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务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务调研报告

政务调研报告范文1

一是体制制约因素明显。推行政务公开,就目前现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而言,应该说是一项大的制度变革,它要求各个公开的机关和部门,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工作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运行模式,原有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都要相应地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权力配置、权力运行、权力制约这些要害环节上,都要做出较大的改革。如果把推行政务公开仅仅当作简单的工作方法改进,不在机制、制度和管理上进行改革和寻求突破,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会陷入误区,流于形式。

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要尽快建立与政务公开相适应的、高效廉洁的行政运行机制,形成配套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五大机制,完善四个程序,强化四类制度规范。五大机制是: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四个程序是:公示程序、承诺程序、监督程序、追究程序。四类制度规范是:公开内容的制度规范,重点围绕用人权、决策权、审批权、办事权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公开。公开形式的制度规范,在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必要的硬件建设。公开结果的制度规范,按工作的性质和时效分为定期公开、阶段公开和适时公开。公开监督的制度规范,主要采取内外有别的方法,健全组织,广开渠道,搞好民主议政、评政。构建政务公开的基本制度框架,保证这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是纵深推进乏力。在政务公开工作由点到面普遍推开、初具规模后,适时地抓好工作引深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引深工作。一是公开不到位,特别是对人、财、物等权力运行的核心部位触动不大。二是公开中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多,实际效果差。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引起负面效应,必须改变。

要推进政务公开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实效下功夫。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行政部门,作为政务公开的主体,要强化“三个意识”,实现“三个促进”,即强化公仆意识,促进政务公开更好地适应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强化责任意识,促进政务公开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强化争先创新意识,促进政务公开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二是要真正用规章制度、组织纪律保障政务公开的顺利推行。推行政务公开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在具体操作上,要体现工作的严肃性,在检查考核等指标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对不公开、假公开的主要责任者,要通过诫勉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法律追究等手段严厉惩处。同时,要注意树立长远和全局观念,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政务公开过渡。

政务调研报告范文2

一、我区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办根据区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利用波分复用技术,采取租用新联通(原网通)裸光纤方式,统一构建起覆盖全区党政群机关,集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综合传输网络体系。以区政务内网平台和外网平台为基础,以全面深化、拓展应用为核心,逐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目前内外政务网已覆盖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和副处级企事业共123个单位,以及主要道路(卡)口、重点部位(村街)共86个点位。

(一)统一构建“信息网”网络平台

1、“信息网”是区政府门户网站,是我区政府信息的总平台,是对外宣传、展示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沟通桥梁。目前网站已联接81个区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网站包括走进、动态、政务公报、热点问题、政民互动、网上办事、城市建设、政府采购、服务指南等十几个栏目。

2、依托“信息网”网络平台,我们先后建立了行政许可服务、农村管理信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劳动力资源管理、邮件和短信六个应用系统。

(1)行政许可服务网。为了方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我办特别在信息网上建立行政许可服务二级站点。企业和群众通过互联网访问许可服务中心服务网站,即可实现网上申报、网上下载表格、网上查询结果和网上行政投诉等业务。

(2)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为了促进农村管理现代化,推动农村管理信息化,我办于8月建立了“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对农业发展、乡镇经济、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并录入,方便领导和群众了解农村的各方面情况。

(3)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市农委在全市进行“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机遇,我们根据区劳动局的实际业务工作需求,本着综合利用和整合资源的原则,开发了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此来实现对全区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该系统收录了具有区常住户口的劳动力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享受低保、技术专长和等级、就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基本形成了辖区的村(社区)、乡镇街道、区三级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框架,为下一步构建人口领域基础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新农合网络采取vpn设备接入方式,已连接39家医院和40个结报处及45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537个单位,该系统具有网络化监督管理、网上结算、即结即报和实时数据交换等功能。市领导对新农合网络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参合农民也感觉到了网络方便、快捷。现在无论是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还是区级领导,随时可以在网上监测各乡镇参合农民的就医动态信息。

(5)短信系统。为配合oa系统及时有效传递信息,我办专门建立了短信系统。实现会议通知、公文下发等方面的手机短信同步提醒,目前已累计发送短信4万余条。比如每年夏天用电高峰期,供电公司通过短信系统向重点企业及时发 布电力预警信息,区团委利用短信系统为团员青年就业提供信息帮助。

(6)电子邮件系统。我办为全区党政各部门均开通了电子邮箱,用户达到1000多个。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即发即收,极大地方便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二)统一构建“党政办公网”网络平台

1、“党政办公网”网络平台是党政群机关(含区人大、区政协)及其各部门和副处级企事业共116个单位的网络办公窗口。目前开设了领导讲话、工作动态、通知通告、近日要闻、工作研究等9个栏目。

2、依托“党政办公网”网络平台,先后建立了办公自动化(oa)、社会应急指挥、行政审批三个应用系统。

(1)办公自动化(oa)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文件收发和一般性材料网上传送等功能。目前,区五大机关及党政各部门的文件全部实现了网上接收与发送,41个党政部门的98个工作流程实现了网上办理。

(2)社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应急信息受理、预案指挥、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建立起统一的应急处置平台,以实现应急联动各个部门的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也便于实施统一的指挥调度。按照平战结合原则,该系统既支持处理一般事件又能及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指挥中心统一接警后,按部门职责通知处警。

一期建立六个应急分中心:水务局、人防办、地震办、民政局、卫生局、消防中队。各应急分中心分别放置一台处警终端计算机。应急管理中心通过网络将处警单发送到所辖处警单位,同时启用三方通话功能。处警信息可通过联动指挥网传输到远程处警单位计算机终端,并发出提醒音。处警完毕,处警单位需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信息反馈。

(3)行政许可中心行政审批和效能监察系统。目前区行政许可中心服务大厅进驻23个部门,共165个事项。网上审批和网上评议等业务通过此系统将得到实现。

3、依托“党政办公网”网络平成市垂直专网接入

目前,在“党政办公网”网络平台与市政务专网对接的基础上,完成了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办、法制办、审计局、统计局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网。

4月区审计局与市审计局专网对接成功,提供了两级审计部门的数据传输通道,审计项目实现了网上管理和控制,审计机关信息资源实现了互联互通和共享,审计人员培训实现了网上教学。区审计局利用应用现场审计师系统(oa)对已有电子账的8个单位进行了计算机审计。

同时利用已建目录体系,还完成了国家目录体系原型试点工作。该体系可以通过市政务专网直接检索市级、各区县的文件目录,也能为将来方便检索国家部委文件目录和建立我区目录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网办公自动化(oa)系统未能得到真正使用。目前办公oa系统使用双轨制,在使用oa实现一般性文件网上收发的同时还存在纸制或电话的传达方式。

(二)重硬件轻软件,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水平低。我区网络资源基础和电子政务应用虽处于全市区县前列,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尤其在为社会提供网上在线服务等方面,与先进地区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没能发挥硬件基础的最大效能。

(三)缺乏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培训和辅导。目前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培训时间短人员多,培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很多信息管理知识没能得到深入学习,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四)各部门组织机构不健全。我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办下级机构不能独立设置,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多为兼职,给信息化向下一层推进带来了难度。

三、今后建设方向

从总体上看,我区政府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基本到位,但各项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一)以确保业务发展为前提,完善电子政务专网。我区的电子政务专网已经建成,随着各应用系统的跟进,首先要完成网络的全覆盖,其次根据各应用系统的需求,及时完善存储、备份、安全机制、ca认证等系统建设,确保各应用系统的顺利实施。

(二)从门户网站建设入手,逐步实现“网上办事”。“网上办事”,就是要以门户网站为枢纽,结合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以“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线服务”为突破口,实现网上办事、网上服务,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共享能力。以公文交换系统为基础,逐步推广“网上办公”。“网上办公”是要通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一套区级政府统一的综合办公业务系统,并从机关内部业务量最大的公文流转着手,统一公文交换,以达到规范格式、整合资源、节约经费的目的。

(四)以“四库”建设为目标,逐步完善信息资源库。政府掌握了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为满足社会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迫切需要,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政府信息资源库的规划和开发势在必行。资源库将根据国家确定的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四库”建设。

四、今后建设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以人口基础数据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为切入点,逐步整合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口、空间地理基础数据资源,完善并建立各职能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1、完善并建立人口相关职能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在人口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劳动管理信息系统和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区教育师生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并建立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完善并建立空间地理相关职能 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在全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应用系统建设;整合区规划局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建立全区统一“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通过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资源整合主要包括网络资源整合和信息平台整合两部分。

1、在区电子政务综合传输网络的基础上,整合视频监控(公安、城管)、公共卫生、新农合、城管、应急等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尤其是市垂直部门与区直部门的网络整合,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积极争取网络互联与资源共享。

2、随着我区党政机关及部门的信息化应用进程不断加快,以“平战结合、综合利用”为原则,加大力度整合“人民防空指挥平台、城市管理平台、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国防动员指挥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5大平台,既能保证资源共享,又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三)强化安全管理

加强政务网(内网与外网)的网络审计、入侵检测,强化业务数据的安全统一存储备份。在日常维护中,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网络日常巡查与检测,做到主动发现,及时处理,确保系统网络安全、稳定、通畅。

政务调研报告范文3

一、现实问题:“两个比重”明显偏低

“*”期间,*国税收入实现了税收总额、增收额的大幅度攀升。累计组织国税收入718.78亿元,年均增收22.66亿元,年均递增17.4%,高于GDP年均增幅2.1个百分点,国税收入与GDP增长弹性系数达1.137。其中:纳入全省财政总收入的国税收入为694.31亿元,年均递增17.8%,占同期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6.6%。但是,“两个比重”偏低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财税工作。

(一)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我省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情况。一是比重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缓慢。20*年比重达10.54%,比*年上升1.39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15.2%,增长速度较之中部6省低10个百分点,较全国增速低37个百分点。二是我省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全国3.29、4.16、4.18、4.96和7.77个百分点,差距逐年拉大。“*”时期合计比重我省低于全国6.28个百分点,我省比重仅为全国水平的66.5%。三是我省比重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0.11、0.60、0.24、0.69和1.08个百分点,差距逐年拉大。“*”时期合计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我省比重为中部6省比重平均水平的94.4%。四是我省比重在中部6省排位较后。“*”时期合计比重我省仅高于河南省1.01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山西、安徽、湖北和湖南省4.85、0.76、0.65和0.64个百分点。

(二)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

1.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我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明显偏低。一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全国10.51、12.32、11.35、10.52和12.93个百分点,差距呈拉大趋势。“*”时期合计比重我省低于全国11.65个百分点,我省比重仅为全国水平的86.8%。二是我省比重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3.96、4.78、4.54、3.97和5.79个百分点,差距呈拉大趋势。“*”时期合计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4.72个百分点,我省比重为中部6省平均水平的94.2%。三是我省比重低于中部其他5省。“*”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在中部6省中均排名末位,“*”时期合计比重我省分别低于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省11.16、4.16、4.34、6.24和1.42个百分点。

2.国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我省国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一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时期合计比重我省低于全国7.83个百分点,我省比重仅为全国水平的85.45%。二是我省比重明显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6.85、6.17、6.59、8.09和9.34个百分点,差距呈拉大趋势。“*”时期合计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我省比重为中部6省平均水平的85.7%。三是我省比重明显低于中部其他5省。“*”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在中部6省中均排名末位,“*”时期合计比重我省分别低于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省15.26、6.5、5.61、10.02和7.08个百分点。

二、主要成因:税收收入规模偏小

(一)经济因素

1.直接税源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时期我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6.74%逐年提高到82.07%,上升趋势明显,幅度较大;同一时期这一比重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分别由9.11、3.85个百分点缩小到5.33、1.26个百分点,说明我省以工业化为主战略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时期各年度我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明显低于全国,较中部6省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我省直接税源规模相对较小。

2.直接税源工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偏低。直接税源工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时期各年度我省分别低于全国10.16、8.88、7.86、6.11和4.35个百分点,“*”合计比重我省低于全国6.91个百分点。与中部6省平均水平比较,我省差距明显,“*”时期各年度我省比重分别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13.21、11.29、9.19、4.86和4.35个百分点,“*”合计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比重7.75个百分点。当然,随着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差距在逐步缩小,即:20*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达43.72%,比2001年比重上升7.59个百分点;20*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占比与全国的差距为4.35个百分点,较2001年差距10.16个百分点减少5.81个百分点;20*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占比与中部6省平均比重的差距为4.35个百分点,较2001年差距13.21个百分点减少8.86个百分点。

3.重点税源产品税收规模小。我省工业增值税主导行业生产规模偏小,税源有限,与中部地区兄弟省差距较大。卷烟、电力、煤炭等产品是我省“两税”收入的支柱税源产品,但由于国家指令性计划、资源、技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税收收入明显少于中部其他省。2006年1-10月份,我省卷烟、电力、汽车、冶金、通信、化工、煤炭等行业中的39户重点税源企业实缴国税部门税收收入75.4亿元,占全省国税同口径收入总额的40.7%,同比增长11.6%,低于全省国税同口径收入总额增长21.3%的幅度9.7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产品税收规模小是我省“两个偏低”的又一重要原因。

4.经济效益因素的影响。我省经济效益较之全国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经济效益状况如何,对税收收入影响很大。一是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收入(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下同)。“*”时期,全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为16.35%,而我省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为12.49%,比全国低3.86个百分点。二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税收支付能力。欠税核查工作结果列示,2001年5月1日之前形成的全省呆账欠税总额(国、地税合计)在30亿元左右,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难以清缴或无法清缴。除呆账欠税外,近几年还有相当份额的陈欠税款。

5.部分大型“引进来”“走出去”企业转移经济效益的影响。总体上看,大型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对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大型“引进来”“走出去”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和转让定价转移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省财税“两个比重”提高带来负面影响。

6.经济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影响。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计算公式中,GDP是分母,而工业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年全省403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向国税机关申报的增值税计税依据(销项减进项的余额)总额为488.48亿元,而统计部门统计的其工业增加值汇总数为788.43亿元,较其增值税计税依据高出299.95亿元,高出幅度达61.4%。

(二)税制因素

1.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影响。我省税收规模偏小,但税收减免规模相对较大,税收减免对宏观税负的影响明显。20*年,全省国税系统减免税收26.62亿元,比上年增加8.88亿元,增长50%,高于当年全省国税收入增长18.7%的幅度31.3个百分点。减免税大幅增长势必负面影响宏观税负。

2.废旧物资优惠政策影响。20*年我省废旧物资发票进项税额比2004年增长75%,而同期总的进项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仅比上年增长32%、31%,废旧物资发票进项税额远远高于其他抵扣凭证的增长水平。

3.农产品抵扣制度影响。农产品收购企业长期存在销项、进项倒挂现象,农产品抵扣存在很大水分。20*年我省农产品收购凭证进项税额增长65%,远高于同期总的进项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32%、31%的增长幅度。

4.总部型汇总纳税方式是国家加强宏观和部门管理的需要,但客观上使我省已实现的部分税收在异地缴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税收收入规模。

(三)税收管理因素

1.思想不够重视。近几年来,我省国税系统组织收入形势较好,税收任务的压力相应有所减缓,少数单位对征管工作有所放松,对税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时,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部分国税人员对信息化系统存在依赖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放松了税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2.户籍不够清晰。据统计,截止2006年5月底,我省工商、地税、国税登记户数分别为67.2、33.3、28.4万户,工商与国税、地税与国税的登记户数差额分别为38.8和4.9万户。排除统计口径、管辖范围的差异外,基层国税机关仍存在户籍不够清晰的问题。从省局数据通报情况看,逾期登记率平均在12%左右,一些纳税户开业后长期不办证,假停业、假失踪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3.职能不够明确。部分国税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还没有转移到税源管理上来。同时,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征、管、查各业务环节间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方面仍需加强。

4.机制不够顺畅。主要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方法体系和协作机制。一方面,分析评估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纳税人报送,与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可能不尽一致。另一方面,分析评估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指标计算与对比,信息掌握也不充分,纳税评估的质量有待提高。

5.监控不够有力。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仍存在漏洞,税源管理风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偏高;部分企业存在偷逃骗税行为;部分行业异常增长;对纳税人一些较为隐蔽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不够。

6.控欠力度不够。2004年年初陈欠余额15456万元,当年虽追缴了部分欠税,但新欠余额尚有4271万元,年末新欠与陈欠合计余额达1.82亿元;20*年又产生了部分新欠,年末新欠21003万元,年末新欠与陈欠合计余额达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倍多。

7.治税环境不够和谐。目前我省招商引资工作如火如荼,但仍有个别地方对引资企业税收优惠过头承诺、过分保护,给税收政策执行、税收管理带来了一些阻力和潜在风险。税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税收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三、对策思考:加强和改进税源管理

(一)优化组织体系。一是规范税源管理机制。县(市、区)局直接管理税源,集中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城区纳税人。二是完善税源管理岗责体系。纳税人需要找税务机关办理的各项涉税业务统一归并到办税服务厅受理,税务机关需要找纳税人办理的事项统一由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三是加强税源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征管部门负责税源的综合管理,税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税种税源管理,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纳税人税源管理,计统部门负责税收会统核算、税源预测和税收经济分析等工作,信息中心负责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定期,稽查部门负责涉嫌偷骗税案源查处。

(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一是充实税源管理人员。优化整合税收管理员队伍,做到税源管理员数量与税源规模相匹配、税源管理员素质与税源管理难度相匹配。二是明确管理职责。健全配套制度,按照岗位制定操作指南和作业标准,建立起“执法有记录、过程能监控、结果易核查、绩效可考核”的机制。三是提高人员素质。实施税收管理员合格上岗、绩效考核,落实能级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户籍管理。一是严格税务登记。建立与技术监督、工商登记信息交换渠道,按季交换登记信息。二是加强认定管理。从严审批增值税减免退税资格认定。加强享受所得税优惠的资格认定和出口退税资格认定管理。三是加强停复业和非正常户管理。

(四)实施分类管理。一是重点税源企业管理。逐步实现税务机关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信息的互联,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管理。按季重点比对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的销售收入、计税依据与向企业主管部门、统计、银行等单位报送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差异。三是特殊行业企业加强管理。对享受减免退税行业,特别是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根据工商注册信息、实际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分析测定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利润水平以及税负情况。完善重点应税消费品的税基控管。加强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管理、非居民所得税管理。四是个体工商户核定管理。

(五)严格申报审核。一是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报税管理。报税环节对企业专用发票使用情况进行“三审”,对传入报税系统的数据进行“三核”。二是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工作。三是强化异常票审核检查。四是加强所得税申报审核。

(六)加强税款征收。一是强化税收会统的核算反映与监督职能。建立省局一级会统核算、集中编制会统报表和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信息集中比对运行体系,每月定期会统核算信息。二是严格减免退税审批管理。三是加强欠税管理。定期、分类公告纳税人欠税情况。

(七)强化税收分析。一是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将数据准确率和及时修改率纳入征管质量考核范围。二是加强税负分析。建立税负按季分析制度,重点分析本地区总体宏观税负、税收弹性水平、税种税负、行业税负等,查找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三是建立税负预警制度。开展宏观税负预警、重点行业税负预警、风险预警。四是完善数据制度。数据质量、征管质量和税源分析报告实行省、市两级办法,各职能部门根据的数据,认真核对、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和反馈。

(八)深化企业纳税评估。一是提升纳税评估管理平台。优化纳税评估软件,实现与综合征管软件同一平台。按季测算评估软件指标峰值、确定重点行业评估指标的峰值区间。二是收集第三方经济信息。三是加强各税种评估。重点加强对连续发生低税负申报、零负申报、税负畸高、“四小票”抵扣金额较大、各类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成品油零售以及出租、出借柜台经营的商贸企业等纳税人的增值税评估。加强消费税税基与增值税税基的评估比对分析。试行由省、市国税机关税政、稽查等部门联合组织对跨地区大型企业纳税评估以及涉及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反避税调查。四是提高评估质量。建立以纳税评估面、涉嫌偷骗税案源移送率、稽查及时反馈率为主要指标的纳税评估质量考核体系;建立评估个案复核制度,重点复核检查结果与评估分析结果、税收分析结果存在显著差距的评估个案。

(九)规范税收检查。一是规范日常检查。税源管理部门组织对纳税人开展日常检查工作,主要采取纳税评估实地核查的方式。二是规范税收专项检查。三是加强涉税案件查处。积极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办法,规范省、市、县三级稽查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贯通的案件查办工作机制。四是建立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形成以税收经济分析指导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评估实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解决税收经济分析发现的问题的工作机制。

(十)健全税源控管措施。一是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全面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量化基层执法人员考核,全过程监控税收执法行为。二是加强发票管理。推行增值税纳税人“一机多票”。逐步在个体工商户中推行定额发票。三是积极推广税控装置。四是推进社会综合治税。

政务调研报告范文4

一、家政服务行业消费投诉现状

(一)合同类投诉比较普遍。这类投诉的具体表现:一是合同规定模糊,对具体细节约定不明。一些家政合同中提到“约定人员由于自身原因不能服务,家政公司要提供其他服务人员”但“自身原因”的具体范围没有作进一步明确规定,导致部分家政公司随意调换服务人员。二是家政公司未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提供服务,存在服务滞后、服务延迟的现象。三是家政服务人员由于自身原因突然离岗,家政公司未及时找人替岗,或者替岗的服务人员不符合合同约定。四是一些家政机构先把价格标注的相对较低,待服务人员开始提供服务时,再以多种理由临时加价,或者违反合同约定减少服务项目。

(二)欺诈类投诉呈现多样化。该类投诉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一是“家政托儿”欺诈。部分采取中介模式经营的家政公司雇佣家政明星人员做“托儿”,业主相中的服务人员与真正服务人员不一致,其目的在于收取一次性中介费用。二是虚假广告欺诈。部分家政公司在街道、居民小区内发放内容含有“专业”、“全能”,“荣获某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字眼的宣传广告,吸引客源,或在广告中承诺一些事后不能兑现的条款,比如:“如果保姆不满意,可以多次调换”、“如果介绍保姆不合格,可以申请退还押金”,导致业主在接受服务后对服务项目无法满意。三是无合法主体资格。部分经营者在未取得合同主体资格和正规经营场所的情况下,仅以电话联系的方式从事临时性无照经营家政服务行为,通过广告电话招揽生意,临时“招兵买马”家政服务人员,一旦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消费投诉,则立即解散,消费者受损利益无法得到赔偿。四是“会员卡”式欺诈。部分家政公司以“会员优先、价格优惠”等名义拉拢消费者办理会员卡,并交纳数目较大的会员费,但事后承诺常常不能兑现,预付的会员费却不予退还。

(三)质量类投诉较为典型。该类投诉主要集中在家政公司服务质量方面。一是“以次充好”。一些规模较小的家政机构,为减少成本,使用自己勾兑的清洁剂等材料,一方面不能达到服务标准,另一方面劣质的洗洁剂易给LED等设备造成损害。二是“道德风险”。由于少数家政服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较低,部分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财产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三是“名不符实”。据消费者协会统计,当前多数家政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达标准,尤其在育婴师、“月嫂”等需要特殊服务领域,目前仅有30%的服务人员取得了正规的资质证书。

(四)“私约”类投诉维权困难。个别家政人员在服务一次或几次后与消费者签订“私约”,让业主交纳定金,建立业主与服务人员单边联系,避开家政服务公司,逃避中介费用。一旦服务出现纠纷或是服务人员由于个人原因中途突然离岗,业主维权常常处于“找不到人、公司不管、投诉无门”尴尬局面。

(五)“保险类”投诉约定不明。由于现在家政有许多时候是高空作业,并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危险,而部分家政公司没有为服务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在与业主签订合同中也没有明确约定。所以在出现事故时纠纷不好解决,有时需业主承担不利后果。

二、家政服务行业消费投诉较多的原因

(一)法律盲区,管理欠缺。家政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雇佣关系,并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由于家政服务业本身的性质特殊,如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等,都无法用《劳动法》来规范,因此家政服务业被排除在《劳动法》适用范围之外。目前,没有一部调整和规范家政服务业的全国性法律或法规,仅有一些地方的服务标准,导致家政服务员的社会保障和工作期间的伤害、致残等问题无法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供求双方均存在后顾之忧,致使家政服务员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偏低,更谈不上规范的管理,由此产生的纠纷不断。

(二)培训不够,素质不高。目前家政服务业主要的从业人员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家政公司单纯追求利润,缺乏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这些因素致使家政服务的从业人员质量良莠不齐,客户对家政服务员提出的素质要求难以实现。市家政行业中,参加家政培训持证上岗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仅占30%。同时,由于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难以提高。

(三)把关不严,诚信缺失。家政市场准入要求不高,一些无照经营的“黑中介”常常“打球”、钻空子,求职者只要填一张简历,留下联系方式,回家等消息,一旦有客户需要,求职者不经过任何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此外一些房屋中介、职业介绍所在提供中介服务之余,也帮助客户提供家政服务。由于中介公司在运作、收费方面都存在不合理、不规范行为,并且缺乏相应的后续服务,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方面均无保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诚信方面存在缺失。

(四)信息不畅,供需矛盾。由于家政服务在信息提供、服务配套、服务品种、服务质量等总体上差距较大,加之宣传不够,形成供求信息严重不对称,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同时,居民家政服务需求迫切,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如月嫂、家庭护理等。许多违规经营者利用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等,结构矛盾突出这一现实情况,拟定不平等合同、大搞虚假广告宣传、服务以次充好,使得家政市场欺诈横行,乱象丛生。

(五)标准不一,监督缺乏。市家政服务行业虽起步较晚,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刻,服务规范和监督体系并没有同步,目前还没有建立覆盖全市的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行业标准“各自为政”,监督管理体系尚未构建起来,责任部门模糊。消费者对于家政服务行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向家政服务企业投诉,大部分消费者不清楚应该找哪个管理部门投诉。

三、工商部门强化家政服务行业监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家政服务合同文本。在多方走访、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家政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家政服务合同书》,进一步细化家政公司、服务人员和消费者各自的权利义务,对服务类别、方式、期限、标准和费用做出详细的规定,并对家政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合同纠纷处理、事故责任追究、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二)构建家政信息公共平台。在“红盾信息网”构建家政信息中心平台,建立四项机制。一是信息收集机制。由企业注册部门、市局信息中心负责成立信息收集团队,结合企业登记注册、企业年检、经济户口巡查、日常监管反馈的信息,将家政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进行甄别、归纳、整理。二是信息分析机制。由办公室、调研室、消协、纪检等部门每月开展“信息分析联席会议”,对采集的信息进行预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机关负责人,为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三是信息机制。将工商部门采集、分析的家政数据、预警信息在网站上进行公示,不定期更新,畅通家政信息内外沟通渠道,增强公众信息认知,弥补家政企业、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四是公共投诉受理机制。在网络平台上设立投诉信箱,受理消费者投诉,消保科、消协等部门实行“三工作日回复制”,根据举报信息,开展实地核查,及时为消费者排忧解难。通过四项机制,构建信息查询、投诉受理、市场预警、日常监督四位一体的家政信息网络平台。

(三)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基层工商所根据属地监管要求,对辖区从事家政服务的公司进行严密排查,通过行政预警和行政指导等措施督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严厉打击“黑家政”、“野家政”等无照经营单位以及部分中介机构超范围经营行为。同时指导家政公司推行执业人员资格公示制度,将服务人员执业资格、健康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在经营场所予以公示,建立家政服务人员实名管理档案,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和单位坚决不许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督促家政公司加强培训,强化管理。

(四)加强虚假家政广告监管。商广科在广告登记备案时严格审查广告用语,对用语中出现的荣誉、资质等信息认真核实,严把广告许可核审关。辖区工商所要加大巡查力度,重点查处未经许可擅自户外广告和印刷品广告、广告用语不规范等行为,对辖区家政广告进行严抓细管。消保科、消协等部门要继续推进“两会一站”进社区、下基层活动。选拔责任心强、知识水平高的群众作为广告联络员,在家政公司经营场所设立投诉电话,畅通申诉举报渠道,落实24小时举报电话值班制度,对投诉迅速回应,及时查处。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广告监管体系。

政务调研报告范文5

党的十强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为新形势下推进公安队伍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步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社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关注度、敏感度很高,容忍度却很低。公安队伍出不得事,公安队伍出不起事,加强正规化建设,始终是贯穿公安队伍建设的一条主线,要坚持四轮驱动,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为公安“四项建设”注入生机活力。

一、强化规律认识运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指的是队伍建设的内在规律,而自由王国则是对于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体现出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认识深化和实践飞跃。纵向来看,各个时期和阶段的公安工作侧重点不一而足,横向来看,各地区的警种部门发展步调也非同频共振。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善于把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深化对“宗”的认识,掌握对“纲”的要求,实现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万变不离其宗、纲举则目张。要紧扣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公安队伍,来统领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使其沿着正确的价值轨道向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不断前进。在队伍塑造上,要处理好全能与专业、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求同与存异的关系,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既要肯定主流,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有奔头,又要尊重差异,让想干事的人能够扬长避短,脱颖而出。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并积极利用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实现队伍正规化建设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推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和层次不断高端化和前移化。

二、抓牢思想政治建设。从思想上建党,突出价值引领,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正因如此我们党才会成为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中的坚强领导核心。同理,对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也要将思想关、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确保公安队伍始终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公安民警履职与社会阴暗面接触较多,时刻接受各种思潮和观念的洗礼和冲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方针,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始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一要深化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队伍思潮、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进一步锤炼和夯实政治品格;二要深化形势政策教育,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调动主动能动性,积极投身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主战场。另外,要加强对、党纪党规和宪法法律的学习,增强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供坚实保证。

三、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历史上,凡属进步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人才和知识的作用,他们把“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作为“古今一也”的定律。人是最积极的因素,也是最能动的因素,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必须牢牢扭住这一“牛鼻子”,营造一种智力人才、创造源泉竞相迸发和充分涌流的环境和条件。各级公安组织人事部门,特别是党委班子要放开胸怀,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树立正确导向,把扎实肯干、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干警委以重任。不搞论资排辈,不搞门户之别,不掺私心偏见,提倡外举不避仇、任人唯贤以德,管仲和齐桓公原来是什么关系呢?“射钩之仇”;魏征和李世民原来是什么关系呢?冤家对头。但管仲和魏征仍能被委以重任,这种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和发扬。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只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积极推行“破格”任用和“火线”提拔等政策,破格任用破的是年龄、背景、资历的格,立的是素质、实绩、群众公认的格,只有坚决破掉该破的格,立起该守住的格,才能在破立并举之间将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公安队伍中来,让新鲜血液的鲶鱼效应激发队伍生机与活力,从源头上为提升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四、保持铁腕治警定力。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公安民警能够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用铁肩道义担负起惩恶扬善的神圣职责使命。但不可否认,公安队伍中的存在的一些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行为已成为影响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消极因素。对此,要坚持铁腕治警定力,坚持“铁规管人、铁面无私,铁石心肠”,高悬从严治警利剑,架起带电的高压线,对顶风违纪违规的,从严从快加以惩戒,绝不讳疾忌医、养痈遗患。要围绕队伍正规化建设要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队伍突出问题,加强自查自纠,出重典治乱、行霹雳手段、下猛药去疴,进行铁腕纠治,通过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整治,有效实现队伍的强身健体。处理好严治与厚爱的关系,在队伍管理上,严治与厚爱是统一的,严治就是厚爱,不严就会出问题,要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坚决剔除队伍腐败,增强自律意识和危机意识,将公安队伍打造成为经得起严峻考验的纪律铁军、廉洁雄师、忠诚卫士。积极探索推行科学的队伍管理体系,围绕调动积极性、增强能动性、激发创造性,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和绩效考评方法,做到用科学的方法和制度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培养人才。

政务调研报告范文6

为进一步推动促进我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6月中旬,区人大常委会农资环保工委组织区农办、农业林业局、建设规划分局、环保分局、水利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区人大代表,先后到我区各街道办事处、区农业林业局进行了座谈调研,并实地察看走访了部分畜禽养殖场所和种植户。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我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等投入物使用;二是畜禽饲养排泄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我区大量耕地退出,农家肥施用量大大减少,而化肥、农药、薄膜使用量大大增加。同时,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现相当数量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所,对我区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区20xx年度化肥用量为5527吨,农药255吨,农用薄膜228吨;生猪存栏5万余头,奶牛存栏1800头,鸡鸭398000羽,其中规模上养猪场60户,养牛场45户,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在城区实行畜禽“禁养区”。区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结合生态区建设,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区政府和各街道相应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治理工作。去年5月底,区政府城区畜禽“禁养区”通告,对城区东至二条路、南至高闸浦、西至永宁河、北至**南岸江堤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责令其搬迁或关闭。去年8月底,区政府还出台了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实施方案,把此项工作作为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落实相应工作措施,并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纳入各街道、农场的年度“两个社会”考核内容。

(二)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各种矛盾与利益交叉在一起。区政府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过程中,一方面把它同“811”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合起来,纳入生态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来抓;另一方面把城区“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搬迁作为重点,实施政策扶持,限期搬迁;同时,投入1000多万元,在三甲八塘盐田地块建造占地面积89亩、总栏舍面积为11466平方米、可饲养生猪6000多头的生猪养殖园区,为“禁养区”规模上养殖户搬迁提供养殖场所。此外,区政府与各街道、部门签订了责任状,明确具体的职责和整治任务,建立以街道为单位、农林部门主抓的工作责任体系。为鼓励畜禽养殖户搬迁和关停,区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规模上的养殖户,如搬迁给予每一头猪补助40元,每一头牛补助400元,自行关闭的,每头猪补助140元,每头牛补助800元,确保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效果。为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效果,农业部门对畜禽养殖户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强化疾病防治以及粪便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区政府从20xx年开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通过采取宣传、培训、示范方建设、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xx年至20xx年,累计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1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8.3亩,全区亩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区政府虽然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地了解情况来看,整治工作任务还很重,离市、区两级政府提出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有的街道仅仅搬迁了几个规模上养殖大户,面上的整治及对小规模的养殖户、散养户的处置基本上还未实施,全区“禁养区”需整治的养殖户30家,现只有2家搬迁,葭沚街道的任务尤其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宣传不够,群众思想认识有偏差,抵触情绪较大。通过这次调研和座谈,发现有些单位对农业面源污染概念不清楚,整治工作内容不明确,仅把河道整治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来抓,认为完成河道整治工作就完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而广大养殖户认为,当前发展畜禽养殖业符合中央政策,是各级政府大力提倡、鼓励、支持的,现在实施整治,在城区设立“禁养区”与现有政策不相符,同时搬迁或关停涉及到养殖户自身的经济利益,且政府补偿标准偏低,小规模的养殖户搬到园区养殖根本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空,因而对整治 工作配合不够,抵触情绪较大。同时,此项工作仅仅局限于农业部门抓管,其他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也不够到位,有些街道认为抓经济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既看不到工作成绩,又要得罪当地老百姓,因而有等待观望思想,导致整治工作推进缓慢。加上上半年实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难以落实,工作中缺乏配合协调,进展不平衡。

(二)两个养殖园区建设进度滞后,且管理上存在问题。经区政府帮助包装项目,20xx年,由**市国士特殊乳制品开发有限公司申报在三甲租用73亩盐田,建造奶牛养殖园区,并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补助了86万元资金,其中省补助60万元,市补助10万元,区里补助16万元。但在建设过程中因受“云娜”、“麦莎”两次台风的袭击,给该园区造成了很大损失,导致建设进度缓慢。去年,区政府为了配合“禁养区”奶牛搬迁,又拿出120万元给该公司用于环保设施建设,但该公司因资金紧缺而挪用了该款项,目前,该园区已有部分奶牛搬迁入园饲养,由于粪便处理不当,出现大量的奶牛粪便露天堆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群众反映强烈。同时,养猪园区按要求在6月份完工,但目前来看,工程建设仍在进行过程中,因此“禁养区”生猪养殖户要限期搬迁也有困难。此外,这两个养殖园区在管理体制上也没有理顺。

(三)责任不够落实,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虽然区、街道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签订了整治工作责任状,但实际工作中没有按责任状要求来实施,有些街道主要领导重视,工作开展好些;有的街道仅仅由农办工作人员出面,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从部门来说,虽然农业部门牵头开展整治,但是缺乏统筹协调能力、违法处置能力,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工作难度很大。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家养牛户搬至园区,其他养殖户均未采取任何措施,粪便仍直排河道,对这些违章养殖户缺乏执法力度。如葭沚街道富强村所谓的养猪场,均是外来人员租用该村的标准农田建造简易猪舍饲养,代表们进去视察时臭不可闻,无法进场,而且污水直排河塘,当地群众反映强烈。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另外,农用废旧薄膜缺乏回收利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粪便也基本直排河道。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事,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区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全面的生态环境观念和全面的治污观念,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作为生态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下大决心,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涉及到全区千家万户,面广量大。区政府要针对全区农业面源污染实际情况,统一开展集中整治,对重点污染源要重点整治。从地域整治角度看,重点是城区“禁养区”的规模上养殖户应在规定时间内搬迁或关闭;同时,对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以就地予以关闭为主,可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以补助在整治中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对沿河、公路两旁、集镇及人口密集地也都要加大集中整治力度。要重视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基地建设。区农业、农资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全区农药、化肥销售情况的监管,防止高浓度、高剧毒物品流入市场。对“白色”污染物要求谁使用谁清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