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物流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物流信息化范文1
关键字: 物流信息化 信息化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流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发展命脉和核心竞争力。虽然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其物流业务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正日益渗透到现代的经济活动中,因此,我国钢铁行业的物流发展仍然面临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虽然我国钢铁企业现有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己经解决了物流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企业全面实施物流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经初步调研发现,目前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日益复杂多变的物流管理要求普遍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绝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我国很多钢铁冶金企业仍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调查,公司网站多是用于企业宣传、信息服务、内部通讯,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是利用网络技术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企业最重视的是将财务核算深入到各业务环节中去,小部分基础较好的企业对优化流程设计和运行操作有一定需求,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优化方案等。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需求市场虽然还不大,但增长比较快。至于利用信息系统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传输、反馈,从供应链的高度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还比较少见。
2.2 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供应链管理系统极为罕见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征集的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案例中,8O%的企业都有新型管理信息系统或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以有效杜绝“信息贪污”,可以使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更灵敏,使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和提高运行效率,尤其是采用科学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和效益分摊至各物流环节,通过系统分析,为改善物流流程提供施策数据,使物流系统的运作和总体物流效益逐步趋向最优化。l5%到2O%的企业物流信息化以流程改造为主,具有较强的操作优化功能。突出表现在集中采购、集中库存、优化运输管理等环节。一般来说物流改造必然会涉及到企业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度比较大,所以经常是一个个环节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如河钢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经过设立专门流程改造,确定了部分资源集中采购新模式,成立集团采购公司,经过实践运行,这套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武钢开发的整体仓储电子管理项目,则是根据优化理论, 建立一套数学模型, 可以在仓储集中管理等多项约束下进行仓储方案的优化,确保每天的运行都在高效率、低成本的状态。
在国外物流企业中普遍采用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的物流企业中可谓少之又少。严格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收集的案例中不超过5%。但是供应链管理思想正在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种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去, 比如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来协同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使整个供应链都能受益。衡水板业有限公司物流管理系统就是供应链建立的一个例子,钢铁流通的链条涉及原料(生产者)、管理机构(调运)、银行(信贷)、财政部门(补贴)等环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物流管理系统,还是以产供销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得关注这样一些特点:现在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多半是ERP 的某种延伸,说明制造业的物流外包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发展很快,国内主流的观点仍然认为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是ERP。连锁分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柱。
2.3 各销售网点与物流部门之间没有进行信息共享与集成
集团公司各销售网点不能将销售、成品库存信息快速准确地反馈给各物流部门,也无法实时查询集团总部的库存情况,而物流部门对销售点的库存情况也不得而知,妨碍了物资调运,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2.4 缺乏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统一规划
目前,大多企业没有从整体上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划,物流各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物流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工作,没有考虑与其它部门信息系统的集成,更没有考虑今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公司规模的壮大,物流管理系统如何与公司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如财务系统、生产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进行集成,如何满足公司将来物流管理的远程控制需要。
3、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目前,有关现代物流发展中信息化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广为接受。但是中国现阶段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就如何有效地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出个人看法:
3.1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建设信息系统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对于信息的依赖可能是其他行业难以相比的,而信息技术毫无疑问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物流信息化的进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信息技术只有在存在需求的时候才有可能起到推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在进行信息化的全过程中,应注意人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和态度,这就要求物流提供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跟客户的需求要保持同步增长。要真正实现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须紧紧抓住需求这根主线,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3.2 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实效性
在企业信息化实践的层面上,我们的设计目标和实施方案需要客观、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是通过无数个个体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壮大实现的,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实效性。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ERP、CRM (客户关系管理)、SCM (供应链管理)、BPR(业务流程重组)等技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应该客观准确地寻找自己的定位,不可盲从。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的企业ERP改造,实施难度大,风险高。目前,中国的软件行业普遍缺乏传统行业业务操作和实际管理经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既难全面、准确地把握国外的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的精髓,也难深刻地了解中国物流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所以早期实施ERP管理改造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步子迈得越大, 改造的范围越广,教训通常也越深刻。对于广大的中、小规模的物流企业,由于ERP管理与现有业务流程的严重脱节,相关系统的产业化推广困难重重。
3.3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监控
现代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最重要的应用,应该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射频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分布在约2万公里高空的多颗卫星对地面目标的状况进行精确测定以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主要用于船舶和飞机导航、对地面目标的精确定时和精密定位、地面及空中交通管制、空间与地面灾害监测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集中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陆地救援,运用内河及远洋船队最佳航程和安全航线的测定、航向的实时调度、监测及水上救援,用于空中交通管理、精密进场着陆、航路导航和监视。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GIS的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人)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主要是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C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射频技术(RF)系统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和有智能等。我国铁路系统使用RF记录货车车厢编号的试点已运行了一段时间。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射频技术,能够对物流实体在时空上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和进行单证的图像及数据传输,从而更快和更广泛地提高物流的功能。
3.4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信息化管理队伍
钢铁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需要一批具有全新的现代物流理念、现代物流系统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技能的人才,他们不仅应具有“顾客导向”观念和服务意识,精通物流管理,还应该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他们的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优秀的管理人员、合格的网络维护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
4、钢铁物流企业信息化价值
信息化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对于钢铁物流企业而言,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1)规范内部管理,固化运作流程,实现对经营流程各环节的优化和控制,提高企业管控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2搭建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钢材采购、销售、仓储、配送、技术开发、质量、计量检斤、加工的集成管理和数据共享,帮助企业科学制定销售、采购、加工和配送计划,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能观性和能控性。。
(3)财务数据从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业务一体化,提高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资金周转效率。
(4)建立科学、实时、准确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满足经营分析、绩效考核和管理决策需要
(5)实现全过程的客户关系管理,密切顾客联系,科学进行顾客需求和行为分析,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6)实现与供应商流程、数据集成,密切供应商联系,及时掌握资金和订货动态。
(7)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网上销售、竞价、状态查询、资金结算。
(8)全面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现数据,支持管理决策。
5 结束语
传统物流只有融合信息技术才能称之为现代物流,钢铁企业物流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降低成本,实现快速反应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实现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过程的安全;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商业机会的增加、资金周转迅速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利于实现物流产业经营运作的规范、行业环境诚信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体流通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供和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万强,王 博 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电子物流,2006(29)49-50
[2]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DB/OL].(2005-O2-16)
[3]陈章跃,阔师鹏,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7-22.
[4]严新平,朱汉民,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现代物流标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25-28.
[5]吴青,基于条码技术的信息流、实物流的同步融合架构[J].物流技术,2002(5):15―18.
企业物流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敏捷供应 物流管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74-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导致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经营上的挑战。交货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使企业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物流管理被当作企业运营的重要方面。
当前,国内一些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还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比如对于物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看到先进的物流管理对企业革新生产流程的重大意义;多数企业没有对物流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等。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物流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支撑。企业通过提升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增强应变和决策能力,大幅降低物流费用,并最终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该文将以敏捷供应为基础,分析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途径。
1 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信息流
在物流过程中,随着物流活动的开展会产生大量的动态数据,包括物流的输入和输出、流向和流量、库存数量、物流费用等,这些数据持续进行的传输和反馈就构成了物流信息流。在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过程中,如何确定恰当的运输方式、库存数量、运输路线等,都需要掌握详尽准确的物流信息。
1.1 企业物流信息的特点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中,物流信息具有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物流信息与商品、资金一样,对于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物流信息具有的特点主要有:
(1)系统性。系统性指的是反应物流活动内容的信息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系统、有序的信息。
(2)动态性。动态性指的是企业内部物流活动中,多品种小批量、多频度小数量配送信息,使物流作业非常频繁,也要求系统能够动态处理相关物流信息。
(3)共享性。共享性指的是物流信息拥有者在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时,并没有失去信息的享有,而信息的接受者又能够共享这一信息。这一特性能够提升物流信息的使用效率。
物流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等活动,能够为决策提供依据,为物流活动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
1.2 企业物流信息的作用
具体地,物流信息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主要是:
(1)沟通联系。物流信息能够建立起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细致、准确的信息能够降低物流管理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2)协调配合。物流信息的快速、及时、准确分享,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平衡,提升各环节活动的协调性,促进企业各流程的相互配合。
(3)管理控制。准确、全面、及时的物流信息,能够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将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控制。
(4)辅助决策。物流信息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物流活动中的决策既是一个对信息的深度加工过程,也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物流管理方案的必选。企业管理者通过对物流信息的删选、评估,确定符合企业利益的市场策略、物流管理策略。
(5)价值增值。企业物流活动中产生的物流信息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而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物流信息也能够不断实现增值。
2 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所在省市的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可以看出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现代物流管理意识薄弱
部分企业对物流的认识局限于传统的库存、仓储和运输、卸载等方面,企业的物流活动分散于各个不同部门,缺少对物流活动的统一、集中管理,缺乏对物流体系的规划和运作,企业管理层对物流管理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缺少供应链管理角度的思考、规划和实际操作。
2.2 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部分企业运营过程中,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主要应用在日常事务处理和办公自动化方面。不少企业没有对信息资源做出系统规划,也缺少可核查的信息标准,使得企业经营各环节所产生的各种信息不能够快速传递、共享并用以支撑决策。采购、销售和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相互独立,难以实现信息集成,信息的质量较低,实质上形成了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障碍。
2.3 管理手段落后
企业物流管理不够顺畅,造成时间和空间的极大浪费,物料搬运、流动路径混乱,产品供货周期长,废料回收不利,对企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也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拖累企业发展速度。在对物流的管理上,缺少先进的物流管理设备和技术,对EDI、POS、GPD、扫描等技术缺乏了解,更谈不上配送自动化和网络化了。
2.4 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缺少清晰的认识。多数企业更重视外部的各种显性成本,比如运输费用、仓储和装卸费用等,但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损耗缺少重视,特别是在间接材料费、存货机会成本、信息维护成本等方面。企业对于内部的成本耗费情况缺乏整体了解,导致人员、物资和设备处于浪费状态。
2.5 流程不规范
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比较繁琐,出现了很多非增值环节,经常导致信息回流和业务等待现象发生,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及时的沟通,以部门自身利益为核心,协调困难,在一体化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障碍。企业内部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管理、物料计划编制和成品检验等工作分布在不同部门,效率低,易出现把关不严、标准不一等问题。
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赢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在物流管理方面采用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而其中,敏捷供应链管理(Agi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SCM)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问题。ASCM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改进企业经营模式和物流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竞争力。
3 基于敏捷供应的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方案
(1)敏捷供应的优点。
敏捷供应具有明显的优点:
①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和跟踪。通过互联网操作,客户、供应商和系统用户能够及时查阅信息、协同和信息共享。
②促进物流作业间的协同。通过统一的平台,企业能够集中完成采购、库存、销售、运输等任务,与上下游之间形成流畅的协同信息流,降低风险,快速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③优化物流决策。在信息平台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确定合理的库存量,对于运输途径、路线和批量也能够进行及时调整。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资源的集成、梳理和挖掘,能够为企业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④提升企业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以以往依靠手工作业的方式不同,ASCM方式能够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差错,能够及时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动态跟踪,提高管理水平。这一方式能够针对业务流程和单据信息的变化,进行快速应对,显著提升效率。
(2)基于敏捷供应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是建立实施ASCM系统的整体规划。从企业的物流战略入手,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明确业务信息化的优先顺序;确认实现企业物流战略的主要业务和流程,及相应的信息技术;诊断现有信息系统在满足企业战略和流程需要上存在的不足;设计出基于敏捷供应的新系统。在整体规划中,应当注重子系统结构的统一、产品代码的一致、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反馈速度。
二是实现新系统与企业业务流程的协调。ASCM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提出了重构要求,需要从整体出发,对原先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与供应链其成员协同进行流程改造,克服采购、配送、库存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敏捷管理和运作一体化。
三是技术层面的详细规划和实施。ASCM基于B/S和XML技术,能够动态重构,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开放性。在B/S结构和XML网络技术标准的支撑下,供应链各成员能够就生产环节各流程进行协作,完成网络化业务处理,优化物流管理决策。
4 结语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借助敏捷供应链管理的思路转换经营机制和物流管理模式。敏捷供应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信息集成,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各环节间的有效协调和沟通,减少物流管理中的环节浪费,提升运营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道平.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2):23-26.
企业物流信息化范文3
关键词:物流企业 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物资流通、商品交易早已突破了地理的限制,生产要素、商品、服务、信息的跨地域流动规模和形式也在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企业供、产、销、储、运等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企业运营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统一,降低整个商务活动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进入20世纪90年代,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各种信息技术为核心,应用数据采集系统、电子商务(e-commerce)、电子数据交换(EDI)、仓库管理系统(W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促使物流单体数字化、物流过程信息化、物流网络数据化、物流中心管理数字化最终形成“物流”与“信息流”融合。而IT技术是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增值服务。可以说,谁掌握了IT技术,谁就获得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
二、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卫星和计算机系统率先在美国的汽车公司中得以应用,从此拉开了用信息系统整合供应链资源的管理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际物流企业已经面貌全新。国际经验表明:物流不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资产密集型行业,其关键是一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交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而物流企业指的是对物品的流向进行操作的行业,它是集物品仓储、运输等流程为一体,把货物从生产地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1.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基础,2.以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3.物流信息化覆盖物流活动的全方面,4.物流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物流信息化是一个过程。
物流信息化分三个层次:1.基础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产生效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在此层面基本不涉及或较少涉及流程改造、优化问题。2.流程改造的信息化。企业为了不断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信息系统作用在于固化新的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3.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作用的提升,物流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而物流信息系统则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
根据物流理念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可以将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归纳为四个时段。第一个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主要依靠普通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第二个时段(20世纪50年代初),企业物流信息的管理主要围绕库存和交易,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第三个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出中枢神经的作用。第四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工作法(JIT)、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H)、电子商务(EC)的逐步提出,使物流信息管理进入“高级”阶段。
物流业是现代商品流通环节的基础行业,对商业流通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物流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物流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有几台计算机,开发几个信息系统,买几台物流设备,不能称其为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物流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80年代进行铺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
中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尤为突出。据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18.6%,而发达国家多为9%左右,两者差距1倍多。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以外,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信息化装备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物流管理意识淡薄。现代物流不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而且要求物流运作的各种业务,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专业化和高效化,这就要求由独立的物流企业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物流活动的组织。
物流信息资源管理混乱。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足够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不能共享,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企业还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投资应产生的效益,从而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设备落后。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多数国内物流设备也都比较陈旧,包括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在内的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动化相比,差距很大。
缺乏物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多数物流企业的不少员工不知道现代物流为何物,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也一知半解,相当大比例的员工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到使许多自动化处理过程不能实施,阻碍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
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仍未确立权威地位。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立项、设计、开发到实施,不断的改进完善需要漫长的过程,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因此,随着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提高,需要有独立的IT部门来负责有关工作,尽管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经过规划与设计(占90%),但是,仅有55%的企业有独立的IT部门,二者形成了明显反差。这一方面与企业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有关,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现阶段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有限,尚未建立权威地位。
此外,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物流信息化的系统标准较为混乱,影响了互联互通和实现信息共享;软件开发成本高昂;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基础技术服务应用还有待提高,等等。
作者单位:湖南省矿产测试利用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17-339.
[2]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50-228.
[3]郝渊晓.现代物流信息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美)罗纳德.H.巴罗著,王晓东,胡瑞娟等译.企业物流管理一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37.
[6]夏文汇.企业物流――竞争优势[J].物流科技,1999(1):11-13.
[7]陈万海.信息化对发展物流业的技术支撑作用[J].通信企业管理,2006(11):17.
[8]杨涛,董德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33-37.
企业物流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物流 信息流 信息化
物流业是现代商品流通环节的基础行业,对商业流通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企业现代物流引入了新的管理观念和高科技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各种信息技术为核心,应用数据采集系统、电子商务(e-commerce)、电子数据交换(EDI)、仓库管理系统(W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促使物流单体数字化、物流过程信息化、物流网络数据化、物流中心管理数字化最终形成“物流”与“信息流”融合。
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物流”这一术语起源于美国,含义是追求高附加值的活动,具体包括通关、商检、运输、、保管、存货控制、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和整体最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物流活动基本上完全以传统的方式进行。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贸易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的增值服务、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凸现,强调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发展全球化、集中化、大型化、高速化,注重物流战略目标的制订、物流网络的设计,通过供应链式的运作方式,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增值服务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流的内涵由原来的单一流向,经过不断的演绎向多样化、层级化、网络化发展,信息管理已涵盖物流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目前,企业物流管理活动信息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企业内部的信息流。主要包括企业内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物流以及生产过程物流和与之相关的物流成本核算所产生的信息流动。
企业间的信息流。主要包括企业间订货、收货、发货、中转、以及结算等活动所产生的物流信息。
社会物流信息。社会物流信息的内涵是企业物流信息的社会化,它是由企业共同参与,依靠物理平台或虚拟平台从事物流活动和交流以及所产生的各类信息,具体表现形式如公共物流中心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传输、交易的信息。
以上三种信息流主要以物流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通过与物流活动的高度融合,最终推动和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发展。
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进程
根据物流理念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可以将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归纳为四个时段。
第一个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时的“物流”活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主要依靠普通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管理处于简单粗放阶段。
第二个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企业物流信息的管理主要围绕库存和交易,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但限于物流理念及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企业物流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第三个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重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物料需求计划(NRP)、制造资源计划(NRPII)的概念相继被企业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出中枢神经的作用。
第四个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工作法(JIT)、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H)、电子商务(EC)的逐步提出,大大地丰富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概念,使物流信息管理在真正意义上跃入了“高级”阶段。
尽管从企业物流活动的信息化进程来看,可以体会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历程。但是,不能忽视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同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其复杂程度、相关程度难以清晰描述。因此,不断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推动和适应物流的发展依然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优势
要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解决信息共享、信息传输、信息标准和信息成本等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可以广泛地成为调控和决策的依据。因此,信息化使企业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并在决策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物流在未来如果有所突破,则必须实现信息化的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优化服务。物流企业靠服务取胜,通过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服务水平。比如中国邮政和UPS、FedEx在我国所从事的包裹速递业务,他们在硬件配置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但UPS、FedEx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的是更优秀的标准化的完整服务:首先,客户在运送包裹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送货方式,UPS使用的是一套直观软件,其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出不同的运送路线、货物到达不同地段的时间以及相应的送货费用等;其次,UPS能够做货物跟踪,如果送件人需要可以查看到包裹运送过程中的全部状态;另外,对大客户来讲,UPS还能够提供在线工具,随时提醒他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这些服务所需要的费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相比之下,中国邮政提供的服务是非标准化的,假如从北京运送一个包裹到重庆,邮局可能会说一个星期之内能够到达,可具体哪天到达就不能确定了。
提高效率。法国的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年均达到10%,汽车制造业和部分专业物流企业通过物流信息化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比如雷诺汽车公司设计的物流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对客户的供货期由35天缩短至15天。其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他们把提高效率视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投入,物流成本可能会增大;同时,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效益。
降低成本。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便是优化管理,而信息化无疑是优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比如,海尔集团设计实施的BBP(电子采购平台)项目,构建了基于后台ERP系统的完善的内部供应链,覆盖了整个集团原材料的集中采购、原材料库存、立体仓库的管理和各个事业部的生产计划、生产线工位的原材料配送、成品下线的原材料消耗倒冲以及物流本部零部件的采购等业务,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仓储面积减少一半,库存资金周转时间从30天降低至12天以下。
方便决策。根据市场反应及时作出科学的判断决策是每个企业领导层关切的重点。特别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及时投向市场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因而需要及时掌握、了解市场行情。我国一些制造企业采用的网络分销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经营决策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通畅问题,从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活。
增加利润。浙江温州的奥康鞋业是一家民营企业,他们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把全国1000多家分销点的销售、需求、供给等信息,利用IT系统及时地反映到总部,保证总部对全国的经营有一个快速、有效的调控。在这个基础上,对仓库管理、货运管理进行部分延伸。看起来很简单,但就是凭此一项,使得奥康的经营额和销售额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既可有效地加快物流速度、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又可使物流能够真正满足当今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而企业物流显然也需要加快信息化的改造和升级,使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的方向。
参考文献:
企业物流信息化范文5
但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却不尽人意。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不规范。在物流概念的炒作下,“大而全”一步到位的全套信息化建设思想流行,但对信息化阶段实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过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问题,在需求方面缺少准确、客观的把握;另一方面,IT企业之间的竞争很不规范,信息化项目中常常是关系运作大过需求运作,众多IT企业在电子商务网站赢利梦破灭之后,蜂拥而上地进行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初级阶段规模化市场被过度分割的现象。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大型物流企业,这些企业大都依赖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和良好应用,但是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或障碍。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
物流涉及采购、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我国的物流企业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而各具特色,其体制的限制、业态的多样化带来了需求的迥异,更导致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的复杂性。据统计,我国目前几十万家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亟待起步。
发展战略暂属空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经历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物流企业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开发商和物流企业参与国家的物流科技发展规划,协同作战,避免出现无序低效的竞争。
信息化程度低。据统计,北京地区物流企业采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的不到30%,即使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的,功能也非常简单。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系统的成本较高,而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而多数开发商普遍认为,物流信息市场在低端不具备开发价值。物流是一个网络,是资源整合,一个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再高,而相关的运输、包装、仓储、分检等环节与之合作的企业没有信息化,彼此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物流信息化人才缺乏。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我国物流信息化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目前国内的研发能力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网络的设计与优化也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
对信息化需求的层次不高。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国内企业需求的主要内容。最新的信息化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2%的企业仍把OA(办公自动化)建设列为未来一年的重点,86.1%的企业未来一年将上MRP2(制造资源计划),60%的企业把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列为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在相当长时期内,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数据的机制。
开发商难以盈利。物流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因此造成开发成本极高。对开发商来讲,不能批量生产,成本就居高不下。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规范信息技术和开发的模式,加强咨询服务,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趋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由于以上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跟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每年我国在物流费用上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尽早实现我国物流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物流信息化范文6
一、物流信息管理的战略地位
现代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通过它的几项基本功能来实现的,包括:(1)市场交易活动功能交易活动主要记录接货内容、安排储存任务、作业程序选择、制定价格、及相关人员查询等。物流信息的交易作用就是记录物流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是:程序化、规范化交互式,强调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和集成性。(2)业务控制功能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及现有管理个体和资源的管理,要有信息系统来做相关的控制,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对作业计划和绩效进行评价和鉴别,这里强调了信息系统作为控制工作和加强控制力度的作用。(3)工作协调功能在物流运作中,加强信息的集成与流通,有利于工作的时效性,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减少劳动强度系数。这里,物流信息系统也有重要作用发挥。(4)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物流信息管理协调工作人员和管理层进行活动的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强调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决策和战略定位作用。正是由于物流信息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日益为从业者和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商所重视。
二、物流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对物流活动的认识
最早起源于美国,根据物流理念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可以将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时的“物流”活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主要依靠普通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管理处于简单粗放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企业物流信息的管理主要围绕库存和交易,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但限于物流理念及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企业物流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重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概念被企业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模式用于物流管理当中,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出中枢神经的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工作法(JIT)、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的逐步提出,大大地丰富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概念。通讯技术诸如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如Intranet、Internet的广泛应用、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在真正意义上跃入了“高级”阶段。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1)物流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表现为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企业内部网(In-tranet)。如台湾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2)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同时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3)信息技术促使虚拟物流系统走向应用物流配送经历了和正在经历三次革命:初期阶段就是送物上门,即为了改善经营效率,国内许多商家较为广泛地采用了把货送到买主手中的方式,这是商务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物流革命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物流配送本身,也影响到上下游的各体系,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第三次物流革命就是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是有益的,将使物流配送更有效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为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深刻的革命。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四、仓库管理系统是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中枢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必须开发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EDI、GPS、RF、EOS、Internet、Code Bar等新技术,对货物进行实施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仓库管理系统(WMS,warehouse managementsystem)是以物流配送中心为基础,包括仓储管理系统、仓库终端、物流业务核算系统等,能够实现仓储数据交换、库区信息管理、库存商品管理、仓储业务结算、进出库商品数据采集录入等多项功能的软件系统,涵盖了物流企业的最主要的功能部分,仓库管理系统的实施将大大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上海某物流公司的仓库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仓库的实际情况,预先定义存储库位的大小尺寸、收货区、备货区、出货区,并按照一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对上,它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电子媒介,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定单的原始数据;对下,它通过无线网络、手提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保持联系。上下相互作用,传达指令,反馈信息,更新数据库,并生成所需的条码标签和单据文件。仓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仓储管理模块。由入库管理模块和出库管理模块组成,支持仓储作业中的全部功能,从进货直到发货的全过程:建立入库预报-->实际货到站台-->收货-->货进收货区-->点货-->进库位-->建立出库预报-->取货--> 分捡货物-->重包装-->货物移至出货区-->实际发货。(2)数据管理模块?货物编码管理。?库位信息管理及查询、报表模块(其中包含存储效率等统计模块)。?供应商数据管理。?未被确认操作的查询和处理。?数据库与实际不符记录的查询和处理。(3)库存管理模块?客户订单号码查询库存。?货物编码查询库存。?入库时间查询库存。?盘点作业。(4)财务费用管理模块?发票生成。?库存产品成本核算(统计)。(5)仓库管理系统附加增值功能?客户远程访问,可以通过Internet的实时更新数据,了解最新库存情况。?报告编辑器,以满足用户特殊需求的报告编制。?支持查询及报表输出到EXCEL。?依靠无线射频数据从条形码采集并传输数据,提高其运作效率,这包括在生产率、储存面积的使用、库存的准确度、以及客户服务都得到显着增加。?有EDI数据处理接口,进行原始数据集成与处理。?提供外部数据库功能接口即与客户ERP系统连接的能力。?能够实现多种模块叠加式升级能力。该物流公司通过使用仓库管理系统,产生了许多切实的效果:(1)为仓库作业全过程提供自动化和全面纪录的途径;(2)改变传统上的固定货位,实现仓库随机储存,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仓容;(3)提高发货的质量和正确性,减少断档和退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4)为仓库的所有活动、资源和库存水平提供即时的正确信息。这些效果带给企业明显的效益:配送能力提高20一30%,库存和发货正确率超过99%;仓间利用率提高;数据输入误差减少;库存和短缺损耗减少;劳动、设备、消耗等费用降低。
五、物流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物流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有:(1)外部环境压力有: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分割的变化和新销售渠道的产生;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科技进步速度加快;来自利益相关人员的压力;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产业整合和联盟;环境问题和风险控制等。(2)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两个:一是业务流程的局限,表现为低效率的流程造成断层和滞后;买卖方关系不佳;信息交流肤浅,不畅通;缺乏跨公司的合作流程等。二是信息系统的局限,表现为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公共平台;信息不能有效及时地传递;制造商与经销商、物流中心之间共享预测和补货计划;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共享零件需求预测;整个供应链中实时库存信息和瓶颈;实时可供货信息等。针对上述问题,物流企业应实施以下信息化的措施来提升企业物流水平:(1)利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利支撑。企业直接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性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的信息化管理,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2)业务流程重组(BPR)。业务流程重组是通过重新思考、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剧化”的改善。其核心是以顾客、流程为导向,根本性的重新思考与设计,辅助信息技术的运用,最终达到绩效改善。BPR有助于企业识别核心业务流程、简化非增值部分流程、实现供应链组织的集成和整体优化。(3)协助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通过电子商务达到信息集成化。企业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电子商务的主要特征,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减少传统商务模式的中间环节。ERP与电子商务结合,可使物流和生产有机结合,实现物流同步和资源优化,帮助客户真正意义上实现“零库存”管理,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4)借助通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他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通讯、数据交换及其他应用技术密切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物流信息综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