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1

关键词:网络新闻英语;高级听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78-02

一、前言

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机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是从听写能力、口语能力整体上进行评价的。目前我国对于英语听力能力的划分主要有三种,即一般、较高和更高的要求,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使得接受英语听力教育的学生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收看的英文节目。英语专业中,对于学生的听力教学往往把握不是很严格,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存在,因此学生在进行新闻英语学习时,英语水平普遍没有较大的提升,而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新闻英语与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环节存在落差,同时,英语教学受地域、环境、经济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部进行新闻英语的教学实践,从而导致学生的新闻英语能力得不到较大的提升。不过这种限制条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逐渐消除,它使得英语教育研究者找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道路。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为以后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同时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于英语听力教学带来的制约。不得不说英语听力教学当中对优化运用课堂教育和网络新闻英语的结合,为英语听力教育目标的实现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

二、网络新闻英语在英语专业高级听力课程教学――明晰篇章结构

不同于大学英语的专业教育,新闻英语有一定的新闻特性。在传达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对于结构的要求是比较严谨和清晰的,平时我们在收看新闻报道时也不难发现,新闻报道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大流程依次展开的,因而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在新闻信息传播的理念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倒金字塔”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放在最显眼、最开端的位置,将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社会关注度不高的内容安排在末尾。同时,在利用英语新闻进行英语听力的教育阶段,需要着重把握的就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差异化在作用于教育环节时,对于教育的结构组合是有影响的。对比之下,英语教育当中追求的是开门见山,而当前所面对的汉语报道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因此在教育环节中需要明确自己的篇章结构。

三、网络新闻英语在英语专业高级听力课程教学――注重句子结构程式

新闻传播理念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5W和一个H,新闻报道一般是离不开这个范畴的。WHAT是新闻信息报道的核心,因此在运用新闻对英语听力进行训练时,需要着重把握英语新闻传播的句式结构特点,有利于实现英语听力的优化教育效果,把握住了英语新闻的特点,在进行英语听力时,大部分学生就能明确地把握其内容的关键部分,而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相比英语专业教育,新闻英语的结构特点还体现在其词汇的使用方面。因此教育者在训练学生对新闻英语的句式把握中,对其词汇使用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新闻报道过程中难免会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人物等其他外部信息进行必要的简述。同时,新闻报道当中比较常用的报道句式之一就是借代的手法。鉴于新闻传播的特殊性,准确的数字数据往往能够加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缩写词和缩拼词以及简缩词的普遍运用,使新闻类的文章在撰写时,要力求简洁清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新闻报道中对缩写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新词语也层出不穷,新闻报道为了追求信息的时效性,较多地使用了新名词,并且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而这也是利用新闻英语开展英语教育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四、网络新闻英语在英语专业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听并且结合院校的学习策略

根据上文所述,新闻英语的报道需要把握的细节问题有很多,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务必就要求院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精听的方式,来实现对新闻英语报道中英语句式结构以及词汇使用和表达方式的明确了解,从而院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会学生们在进行新闻英语的听写时,要学会抓注要点。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英语教师们要保证所收集的英语报道教材的音质清晰,一般通过电视台或者广播站获取的信息材料在音质上是可以保证的,高清晰的音质材料才能保证英语教学达到理想效果,同时教师们还可以通过收集新闻报道广播稿的方式,来自制新闻听力资料,通过院校的多媒体教室来开展教育,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语言的载体,英语听力在英语教学当中所占的比例,就我国而言是远远达不到社会实践需要的,出现这样的尴尬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模式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作为院校教育者,明显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增强听力教育效果的,不得不说当前高校在进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英语听力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精听的时间比英语口语教学而言,占有比例是较小的,在此环境之下,院校要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教学准备阶段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来推动自己的教育目标得到实现。院校对于学生在新闻英语当中听力能力的提高,寄予了殷切期望。要实现这一希望,教师就需要在听力教学中制定一套精听以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程度的、具体的“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同时在策略的制定过程当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英语专业和新闻英语之间篇幅结构的差异性,尤其要重视的是东、西方之间的新闻报道差异,在此前提之下,教师就自身的专业素养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高,从而在教育培训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这种预测能力的准确体现就需要教师对新闻报道中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进行了解和分析。比如在新闻报道当中,对于头条消息要把握关键名词的阐述方向,需要教师对新闻当中所蕴含的讯息和重要背景略知一点。相比其他英语新闻的报道,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中往往更加关注的是具体的比赛时间和比赛结果。结合这些词汇和句式结构,在进行英语新闻听力教学当中,需要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进行必要的策略训练,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加强学生在进行新闻听写过程当中对于新闻要点的把握。在新闻英语注意力集中训练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就新闻导语进行重点播放,从而促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听读上。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与普通的英语听力不同,新闻英语导语在播放时,播报员对于词汇拼读的语调不同,不同属性的英语词汇,可以具体表现为语调提升或重读拼读。因此在教育环节当中,结合英语新闻这种特殊的播报方式,教师是可以针对这些咬字清晰且调子较长的句子进行着重讲解的,因此结合上文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英语听力教育的环节当中,把握好不同的词汇音色,并以此为突破口保障新闻英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泛听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积累是事物实现质变的前提条件,同样对于英语听力教学来说,泛听是提升学生听力能力的重要基石。因而学校在开展精听的教育基础之上,教师针对学生的泛听进行有效的规划,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素。在学生如何进行泛听,如何应用互联网平台方面,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当前社会中,新闻媒体大都有自己的英语传播频道,像比较知名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等在互联网中都有自己的英语播报门户,学生们在课后运用互联网进行英语听力的泛听渠道选择相对是多样化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英语听力方面的素质,同时给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带来了便利。

(三)阅读、口语、听力优化组合

口语作为英语教学当中的接受性语言传播,教育的效果将与学生的阅读和听力直接挂钩。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面将会加深其对英语含义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所进行听力活动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和清晰。因此院校在进行学生新闻英语的教学环节中,不能忽视英语阅读对英语听力的推动效果。

五、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条件也在不断提高,而这就迫使教育模式发生转变,新闻英语的教育无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听力方面会产生极大的提升作用,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院校中英语专业的新闻英语听力教育必然会普及。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2

网络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语文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网络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网络作为信息庞杂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对教学有促进意义的语文资源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不利于语文教学的信息,本文将就网络对中学语文的应用做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网络的应用;应用方向;结束语

一、中学语文教学对网络的应用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初中语文信息化应用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 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 自 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总之,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到:科学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家长在自身使用及引导学生使用语文网络资源时,应注意选择权威网站并保证其规范;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规范学生行文用语。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立体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94-04

近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教育理念、课程定位、教材编写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但是,尚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甚至未被触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有成果,着力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尚未触及或尚未完满解决的问题,立足本校,充分考虑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力争创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对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做出创新性贡献。本文立足于东北财经大学语文教改经验,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观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认为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目标定位多元性与教学模式单一性的矛盾

根据语文的内涵与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语文界在理论上将课程目标定位在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三个层面[1]。而在以提升应用写作能力为主的,在现有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下,很难全方位实现三大目标。例如,许多高校为学生职业需求考虑,把应用写作能力确定为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但在以提升应用写作能力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文学性与实用性很难兼顾。20世纪50年代语文界将“语”和“文”分开,即是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既然目标是多元的,那么通向目标的路径也就应该是多条的。

2目标宏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大学语文试图包打天下,既想培养文学素养,又想提升写作能力,在有限的五六十个学时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目标的。许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过去的做法是压缩和削减,结果是语文功能没有很好地实现。现在要探索的是: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大学语文功能最大化,实现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这三大目标的统一。

3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语文学习严格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写的能力要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一个长期濡染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是自己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学语文必须着力呈现语文“语”加“文”(即语言的创造与形式的创造)的“元”品格,唤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

1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2008年上半年,东北财经大学举办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大讨论”。在学生层面,组织了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在教师层面,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撰写了相关论文。专门举办了研讨会,当时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参加了研讨会,教务处处长、人文学院等相关学院的多位院长、教授也应邀参加了研讨会。综合各个层面的意见,明确了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偏重于审美性和文化性的环境下,我校大学语文课一方面要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顺应大趋势,增强审美性和文化,同时不跟风,不躁动,而是立足现实,讲求实际,坚守工具性阵地。创新理念,积极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了实现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三大功能,构建了兼顾“语”和“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持续性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施了实践性互动模式。

将大学语文分成“语”和“文”两部分,分科设课。“语”的部分包括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和语法修辞与逻辑等,其中,应用写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他为任意选修课;“文”的部分包括文学欣赏、唐宋诗词赏析、红楼梦导读、鲁迅导读、戏剧欣赏、影视文学赏析、西方文学名著导读、传统文化十六讲、《论语》导读和《庄子》导读等,其中,文学欣赏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他为任意选修课。“语”部分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文”部分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审美趣味以及增强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2]。这样,通过以应用写作和文学欣赏为核心的大学语文课程群的建设,从课程设置上确保三大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化需求。

2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内容

能力和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我们的做法是:

把大学语文5学分(90学时)分为3+2,3学分(54学时)用于文学欣赏,2学分(36学时)用于应用写作;3学分用于课堂教学,2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文学欣赏的3学分再分为2+1,2学分用于课堂教学,1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应用写作的2学分分为1+1,1学分用于课堂教学,1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网络课堂实践,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种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研发出了颇具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软件,在学校教务处网页上单独开辟了网络平台:文学欣赏课程实践园地和应用写作实践园地。界面主要包括“网络提交板块”、“评价板块”和“展示板块”三大组成部分,并提供了检索功能和抄袭作品警示。这一网络平台可提供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评判作业和师生相互阅读等多种功能,从而突破传统纸质作业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持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最大程度上改进学习效果。

作为大学语文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实践教学环节的特别之处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第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有明确的大纲和规定,是一种递进式的实践学习。第三,实践教学完全是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方式。第四,实践教学初步建立了保障体系。为确保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以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和大学语文教学部主任为领导小组的管理部门,加强对全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领导。同时请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教学督导团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此外,还与各个学院辅导员建立联系,以便于任课教师与每位学生保持联系,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选出责任心、事业心和业务水平都很突出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教师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随时得到帮助和指导。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师的责任更大,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实践教学对教师写作能力以及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经常针对实践教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对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好的教师提出表扬。

3创立“3+2两段式”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大学语文区分于其他教学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对持续性教学的重视和实施,以大学语文主干课《文学欣赏》为例,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大一第一学期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文学欣赏部分,强调教师的示范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只选讲十几篇课文,但是由于这十几篇课文在选文上的代表性,最后合起来,应该成为一个简明文学史体系、简明文艺学体系和简明文化史体系。应用写作强调范文赏析和学生习作点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授写作基础理论。所讲文种虽然也不多,但是由于所选文种具有代表性,最后合起来应该体现出写作理论体系。在时间安排上,文学欣赏放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应用写作放在大二第二学期进行。这样安排是考虑到文学欣赏与高中语文的衔接性,应用写作与专业学习的融合性。

第二阶段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始终在实践中密切接触《文学欣赏》,在时间和要求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内在地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4建设以实践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

“3+2两段式”教学需要依托网络平台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因此,应着力加强相关的网络资源建设。东北财经大学的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园地”和“大学语文在线”等三个网站,实现了资源搜索、远程教学、题库测试、论坛交流、课件共建和师生交流等系列环节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补。

在上述网站中,“网络课程”是主要用于教学工作的网络平台。在“网络课程”中设有“多媒体资源”,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和部分教学录像;“教师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等;“学生学习资源”包括练习思考题、重点难点和模拟考试题等。

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园地”中设有“我要交作业”、“评论专区”、“精华文章”、“最高人气选手”、“年级作品集”、“抄袭作品”和“教师私塾”等多个栏目,是学生学习交流和语文写作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平台定期公布作业,引导和督促学生课下自主实践,对学生作业进行抽查和点评,推荐精华文章,典型病文等。教师与学生亦可利用此平台就学习中的问题直接进行交流。

在“在线学习”中设有教材全部课文的学习材料,包括“课文概述”、“课文学习”、“作者简介”、“学习重点”、“本课练习”和“拓展资源”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依托网络,东北财经大学的语文教学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下在线学习为重要辅助、以读、写实践为中心、以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促进的新的教学模式。

依托这个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主要的学习体会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论坛主要设立教学写作板块——鼓励学生发表原创作品;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教师私塾板块——教师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旧帖回顾板块——汇集以往各学期学生发表的精品帖子。

5考试方式改革

实践考核也改变了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文学欣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及单独设立学分就充分体现了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在实践内容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即便是课堂教学之后的闭卷考试,命题原则也是以考核能力为主,除了一些必须的经典篇目背诵之外,其他都是纯粹的能力测试,与死记硬背并无太大关联。而《应用写作》甚至取消考试环节,以平时实践考核成绩作为获取学分的依据,让考试评价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由考知识变为考能力,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学。

三、实践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实践园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网络写作的环境。传统的作文写作,学生只面对想象性的教师这个人进行写作,语言文体总是在满足教师这个单一主体的需要;而在网络写作中,学生不仅面对教师,更要“陷入”很多人的各种回复之中,极大地增加了通过写作进行交流的乐趣。同时,学生并不是进行传统的语文写作,而是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好文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通过书评和论文等形式,使得学生的汉语写作内容丰富、意义多元和文体杂多,从而实现表达水平和人文精神的双提升。网络写作解放了课堂。学生的写作和评价,构成了大学语文写作的核心活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教师精力有限,学生兴趣不足,一个学期作文的写作数目极其有限。而网络写作活动中,学生的写作可以得到及时互动的回应。定期把优秀作品集结成文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同时也有利于持续性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开阔的进行稳性动态思维的立体时空,适当地保持阅读和写作的连续性,这样才可能达到极佳的效果,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收到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原创作品(每年级三批),计有诗词原创(包括现代自由体诗歌、古典诗词)、传统文化经典报告、中外文学名著读书报告和应用写作实用文种习作(每年级8个文种)。从这些作业当中,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中难以看到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实训效果;从学生积极踊跃提交作业以及互相点评中,我们看到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2促进了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为了写作,写作为了表达思想和展示才华。为了写出好文章(出色地完成作业),学生会自觉地、自主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综合性的考核方法会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产生有效的制约,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极大的方便。这样,语文学习就会形成良性循环,阅读和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相应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这种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与持续性教学和“日常化”学习习惯的融入也密切相关。兴趣培养之后,持续性教学往往会更好地促使学生将文学学习带入到一种“日常化”的状态当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在一种“强制”的环境下不得不投入到文学的学习当中,久而久之,这种“强制”、被动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主动性的学习,当学习的主动性建立之后,习惯便自然养成。采取这种持续性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日常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融入,当对文学的学习和领悟变成了习惯之后,教学环节便悄然身退,而这时学习本身却并不会因为具体教学环节的终止而结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持续性和自主性。

3恒久性学习效果的生成

与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融入相对应,教学改革也促使了恒久性学习效果的生成。恒久性学习效果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反复运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恒久性学习效果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它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修养,持续性教学对学生自身实践环节的重视便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特别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而是希望通过教学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促进由知识向能力,最终向人文素养的转化

具体来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评价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二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认识,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其发展人格和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学生“读书、修身、成才”的统一。简言之,《文学欣赏》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场“持久战”,甚至可以说是伴随一生的,因此单靠一种外力是难以生效的,我们创立持续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正是希望通过反复的、长期的熏陶,让学生形成“日常化”的学习习惯,内化为自身的主动性、恒久性学习,使大学语文由课堂教学的终点变为终生学习的起点,从而最终实现我们所设想的教学目标[3]。

5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省了教学资源

如上所述,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2008年教改方案实施的第一年,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网上综合评议分数由原来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提高到正数第一名,《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尤为显著。我校大学语文总学时为90,学时之多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但是由于实行实践教学和持续性教学,开发网络课堂,课堂教学时数并没有增加,仍然与过去的54学时相同,与全国其他高校学时数相同,没有增加学校教学资源的负担。并且,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拘时间地点,在自己方便的时候登录网上课堂,评改和提交作业,这样既解放了教师,也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反,由于有评点和提交作业的约束,有丰富有趣的“大学语文实践园地”,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把业余时间更多地用到业务和学业上来。

参考文献:

[1]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