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1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 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直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内容。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通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赌博、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文明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内容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而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只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现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符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进文明新风进万家,这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2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Yuanzhou District,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contributing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divides the project and clear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水保农发;综合开发;水土保持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58-02
0 引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管理,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1年7月1日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农发水保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原州区被列入农发水保项目县以来,认真遵循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以治理当地水土流失和整治薄弱退化土地为基础,积极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原州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取得了积极成效。
1 水保农发项目在原州区的开展情况
1.1 取得的成效
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2年底,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68km2,治理程度由45%提高到68%,人均基本农田由0.06hm2提升到0.12hm2,建设旱作基本农田44601hm2,营造水保林33169hm2,种草11330hm2,建设的18。农田占到80%,有力的促进机械化耕作和田间管理。治理后的水平梯田拦水效率达到85%拦泥率达到95%,土壤侵蚀模数减少到2000t/hm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②土壤产出率有较大提高。以前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变成了今天的“三保田”保水、保肥、保粮,通过测算,治理后的水平梯田粮食增产1200kg/hm2,充分发挥了水土流失治理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近年来,累计建设水骨干坝60座,中、小型淤地坝111座,总库容6044.28万立方米,这些坝系工程的前期蓄水,后期淤地,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68%。
③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过合理科学配置资源梯田、林草建设为种植业调整搭建了平台,使种植业由单一的种粮型向粮饲结合型转变,单纯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彭堡镇马铃薯产业园、头营蔬菜基地、开城示范园区等,带动了项目区经济,提高了项目区的人均收入。④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在原州区形成了一支5000人左右的农村科技队伍,每村至少有两三户“科技户”每户有一名“科技人”每村都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核心的种植、养殖,小集团模式,地膜玉米、摸侧小麦,脱毒马铃薯等一些农作物推广占到85%,项目区的农用车自有量100%。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员逐年增加,劳务输出逐年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成城镇逐步转移,真正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1.2 存在的问题
①受区域差异影响,建设难度加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好的乡镇村社,而尚未实施项目的村、社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实施建设项目的难度大。
②农民群众筹资投劳难度大,不易落实。一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由老人、儿童留守,劳动力缺乏,难以完成投资投劳任务;二是物价上涨,各项费用支出大,投资标准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因此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困难大。
③工程管护难。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主要是以财政的无偿资金为主,项目工程验收后,虽然向乡镇、村办理了产权移交手续,但由于乡村干部的责任心不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差,加上维护资金缺乏,使淤地坝等工程的管护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
2 今后农发项目要以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方向开展
通过多年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保农发项目在定位、扶持重点、管理监督、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原州区是以农业农村为主导经济产业带动其它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农口部门主要是以组织实施为基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水土保持农发项目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修建水平梯田、荒山治理、加强淤地坝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利的生态保障。今后的水保农发项目在实施和资金使用范围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2.1 开展好坡地及沟道整治工作 坡地及沟道整治工作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坡地及沟道整治工程的措施:
①对于坡度在25°以下的坡地,修筑梯田,把坡地修成水平台阶地,拦蓄水土。②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把支离破碎的土地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流域,对每个小流域实行承包责任制,将其改变成从坡面到沟道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使其成为农林牧副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的单元。
2.2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竣工后期管护工作 为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竣工工程建后管护工作,保障各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原州区当地政策制定签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护移交书》明确移交内容:
①明确了水保工程管护工作移交人和接交人。②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③明确移交工程的管护范围及管护内容。④明确了“一查二禁三管四护五不准”管护制度。⑤定期督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将水保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全面推进。
2.3 积极宣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虽然国已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但水土流失现象仍逐年加重,并且存在治理速度跟不上流失速度的现实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从提高人民水土保持的思想意识出发,通过各种渠道,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其建立起水土保持的思想意识,进而从行动上实现水土保持工作。
2.4 加强农发项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一是在农发项目资金管理上认真遵守并严格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土保持项目管理财务制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细则》,使项目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严把项目报帐这一关。在项目实施中期、后期实行两期验收和多期检查,联合工程施工、计划统计、财务、站所领导组成的检查验收组,对农发项目进行检查验收,依据施工进度、验收结果,有依据的拨付一定百分比的工程款。
3 结论
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加强建立健全农发机构,充实壮大农发队伍,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要求和规范,合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水保农发项目的开展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原州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洪伟,刘斌,阎存立.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J].中国水利,2001(10).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3
一、基本情况
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4万亩,该灌区以前主要是靠一条傍山现浇明渠进行输水灌溉,全长9.3公里,由于渠道线路长,地形复杂,穿河、穿路、穿村庄,加上山体滑坡、渠道塌方,每年都必须对渠道进行维修和清淤,维护成本非常高,而且放水时间特别长,从渠首放水到渠尾最少要2天的时间,同时沿途必须安排十几名守水员带上干粮,日夜看守,既费时又费力,效率低下导致用水纠纷,甚至械斗时有发生。一遇干旱天气就因输水不畅而 “望水兴叹”。 瑞昌市大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018年4月基本完工,铺设灌溉主干管9.3公里,沿途设置58个放水口,每个放水口都安装了水表进行精准计量。至此,瑞昌市大壤灌区用水管理完成了从“一把锄头放水”转变到“一把钥匙开水”的质变。
二、工程建设情况
为改变这一现状,瑞昌市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调研,一致认为前几年瑞昌市整合资金,在石门中型灌区实施的4000亩低压管道灌溉项目,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结合大壤中型灌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适合建设一条自西向东顺着北部山边布置的管道,自流灌溉山下的东南平原,最终决定采用低压管道灌溉的方式对大壤中型灌区主干渠输水渠道进行改造。
高丰镇大壤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项目建成后,实现了从田间工程向源头治理的转变,从“望水兴叹”向“一拧就来”的转变,从“最后一公里”向输水段的畅通转变,有效解决了输水渠道“肠梗阻”的问题,项目实施后成效显著。2019年瑞昌市遇到从1942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天气,大部分农田减产50%左右,高丰镇大壤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虽然也出现一些抢着放水,放了水就不愿意关水,甚至有把放水法兰藏起来的现象,但是农田基本没有受旱,作为重要水源的大壤水库还有近200万方的存水。
三、主要做法
1、成立管护机构。以水务站为基础,4个行政村参与成立农民灌溉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乡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引导、宣传、管理和每个放水口的放水审批。2019年管委会下面成立管理小组,以村为单位,村干部和种粮大户为成员,具体负责管理村内的放水口、区域内的管道运行;2020年,针对2019年放水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不规范问题,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措施,实行“四个一”的方式管理,效果更加明显。一是一个机构审批。无论哪块农田要求放水,向管理委员会申请后,由管理委员会统一审批,确定放水口和放水时间,其他任何人无权调水、配水;二是一名管理员管理。58个放水口,全长9.3公里,由一名责任心强、办事公正的管理员管理,签订用水协议,职责就是做好管护和放、关水工作;三是一把钥匙放水。用专门的钥匙可以开关58个放水口,其他任何人没有钥匙,如果他人擅自强行放水,报警查处,严厉打击;四是一支队伍保养。项目建成后,管理委员会与具有维修技术和能力的瑞昌市自来水公司签订维护协议,由自来水公司负责对管道的维修和技术支撑,确保管道畅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了《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灌溉用水轮灌制度》、《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管道维护巡查制度》,编制了低压灌溉项目操作指南,明细管护责任,明晰操作流程,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
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该工程用水计量采取水表精准计量,经测算该区域运行维护水价为0.047元/m3,为了减轻农民的缴费压力,维持骨干工程正常管理和维护,将实行“一提一补”机制,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高灌溉水价后,建立了农业灌溉节水精准补贴、节水奖励、超定额加价等机制,保障农户种粮积极性和节水收益。用水户在年初灌溉用水之前,根据当年的计划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及用水定额按执行水价上缴全年水费的 50%给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年末根据用水户的实际种植结构、种植面积、测量计量的用水量,按照用水定额、供水单价(将分类水价、节水补贴、节水奖励、超定额加价等一并综合计入考量)计算用水户实际发生的年终水费总账,与年初预收水费对比,如多收则返还用水户,少收则由用水户向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补交,即“多退少补”。节水补贴资金根据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最终核算统计的节水补贴总额,由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所在乡镇复核、瑞昌市水利局审查、瑞昌市人民政府核定批准后,由瑞昌市财政将节水补贴资金拨付给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4
一、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1、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村镇环境卫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群众迫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垃圾一天不清扫,不处理,就会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群众就会有意见。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满意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都十分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乡环境整治工程,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农村场镇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普遍比较满意,一致反映: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是领导的形象工程,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为群众初步创造了一个清洁、整齐、舒适、卫生、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融洽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更高的创建目标,并把它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可见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视。从我们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清风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6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五星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5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芦葭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2-2.5吨左右,垃圾隔日清运,新建了10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
2、简阳市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从简阳市物价局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清风、五星、芦葭三个乡镇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标准是由当地乡镇政府公告执行的,征收标准是(清风:3元/月,芦葭:5元/月,:五星4元/月),征收对象是场镇门市和驻镇单位,征收单位为与乡镇社会事务办签订合同的清洁服务队伍,年度征收金额为(清风:9500--10500元/年,五星:9000--10000元/年,芦葭:11000--12000元/年),征收的费用主要支出是清运垃圾的人工、车辆费用和部分清洁工工资,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0%--95%。
二、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花了很大的气力,投入了相当的财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新建和完善了垃圾处理设施,加强了村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但是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完善,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乡镇垃圾设施建设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乡镇垃圾处理填埋场,在选址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许多乡镇的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都是在本区域范围内选一偏僻的河塘、废弃石场或深沟进行填埋,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有的镇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只能用1—2年,又要重新选择新的垃圾填埋场址。二是乡镇垃圾收集点或垃圾箱配置没有完全到位,受乡镇财力的制约,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商业集中区垃圾设施建设比较健全到位,而离镇区较远的部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就比较欠缺。
2、乡镇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难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场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除驻镇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能够大部分收到外,其余由清洁服务单位负责征收的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到位,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5%--95%,且征收对象只限定为门市,对场镇居民没有征收,没有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要求,征收不足的部分都要靠乡镇财政承担。垃圾处理费征收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门市赖着不交,环卫部门无可奈何;二是居民缺乏交费意识,加之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和措施,征收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有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收费标准制定不够规范,缺乏监督,多为乡镇政府确定,缺乏征求居民意见;有的承包给个人收费,收费行为不够规范;收取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缺乏监督,没有公开收支。
4、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投入大,导致乡镇负担加大随着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质量大大提高,但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环境,让群众普遍比较满意,必需实行长效管理,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由于近几年来连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现在乡镇财力普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一是乡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普遍较少,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缺口较大,少的乡镇弥补1-2万元,多的乡镇财政每年都要补贴3-5万元,有一定的压力。如芦葭镇今年已经投入十几万元改造市场、硬化道路、清理河道环面广、量大、任务重;二是有的乡镇如清风、五星、芦葭等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乡镇清洁工的费用都需要乡镇政府支出,增加了乡镇财力负担。
三、意见和建议
1、市政府加大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经费投入力度简阳市环卫事业经过仅几年的努力,可以说环卫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完善,但是,由于各乡镇财力不均,环卫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档次也均不相同。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各场镇的不配套问题;加强对合理规划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重点研究解决垃圾处理后的去向问题;规范各场镇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对各场镇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全面督查和规范,要求各场镇所选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要切实选择在距离群众居住地区和主要河流较远的偏僻河塘或深沟,并在周围砌筑拦截坝对垃圾进行拦截,垃圾堆放过程中要铺设废气导排管,对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排放,定期采取用石灰等杀菌剂进行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二次污染;市上应尽快分片建立统一的垃圾处理厂,尽可能地将各场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彻底解决二次污染问题。
2、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解决环卫人员经费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是搞好场镇环境卫生的关键,市上出台的“4050”的下岗工人在领取相关社保的基础上每月增加150元左右作为乡镇清洁工的办法,解决了部分乡镇清洁工工资,但对于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的乡镇清洁工的费用市政府应统一解决经费,切实减轻乡镇财力负担。
3、进一步规范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
针对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问题,应采取:民主科学决策收费标准,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依照收费部门提出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乡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乡镇初审、报物价部门审核”的管理办法;搞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支管理,做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入和支出公开。
4、广泛宣传发动,强化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场镇的卫生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确保场镇垃圾处理费能够征收到位,尽量减轻财政压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各界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广播、有线电视、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交费意识;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树立环卫人员敬业爱岗思想,切实履行职责,克服困难,收好收足垃圾处理费。
5、探索研究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新思路、新办法
创新运行机制,改进现行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的弊端,是保持良好的村镇环境卫生实行长效管理的关键。简阳市物价局对简阳市场镇垃圾处理的收费曾有过相关政策,但是由于该政策的制订已经过去多年,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非建制镇的乡,现无卫生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急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5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于2007年8月6日至10日对我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转变乡镇职能,更新乡镇事务的管理理念”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考察和剖析。调研后,我们认为,全区按照服务主体社会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监督管理系统化、考核评价规范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以钱养事”的运行模式,即“农民点单、政府买单、服务竞单、农民验单”模式;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保障“以钱养事”资金,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益服务项目和服务主体,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农村公益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总的特点是:我区乡镇综合改革方向明确,进度较快,质量很高,程序规范,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一、基本情况
××*是1993年5月撤地建市后,孝感市设立的唯一市辖区。全区现辖8镇3乡2场4街和1个开发区,共有村民委员会468个。国土面积1020平方公里,税改核定计税面积46.56万亩。总人口8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2万人,农村劳动力28.62万人。13个乡镇场(8镇3乡2场)计税面积46.25万亩,总人口6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79万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6亿元,同比增长1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自然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同比增长2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5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3654元,同比增长10%。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于2005年5月启动,按照“先班子后机关,先行政后事业”的基本思路,分四步实施改革。到05年底,全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六个到位”的改革目标。即领导班子职数调整到位、机构设置规范到位、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到位、分流人员精简到位、全员养老保险到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基本到位。在2006年4月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考核检查中,考核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06年全省“以钱养事”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委、区政府被评为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进单位。在2007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
(一)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坚持:
1、机关改革坚持做到“一个规范三个精简”。即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置,精简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全区13个乡镇场领导机构全部按“三办一所”的规定设置到位;领导职数由170名调整到113名,精简职数57人,减幅33.5%;机关内设机构由63个精简到37个,减幅41.3%;行政机关由770人精简到431人,精简339人,减幅44%。行政机关人员编制全部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了编外借、聘用人员。
2、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做到“两转三建”。即转变单位性质,转换人员身份,建立社保制度,建立“以钱养事”机制,建立公益考评机制。2005年改革时,全区13个乡镇场直属事业单位由166个精简到13个,减幅92%,有143个原事业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服务组织;原事业单位1681人(在编在岗、含延伸派驻机构)中有1387人转换身份、退出事业编制,减幅76%,并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3、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坚持做到“一个比例两个落实”。即由原财政所和经管站在编在岗人员按同比例实行竞争上岗,落实竞争上岗人员、落实人员分流政策。改革前,全区原财政所、经管站共有437人,其中财政所213人,经管站224人。通过竞争上岗,确定了200名上岗人员,最终原财政所上岗91人,经管站上岗109人。上岗人员按照规定合并,统一了工资标准,统一了工资发放渠道,统一了工作任务;237名落岗人员按政策分流,财政所和经管站改革后的分流人员,原来经组织、人事部门明确,具有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身份的,按照机关分流政策执行;原来属事业单位人员的,按转制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政策执行。
4、延伸派驻单位坚持做到“两定三统一”。即定机构、定职能,统一定编、定岗、定员。通过改革,全区13个乡镇场共核定延伸派驻单位编制205人。其中:国土资源管理所编制52名,林业管理站编制13名,交通管理站核定编制40名,水利管理站编制33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编制36名,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编制31名(实际上岗21人)。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共有195人上岗(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岗位暂时空缺10人),564人转制分流,并按政策得到妥善安置。
(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运行情况。
从2005年底,在全面完成规范机构设置、人员定岗分流等改革任务后,我区开始全面转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探索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经过2006年一年的探索,全区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已基本建立。在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过程中,我们着眼“以钱养事”新机制的服务主体建设,在面向市场、实行整体转制,人员退编、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把服务主体从一开始就推向市场,实行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1、是合理安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我们狠抓了2006年和2007年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确保省补资金全部到项目。由于经费保障有力,全区“以钱养事”工作中的物化投入、服务报酬、养老保险全部落实到位。2006年,全区共安排公益1120项,涉及8个行业和部门。2007年共安排公益1180项,比去年增加60项。2006年全区“以钱养事”经费共计909.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364.6万元,增长66.9%。其中,乡镇本级实际支出624.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79.61万元,增长14.6%。省拨“以钱养事”补助资金275万元、区级安排朱湖农场补助资金10万元,均于2006年底前全部拨付到公益项目。2007年全区本级“以钱养事”经费预算640.3万元(不含省补资金),比2006年实际数增加15.6万元,增长2.5%。对照省定标准,从我区实际执行情况看,做到了“两个高于”:1、高于省定标准。其中,种植业平均每亩2.24元,畜牧防疫平均每户2.97元,水利平均每亩1.7元,农机平均没亩1.96元,其他项目也全部高于省定标准(省定标准:种植业每亩不低于1元,畜牧防疫每户不低于2元,社会事务服务项目按乡镇、育龄妇女人数和优抚、特困、五保、低保对象人数确定养事金额;文体广播电视服务项目按全区总人口数确定养事金额,文化体育每人不低于0.5元);2、高于上年支出。本级所有项目经费全部高于上年实际支出。
具体作法:
一是以项目定预算。
区里出台了关于“以钱养事”的文件,明确了经费来源,并由人大审议列入预算,专门下发了《关于××*2006年度“以钱养事”经费预算的批复》的文件(孝南常字[2006]6号)。明确规定,政府对农村各项公益经费的投入必须高于上年,实行减人不减经费,而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在服务内涵上,明确农村公益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财政筹措经费;在服务的内容上,明确以鄂发[2006]14号文件中列出的农村公益项目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场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在程序上,明确规定由乡镇政府和区直业务主管部门提出乡镇公益内容,对于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公益项目,临时安排。
二是以统筹保来源。农村公益服务实行区乡财政分级预算,在不改变所有权、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基础上实行区乡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确保服务经费兑现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2、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到项目。
在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始终牢牢抓住合同签定、项目确定、考评细则、农民签字、专班考核和奖惩兑现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了省补资金和本级资金到项目。农村公益的项目,全部由乡镇场与服务中心签订合同,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估算、兑现办法等事项。2006年的所有服务合同在2005年12月底前签订完毕,全区共签订“以钱养事”服务合同84份,签订劳务合同825份;2007年服务合同也续签到位。各乡镇场与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拟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做到了三结合,即:定时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全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对象代表结合,乡镇与主管部门结合。日常考核以乡镇政府为主,年度考核由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联合进行。探索建立了村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导小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服务对象签字登记制度、服务项目台帐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结果公示制度。考核必须有服务对象签字认可。对服务对象签字根据项目实际,采取服务对象直接签字认可制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实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的农民代表应具有公认性、平等性、广泛性、责任性、义务性。2006年全区平均对每个服务中心完成了8次不同层次的考核,从考核结果看,服务质量,服务效果都比改革前有明显进步,受到95%以上服务对象认可。在年终考评中30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优秀等次,54个达到了合格等次。
3、强化服务中心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实行竞争制、准入制和合同制,做到“三制”配套。为了提高中心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人员责任心,各服务中心内部一是实行竞争上岗制度。2005年12月全区统一组织了竞争上岗考试,择优录取825人进入服务中心。二是实行准入制度。由区人事局和各主管局共同组织,面向社会公开进行。凡符合下列规定条件之的,发给相应的《××*农村公益事业执业资格证书》,没有《执业资格证书》者无资格参加农村公益项目的承包。《执业资格证书》一证管三年,实行滚动管理。每年由区人事局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免费审验,审验不合格或逾期不参加年审者,一律取消执业资格。全区第一批已发给相应的资格证472份,其余人员经过考试合格后也分批颁发相应的证书。三是实行合同管理制度。除乡镇与服务中心签定委托服务合同外,各服务中心还与中心服务人员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务合同,对服务内容、质量、数量、报酬、奖惩等作出了具体约定。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强度、工作范围与服务人员签订合同,约定双方责任和义务。合同规定,按日历进度完成工作任务、不出现重大事故的,发给基础报酬,基础报酬一般占合同约定报酬的80-60%(各乡镇不等),并预留20-40%的绩效报酬,按年终考核结果兑现。
4、转制人员和延伸派驻单位人员全部办理养老保险,建立保障机制。按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孝南政办发[2005]60号的规定),通过宣传发动,公开缴费政策,公示测算结果,完善参保手续,及时发放保险证等措施,对全区符合条件的13个乡镇场及6个垂直延伸单位人员实行了全员投保。采取年初列入预算,年末具体落实的办法,保证续保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2005年应参保2305人,应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实际参保2305人,实际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参保率、缴费率、发证率均达到100%。2006年新增退休32人,调出、死亡5人,算断分流247人,应续保2021人,应征收保费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实际续保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续保率达到100%。
三、改革经验
在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分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取得初步经验。
在乡镇场对“服务中心”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一个标准,两块支付,三方认可”,一个标准即以事多少为标准核定养事金额,两块支付即分月按进度支付和年终按考核结果两部分支付,三方认可即农户、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后确定合同完成情况。
在服务中心内部管理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两设两取”,即:因事设岗,根据服务中心事情多少设置岗位类别和数量;因岗设分,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分数;按岗取人,服务中心内部公开竞争岗位,定岗定人;按分取酬,依据个人所得分数换取报酬。具体操作,一是确定项目。畜牧防疫、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水产、农机等农村公益项目,分别划分成若干个具体项目,进行统一规范,突出“养事不养人”,全部推行服务项目化管理。二是竞聘上岗。通过申报岗位、公开招考、中心运作等办法,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置“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解决好项目服务的技术力量,保证政府委托的服务能够真正做到“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管理”。三是严格考评。严格按规范程序进行服务业绩考评,确保考评结果公平公正。在考评主体上,区、乡、村三级分别成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考评办法上,实行中心、农户、乡镇、主管部门四级综合考核;在考评监管上,建立考核评价工作责任制、全程公开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四是按质取酬。严格按市场经济的办法规范“服务中心”人员的收入分配,形成按劳取酬、按质取酬与奖勤罚懒、奖优惩劣相结合的分配格局,既鼓励多劳多得,又实行过错赔偿、责任追究,保证服务质效。
在面向市场层面上,我们坚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社会化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即“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促进了基层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全乡基层干部都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一种手段,也是长期的过程,只有自身严格要求,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另外,引导干部职工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学有专长的干部职工重新调整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认
为论身份不如论价值,被动等待改革分流不如早点主动自谋职业。
四、问题
1.分流人员政策不明,事业单位转制难以到位。事业单位进行转制和更名,政策不够明确,转制难到位;对“以钱养事”的具体方案不明确。分流下岗人员没有救助预案,再就业渠道狭窄,对现在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建议对分流人员继续完善养老保险机制,为分流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重新创业的热情,帮助他们拓宽再就业渠道,使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3、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农村服务中心对员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而新增人员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和学习,没有相关专业技能,由此在人员多的状况下,又不得不请有专业技能及特长的临时工,从而形成了有位子的无能上岗,能上岗的无位子。
3、债务多,不良债务难以处置。当前,我区乡级不良债务共16929万元,乡平1209万元,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综合配套改革后,乡、村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对两级不良债务进行消化。一是造成乡、村运转困难,二是有的不良债务会激化矛盾,形成不安定因素。
五、建议
1、进一步明确主体思想,切实转变观念。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其事业单位的事业机构编制被取消,实行集体转制,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组织,原单位职工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编制,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应该沉着冷静的思考,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制订适合发展服务事业的方法和措施并着力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改革为契机,确实转变观念,破除以前的吃大锅饭思想和“等、要、靠”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工作斗志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在企业效能建设上有新突破。单位转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较强的竞争实力和长足的发展后劲。这就需要树立时不我待的学习意识,树立为民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的发展大局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企业的竞争实力不是喊口号就具有了,它需要全体成员心不断的学习和充电,学习新技术吸取新经验运用新成果,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训练与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也就失去了全局意识,事业的发展将会功亏一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自觉地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从大局意识出发,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为用户排忧解难,服务做好了、到位了,必然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信誉,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的提升。
综合调研报告范文6
然而,xx之美,尚有“美中不足”。不足因为水浊,水浊是因最近各种污染,致使xx河水质大不如前,与真正的绿水常流还有不小差距。本次调查灾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深入源头,深入实地,多方检查,寻求良方,同时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联动下,意图全面分析水浊,真正“还美与前”、“还水与民”。
一、xx河水环境现状
xx河流经贵阳市xx区党武乡、石板镇、xx乡和xx镇等乡镇。在xx水库以上河段,由于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水质良好,属于清洁水平。在xx水库下游,由于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因此这一段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造成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表现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造成下游的贵阳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为保护xx河,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为此,xx污水处理工程被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xx区的“十大成就”之一。该工程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工艺,处理的主要工艺为通过截流将污水通过集中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进入不同的沉淀池,分别进行厌氧和氧化,经过水产养殖利用,最后作为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达到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二、xx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目标。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xx河环境治理总目标。河安就是xx河防洪设施要全面达到五十年一遇标准,确保防洪安全;水清就是要达到xx河溪水清澈、水质良好;景美就是要进一步抓好xx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做好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就是要创造人水和谐环境,使xx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xx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联合行动,采取综合措施,落实长效机制,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明显改善,通过5年整治基本达到治理目标。
(三)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