方法虽然存在无法测算就业弹性逐年值的内在缺陷,但仍为国内外学者广为使用。通常的做法是将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拆分为若干时间段,进而测算出不同时期的就业弹性值并进行趋势判断,如ILO(2000)、张本波(2002)、赵建国(2003);第二种形式则是通过对横截面数据进行OLS回归测算出就业弹性的逐年值,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某一国家的省级数据测算出该国的GDP总量及分产业的就业弹性逐年值。这一方法目前仅见国外学者所使用,如Padalino.&Vivarelli(1999)、ILO(2000),国内学者则未见使用。

但上述两种方法仍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种方法通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如果不对时间序列数据拆分,计算出的结果分析价值很小,而拆分又会遇到样本容量太小,回归结果可靠性低的问题。这一点在对中国就业弹性的研究中尤为突出。第二种方法通常不会遇到样本容量问题,但计算结果又严重受制于经济体的数据结构,计算出来的结果常常偏高,可信性同样偏低。

为了解决数据结构和样本容量的问题,经济学家又将面板数据引入就业弹性的研究之中,通过GLS回归测算就业弹性的时期值。当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测算某一经济体随时间而变的就业弹性时期值,如Solimano&Andres&Guillermo(2002);一是测算某一经济体随样本成员而变的就业弹性时期值,如张江雪(2005)。

路径二:设定新的计量方程,通过添加新的控制变量以期求得更为精确可靠的弹性值并揭示更多的经济意义。

从数据类型的角度而言,上一条研究思路基本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国外学者在面板模型的基础上,又从解释变量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尝试。如Daniel&Asep&Sumaao(2007)所言,对就业弹性的原有研究只注重劳动力需求移动的研究,而完全忽视了劳动力供给移动的研究。因而经济学家开始将供给因素纳入计量模型的设定之中。如Sdimano&Larrain(2002)将实际工资纳入解释变量,Daniel&Asep&Sumarto(2007)则将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率纳入解释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新增解释变量的选择都对应于研究者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而非简单地解决零条件均值,从而求出更精确的估计值。就业弹性的这一最新研究思路在下文的研究中同样得到鲜明的体现。

(二)简要评论

从对当前研究文献的回顾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尚存在缺陷,而如何解决这方面的缺陷,正是本文尝试设定新模型的意义所在。

首先,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毫无疑问是今后研究的主流,就已有文献来看,目前仍未将更复杂的面板数据模型用于测算就业弹性的逐年值,而就业弹性逐年值的测算是进行更深人研究的数据基础,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研究的缺憾所在。

其次,尽管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考虑除需求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但仍缺乏基于经济演进的研究视,角,这也是当前国外研究者对就业弹性测量方法最重要的批评意见,从理论上说,经济总量扩张会对

就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直接的规模效应,即各产业GDP的增长会增加各产业的劳动力就业量;二是间接的结构效应,即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引发就业结构转变,使劳动力从一个产业流向另一个产业。因此,对就业弹性较完备的测量应能区分这两种效应,说明某产业的就业吸纳量哪些是由于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哪些是由于产业扩张导致的。但正如Kelly(2000)所言,现有的测算均无法区分总量GDP和各产业GDP的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二、方法论和计量模型的设定

本文的研究将表明,将上述两种研究思路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固定影响的变截距模型,设定新的计量方程,就业弹性测量方法的上述不足是完全可以改进的。在此,笔者将详细探讨这一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

(一)变截距模型的基本思想

随着计量经济技术的发展,理论上我们可以利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变截距模型求得就业弹性的逐年值。鉴于变截距模型在就业弹性测算的应用中很少,笔者先对其基本原理略作介绍。

变截距模型的回归方程形式如下:

ylt=et+X′itβi+μi+εit= 1,2,……N t=1,2,…T (1)

在以上面板数据模型中,Xit是 1×k维解释变量向量,βi是k×1维系数向量。μi是个体效应,εXit是残余扰动项,根据对山的不同假定,面板数据模型被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即效应模型,如果μi是一个不独立于X’。的个体常数,则称固定效应模型,如果μi是独立于X,的随即误差项,则称随机效应模型。

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的常用检验方法是Hausman检验,其基本思路是在μi与X'it独立的零假设下构造统计量,检验在零假设下的B估计量是否严格异于备择假设下的估计量,如果拒绝了零假设,就认为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不能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就是合理的。随机效应模型是对固定效应模型加上了更强的假定,是它的一个特例,或者说,Hausman检验是在用来识别数据是否满足一个更强的假定的特征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是一种更为谨慎的策略。

在许多研究中,代表个体特征的一些变量或者是由于不可观测或者是出于研究方便便而没有被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但是这些变量又明显与被考察的自变量Xit相关,这时,可以允许直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而省略Hausman检验的程序。在本文的研究中,像固定资产投资这样的因素显然对就业有重要影响,同时它又与总产出高度相关,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就要求忽略这种相关性,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加之中国各省份在地理经济特征上的巨大差异,我们有理由认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是无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这也是在此处没有进行Huasman检验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依据。

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对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可以将μi作为虚拟变量来处理,亦即生成N个虚拟变量用OLS回归来估计,可见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每一个μi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参数,与随机效应中代表残差项是不同的,固定效应模型会损失一些自由度,这也是放弃对模型的更强假定的代价,对随机效应的估计通常采用GLS,不存在损失自由度的问题,所以对于截面个体太少的一组样本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就无法进行回归,笔者只能将部分区域加以合并再进行回归。

(二)经济演进就业效应的计量模型

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基础上,笔者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lnL8pt=Cltβ2tlnY8pt+β2tlnYtotpt+λ1+upt (2)

式2中的上标s代表各产业,下标p代表各省,L8pt、8pt分别是第p个省产业s第的就业量和GDP,Ytotpt是第p个省第t的GDP总量。这一模型有两个特点:(1)该模型中两个待估的弹性系数β1和β1是随时间可变的;(2)该模型能有效地区分出经济扩张的两种效应。在方程(2)中,β1表示直接的规模效应,即某一产业纯粹由于自身规模扩张带来的就业弹性的变动;β2示整体效应,即由于经济整体扩张所导致的某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的变动,将(β2-β1,)即是上文所说的间接的结构效应,如果结构效应为负,那就意味着即经济整体扩张导致劳动力从本产业中转移出去;如果结构效应为正,那就意味着经济整体扩张导致劳动力从其他产业转移到本产业之中。

从理论上而言,可以直接将省级数据代入方程(2),但是考虑到中国不同经济地带的情况差异很大,如果直接利用全部省级数据进行CLS回归,离差越大的样本取值在计算中所占的权重越大,这会导致就业弹性的估计值偏高。更严重的是,这样回归出来的系数也是不显著的。为克服这一缺陷,笔者将全国分成四大经济区域,先分别计算各大经济地带的各产业和总量GDP的就业弹性,而后以各大经济地带在全国分产业和总量GDP的比重为权数。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全国分产业和总量GDP的就业弹性。

三、测算口径与数据来源

在研究和测算就业弹性时,就业弹性的测算口径,即是否考虑隐性失业是基于发展中国家背景的一个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因变量的取值,所以有必要在此加以说明。

目前尚未见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涉及这一问题,但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大体来说当前国内研究分为两派:一派以张车伟等(2002)、齐建国(2002)、常进雄(2005)等为代表(姑且称为名义派),他们的研究都以统计年鉴上的名义就业量为依据,不考虑隐性失业问题。而另一派以龚玉泉和袁志刚(2002)、邓志旺等(2002)、吕民乐(2006)为代表(姑且称为实际派),他们明确指出,由于隐性失业的存在,基于统计数据计算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并不是真正的就业弹性,而仅是名义就业弹性系数,实际就业弹性应该以有效就业为基础。

笔者认为,从稳健性估计和分析意义的角度来说,对就业弹性的测算不必考虑隐性失业问题,直

接采用名义就业量是更为可取的做法。首先,实际派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有问题的。“隐性失业”一词来源于发展经济学,其精确定义是指那些边际生产力大于0而又小于其制度实际工资(IRW)的劳动者。由此定义可以看出,隐性失业者同样创造GDP,只是“人不敷出”,如果我们在计算GDP就业弹性时,将其从劳动力投人中扣除,实际上是否认了他们对GDP的贡献额,这是不合理的。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据此测量就业弹性并对之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向下偏误。其次,中国劳动统计体系尚不完备,城乡分割制度在就业人员统计中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公布的统计数据往往低估了实际就业总量。即使考虑到隐性失业转化为有效就业的影响,两项作用的合力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本文的测算都直接采用统计年鉴公布数据,不再进行各种基于有效就业量的调整。

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鉴于中国统计制度、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多次变动和调整,我们需要对数据来源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1.本文所用数据的时间序列为1990~2005年。之所以截取这个时间段是因为自1990年开始,中国的就业总量数据依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获得,而之前的社会劳动者总量数据依据各单位报表合并方法获得,1990之前和之后的数据不具备经济分析上的可比性。

2.本文所采用数据指标包括GDP和就业人员的全国和省级总量数据、分产业的GDP和就业人员的全国和省级数据。其中,1997年以前各年各指标省级数据样本为29个,自1997年始各年各指标省级数据样本为30个。

3.1998年以后GDP总量及分产业的全国数据依《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即采用了2004年经济普查后的调整数据。1990~2000年,就业人员总计、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小计资料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重新调整,2001年及以后资料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

4.1998年以后的各年各指标省级数据均采用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未采用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后的调整数据。其中,1990年分产业生产总值省级数据依《199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社会总产值”计算得到,1995年数据依《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推算获得;1990,1992年分产业就业量省级数据依1991~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分行业社会劳动者人数”合并计算得到。

5.本文研究所使用的各类GDP数据均采用名义值,不进行平减指数调整。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Lucas的信息孤岛理论,即认为经济主体更多地是依据名义价格而不是实际价格进行行为调整。

四、测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在此,笔者先对基于固定影响的变截距模型所得计量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从方法论的角度将其同传统方法所得测算结果进行简要比较。

(一)实证结果分析

计量方程(2)的回归结果表明:西北区域的分产业和总量GDP就业弹性都是不显著的,华北和中南区域只有第二产业的回归结果是基本显著的,华东区域的第一、二产业的回归结果除个别年份都是显著的。基于此,笔者无法用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出全国的分产业就业弹性取值。但出于方法论探讨的目的,本文选择以华东地区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测算结果,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展开分析。

这样做的原因有三点:首先,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化最高的地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超越了刘易斯转折点,农村不再具有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因而对第一产业的分析是有意义的;其次,华东地区虽然不是中国的重工业集中地带,但作为最早的沿海开放地带,其制造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因而有利于分析经济总量扩张对就业的结构效应;最后,中国第三产业的省级数据由于统计制度的原因,统计往往是不全面的,对其进行分析的数据基础比较薄弱,事实上,所有关于第三产业的区域回归分析结果绝大多数都是不显著的。

考虑到上述因素,笔者给出如表1所示的回归结果。

不难看出,表1所列数据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首先,β1的取值全部为正,这说明某一产业自身规模的扩张必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同新古典增长函数的内涵是完全相匹配的;其次,第一产业的结构效应系数全部为负,说明华东地区的确存在着持续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产和三产转移的过程,这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以及钱德勒大国模型的预言是完全相吻合的;第三,第二产业的结构效应系数有些年份为正,有些年份为负,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大力推行积极就业战略,结构效应系数基本取正值,这一变动态势同华东地区第二产业的组成结构及历史演变也是相一致的。

上述分析表明,在数据基本可靠的前提下,基于方程(2)所回归的结果是可信的,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都是显著的,并且确实能有效地揭示就业弹性的变动特点,有效地区分和揭示经济总量扩张所具有的两种就业效应。这就证明,笔者提出的这一计量模型和计量方法是可信的。

(二)基于经济意义的比较分析

如前文所述,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就业弹性的测算做了大量研究,如张车伟和蔡防(2002)、常进雄(2005)、吕民乐(2006),将他们的测算结果同本文的计算结果相比较,笔者发现,从经济演进的视角观察就业弹性的变动特点,能够揭示出若干新的结论:

1.观察表1中第一产业的规模效应、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数据序列,不难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经济增长中农业就业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表现为稳定的负值时间序列数据,这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中;(2)结构效应取值的绝对值是相当大的,平均取值在0.9左右,并呈现逐渐增大的势头,这表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3)规模效应的取值虽然为正值,但其平均值仅为0.45左右,并呈现逐渐减小的态势,这说明即使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它所能吸收的劳动力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吸纳力度会越来越小。

以上三点清晰地表明,农业的就业吸纳潜力是极为有限的。要解决剩余劳动力或隐性失业问题,只能依托二、三产业的发展,那种继续将农村和农业作为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做法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5

小微企业由字面理解,即为小型或微型的企业,有员工少、资本少等特点。然而,小微企业虽小,在我国的数目却众多,且占据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双向发展的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小微企业的发展程度是与社会发展是正向关系的。从当今形势来看,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或是由于成本的提高,或是由于销售额的减少等问题,其资金处于紧张状态,其严重的形势甚至可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提并论。小微企业同时有诸多优势,正由于其对创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其在我国所处的重要地位,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治理势在必行,而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通过财务弹性。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1.小微企业的概念

所谓小微企业,即小型或微型的企业,多为个体工商户类型。关于小微企业的划分,国际上普遍以人数或资产来决定,而世界各地有普遍差异,因而划分的角度酌情而定。我国对小微企业的划分历史不长,可追溯到2011年7月,当时中小企业初次被根据企业收入、资产与员工,并与各行业情况相结合,而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种,具体可参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小微企业概念是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所发出的,其发出为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政策的制定与中小企业的扶持提供便利条件。

2.小微企业的特点

我国有无数的企业,涉及的领域各行各业,而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小微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小微企业在我国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可高达95%以上。小微企业存在于各行各业,其共同特点为较小的规模与较为单一的工作,且其市场份额不大,常常伴随地域特色。小微企业虽数量众多,然而其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据相关数据显示,有约55%的小微企业能生存5年左右,而有约25%的小微企业更像昙花一现,仅能存在2年以内。小微企业之所以生命期短是因为其与大型企业相比的落差所致,小微企业不仅员工数量小,而且经济利益低,资金周转难达标准,生产不够稳定,工作不够系统,因而难以长久利于众多企业之中。

二、财务弹性的概念与提升

1.财务弹性的概念

弹性,即适应性,因此财务弹性也就是指财务适应性,对于财务弹性的概念,各国之间甚至是各国内部之间均有不同界定。就美国而言,对财务弹性的概念大概分别定义为两种,其中美国会计师协会认为财务弹性是一种能力,以通过行动避免对预期资源的超额的或者是预期内的现金支付等行为。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们将财务弹性的范围划分的更下,认为财务弹性的能力是只针对预期外的,而不包括预期之内的支付。我国对财务弹性的概念理解更类似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弹性是企业在变换的经济环境中,对预期外的现金投入与资金投资把握的能力。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之中,不仅包括预期内的支出,即某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花销,这些都是有准备的。而同时,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其在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或是新的商机,或是生意上的意外,都有数目不小且预期之外的经济花销。发展中的预期之内的或预期之外的花销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企业尚无能力处理好其中的变故,使自己的发展处于不利位置。而这种对偶发事件应对的能力,即财务弹性。

2.财务弹性的衡量标准

财务弹性大体上是企业对偶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而这个范围毕竟过于广泛,将财务弹性具体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项指标:

(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入/每股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即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净利润对股利的支付能力,二者的比率与企业该方面的能力成正比关系。

(2)资本购置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资本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本支出即企业对上述资产的支出,这一指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对经营中的净利润的维持与拓展的能力。

(3)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现金流出+投资现金流出)

现金流量比率即企业通过净利润来对筹资或投资的支出的能力。

(4)再投资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固定资产+长期证券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

再投资现金比率,是企业再投资能力的标杆,比率的大小与现金的多少成正比关系,比率越大表示企业该方面的能力越好。

通过以上四项指标,我们发现经营现金净流量出现的次数较多,这表示现金在财务弹性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的多少并非与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成正比,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管理方式相比,收付实现制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三、电子制造业角度看财务弹性对小微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1.设计试验

(1)已赚资本与总资本比例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从企业的运营中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是较为不易的,因为由此带来的将是持续的外部资金需求。相关数据研究显示,有部分已经赚取一定资本,而所赚资本仅占总资本较小部分的企业,为告别资金匮乏的尴尬境地,所希望的是进入自金融合阶段,因而财务弹性需求对此而言较为重要。

(2)库存现金

小微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有很大的财务局限性,并且日后的投资发展不稳定,因而其现金边际价值是十分高的,库存现金的成本与收益最好能保持平衡。经研究显示,具有更多现金的企业往往同时有更多的成长机会和风险性现金流与介入有限资本市场的机会。然而,库存现金多的同时意味着有较高的成本,这是企业即使在投资机会很少的时候也要承担的。

(3)现金流价值比值

在此,现金流是指经营性现金流,价值是指资产市场的价值,而二者之间的比值即现金流价值比值。现金流的控制程度与小微企业的成长有一定关系,伴随较多投资及hi的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价值比可能较低,然而尽管其经营现金流未必足够,而其成长发展的机会却是有的,小微企业可通过对现金流的合理控制进而提升财务弹性而获得成长。

(4)经营规模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而言,小微企业的优势是成长机会较多,而其弱势是可用资金不够充足,且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更多局限。为能弥补小微企业在精英规模与多元化经营中的弱势,以更好的处理在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偶发事件,而财务弹性是以上弱势的加分点,因此小微企业对财务弹性更为重视。

2.试验的结果

(1)已赚资本与总资本比与资本结构

电子制造业领域中,与已赚资本为负的企业相比,已赚资本为正的企业所具有的账面杠杆比例更低,而市场价值杠杆比例更高。债务投资资本比率成为评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标杆,企业的平均长期债务比率在企业的已赚资本为正值的时候达到最高,而已赚资本较多或较少的企业基本都不经常使用债务。

(2)库存现金和资本结构

大型企业在通过对内部资金的大幅利用而支付大额红利的时候获得的杠杆水平较低,而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恰恰相反,其在外股利用的时候杠杆水平较低。数据显示,电子制造业领域中已赚资本较大或较小代表其债务下降,与之相比,具有中等已赚资本的企业数量较少。同时,与在较低的十分位数位置的企业相比,在较高的十分位数位置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多的持有现金。

(3)现金流价值比与资本结构

相关试验显示,电子制造业领域中已赚资本在零之下的小微企业收到零或以下更低的运营现金流的冲击。在相似规模的企业中,已赚资本较多为负的企业具有的现金往往比已赚资本较多为正的企业要多,这是为了使财务弹性得到保持。在此分析中,若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价值比较高,其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就相应的少,反之,小微企业会以发放更多股权的方式替放债务。

(4)经营规模与资本结构

相关数据分析显示,电子制造业领域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与其资本结构的比例间的关系基本为正向的,且当其处于正负现金流的投资震荡的时候预留债务的能力是不够的,因而对比大型企业来讲,小微企业对零债务的利用更多。同时,有较不显著的倒U型联系发生在经营规模与杠杆比率中。

3.资本结构的综合分析

为资本结构指标分层统计结构。数据显示,对正负已赚资本的小微企业进行比较,发现已赚资本为正的企业所支付的红利较多、杠杆的使用也较多,而股权的发行却较少少。反之,股权的发行已逐渐成为已赚资本为负的小微企业进行资本驱动的方式,借以此而使现金增加。与发行股权同时,已赚资本为负的小微企业也较少发行债务,甚至部分企业会通过发行股权的时候对债务水平降低。在收入为负向与增长机会为正向的动荡之中,企业使用财务弹性的途径通常通过对债务的保持而实现。然而,债务发行并不是已赚资本为负的小微企业的账面杠杆比率高的原因,而较高的已赚负向资本可能为其原因。

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经济学导论;问题导向;能力主导;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61-02

经济学导论既是经济学科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一门针对非经管大类开设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从分析W生学习状况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有用性。

一、学情诊断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前期积累,甚至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满足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得课程内容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就需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学习目标功利化。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其研究范畴已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学经济学,所以自己也跟风来选。加之目前经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在部分学生中甚至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就业,学了经济学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甚至可以挣大钱。学习目标存在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对通识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一方面,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在25学分左右,个别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甚至超过了28学分,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另一方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好专业课,通识课程的内容仅需要了解即可。由于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导致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3.修读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多元化。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经济学导论的学生专业构成丰富,知识积累水平不同。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担忧不同。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往往担心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涉及大量数学与计算的内容,担心自己的工具学科知识不够扎实;而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担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需要大量识记与背诵。从另一角度看,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也更能产生新思维。例如,学物理的学生会提出如何从实验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而学法律的学生会思考经济学与法学的联系。

学情分析表明,为了解决选课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有效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进度。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设定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功利化的问题,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仅仅围绕课程的时代性和有用性展开,力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展开,分为三个维度:(1)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理论,以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2)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使得学生能够理解“稀缺性”,进行权衡取舍。(3)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各种信息中去伪存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第一堂课对课程的介绍中,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概括为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当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修身齐家的能力,明辨是非的专业态度。

三、以内容广度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安排

围绕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综合考虑知识点的重要性、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案例的趣味性。

从教学内容的板块上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两大板块。在微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供求理论、弹性分析、消费理论、企业行为、市场与福利共5章内容。其中,供求理论是本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理解供求规律、价格机制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弹性分析重在要求学生运用弹性的知识分析、解释经济现象;消费理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重要理论;企业行为的内容较为抽象,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与特点,掌握企业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的区别;市场与福利则帮助学生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宏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宏观经济运行概览、国际贸易基础、货币银行基础三章的内容。在宏观经济运行概览中,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掌握GDP、GNI、CPI、失业率等核心概念,纠正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从经济史、社会发展史的大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要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密切联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贸易基础中,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以及汇率的基本知识。在货币银行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货币的特点,流动性与货币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与货币乘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

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看主要分为知识点、图形、案例、热点问题四大类。在知识点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掌握内容的准确性,通过课程的学习,重点厘清容易被误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强调GDP指标的地域概念、流量概念、生产概念,区分失业者与非劳动力等。在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定量分析的工具作用,例如要求学生作图分析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价格管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学案例的生活化,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价格歧视的现象。在热点问题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根据一周内发生的大事件,或者颁布的最新经济政策,又或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择基础性、工具性、代表性的问题讲解。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对通识教育课程投入时间不够的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从这两点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大量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1)比较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为了区分相近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记忆混淆,如:GDP平减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有何不同?(2)“反常”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甄别人们在学习经济学以前容易误解的问题,例如:充分就业水平下是否仍会有失业存在?(3)实践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将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例如:全职太太算不算失业人口?(4)拓展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深入思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以案例为特色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教学环节上,充分开展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