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学知识点

审计学知识点范文1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学院应用情况

笔者学院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来,实施了百名导师帮扶工程,由全院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具有副高职称资格的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促进作用,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具体如下。

一是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形成军队化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成长导师制”注重个体,成为学生军队化管理的有益补充,为创建技工特色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配合“学四德教育”工作全方位开展,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进一步塑造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了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

三是学院教职工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推进了全面育人局面的形成,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师资队伍,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四是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进一步提升,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干预、生活的关爱融为一体,让受导学生都体会到成长的愉悦。

二、现在实施的“成长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导师资源匮乏。笔者学院在校生有8000多人,而导师制工作中选拔的都是副高职称以上或是副科以上干部,只有100余人,导师与学生比例仅为1:80,很多需要辅导的学生得不到导师辅导。

其次,学生“成长导师制”配套制度、监管措施、考核评价体制有待完善。现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考核,停留在查看工作记录、进行论文交流评比等方面,其他配套制度、监管措施几乎没有,考核成果的应用、激励配套措施更是无从谈起。工作全靠导师的自觉完成,时间一长,部分导师对这项工作热情大减,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影响后续深入推广实施。

三、进一步深入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技工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更好探索研究,继续深入有效地推进导师制工作,笔者认为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好谁来导的问题

导师队伍应该是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导师既是学生信赖的好老师,又是学生生活的长辈,更是学生成长的益友。所以导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其次要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要建立导师选拔培养机制,打破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限制,尽量从与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中选拔,鼓励具备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报名参加,拓宽师资来源,增加导师数量。采取先培训后聘任,通过过程考核,建立一支素质高、品德优、业务强的导师队伍。

2.解决好导什么的问题

一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受导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己外形的变化,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独立,又因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思想极易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受导学生的人格受到熏陶,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法,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鼓励学生学国工匠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学好一技之长,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三是由于生理发育特点,加之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动荡不安、紧张惶恐。并且由于他们自我管控能力弱,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在心理上易出现自卑心理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障碍、躁动型心理障碍等。所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受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是导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是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良好的业余爱好和特长,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转化思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是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联系,全面掌握受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指导学生逐步进行职业规划,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导师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导师可以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3.解决好怎样导的问题

一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通过填写导师工作手册、做好辅导记录、整理学生书面汇报等资料,记录每位受导学生成长过程,跟踪学生成长轨迹,研究受导学生的成长规律。

二是建立师生谈心辅导与学生汇报制度。导师与受导学生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谈心交流、辅导学习,每两周至少一次。学生采用书面汇报形式每两周一次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平时借助微信等沟通方式,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三是建立受导学生家庭档案。导师通过电话访问或直接家访的形式,掌握学生家庭有效信息资料,对家庭情况进行必要分析,包括家庭人员构成,主要收入来源等,把单亲、重组的家庭作为关注重点。

四是丰富辅导交流形式。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根据情况,可以一对多或者多对一辅导。可以组织多名导师和多名受导学生参加座谈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总结表彰会以及学生之间的联x会和其他团体活动等。

4.落实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保障制度

为使学生“成长导师制”切实有效运行,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首先,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干部要带头参与导师制工作。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分工合作。

其次,学院要创造条件,鼓励导师们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方法,不断探索实践与受导学生情况相适应的辅导方案,不断提高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建立导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导师制工作交流活动,通过论文评选、个案分析、经验交流、座谈联谊、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激发导师责任感,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审计学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中学生 法制教育 渗透

1 正确看待中学生

1.1 尊重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客观公正看待学生。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在思维特点上具有明显的简单化倾向。这种思维过程就是简单的线性思维: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可以不择手段,而不是一种扩散性思维:在清楚考虑存在问题之后分析各种可能的利害得失,进而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

1.2 意识淡薄,这里的意识主要是指责任意识,因为往往行为选择的恰当与否更多依靠行为人对责任承担的态度,而非道德或者法律的约束。道德或者法律对人行为的约束是要通过人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的,而在这种价值判断或者利益衡量过程中,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其作出的行为选择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直觉和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的支配。这种直觉支配下的行为选择必然也是缺乏责任意识支撑的: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只在乎一时的感受和得失。

1.3 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让课堂成为实施法制教育的首选,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起到积极作用。

1.4 教育学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对学生正当的心理需求进行满足,一旦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学生身心就会得到愉悦,得到学习的快乐,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2 法制教育应尊重教材

渗透法制教育理应考虑社会关联度及教材所要表现的主题,要尊重教材,不能为了渗透法制教育捕风捉影,主次不分。曾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八年级课本《藤野先生》时,对文中“我”放弃读书回国这一事件时,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然而学习本文应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以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践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我们一直以来未曾有人说到鲁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指责他。这样的捕风捉影就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得不偿失。

有这样一位老师讲《我的母亲》的文章背景时讲到的母亲十六岁时被许给了当时已四十八岁的胡传。命运是多么的不幸,我们应该为今天的生活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新社会,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五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如此社会实际情况,只重表面不重本质,会让学生误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古已有之。而不能更好的去理解母亲的形象,效果适得其反。而对文中提到母亲对“我”的严厉甚至体罚情节时,只简单的点到母亲对孩子的体罚是恨铁不成钢,爱的表现。可是如果在今天母亲的方式却是不对的。因为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并拓展延伸到当今社会中对孩子的各种体罚现象,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居然用了三十分钟左右讲法制教育。因为能联系社会热点,学生们确实听得津津有味。然而我认为本文选入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从而能联系实际去体会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确实值得学习,但也要尊重教材,把握主次。如果为了法制教育捕风捉影,主次不分就违背了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3 选择合适渗透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凭借文本的内容,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准确掌握课文又能从中受到法制教育。找准渗透点是关键,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辩论,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民法通则》中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且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而且 “我”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从法律角度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思维又在完成教学目的中不着痕迹的进行了法制教育。

在此方面,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充满趣味的学科,为法制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平台。只要我们创造性的利用,既能丰富课堂增加趣味性,又能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可以说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审计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审计学; 教学案例; 设计; 运用

审计学作为会计学科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不仅是会计学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审计学却是人们普遍认为既难教也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笔者从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入手,系统地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审计学的以下特点,内在要求审计学教学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来帮助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

(一)审计学内容多,审计术语、理论晦涩,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对于本科生来讲,审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重要性、合理保证、认定等单从字面上看都有一些生僻,再加上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很拗口。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重要但难以理解的术语、理论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需要设计适当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浅显易懂地揭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真正含义。

(二)审计学内容多是说理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传统的审计学教材内容枯燥,多是说理性的,整篇都在介绍审计准则条文、审计程序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审计学紧扣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变化引发审计理论更新快

从1991年到2004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分6批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22项准则,并对2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随着审计准则的变化,审计理论更新快,对于准则变化前后以及审计理论沿革的脉络,学生不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和事实时,就无法理解其变化,也就无法清晰地掌握审计理论的发展。

(四)审计学本身具备较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

审计学本身属于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开展审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如何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作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老师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理论和程序,辅之以提问和例题讲解、习题演练等传递具体知识、原理和方法,其特点是: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务操作;重老师讲解,轻学生互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轻综合能力培养。

而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方式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更为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角色,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主动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理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审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审计学案例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

为培养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审计学案例教学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受到什么训练,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来锻炼学生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和过程,提升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强调个性化学习

审计学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其面对的现实要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个人知识背景和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强化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容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此学生不仅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鸣或警惕,这样,学生一旦通过案例分析而掌握了相关知识,就比来自听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四)锻炼沟通能力

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聆听、争辩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审计学的案例背景材料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科学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

(一)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的局限性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审计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审计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存在以下局限性,导致长期以来审计学案例教学并不很成功。

1.审计学内容多,导致一旦安排案例讨论,审计课时紧张,案例讨论与系统审计知识的传授在时间安排上必然产生冲突。

2.审计学知识点琐碎,而一些案例往往是综合性的,难以对应地运用在相关的审计知识讲授当中。

3.审计案例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一个案例可能与不同的审计理论和观念对应,也体现在审计案例往往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分析审计案例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这需要学生相应的系统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学生会计、管理等学科知识体系掌握要求水平较高,当学生缺乏相应知识的储备时,审计学教学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为了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在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时,必须明确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1.给审计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生动、逼真的情景或令人回味的历史事件穿插到审计学课堂教学中,会促使学生从晦涩难懂的审计学概念中走出来,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学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和事件,增进学生的求知和思考的愿望。

2.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并使之升华。与审计学知识点结合紧密的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案例过程和事件,引起学生对审计学产生共鸣,而且可以激发不断探究审计学相关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哲理,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和理论的思考,并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和记忆。

3.使知识系统化、感性化,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所学的众多知识点和理论,也使学习能够互动起来,运用自身对知识掌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审计学知识系统化、感性化,真正实践一下知识如何转为能力。

4.教书育人。审计学的案例大多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生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涉及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可以把真、善、美的为人之道以及独立、客观、诚信的职业道德贯彻到每个学生头脑中,不仅是他们接受到审计相关知识,也使他们悟出做人和作为一个审计专业人士的基本素质和道理。

(三)审计学案例的设计

按照以上目标,在设计审计学案例时精心做出如下安排。

1.课前设计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教师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一事一议,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设计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具有针对性。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3.课后设计大型的、典型的案例,要具备综合性、深刻性。这种案例不仅涉及到众多的审计知识点,也涉及到会计、税务、事务所管理、法律和政策等诸多方面,这种案例运用的主要作用不仅要老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加以系统和理顺,进而提升到审计学科整体的层面上综合认识问题,而且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这些原则,在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方面的构想如表1所示。

四、合理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活动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设计是关键环节,但如何在审计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用心实践的一件事情。

(一)融合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科教学具有其固有的规律,学生在规定的审计学课时内要系统、全面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这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融合起来,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首先,教师要重点突出,清晰传授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缩短“填鸭式”灌输讲解时间,腾出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精心选择与之相配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能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领悟新知识的具体运用,每一个案例讨论后老师都要总结评析,以便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师导演和学生主演的创造性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其主要任务是选择设计适当的案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而学生是主演,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

1.教师要熟练和深化理解案例。审计学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由于每个案例设计教学目标不同、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同,人们对案例的感受也不同,只有教师熟悉并深化理解案例本身,才能引导和掌控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达到教学目标,也才能通过学生们活跃的思想来丰富和完善案例。

2.教师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学生敷衍应付,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创造学习的积极性。

3.安排好学生对案例讨论预备知识的准备。每次案例讨论涉及到的会计、内部控制、政策等知识,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事先主动收集资料、复习和熟悉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减少案例讨论中的“跑题”或无法实现预期的案例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课堂控制能力,深化教学主题

根据审计学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利用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要求学生到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上把案例下载下来,分组在课余时间讨论,并制作ppt,推举一名演讲者在课堂上把案例小组谈论的情况以及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对此案例可以向演讲小组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老师点评;二是课堂上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呈现出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与分析,然后要求持不同观点的进行课堂辩论,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其中的道理和所反映的审计知识和理论;三是让学生课堂上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演示案例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

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要注意掌控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力争做到案例讨论中学生“听、看、写、想、笑”的有机结合,使得案例讨论不面面俱到、不跑题、不钻“牛角尖”,制造一个氛围,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华.审计治理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4).

[2] 刘淑芬.对审计实践教学得思考[J].会计之友,2007(02).

[3] 罗洪霞.设疑探究、巩固延伸――审计案例研究引探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01).

[4] 孙晓立.审计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4).

审计学知识点范文4

一、在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避免受母语的干扰

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实现多元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民族文化其语言的语法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汉语语法多重意而轻形,英语语法则注重以形统意。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受母语表达的影响,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错误, 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如将“他穿着黑色的外套 ”表达成The man dresses a black coat,将“第二天”表达成the second day。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避免受母语的干扰而出现语用错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在讲解某些语法结构时,不仅要讲解语法的基本规则,而且要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理解,帮助其掌握和运用。如“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形式上是特殊疑问句,实际是无疑而问,是一句客套话,是西方人引出话题的一种方式,相当于中国人习惯询问别人“吃了没?”。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涵义。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在讲解某一单词时,不能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表层含义,而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发现文化的差异,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运用词汇的能力。如“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凶险邪恶的象征,然而,在中国人眼中,龙是神圣、高贵的,龙有升腾向上之势,寓意前途顺达。学子高考,无不期望“跳跃龙门”。“dog”(狗)在我国文化中大多含有贬义,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可爱的朋友和伙伴,在英语口语中,dog指人很普通,如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颜色系列的单词“red”(红色)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是贬义,意味着流血、危险、暴力,如red revenge (血腥复仇),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red则代表着 “亏损、负债”。但在汉民族文化中却是褒义,“红色”寓意“喜庆、吉祥”,人们把热闹、兴旺称为“红火”,把分到合伙经营的利润称为“分红”等。由此可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注意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词汇的含义、正确掌握它的用法,又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审计学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审计学;教学方法;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口径不一致的途径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在改革导向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何优化现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了高校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会计学科中,审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理论部分特别抽象,而实务面临的问题又很复杂,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知识应用能力要求颇高。从学习审计课程到具备审计职业素养、成为应用型审计人才之间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思维,有必要在审计学教学方法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概念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其中,与应用型高端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多地偏向知识和理论的基本应用。[1]可见,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求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又要求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其培养特征是学术型与职业型的有机统一。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教学目标

1.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与能力

审计学本身综合性较强,除了会计审计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财务管理、税法、计算机技术等;实务中审计人员需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所以,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满足审计岗位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2]。

2.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务中审计人员会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员,需要及时做好应变处理,迅速对陌生环境进行判断、分析,以熟练的专业知识为重要依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选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工作计划,这就需要对审计人员的应变创新能力进行锻炼,使其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能够冷静分析、正确处理,创新审计方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做好审计工作。

3.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素养是每一个岗位人员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社会道德素质,由于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的职能,从业人员是否遵守相关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要求执业会对审计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实务界曝光的审计人员因不当执业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例子更是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审计教育中要注重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以审计准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成为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人才。

二、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审计学教学方法体系探讨

(一)因“材”施“法”,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辩证统一

审计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有其自身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源泉。[3]对于实践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轻视,相反,只有当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后,他们才能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处理实际问题,逐渐培养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理论体系的构建能提供给学生“大局观”,与处理问题的“术”相得益彰。根据笔者有限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审计课程中的审计基本原理、审计准则体系、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等基础性理论知识适宜以讲授法为主,配合一定的案例分析和视频、新闻等联系实际的辅助教学材料。对于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等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的内容,可以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贯穿。对于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应当在讲授的基础上加大案例分析和实训的比重,着重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形式、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客观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

案例教学可以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事实,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在审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一是需要较多的教学课时,案例教学的精髓是使学生自主思考,而在有限的审计教学课时中分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案例、阐述观点与讨论并不现实。二是难以获得合适的案例,目前审计案例主要有国外案例、教师自编案例及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实例等,国外案例与国内有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师自编案例往往针对性较强,但综合性不够;而国内案例时效性又较差。三是这种方法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即要求老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又要求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查阅、比较国内外的审计案例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或编写不同针对性的案例,同时关注资本市场上的财务舞弊实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实施形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效配置。有研究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将案例教学的实施形式归纳为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情景模拟、案例实训等[5]。不同的实施形式其组织的时间成本、教学效果有一定区别,适用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比如对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综合性较强,在有效的课时下适宜教师讲解案例,配合一定的讨论。对于各类交易与账户余额审计,其针对性较强,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讨论。比如可将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教师给出案例后可由各组讨论后抢答,各组表现最终计入学业成绩。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案例情景模拟花费时间较多,但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可适当选用。比如可对内部控制设置一个综合案例,由一组学生扮演被审计单位经理人员及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人员,其他各组作为注册会计师。各组可选择询问经理人员以了解内部控制环境情况,或询问业务部门人员以了解控制活动情况,最后由各事务所组就获取的信息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案例实训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度也很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案例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甚至可以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专门的审计整体技能训练课程。

(三)改善传统的讲授法,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虽然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但传统的讲授法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讲授不等于灌输,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易于接受。教师可针对具体内容,通过案例引入、教学任务布置、练习题巩固等方式改善单一的理论讲解。比如针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用安然与安达信的案例引入,让学生对财务舞弊、审计失败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讲解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与相关法律责任规定,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追踪一个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关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作为课后作业上交。通过感性认识-理论学习-实践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学生从对知识点产生兴趣,到严谨把握知识点,再到应用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可用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巩固这种模式,在重要知识点后面配合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具体实施时可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讲,通过一定的竞争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实际,丰富教学手段,拓展课堂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审计教学整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比如在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时可播放关于南海事件的视频资料;在介绍安达信倒闭事件、巴林银行内部控制失效事件等时可播放有关财经评论,或推荐学生课后去看相关纪录片;在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时登陆会计师事务所的官网查看其业务内容。这些做法不仅优化了传统的讲授法,使授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赋予学生较强的“现实感”,使他们感到所学的东西不只是书本知识,而且是经济生活中鲜活的事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答疑,开设审计教学交流区,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及案例,相互交流讨论。

三、审计学教学方法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发挥老师的教育指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审计学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能够在学生的实践应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拓展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审计实务动向;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老师要做好工作总结,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把握审计实务动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完善教学模式,丰富实践应用教学环节

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的同时可聘请专业审计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应用的认识。学校应与企业沟通,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审计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地体验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拓展学业考核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施各种教学方法,需要拓展学业考核的内容,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案例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可采取分组方法,对各组课堂答题表现、课后作业情况、案例分析表现与成果进行评价,并制定考核组内成员成绩的标准。同时也可将直接审计作为考核手段,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模拟,为学生提供审计场景,根据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的应变能力、处理方式、审计效率等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

四、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导向。在审计教学中,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将讲授法、案例分析与实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等综合运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2). 

[3]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2011(2). 

[4]林伟,陈菊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审计学知识点范文6

《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通常是设置为理论必修课程,而且是核心课程。它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融合起来综合体现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运用当中。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上述多门课程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而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先前课程的学习基础;第三,上述两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大,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教授该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如上所述,《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与诸多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故而,该课程的讲授方法则愈加显得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审计学》课程教学“八法”,即多元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讲授法———我讲你听

讲授法是《审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但凡为人师者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唐代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授业”则可理解为传授以学业、技能;“解惑”可解释为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古人借以释义“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均离不开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讲授法。此法系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为学生打开某个专业领域的一扇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跟随并最终主动进入相应领域探寻知识宝藏。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审计的基本理论通过概念阐释、逻辑梳理与理论搭建的方式逐渐“引水入渠”,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审计理论系统,然后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入实践案例,使学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二者逐渐结合紧密,进而在掌握审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实务案例、仿真操作实验将所学的理论进行运用,最终架构起审计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的大厦。

(二)启发式问答———我问你答

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则是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创造性、趣味性、延展性的启发式提问,从而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教学方法需要就《审计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作精心设计,强调通过开放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只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寻找开发更有趣、更有意义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在思维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养成探索、发现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思维习惯。如此,不仅可引发学生在审计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到理论

案例教学方法也是《审计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学习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案例如果设计得巧妙,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实践,有条件的话主动参与对典型案例的开发,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四)随堂练习法———课堂练习与纠错

在《审计学》课堂上采用课堂练习的方法不仅常受到学生们的热切欢迎,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部分新的知识来说很有效果。因为通过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演练习题,写出过程计算出结果,接着进行当堂纠错、讲评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能做到“手脑并用”,这样就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习题任务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加深了记忆的程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模拟实践操作———仿真操作

模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是《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使用一份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仿真操作”,即由学生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亲自进行填写,以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阅读和学习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加深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采用模拟实践操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研讨式教学———教研相长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情况下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可以在《审计学》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该门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课余查阅相应资料做专题性质的汇报,通过同学间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做到以学促教,教研相长。学生一开始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等相关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专业文献,吸收知识,最终在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感到一种自身对知识的“主宰感”,从而兴致勃勃,收效往往不错。

(七)课堂测验———定期检测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定期课堂测验的方法来巩固教学成果。此种方法能够通过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了所学的内容,还能通过测试增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动力。教师需要仔细考虑测试的频率,精心安排测试的内容,在测试内容的比例方面可将方法性、逻辑性的内容比例适当安排得高一些,将知识性的内容比例安排得低一些,促使学生多开动脑筋,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测验的方法时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在课下留出一定的复习准备时间,或者采取突袭考核的方式进行,当然这种灵活性是需要在《审计学》课程开篇讲授前就需要交代清楚的。此外,运用这种方法的频率不宜过高,整门课程一学期讲授下来,测试2-3回即可,以免频率过高令学生反感,反而收效不佳。测试的结果需要进行记录,依情况可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薄弱的环节或没有搞懂的部分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八)阶段性归纳总结———梳理加固

《审计学》课程教学有必要采取阶段性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此种方法下,教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在内容上给予整合与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剖析遇到的难点,学会如何将前后章节之间做到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脉络清晰而又“血肉丰满”地得到强化记忆。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讲授《审计学》课程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多媒体讲授依然需要结合“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法讲授《审计学》的同时最好能结合多媒体,这样可以在教师释放诸多教学信息时提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自主获取信息方面。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越发显得不可或缺。当然,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也不是完美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依然有必要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第二,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需要“酌情使用”。上文重点讲授了八种《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我们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常常用到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每招必用”,用多用少可以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深浅、授课进度等方面的需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酌情使用。使用不同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最终当然是围绕两条:一是提升教学效率;二是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