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效课堂;客观实际;学科价值;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26-01

高效课堂是在教改实践中提出的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正确的方向。要让它成为农村中学历史课堂的主流,我想它不是简单而机械地照搬某种高效课堂的模式,而是在高效课堂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农村中学生的认知特性和历史课的特点,由历史教学工作者逐渐探索和完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一线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下面,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一、树立高效课堂的理念,明确教改目标

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无效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历史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隐患,但是在改革面前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如改革能否提高学生成绩、选用哪种模式等,这些问题使得教师在改革前徘徊不前。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可走,都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顾实际的照搬最终只会导致失败。高效课堂的本质是利用教师和学生最适合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农村历史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一本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认清农村初中历史课的特殊性和农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历史课担负着多方面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的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实际上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历史课在农村初级中学一直被看作副课,因而各个方面受到冷落。同时初中历史课内容安排上历史性的结论多,丰富有趣的历史细节少。农村中学生的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性格内向,这些都是高效课堂进入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我在高效课堂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农村中学生的认知特性和历史课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三、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价值,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会了有用才会愿意去学历史

在学生的眼里,它不是实用的工具科学,甚至算不上严谨的科学。因此,只有把历史学习的价值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有机联系,才能真正体现历史的鲜活。例如,学习了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后,学生感觉不到它对自己人生有何影响。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认识在三次科技革命中走在前列的国家确立了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后,他们就能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学习中领悟到先进科技的掌握不仅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也决定着个人的前途。这样,历史知识与学生人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到历史知识的价值所在,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四、让历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学生就会喜欢学习历史

首先,利用学生的爱好,注重历史细节、战争场面、历史英雄人物、历史图片、历史故事等的有效运用。例如,学习“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日本的建立、大化改革等内容都比较枯燥,但是课前导言中一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宫廷却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利用这一历史细节为突破口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运用画图、填表、讨论、辩论、角色体验、调查、访谈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有利于兼顾每一个学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习秦始皇的评价时,设计出“秦始皇是伟人,还是暴君”的辩题,将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让他们搜集材料进行辩论。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学生们会积极寻找材料,认真加工材料,主动组织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学生会感觉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运用合理巧妙的教学设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学会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设计欠佳,上课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一头雾水,认为历史课很难学,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养成上课敷衍了事的学习习惯,降低了学习的效率。第一,将学习中的知识点、能力点转变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兴趣是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例如,学习“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问题,即“‘五月花’号来了,是走还是留?”“英国殖民者重重压榨,是忍受还是战斗?”和“革命胜利了,是称王还是民主?”……这些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课本的欲望。第二,把每课所教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板块进行教学。因为初中历史每课有两到三块知识内容,每块内容之间相对独立,每块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或知识体系。这样的课本编排体例适合分板块教学,而且小块内容更便于设计问题。一小块内容针对知识点设计两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少量的问题阅读一板块内容,读完后学生小组内相互讨论确定答案,课堂展示,教师点评讲解。在板块之间教师可做衔接性的讲述,从而完成一课内容的整体构架。这样小容量的板块更适合农村低水平学生的学习。

六、结束语

总之,只要初中历史教师主动承担起建立高效课堂的责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历史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高效。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2

在泡桐树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初中历史隶属于“初中人文与社会领域”,为学生必修课。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学习部分和游学部分。在课堂教学部分,初一到初二四学期每周为一课时,初三每周为两课时。在每学年的选课时段,学生自主选择历史学科班级。正式开课后,学生需要到历史学科教室进行持续1学年的学习。课堂学习之外,我校整合与利用成都地区和周边资源,设置游学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小学段内实施,每位学生三年内要选择4个游学课程,而历史是游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的自主开发

在泡中课程整体规划之下,历史教研组对初中历史课程做了如下的自主开发。

(一)重视学习环境,以教室建设开发课程资源

走班制下我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国外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设施,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历史学科教室时,我校历史教研组将历史学科教室定义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历史学科教室,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梳理出建设历史学科教室至少要遵循学科性与活动性两大原则:其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其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学科教室进行了如下设计。1.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在教室门上粘贴了两幅卡通画,上有两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所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鉴。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供历史学习工具为了创建历史学习情境,一方面在教室摆放了历史地图、历史模具或文物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物;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浓浓氛围。此外,历史学科教室中设有历史图书角,张贴有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和世界地图等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展示空间在教室的后方和侧面设有白板和软木板,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其中后方白板为定向展示区,分为“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历史”和“历史故事”等板块。而教室侧面的软木板上是自由展示区,多用于展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等。

(二)编制学习任务书,促进历史课程校本化

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历史学习任务书”的呈现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开发。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衔接初中会考与高中课程,整合教材内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为序,按中外历史主题分别编写的,初一为中国古代史,初二为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为世界史。成都初中会考考点模块分布是:中古史(初一)17%,中近现代史(初二)28%,世界史(初三)50%,成都史5%。鉴于此,在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以课程标准和初中会考要求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最后于初三上期完成教学内容,为复习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高中历史必修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内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联系古今,贯穿中西。而成都初中历史会考在近几年特别重视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鉴于此,在编制新课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注意将古今中外知识进行对比,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按专题重新编排内容。2.强化历史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某些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比较松散,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比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在编写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做了如下调整:(1)按时间顺序,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梳理该部分历史大事件,方便学生宏观掌握历史大势;(2)每学习主题编订“单元概述”,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梳理本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3)调整顺序,将相关性强的内容编排在一起。比如在处理七上第5课“春秋争霸”、第6课“战国争雄”和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们将三者整合为一课,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作为百家争鸣的背景来处理。3.大量补充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囿于学时,在历史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都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够有趣,慢慢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鉴于此,在编制学习任务书时,我们设置了“课中链接”和“课后延伸”两个板块,补充大量有趣的历史资料,尽量多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学习“”这个历史概念时,我们补充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全民炼钢铁”“小麦亩产八千斤”等回忆性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多方面地了解的相关史实,继而形成对“”的科学认识。

(三)立足课程标准,开发历史游学课程

史料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游学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史料,了解课本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历史。然游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史料甚多,如果任由学生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有所收获,故此游学课程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泡桐树中学游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西安、广元、重庆等六条路线。历史教研组对游学课程的开发有以下步骤:第一,游学踩点,发掘和选择有价值的资源。第二,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每个游学景点的学习目标。每个景点至多三个目标,尽量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以碑林为例,该游学点的学习目标被定为:1.通过了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李小孩石棺”等碑文和文物,理解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观看拓片的制作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3.欣赏碑文书法,感受书法之美。第三,在游学景点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精选资源,制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至少涉及历史史实、历史原因和历史评价等三方面,其中须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而此三者的比例关系可根据学生年龄等情况进行调节。此外,制定学习任务时,建议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和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管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第四,设置评价标准。游学不是游玩,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监测其学习情况。由于游学课程的开放性,评价标准设置应模糊化。评价的内容为学生一整天的表现,学生需在每晚的总结分享会之前将游学手册交给辅导员。

三、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开发的反思与设想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3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知识点复杂零散。采用图示教学法可以将各方面的知识协调统一,以图形、表格或者是框架的方式展?F出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学的质量。所以,将图示教学法运用到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图形、表格或者框架结构的方式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历史中零散的史实、抽象的逻辑和比较深刻的概念通过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它是抽象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示教学法引导学生,可以将课程的基本结构、本质概念清晰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

初中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从运行阶段逐渐向形式阶段进行转化,从依靠实际事物理解知识转变成为通过事物内在逻辑理解知识,思维方式也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图示教学法的作用

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不可否认,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图示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是缓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感和无味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知识点,并建立图示。学生参与其中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教师可以做到全面科学地引导学生,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中,其实教材目录就属于一种图示。目录中,把教材中重要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单元或是板块,并将每一个零碎的事件、知识点和时间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参照目录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通过有逻辑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学习起历史知识会变得非常简单。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下分三课,学生根据课本小标题可以体会到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碰撞,分析本章内容紧紧围绕外国列强发动的四次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条主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章的重点,串联各知识点,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3.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目录的顺序学习,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反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顺序、事件发生的条件、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总结中。学生在结合教师的引导主动总结知识内容后,对知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记忆起来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如果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强行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树,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继而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学生在与教师一同建立图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思维的创造能力。

5.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弄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和关联。在教学中融入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比较难的知识化作简单的知识。如,在历史与科学教学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各个国家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示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利用这种模式开展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阶段,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将每一节课程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并设计图示。通过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历史知识。

如,通过时间轴年代尺的方式,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六个时期,并将各个时期的特点、时间分配为六个阶段:①战国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隋朝;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⑥清朝以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让学生对历史时代有一个概括性的整体的认识。

2.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知识相对枯燥。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意思,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思维,继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解战国时期形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名称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下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并配上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课后练习过程,轻松自如地运用知识

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后练习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讲解知识点,将复杂、繁琐的知识以简单的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上,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将重点和难点找出来之后,再通过分析重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历史知识。

在一些?x择题中常常会将几个相似的事件混在一个选项当中,只考查一个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楚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都通过表格的方式作出比较,分清楚异同,做好特征和特点的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好知识的内容,降低题目的错误率。如:

四、注意事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作用可想而知。但是,这并不说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运用图示教学法,也不表明图示教学法就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图示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了解教学的大纲,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初中生理解的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阶段,教师要保证图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确保图示教学法经得起推敲。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科学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4

一、要多读书,读史书

学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史读史,使人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不会犯历史性错误,也能让我们对工作及生活有新的认识,找到更好的新的处理方法,在教学工作中要做一名受学生喜欢的历史教师,让学生对初中教材中有些枯燥的历史感兴趣,那历史教师就要博览古今中外的史书,在教学中点缀以绘声绘色的史实,用正确的历史观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历史,通过学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要会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好历史情境,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氛围,让学生的思维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在具体形象的历史场景中,让学生切身地体验和感悟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我在讲授“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高俅因为踢一脚好球而受到端王赏识的视频,提出问题:这个人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踢球只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宋代的社会风貌是多姿多彩的。我趁热打铁引入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在讲课之初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究学习、看完短片,我向学生提出建议:我们也去宋代走一遭,感受它的多姿多彩、万千气象好不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我们的游览板块:赏服饰,观住宅,品美食,进瓦子,度节日,为学生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先阅读游览区资料(教材)并提出每一板块请两位同学担任导游,为大家讲解,这个创设情境环节的设置既让学生利用好教材又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三、利用好多媒体更好更高效地辅助历史教学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在这些年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总结出,初一时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多媒体信息丰富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二时更加注重运用多媒体,尝试着教法和学法的改变。初三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合作探究一些综合性历史事件。总之,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校轰轰烈烈的开展,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课堂容量同课时有限的矛盾,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同学生难适应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和深入发展。因此,笔者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课堂教学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导致教学容量自然增加,造成矛盾。从原因和对策上思考: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若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传统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相反,也有出现利用主动者――学生的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此作为“新”之所在,拖延了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教本”变为“学本”,大幅减少“灌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教”不仅仅是为了“考”,而是为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降低教学难度,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从而真正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效性。

二、初高中衔接难,教学难度大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且扎实地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高中阶段提出新的要求,而事实上初中阶段基本作为“副”课应付。而高中新课程一下子多了很多新概念,并改变了教材体系,学生的理解很难达到要求。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之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历史学科学习简单,历史意识没有形成。模块教学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缺失。因此,高一时应抽取一定时间讲解专题学习方法;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按照课程标准,简化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有耐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实在太难理解的也不要急于求成,先把概念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再体会。

三、课堂提问随意性大,要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其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等教学目的。然而在当前的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课堂提问存在着追求形式的误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提问随意性大、提问庸俗化、提问面过窄几个方面。有些教师不认真备课,到了课堂上想起什么就问什么。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有些问题对于学生过于简单,有些又过于深奥,还有些甚至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与学生互动多,或是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盲目地增加提问的数量。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开头的问题大量充斥着课堂,造成提问德庸俗化。师生之间频繁地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师生互动很多,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增进教学效果起到多少作用。有些教师喜欢提问尖子学生,不喜欢提问后进生,结果只面向了少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时间久了,多数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提问与自己无关而不愿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历史课堂提问应寻找好角度、把握好精度、设计好难度、处理好广度。教师应将有效提问技能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追求,不断反思,让历史课堂提问逐渐趋于完美。

四、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6

关键词:时间管理 历史课堂 探究 环节 模版

课堂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将既定的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追求实现不断接近的最合理化分配目标,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及学校实际等因素。合理分配每一节课时间,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他更涉及非常具体的现实操作,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突出,与初中历史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在知识点上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合,但更多的是整合与拓展,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理清脉络及不同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但就一个历史问题而言,专题形式授课下的高中历史把这一问题讲的非常透彻,即使学生没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或没有连续性深入历史学习,对学生某一历史问题的掌握也不会造成明显障碍。同时,不管传统的历史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本身就存在空间广、时间长、人物事件多、大量知识点相对独立、掌握之后有容易遗忘等特点。

关于一节课的设时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主要集中在30分钟、35分钟、40分钟和45分钟,而40和45分钟最为常见。很多学校在设时问题上也不是始终如一的,也根据一些情况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那么究竟设时多长时间最为科学,也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以每节课设时45分钟为对象进行探究。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将45分钟合理切割,分为若干时间板块,课堂教学计划具体到1分钟。每一时间板块设置一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有衔接更有区别,使课堂更加丰富,坚决避免枯燥单一。丰富的课堂必须专注教学形式和内容设置。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的关系、复习旧知与预习新知的关系、学习新知与练习巩固的关系、自己摸索与群学探究的关系、任务布置与展示板演的关系等。

笔者根据任职高中历史教师以来的教学经历,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历史学科特点,归纳总结出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予以展示,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并力求不断完善。

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新授课为例)

第一,听写式复习环节(3分钟)。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复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前三分钟提问上节课讲的知识,除了通过回忆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外,还可以制造相对紧张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迅速从课间状态转入课堂状态。

第二,自学式预习环节(17分钟)。自学式预习环节必须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预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通读本节课教材,并通过任务或目标的设定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必须有检查、反馈。检查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提问、小组间互问、小卷检测、板演等。

第三,多元式讲授环节(15分钟)。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个环节后,学生的注意力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而且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决。教师要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自行解决不了的具体问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要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以讲为主的环节中,形式可以多样、风格可以各异,但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梳理知识、解决疑问、最终形成观点和知识为主要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课堂在形式上相对不活跃,学生的大脑却在积极地思考和搜集整理信息。

第四,练习式巩固环节(10分钟)。在学生经历了紧张的15分钟的教师讲授环节,学生的大脑开始处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开始下降。而第四个环节巩固联系是学以致用,这个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同时,巩固联系也是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已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历史课堂的时间管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将一节课的有限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明确的任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一旦建成相对稳定的时间管理模版后,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熟悉、适应课堂节奏,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广[M].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