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活力课堂 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的独特性较重视。而高中语文教学,需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丰富和发展,给予学生美的熏陶,促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语文教材给予了我们形象美的小说,意境美的诗歌,构思美的散文等。教师为了可以让学生们将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就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更充分地体会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和乐趣。从语文教学来看,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拥有求知欲,寻找语文奥妙的欲望。这样才可以让语文学习更为有趣、有活力。
一、创造更具活力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必要性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其可谓是包罗万象,知识体系庞杂,是一门极难掌握的语言。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要接触汉语的每一个体系,不同?部分,如现代散文、古代诗歌、对联、成语等等,如此多的知识使得学习语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如此,在学习语文时会有很多的难点,比如在讲一首古诗时,需要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去投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但是这是高中学生比较欠缺的,也就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科目不感兴趣,甚至出现畏惧的心理。加上高中课程十分紧张,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为了获取更多的分数,很多学生选择将学习重点放在了那些能够在短时间提高自己分数的科目上,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了语文学科,这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创造更具活力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将繁杂的语文学习变为乐趣无穷的知识奥秘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和乐趣,语文教学才可以更好地开展下去,打破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窘境。
二、创造更具活力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途径
想要创造更具活力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就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具体说来,让教学更具活力,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知识的衔接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可以寻找那些与该知识点有可比性或者模式相同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更好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新课之前以提问的方式来复习旧知识,这样一来,不但复习了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使学习时不会云里雾里。当旧知识与新知识有共通之处时,教师完全可以将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增加兴趣,投入更多的思考。比如在讲《阿q正传》时,教师对阿q的性格和心态进行分析时,此时教师可以把鲁迅先生笔下的其他人物祥林嫂或者孔乙己拿出来,让学生将他们的性格一并分析,学生就会提起自己的兴趣,然后脑子会告诉旋转,将阿q的性格与祥林嫂的性格飞快地想一遍,并找到他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会被完全提升,会更加投入到知识中去。这样不但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也让学生对新知识更感兴趣,进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活力。
(二)转换角色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语感思维扩展,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拿来主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冯骥才的角色,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冯骥才的思路来回答,这样就让学生更感兴趣,可以更好地投入角色中去,进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又比如说,在讲《雷雨》这一课时,由于涉及的人物较多,教师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投入至不同角色中去,在表演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也更有效地掌握了知识。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难点,进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进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维持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多时候,学生都无法进入情境中去,这对其掌握知识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人角色。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应的图片,音乐等,然后将这些多媒体素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立刻感受到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抽象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进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活力。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想要将其掌握有极大的难度,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做到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或者为了短时间提高分数而不得不将学习重点放到其他科目上,这使得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尴尬的处境。因此,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力成为了必然的要求。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的重要方式,提高了学生兴趣,语文教学也就更有活力了。
参考文献:
[1]黄洪洲.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情感因素[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4).
[2]侯峰智.如何调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才智,2011,(33).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 教育 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常常令人不满意。如何帮助学生去投人、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3.利用 现代 化的教学手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着名导演 艺术 家孙道临的配乐朗米实现对学生的 “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避免课堂冷场
1.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着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人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构建开始出现 “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 “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 “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2.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
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种高效状态。三.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1.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 发展 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3
一、转变教学行为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着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米实现对学生的“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避免课堂冷场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着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人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构建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高效状态。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4
本文拟就活动体验这一学习方式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教学活动的展开谈一点体会。
一、 教材处理:注重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教材,应该是教学的材料,它承载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最适合的教材处理方式。应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这一点上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根据教学内容,编者已经安排好了比较恰当的活动方式,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做更加细致具体的工作,比如应该如何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活动中加深学生的体验。
1. 关注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为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教材编者设计了为数甚多的活动方案,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操作不无裨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设计过于理想化,或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这时我们就不一定唯教材是从,而是应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开创出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资源。比如必修一中提到,《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他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因为学生没有实际体验,能谈的无非就是假大空的假想。我们就让学生写下十六岁的切实感受,夹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手册里,留给日后的自己和孩子看。这样做,既避免了学生说假大空话的尴尬,又给日后观照自我留下了真实的坐标。
2. 不拘泥于文本和教材,体现教学的灵动性
教师要敢于不再将文章当成范文,而是真正当成一个材料,一个展示活动、提升能力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多想点点子,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丰富语文活动内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让学生多参与,多体会。例如《雷雨》可创设周朴园真假情感的辩论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让学生走入校园,蒙上眼睛,哪怕是摸摸树干,体会作者渴望拥抱自然的真切感受。简单的活动设计体现出语文教师的灵动和智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往往要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尤其是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若采用教材的处理意见(文本研习)不一定能真正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文字所蕴含的深情,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法,将音乐的灵魂与文本的灵魂有效结合。虽然整节课我们没有对文本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班上许多学生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种流泪所产生的美学印象足以使我们的学生最深入地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向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我相信他们会记得教师在他们柔软的心湖间投下的这一抹感动的阳光。
3. 在活动中体验,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性
活动体验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而采取的展现形式,它是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并重的一种学习方式,新教材编者之一的曹勇军老师是这样解释活动体验的:“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我们不可忽视这几个词,那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可见,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活动仅仅是形式、过程,而体验是本质、结果。所以,要强调个体的亲历与参与,重视个体的直接经验,切不可喧宾夺主,以活动的花哨取代本质性的个体体验,尤其是合作探究课,最忌以热闹的形式代替个体的探究。因为没有个体的深入探究,小组合作仅仅是“皇帝的新装”,对个体的发展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理性地看待与处理静态的阅读探究与动态的合作探究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活动体验绝非单纯的去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体验、思考与探究,要正确处理与另两种呈现方式的关系,真正做到“合则俱美”,避免“离则三伤”。要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活动的质量,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上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而非简单地走过场。例如教授《我的五样》(必修一)时也学着作者那样让学生写出最喜欢的五样东西,然后模仿作者那样一样一样划去,来感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样势必会流于形式。因为像文中所说,“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丝丝入扣地扼住我的咽喉,顿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心如擂鼓,气息屏窒”, 这种痛感是历经后的椎心之痛。而学生的心智年龄还达不到能想象割舍下其中任何一样的痛感,很可能还会以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本身很认真的设计。又如教授《肖邦故园》(必修三)时拿灵感来源于肖邦故园的肖邦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以为可以双剑合璧,更好地诠释文本,结果恰恰是你最不愿看的,底下睡倒一片。原因何在?因为要让学生有感觉,教师自己得要先有感觉,试问我们教师真有那么高的音乐修养,能从肖邦的乐曲中感受到作者笔下含蓄而美丽的景象吗?这种做法,无疑就像给柔软的脚穿上一双铁鞋,痛苦不堪。再比如教授《景泰蓝的制作》(必修五)时可以利用景泰蓝笔筒,让学生当一回现场解说员,说说这个笔筒通过哪几个程序才能制成,那上面的图案用了何种原料才变得五颜六色,这样就极大可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非仅仅将笔筒当成一个展演的道具。总之一句话,活动课也要有达成的目标,而非轰轰烈烈一堂课,稀里糊涂闹到完。
二、 对待态度:注重活动体验的目标性和指向性
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实施方式和学习策略,它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它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我们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发展。
1. 教师要有所为
活动课仍是正规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它也要有完整的教案、详细的记录、课后的反思,最好还要有成果的展示。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上休息了,恰恰相反,它需要教师更有为。
比如,你要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参与意识,并要及时予以调整;学生上台讲课,你也要做好详细记录,为你的点评做好服务,否则,没有点评的课仍是没有航向的课。再比如,它要求你的应变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更强,因为有些情况是你事先无法预计的,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非将你的体验硬扣在学生头上……可以这么说,只会抱着教参的教师能够上得了课,但不一定能上得了好课,因为你的知识库正随时等待着学生的检索。所以,真正好的活动课,你要准备好“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时时要抓取课堂里动态生成的瞬间,虽然可能要比一般的课更累,但这个平台,却可以使教师获得自身的提升。
总之,要设计和组织好一节成功的活动课,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和技能,具有宽广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我们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不断反思,增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2. 关注所有学生
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泛泛地提出要求就进行所谓的活动,而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明确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发言要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不发言时,则要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归纳别人的发言要点。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自己的思辨与口头表达能力。总之,说,就要规范的说;听,就要勤于记录别人的发言。每一环节均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偷懒将自己变成看客或局外人,防止学生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项愈强、弱项愈弱”的势差。当然,有的时候则要辅以必要的检测手段加以强化。
此外,活动体验必定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甚至是家庭背景相结合,因此还要着重关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首先要关注那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合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定低一点的目标,并对其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及时地予以表扬,增进其活动体验的快乐。记得一次活动课上,有这样一位平时不声不响的男生,一开始定的小组老师不是他,可快到上课时,这位男生突然对本组的成员说他想上去试试,于是跟我商量后才临时换成了他。从他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可以看出他对整个活动是关注的,虽然因为紧张而漏掉一个教学过程,但对于一个平时从不举手发言的他来说,这是一次怎样的挑战呀!可见,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尝试的欲望,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战胜障碍的条件,他们就可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还要关注那些家庭环境不佳的学生,比如有些活动需要借助网络等现代工具,而有些学生的家庭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就必须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总之,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活动的乐趣,获得深刻的体验,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活动课的困惑与前景
第二版教材比起第一版教材虽然已经减少了两个专题,但是课时仍嫌紧,为了赶进度,许多有价值的活动都无法实现,甚至于不得不流于形式,这是时间上的不保障。
与此同时,活动体验课的效果与急功近利式的分数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为了快速提高分数而不顾新课程理念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甚至连学生的活动体验也不去顾及,这又是心态上的不保障。
尽管如此,活动体验仍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的目光,落到实处、提升人文空间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要真正地做实、做好确实又相当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