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1

判断题主要是对围绕某一观点和现象产生的多种看法进行判断分析的一类题型,通常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结论等为载体来设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判断题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

1.1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是关键。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可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不仅不能取得好成绩,更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正确掌握也是学科中重点知识延伸的基础。判断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2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深沉重对疑难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难点。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都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疑难知识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易错点。教师将书本中的疑难知识进行细化,化整为零,逐层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简明的判断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正确概念性知识。

1.3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细心审题能力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在学习和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审题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简单、浅显的错误,多数情况下,往往归结为粗心、马虎惹的祸。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判断题要求学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离不开认真的审题,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 判断题设计常见的几种类型

2.1 概念型判断

概念型判断主要是将基础知识的关键信息或核心词汇采用“偷梁换柱”或“张冠李戴”等手段进行改换,达到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判断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断该题的关键点是假说―演绎法是不是萨顿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在高中生物学中,孟德尔和摩尔根都充分运用了该方法,发现了生物z传的规律。但萨顿在研究中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并未进行实验的检验,所以答案为错误。

2.2 类比型判断

类比型判断是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异同点,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正确区分。正确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

【例2】 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 )

解析及答案:“生长激素”和“生长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生长激素是动物垂体细胞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而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为错误。

2.3 推理型判断

推理型判断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和结论为载体,设置某个情境,再得出的一类判断。学生根据掌握的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例3】 某一光照强度下,检测到新鲜叶片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则可判断出此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该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变化情况。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也就是叶片中叶绿体产生的O2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供给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与外界环境不进行气体交换。在此光照强度下,新鲜叶片已经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为错误。

2.4 计算型判断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肽链和肽键数目的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关于O2与CO2含量的变化”“遗传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计算”等,都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计算能力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标志重捕法是针对一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动物种群密度(N)的理论计算公式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间随机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n代表被标记个体完全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捕捉到的个体数;m代表重新被捕捉个体中的被标记个体数)。当被标记动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时,也就是m值偏小,则N的值将偏大,所以答案为正确。

2.5 因果型判断

因果型判断主要利用知识的因果关系来设计问题,在判断题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错,也可能是后果错,往往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效果,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例5】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是相互对应的,因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种,则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也有64种。( )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2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史教育 探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96-01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呼唤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优秀人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大新的课程理念。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而它的直接源头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怎样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设定问题情境,培养科学素养。

猎奇心理是科学态度形成的原始驱动力 。 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初中学生在上生物课时,对自然界中的形形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高中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继续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转变成对科学、对学习的正确态度。例如,在学习《遗传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材中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我进行了这样的课堂情境设计:一上课我就提问: “你们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这时我又提出:“你们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带着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对教材中信息的分析了解了克隆,清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课堂结束之余我还提出“同学们既然提到了克隆人,现在又大体了解了克隆技术,那么你们对关于科学家克隆人的这一事件有何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课后各小组学生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克隆人好,可以治疗一些现在无法治愈的疾病,有资料已经说了可以治癌症、老年痴呆症,还可以使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克隆人不好,坏人再克隆出一个坏人那不乱套了”;有的小组甚至说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生物工程公司的科学家克隆出的是人类的胚胎,而不是复制人的那种克隆”等等。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学生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我觉得无须告诉学生什么是对是错,也不要求学生有最终的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是掌握什么,教学应该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显而易见,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收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科学素养。

教材有许多生物科学史上有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生物学史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科学家思维的结晶。生物学史例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除了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之外,其中大多数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等等史例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在生物学史例教学中,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使生物传统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式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

三、做好探究实验,培养科学素质。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亲自设计与分析实验。例如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教材是以菠菜为材料,我们可组织学生以不同叶片或花为材料,观察其色素,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另外还可以尝试以现有实验为基础,改进实验方案。如在做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可增加一组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分析现象找出原因,加深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同时以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为认识基础要求学生设计观察细胞膜的实验方案,及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总之, 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情境;综合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的内容的掌握情况。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时

期生物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最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

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为例,在整个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矿质元素?什么是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怎样操作?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是以何种形式被吸收的?矿质元素以什么方式进入植物细胞的?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根吸收矿质元素和根吸收水分有何联系和区别?这说明了什么?植物吸收的矿质元素被再利用的情况如何?请列表说明。合理施肥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操作?就这样,在整节课中,层层设疑,以疑唤思,以思推进课程的进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学会了尊重事实和科学,更具有严密性。

二、创设多种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例如“细胞的增殖”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微观、抽象、复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面团(代表蛋白质)、细线(代表DNA分子和纺锤丝),让学生两人一组制作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模型,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

来了。在积极研读课本、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讨论确立各时期染色体活动的特点后,人人参与,携手制作。二十分钟后,实验桌上出现了两种结果;一种是只有两个细胞(代表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另一种有六个细胞(代表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只有两个细胞的同学叙述了他们在一个细胞内完成操作的各个步骤及依据,而有六个细胞的同学指着每一幅图讲述有丝分

裂各个时期的典型特点及各时期间的联系。对学生的精美模型和精彩绪论,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指出两种模型的制作过程各有优点,但第一种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这一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品格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一些结论的得出和规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努力不懈的结果,如酶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但教材中所列举的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都是成功的典范,而忽略了一些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不成功的实验,在教学中如能补充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的过程是艰辛而曲折的,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四、重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学生做实验往往只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验证式实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不断探索,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在做“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时,有的学生议论说实验进度太慢了,能否快一点。我抓住学生的这一问题,布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怎样使渗透作用发生得快一些?从学生的设计思路中得知,有的人增大了蔗糖的浓度,有的人使长颈漏斗的颈更细一些,有的增大了半透膜的有效面积。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把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对原渗透装置进行了改造,虽不成功,但整个操作过程已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教师要善于把课堂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可以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形成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后,我给学生的问题是“为什么新疆的西瓜比宜宾的甜?”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之前,我让学生先收集五种食品包装袋,要求把上面的成分摘录并设计表格进行分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内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4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的就是对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在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中明确地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更要学会创造、学会发展。面对眼下新课改的生物教学,“重发展,养素质”成为现代高中生物教学的精髓理念,这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改革,更是把教师置身于生物教学的情境中,从社会实践、价值观层面来激发教师在教学上的自我反思意识。

关键词 发展;新课标;素质培养;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方式的反思和优化无疑是在这环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促进作用,积极采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浓厚的兴趣,让学习有动力,有明确的方向,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综合的科学素养,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且自古以来,都是教学相长,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有主导作用,使教学拥有更好的指向,拥有更好的成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受到各国各个省市的极大重视。那么,我们所讲到的新课标的改革在高中生物方面究竟是怎样的,结合我国生物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下面就对其进行一个具体的对比和总结:

(1)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刺激下,许多著名高校不免把重点大学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重中之重,那么对待学生时自然就会有优劣好坏之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精力的投入上就会有所区别,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辅导的重心自然也会向其倾斜,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不仅给其心理上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其信心受到影响,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就会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成绩的两级分化。

针对这一方面的现状,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要求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和准备过程中,特别是在新内容授课时,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接受能力,规划好合适的教学容量和深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拓展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提倡探究性学习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质和特征就是不断地探索。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因此,学科的特点更应该体现在学科日常课程中的教学之中。学科本身探究的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更加丰富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我们教师所应该探究的是新课标要求下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将会成为今后生物课程改革中新的亮点。

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探究重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在教授新课时,有效的课程导入会使探究的效果事半功倍。首先要设置好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选择好恰当的学习方法手段。其次,充分运用好实验这一平台,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彼此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可以给学习提供多样化的交流、表达过程,让其培养出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与经验。最后,新课的导入要有吸引性,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要用心,要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又要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是要将我们以往的教学重点,由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从生物学学习上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各个领域中,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于思维、品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也要逐步加深,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有全面发展。

将科学素养引入到教学中时,不但要完成大纲要求的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也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新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素养要求很高,联系实际内容的增多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相互的合作、交流,增强科研意识。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入前沿的科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抽象的知识更加“有血有肉”。新课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搜集自己所在省市地区与生物相关的新科技新发现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自主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增长知识又开拓视野,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教师们不免有时也会有感慨,有些内容在讲述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其实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模型,或是通过动画视频把生物形态结构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既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若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更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相关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给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科学。无论如何,新课标再次给我们指明了改革传统教学的思路,从行动上追赶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我们也深信,通过长时间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一定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奠下扎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史爱先.《生物课堂应以“活”求创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8)

[2]窦玉敏.《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4(8)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科素养

1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4个方面:首先是生命观念,主要指通过观察生命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抽象化的解释,并经过相关事实进行观点和想法的认证,具有解释相关生命现象的能力。生物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生命观念,使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科素养,进而能够深化自身对生命世界的认知,以及生命现象的合理诠释。其次是理性思维,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学科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与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理性的思维看待相关事物现象,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再次是科学探究,在进行各类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是最具可行性的研究方法,是学科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相关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等环节,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最后是社会责任,高中时期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阶段,因此,应培养高中生对他人感受的关怀。在学习了生物知识后,以及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素养之后,能够履行关爱生命、倡导环保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2.1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

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基础,并且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渗透学科素养的基础理念和内涵,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素养的内涵。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并未渗透学科素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然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是由于高中的生物知识较为抽象化,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理解。然而需要教师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将学科素养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运用灵活化的教育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且使抽象化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中蕴含的学科素养。在营造情境的过程中不是既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灵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情境注意需要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绿色植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询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以及光照的强弱对植物光合速率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继而为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学生在带着疑问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交流互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2.2运用多媒体技术锻炼思维逻辑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若教师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知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感到无聊或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若在教学中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为传统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增加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化的知识深入理解生物学科,是高中生物课堂改革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知识更为具体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形式将生物知识进行细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中的视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并且,多媒体具有一定的新鲜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呈现能够有效缓解原本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使学生带着探索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3着重培育道德素质及社会责任

道德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相关内容,可以结合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实例教学。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气候情况,带领学生共同探讨气候转暖的原因,通过课堂活动逐渐为学生渗透生态环境与温室气体与有毒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可拓展课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植树、为树木浇水等活动,并参与宣传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教导学生将保护环境以及预防环境污染作为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又如,教师在讲解必修三教材中“艾滋病与免疫”的章节时,教师可列举几种典型的传染疾病,并为学生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以及治疗方法,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防护措施。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学生讲解艾滋病的传播以及预防方法,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源自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普通的接触与共食是并不会感染艾滋的。通过这样的宣传性教育,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认知,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并提示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护意识,进一步深化高中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6

物理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还蕴涵着探索科学的方法体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沿着学生的思维进行顺势而导,促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观察,了解生活中所蕴涵的摩擦力,哪些摩擦力是人们需要的,哪些摩擦力是人们不需要的,在学生对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问题点出课堂的主题。问题导入:通过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人们有时需要摩擦力,有时又不需要摩擦力,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呢?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进行猜想,分别从质量、压力和接触面进行了猜想,从而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探索。在讨论中,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从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相关公式,归纳出静摩擦力的特点。

二、以物理实验为媒介,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探索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创新的高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各个环节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中,融入自己的认知和特长,在或独立、或合作的学习中突破自己、实现创新。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思考,在运动过程中怎么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所学的“加速度”的概念,知道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就要使其产生加速度,从而得出实验探究的主题:1.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之间的关系。2.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主题进行讨论,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选择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同样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在小车的下方系上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和小车所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实验,选择两个不同质量的小车,系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以探究小车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成功突破了原有的认识,发现了牛顿第二定律,实现了学习的高效率。四、以物理人物做榜样,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探索物理的长河中,流淌着很多感人的故事,科学家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浇灌了物理的成长。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家的典故趣闻,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物理探索道路上的辛苦与欢乐,体会那种坚持不懈、执着奋进的精神,从而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成长。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