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1
摘 要:完善中小企业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有效运行,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比较分析;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建设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信息化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于增加社会就业,促进技术革新,推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要在信息化中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方面支持,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在信息化中的自身竞争力。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1-2]。
1.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新变化
信息化环境中,各企业的循环经营运作都建立在相应的信息系统,如研发了供应环节ERP系统,开发环节的PDM系统等特殊环节控制系统。这就要求内部控制的检查点和关注点都要集中到信息化系统上,故企业内部控制本身要建立信息化。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监控的实质对象是企业各环节的信息系统,以实现内部控制为目标,需要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流程进行自动测试,重点关注发现异常过程中的各节点。
2. 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现状
2.1权责分配不合理和素质和观念的滞后性
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多倾向于“因事设人”,岗位分工不明确,制度形同虚设,不相容职务存在实质性混淆。同时,中小企业权限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都存在不足之处,致使中小企业权责分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应用,这不仅要求员工要掌握专业技能,并使得企业的员工面临着信息化知识层面的欠缺。
2.2信息量和工作量的增加
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广泛的使用,企业经营及服务等附属产品产生的信息量也随之加大,信息的真伪及其附加信息的重要性需要企业管理层辨别,这增加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工作量,同时需要高素质和新观念的员工。经营的信息化,减少了业务痕迹,增加了监督难度;使得某些业务痕迹不能被完整的保留,这给企业审计监督带来了困难。
3. 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
3.1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1.1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称。由于信息化的高效率等优势,内部控制的组织层次将会逐渐减少,而在信息化系统下,利用信息从事非法活动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这就对信息系统下权限划分要求更为严谨[2]。
3.1.2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风险评估体现企业内在监督管理价值,其目的就是分析和辨认企业实现所定目标时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中小企业原有风险评估方式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逐渐暴露了漏洞,迫切需要对这些新的风险做出评估,而原有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已经过时,倘若风险评估方法无法进行改进选优,将给企业带来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附加风险。
3.1.3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控制活动分为两部分: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自动化业务控制是指以计算机程序为主要方式的信息系统中,业务的经营控制都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企业的自动化业务控制及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使得对传统的控制活动均产生了影响[3]。
3.1.4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
采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员工能够更高效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顺利履行其职责。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产生了积极有利的影响。
3.1.5对日常监督的影响
监督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存在、运行和结果进行适时评估的过程。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督,进而提高企业监督效果和效率。在信息化条件下,借助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可使一部分的监督过程自动完成,并且有效实现实时监督,进而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效率[4]。
3.2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企业信息化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反过来又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内部控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也是差异的。
3.2.1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基础将影响企业信息化进程
对建立一个新的信息系统来说,原始数据的规范与否,能否提供一个有效的数据基础将对企业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做好信息化的前期准备阶段,对原有的内部控制、数据基础进行适当改进和完善。
3.2.2企业内部控制将影响信息化的质量和效率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别是针对信息化项目的内部控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质量和效率。
3.2.3对企业内部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如果企业实施了信息化系统,企业的日常经营运转就会更多地依赖于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相互联系,信息化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因素,内部控制也通过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使企业信息数据更加凸显了自己的价值。所以说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彼此相互依存,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只有充分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4. 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4.1重塑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权限合理分配
中小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在信息化条件下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的自身条件建立信息系统。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经营内容倾向于一元化、体系化,故而在建立信息系统时要将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在内,以确保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4.2加强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在保障系统本身的无误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操作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故而企业要针对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进行定期培训,保证操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可信赖性。
4.3取得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中小企业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要取得成功,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必不可少。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理念,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运行中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改进的方向,立足企业自身,剖析企业需求,明确企业目标,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机制。
4.4加强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在风险管理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对风险进行分析,制作风险的分布图、影响图和数量趋势图等多角度管理视图,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由主观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客观的定量分析。
4.5保障信息和沟通安全
中小企业在建立了信息系统之后,还要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安全上。信息在输入时要严格按照系统设置的权限进行授权和审批,保证信息在输入时是真实准确的;在信息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适应性、客观性和及时性;信息输出过程中要控制信息使用权限,避免企业信息使用混乱、商业机密外泄,保障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4.6优化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信息化后的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区分企业现阶段的运营模式与原运营模式的异同,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做到“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社会审计对企业的运行进行监督,降低企业的营运风险,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
5. 结论
伴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要以“中小企业的独特性为基准,信息技术的前瞻性为辅翼”来建立和完善。要切实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运行中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
[2]李威.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中国商贸.2011(17).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2
本文通过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我国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林信息管理如何提升物流企业的绩效展开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的动脉和基础性产业。并且物流的信息管理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关键和动力。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大力发展的现代物流业的政策中也明确提出物流的信息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物流业信息管理是个新生事物,投资大会带来重大效益的同时但也会增加物流业发展稳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如何建立一整套高效、公平、实用的信息管理评价体系来提升物流企业的绩效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物流业的信息管理应用绩效指标体系
物流业的信息管理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必然会帮助企业了解物流企业市场基本状况和增强对企业项目管理和过程控制,通过信息的整理发现企业管理的优势所在和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并通过数据分析来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达到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战略相联系将大大有利于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规范管理从而取得较高的效益。
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标准的选择必须要能真正反映出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所能为企业物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首先是财务标准,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盈利,只有盈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长盛不衰。
它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物流信息化对资金运转的影响、信息管理的成本以及信息管理对库存的占用资金的影响。那么财务标准所包含着的这些个指标也必须要实实在在的为企业带来好处。
其次是客户标准,客户对于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否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客户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衣食父母,优良的服务使得企业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市场份额和保持市场高的占有率等。作为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也要关注企业业务的比例,客户信息化投入和客户获得收益的比较;此外就是企业内部流程标准,主要包含着库存周转率、准时送达率、订单处理准确率、货物差错率等。
显而易见,一个合理的内部物流流程会提高物流的效率,提升企业在客户中的良好声誉,并且员工也会工作方便很多。最后是学习和成长的标准。学习和成长会有对员工满意程度和团队的技能、信息化的支持度等的关注。
二、平衡计分卡
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的四个方面构建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企业管理业绩评价工具。这四个方面把组织的战略与实施的过程相联系,把当前的与未来的业绩相联系。通过相互的因果关系密切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
(一)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在分析你通过信息管理来提升物流企业的绩效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首先,物流业的环境分析,明确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界的机会与威胁,找到对物流企业物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具有较大影响的现实或潜在因素,从而便于物流业信息化管理;其次,平衡计分卡对于物流信息管理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平衡计分卡通过物流信息管理的战略实施,将责任监督机制交付于整个物流业内,以此来保证物流业内员工的高度团结协作;另外,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业的绩效的提高。
在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内进行物流的信息化评估,如此实现了短期和长期的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的结合,使得标准客观、公正、公平,这些方面的信息检查在进行监控、分析最后来反映组织战略实施的状态。
(二)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一般物流业会遇到相关的短期效益的活动,与企业的物流业信息管理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重则会相冲突,不进行信息管理的传统评价方法会对多元化的目标管理十分艰难。平衡积分卡强调的物流信息管理对于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信息化管理的有利于绩效的统计符合定量和定性的相结合的特点,原先传统的绩效评估存在着绩效评估方法定性过剩、定量不足的问题。平衡计分卡的信息化管理则会通过数据战略分解,对每个指标都给出相应的分值,确定各个指标的加权得分来算绩效。
小结
分析如何让提升物流业的绩效,本文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四维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方面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了评价。
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平衡的思想出发采用财务与非财务分析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弥补了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单一主体评价、偏重财务方面评价的不足。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3
要】我国供电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机械、电子、IT乃到今天的商业智能化,虽然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如管理系统落后、缺乏相应的标准化规范、人力资源薄弱等。本文从供电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状入手,对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建设;企业管理
1、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必然性
随着组织的发展,涉及到的经营空间和技能呈几何数量级加大,组织为了避免逐步加多的工作,自然就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但在整个工作中,不论是组织向外的技能和职责,必然是组织内部的扩大和保护,都关系到很多的数据信息。但是管理是组织外面和我们内部的一致优化的程序,必然要面对是海量的数据信息,由此,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应运而生。
2、重构供电系统的管理
在我们面对供电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遗留了大量的不足。虽信息化已经提高了供电的系统工作服务质量,但是我们部门还有非常大的一块信息化的技能,还有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化技能的不解的追逐,都构成了对供电部门系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着手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实行有效的方法加之解决,提高整个工作效率。
2.1信息体系下的面向客户管理体制
针对用户的这些请求是在这个服务供应链的根本上分析并加之实行的。必须把所有的工作环节所构成的服务产品,都看作为一项对另外的部门产品来看待,而针对所有供电系统对外的用户所享有的服务,应由供电系统的服务机构给予。对此构成一项组织里的服务的链接。这个链接是不是畅通,影响着这个供电系统的整个有效服务质量,从而组织的里外两面的取决了整个经济效益。我们先要规整内部的技能,从这个层面上讲,电子信息互换有必要获得大量的关注。再有,就是我们的内部服务链接的思维更要从单位里面分工明确,在不一样的部门里的职责交接方面要有效的要求和标准。职责的划分,是整个链接服务完成的根本,只要有了明确的职责,这样才能将工作有效的进行。而且,必须把交接落实到位,设定上下衔接服务构架所要给予的服务要求,促使我们有效快捷的方便管理。
2.2信息体系下的面向对象管理体制
假设对客户管理太多的是以一项畅通的程序来有效提升整个工作的进度,是一项目的的说法,这样面对我们的客户管理制度就大多的是一项要求和标准。在供电的整个系统里组织管理的对方是一个系统,我们这是给予客户优质服务的开始。只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降低故障的发生,这样才做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经济效益。推动所有组织有效地保护这个系统,进而更好地服务客户谋求生存。
3、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
如果这些技能和发展得到应用这样能降低大量电力系统运作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包括电力系统运转数据信息、调度命令等)的获得、解析和反应的制约,使运转管理数据信息的及时整理、实行传送与各方位构成一种共享,对此,信息技能的开展在使得系统运转、调度管理产生很大的改动的时候,并对供电企业管理变革的走势有全方位与深远的响应。比方说著名学者Morton Scott所指明,这些响应能综合为6个层面:
(1)要企业生产、活动管理的办法带来了最基本的变革;(2)信息技术把企业内外结合的每项经营管理才智、机智灵敏地链接起来;(3)信息化把多方面变化产业竞争局势和状态;(4)信息化把企业带出了新的、战争性的机会,促近企业对它运用与活动经过反思;(5)为了促使信息技术的成功,一定要进行组织构造与管理方式的变革;(6)然而对企业管理及重要的挑战是怎样改造企业,这样才能有效的采用信息技术,适应这个信息化社会。
4、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的重要意义
供电企业作为资金、才能聚集型企业,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会对它造成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为了供电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一定要对其了解和掌握,会对电力行业发展的意向,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拥有重大意义。
4.1适时的处理业务
电力信息化促使领导者完全把握安全、经营、生产等全方面信息。信息化技术比如控制系统和远方监测、电力营销系统、智能电网技术等为供电企业的领导者供应了实时的周到的电力系统运行的消息与业务情况促使供电企业领导者可以在即刻时间对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市场与客户随时做出相应。
4.2优化了管理机构
供电企业随着不断的发展,它的管理层面与结构也不断地在通胀,管理流程也走向深刻化。然而信息沟通的效果也间接扰乱到了供电企业组织效率,组织效率的提升仰仗于有可能便捷的信息通道系列,方便在压低信息额度的同时提高消息传送效果。不一样的信息来源与处理方式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的运作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能扁平供电企业组织机构趋势,管理程序简单明了,各项事宜处理效果提升。
4.3严格内控体系
信息技术流程设计,强调了业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排除了人为因素,提高了操作行为,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能随时发现与解决外露的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4利于促进供电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本身也是一个信息删除过程,信息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基础与成果的证据,采用信息技术随时的把信息搜集、处理、创造、分析超常反应,最后找出应对办法,因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就此要促进供电企业技术创新程序,就一定要优化改变供电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系统。供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落实,将对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的优化有所保障,经过各项有效的信息来源,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为技术创新的策略、开发、扩散和实现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从全方位上说,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必然趋势。需要确定的是,因为供电系统自身,或者团体的运行需要更加有效的信息控制监视方法与手段,所以才引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化技术,为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4
摘 要: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重心已经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信息系统投资回报,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者的共识。文章结合一家地市级大型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中的管理创新与实践,提出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管理思路,并结合该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从指标体系关键指标的设计、组织保障、工作流程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 信息系统 指标体系 应用绩效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005-03
近几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工作重心逐渐由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但信息系统的应用涉及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视建设、轻视应用、忽视绩效”的现象,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还有较多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1)系统基础数据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均存在问题;(2)系统业务覆盖面有待拓展,系统使用率有待提高;(3)人员应用水平不高,一些重要岗位专业人员对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信息系统投资回报,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一家地市级大型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中的管理创新与实践,对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等内容进行阐述。
1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这家大型供电企业,担负着该市所辖的8区14县、1.58万平方公里、1 050万人口的供电任务,员工5 000余人。该企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于2006年全面开展了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应用了财务、营销、安全生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物资、项目及综合管理等业务系统,用于支撑公司日常办公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但由于员工基数大特别是包含的8区14县,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基层单位生产人员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造成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亟待提升,不能如实反映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降低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影响了信息化绩效的发挥。
2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管理思路
深化信息系统应用,扩大信息系统使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实现信息系统目标和价值的核心途径,是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活力源泉。这家企业在此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深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了“建规范、强治理、抓考评”的指导思想,从建立信息系统应用三级指标对标体系入手,强化评价考核,持续提升信息化绩效。
(1)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评价标准体系,形成明确、量化的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应用及绩效情况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科学揭示系统应用状况和取得的效能、效率、效益。
(2)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业务部门作为信息系统的需求部门和服务对象,在深化应用中要发挥主体作用,信息部门作为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和技术支持作用。为此应按照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信息系统应用三级指标对标体系,将深化应用工作纳入到每个部门、单位和岗位的日常管理中。
(3)利用对标体系,强化评价考核。通过定期信息系统应用对标成绩,发现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先进典型和存在的问题。以先进带动整体进步,以先进部门和单位为标杆,开展多种形式的比学赶帮超活动,限期达标。同时,将信息化应用效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全面推进公司本部及8区14县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
3 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设计
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情况,确定了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的重要应用系统,具体包括营销、物资、财务、协同办公、生产、安监、企业门户、ERP八类指标。在听取了多位专家的建议之后,该文进行总结、分析、筛选,得出了当前系统应用水平下组织在评价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时所要考虑的关键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
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如下。
为有效推进指标体系和公司管理的紧密结合,该公司制定并了《信息化深化应用推进工作方案》,成立了信息化深化应用领导小组、9个专业工作小组、一个技术支持组和评价考核小组。
在此基础上,以“一级重预警,二级重分析,三级重培训”的工作原则,创新建立了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三级对标体系,将每一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同时明确了指标的提升目标、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以指标ERP日人均新增设备工单为例,如图1所示,指标一级责任部门为各专业主管部门;一级责任部门根据业务涉及的单位确定二级指标责任单位,二级指标责任单位将指标目标值进行再分解细化并落实具体指标三级执行责任人,最终形成了涉及52个部门、单位的三级对标体系。通过构建三级对标体系,该公司在公司上下形成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节点细化到天、基层提升有目标,督导监控有依据的良好态势。同时将信息管理工作的触角深入了各基层单位、班组和县公司,不但提高了各专业人员信息系统的应用意识,更为今后信息深化应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人员和组织的基础。
4 效果分析
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该公司获得以下管理效益。
4.1 提高了公司信息系统应用绩效
该公司通过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建设,完善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信息系统数据完整率、软件应用熟练度、系统覆盖面、系统登录率都有了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管理和信息化互相促进、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目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纵向贯通和横向集成的业务管理平台,有效地融入公司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绩效突出,在公司发展中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
4.2 实现信息系统绩效提升的闭环管理
通过定期基于三级对标体系的指标结果,以考核评价作为强化手段,及时发现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的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各专业深入分析问题源头,制定详细的提升方案,每月根据对标结果对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动态修订,实现了指标提升的闭环管理。
4.3 通过完善应用系统管理制度,固化深化应用成果。
在推进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过程中,该公司始终积极引导各业务部门发挥业务主导作用,为使各专业好的深化应用思路和具体的管理要求得到落实,巩固深化应用成果,公司将规范、完善应用系统管理制度的工作常态化,定期召开信息管理制度评审会,形成公司级ERP管理制度14项,有效地促进了系统应用与业务的有效结合,确保了用户操作规范、业务数据准确、流程明晰、运转及时。
5 结语
随着工业与信息化的逐步融合,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均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地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如何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目标和价值,提高信息系统投资回报,是信息化管理工作者接下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该文即是在这样的尝试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能在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指标体系,提高信息系统绩效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们共同分享。
参考文献
[1] 于本海.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煤炭企业管理,2004(5):63-64.
[2] 李淑萍,王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基于企业战旅与系统管控视角[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6):1241-1242,1249.
[3] 彭庆喜,游兰.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J].软件导刊,2013(14):28-30.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5
科研开发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是企业不断发展和成功的关键。科研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获取顾客需求直至顾客接受并满意为止的全过程。国企科研机构科研开发过程主要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企业战略定位偏离或科研开发与服务超出企业战略目标范围及企业发展时期,盲目追求与市场接轨,致使科研开发举步维艰;科研管理程序严重落后,主要表现在课题的选题从上至下,不能紧密地结合生产、经营、销售实际;科研开发过程控制过于陈旧,大多数采用以时间要结果的简单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在科研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缺乏使用价值,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科学、客观地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价和筛选具有重要意义。科研项目的选择依据是考虑影响经济发展,有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为原则。
二、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现状
关于科研项目评价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计划(如英国的阿尔维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都十分重视项目的评估。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国家就开始尝试对其科学研究活动的投入、产出、成果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现在对科学研究开展的评估已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其中美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已成为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行为,特别是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以立法形式确定绩效评估制度,完善了对科技项目的评估机制。欧洲各国大学的科研评价机构,如英国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RAE)、荷兰大学协会(VSNU)、芬兰科学院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等,对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和大学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主要目的是使高等教育拨款机构能够以“质量”为基础,有选择地分配科研经费,每年大约有10多亿的研究经费依据RAE的结果进行分配。
我国对科研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起步较晚。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逐步得到重视。有些单位和个人进行过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表过很多的学术论文。特别是90年代以来,科技项目的评估已被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也开展过类似的评估探索,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评估、国家“863”计划的十年评估、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项目评估等。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基本上与国外所采用方法相似,只是指标体系、评估程度、规范性、独立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差距。这与我国评估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我国科技评估工作实行定性评估和定量统计数据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学术专家与管理专家相结合,以学术专家为主。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科学研究的评估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尚未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得到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未形成一套严格的科研评估制度。因此,有必要根据从国内外开展科研项目评估的现状来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评估活动既是通过立法保障的、制度化的工作行为,又是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研究活动;二是为决策服务是评估活动的基本宗旨,独立性、客观性是评估活动的首要原则;三是评估目标的明确化是确保评估质量的关键要素;四是坚持决策导向与重视评估理论方法的创新。
三、提高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有效性的思路
现在所使用的国有企业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依托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的,通过多年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该指标体系在数据的系统性、时序性和灵敏性上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完全否定它而设计一套新的指标体系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案,况且在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应用上,也存在诸多的技术难点。因此,在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指标的扩展与测度系统的创新,是目前解决评价有效的思路。因此对现有的指标评价体系所涉及的指标进行筛选与整合,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利用现有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扩充对绩效分析的研究范围,针对现有评价指标分析上的模糊性和雷同性问题,建立具有在一般绩效分析基础上的反映总体与局部科技资源配置特点与绩效的创新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指标体系中的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2、利用现有指标体系的连续性加强对绩效的动态研究。该研究要满足两类绩效评价要求,一是要满足科技资源动态配置过程的绩效测度要求,二是要满足对科技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的绩效测度要求。3、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基础上,加强指标分析中的规范化和贯通性。
1、设计原则
考虑到项目评价的复杂性、各类项目特点、指标的连续性与、时效性和灵敏性特征,特提出指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下一步的指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系统性原则。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就要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选择的指标应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的实际。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该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还要能够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
第三,动态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仅在数量上要根据行业的不同而动态改变,并且在影响权重上也要动态调整。
2、评价目标设计
评价目标是项目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决策的依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欧盟、韩国和我国都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有:1、项目的科学价值和质量;2、研究方向是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对社会是否关系重大;3、研究结果的应用性、适用性、经济意义;4、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科学空白、前沿性、创新性;5、研究目标的确定性;6、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计划是否周密。
在此,选择目标1和2作为评价目标。项目的科学价值和质量决定了项目研究意义和是否能获准资助,其社会价值决定了研究的实际意义,目标量化如表1所示。
3、指标体系设计
在进行项目评价之前,必须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择原则考虑到项目类型、指标的系统性、时效性以及灵敏性。在实际调研中,将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指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测量而不需作分级处理的定量指标;另一类指标是需要结合人为的或主观上的分析才能得到其值的定性指标。最后总结出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评议指标和效能指标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指标包括:项目负责人职称、项目负责人学历、已完成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相关研究基础、研究周期、研究经费等。评议指标包括:选题难易程度、研究现状、创新、研究方案、研究条件、研究团队、技术路线等。效能指标包括:研究成果形式、理论意义、实际意义、社会价值、预期经济效益等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依据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环节分为三个过程:决策过程、管理监督过程和审议评价过程。这三个过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五个阶段:目标阶段、投入阶段、中间阶段、产出阶段和结果阶段。其中一、二阶段属于决策过程,三阶段属于管理监督过程,四、五阶段属于审议评价过程。三个过程分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评价过程也有不同的侧重方式。
4、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以上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信息化效益的贡献率是不同的。贡献率可以用权重来表示,贡献率大的指标所占权重也大。已有的指标体系采取预先分配给指标一个固定的权重,再根据德尔菲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效益值。这种固定分配权重的做法不能客观反映指标的真实贡献率,也不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这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动态调整权重至一个合理的值。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由于它具有非线性和鲁棒性等突出的优点,具备了一个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因此,用它来确定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权重是可行的。科研项目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把评价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出,则对应的输入是一组指标值,即:y=f(x1,x2…,xn)。
ek为第k个中间结点误差,h是学习率。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是采用梯度下降法,即根据误差反向传播的原理计算wi。BP网络的学习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里对于给定的网络输入,通过现有连接权重将其正向计算,获得各个神经元的实际输出;在第二阶段里,首先计算出输出层各神经元的误差,这些误差逐层向输入层方向逆向传播,以获得调整各连接权重所需的各神经元参考误差。
四、结论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6
【关键词】ERP BP神经网络 系统实施 系统评价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作为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融合了信息技术方法、管理理论、实际需求的先进管理方法。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到现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RP在信息技术、功能等方面实现了更广泛的应用,也提供了更有效率、更灵活的信息管理平台。
ERP系统实施主要目标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内部外部资源进行优化,达到平衡状态,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决策要素开展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强化优势,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ERP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也是一个管理工具。它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现代技术,来完成经济管理目标。ERP系统实施的地位可以用实施领域一个经典的总结概括:“三分技术,七分实施”。ERP实施工作是针对企业管理现状,将ERP系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融合到企业实际运作的复杂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也是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一个成功的ERP实施能缩短生产周期,增加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改善客户服务,减少运营成本,通过消除冗余信息来全面缩减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系统成本。
一、ERP系统实施项目成功要素
系统实施项目管理也属于项目管理范畴,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在项目过程中,如果只在某一领域采取了行动,或未能采取行动,通常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工作开展或成果,这就是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间的交互作用。
ERP成功的实施需要人、部门、过程和整个企业的改变。因此,系统实施过程是高压力、长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过程。但他们也会在企业运作方式方面提供惊人的改变机会。公司实施系统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其能够成功。根据特定的情况,许多因素都将对系统成功实施起到关键作用。有八个比较关键的成功要素:
(1)实施团队代表必须由公司优秀员工组成。被高层管理者充分信任,这些小组也应该有重组已经存在的业务过程的权力或者开发出新的业务过程来支持组织目标。
(2)中层管理被全面包含在实施过程中。这些人也必须被包含在决策过程中,尤其在决定具体实施计划的时候。成功的实施需要实施者和最终用户持续的沟通。中层管理者必须促进员工的持续反馈,为他们的问题提供真诚的答案,并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优秀的项目管理技术应被采用。实施小组应该采用具有规则的方法来主导管理,包括对目标,工作计划进展的清晰定义,以及建立资源需求计划。
(4)原有ERP系统,包括试运行系统都需要淘汰。每个人都必须在新系统下工作,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平行运作或者试运行的系统都将会使员工有避免使用新系统的机会。
(5)恰当激励机制和持续检测。实施前必须确定恰当的项目评估方法。管理者,供应商,实施小组和系统使用用户必须共担责任。如果一些员工不能获得一致达成的目标,他们将接受必要的协助或者被替换。如果系统实施与奖金无关,那么它将不会是成功的。当小组达成了特定目标,奖金必须以公开的方式呈现。
(6)建立一个比较前瞻的但却能达成的实施进度计划。尽最大努力将实施工作标准化,减少处理实施异常需要的时间和努力,并有助于让实施工作按照进程进行。
(7)需要成功的管理变革技术。实施团队,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以及一般管理人员都应该使用成功变革技巧来识别并瞄准阻碍改变的因素。
(8)提供广泛的教育与培训。这其中包括实施前和实施中大量的最终用户培训,以及实施后的后续培训。高层管理者必须准备好投资大量的金钱在培训上,并将其作为正式的系统预算一部分,因为系统的全部效益只有在最终用户恰当使用系统时才会被认识到。如果员工能理解系统怎样运作,他们就会利用他们所知道的操作方法来操作部分系统模块以改造业务过程。研究表明预留系统实施预算总额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份额给培训部分将会给成功实施带来百分之八十的机会。
二、ERP实施项目评价指标
由于系统使用者角色较多,承担不同的责任,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把与应用管理系统有着紧密关联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基础、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员工素质、信息处理以及反映企业综合能力和过程控制状况的相关经济指标等评价内容包括进来,重点突出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后在管理方面有哪些改进、提高和创新。
由于企业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对实施效益应当分别从横向和纵向来分析和评价,因此,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是否有效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它与原有系统相比的优劣程度和它与同行业企业相比的优劣程度。只有新系统运行平稳同时又具有原系统不具备的优势,并有助于保持企业目前和长远的竞争利益,才能认为企业成功地实施了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比较应当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上,以确保比较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可接受性。项目总评的指标体系及其量化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的项目总评活动应当从全局的观点出发,既要考虑项目对于本行业的特殊性,又要考虑项目对企业发展通用模式的普遍效益。
为加强企业信息化程度,国资委下达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以中央企业的总体水平为对象,实行初评和复评相结合。评价结果共分五个级别:A、B、C、D、E。对于针对具体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评价虽然没有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程巨大,但仍然是个系统的评价过程。就基站管理系统来说,基于此系统实施项目特殊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评价指标的设计。首先,是人员角度,人员有两个角色,一是项目组成员,需要考察项目组人员执行力度;二是系统终端用户,对于信息系统操作掌握程度。其次,系统本身角度,要考虑系统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及运行稳定性。最后,就是实施项目本身角度,项目是否在既定成本和时间下完成。
根据一般信息系统评价小组专家构成情况可知,评价组织中专家的专业构成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应以管理专家为主一般为4∶2∶1,即项目评价小组由20位专家组成,其中12位为管理专家,3位为生产工艺专家或产品专家,另2位为系统应用软件和硬件网络专家。按照这样的原则,邀请20位专家对次系统做出评价。初步确定了基站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项目七个主要评价指标:系统实施项目制度执行力、系统培训充分性、数据准确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员工掌握信息化程度、项目成本控制情况、系统是否按时交付。
三、BP神经网络方法
(1)BP神经网络方法在系统评价中优势。通常都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信息系统,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解决了多指标变权问题的动态求解,克服了权重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为客观进行基站管理系统实施项目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ERP实施项目评价中,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全面评价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人员、系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效果,运用神经网络知识储存和自适应特征,可以实现历史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动态评价ERP实施项目。
(2)BP神经网络输入节点确定。根据前期评价指标确定输入节点数目。
(3)根据前面建立的评价指标,输入节点确立为系统实施项目执行力度、系统培训充分性、数据准确性、系统运行稳定性、员工掌握信息化程度、实施项目成本控制情况、项目是否按时交付。共七个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节点。
(4)隐含层数目和隐含层神经元数目确定。本模型采用一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两层的BP网络结构,BP神经网络的隐藏层数目就现阶段而言不是主流问题,通常采用一层隐含层的网络结构,相对于隐含层中的神经元个数来说并不那么重要。
本模型隐含层采用了三个神经元。有研究表明对任何闭区间内的连续函数,都可以用一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来逼近,因而一个三层的BP神经网络可以完成任意的N维到M维的映射。
(5)输出节点确定。输出节点对应评价结果,比如本评价标准采用0-10分打分制,希望最后得出实施项目总体评价分数,8分以上可以定义为本实施项目成功。所以结果为一个1-10之间的数字,为一个节点。
(6)函数选择。函数newff()就是用来构建神经网络的。它需要四个输入条件,依次是:由R维的输入样本最大最小值构成的R*7维矩阵、各层的神经元个数、各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以及训练用函数的名称。
本评价模型采用两层神经网络,其输入向量是七维的,输入向量的范围为【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第一层(隐层)有三个神经元,传递函数是tansig();第二层(输出层)是单个神经元,传递函数是线性的,训练函数选择traingd()。
输入向量范围:输入向量范围确定为【0 10】,因为指标打分设置为0-10分
传递函数tansig()的选择:tansig是双曲正切S型传递函数,收敛速度相对于logsig要快,通常bp神经网络架构的输入层会选择tansig函数。
输出函数purelin的选择:purelin为线性传递函数,通常用在输出层。
训练函数traingd()的选择:traingd函数是批梯度下降训练函数,沿网络性能参数的负梯度方向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 Traingdm函数是动量批梯度下降函数,也是一种批处理的前馈神经网络训练方法,不但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而且引入了一个动量项,有效避免了局部最小问题在网络训练中出现。 Trainrp是有弹回的BP算法,用于消除梯度模值对网络训练带来的影响,提高训练的速度。一般来说,traingd和traingdm是普通训练函数,而traingda,traingdx,traingd,trainrp,traincgf,traincgb,trainscg,trainbgf等都是快速训练函数,在训练时间和精度上存在差异。此处选择普通训练函数traingd。
参考文献
[1]陈君,李聪颖,丁光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8,36(7).
[2] William R. King.Ensuring ERP Implementation Success [J].IT Strategy and Innovation,2007.
[3]赵万芹.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造型设计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4).
[4]闵文杰,陈建明,张仲义.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铁道学报,20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