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不仅仅是教学设备和教材的改变翻新,这还预示着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大幅度改变。教师只有增强自身能力,快速的适应并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及时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跟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在适应新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掌控与以往不同的生物课堂,对每一位生物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改变传统教学态度,积极与学生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的较好途径。教师只有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新的课程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鸣。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单一、枯燥,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它意味着对话、参与以及相互构建,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精神氛围的创建。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有了和教师的交流,就能让自己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得到突显。及时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对教师而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场思想交流的盛宴,这样的课堂不仅没有浪费师生的时间,而且,每时每刻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形式,在预设的固定教学目标中教师要开放的、适时地嵌入一些让学生始料未及的材料和结论,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论述某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时,可以故意改变某个点,看学生能否通过独立的思考发现并指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提点。这样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二、培养自身应变能力,增强课堂魅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的探索生物学知识。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之前充分准备教学课件,让学生思维及时的与新课连接。在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风趣有起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通过对不同教师的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语言平淡无力,其课堂也会死气沉沉。而一个面带笑容、语言犀利、灵活多变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其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往往非常突出。初中生物教学中也会有不少纯理论的知识,在讲解这样的知识时,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进行时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如果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反应灵敏度降低,教师就要及时的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常识或者笑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人体生物电的时候,联系到试验中青蛙被肢解后,腿部经微电流依然能出现抽搐的现象,来进一步讲解,这样学生就会被一些有迹可循的实例所吸引,而不会觉得教师的讲解都是纸上空谈。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透彻的理解生物问题,还要不断的将问题植入到生活中,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这样会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在生活总不断的探索真理。例如:在讲到中学生要远离及烟酒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一支烟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真正见识到吸烟的危害,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更具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像学习血液循环时,可以联系到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在对每一个课题的阐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联系是几问题外,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评论社会现实,发掘与生物有关的现象与活动,并动员所有同学参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得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另外,教师要注意经常设计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能积极的参与到课题的讨论中。这样会让这部分同学得到大家的肯定,增强在以后学习生物课程的自信心,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成绩。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不断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广大教师要坚持不懈,努力探索适合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要不断学习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增强课堂以及教师个人的魅力。注重课堂及课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记录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并根据这些记录不断的改善和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保证课堂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要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收获,切忌顾此失彼。广泛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用,能利用生活实际来丰富课堂知识。虽然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策略的探索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教师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断的践行自己的事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生物课堂 教学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在我县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县生物教师正在享受着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正快乐并痛苦着。通过一年的实施,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也正思索着如何进一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个全新的理念。生物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工场”。其实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是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导演。我们如何设计出生动活泼、富有人性课堂45分钟,这是大家都在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自己探索的教学模式与大家共勉。
1.导学案――备课模式
课堂要改革首先要从备课改革入手,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有人把它比作一朝分娩的“十月怀胎”,也有人把它比喻成建筑大厦前的“蓝图设计”。可见其重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备课分成了“导学提纲――自学难点――引导点拨――目标检测――教学反思――素材链接”六大块。其中导学提纲是教师在熟读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提纲,以供学生自学时参考使用。提纲的形式可以是问题式、表格式、填空式等等。自学难点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经讨论未解决的或发现的有疑问的问题,通过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这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引导点拨的重点。引导点拨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想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应对不同的回答,以确保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备课中采用分散难点,联系实际,有旧到新,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化难为易的方法,然后再总结解题思路。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目标检测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反思是根据上课情况找出成功、不足之处,或自己在教学中所感、所悟、所得。素材链接是一个资料积累得过程,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用书目录、或者剪报、文字摘抄等对本节课有用得素材。
2.先学后教――上课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上应做到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不是重点的不讲,过于难的不讲。到底学生哪些会,哪些不会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把课堂分成了两部分先是预习课,然后是点拨课。那么具体怎样来上这两部分课呢?首先在上课伊始,老师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题情境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然后结合老师设计的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本找出自己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有针对的讨论、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的得到提高。学生预习完成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上来,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点拨引导。在老师点拨过程中要充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存在的疑难点,对同一问题认识有争议时,可以让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大家评判比较,从中选出最优的答案。这样通过比较、鉴别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后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检测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对于检测中暴露出的问题再进行矫正点拨,以确保每节课都能做到堂堂清。
3.自主作业――作业模式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实验;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96-01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生物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组织形式。探究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生物,学会科学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动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实践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在探究实验中,可采用“问题——探究”法。由教师设计适当的教学情景,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假设,并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分析观察,得出结论。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课本是用0. 3g/ml的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有部分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选用0. 3g/ml的浓度呢?如果用小于0.3g/ml或者大于0. 3g/ml的蔗糖溶液来分离,实验现象会否一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同的探究: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蔗糖溶液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分离情况如何?复原状况又如何?下面的表格是他们记录的数据:
从两组实验中看到:用0. l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滴加清水复原较慢;用0. 6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很明显,滴加清水但不能复原;而
用0. 3g/ml蔗糖溶液时,分离较明显,而且分离速度快,有一部分细胞原生质层已经脱离细胞壁,滴加清水,复原较快,现象明显。通过实验对比得出:蔗糖溶液浓度过小,不容易发生质壁分离而且分离速度慢,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复原。因此,同学们得出—个结论:用0. 3g/ml蔗糖溶液最适合观察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我及时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和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重视过程,发挥主体作用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只是听老师贬味的讲,看单调的演示,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的实践,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就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创新设计,培养创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地去背、读、记,没有时间去顾及发挥自由空间“创造”“发明”了。针对新课程特点,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更使得他们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从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能长期让学生处于这种环境下,就能渐渐地培养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实验评价,拓展实验能力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 教学
为了跟上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步伐,目前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的各专业课的教学都做出了相应调整。枣庄学院(原枣庄师范专科学校)虽属本科非师范类院校,但仍保留了部分教育专业,特别是生物教育专业。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我们对相应的专业教学提出改革,本文主要对《微生物学》教学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微生物学》教学有所帮助。
1 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一单元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
本章是中学生物学的开篇,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两节内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重温“巴斯德试验”,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
本章共包括“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四节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已基本包含。
在此列举了第一单元部分内容做对比,由于篇幅有限,其它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
2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方法
2.1 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理论水平。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的调控、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物种多样性、感染与免疫等;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微生物学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为全面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将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无论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前沿性。
中学第七册(上)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分别探讨了三大微生物类群――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个初步了解,此部分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等章节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讲解。此外,中学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从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医药、微生物与食品等多个方面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及“微生物生态”等章节均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内容的简述,但重点集中在细菌、病毒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上,至于其它微生物并没有详细、深入、系统的介绍相关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往往被教师简略或忽略了。在大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了解微生物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中学第七册(下)第六章“免疫与健康”介绍了人类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其中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的意义、传染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一章中已有系统介绍。有关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安全用药常识等内容在大学课程中应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因为“传染与免疫”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在《微生物学》中简短的篇幅很难讲清楚,因此建议将《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这一章删除,在掌握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开《免疫学》课程。
另外,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有关微生物学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短时期内教材又无法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使微生物的教学具有前沿性,我们的知识才不会陈旧,使学生更容易适应时代的要求。
2.2 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新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课程,在高中《生物技术与实践》“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中涉及了大肠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细菌分离纯化技术,此项试验技术在大学实验教学“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已包含。但在以往的大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很难参与完整的实验环节,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获得、实验试剂的配置等,往往由实验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做实验,因此对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动手能力欠缺。因此建议大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适当增加各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和进行试验寻找答案。使学生在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严谨的课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课程资源 反思
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近些年,我一直在进行素质教育实践,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新形势下的组织教学不同于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在形式上应该有一些变化,如: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更多的教学场所应运而生,如工厂、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田野、树林、河流等。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1.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地讲授知识
以往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高低,往往是看这堂课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否掌握这堂课的知识;而现在我们要看的是,学生是否通过这些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本身是确定的,而确定的知识是无穷尽的,没有学生能将人类社会积累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不过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方便他们在日后能及时迅速地掌握某项知识或技能。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
2.注重引导、帮助学生研究
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由老师包办代替。教师只应起着引导、帮助的作用,引导仅仅是提示、帮助,说到底教师只是扮演一个辅助者的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学生研究,如教师在课上总结出规律后,要求学生进行验证性研究。这样的研究是被动的。今后的研究不再是教材中所安排的,亦非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学生为解决问题所考虑的各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学生的研究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教师起帮助和指导作用,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检视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是当学生迷惑时教师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而不是轻易告知他方向。
3.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3.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对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例如校园中的生物及学校购买的生物材料。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细胞分裂,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3.2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社区的课程资源有: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菜市场等,另外郊区田野、树林、灌木丛、草地、池塘、河流等,也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外,请有关专家来校演讲、座谈,观察社区中的动植物,分析社区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也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
3.3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例如,学生普遍接种过疫苗,对身边的动植物大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考察的甘苦,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又如,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生物 新课程标准 学生 创新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能力。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1.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有丝分裂”时,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总结如下:细胞周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个数:2N2N2N4N2N;DNA分子数:2N4N4N4N2N。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