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

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 物流系统 管理效益型

随着成品油批发及零售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油价低位\行、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今天,如何降低成品油销售物流成本,增大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成品油销售企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物流系统信息化可优化现有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动物流系统从后勤保障型转向经营效益型的转变。

一、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大都认识到了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无论从软硬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有了较大的投入。总部及区域公司基本上都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部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物流配送需求。随着ERP(企业资源计划)、LDM(物流配送管理)等系统的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程度得以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升级与优化。但是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共享程度低。成品油物流配送系统从炼厂开始,经过一次配送至油库,再经二次配送至加油站,期间配送节点多、配送路线复杂。目前大部分物流节点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软硬件支撑,导致各个物流节点无法实时动态地上传该节点的信息以供物流配送计划决策层及时修正配送计划。物流系统各个节点间的信息无法高效快速传达共享,导致整个信息化网络体系无法高效运转。

2、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目前大部分成品销售企业的总部及大区域公司已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但是油库、加油站等物流节点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无论是从硬件配置还是通讯条件上都达不到要求,没有形成与管理机关的信息系统链接,相关业务往来仍采用的简单的文本上报,无论从准确性和及时性上都得不到保障。同时,各个区域公司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重复建设、无效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

3、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大部分销售公司对计算机或配送信息系统的应用仍停留在静态数据统计和上传下达等初级阶段,尚未进入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控制和自动化控制阶段。同时,由于加油站等终端销售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相关数据仍然靠人为的手抄、填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较低。许多关键数据无法及时采集,难以提供全面决策依据。

二、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化的方向建议

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能较好地避免重复建设等工作。在实施前应做好详尽的调研工作,以贴合物流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以数据为导向,形成大数据分析,以PDCA管理原则,形成闭环管理,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发挥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建立集中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成品油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产出管理效益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一个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应涵盖总部、区域公司、加油站和油库,任何一个节点的弱化,都会因“木桶原理”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质量。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规划部署,可有效避免因数据信息编码不规范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平台信息共享。分步实施,则是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及需求,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推动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配送系统(LDS)、车辆管理信息系统(VMS)和OA系统。各个系统从技术标准、数据接口、信息共享和作业流程上都应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来建设,各有侧重,但整体互相依赖互相支撑,同时还应该具备可拓展的功能,能无缝接入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系统。

2、以数据为导向优化物流信息系统。信息是数据的集合。信息系统之中,数据分为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及展现五个层面。从数据的采集开始,哪些数据是重要的需要被采集的,要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同时,数据的采集需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比方说,目前加油站配送基本仍实行“要货制”,在节假日期间,各大加油站都会多要货,物流难度大大增加的同时也让库存量难以控制,物流和库存成本提高。若加油站实现库存实时自动化采集并上传,结合该加油站前期的历史销售数据,预估其本次节假日需求,就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主动配送,提升物流效率并降低库存量。

在数据的处理、应用及展现层面,物流管理人员要立足于实际需求及问题,积极参与提出改进意见,比如定期就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进行讨论并形成指导意见,以供系统开发商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持续优化。

3、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及持续改进。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及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管理部门要加强物流工作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及操作培训,尤其是加油站、油库等较为薄弱的物流信息化环节。同时对于较为成熟的工作流程要予以固化,形成规范化的制度进行宣贯。2、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除了从技术层面做好系统隔离及安全防护之外,还要做好人员的权限管理及数据备份工作,避免因数据泄露或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

物流信息系统帮助物流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的物流配送工作的持续改进。物流管理人员应认真研究物流信息系统中展现的历史数据,对配送量、配送路径等关键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梳理,进一步优化一二次整体物流方案,实现物流主动配送,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推动物流系统从后勤保障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

三、结语

成品油零售市场已经放开,竞争将日趋激烈。信息化作为物流配送的铺助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数据为依托,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物流优化工作,实现物流工作统一优化、运力统一调配、库存统一管理以及加油站主动配送,从根本上提升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成品油销售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信息a化建设 信息化咨询服务 规划方案 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咨询是对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应用。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规划过程,每个咨询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业知识背景、成功案例经验、有效的工具和丰富的知识库。任何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1 总体调研

通过对企业高层领导、各业务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下属企业管理人员的调研,对企业的战略、业务、管理、组织和人员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使信息化规划能符合企业实际,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支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

(1)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明晰企业的战略,为企业IT建设指明方向。

(2)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现状描述,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以便具体确定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3)了解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和IT如何支持业务的行业标杆。

(4)了解企业IT现状。

2 需求分析

分别从业务(业务模式和运作模式)和IT(IT现状与趋势)两条线索进行分析,IT战略与架构制定准备素材。对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和分析,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业务模式和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较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寻找差距,明确用户需求。

(1)战略:将企业战略和IT战略进行整合,以便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2)业务模式:对调研的企业现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关键业务流程,并建立企业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型。

(3)数据:对现有的企业数据以及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处理等进行分析,以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4)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信息系统或正在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了解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信息系统如何支持业务流程,以及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5)基础设施:了解和评估企业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和评估。

(6)行业标杆:了解行业内IT支持的最佳业务实践,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7)评估企业当前信息系统的应用与行业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判断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的机会,即提出需求。

3 方案设计

根据企业信息技术整体战略和主要业务需求,规划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架构蓝图,明确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需求联系。企业的许多改进机会,例如改善原有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报表结构等,往往都可以在设计新系统时同时考虑。方案设计阶段是整个咨询工作的核心环节。

(1)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2)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业务流程调整地机会,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BPR调整的机会。

(3)设计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总体框架。

(4)设计各应用系统功能结构。

(5)设计企业总体基础环境的技术架构,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6)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安全体系。

4 实施计划

对规划方案中的应用系统的实施进行优先级排序,明确信息系统规划的整体实施时间、步骤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过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信息技术管理模式。

(1)考虑企业业务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各信息化系统建设计划。

(2)对企业未来信息系统的投资按实施计划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风险—效益分析。

(3)设计和确定IT基础设施及规范、基础实施实施策略和计划。

(4)结合企业未来的组织结构和实施建设的策略,设计和确定实施信息系统以及维护信息的IT组织结构,IT组织结构是实施和维护未来信息系统的保证。

(5)同企业高层及项目组确定未来信息管理模式及实施策略。

(6)制定应急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已为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搞不搞信息化,已经不是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做出信息化的战略选择,自然是明智之举,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但在这种纷繁复杂的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把事情做正确”,把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落到实处,取得成功,还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战术策略做保证。

参考文献

[1]倪明.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化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01).

[2]刘建军.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

[3]武玲玲,刘晓松.浅谈信息化咨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1).

[4]陈昕,巫华.发挥咨询公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J].江苏商论,2003(05).

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8-02

1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背景研究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两层主要含义,

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

二是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和国家信息产业化的战略发展保持一致性。

1.1 外部背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工业企业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战略来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提升竞争能力。

1.2 内部背景

生产和销售体系是工业企业的核心系统。生产和销售体系中含有大量的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用于决策和生产企业相关的信息支持。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战略,以确保正常,有序运行稳定和安全运行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合同。

企业标准是桥,销售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的生产质量。

从工业企业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来看,以产销系统为主的信息化战略,是工业企业发展战略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工业企业一切规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规划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功能分析

以某厂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它的功能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2.1.1 统一布局,规范管理功能

一个健全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支撑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信息往返渠道,还能保障各生产单位子系统的信息通畅,信息资源最优化,最终实现以产销信息为核心的信息的共享。

2.1.2 全面收集,精准反馈功能

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还应该能全面收集各种内外部信息,最终使管理层面能够、全面地了解及时反馈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处理公司的经营生产的问题,尤其是突发应急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失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终达到完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2.1.3 系统设计,减少成本功能

健全的企业信息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缩减人员的成本。

2.1.4 提前预知,优化库存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在保证必要供给保障的前提下,能够给出库存的合理范围,最大化减少资金的占用率。

2.1.5 系列优化,合理生产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根据销售合同,可以制定出较为清晰合理、完整精准的的生产计划,在生产时间和生产计划中,更是交货期由按月提升到按周,使得企业的服务的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2.2 企业产销信息化需求分析

销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撑系统,企业中的一切生产和管理都要围绕合同执行。企业销售订单和采购材料是合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时,按照客户需求,将销售订单具体要求分解成生产任务,最终形成项目管理。

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中,按照质量规范,发出产品信息要求,跟踪监督产品形成,并最终在生产任务完成。

在整个生产项目管理环节中,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精准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为下一个生产任务的及时交付做好准备。

技术质量管理和实验室管理要求对信息不正常的物料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处理时间根据检验项目有一定的要求,对超过要求时间未及时处理的提出警告,并要求说明原因。

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料周转,从而加快工序间的物料周转。上工序产出的表面判定合格的产品,可以在不入下工序的原料库的情况下,通过预排计划,直接进入下工序机组进行生产,缩短生产库存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作业管理要求机组根据生产计划严格执行,对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完全符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信息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有助于管理人员能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减少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影响合同的执行兑现。

2.3 企业信息化优劣分析

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跨越式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基础环境入手,打好根基,才能做到与企业战略融合共进,并为信息系统的建设铺好路、领好路。

根据企业跨地区的特点,认真从二级企业甚至三级企业的内部网络建设入手,做好设备配备,网络优化等工作,使系统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从而一举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单点应用模式的进化。

3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保障

3.1 人才保障

现代大中型工业企业,除了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还有较为成熟规范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大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这些优势能够促使工业企业拥有强大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队伍。

3.2 评级考核保障

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和考核模型,但是在企业内部,应该有意识地对信息化建设前后的一些可比数据进行采集,结合实际做一些评估,并分别从系统本身的实施绩效、业务绩效等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考评,以进一步激发集团高层和员工对信息化的信心。

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以及评估,首先要分析大型工业企业当前业务能力,其次要分析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分析就是指要对工业企业管理活动以及业务特征和工业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运作的模式,探索通过产销系统信息化改进生产问题的方法。

3.3 组织管理保障

在组织管理方面,大型工业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在自身的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能够对行业业务规范进行主导,使其可以面向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改革。

4 结 语

开展信息化战略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工业企业战略目标。但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并不意味着工业企业简单地提升和改进技术手段,工业企业必须用自己的管理和行业特点,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与信息化战略全面实施改造相结合,只有做好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才能推动健全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对工业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在分析的时候,要明确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总目标,明确企业自身每一个核心部门实施的工作。在这一基础之上,确定应用信息技术驱动因素,实现企业战略和信息化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利,张俊杰.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

商业经济研究,2015(7):106-107.

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文4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23 )

摘 要: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管理需求不断深化,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发生相应变化,同时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大数据时代重新思考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SAP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高校信管类专业建设和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信息化;SAP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学协同的信息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UPRP20140261)。

第一作者简介:鲁艳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SAP、 erp,luyanxia@neusoft.edu.cn。

0 引 言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一些新的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企业管理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而是更加关注企业价值的提升。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就要求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重新思考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价值提升的需求。

1 基于SAP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等专业合并以来[1],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600多所。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因此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在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各大重点高校也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形成了具有各高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具体主要分为3类[2]:①依托于高校的理工科优势,以计算机系统应用与开发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②依托于高校的经济管理学科优势,以经济管理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其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为代表;③依托于高校的综合学科优势,以情报信息为主线的培养目标,强调信息学、情报学等知识,其中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

虽然不同类型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但是该专业都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企业信息化人才既不能“欺软怕硬”,又不能充当“技术工人”[3]。

1.2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作为时下最热的IT术语,已经被各专业领域学者广泛运用与研究,对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工作的人士来说更是不再陌生。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美国2018年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经理人才需求量大约在150万人,数据分析专家需求量在14~19万[4]。2013年3月,IDC数字宇宙报告《大数据,更大的数字身影,最大增长在远东》中预计2020年数字宇宙规模将达40ZB。以上数据表明,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运转多年的ERP系统长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如何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利用,如何能够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则是企业当下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最大价值,行业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分析将是企业管理关注的热点。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各大企业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管理,如何能够顺应社会新技术的发展,调整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将引起各大高校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研究热潮。

1.3 面向社会需求的SAP特色人才培养定位

SAP是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的简称。SAP公司成立于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及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5]。随着社会需求的根本性变化,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引入新的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了达到新时代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连接,校企合作、学研结合的模式受到各高校的青睐。在企业信息化领域,SAP和Oracle是两个国际巨头,占领着大部分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市场。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于2006年与SAP针对ERP市场启动了一项命名为“珠穆朗玛”的战略计划,标志着东软正式吹响全面进军管理软件市场的号角。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和成果,以SAP ERP为主线,以企业信息化行业发展为支撑,以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6]”理念为指导,通过校企联合,参照SAP顾问学院的标准化教学体系,通过真实的SAP实训平台确立SAP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企业培养具备SAP咨询顾问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2 基于SAP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1 基于SAP的一体化理论课程体系

通过与IBM、埃森哲、上海汉得等长期的校企合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系统化调研,将SAP认证引入理论课程体系,将企业案例、企业项目等引入课程内容,充分运用强大的SAP信息化平台构建一体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利用丰富的SAP实验室软、硬件环境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研发平台,从而带领学生进行研发,更好地培养优秀的SAP ERP信息化人才。基于SAP的一体化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

随着后ERP时代的到来,如何对企业长期积累的大量行业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则是现阶段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专业课程设置势必需要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管专业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SAP课程体系,在大数据环境下引入HANA和BO技术体系。SAP通过开发HANA技术,使得企业信息化可用内存数据库替代以往的硬盘数据库,实现软件性能的大幅度飞跃;SAP又通过收购Business Object(BO),成为商务智能分析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ERP基础课程中融入SAP HANA和BO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课程中融入HANA技术,同时构建SAP BO技术课程、HANA技术基础课程等,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具有SAP特色的企业信息化人才。

2.2 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学生一体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师和素质教师的共同配合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校内实验环境以及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综合应用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业理解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外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以及业务实践、企业实际工作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解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活动如企业参观、学生社团、外派实习等,在大学4年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个人态度与习惯、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等;与理论体系相配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人才。一体化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在实践体系中,专业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针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精心规划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使企业项目教学化;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体系进行5级项目分解。其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的5级项目是按项目规模和涉及的能力范围划分,具体如下。

1级项目指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信息专业设置3个一级项目,通过专业导引项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SAP 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2级项目指基于多个课程、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课程群项目。信息专业共设置6个二级项目,通过二级项目的设置让学生理解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指导学生将课程群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3级项目指单门课程内为促进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的课程项目。专业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该门课程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点,从而确定是否应该设置3级项目。例如,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设置采购系统数据库设计的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具备小型数据库系统分析设计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4级项目指基于1门课程的2个以上单元(模块)能力要求、为强化课程能力目标而设计的单元组项目。

5级项目指基于1门课程的某1个单元(模块)、为增强能力培养而设计的单元项目。 4级、5级项目可由课程教学小组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需要进行设计,并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体现有具体实施方案的项目。信息专业根据课程群设置的1级、2级项目见表1。

3 结 语

本文构建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SAP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领域新技术为平台,以5级项目为支撑,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信管类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基于SAP HANA和BO技术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有丰富的实验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该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这也是笔者后续将要继续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唐晶磊, 韩宏, 蔡晓妍. SWOT分析视角下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探析[J]. 黑龙江教育, 2013(9): 63-65.

[2] 陈延寿.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情报杂志, 2006(8): 140-143.

[3] 杨加猛, 杨红强, 张智光, 等. 多维集成化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重点专业建设思路[J]. 信息系统工程, 2014(6): 130-132.

[4] 刘婷婷, 李长仪, 张立涛.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2): 48-50.

[5] 邵方.“珠穆朗玛”: 东软的巅峰梦想[J]. 电子商务, 2006(7): 17-18.

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文5

关键字:信息化;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0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已有366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1]。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需求,以期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本文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本文为了通过获得的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来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采用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此次问卷随机选择了抽样对象,由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管理系10级学生作为调查员深入到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中去,共收回问卷406份,其中90.1%的为有效问卷,共366份。通过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单位性质,此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提高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1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

1.1 企业信息管理大背景、大前提——企业信息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2]。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资运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及人员信息化三方面[3]。

1.2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企业目前的投资大幅增长,信息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仍不高。在信息管理中,过多偏重技术,忽视了管理和人员的作用[4]。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信息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路径与进程[5]。

目前,在我国不光信息现有的管理结构极其不合理,而且信息管理的水平也较低。特别是在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一些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差距极为巨大[6]。据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占整个企业数量的99.8%,而在其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5%,而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企业还不到10%,那就是说信息化亟待开发的企业还有90%。所以说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还是挂在别的网站上。真正能够建立起自己网站的企业仅仅占到了37%。在其中,网站功能仅仅是宣传和查询的又占到了85%,大部分都没有电子商务交易。能够在自己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的企业仅占11%。通过ERP软件实施信息化运作的企业占总数的54%。

在调查的企业中,如图1,85%以上的企业都对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有需求。有71.7% 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大致的说明了信息技术应用等工作是整个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期望岗位。排在2、3、4位的是"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分析研究及竞争情报"。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利用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收集、加工、分析、处理信息。而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分别只有25.0% 和16.3%的企业选择了"信息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集成"。在实际中,上述两个工作岗位属于高级职位,需要领导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在一些企业设置了CIO(信息主管)这一职位。CIO在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巨大。因为他作为信息化的总设计师,需要负责制定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IT战略。CIO应该是一名通才,因为他不仅要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在管理和战略理论以及实践上也必须精通。刚刚毕业的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很难担起这副重担。为了成为将来的CIO,首先他们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能力以及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为全面提高总览全局的领导能力而努力。

图 1 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 信息管理类人才所需能力分析

2.1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有88.71%的企业要求该专业的人才需要有工作经验。其中有41.94%的企业要求有1年工作经验;有40.32%的企业要求有2-3年的工作经验。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要求应聘的人员需要有工作经验,而能够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也是处于希望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目的。这样对刚踏入社会、工作经验为零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2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外语要求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了解到,被调查企业都要求应聘人员懂的外语为英语。这基本反映了企业对该职位的要求应以英语为主。要求英语的企业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78%。其中英语良好的企业占65.52%,要求英语熟练的企业占27.59%,剩下6.90%的企业则要求英语水平一般。

通过数据了解到,有的岗位要求需要运用英语收集、分析和整理外文文献、情报,这就要求相应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需要在中上等。

2.3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如下图2所示,占被调查总数50.00%、43.36%、41.74%及12.63%的企业对应聘者所要求的主要的素质依次为沟通技巧、逻辑分析、团队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得出,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的基本素质,这是为了更好的收集、管理信息。为了能够高效的得到相关信息,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与合作者协调好关系,并且和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逻辑分析能力来说,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这就要求了他们必要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就团队精神来说,目前个人无法独立完成企业大部分的信息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就要求有一定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团队来完成。而就学习能力来说,新的工作要求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管理工作者需要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2 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2.4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

分析问卷调查所得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对信息管理者的信息处理的能力有要求。信息管理者被要求有信息收集能力的企业占62.9%;要求有信息分析和编制报告能力的企业占总数的58.06%;有文字表达能力被41.94%的企业所要求,高信息敏感度被54.84%的企业所要求。上述的能力被较多的企业所要求,因为这些能力是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而也有15%的企业也要求信息管理者能有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网络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这三种能力。

2.5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商务知识要求

一般来说,在企业中从事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目前市场的信息进行处理。比如说获取和分析商业情报和市场行情等。所以市场洞察力;善于市场调研;金融、财经方面的知识等能力被许多企业所要求。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5.81%、22.58%和12.9%。

2.6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技术知识要求

目前,由于在企业的日常办公中,计算机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数据库也是信息存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知识是被调查的所有企业对信息管理者主要的技术要求。分别有35.48%和11.29%的被调查企业要求信息管

理者有上述两项能力。

3 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取得实效。

3.1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多数企业都要求信管类人才需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本科生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很多问题都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的。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2 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很多社会系统中的的信息管理问题也被它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解决了,目前它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计算机、财经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需要被信息管理者所掌握。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载体—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要有意识的把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去。比如开设各类信息应用的实验课程。而且还要把信息的分析、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比如客户关系的管理和相关的电子商务、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必将有益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使用英语,比如编程以及程序的维护等,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英语训练,考取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3.3 注重综合性课程设计

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等是信息管理类人才主要的专业技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学习时间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并能更深入的掌握这些技术。因为如果这些技术通过独立的开设课程来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这些技术。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构建信息系统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课程设计可以配合合理的课程教学被安排在课程教学期间,也可以以独立课程的形式被安排。

3.4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被提高。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和将来的CIO,需要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而快速适应,这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也必须具备,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复杂环境。而较强的规划、分析判断和项目执行等能力也被强调。因为在信息方面,他们需要能够保证企业的决策力和产业发展,需要领导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因此素质教育需要被大力实施。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和发展学生工作来实施。

4 结束语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管理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石,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并且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新才, 聂云霞. 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 档案学研究, 2013 (1): 87-91.

[2] 潘华贤, 张英辉, 阎海玲, 等. 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 (24): 182-183.

[3] 孙帅, 周鹏飞, 周毅.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内涵与定位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12, 31(008): 79-83.

[4] 胡慧萍, 戴志强. 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1): 286-287.

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伴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内部管理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不断内控的相关规范与指导意见,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完善。然而,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和发展却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作为企业自身的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调整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或制度应当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真正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决策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理念的信息化

当今社会,信息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与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已逐渐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不是资金,也不在于技术,而是企业管理思想与理念的更新。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起来。

2.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企业的管理多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来收集和处理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智能信息工具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组织流程再造以及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等。

3.组织管理的信息化

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企业通过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法规与制度,并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高效率。同时,企业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将管理的重心拓展到对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使企业管理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本企业的价值链与供应链,而是延伸到和其他企业的供应链、价值链的竞争。

4.企业决策的信息化

企业决策信息化实现的前提是在企业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保证信息处理与传输的动态化和实时化。从企业决策信息化的角度讲,“拥有信息就等于拥有货币”。企业只有在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竞争情报的基础上,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促进本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控环境更加复杂

(1)组织控制的复杂化。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时代组织模式逐渐成为当前众多企业进行组织创新和转型的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传统组织结构下的高规范性、集权型相比,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降低了企业的规范性与集权性,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弊端:权利和义务的边界模糊,管理责任较难界定;组织结构不稳定,企业管理易失控等。

(2)道德准则控制的复杂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不断处于躁动不安的变革之中,加之互联网的影响,由此滋生出各种道德观念,现行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约束力不断下降,使得企业不断加强对管理、决策以及业务流程的控制。然而,网络的匿名性与无形性往往会使人产生犯罪的侥幸心理和行为,如窃取企业重要信息资源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舞弊等。

2.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

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分析与辨认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的过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原有业务流程大多被彻底改造,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与重要性大幅增加,企业的大多活动如战略制定、运营管理以及授权与控制等也越来越依靠于信息系统,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与信息系统和信息资产相关的风险。而且风险评估的难度和复杂度也在增加,信息化下风险评估除了要评估传统的评估对象以外,还需要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评估,而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紧密协作才可以完成。

3.信息访问控制易存在安全隐患

通常来说,信息系统都会对用户访问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当用户或管理者输入正确的用户名与密码后才可以执行相应权限的操作,然而使用者却经常忽略退出控制的操作。此时当系统未设置“限时无操作自动退出或锁屏”时,在刚登录的用户离开后,其他人员仍可以继续访问信息系统,这样安全隐患较大。此外,还有的企业出于省钱或者其他考虑,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使用盗版软件,在盗版软件中很可能包含了木马、病毒等,这将会给企业信息系统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4.缺乏适当的监督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自动实现一部分监督过程,而且能够做到实时监督,大大提高监督的效果与效率。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也给监督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基于信息化的矩阵型组织结构难以准确区分权责利以及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监督经验不足等,都给内部监督带来一定困难。

三、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中最为基础的要素,在内部控制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只有在完善的控制环境下才能确保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笔者认为控制环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

(1)重塑企业文化氛围。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对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可以减少或避免在组织结构“扁平化”下企业下属部门或单位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发生。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基于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道德价值观以及基本信念,以便有效解决企业信息时代组织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完善企业组织控制结构

为了避免矩阵型组织机构所带来的多头领导和权责不清等问题,企业可考虑采取更为完善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如可以采取跨越功能的组织,该组织的生命周期较短,一旦任务完成,团队便可随即解散,并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随时成立弹性化的组合,规避因专业分工而带来的僵化和协调等问题,同时还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责任心与成就感。

(3)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企业应当从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出发,研究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分配和授权制度以及分享与合作的激励制度,以达到充分优化企业控制环境的目的。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下,企业除了要建立传统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以外,还应当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建立健全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制度与政策;二是要定期对这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三是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框架下,建立健全企业预算及其责任控制,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意识。此外,如果有必要,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岗位或部门来专门从事相关风险的识别、规避与控制。

3.加强计算机硬件和信息系统安全的控制

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规避系统运行错误等各种不安全隐患,企业应当加强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具体来说有环境保护、安全控制与接触控制。其中接触控制是指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均不得擅自动用信息系统的各种资源,确保企业各项资源的安全性。

4.将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一方面,企业领导层要将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情况列入考核范围,并就执行情况做出相应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结构,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及信息系统进行评审,以便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从而及时改进和完善。

四、结束语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和改进内控体系是企业在信息化下的必然选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或制度应当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真正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柴国伟.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年4期

[2] 翟月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