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学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学概论范文1
招生
学校
专业名称
公共
科目
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
招生人数
学费(元/学年)
备注
海南医
学院
临床医学
英语
生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
65
6000
招临床医学专业
药学
英语
生理学、药物分析
10
招药学、医药营销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
英语
生理学、临床检验学
10
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护理学
英语
生理学、护理学基础
10
招护理、助产专业
针灸推拿学
英语
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
10
招针灸推拿专业
口腔医学
英语
生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
10
招口腔医学专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50
4600
不限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
高等数学、数据库
50
限招本专业或相近专业
英语
大学语文
专业基础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
50
不限专业
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100
15400
不限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英语
电子技术基础、编程语言基础
(C语言)
30
16100
限招计算机、电子电气类专业
国际经济与
贸易
英语
国际贸易理论、微观经济学
30
15400
限招会计、财务管理、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
财务管理
英语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60
英语
大学语文
专业基础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
30
限招英语类专业
工程造价
英语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制图与识图
30
16100
限招土木建筑大类专业
物流管理
英语
现代物流学概论、仓储管理
30
15400
限招财经商贸大类专业
三亚学院
会计学
英语
财务会计、基础会计
40
16000
招本专业及会计电算化等相近专业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50
不限专业
工程管理
英语
工程材料、管理学基础
40
招本专业及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等相近专业
酒店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
50
不限专业
财务管理
英语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40
限招会计、财务管理、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
国际经济与
贸易
英语
国际贸易理论、微观经济学
40
限招会计、财务管理、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
海洋经济学概论范文2
关键词 海洋大学 蓝色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0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in Ocean University
SUN Jianfu, SUN Peili, ZENG Ya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curriculum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a characteristic ocean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is to emphasize blue,science,innovation,adapt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staff, sharing resource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curriculum provision,and so on.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Ocean university; blu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0 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各校在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等方面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别。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制定学习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的培养方案,需要有蓝色课程和蓝色课程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谓蓝色课程,即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需要,是凝炼专业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人才的需要。
1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内涵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
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 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 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 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 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 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 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 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 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 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 结语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涉农、涉渔、涉海特色,密切为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增强本专业在全国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海洋经济学概论范文3
关键词:资源环境管理 领域 研究
引 言
资源环境管理是指针对目前的水土资源与环境状况,进行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根据相关资料,可把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具体研究主题分为:大气、地学、海洋、环境保护、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能源、农业、生态、水资源、土地等方向。
1.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对地学、水资源和海洋这三个方向的研究相对比较稳定和活跃,其研究所的个数分别达到24、21、16;而对环境保护、生态和土地这三个方向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环境保护、生态和土地这三个方向所涉及的面较为专一,已有专门的学科对其进行研究,所以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中较少提及;另一方面是由于环境保护、生态和土地理念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比较成熟的研究所还不多。
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能源和土地这四个方向,对于地学、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这五个方向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在生态、环境、能源和土地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相应的研究所比其他方面的研究所要多;另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间,国民对于收效快的研究的期望值较高,急于求成的心情比较强烈。
2.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比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机构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比可以看出,国外比较关注的是地学、水资源和海洋这三个方向;而国内跟国外的关注焦点是不同的,主要关注的是生态、环境、能源和土地这四个方向。何以地学、水资源和海洋在我国不被关注?这首先跟我家对相关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不同有关,另外跟文献计量研究的时间区间以及国内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国际的研究有关:国外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是来自于管理实践经验及相关学科的启发,而我国通常是直接采用国外先进理论,再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来进行研究的,基本上属于跟踪、引进、消化、吸收性的研究。不过,自06年以来,受国家研究热点的影响和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国内研究机构对海洋和地学的研究力度正在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批批成熟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综上所述,国内外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趋势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将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时代需求的变化,将会出现新旧研究领域的更替,我国相关研究机构需要及时跟踪最新研究东西,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3)尽管国内的研究热点大都来自国外,且落后于国外,但也有领先的领域;4)国家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当地政府要支持研究热点的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使得研究在实践中获取效益,尤其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5)我国在此领域的科学研究还处于借鉴应用的阶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实践中总结出自成一体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3.我国未来的研究方向
根据对我国设置了相关专业大学的调查分析可知: 大部分学校将相关专业设置在资源与环境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其中资源与环境学院占大部分,直接开设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上没有。比如发展最成熟的土地资源管理,基本上没有哪个学校直接开设该专业,而是混迹于资源与环境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而且开设了相关专业学校的研究方向是以理工类为主。但随着对资源环境进行管理的重要性的深入人心,该领域的研究将朝着集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为一体,综合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方向发展。
根据国家相关组织对资源环境管理项目资助情况分析可知:资助最多的是资源环境保护类,其次是资源开发利用类、可持续发展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类、资源开发利用类、可持续发展类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根据近几年,我国在该领域的情况分析可知:与资源环境管理有关的文献中,关于资源开发利用类和可持续发展类的占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是评估评价类、资源环境保护类,而关于资源型城市类和法律法规制度类的则相对较少,应引起重视,有待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
4.结束语
随着地球上可利用资源的日益紧张及低碳生活、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对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我国在进行研究时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重视环境保护、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军主编.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09.
[2]王惠主编. 资源与环境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06.
海洋经济学概论范文4
关键词:英语人才;水产贸易领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2-03
一、海洋经济发展与高层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海洋水产贸易市场竞争越来越紧张,国内有很多海洋水产领域大企业向外扩大规模,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涉海经济贸易的外语人才。据有关研究报告得知:目前国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涉海专业知识进行商贸谈判以及签订合同等商务活动的高级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缺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信息技术、信息通讯、现代农业与水产、海洋科技和渔业资源等方面。就国际贸易的成交率而言,对企业的贸易额来说,贸易谈判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谈判人才,更是供不应求。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际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水产品的总产量十几年来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产品出口贸易占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近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委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辽宁省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科技更加进步的沿海发达省份。海洋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可开发潜力的领域。辽宁位于我国沿海最北部,横跨黄、渤两海,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4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天然的渔业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显赫,更加促使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不断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的、频繁的贸易关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能够保证国际贸易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如何研究外语专业复合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尤为重要。综合素质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好,人文社科知识面宽广,而且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除精通外语外,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海洋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我省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并不快,主要问题之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省水产出口增长的严重障碍。不同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专业知识深度对贸易的最终结果和效益产生迥异的作用。在国际水产领域商务交流中,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通晓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水产贸易的高层次外语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较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足是制约辽宁对外开放的“瓶颈”。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基于海洋经济领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建树不多,研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产品贸易外语人才是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相关贸易、法律业务知识和技能。我们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省内多家大企业的实际贸易发展状况,甚至包括贸易存在的壁垒,我们不断分析和研究,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改革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更加明确了目标定位,培养适合地方经济、行业的领域,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人才。改革后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熟练的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同时兼顾掌握相关经济和贸易等基本知识以及涉海、涉鱼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并能达到较高水平,能够应用第二外语,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尤其胜任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研究”三位一体,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涉海院校开始考虑水产品、重点渔业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增设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水产贸易英语等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都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复合的知识内容、融合度以及知识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就水产贸易英语专业而言,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日语(二外)、相关经济和水产贸易等知识。我们在前两个学年主要是语言类知识的培养,后两个学年注重海洋经济学、国际商法、水产经济动植物学、海洋与水产概论以及渔政管理学等相关海洋类知识的培养。该专业是一个知识交叉幅度比较广泛又较为边缘的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更加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我们对新兴的水产贸易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寻找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培养中注重政、产、学、研结合,强调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时刻以行业需求为主导的原则,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意见,再依据社会实时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该专业的知识模块包括外语知识、水产贸易业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构成课程体系中两大主体:知识和能力。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四年不断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两大模块处理得合适,培养模块之间就会具有一种和谐互动的吻合性。然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达到吻合这一点,同时还需要以课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设为依据。例如,在前两个学年的英语能力训练中,课程学习内容一定要系统地融入大量的有关海洋、水产、经济贸易等行业词汇和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抓好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校企合作,实行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我们已与多家涉海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定期派学生到这些集团和企业实习,不但强化了外语应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产知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战基地,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发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手段,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结合理论研究,突出英语(水产贸易英语)和日语(水产贸易日语)专业建设成绩,及时调整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调查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沉淀教学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稳定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四、高层次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高校、政府和人才个体等诸多方面,是多系统参与的完整体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各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从思想观念方面: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位。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英语+水产贸易”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与渔业经济管理和水产养殖,与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言,更具有综合性的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寻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培养方向角度:要着眼社会急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新调整。本学科依托我校的办学特色,秉承水产贸易英语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经验,研究在海洋经济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特别对海洋科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文体翻译学与海洋科技英语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我校相关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交叉和互补,突显海洋经贸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笔译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
3.从人才素质方面:阐明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内涵要求。社会需求是导向,知识应用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创新能力是目标。高层次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洞察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懂得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从教育方式方面:自主与开放合作办学相结合。改变教育方式,积极引进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拓宽各种形式合作办学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国内先进的办学模式潜力,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在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比较语言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学发展历史,了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以海洋经济和水产贸易为背景,对外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海洋水产类高校的研究合作,开展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开发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品贸易是推动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涉海领域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贸易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Fraida Dubin,Elite Olshtain.课程设计[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海洋经济学概论范文5
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入中国。2014年,中国成为全球外国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国,实际使用外资1195.6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8.9亿美元。对于进入中国的大量跨国公司而言,如何将在本国适用的营销方法应用到中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进行国际营销也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因此,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国际营销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东西方两大平台上自由穿梭,日益成为企业招聘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而,学习和掌握国际营销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际市场营销”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已开设多年,2011年开始在本科阶段讲授,之前主要在专科阶段讲授。授课过程中,学校一直鼓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地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该门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校,“国际市场营销”的开设一般是在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第6学期,每周3学时,共54学时。前导课程有“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后续课程有“营销策划”、“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课。
“国际市场营销”的课程体系与“市场营销学”比较接近,主要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导论、国际营销的经营哲学、国际营销的环境、国际营销调研、国际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国际竞争战略、国际市场产品策略、国际市场定价策略、国际市场分销策略、国际促销策略、国际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等内容。另外,“国际市场营销”的内容与“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内容结合也比较紧密。
目前,在很多高校,“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即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同时为了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很多高校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式,但是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
二、“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程体系与“市场营销学”接近,初次讲授“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师普遍认为这门课授课难度大,备课无从下手,授课积极性不高;学生也认为授课无新意,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团队综合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认为“国际市场营销”开设初期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呆板陈旧
笔者于2006年开始讲授“国际市场营销”,当时可选择的教材并不多,而且各版本教材差别不大,内容体系与“市场营销学”非常接近,教材偏重理论,其中的案例较少,内容也没有立足于国际的视角。学生已经学过“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的开设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机械重复,毫无意义,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国际市场营销”开课初期以“单向灌输式”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授课教师也会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目的还是在于增强上课的趣味性,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案例教学在“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三)案例更新滞后
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学校课程的开设是按事先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的,因此等课程开设时,经常出现教材中案例陈旧的问题,如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这在当年都是营销大事件,但等到“国际市场营销”开课时,这些当年的营销热点已经过时了。大学生喜欢追逐新鲜事物,陈旧的案例对他们缺少吸引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不足
开课初期,由于学校条件所限,“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学没有使用多媒体。随着条件的改善,开始使用了投影仪,并逐渐过渡到多媒体。从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到投影仪、多媒体的变化,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是教学的效果,甚至是教育的改革。
三、“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
如今,“国际市场营销”的教材和参考书种类繁多。如何在众多教材中选择合适的教材成为授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经过权衡比较,结合我校对教材管理的一些规定和课时要求,教学团队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郭国庆教授主编的《国际营销学》一书。这本教材的第1版于2008年出版,第2版于2012年出版。第2版内容体系更合理,层次更清晰,增加了鲜活的案例,更强调国际营销实践。由于这本教材涉及较多国际贸易的知识,建议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之后开设“国际市场营销”。
教材之外,给学生提供了三本各具特色的参考书。第一本是由菲利普R.凯特奥拉(Philip R. Cateor)、玛丽C.吉利(Mary C.Gilly)、约翰L.格雷厄姆
(John L.Graham)著,赵银德等译的《国际市场营销学》。这本书已经推出了第15版,同时具有中文版和英文版,方便英文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的解国际市场营销的不同视角。第二本参考书是武汉大学甘碧群教授主编的《国际市场营销》。这本教材是国内国际市场营销教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内容体系较庞大,案例较少。由于我校“国际市场营销”的课时所限,没有选择它作为教材,而是将其作为参考书供学生课余学习。第三本参考书是南开大学吴晓云教授的《全球营销管理》,于2008年出版,全书包括15章内容,体系与第二本类似。
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参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材,以帮助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点。
(二)参考其他高校精品课程资源
相对于“市场营销学”的精品课资源,“国际市场营销”的精品课程资源是比较少的。在东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http://jpkc.seu.edu.cn/lib/seu/default.do)中可以找到的国家级精品课只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市场营销实务”。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jingpinke.com)可以找到省级的精品课一门――中央财经大学的“国际市场营销学”。另外还有三门校级的精品课,分别属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除了上述高校的精品课资源,温州大学的“国际市场营销”精品课也非常好,授课教师从中参考了较多课程资料。
我校“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学受益于其他高校优质、共享的精品课资源,在参考这些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三)整合教学内容
我校授课教师在讲授“国际市场营销”时,没有按照教材内容分章节介绍,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如图1所示。
课程开始时,教师会提出几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要不要国际营销?要的话去哪里?怎么去?去了以后怎么办?这几个问题就是整合教材内容的总思路。在这个思路下,把教材内容重新编排为5大模块,即国际营销概论、国际营销环境、国际营销战略、国际营销组合和国际营销管理。国际营销概论解决的问题是“要不要国际营销?”国际营销环境解决“要的话去哪里?”国际营销战略解决“怎么去?”国际营销组合和国际营销管理解决“去了以后怎么办?”每个模块分别对应教材的相应章节,在授课时会进一步提示学生这种关联关系,以方便学生学习。
由于学生在“国际市场营销”之前已经学习过“市场营销学”,对“市场营销学”的内容体系比较熟悉,5大模块的划分增强了学生对营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而不是零散的一个个知识点,这样有例于案例教学时综合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更新教学案例
所使用的《国际营销学》第2版于2012年11月出版,教材中的引例、案例和延伸阅读都比较新颖,基本上是发生在2010年至2012年的营销案例,如海尔在日本设立亚洲总部、中投的全球投资、中国光伏进军非洲、功夫熊猫的营销功夫等。尽管如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是不断把更新、更具时效性的案例补充进课堂教学。例如,在介绍国际营销中的商业文明时,把当时的新闻热点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引入课堂;在讲解知识产权保护时,把苹果与三星的知识产权之争作为导入案例;在解释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力距离时,把韩亚航空失事原因调查时飞行员“不敢在前辈面前带墨镜”作为例证。
不仅首次使用该教材时这样做,再次使用同样教材时持续补充新案例更为必要。通过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双向互动教学
在“国际市场营销”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非常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互动。在课堂上,每5~10分钟,教师会准备一个讨论或思考题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这样做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果遇到大的讨论题目,教师会提前布置阅读任务,给学生提出要求。例如在谈到“中国走出去”这个问题时,教师布置的思考问题是“中国企业不止能走出去,更要站得住,如何才能在国外站住?”同时给学生介绍了参考书目和文章,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思考、做笔记,下次上课时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烈讨论。
2.在作业环节注重与学生互动。作业环节的互动参考了教学团队在“营销策划”这门课里的一些做法。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团队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作业。同时,对分组提出几个要求:自愿组合,5人左右,女生男生搭配。作业先提交纸质版,教师批阅后,挑选出比较好的组,要求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展示完成后,还有其他小组质疑、评价等环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双向互动教学的一些做法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PPT制作水平也得到提高。有的高校在“国际市场营销”的教学中采用Seminar教学法,过程与我校的双向互动教学类似。对于Seminar教学法,教学团队正在研究。
海洋经济学概论范文6
二者的统一关系
专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通识理念的渗透,要真正实现对一个专业的全面掌握,不仅需要知识背景的积累,更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知识基础越宽厚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专业的分化是人类清晰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但分化后的认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完善的认识。通识教育理念便承载着这一神圣的使命。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排斥专业教育,它需要依托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在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今天,高校能够带给学生的只能是一定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同时,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渗透通识教育理念,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可以防止单纯灌输知识或训练技能的局限和弊端。综上,我国应建立一种集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促使二者相互融合的模式。
法学专业通识教育的实现模式
(一)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是否应该施行通识教育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是否该实行通识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2001年9月《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战略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现代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形成共识:现代法律人才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职业需要的、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法律人才。如何将法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是目前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一技之长。我国曾于1998年将原来的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法学专业,以适应教育部关于“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然而,近年来,有些院校为适用职业化的需要,在法学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方向(如经济法、律师实务、法律文秘方向等)。将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仅局限于法律职业上。法学教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它专注社会现实,以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等人之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为使命,因此研习法学者不但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要真正参透法律的精髓,就需要对社会生活有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法学教育更为倚重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整合模式
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美国的法学教育属于本科后教育,其J.D学程以提供三年美国基础法学教育为目的,申请者必须具有学士以上的学位,原则上不具有法律背景。日本的做法是大学法律教育侧重于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由司法研修所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澳大利亚的做法是大学法律教育实行双学位,在修习法律专业的同时,学习另外一门本科学位。如:商学/法学、人文学/法学、科学/法学、经济学/法学等。澳大利亚的模式对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颇具启发意义。
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如何使二者有机融合?有两种模式:第一,渗透模式,即只开设某一类课程,在每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之中向另一类课程渗透。如在讲授法理学课程时掺入方法论内容,或在讲授诉讼法时掺入职业应用的内容。第二,板块模式,即同时开设两类课程,学生获得以通识教育为经、专业教育为纬的网络状结构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模式,一方面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通识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在开设专业课程时渗透通识理念。在表1中,以法学相关课程为例,探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实践。表1法学专业相关课程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内容
通识教育基础上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法学专业而言尤为重要。如前所述,法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其中一种模式为板块模式,这就需要构建能够整合两类课程的体系。国外对于通识课程体系的设定各有不同。例如:哈佛大学建立由8个板块课程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它们分别是(:1)美学的和阐释的理解;(2)文化和信仰;(3)实证的和数学的推理;(4)道德推理;(5)生命系统科学;(6)宇宙物理科学;(7)全球社会;(8)全球环境中的美国[5]。斯坦福大学要求在9个方面修习11门科目:(1)文化、理念与价值;(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4)数学;(5)自然科学;(6)技术与应用科学;(7)文学与艺术;(8)哲学、社会与宗教思想;(9)社会与行为科学[6]。法学专业通识课程应力求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方面均衡兼顾。这就需要在设置法学专业课程时,将专业课与通识课程有机统一起来。法学专业所涉及的通识类课程可分为通识类必修与通识类选修两类,本文建议对法学专业通识类课程体系作如下设置。
1.法学专业通识类必修课中开设外语、计算机、体育、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