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1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 衔接 过渡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36-01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是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生物比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即使把教材的内容看会了,一到练习时就不会应用,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所掌握的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生物教学难度很大。处理好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对学好高中生物很重要,同时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成为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做好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初中的相关知识再拿到高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分步骤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每个模块教学前对初高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情况,哪些知识在初中学过,哪些知识虽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好,哪些知识还有待于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我认为搞好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将衔接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后,教师要根据高中阶段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区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提供挂图或插图、列表比较等直观手段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促进已忘知识的再现和巩固,而不能认为初中已经学过,学生就一定掌握。例如,在进行受精作用教学时,教师出示初中教材的植物受精过程的示意图、生男生女图解,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受精作用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将初高中知识联系起来,教学就比较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而对于高中阶段要求较高的重难点知识,则要重点学习,通过一定的练习以及习题课讲解进行巩固。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并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通过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体验假说演绎法,引起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能力,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能力,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从教学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要求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生物学知识。另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讲述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其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讲述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时需要用到数学的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需要以化学的物质结构作基础,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要物理的力学方面知识,等等。
三、从学习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突破“死记硬背”的简单模式,初中结业考试对学生要求较低,有时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生物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而高中阶段主要是面向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而学生的观念没有及时的转变,仍然以旧的方式来学习生物,显然是无法适应的。初中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仍有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死记硬背”,他们学习生物的方法主要是记忆、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刚进高中时,一些学生不重视生物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模式,有部分学生或缺乏兴趣、或学习方法欠佳,往往出现不会、不想学习现象,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学生开始有兴趣,开始找到方法时又为时已晚。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
深入了解学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授课、复习、检测中有的放矢。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科学离他们很近,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生物科学作用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生物学。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2
关键词:HPS教学模式;高中生物;课堂实践
HPS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将HPS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与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是契合的,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生物知识,并促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本质产生认识和了解。基于此,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强化对HPS教育模式的研究运用十分必要。
一、历史探究—哲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础概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促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下面笔者将对此种PHS教学模式的应用做出详细介绍。第一,演示现象并提出问题。在应用“历史探究—哲学”HPS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课堂开始之初,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或讲述与该课题有关的科学故事,这些演示现象都是科学家已经做过的研究,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并借此提出探究问题。这样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探究当中。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程为例,植物的向光性是本节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而在“历史探究—哲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向学生展示一张向阳生长的植物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该植物的生长方向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人类与动物都需要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那绿色植物又是通过摄取什么物质来维持生命的?”在演示现象、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引出观念。在应用“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引出观念。所引出的观念几乎都是科学家过往提出的观点,但有些观点会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而发生改变,在PHS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观念。如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问题提问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环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身不同的观点,从而在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当中引出科学观念。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并且可以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辨别判断的能力,可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三,总结与评价。这是“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要立足于本节课程知识,帮助学生总结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科学故事相结合,让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整个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体会生物科学家的经验与智慧,使学生能够将这些科学观点在生活当中创新运用。
二、自然观察—哲学模式
传统的HPS教学理念认为,无论是科学史、科学哲学还是科学社会学,其共同研究的对象都是科学,而不是自然。这一观念遭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2006年剑桥大学的哈索克·张教授就拓宽了对HPS的研究,将HPS的研究对象从科学转向自然,而这就衍生出了“自然观察—哲学模式”,并成为对传统HPS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中,教学主要是由五个环节组成,即问题重现→产生疑问→还原现象→得出结论→总结评价,具体如图2所示:第一,问题重现。在应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借助多媒体或者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真实的科学故事或自然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一颗种子破土而生,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以此引起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第二,产生疑问。在生物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知识与规律都经过科学家无数次的思考和实验,并排除多种设想可能,建立出科学模型,最终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在整个生物科学发展史中,这些不断的徘徊、探索与疑惑,就是科学研究的主题,并且是科学真理产生的关键。在阅读科学记录内容时,学生总是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为什么科学家会定义这个概念”“他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会将教科书中的科学生物知识原理作为铁律,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而HPS教学模式则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疑问大胆地提出,以此让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进行碰撞,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检验科学真理,增强生物知识学习的信心。第三,还原现象。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所有的科学问题都可以还原为最初的自然现象,要从最初的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并思考问题的本质。如在《光合作用》这节课程中,学生从自然现象出发,就会自然地产生“植物生长需要的能量和物质来自什么地方”这样的思考,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考,锻炼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和抽象判断能力。第四,得出结论。结论是在教学内容归纳概况基础上的提高与深化,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研究问题进行推论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身的观点,以此让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科学价值,形成知识点。第五,总结与评价。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与评价。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教学知识,带领学生从科学故事和自然现象当中去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去审视现有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步骤,通过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和协作精神,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科学研究的认识,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生物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非人文化的生物理性学科提供了人文因素,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接受科学精神教育,实现人文与理性的共同发展。本文介绍了两种常见的HPS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启迪教师对于该模式的应用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城蝶.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9.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情境 思维能力
1强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生物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现实生活既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也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事件和以及自身经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生物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生物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生物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生物科学的视角、科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生物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2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开展研究性活动课题,既可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生命科学的各种技术,或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实验问题。选择课题后,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实验研究。如:学习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组织学生进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提醒学生定期观察小蝌蚪外形变化,四肢等各种变态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实验完后,做出实验报告。
3激发兴趣,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想象、猜测等思维过程活化学习材料,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需精心构思打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简短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情节或是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事实,将其有机地插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得到有益的启迪。这些源于实际、贴近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4巧设疑问,让学生在讨论、归纳中学习生物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并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5尊重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创新教育
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中,其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利用生物教材的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
一、强化创造意识
1.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珍视他们由于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启发他们去寻找答案。
3.正确对待和发现有创造性的学生。对于有创造性的学生应该大胆鼓励,积极诱导,不要横加指责。教师的创造发明,如教法的更新、教具的创新、实验的改进等都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加强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而观察则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捕捉创新机遇的条件很多,但敏锐的观察力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很多科学家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来源于敏锐的观察力,如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偶然发现青霉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以其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青霉素的存在,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既观察到研究对象明显的表部特征,又能敏锐的观察出其隐蔽的特征,从而及时地发现问题、捕捉和分析问题所显露出来的端倪,开始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思考和超越知识范围的大胆假设,以激发创新性想象。
三、大力倡导实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获取的是现成的结论和知识,其大脑兴奋性就会降低,思维的隋性就会呈现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在新编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实验的数量增加了,类型也大大丰富了,许多的实验可以安排在新知识的讲授之中或之前进行,特别是新大纲还安排了学科研究性学习内容。这一切都为改革旧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它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理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自主选择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最重要一个特点就是创新,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说,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亲身领悟体验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真进行实验教学,开足开好学生实验,多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实验,更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关心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的掌握和实验结果的死记硬背,转移到诸如问题和假说的发现和提出、研究方案和方法的优化设计和改进、研究材料和用具的获取和选择、研究现象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等方面上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如设计生态农业模式、探讨果实和贮藏保鲜方法、调查基因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等。
四、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有经验性科学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理论性的科学方法有: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类比等逻辑思维方法。只有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有更大的科学发现。如孟德尔在遗传学领域取得重大的成就,摩尔根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就与他们独特地、创新性地使用假说-演绎法有根本的关系。不然为什么很多人在研究,只有他们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科学方法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物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感观经验,如果只是说教,可以说有时是“寸步难行”。这时候多采用演示实验、板画、生动形象的比喻等教学手段,还可以利用生物模型、挂图、投影机、多媒体教学等一些有效的教学媒介,强化抽象与形象相结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在认识知识原理本质的基础上,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
总之,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现存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人类最高体现的创造素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生物学科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与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06)
[2]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新课程(教师版)2007,(09).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5
关键词: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方法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利用生物史,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观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史,如:生物学发展史、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提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在教学中,就充分挖掘这些生物史的教学价值,可以使教学不仅局限于掌握现有理论知识,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展示前人在得到这些结论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重温前人的研究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勤于探索、坚持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去分析生命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正确的科学方法对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遵循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原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方法。
所谓认识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内化了的知识结构。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生物教材正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结构和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能力要素,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方法。例如,老师在组织“新陈代谢与酶”、“生长素的发现”等内容的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模式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对照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010年山东高考理综卷中,考查“基因的连锁”关系,但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的相关内容,所以很多老师与学生认为是超出大纲的内容。但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已有“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等知识的储备,学生完全可以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注重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编教材突出了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教材中不仅介绍了许多前人的经典实验,而且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实验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 注重过程式教学,再现教材中一些经典实验的研究过程。
如讲解孟德尔的生物性状传递的两条基本规律时,可再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从中理解孟德尔成功的原因:(1)严格选材。(2)精心设计。他首创了“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测交实验方法。(3)循序渐进,定量分析。他先对一对性状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多对性状分析,产将分类统计的方法应用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4)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前人的科学方法,更能让学生加深对前人实验研究过程中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
2、对教材实验优化重组,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教师可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加以修改,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如:做“洋葱质壁分离”实验时,可准备几种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并组织他们讨论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以及上述材料还可完成什么实验。再如: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将学生分成二组,一组按书本上的顺序完成实验后,再将1、3两支试管重新放在60℃水浴中,观察现象,第二组按教材讨论题中的顺序完成实验,并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参与这样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等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体验了科学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注重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与交流中提升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归纳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在新课标中重点指出了:“提倡探究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带动学生亲身经历研究,进行思考,从而学会使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这种探究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主动学习知识,研究问题,同时还可以减轻传统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好地实现教学成果。但是,就目前的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看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形式还只停留于表面。下面就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实施期间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供参考。
一、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并没有改变
虽然当前教育界倡导课改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授课方法还多以“满堂灌”为主,学生们被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现象并没有多少改变。有很多教师仅在“公开课”或“学习课”上才采用探究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上根本不用。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默契,在“公开课”课堂气氛活跃的背后是师生缺少情感交流与思维的沟通,这样就无法真正将探究性教学深入到课堂中。
2.探究性教学方法的时间掌握不好
在一些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时,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教师让学生自由讨论活动时,总会要求学生可以很快讨论出一个结果,并且如果讨论的时间过长或结果不符合正确答案,教师就会将答案告诉学生,结束讨论过程,节约教学时间。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忽略了探究性教学的真正意义。探究性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教师从旁辅助、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得到思维的锻炼。例如:在进行生物教学中“基因”这一课程的教学时,一些教师采用了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也很积极地进行研究,但可能得到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教师怕教学时间不够,从而就将基因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讲解: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础,是将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进行排列形成的。这样,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被教师遏制了。
3.探究性教学方法的题目掌握不好
当教师让学生们进行探究时,通常会事先布置一些题目。这些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应该值得教师进行思考。一些题目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会导致学生丧失对题目进行探究的兴趣;一些题目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很容易知道答案,这样就丧失了探究的意义。因此,探究题目的提出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更利于开展讨论的问题。
二、探究性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师也应适时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接受新鲜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不能“重复过去的道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学问的表面,更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让学生学会享受探究过程
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通过不断地探究将问题解决;通过研究的结果表述自己的观点。生物教师应该更合理地进行课程的安排,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与探索,更好地开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会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把握好探究过程的进度,保证学生的正确思路。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物课程 “细菌筛选”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的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细菌的形态、菌落的颜色等问题的探讨,教师可以参与讨论,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纠正学生的错误,填充学生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获得结果。这种探究性教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更利于学生掌握,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使用疑问引领学生进行探究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起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可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问题变成学生思维活跃的能源和自主学习的基础。对问题的设置也应该恰当、合理。比如:在进行生物变异课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生物的变异一般分为哪些?”进行讨论研究。这个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时不会知道答案,少数几名同学进行讨论后也不会得出全部的答案。但经过一番探究后学生可以得出一些具体的答案,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归纳,引入教授的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
三、探究性教学应用的意义
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让教师同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增加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创造力,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有研究证明,对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模式的教学相比,教学结果更为理想(见上图)。
总而言之,学生开展探究形式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其自身解答学科中的问题,同时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性教学的实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能力,提高自身素养。教师在探究性教学开展中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内涵,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自我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价值,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因此,在高中生物中实行探究性教学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推广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应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春雷.学无止境――高中生物中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