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1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用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用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狠抓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总结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过去几年重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通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重庆市教育网络体系。各区县已建设教育城域网络,同时以卫星接收和互联网宽带互为补充实现了农村边远学校和教学点网络接入。目前,全市50%普通中小学、90%中职学校、所有高校建设了“校园网”。全市建成多媒体教室6.5万间,计算机网络教室8千余间。高校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中职学校达到8:1、中小学达到13:1。特别是2009年以来,投入5亿多元,为全市中小学教师配备了14.6万台笔记本电脑,配备率达76%。
(二)教学数字资源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
建立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库、“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在渝高校建设了近2万节网络课程、300余门国家及市级数字精品课程,数字文献资源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坚持以需求和运用为导向,不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加强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供给,推动偏远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从2014年起,我们又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 “全面改薄”工程。同时,各地积极组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观摩课、优质课,开展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着力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重庆按照A级数据中心标准,启动了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教师数据采集、学生资助、学校资产和校舍管理等系统部署,具备了网上转学、招生、办证等业务管理功能。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了中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和网上录取。建成了重庆教育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与区县、高校、委直属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各区县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结合实际建设应用管理系统,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五)师生信息技术素养逐步提高
通过“国培”“市培”等师资培训项目,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45万人次。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纳入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并在职称评聘、赛课等方面强化导向。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等竞赛活动,不少学校还积极探索网上布置作业、在线互动答疑,鼓励学生使用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区县和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务实进取,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批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模式。
在管理体制方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学校,成立了信息处或信息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
在建设模式方面,忠县采用融资租赁模式,一次性完成所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采取以自身为主,以企业赞助、资源互换为辅的融资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
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建设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就业信息等共享。同时,各区县、学校以学会、协会、联盟等为平台,积极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沙坪坝区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庆大学利用开源网络教学服务平台,与慕课平台相结合,开展网络授课、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万州区开展“教育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试点,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大足、璧山等开创了“城乡联体课堂”教学模式,将主课堂教师上课的音频、视频传输到联网学校,实现了城乡学校同步上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方面,重庆邮电大学综合利用手机报、APP手机软件、微信机器人等新媒体手段,深度贴近师生,提供便捷资讯、新生服务、阳光招生。
二、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日前,经市政府同意,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明确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着眼于、四个坚持”。
“四个着眼于”,就是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的科学发展,着眼于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个坚持”就是坚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坚持应用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和质量提升;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分类、分步、分层推进实施;坚持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推进新机制,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重庆教育现代化、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人才高地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重庆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为此,要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三通工程”建设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三通”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是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此项工作的难点是偏远农村中小学。近期,重庆市“宽带中国”行动明确提出了“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政村互联网覆盖达到100%”的目标。我们要抓好这个机遇,依托“宽带中国”行动,尽快解决偏远农村学校网络“最后1公里”的问题。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要按照要求接入宽带网络,4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要建成IPV6网络平台。
二是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要将“班班通”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地区学校多媒体教室终端建设,配备基本设施设备,到2015年,60%以上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要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同时,要配齐相应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尽快使用、发挥效益。
三是稳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我们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要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
“三通”工程是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当前我们正大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也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创新“三通工程”建设机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4年3月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构建“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和“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机制,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构建“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为我们勾画了“三通工程”的路径图,提供了操作指南,我们要按此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三通工程”。
(二)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按照“一级应用、二级建设、三级互通”思路,重点建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服务平台,要继续建好用好。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求每个区县都建立自己的平台,但要与市级平台对接来利用市级平台承载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资源的建设。平台搭建好了,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如何备足货,保证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使用,这不仅是平台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平台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我们近期将制定市级教育资源建设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是抓好两个板块的资源建设,一是基础性教育资源,二是特色、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基础性教育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企业,特别是主流的教材出版企业,按照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系统开发配套的教育资源。同时,积极拓展资源来源渠道,不断丰富教育资源,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在建设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个性化、特色、优质资源建设。教育部今年启动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我们要抓好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一批、汇聚一批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市教委将启动建设市级统筹的高校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平台。各高校要把本校优质资源都拿到这个平台上来,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三)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是“两平台”中的另一平台。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以“两级建设、五级应用”架构,加快完善基础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中职教育学籍管理等系统的建设,做到与学生一生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另一方面,还要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二次开发、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改革。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还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利用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
教育信息化必须有高速互连的网络基础作支撑。各区县、学校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城域网、校园网,并推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有机衔接,提高无线网络覆盖面。市教委将以市政府正在推进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为契机,在现有高校骨干网和区县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各区县的教育城域网、教育数据资源中心、高校校园网,都要接入统一的宽带网,形成覆盖我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市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互联互通,免费、高速、安全访问。计划2015年完成教育宽带网主干节点高速互联,2016年所有区县教育城域网均要实现高速互联。希望各区县、学校在规划建设本地、本校的教育网络时,要依据全市的总体规划,在平台、技术、标准等方面统一,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必须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国培、市培、区县培训和校本培训多个层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项培训与融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培训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强教师教育信息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足配齐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提高信息化素养,带头应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各高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六) 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2012年,教育部在我市批复了32个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单位。我们将组织专家开展中期评估。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区推广。2015年我们将启动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推选一批市级试点单位,在各级各类教学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各区县、学校要加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积累经验。市教委将兑现奖补政策,对试点效果好的予以经费奖励。
三、统筹协调,强化保障,确保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市教委已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以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信息化工作的统筹问题。要统筹考虑城乡学校、普职教育的实际,根据财力情况、分清轻重缓急,统一规划项目库和建设进度计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机制。近年来,相关市级部门从项目、资金、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区县教育部门也要向政府汇报,争取本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应用导向
应用导向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已有一定基础,今后,要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到应用上来,将着力点放到利用现有条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要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要避免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要注意防止平时不使用、来了客人“秀一下”的现象,防止绝大多数教师不使用、几个尖子“撑门面”的现象,防止其他环节不使用、简单地在课堂放几幅图片几段视频“造气氛”的现象。学校要积极探索强化应用的工作机制,转变教学和教研活动组织管理方式,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来鼓励、引导、要求、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普遍用、经常用,备课用、上课用、布置作业用、师生交流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
今后五年,中央和市级将在“改薄工程”中安排6亿元左右,用于全市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下一步,我们还将设立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以奖代补”,对信息化工作推进有成效的区县和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各区县也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本级教育经费预算,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要出现“挤出效应”,保障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和运行维护的经常性支出。同时,区县和学校要加强创新,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多种模式,用好市场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需要强调的是,教育信息化投入要突出资源建设、人员培训、推进应用等“软”环境,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硬件建设。
(四)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安全管理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现代化;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生活,给农村现代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业发展的新格局下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最新的农业动态、科学种植的方法和专家指导等,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消费理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法的实施,必将引导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将我国传统同业推向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体现着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带动、时代的革新而有了新的诠释。就现代化水平而言,某一特定时期有不同的对比,衡量标准以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在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时期,随着代表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知识、技术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目标。当然,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并不代表实现了现代化,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之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完结。目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也与之基本相同。所谓农业,按照于光远先生的定义,农业指的是十字形大农业,一横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种植养殖业,这一概念比农林牧渔更加全面;一竖分别是农业服务业、农业种养殖业、农业经济产业。十字形大农业概括了大农业的所有方面,而农业现代化就是对十字形大农业整个体系的现代化过程。
2、农业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 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如统一规划,统一分组等,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其中,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就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信息技术提供了许多新工具,具有获取数据、传递数据、数据处理、数据衍生和数据使用的功能。和智能化产品用具相关联的生产力,就叫信息化生产力,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 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的包括哪些方面
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认清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电气化、 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农业自动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抓住当前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同,造成具体实施方案整体思路不清,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先导是农业电气化,电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和农业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数字化要求农业的各个结构要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与各种过程(生产、 加工、储运、经销等) 全面数字化、农业以及农业各相关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流通、服务等)全面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前提,农业信息化是农业自动化的支撑,农业信息化是当前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建设重点。
三、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载体主要包括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等过程的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 决策的信息化等。 农业信息化通过上述方面对传统农业产生影响,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农业现代化体系的各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信息化、 高效益化。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 生产成本下降。粗放式大批量生产和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 “高产、高效、优质” 生产模式所代替,农业产业中服务、销售比重逐渐加大,劳动密集型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比重将提高。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规划将更加合理, 联系更加紧密,这些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2、农业信息化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服务、生产、销售等各阶段的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高效、畅通、丰富的信息渠道,将农业各阶段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 促进管理科学化、 合理化和最优化, 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利用农业信息技术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辅助农业决策者、 经营者进行包括农业生产方案选择、过程控制、农事管理、 施肥配方、成本核算、产品销售等工作,将使农业生产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结语: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各种农业信息工具得到更新,农业信息化管理办法也不断增多,有效扩大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覆盖区域。而如何将电气、数字、智能、自动和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上来,是影响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应用范围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最优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使信息化方法以最美的姿态,最合理的运用出现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3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调查报告范文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4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厅公路局统一部署,力争通过公路信息化建设年活动开展,在应急指挥、信息采集、公众出行、建设管理、规划计划管理、养护管理、人才管理、财务征收管理、路政执法、高速公路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公路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机构。为加强对公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全系统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全面抓好本单位的公路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要切实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制订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二)规范程序流程,严格信息处理。按照省交通运输厅信息技术标准体系要求,进一步有效整合全系统数据资源,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处置流程,确保省、市、县、基层公路站四级联接,实现数据及时接收、实时更新、规范处理。以办公平台运营、路况信息、收费监控管理、应急指挥调度等为重点,健全完善各类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理顺工作程序,明确岗位职责、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各类信息及时收集、调度、处理,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三)完善平台建设,强化应急管理。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结合“两保两树”活动开展,积极配合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省市两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一步加强96660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和管理,强化接线人员技能培训,以高速公路为重点,针对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适时做好路况咨询、解答和信息,为公众出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本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推进96660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和市局夜间值班室整合步伐,严格值班管理,并制定严格规范的文件、电话通知接收处理流程,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遇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及时妥善处置。
(四)加强网站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突出加强公路门户网站建设,坚持以公众为中心,逐步丰富栏目、充实内容,做到图文并茂、信息及时、富有特色,并定期对网络系统设备、软件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正常运行,为社会群众了解公路工作、获取公路资讯、办理公路业务提供桥梁和纽带。同时,要扎实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民声”栏目的回复工作,确保答复率和满意率为100%,树立公路部门良好形象。
(五)整合信息化资源,提高整体效能。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突出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监控系统、日常养护信息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路政执法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公路档案管理系统、统计业务系统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全程监控实施步伐,全面抓好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加大推广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结合实际,充分发挥高速公路ETC客服中心职能,积极做好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和非现金结算续建工作,全面加快东港高速集贤站、港站及荣乌高速陈庄站ETC车道升级改造步伐,着力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针对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各单位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制订以人为本的培训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并建立人才管理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单位人才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提高人才动态管理水平。同时,市局将结合实际,适时组织全系统信息技术人员举办专项培训班,逐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全系统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推进全系统信息化工作进程,更好地发挥信息化为公路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5
工会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把工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当前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进工会系统信息化建设。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下,工会要履行好自身的诸多职责,必须加快与员工的信息互动。以全局的观点发展信息化,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其根本目的在于拓宽信息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职工能力。
一、信息化对工会工作的影响
1、信息化引领工会管理体制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化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会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职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内部结构、劳动方式、分配方式、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工会工作对象和范围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另一方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变化,又使得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2、信息化推动工会维权水平的整体进步。工会组织做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当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工会要密切与职工的关系,就必须要加快与职工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信息化能改变工会过去单一的、传统的、低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工会工作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形式的综合化,增强工会与职工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感,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广泛和便捷的信息和服务,推动工会维权水平的整体提高。
3、信息化导入职工队伍新的学习理念。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空前加快,有许多新知识需要学习,许多领域需要探索,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唯一途径。只有让全体职工经常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实现人才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才能蠃得未来的竞争。
二、信息化的思路与对策
1、提高认识,以全局的观点发展信息化。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认识要有高度。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的快速处理,也不仅仅是用计算机做简单的文字打印、报表汇总等一般性处理。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与职工群众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认识要有广度。信息化不仅要经营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要以管理和业务两个方面促使工会组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提高维权水平和工作效率,增进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认识要有深度。信息化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化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这种联系和结合越紧密,信息化水平就越高。
2、创新机制,推进工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就工会组织来讲,实现工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就是大力推进网上办事,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行政管理模式,贴近社会需求,摸准职工脉搏,实现维权工作零距离。一是信息化建设要与工会组织的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别要针对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工会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通过发展信息化拆除工会组织管理层级的“隔墙”,减少管理层次,促进工会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实现部门间信息的横向流动,提高工会组织的反应速度。三是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为广大职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服务,使有用的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切实提高工会组织对工运信息的主导能力。
3、统筹规划,搭建工会维权工作新平台。
“网上工会”可以给职工提供多方面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和场所,是工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新平台,也是工会做好维权工作的新举措。一是信息化建设要体现为民宗旨。要利用信息化强化工会的维权职能,重点和优先建设面向职工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二是信息化建设要展现企业文化的风采。建设“网上工会”通过开设各类人性化的网络版块,弘扬企业精神,展示职工风采,开展爱心帮困,交流先进经验,举办知识讲座等,提高广大职工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三是信息化建设要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搭桥。信息化架起企业与个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平台,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可直接和企业管理者进行网上谈心,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弊端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任务量大、工作复杂、内容多样、保管周期长,做好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虽然我们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经过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面对时下瞬息万变的疾控环境,我们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做的依然不到位,我们必须重视当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想方设法的予以解决。
一、当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弊端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一方面,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疾控中心承担着较多的疾病防控职能,每年所要开展的工作难以计算,每年所要积累下来的档案资料十分可观,要做好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必要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但从当前地方疾病防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疾病防控中心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远远难以满足现实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比如档案柜的缺失导致许多档案资料随地丢弃,比如缺少除湿设备导致各种档案资料返潮损坏等。
另一方面,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软件设施建设不足。如果说设备是疾控中心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的话,那么制度就是开展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设施。地方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附在办公室日产办公业务下开展的,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造成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秩序混乱。
(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档案管理岗,是一个需要有专业技术资格的档案管理专业毕业人才来担任的,但是就目前档案管理行业现状来看,没有像会计岗位那样对于从业者有着硬性规定,准入门槛偏低。在一些地方疾病防控中心,档案管理岗多为领导干部子弟,或者是由办公室、财务室的相关人员兼职任职,这些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缺少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对档案的分类管理、分类存放及档案检索等一窍不通,造成疾控中心档案存放混乱,使用难度大等。
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求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这样才方便档案管理室为其他各科室开展工作提供高质量资料。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内的运用所取得的成功为我们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国家卫生部、档案局在《卫生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不断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被看做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个象征,更是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当下,对于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地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
二、解决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现存弊端的出路
(一)加快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做后盾,我们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就很难真正满足日常疾控工作开展的需要。
一方面,加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基础的用于档案保管的设施的建设,如档案储藏架、档案摆放台等,满足最基础的档案保管所需,又要加快对于档案管理配套硬件设施的建设,比如除尘设施、通风设施、除湿设施等等,保证保管的档案资料不会由于属于维护而发生损失。
另一方面,加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设施建设。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快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确保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
(二)全面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人员队伍是做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只要提高了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把这份平淡的工作做成伟大。
一方面,要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的准入门槛。尽管当前行业范围内没有对疾档案管理工作岗位提出明确的从业资格要求,但是疾控中心作为一个关乎群众健康的敏感部门,必须认真负责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这就要求疾控中心应该建立自己的档案管理岗准入门槛,专业对口、人尽其用。
另一方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综合培训,既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也要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心理素质,满足未来档案管理岗位的时代要求。
(三)加快推进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疾控中心与时俱进的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做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要求。加快推进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信息化所需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其次就是要加快信息化队伍建设,每个部门都应该对从业人员开展信息化培训,确实提高全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方便参与信息化档案管理;最后,建立系统内部的信息流通机制,与系统内其他疾控中心合作,共同开发系统信息共享软件,将一些可供本单位外部使用的信息放置在平台之上,这就实现了1+1>2的信息共享理念。
参考文献:
[1]万蓉.设备档案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