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础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基础知识点

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 触电 技术 措施

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人体直接触及或过分靠近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二是人体碰触平时不带电,但因绝缘损坏而带电的金属外壳或金属架构。针对这两种人身触电情况,从根本上说,应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思想教育,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同时,也要对设备本身、工作环境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采用安全电压、保护接地、PEN线保护等。

一、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与通常所说的低电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规定对地电压250V及以下的电压为低电压;《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规定额定电压1kV以下的电压为低电压。但是,这两种规程所规定的低电压对于人身电击事故而言都是非常危险的。

根据欧姆定律,人体触电时的安全电压是根据人体安全电流和人体实际电阻的乘积来确定的,但人体的电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不同条件下人体的电阻变化也很大,所以不同条件下人体的安全电压也不相同。根据工作的具体场所和工作环境,各国规定了相应的安全电压等级。

采用安全电压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但由于工作电压降低,要传输一定的功率,工作电流就必须增大。这就要求增加低压回路导线的截面积,使投资费用增加。

采用降压变压器(即行灯变压器)取得安全电压时,应采用双绕组变压器而不能采用自耦变压器,以使一、二次绕组之间只有电磁耦合而不直接发生电的联系。

二、保护接地

为保障人身安全、防止间接接触电击造成伤亡或设备损坏而将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进行接地,称做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经各自保护接地线分别接地

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各自的保护接地线(PE线)分别进行接地,使其处于地电位,一旦电气设备带电部分的绝缘损坏时,可以减轻或消除电击危害。例如TT系统和IT系统的接地,如图1所示。

(二)经公共保护接地线或中性线接地

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公共的保护接地线(PE线)或保护接地中性线(PEN线)接地,例如TN系统。

(三)重复接地

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统中,为确保公共PE线或PEN线安全可靠,除在电源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PE线或PEN线的下列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接地,例如:

1. 在架空线路的干线和分支线的终端及沿线每间隔1km处。

2. 电缆和架空线在引入车间或大型建筑物处。

否则,在PE线或PEN线发生断线并有设备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接在断线后面的所有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都将呈现接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如图2(a)所示,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进行了重复接地,如图2(b)所示,则在发生同样故障时,断线后面的PE线或PEN线的对地电压为U'E。假设电源中性点接地电阻RE与重复接地电阻R'E相等,则断线后面一段PE线或PEN线的对地电压U'E=U?椎/2,危险程度大大降低。

(四)低压电力系统的接地方式

1.TN系统

TN系统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并引出有N线。当其设备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就形成单相短路,其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迅速切除故障部分。

2.TT系统

TT系统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也引出有N线,而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各自的保护线(PE线)分别进行接地。其保护接地的功能可用图3来说明。

如果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未接地,如图3(a)所示,则当设备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外露可导电部分就带上相电压。由于故障设备与大地接触不良,故障电流较小,通常不足以使故障设备电路中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来切除故障设备,这样就增加了人体触电的危险。

如果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采取直接接地,如图3(b)所示,则当设备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就通过保护接地装置形成单相短路电流I■■,这一电流通常足以使故障设备电路中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迅速切除故障设备,从而大大减少了人体触电的危险。

但是,如果这种TT系统中的设备只是绝缘不良引起漏电时,则由于漏电电流较小而可能使电路中的过电流保护装置不动作,从而使漏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长期带电,这就增加了人体触电的危险。因此,为保障人身安全,这种系统应考虑装设灵敏的触电保护装置,例如剩余电流保护电器(RCD)等。

3.IT系统

指电力系统的带电部分与大地绝缘,或其中一点(通常为中性点)经阻抗与大地相连。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是接地的。

IT系统的电源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阻抗(约l000Ω)接地,且通常不引出N线,因此它一般为三相三线制系统,其中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均经各自的PE线分别直接接地。这种系统中的设备如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其外露可导电部分,将呈现对地电压,并经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的接地装置、大地和非故障的两相对地电容以及电源中性点接地装置(如采取中性点经阻抗接地时)而形成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如果电源中性点不接地,则此故障电流完全为电容电流,这种IT系统属小接地电流系统。小接地电流系统在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其三个线电压仍维持不变,因此三相用电设备仍可继续正常运行。

IT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当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所有三相用电设备仍可暂时继续运行。但同时另外两相的对地电压将由相电压升高到线电压,增加了对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威胁。IT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所有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TT系统一样,都是经各自的PE线分别直接接地,各设备的PE线之间无电的联系。而且,一般情况下IT系统最好不要设置中性线。

(五)多种接地的兼容性

当多根接地极彼此间距离比较接近时,接地极间存在电流屏蔽效应,即靠近的接地极入地电流的流散相互受到排挤,由于这种屏蔽效应,使得接地装置的利用率下降。因此,如果施工条件允许,可考虑彼此靠近的多种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这个接地装置应能满足所连接的不同类别接地的所有要求。另外,从入地电流形成的电位分布可以看出,采用两个或更多的接地装置,如果相距不到20m,则接地电流在地中所产生的电位相互影响,达不到降低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要求。

(六)保护接地的范围

下列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除有特殊规定者外,一般都需要通过PE线进行接地:

1. 携带式及移动式用电器具(如便携式照明灯具和手电钻等)的金属外壳。

2. 电动机、变压器等的金属底座和外壳。

3. 互感器二次绕组的一端。

4. 配电柜、控制柜、开关柜、配电箱的金属构架以及可拆卸的或可开启的部分;箱式变电站的金属箱体。

5. 电力和控制电缆的金属外皮和铠装,敷设导线的金属管、母线盒及支撑结构、电缆桥架以及在金属支架上所安装的电气设备的其他金属结构。

6. 起重机的导轨和提升机的金属构架。

7. 在非沥青地面的居民区内,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的系统中,无避雷线架空线路的金属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塔。

8. 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构架和钢筋混凝土构架中的钢筋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栅和金属门。

9. 装在配电线路杆上的开关设备及装有避雷线的架空线路杆塔。

10. 电力电容器的金属外壳。

三、PEN线保护

在TN-C系统中,将PE(保护接地)线和N(中性)线合用为一根线,称为PEN线(保护接地中性线),同时承担两者的功能。在用电设备处,PEN线既连接到负荷中性点上,又连接到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

TN系统的电击防护主要依靠过电流防护电器(例如熔断器和低压断路器)切断电源而实现。单相碰壳故障变成了单相短路(接地)故障,较大的故障电流使FU熔断,切断电源,实现了保护。

PE线和N线的功能本来不同,用一根PEN线来同时承担两者的功能,必然带来一些技术上的弊端。

TN-C系统曾在我国广泛应用,但由于它所固有的技术上的一些弊端,现在已很少采用。尤其是在民用配电中已不允许采用TN-C系统。

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新的成就,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望还存有很大的距离。毋庸置疑,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的转型与选择关键时期。其中最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认知赤字”,即单纯性“就业导向”和“技能培养”的片面性追求和取向,忽略了职校学生的个性素养(“素质教育”的同义语)和终身发展基础性的教育价值取向。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职业导向”和“终身发展”的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职业教育的旗帜上印刻着“体面就业”、“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等关键词。为此,职业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创新。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王乃国校长和同仁们,数年来苦心经营,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优势,聚焦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结构性的教育问题,发展和提炼出“IPQ教育模式”,其旨意在于: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实施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IPQ教育模式秉承的教育思想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有志者创业”;IPQ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方法和态度等)、兴趣、爱好、特长、自我认知、发展需求、成长背景等基本情况,开展生涯导航(包括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IPQ教育模式的评价则力求差异性、参与性和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IPQ教育模式推行的管理为企业经营模式与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互为一体,通过教学管理创新、德育创新、师资建设、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和体现IPQ教育模式的目标达成。

现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改革和发展呈现多种模式和改革探索经验,成功经验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只有满足两种教育需求,即“就业准备教育”和“升学准备教育”,方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多次就业提供有力支撑。殊不知,如今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职业结构变化则愈加“不可确定”,而IPQ教育模式的潜在效能将是:为学生面对职场变化要求和面临多次就业选择的可能,创造“终身享用的财富”(职业素养)和幸福生活的基础性能力。所谓办学特色,就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学校环境的学习、生活和体验,享用到其成长、发展的基础性帮助与获得“基础学力”等保障性的支持。IPQ教育模式的真谛就在于以“职业素养”为本质内涵的“职业个性素质教育”。

概而言之,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创建的IPQ教育模式,不仅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成功范例,更是一种职业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和探索。IPQ教育模式的持续发展与驱动力得益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教风建设坚持“有教无类,教做合一”,学风建设贯彻“敬业乐群,强学力行”,注重确立开放、民主、和谐、进取的文化精神,营造“学校环境中的企业,企业环境中的学校”,为IPQ教育模式的持续发展铺垫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3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灏珠被迫中断学业。1942年,陈灏珠随家人从香港回到广东老家。1943年,陈灏珠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于1948年以优秀成绩毕业,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期满后,陈灏珠留在中山医院内科工作,从此踏上了治病救人的道路……

苦中作乐 勇攀高峰

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陈灏珠在中山医院设施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一住就是6年。好学的他博览群书,心无旁鹜地扑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与此同时,陈灏珠还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先后参加了为治疗血吸虫病的医疗队、抗美援朝医疗队、贵州巡回医疗队和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并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当住院医师时的受训经历,陈灏珠都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扎实的大内科基础和严密的临床思维都得益于当时的严格训练。

改革开放以后,陈灏珠的事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陈灏珠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1978年,陈灏珠晋升为内科副教授,并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两年后,他被破格晋升为上海医科大学内科教授。1984年至今,陈灏珠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研所)所长,为心研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医60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陈灏珠一直恪守一个知识分子和优秀医生的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在心脏病流行病学、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著贡献。1997年,陈灏珠光荣地当选为我国内科心血管病领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这个职业是苦中作乐。”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患者的康复能帮助医生排解愁苦,使自己能用宽广的心胸对待生活,更懂得生命和爱的珍贵。

仁心仁术 心系病家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每天找陈灏珠看病的患者很多。其中不乏政府要员、企业界知名人士和外国友人,但更多的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普通患者。他对患者全部一视同仁,看病时非常认真仔细,关心体贴。除日常工作外,陈灏珠还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患者的求助信,以及一些遇到临床难题的同行写来的信。虽然回信占去了陈灏珠大量的业余时间,但他却毫无怨言。

陈灏珠认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应该具备的条件,首先应当是责任心,要把患者当作一个与你一样的独立而有尊严的人。对患者有责任感,关心患者、同情患者的医师,会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也会在与患者的交谈和观察中寻找出更多的临床问题,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不关心患者,把患者看作时“问题”或等待修理的“生命机器”,那么即使你有再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师。陈灏珠常告诫学生,前辈教授最看重什么东西?他们流传下来最珍贵的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他们身体力行,把患者当作亲人。其次,行医者一定要严谨,对患者态度要好,时刻牢记医疗工作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个医生,态度很好,做事也非常认真,但技术不够高明,不能替患者解决问题,还是没有用。

著书育人 甘为“人梯”

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承担了包括临床医学院、预防医学院、药学院、留学生班等有关内科循环系统疾病和诊断学的教学任务,无数医学院学生聆听过他的讲课。陈灏珠学识渊博,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备课充分而仔细,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教学的同时,陈灏珠还教育学生要爱护患者,不要把患者视为实习的工具,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需要自己帮助的亲人。

陈灏珠为人友善、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指导他们用英语书写论文,申请各级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并力邀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加强国际交流;坚持用英语教学查房,帮助住院医师提高英语水平;支持学生撰写论文,并坚持让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署名,他自己放在最后。与此同时,他还通过举办各类全国性的进修班,以推广心内科诊疗进展,为全国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在心血管病诊疗的整体水平。

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主持编写了许多讲义、教材和专业书籍,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以及《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等。他认为:“著书为后学,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也是表达自己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的好机会。”

2007年,时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0周年校庆之际,陈灏珠在夫人和女儿的帮助下,筹资100万元,成立了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支持医学院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关注科普 热心公益

陈灏珠一贯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尽管如今已是86岁高龄,但他仍常利用业余时间亲自参加心血管病防治宣传活动。陈灏珠说,他早在当住院医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科普文章了。陈灏珠认为,临床医生要搞科研,也要重视科普。科普文章看似简单,不像科研论文那样追求“高精尖”,但要写好,却并不容易。如何把专业知识通俗化,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用,是一门学问。他还认为,写科普文章也是锻炼临床医生沟通能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好途径。科普文章写得好的人,知识面都较广,都善于用最通俗化语言与患者沟通,更容易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4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策略 内容处理 教育技术

由王永吉、吴春一主编的《经济法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破产法、合同法等。虽然要求为“基础”,但中职学校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点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对教材中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的处理

《经济法基础知识》(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有:重点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为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教师应先熟悉福建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必学和选学内容的重点章节。确定必学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因为本课程一共十四章必学内容就占了十二章。在对必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合同法”、“会计审计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章来学习。在对选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金融法律制度”一章进行重点学习。学生对以上这些重点章内容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见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中之重。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声、图、像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生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电子教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八章合同法第八节违约责任”时,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点制成幻灯片,还要补充更多民事活动中违约的案例,以文、声、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回答复习思考题(有的题目答案在教材中没讲完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重视对教材中“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的利用

在经济法的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一定量的“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的利用。“小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于“链接”知识,要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想一想”的知识,多数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相近概念(或问题)的理解。现就以“第八章合同法的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为例:在本节讲到“自然人”这一知识点时,编者就安排了一个“小资料”(其内容是: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三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旨在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在教师讲解后,对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深刻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委托人”时,编者设计了一个“链接”(其内容是:关于“法人和法人制度”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的相关内容;关于“委托人”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经济行为”。),旨在学生通过这一链接,对“法人和法人制度”、“经济法律关系”、“委托人”、“经济行为”这四个概念有更到位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合同订立的程序的“要约”时,编者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其内容是:想一想两对相关概念的区别:“要约”与“要约邀请”;“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旨在学生通过“想一想”的思考,找出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审计基础知识点范文6

【摘 要】为改善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了适用于该课程的考核革新模式,涉及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这四个方面。从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的使用结果看,该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考核革新;考核系统性;考核针对性;考核时效性;薄弱点定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59-04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其应用已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等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主要城市对互联网应用与网络设备管理人才的需求占计算机人才总需求量的80%以上。为满足如此旺盛的网络人才需求,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遵循“计算机教育从娃娃做起”的思路,倡导在中学开设不同形式的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

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不同于现有中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它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课程。与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清晰相比,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的知识点较为繁杂,这导致适用于基础课程的统一试卷的考核方式难以适用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在此情况下,如果仍简单照搬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那么考核效果必受影响。为精准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情况,迫切需要提出适用于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就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而言,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考核内容是否具备针对性、考核组织是否具备合理性、考核形式是否具备多样性、考核目标是否具备明确性、考核过程是否具备可控性、考核结果是否具备可信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积极性。然而从现有研究来看,虽然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很多,但针对考核方式的讨论却很少,仅相关文献中提出了采用面向过程的考核方式来变革传统的统一试卷占主导的考核方式,但就如何进行面向过程的计算机网络考核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京市中学信息技术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契机,研究建立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的革新模式,提升南京市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的针对性、系统性、精准性和可信性,并最终帮助学生们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网络基础知识链。

计算机网络考核革新模式

1.革新思路

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改革,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考核评分形式的简单转变,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考核体系、考核内容、考核模式和评价技术四个方面。具体来讲,包括: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以及面向薄弱点定位的多维量化评价技术。基于该思路,可以对学生做出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精准性的网络学习考核,以帮助他们尽快构建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链。

2.革新内容

对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模式的革新涉及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考核的系统性是评价考核方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考核革新首先要对离散性考核模式进行变革。考核体系是一切考核之源,考核体系不系统,很难想象在该体系内进行的考核具备系统性。从认知规律出发,研究便于系统性考核实施的阶梯式考核体系;依据记忆理论,给出考核系统性改善的考核方式变迁模式。

(2)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考核的针对性是评价考核方式优劣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考核革新必须对考核的偏差性进行变革。考核内容是考核的载体,考核内容的选取不具备针对性,很难想象使用该内容进行的考核具备针对性。研究网络事件现象与网络问题本质之间的映射机制,给出同构本质去冗的考核内容约简规则;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网络问题本质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

(3)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考核的时效性是评价考核方式优劣的又一个重要指标,考核革新必须对以往考核的时滞弊端进行变革(延迟考核对于及时发现学习问题通常是有弊无益)。时效性考核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考核组织模式,以实现传统考核的时序前移。借鉴计算机科学领域并行计算的思想,以业务流程为切入点,研究教学业务与考核业务并行实现的考核组织模式。

(4)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薄弱点定位能力是评价考核优劣的第四个重要指标,考核革新必须对薄弱知识点模糊定位的弊端进行变革。研究知识点、掌握强度和评价分数之间的对应规则,建立精准评价技术;研究考核分数的语义编码方法,构建基于分数的薄弱知识点倒查技术,以及最终成绩聚合的规格化技术。

3.革新方法

针对以上革新内容,制定如下的革新方法。(1)在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引入到计算机网络考核体系中,以网络知识链构建阶梯为母线,建立基于认知规律和记忆理论的纵向阶梯式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层面和实验考核层面,如图1所示。

(2)在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利用特征提取和映射机制将众多网络现象映射为网络问题本质,然后使用约简技术去除重复冗余的网络问题本质,接着对约简后的正交的网络本质问题进行本体论(ontology)组织,最后依据教学进度使用组合计算对考核内容进行组织,如图2所示。

(3)在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将众多的教学内容{TC1,TC2,TC3,…TCm-1,TCm}和众多的考核内容{AC1,AC2,AC3,…ACn-1,ACn}按照认知时序组织成两个独立的任务流,同时依据知识点的不同掌握强度要求,在教学内容任务流中插入不同密度的知识营救点,然后使用基于内容的关联技术将知识营救点与考核内容任务流序列中的对应点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任务关联,最后使用并行计算中的流水线调度技术实现教学业务与考核业务的并行执行,如图3所示。

(4)在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对A个知识点进行logA位的正交编码,对B个知识点掌握要求属性进行(0-1)编码,利用索引技术,将知识点作为行坐标,掌握属性作为列坐标,形成考核成绩编码矩阵,以便给成绩赋予定位语义信息;给每个知识点赋予不同的权重,引入平移和加权等规格化计算,以便使聚合后的成绩呈现出正态分布,如图4所示。

实施效果

为响应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的中学素质教育号召,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在中学部三个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网络作为该校一门备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每年参与人数众多。

在这门课的开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虽然学生上课时热情较高,考核成绩也不错,但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居然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的现象。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利用本文思路进行了1/2试点(即同一个年级取一半班级使用革新后的考核模式,另一半班级仍使用类似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并对考核结束后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各发放问卷200份,其中100份给革新模式后的学生,100份给原模式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革新后的考核模式较原有考核模式更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效果。

结 论

为提升中学计算机网络兴趣课程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薄弱点定位的中学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新模式,包括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下一步工作是对该模式进行扩展,使其能够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1117,7097106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2KJB520005)、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BM2003201)、江苏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工程(JHB2012-20)、南京审计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一般课题(J2013004)和南京审计学院实验课程建设一般项目(SYKC201316)

参考文献

卢慧,李华,王燕.基于科学思维的网络课程教学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3.

云红艳,杨厚俊,赵志刚等.创新思维教学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3.

盛琳阳.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94):5-8.

王晓东,章联军,周宇等.三层次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3.

王琦,高屹,刘熹.学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