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0

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从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经过60年的发展把整个生物学带入了崭新的应用领域。生物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样且复杂,是一门跨领域特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小至分子、细胞乃至纳米层次,也可大到组织、个体、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生物技术的一个公认的定义,就很难区分什么不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学科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将非常难于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确立也无据可依。我国自1997年高校批准设立生物技术专业至今,普遍采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技术定义进行界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生物技术的定义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依赖生物技术定义,并随着定义的发展而调整。

1关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由于一个专业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在我国高校现行体制中,生物技术专业往往被等同于一个二级学科,以学科的定义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对教师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进行了界定。在这种模式下,生物技术面对大量的学科交叉应用,在教学上却固步自封,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狭隘,闭门造车,教育教学和产业应用脱节严重,在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甘当配角,失去了生物技术专业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大好发展机遇。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的应该是专业在多种学科的综合后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是具体的人才培养应用方向。在生物技术强国美国[2],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包括生物物理、海洋生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方向;哈佛大学直接将生命科学划成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生物学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跨越到生态学和古生物学,而生物化学专业则主要关注的是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含有综合生物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两个专业,后者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方向、遗传学和发育方向、免疫学方向以及神经生物学方向。美国一流高校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上的显著特点是: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又称为课程方案)。在我国只有“985”,“211”大学才具备将生命科学的专业分支建设为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向的能力,其原因主要是生物技术为实验性科学、需要大量的高端生物技术相关设备以及相应的研究型学者师资。国内独立学院受师资、设备和资金的局限性,2013年办学较好的前十个独立院校中只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办生物类专业,而且在传统意义上,独立学院生物技术学科布局非常不完善,不可能看齐国内外一流大学,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建设为多个人才专业方向。因此,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相结合,跨学科建设专业方向,延展学科资源共享效益,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是独立学院举办特色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关键步骤。珠海市食品、医药和医疗机械制造产业发达,社会对跨学科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的能力要求表现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制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以及医疗器械领域对生物技术的应用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学科布局上对生物技术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提供了很好的跨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我们结合泛珠三角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自身实际条件首先确立如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有扎实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的应用实践技能,富有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生物制品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可从事生物制造与生物制品安全以及食品检验检疫等领域中生物技术应用的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未来5-10年内逐步规划制药领域、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珠海市生物技术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需求。

2关于课程模块的优化实践

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式优化有利于适用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容易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7年的改革实践,我校生物技术课程模块优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精准勾勒专业知识模块。模块优化主要使学生清楚哪些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哪些是自己必须了解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育种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酶工程等专业内容。受限于160学分的总限制,生物技术专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开设成单独的课程,而且各类课程中重复性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做到“有基础,有专业”。有基础,用12个学分构建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共5门理论课程,知识点覆盖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结构与生理等上游生物技术基础知识;有专业,用20个学分构建五个核心专业课程,含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原理及应用,酶学原理与酶工程。二是构筑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应用性、实用性为准则,必修和选修互补,模块上除设置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必修模块外,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升学、留学需求,尽可能提供适应学生需求的选修课程模块,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专业方向必修模块包括:现代仪器分析、HACCP原理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卫生毒理学、现代食品分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物设计与药物研究、生物物理学、生物仪器分析、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总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优化的方向是甩开传统学科分类包袱,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现实资源为依托,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夯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模块。人才培养要做到实效性,必须用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我们逐步取消了一课一实验配套的办法,将所有实验课整合成独立规划的实践课程,综合后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各专业实验课里完成,实行课堂化管理(分为四个技能训练课程,每周4-6学时),最后考察评价,夯实基本生物技术实验能力;第二阶段在专题研究课程内完成,教师单独辅导,以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作为评价标准,获得相应学分;第三阶段主要在国内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自由安排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大量的实践、见习、参观为主要手段,融入部分毕业实习内容,独立撰写实习报告;第四阶段主要在校内外实验室完成,根据毕业论文具体要求,在相应实验结果前提下,独立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

3关于保障生物技术课程体系实施的实验条件

生物技术在学科划分上理工不分,即可以发理学学位,也可以发工学学位,实验科学的特性决定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成本,高投入。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举办生物类专业上与公办高校在人才、资金投入上相去甚远的现状。我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举办生物技术专业同样面临资金、人才匮乏局面。只有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协同创新办学体制才能解决生物技术专业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设备应符合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经过文献搜索和对珠海30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人才符合国家和珠海地区发展的需要。2007年我校与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珠海局正式签署协议协同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平等自愿、产权不变、协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使得双方能够大胆持续投入,共建共享实验室,至今我校已经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卫生检验检疫两个国家级实验室,部分生物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条件满足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要求。另外,在实践课程经费投入方面,生均实验材料费为750元/人,学院预算仪器购置费为2857元/生,年度生均实践环节总投入为3607元/生,将教育部2004年2号文件“学费20%直接用于教学”的规定不打折扣落到实处。

4生物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效果

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首先,实验条件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规划的重要保障,“检学”协同创建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体系为执行生物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创造了先进的实验室基础,学生实验训练得到有力的保障;其次,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把直接为企业提供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级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通过高层次技术服务学习的平台,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学有所用”的意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作为切身利益方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反馈能够直接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优于任何第三方去评价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最后,摸索出了适应特殊机制大学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升学率达20%,就业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71.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22-02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高职专业群应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因此,加强专业群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的切入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笔者拟探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途径,旨在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开发程序

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是:以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活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递进的总规律为指导,以现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型”特征为着力点,将实践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从实践出发,按认识实训、创新实训等递进层次设置学期项目,以学期项目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开发程序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建设与改革需要,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程序是: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麦可思报告)主要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群)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见图1)。

“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构建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包括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其中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方向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方向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方向。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课程体系(见图2)。

“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内涵

底层共享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的四个专业方向具有同样的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能够实现“基础共享”。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10门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微生物操作技术》、《化工制图与CAD》等5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检验、生化操作、分离提取、微生物培养与保藏、识图绘图等基本操作技能,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中层分立 根据四个专业方向所涉及的技术产业特点、区域经济优势、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方向)课程和实践专项,实现“核心分立”。例如,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方向,根据生物技术产业特点、区域经济优势、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需要,重点开设《食用菌生产技术》、《调味品生产》、《酒类酿造》、《生物产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同时安排培菌工、发酵工、调味品酿造工、酿酒工、检验工等工种的考核,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

高层互选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方向)技能的基础上,在四个专业方向开设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实现“拓展互选”。例如,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方向和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方向均选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专业群拓展课程及生产实践活动,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跨岗位就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及毕业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

“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借鉴、吸收先进的职教经验,与食品生物技术类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遵循课程开发超前性、多元性、基础性、实践性、灵活性的“五性”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选择教学内容,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施教学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实行多元化考核,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要求相对应,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并通过课程标准及课程活动方案设计加以体现,通过能力训练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课堂与实训室的结合,能力与岗位证书的融合,使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

专业群基础平台 专业群基础平台应能够支撑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应体现知识的基础性,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体现技能的服务性,练就娴熟的基本技能。专业群基础平台应以专业群内的核心专业(方向)为龙头,以群内各专业(方向)相互协调为主线进行设计。

专业群核心(方向)课程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模式,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重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方向)课程体系,使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区域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特点,以企业生产实际、发展趋势为指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

专业群拓展课程 专业群拓展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必要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岗位迁移能力,为培养急需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群拓展课程的开发应以精简理论、注重实用、突出实践、拓展能力为原则。

“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愿望选择专业方向,而且还可兼顾学生选择第二就业方向学习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将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2]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72-74,121.

[3]范民.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中链路课程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3-25,50.

[4]张凯,孙君艳,胡孔峰.基于种植类专业群的“平台+模块”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0(3):318-319,327.

[5]罗成龙.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8-64.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文3

一、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生物工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限的课时内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较为深入的讲授。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保证突出重点内容,又要兼顾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此外,还需要引入一些学科前沿成果,以跟踪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建课程模块,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为导向,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三部分:①绪论,介绍生物工程沿革及前沿。②生物技术基础,详细讲述基因重组技术、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及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方法。③生物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及发展,重点介绍发酵工程、生物医药工程和环境生物工程,通过多个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融汇创新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学科的全貌。课程的绪论部分分别从生物工程的沿革、生物工程的原理及特点、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前沿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所发挥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等角度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标绘出一副生物工程的全貌图:从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到渗透至各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期间产生的反作用又促进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3.宽泛基础知识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工程是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容的领域,而本课程课时有限,不能详尽地涉猎各个知识点,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就成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本课程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强调的是“宽泛”而非“深入”,要求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可,而对于生物技术的实践应用则给予了重点关注。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综合性案例,让学生了解从基本原理出发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4.以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前沿。在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讲授后,根据学生的工程专业教育背景和将来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工程化应用方法,这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部分教学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相当大的比重。如,微生物发酵工程、细胞培养技术使生物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生物医药工程中集中了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方向和热点,各种生物技术在此融合;环境生物工程致力于建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分别选择这些领域中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讲授部分,如转基因动物制药、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固定化酶技术及酶法分析、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等,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二、教学方法探讨

生物工程学是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所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基于研究对象(核酸、蛋白质)及层次(分子、细胞、个体)不同构建了不同的生物技术分支领域,同时基于应用领域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富有特点的应用技术,如生物医药领域中蛋白类药物的生物构建和生产、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微生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技术等。由于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以生物技术原理为主线贯穿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生物工程的原理为主线展开,形成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章节,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同时,通过对生物技术应用较为深入的生物医药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内容的安排,培养学生根据应用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案例教学

发酵工程是将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包含了从菌种培养到制备合格产品的过程。[5]菌种决定着发酵生产工艺方法,发酵工程中高产菌种常常是采用生物技术方法构建的。发酵过程调控是基于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培养条件的变化可以影响代谢途径。发酵产物的提取纯化是依据待分离目标物质的特性及待分离目的产物和杂质之间物性的差异来进行的,是决定生产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如果只是按照发酵工程的过程来讲解技术基础及过程应用技术,涉及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这对于刚开始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本科三年级同学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以具体物质的发酵生产为例进行分析,更为形象化,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授课时,我们以红霉素的生产为例,分析了工程菌的构建方法与高密度发酵技术的应用,基于组分分离要求的分离纯化工艺方法的建立等,并将自己多年科研的成果结合至授课内容中。仅就红霉素的提取纯化而言,工程菌的引入及发酵调控技术的成熟,使红霉素发酵单位由原来的3000u/mL~5000u/mL大幅度提高至8000u/mL~10000u/mL,使得新分离技术的应用成为现实。目标产物的分离工艺由传统的“板框过滤-溶剂萃取-经过中间体盐的结晶纯化”发展为“微滤膜过滤-(纳滤膜浓缩)-层析分离-结晶纯化”新的分离工艺。该工艺利用层析操作的高分离效率实现了活性组分红霉素A与杂质组分红霉素B、红霉素C的分离;通过结晶过程中关键因素的调节,如结晶体系的组成及组成物的浓度变化、pH、温度、搅拌等,实现对产品粒度和晶形的控制,从而获得纯度高、药理活性强的产品。案例的分析过程加强了学生们的工程概念,如发酵产物的提取往往会涉及结构相似组分的分离,其分离方法的选择需兼顾分离效率高、分离条件温和的要求;微生物发酵是纯种培养过程,工程设备必须满足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发酵罐需要具备良好的混合能力,较高的传质、传热速率,且不能对菌体产生剪切破化;药物的晶形和粒度与药物的生理活性相关,现代药物质量控制指标除了纯度和杂质含量要求外,还有晶体的晶形粒度等结构指标要求;发酵产品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概念等等。实现一个抗生素药物的现代化工业生产需要融合现代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化学工程的知识。

(三)课堂讲授与专题案例的调研相结合

本课程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传授了生物技术的应用方法。我们时时跟踪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对授课案例进行更新,以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物工程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该领域新技术、新水平,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魅力,激发学习热情。但是,本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课堂上不可能对生物技术各领域均充分展开。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本课程在教学上设置了“专题调研+课堂谈论”环节,把生物工程应用专题案例的调研工作,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并通过课堂讨论及提交论文的方式加以考查。[6]专题论文的完成及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各学习小组在给定领域范围内对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研和论文的撰写。教师在组织学习小组之时,就将学习小组两两结对,要求各小组在完成本组专题调研的同时,对结对小组的课题也进行相应调研,并作为主审方在课堂上对结对组的专题内容设置提问,引导课堂讨论,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自由发表观点。

本课程要求,小论文要按照《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的稿件规范撰写,这也是对本科生撰写科学论文的训练,是专业素质培养的一部分。这种“专题调研+课堂谈论”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自动参与多专题的调研学习,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认知的目的,同时能够较全面地训练和检验学生专业文献查阅、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及思辨应对的能力。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突出。学生李晓阳在听课小结中写道:“分组演讲、课程论文,每小组七八个人,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学生闫天一在小结中写道:“老师讲到了我国生物发酵工业发展的现状,虽然我国(抗生素)产量居世界之首,但生产效率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主要以半成品(原料药)为主,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在化学制药领域,我们仍是以仿制药为主。在21世纪,我想我们大学生的责任就是让中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也要成为研发的中心。”

三、结束语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文4

纺织和生物技术深层次的交叉与融合将可使纺织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产业之一[2]。传统的纺织工业因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新工艺,而应用生物技术是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发展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一门学科,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对纺织原料的获取、纺织印染工艺、纺织品最终废弃处理等整个纺织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关注健康与安全,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功能性。目前已用于纺织工业的成熟的生物工艺有棉织物的酶退浆、氧漂生物酶净化、牛仔布的返旧整理和生物抛光等,还有一些工艺正在逐步成熟和完善,如棉织物的精练、羊毛的生物改性、合成纤维的生物改性等。因此,纺织生物技术对纺织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环境友好、促进传统纺织产业的升级改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纺织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实际应用,对纺织生物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适应纺织行业这一新趋势,根据人才需求和专业特点,有必要在纺织类院校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类课程。我国的一些纺织类高校已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如我校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技术”,江南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化学”,西安工程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生物技术在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国外一些纺织院校也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同类课程。“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纺织生物新技术,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运用纺织生物新知识、新技术解决纺织行业面临的生态、环保、节能等问题,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开设“纺织生物技术”课程可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纺织专业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置

“纺织生物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和纺织两个学科,课程内容设置既要考虑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对纺织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等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纺织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该课程为选修课,总学时为32,主要面向生物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和功能材料等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生物学基础知识,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因生物学知识内容庞大,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主要选择与纺织染整工业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酶学基础知识两部分。授课时,首先介绍生物学基础知识,然后按纺织染整工艺的先后分别讲解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技术。另外根据课程面向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按上述内容讲解;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生物学基础知识,增加纺织染整基础知识,如纺织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纺织染整工艺等。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关于“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材不多,主要有周文龙主编的《酶在纺织中的应用》,陈坚主编的《纺织生物技术》,李群、赵昔慧编写的《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国外教材有ArturCavaco-Paulo主编的“TextilePro-cessingwithEnzymes”,RyszardKozlowski等编写的“BiotechnologyinTextileProcessing”。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生物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各有特色。《酶在纺织中的应用》是一本在国内较早讲述纺织生物技术的教材,该书不仅系统介绍了酶的基础知识,而且以不同的酶为主题分别介绍了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等的特性以及在纺织印染加工中的应用,还介绍了麻纤维的微生物脱胶、酶脱胶以及纺织废水的处理等。《纺织生物技术》一书分别围绕纺织品的前处理、后整理、废水处理及其他纺织生物技术等工艺模块进行讲述。《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一书以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为核心,介绍了酶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前处理、后整理和纤维改性中的应用。授课时,可以其中一本书为主教材,参考其他教材,同时补充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充实授课内容。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程内容既涉及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纺织工业的工艺特点和工艺要求,因此授课方法得当与否对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我们采用讲授、分析对比、讨论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虑到纺织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教学中,主要采用对比法教学。如在讲授纺织品的生物酶整理工艺时,先从学生熟悉的传统工艺讲起,让学生了解工艺的目的、要求及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生物酶处理工艺,介绍具体用酶的来源、特性、作用机制和工艺条件;最后从工艺流程的复杂性、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废水、成本等方面比较酶处理工艺和传统工艺的优缺点。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酶处理工艺的必要性、先进性,对两种处理工艺的理解更深入和全面。在纺织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一些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关于牛仔布的纤维素酶整理,可以问学生如何将牛仔布整理成不同的风格、原理是什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文5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42-1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把大学生的就业彻底推向了市场,实行了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因此,那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天之骄子”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市场经济的大潮由浪峰推到谷底。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严峻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 生物类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

生物类毕业生最对口的行业是生物技术行业,但是,目前生物技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尖端层面,所需要的人才层次很高。对于这一点,查阅国内知名生物企业的招聘广告不难发现,它们大多要求毕业生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因此,生物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大多数的本科生不得不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尽管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已是必然趋势,生物学专业已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我国的生物行业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药、保健等相关产业并不发达,不足以吸纳过多的毕业生。而随着国内高校扩招,除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开设生物类专业之外,很多二类院校也都开设了生物系,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就业竞争也相应的更为激烈。

因此,及时、恰当地不断调整、完善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必将是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和师生长远的“现在进行时”而非“过去时”、“将来时”。如何科学、合理、前瞻性地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由于生物技术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任何一个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都不可能培养面面俱到、行行精通的生物技术通才。这就要求生物技术专业应不断地根据生物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需求、学生的认知特点来不断探讨和完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尽量缩短科学技术增长的无限性与培养方案有限性之间的差距。

2 生物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探讨

2.1应加强专业特色

大学的专业是受社会分工和职业影响的,同时,专业受到学科及其发展的影响,职业对专业的影响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专业必修课及限选课的安排要有所取舍,一些经典的、与生物技术关系不大的可开成讲座或任意选修课,通过增加生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工程等体现生物技术专业特色的学时来体现专业特点。

2.2改革实验课教学

作为高校一方面已摆脱了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有较好的实验室,较充足的实验器材和富有科研能力的老师,如果仍然普遍进行理论上早已知道的验证和实验,尽管所用学时可能较少,但实验过程的程式化必然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它培养出来的是知识积累型人才,而不是我们培养目标所说的:“能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及其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课堂教学

课程目标、培养规格基本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某种程度上,大师级和旗帜型教师的多少是学科水平高低的表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涉及诸多方面,如学历、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责任心、教育理念等等。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信息技术进步与交融的基础之上。生物技术研究对象是动植物组织、细胞直至分子水平的微观领域,直观可视性差,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有必要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理解力,目前教师一般用Power point的制作,要制作高质量的教学CAI课件,教师尚须进一步培训,由于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不可能也没有事必亲躬,可通过校际交流,利用网络等获取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

2.4完善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片面理解。理解的片面性表现在误将实践教学看成是单纯为验证理论而存在的,忽略了理论的实际运用,忽略了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来的,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才能培养动手、科研能力。实践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需要深入的社会实践锻炼。而反观我校的实践教学也没逃出这种现状,目前仅停留在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中,以至学生较多地提出要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范文6

随着生物技术的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也处在快速起飞的阶段,在不断的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目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但多以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对于具有营销、管理方面才能的生物技术学生则存在培养空白,直接导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无法相匹配,存在上手慢、对接困难的困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生产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上,通过产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专业性人才。

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

1.深入“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三个阶段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在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既“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在支持生物制造业、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培养目标与需求相通、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相通、岗位实习与就业相通,只有遵守以上原则进行教学,在不同的阶段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让高职学生由学生转变为专业人才。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方法,在其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生物工程专业的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笔者着重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以下几点对实验教学进行加强和改进。第一,加强实验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进行独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实验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从实验所需药品、仪器准备等到亲手操作实验,再到实验结果分析,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旁做好引导和辅助的作用。第二,实施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据社会需求、生物技术岗位的工作特点等,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典型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并将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和整理分配给学生作为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项目作为任务的载体,在教学中除了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专项能力的学习任务外,通过任务教学法中实际任务综合实践,达到岗位能力培训的目的。第三,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技能的实际应用,除了在校期间设置实验课以外,还需要进行实际技能的综合实训,即模拟企业岗位的操作——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案,通过综合实践顶岗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将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相融合。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关联性,建立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培训基地,让学生切实接触到生产的具体情况,完成顶岗需要完成的任务,形成校、企、生三赢的合作机制,做到企业选学生、学生选企业的互惠互利的培养机制。第四,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高职教育的最总教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除了在教学计划上遵照这个教学宗旨以外,还应该在实践教学中处处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联系,并且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们有固定的与社会接轨的实习机会,更有效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可以加快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步伐,在教学计划中,每年留出固定的实践时间,与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生产学习和毕业实习等项目,以满足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3.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高职院校自开办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以来,在课改促进下,正在不断的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突出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特色,基本实现了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进一步适应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改变传统的学术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进更多的实践,引入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去学习,构建“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特色课程”这一创新课程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适应就业的压力,毕业后很快的适应岗位的需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