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现代课堂的教学需要。当下,如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进而对其延伸和灵活运用成为老师进行着重考量的地方。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人们将视野逐渐从唯结果论转到教学过程上来,老师不再单纯的以分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新形势下,高中生物老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基本诉求,对传统生物教学方式中不符合现代课堂的地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分析

笔者通过听课和调研等方式对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进行了考察,发现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因为面临着升学压力,老师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上,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降,只会被动记忆,不会去主动探究。课堂主要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于配合地位,师生之间不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去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如何建设一个高效、有趣的n堂环境,成为高中生物老师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次,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有所差异,有的生物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部分学生的真实学情,导致基础欠缺的学生既没掌握好基础知识,又在能力提高的部分含混不清,这是高中生物老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当的缘故。学生基础打不好,能力又跟不上,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就会感到不知所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减弱了。生物属于偏文的理科学科,既有需要学生着重记忆的基础部分,又有重点分析理解的部分,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结合具体的学情对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改革创新。

最后,高中生物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采用课堂自由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实际上在宽泛的范围内,学生对重点问题把握不到位,讨论学习也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参与。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这是高中生物老师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改进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措施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那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去学习、去领悟。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或不能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会去深入探究本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深入了解、深究相关知识,借此扩大自己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所以老师在课前可以先播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视频或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情境,比如带一些标本到课堂给学生观看或带学生去博物馆亲自感受、体会一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的讲课方式,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全方位的感受知识和生物的魅力。

(二)分层教学

古代孔子讲究“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同样讲20分钟的知识,有的学生能记住80%,剩下的只需在课后稍加复习就可掌握;有的同学只能掌握40%的内容,在课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要求学生在课下盲目拔高而忽视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话,就会造成部分同学基础打不牢,能力跟不上。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应对,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拔高;对基础知识掌握欠缺的学生先要求他们掌握基础部分,再根据情况进行拓展。另外老师在私底下应该多跟学生一起参加一些公共活动,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健康。

(三)转变讨论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要求学生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开展,老师紧跟要求进行课程创新,但部分老师对课程创新这一概念理解不清,只是一味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表面上给了学生学习的最大自由和兴趣,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知识和经验的有限性,学生往往对内容把握不到位,造成讨论内容宽泛,学生只是对讨论这种形式感到新奇,并不能真正深入进去把握内容。老师应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对重点把握不清,白白浪费时间,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合作能力。对于走向极端或无意义的讨论,老师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重回讨论的正轨。在讨论期间老师可以听取各小组代表的讨论意见或想法,对于一些问题可以在班级上提出来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思考、讨论,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步步深入,真正实现开放有序的高效课堂。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2

一、高中生物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的实践意义

1.能够转变高中生物教学的观念和模式

高中生物教学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理论的解释者,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和生物学习的倡导者,以新的观念看待生物教学,使学生经历耳目一新的教学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其知识探索的热情,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教学相长,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

2.改变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面对高中生物,许多学生分不清其定义,不知应将其划分为文还是理的范畴,在认知上发生错误,于是对于生物理解性记忆的部分采取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犯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对生物知识头脑中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思维导图的使用使学生对学科框架及知识结构有主观的认识,以DNA的结构讲解为例,单双链的组合元素与基本单位,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即便能够说出其中整体部分间各种联系,头脑中对真正的结构也没有准确的认知,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上文字和箭头,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本质.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形成发散思维

理论知识难免给人以刻板之感,而灵动方便的导图则更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画导图的方式一般找到焦点问题,然后以一些分支说明各部分之间关系,加上文字说明,甚至教师在以导图方式教学时在多媒体上加上色彩,视觉冲击力带给学生很强的思想感受,学生从基本点出发,向外形成发散思维.以细胞增殖与代谢为例,将细胞分裂方式以直观的导图画出,纷乱复杂的知识就显得更了然.再如生物链、生态系统知识,对于各个生物之间的链条关系,学生没有直观的概念.由于思维导图独特的梳理和引导作用,在解题、记笔记中都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点了然于心,在学习中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

1.教师课堂讲解

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准确而规范的制作出思维导图,在教师讲课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授课使用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是讲解新知识及说明问题时使用;

第二是在总复习时使用.在讲解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所讲内容还很陌生,为使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了解知识本质特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可省去大量语言叙述,仅将知识点结合导图共同说明即可,省去很多理解上的麻烦.而在总复习中,思维导图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知识已经了解,思维导图是节省时间又准确说明的最好办法.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带领学生一道复习,还是学生私下进行复习,大概都是通篇查找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搜索,而在复习之中加入思维导图,一部分重点当即清晰的展现在眼前,简明扼要又涵盖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在抓住重点进行复习时起到极大的作用.

2.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学生在做生物笔记时,为方便理解,同时减少文字叙述,给复习时参考笔记做好铺垫,一般都以思维导图作为记录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节省大量时间,仅将关键词和主要部分用符号箭头连结起来即可,避免在记录笔记时花费大量时间,学生将精力用于做题和学习主题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记忆力提高创造力.相比之下,传统的记笔记方式,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以文字的形式跟上讲课的进度,让记笔记占去大量时间,而没有空闲跟上老师所讲内容,没有时间细心思考,事倍功半,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思维导图耗时少,留有多数时间在课堂上将所学内容消化,是极好的学习手段.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物理课堂;思维能力

真正的物理课堂应该是积极思考的天堂!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乐土!高中物理课堂作为物理学习的主阵地,老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应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是从理性上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一系列形象的、抽象的以及灵感的活动,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这种能力在当前社会知识成“爆炸式”增长,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所最需要的;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要好好把握新课程理念,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一、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充分体现学生为课堂的“思维主体”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知识,更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注意力和思维动态。要达到此种境界,作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方能游刃有余地把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我们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针对学生而产生。而我们注意的中心点,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了:从学生的回答、学生的表情、学生的神态、学生的眼神中就能判断出他们是否懂了,如有必要,就补充讲些新的事实。这些情况并不是我们所能全部预料到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具体的思维逻辑和规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另外,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基于此,物理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归纳的让学生归纳;能够让学生概括的让学生概括;能够让学生推理的让学生推理;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学生对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我们要做到,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提供和描述上是慷慨的,而在进行理论提炼和概括上是吝啬的!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学生品味到思维的果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课堂的乐趣;领略到物理学其中的美!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的考虑,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到这样一个独特的位置。

比如说,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和学生一起列举,日常生活中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数据,对于规律的总结和提炼留给学生;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和同学们一起在具体的实验中测出真实的数据(合外力做的功、动能的变化),至于规律学生一定能够概括出来。正是当学生在具体事实和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会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二、利用物理实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中学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而实验教学是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途径和手段。

思维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和深刻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深化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子,而观察和实验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在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任务加大的今天,学生的生活经历减少,生活体验不足,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并且物理实验是在严谨的条件下进行的(生活中不宜或根本看不到),从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更科学、更可考、更深刻。比如说我们所做的“钱羽管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生活中很难见到,这样一个实验对我们的视觉绝对是一个冲击!动量守恒中五个相同小球的碰撞实验,拉起其中的两个碰撞后另外两个摆起相同的高度,这种感性认识也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是永恒的!

另外物理实验我们也并不能仅停留在观察和操作上,对于物理实验的设计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广泛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和学生一起设计并提出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运用比较和鉴别思维,按照可靠、简便、精确等原则,结合实际条件,从中选择并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设计过程,提高其素养。

三、科学的巩固练习和有效提问

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需要对事实进行积极地思考,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抱怨,“上课听懂了,明白了概念,就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全是学生上课没注意听课,应该还与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有的教师为了知识更易于学生掌握,下了很大功夫,力求使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的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在讲,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而这样做的效果,实践证明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去,能够有效的加深理解。所以,知识的讲解之后,要有实际的巩固练习,通过练习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而这样一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练习能够观察、能够分析的实际作业。在备课时,这样的问题练习我们要精心准备,设置科学合理。在这一个环节,教师要充分的观察,判断出每一个学生的听讲情况跟他对知识的思考理解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在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这样的提问可以是集体的问答,也可以是单独的提问,从而可以实时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教学的思路。学生完成了问题,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能够得到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我们要实时引导和点拨,让其排除障碍掌握知识。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习理论知识,研究课堂实际,注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播下一粒粒智慧的种子,收获祖国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4

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当前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认为发明没有的东西,才算创新.二、认为逆向思维、形象性思维、批判思维、比较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才是创新思维,错误将创新思维等同于创新思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 理论综述

2.1 中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生创新思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具有创新意识:敢想,敢问、敢做,有不同寻常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二、具有创新思路:能提出新问题,设计新的物理实验,做出新的物理解释.三、具有创新做法:作业具有多种解法或多个答案,能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解决.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伦敦大学迁尔喜学院亚瑟・莫里斯・路卡斯教授研究了“探索式”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科研所构建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成果,重视了创新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步骤,但忽视了对创新方法的激励、熏陶和实践.

3 培养策略与结果分析

3.1 培养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的培养策略是通过激发创新、感染创新、训练创新和实践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让其“心动”;再熏其“方法”,练其“技能”;最后促其“行动”.

3.2 培养步骤

3.2.1 激发创新

兴趣是思维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问题发生兴趣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激发创新,尽可能满足三个特点.第一,有新意.创设认知的冲突,设置思维的障碍,激发探究新知的好奇心.第二,有强度.心理学表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客体所感知.在不引起学生消极情绪的情况下,现象越强,感知越深刻.第三,有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更能启发人由现象进入本质的思考.

案例一 敲掉一支废旧40 W日光灯灯管的玻璃,用夹子取下一端灯丝,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其引线连在大型示教欧姆表上.在室温下,测得灯丝电阻为4 Ω.然后在酒精灯加热,灯丝变红,表示数为20 Ω.酒精灯拿开,示数变小.再加热,示数又变化.但把合金拿到酒精灯上加热时,表示数几乎不变.不同的材料,温度不同时,导电性能有何规律呢?

3.2.2 感染创新

挖掘教材中经典的科学思维、巧妙的实验与仪器设计原理以和深邃的推理,熏陶学生创新方法.如抓住主要矛盾把繁杂地实际问题简化的理想化模型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问题的控制变量法.如回旋加速器实验设计原理,卡文迪许扭秤装置的设计原理和推理并建立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过程等.

案例二 由于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太快,当时又没有准确测量时间的仪器,很难测量位移与相应的时间关系,因此伽利略不得不尝试将快速下落运动转为慢速运动.当斜面倾角不变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从静止开始下落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s∝t2;当斜面倾角变大时,仍有关系式s∝t2.伽利略由此推理得出:当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位移还是s∝t2.伽利略创立了“对物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它与数学方法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3.2.3 训练创新

首先,营造民主氛围.美国的托马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要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班级民主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逐步营造.建立教师积极的期望效应和良好的班级规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避免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会减退.修炼教师课堂驾驭的内力,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提问或追问等方式实现你的教学意图.

其次,训练问题意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创新的起点;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是创新的关键.课堂内,可以采取自学生疑、教师设疑、相互质疑和个别答疑等手段,逐步训练.

还有,多引导自行探究.在学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合理实验步骤、探究实验结论、发表讨论意见和完善实验结论,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怀疑性和批判性.

3.2.4 实践创新

(1)开展课内小发明和小制作.设计问题,让课内知识现学活用.如学习“直流电动机”时,要求学生利用表层有一层绝缘漆的线圈动手制作一台电动机,并思考能量转化的情况.学习“平抛运动”时,要求学生测量汽车瞬时速度.

(2)建立课外实践小组.扩大学习范围,拓展课程内涵.学习“圆周运动”后,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分析,转弯时翻车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3.3 研究取得的结果

结果1 学生思维更灵活.从上课情况来看,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对新事物或新问题充满好奇,也更喜欢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即创新意识更浓了.

结果2 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实验班的平均分呈进步趋势,但不同实验班进步情况不同.说明班级的进步与实施课题有关,还与班风、学风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关.研究还发现,实施课题研究后,对年级前1~500名(占50%)的学生作用明显.对前800~1000名(占20%)的学生作用不明显.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5

关键词: 模型 模型分类 高中生物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老师借助模型使学生加快对知识的理解。模型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分析能力,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深入挖掘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模型的分类

将模型分为三种:就是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这三种模型经常用到。

(一)概念模型

模型就是通过形象的手段将知识抽象地体现出来,描述生物中的某个事物或问题。在高中生物中,用概念图表示概念模型,体现知识的构架和概念间的关系,构建概念模型能够帮助高中生很好地理解概念性知识。

概念模型的构建,首先要明白概念间的关系;然后画出它们的关系图;在上面清楚注明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最后进行关系的修改完善。

这种用概念图表示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概念,对知识的复习有很大的作用,方便对知识的理解。最好利用这种方法对高中生物的每章概念知识进行构建概念模型,现在有些关于高中生物课本的资料在每章节的开头都有这种概念模型图,提高高中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效率。建议高中生动手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总结画出概念知识构架,更有效地加深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物理模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物理模型更能形象表达事物。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细胞结构模型就是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表达的。

物理模型的构建,首先掌握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组成;然后做出构建模型的基本单位;了解基本单位的关系;再根据关系进行连接;最后检查修改。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的物理模型,例如:分子的结构和细胞结构等都用到物理模型。

(三)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能够清楚表达所要描述的事物,更具有直观的效果。例如: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就是用数字或字母和符号体现的,清楚地表明不等式的数学表达式。

数学模型的构建,首先对观察对象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根据情况做出一些猜想;再根据实际数据构建数学模型;最后检查修改。

在高中生物教材里,有许多关于数学模型的例子。例如:多肽链水解后的氨基酸数量和所需要脱氧核苷酸的比例,蛋白质的分子合成量和脱水缩合的计算。

二、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展学生的思维

模型的构建有效地帮助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对知识有新的认识。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抽象,模型可以扩展高中生的思维。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锻炼思维,追求的是知识点的深度,学习乐趣无穷。学会面对复杂的知识点,使他们拥有敏捷的思维方式,在多方面扩展高中生的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模型构建的学习,学生首先对模型产生兴趣,进而从模型转化到学习上。对模型感兴趣,就会思考模型和哪些知识点有关。模型培养学生了对知识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分析能力,把理论和实际结合,深入挖掘知识点,锻炼高中生的思维,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构建模型的实验探究过程中,高中生不断学到新知识与新事物,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挖掘新事物。通过模型进行科学性探究,让高中生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提高高中生对探究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对模型构建的交流,高中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和他人相比时,学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然后学会与他人交流,并且学会合作。

(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代高中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进行自主学习。如果不会自主学习,将严重影响他们的高中学习,乃至到了大学也比较困难。考虑到以后,一定要培养高中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对模型构建的学习,加上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学会不断进行对知识的探究,不断提高自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高中教学加深了对知识的难度,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抽象的生物课程,需要模型的介入,解决高中生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从而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扩展他们的思维。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了帮助的作用,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方便复习,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善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海,梁厚芝.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建模策略[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15(9):136.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文6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是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物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同时利用灵活创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结合分析如何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将问题情境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探讨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问题情境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 高效课堂

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引起了高中生物教师的注意,并将其结合高中生物的特点进行了合理运用。

1.高中生物问题情境教学现状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思维学习过程[1]。这一标准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将问题情境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调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高中生物高效课堂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分析

在高中生物课应用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是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1设计趣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高中生物课问题情境教学中,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将高中生物课本中机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兴趣是学习求知的动力,在进行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应以兴趣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2]。将高中生物课堂上陌生机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趣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选修3的胚胎工程的讲解时,首先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胚胎发育结构是怎样的呢?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然后教师可通过谜语:一间麻房子,有座红帐子,住着一个白胖子(猜一个食物),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猜出谜底是花生。教师再拿出花生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问题,麻房子、红帐子和白胖子指的是哪一部分,是有什么发育而来的?通过趣味探讨,激发学生充分思考的兴趣,并通过实物观察胚胎种子的结构,从而更迅速地理解掌握胚胎发育的过程。

2.2设计质疑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质疑是发现问题的前提,通过创设高中生物课堂的质疑问题情境,能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构建高效高中生物课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提出对书本知识的质疑问题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允许进行讨论[3]。学生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发散思考和讨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选修3的细胞工程的讲解时,教师提出问题:植物和动物的发育都是从小小的受精卵开始的,对吗?大多数学生则会回答对,这样教师则通过具体实例质疑疑问。青蛙的个体发育起源是受精卵,那玫瑰花的个体发育起源也是受精卵吗?这样的质疑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创造性思维。

2.3设计创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情境创设时,设计灵活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情境教学时设计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灵活性,问题的标准答案不需要唯一确定,学生通过激发创造性思维,针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重组和延伸,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选修2的酶的特性讲解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生活中酶在哪些情况下出现?发挥什么作用?通过开放式无标准答案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在吃饭时,唾液中含有催化作用的酶,有的学生提出有些洗衣粉中会添加酶,而有的学生提出平常所喝的奶制品中也有酶。教师通过一一讲解学生丰富多样的答案,让学生理解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酶,从而充分掌握酶的特性知识。

3.结语

顺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将问题情境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中,通过设计趣味、质疑及创新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燕.高中生物PBL教学法中的“问题设计”[J].文理导航(中旬),2012,06(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