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手段范文1
关键词:电力企业 安全监督管理 SG186工程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93-02
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是员工生命安全、设备正常运行安全的保障,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承担着对企业所有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基本责任。电力企业在进行安全监督管理时要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设备安全的检查、对工作人员安全知识进行培训,并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好监督和管理,并明文规定不能触及的危险条例,做到防患于未然。电力企业安全监督部门要定制反事故的计划:定期对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检测消除其潜在危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不断完善改造,防止因工作人员大意导致的人身事故,定期举办安全知识的反复记忆,定期进行安全考核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让安全监管变得科学可靠。
1 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1.1 习惯性的违章作业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工作人员会在操作间发生习惯性的违章行为,主要有违章作业、违章命令、不遵守劳动规定。在某些临时性工作中,尤其是在不断电情况下进行修理工作时,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还有一些需要停电进行的工作,有些工作人员在没有停电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操作工作,结果也会导致人身安全事故,这些都是违章操作下造成的事故。
1.2 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
在电力企业工作中采用的安全管理系统大多数是没有相关联系的,正是因为安全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资源不能共享,在多个安全管理系统的使用中,难免会出现多个系统的反复使用或者是某些系统根本没有使用到位的现象。由于在电力企业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管系统,导致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整个企业安全的监管。
1.3 相关领导的安全职责没有完全落实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基本上对安全监督会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且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定,但是还会有一些根本没有将安全制度落实,而是对安全制度只会停留在表面。能说到做不到,大部分企业对安全已经做出相应的规定,并没有做好后期的监督和落实工作,最终导致安全问题发生,事故发生,因为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安全制度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将安全责任进行落实,即便是发生发生事故液并不能找出原因。更别提落实安全防范工作了。
1.4 管理工作不到位
我国部分电力企业重视机械作业的管理,忽视了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而事故就是发生在一些不起眼的操作中,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管理中有轻重之分,并没有把日常小型工作看作管理的重点,没有从小事情抓起,俺么大的问题会一大把,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及时对监督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不重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2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作业中,借助于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水平,并确保整个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这也说明了信息化手段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图1为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 安全性测评
我国电力企业安全性测评工作是运用安全系统对电力系统进行客观的检验和评价。通过对电力企业安全系统进行分析,来测评出电力系统在何时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危险,并根据测评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带来的后果。
比较传统的安全性测评是由人工进行实践操作的,并且工作量大,耗费的人力较多,测评出结果后要及时地进行数据登记、整理、统计、分析、管理,最后要进行检索,寻找相关资料,整个过程中效率低下,并且人工的测评不利于信息的保存和检索。
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结合信息化手段后,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利用信息化手段会形成一个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安全测评系统。利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检测报告;得出的结果便于检测和分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样既高效又能节省成本,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带来保障。
2.2 反违章管理
由于习惯性的违章作业导致事故的发生,那么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格外重视违章作业,并且信息化手段让工作人员清晰地看到违章作业后果的严重性,并以此为戒,然后员工体会到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用曾经的悲剧来唤醒员工的安全意识,严格要求员工的实际操作,并经常让员工在观看视频中发现操作违章,以此来加深印象,让他们规范自己的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
2.3 工作岗位管理
有效结合信息化手段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对没有实际进行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处理;对生产加工人员进行监督其到岗情况,并结合信息化技术υ惫さ那榭鼋行反馈,包括到岗时间、操作过程、操作方式都进行记录,对违章的工作人员同样进行处理,并在员工之间形成互相监督的模式,让员工时时刻刻要提高警惕,进行正确的操作。
2.4 员工安全等级评定
结合信息化技术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监督评定,信息化技术在员工工作的运用,可以提高监督管理效率,通过部门评定对安全等级较高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嘉奖和奖励。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度评定结果进行分析,让评定数据的真实性更高,数据更新更及时。借助于员工安全等级的评定,可以督促该企业中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制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所有员工们的安全意识,并达到提升该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效果。
2.5 安全奖惩管理
在电力企业员工生产操作安全是企业中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都应进行监督管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领导对员工在加工生产工作中应负责任的一种制度,也是电力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提供全新的方法,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将生产加工与奖惩有效结合,从而更有效地落实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3 结语
在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有效地结合信息化手段,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让企业员工全面了解安全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加工操作中时刻铭记安全规定,这样对电力企业的员工安全、设备运行安全、设备使用状况有全面的了解,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等,在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使用中,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安全进一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萍.信息化手段对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J].电力安全技术,2012,14(1):22-24.
企业信息化手段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诸多领域都引起了深刻的变革,伊拉克战争显示了美军信息化条件下构建“近透明”战场的巨大作战效能,并不断改善复杂环境下军事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和侦察工作的水平,以提高C4ISR系统性能。近年来,我国公安战线也建立了以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全国犯罪信息系统以及DNA比对技术等一系列的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系统,使侦破技术和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的长足的进步,其他还有税务机关的发票比对信息系统、银行的网银交易系统等等,无不显示出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2008年6月28日,我国五部委联合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但具体怎么实施,纵观整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也没有很详细的描述,现实的管理实务中,成熟的成体系的运用也不多见,本文拟就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一些零星运用,加以归纳和总结,希望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抛砖引玉地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1 传统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的局限及内部控制信息化侧重要解决的问题
1.1 传统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存在固的的缺限
首先,现行的内部控制理论,基本上来自审计研究领域,或者说,主要来源于审计研究的贡献。因此,它的控制体系的设计,有很深的审计活动的烙印,主要体现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已经发生的一些风险,事后才能发现和显现出来。
其次,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那么企业的管理当局,比如董事会、经营层等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在制定规则时通常不会给自己带来过多的约束,自己跟自己缔结的契约也不会得到严格的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在高层的权力干预或串通下,极易失效,缺乏外部监管时,使内部控制异化为内部人控制。这时就需要外部的监管来进行弥补,而外部监管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化的优越性在这个时候突出地体现出来。
另外,现行内部控体系,更多的是对于业务的实施主体及过程是否依据有关的原则和规定进行设置和办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评价,比如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技术,就看你是不是分离了。而且监控的对象与风险最后发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定量的关系,比如相分离了就一定没有舞弊吗?未必,不分离就一定有舞弊吗?也未必。
1.2 内部控制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是实时在线监控问题,通过将交易的流程纳入信息化系统,即可实现实时的、远程的在线监控和比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一个飞跃。
第二是定量化的比对分析技术。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即达到一种定量化的规定,笔者注),才能成为成熟的科学。将我们的控制对象由人转化为对物流或信息流的监控,将操作过程的定性判断转化为操作结果数量的比对和逻辑的判断。比如通过数理逻辑判判,有A,必然有B。
第三构建一种近透明的系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放到阳光下,创造一种条件,使内部控制由别人监督转变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进而将内控的博弈双方由对立的经济问题转化为一个道德问题。
2 容易导致传统的内部控制的失效及产生舞弊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信息的不对称――操作过程的不透明性
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从而便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股东对于经营者、经营者对于业务经办人员、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国有企业,都是信息不对称中的相对弱者。
管理者的会计舞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表现为对股东的“欺骗”与直接撒谎。采购人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质低价高、以次充好;招标人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黑箱操作,陪衬竞标。国有企业避开有关部门的监管,越权决策或运作。
2.2 认知的局限性
“人们认为不存在的东西,只是因为他不了解。”小偷为什么会偷东西?只是因为他相信没有人看见,如果你使劲地盯着他,盯着他的眼睛,盯着他的手,相信没有哪个小偷会把手伸进你的口袋;同样,如果一个小区监控探头密集,小偷也会敬而远之。同理,某些企业的高管违规操作、越权决策,只是因为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神不知鬼不觉;业务人员接下那些质低价高的采购订单,或是一些劣质的销售订单,只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是赚钱的,或者是他相信至少人们不知道这是赔钱的。如果我们把企业的交易过程、交易价格的高低与市场价格、与同行、与成本进行比对,并定期,相信相关的决策人员不会轻易那么胆大妄为,业务人员也会远离那些质低价高的采购交易,或是不给公司带来合理利润的那些交易。
其他还有很多原因,如利益的驱动等等,因与本文的信息化技术不甚相关,不展开进行阐述。
3 内部控制信息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可以及时为员工、尤其是业务人员提供足够且相关的信息,使业务人员能够心中有数,主动地进行取舍,维护公司的利益,从而使企业经营的业务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3.1 设定控制目标――建立可供比对的目标数据库
3.1.1 行业水平数据
公安部门目前刑事安件破案的手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作战效能相对于传统的侦破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其最大的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全国违法犯罪资源库,使得网上比对和筛选成为可能。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内部控制出问题,或多少或都涉有经济违法犯罪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为企业,但从来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自己的事情。因此,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范围》相关部门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构,成立并发挥作用,指导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我认为相当的必要性和一定现实意义。
3.1.2 市场价格及走势
市场的价格及走势,国家的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定期,市场价格的透明,有利于撕开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神秘面纱。
3.1.3 本企业的标准成本
由于实际成本受生产过程等非价格因系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用标准成本,通过收集现行的采购价可知,可以非常方便地测算出公司的标准成本,对于拟签的销售合同的销售价格,进行一个动态的评估和评审,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内控目标还有很多,如本企业的预算、目标数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的审批授权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3.2 实施具体控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追踪、反映和比对
3.2.1 动态在线追踪技术――物流及信息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内部控制的监控对象发生变化。即传统的内部控制以监控人为主,你这项交易是否经过批准?这项业务是否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是否只有你一个人在经办?信息技术的监控则不然,以交易本身为监控对象,即不管这项业务由谁操作,由几个人操作,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案例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其起因是,中航油利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的时机,未经其集团公司批准,违规从事国家明令禁止国有企业从事的投机交易――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航油的陈某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资料来源:互联网)。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航油总裁陈某刻意绕开内控系统,因此,无论是多么完善的内控系统,都是失效的。此时需要外部的监管手段,可以利用本文所说的信息化在线监控技术。
我国网银系统的发展,早已可以实现远程在线授权和监控(当然,还没有中航油金融衍生工具投机事件那么早),因此,其上级集团公司只要监控住资金,一切李鬼都会被打回原型。具体做法是:大额的资金支付必须通过网上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集团公司可以增加一个终极审批权限。本案中的陈再有天大的本事,最终都需要资金去做交易,如果增加了终极审批权,陈最多损失个几百万,最多上千万就露出狐狸尾巴。因为如果你对金融衍生工具不陌生,陈做的交易其实并不复杂,只是风险畸高,他做的是一个卖出期权,需要不断的追加保证金,因此,其上级集团公司只要在资金的流动上不充许其追加保证金(控制住物流),后续的风险即消失。退一步讲,即便不增加资金支付的终极授权,只要远程每天从网银系统里监控浏览陈某的交易记录(控制信息流),很快就会发现,他在不断的追加保证金,集团公司也就心知肚明:他做的是金融衍生工具投机交易里面风险极高的卖出期权(买入期权最多只损失一个期权费,不需要追加保证金),更不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这时只要通知这个发烧友平仓止损就可以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中国航油集团本来只要派一个工作人员每天做一下资金流的实时监控,USD5.54亿元的损失马上就可以降到人民币几百万到几千万。这就是现代信息化在线监控的发挥效能的巨大潜力。
3.2.2 单笔业务的数字化及定量比对分析技术
①采购业务的信息化及定量分析
根据3.1设定的控制目标,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市场的价格和公司合同的实际价格动态地进行比对,如果某种原材料的价格长期、较大幅度地高于市场价格,或者其走势与市场价格的走势相反,则具有较大的可疑性,偏差越大,可疑等级越高。再配合供货单位的离散分布情况,供货单位的集中度越高,越是有舞弊嫌疑。
将签订合同前的比价过程信息化,通过比对报价单位出现的离散程度、报价次数、报价的偏差度、最终确定单位的价格及中标次数,很容易发现陪衬报价单位,业务经办人的偏好单位,结合前面的与市场价格分析比对,即可发现较大的异常情况。如果把这些价格的差异及中标供应商的离散分在网上实时,则采购过程被放到阳光下,采购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②销售业务的信息化定量分析
通过对销售订单的价格与标准成本的对比,以及销售订单之间的横向对比,产品的毛利水平、订单的毛利水平、单个客户的毛利水平,以及某个业务员的实际业绩,都会非常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这个数理逻辑关系就出来了:销售价格小于标准成本,可知企业有风险,亏损的风险,必须马上采取措施。
淘汰劣质的订单:要让业务员知道,他接的这个订单、成本是多少?毛利是多少?其他订单的成本毛利是个什么水平,他接的这个订单处于什么位置。在实践中通过对订单的内在的经济含量进行对比,业务员开始自觉地抵制一些低附加值的订单,因为这些订单不会给他带来业绩。在实施相关的信息化管理之前,同样的订单可是被业务员视为宝贝,嗷嗷叫着要赶快安排生产交货。
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客户:通过对不同客户的销量、价格与公司的标准成本或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很方便地计算出各个客户给公司贡献的毛利,找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客户,有的客户打着大客户的旗号,进行低价销售,最终下来毛利总额很低,就酌情予以淘汰。
3.2.3 综合业务循环管理中各业务块之间的相互数量制约和逻辑勾稽
通过把产供销的内部业务和外部交易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定量统计计算每份合同或交易订单的要素的数量及时间节点情况,便能够回答每天、每周、每月应该有多少资金回来,实际回来了多少资金,没有回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关注影响未来货款回笼的因素。
每天需要付多少资金,资金缺口有多大,如果该缺口资金不到位会影响哪些订单的交货,都一目了然。让业务人员知道,影响采购原料、拖延交货时间、进而影响销售业绩,并最终影响他的钱袋子的是谁。通过透明化的管理、演示公司资金的流转,以及揭示影响这些流转背后的因素,当事人员慢慢都能理解,并开始逐步调动起其积极性,通过加快周转可以增加他的收入,于是提高了催款的积极性,当然,前提是公司要有相对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资金回笼的透明化管理,以及融资的情况,使采购人员了解整个资金的来源情况以及采购资金的需求情况,了解这些情况后,资金紧张时,采购人员能够自觉得与财务人员一道对付款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化资金的使作效率。
可见,内部控制要防范的不仅仅是舞弊,更多的是因对整个循环的内在逻辑不了解而产生误解、误判和懈怠。
4 结束语
本文所述的信息化,侧重点不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而在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种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对于企业具体的交易进行直接监控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纠正内部控制的失效问题,还由于构建了一种近透明的公司业务的产供销循环,使决策者、经办人员相信这个过程是透明的而自我中止可能的舞弊行为,产供销价值和资源的此消彼长,形成了较好的制约能力。同时也由于借助于信息系统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内在规律,帮助企业的业务或管理人员改进工作的流程、决策中合理取舍,从而达到自我调整,自觉得采取维护企业利益的行为。
这其中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还有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在起作用,其核心是透明化、实时在线监控和内在数理逻辑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内部控制技术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逐步实现过程的近透明化、行为的自我调整、结果的可预见性、事后的可追溯性以及绩效的可评价性,使黑手不便伸出、使误解得到消融、使惰性得到激励,逐步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在有效的外部监管下,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新型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编著:《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人民出版社.2008-12.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之《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载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印发学习资料.2010-8.
企业信息化手段范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企业信息化,是以企业引入信息化观念为前提,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全方位改造企业,以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具体讲,企业信息化应包括:市场营销信息化,办公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事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从信息化深度来讲,包括:事物处理、分析处理、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
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方向不同,所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也不同。但总的来说,企业都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概括地讲,企业信息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建设企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内联网和外联网,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3、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这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4、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文化素质。
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1、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利用其得到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等,同时也可以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积极的市场反应,达到了企业迅速发展的目标。
2、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加工业离不开生产和销售,传统的零售业也离不开供、销、存。但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这些关键环节都可以借助信息化去实现,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
3、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企业开展信息化可节约营运中的各项业务成本,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企业信息化的开展使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并且使原始信息在从传递到决策过程中,反馈时间大大缩短,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管理更加直接。
三、企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现有16,000多家大型企业,仅有10%左右初步建设了信息化网络,70%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并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20%的企业仅有少量的计算机,仅仅用于财务和数字处理方面。在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5%有一定的现代化手段。而美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欧洲和日本的企业也计划在本世纪初完成信息化建设。可见,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晚,且发展速度缓慢。概括起来,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企业信息化意识淡薄、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复合人才缺乏、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设置专属领导。
四、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影响和阻碍其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理念、人才问题、购买能力、基础条件和企业等几个方面。这里除人才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外,其他问题都能在短期内解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日可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它涉及很多企业,甚至很多行业,是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道路上,企业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步骤进行操作,又要根据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有效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这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再次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信息化教育,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要搞好企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增强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人才。企业各层领导要深入了解信息化的实质,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中去,并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对于原有的业务流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持续的调整。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创新和变革,首先需要决策层带头深化信息意识,然后才能带动员工参与其中,这样企业信息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为更好适应发展,企业应广招贤才。
2、学习典型经验。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日渐扩大,一些企业已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对于这些成功经验,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总结、推广,择适合者而用之,并与这些企业加强交流,共同探讨互相关心的问题,研究进一步的推进措施,取长补短,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
3、改革机构,保证资金投入。组织机构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由于不同企业成立的特殊背景,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总是缺乏科学性,因而改革企业随意性强的机构,理顺其业务流程,保证信息化系统数据能通畅传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基础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奠定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投资。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资金产生的效益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或微观的,但都不能及时得到效益回报。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太大,是无底洞;二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只要购买技术设备,安装使用就可以了,不必再做其他投资。
4、建立企业信息主管制度。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企业应当设有CIO职位,把他当作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保证CIO有充分的行政权力,能负责信息技术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直接领导企业的网络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与信息化有关的部门。
5、组建专职机构,进行总体规划。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组建专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总体规划。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只有具有高层次的综合职能,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
6、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消除“信息孤岛”。目前,我国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有企业反映“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各个子网建设基本完成,但子网间仍未互通,信息孤岛仍存在”,还有企业反映“公司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数据难以共享,存在信息孤岛、浪费资源、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不利于企业发展”。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并列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要纠正重网络建设、轻信息资源开发,即“硬件硬,软件软”的倾向。重点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减少以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雅娟.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太原科技,2004.5.
[2]朱瑞萍,王伟东.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J].河南科技,2005.10.
[3]杨敏.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J].太原科技,2004.5.
企业信息化手段范文4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企业信息化手段范文5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发现问题并找出差距,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更好地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交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水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已公_布的闰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提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煤炭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用系统的观点来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目的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南于煤炭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不仅会偏离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的重点,而且不能客观的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如实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人才;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安全、营销等业务流程的应。因此,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地将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进来,而是应该经过实地的调查、仔细的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包含关系的次要指标,从而减少指标问的重叠,使评价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想结合的原则。对于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表达的内容,客观地反映问题,还要能够便于数据采集,能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只有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实际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义。南于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相互结合,而且要考虑其在时间上延续和内容上扩展,从而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定量指标虽然能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对某些指标如信息化重视程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等的定量评价非常难。定性指标只能对指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能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这样都不能不利于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是实现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途径。
2.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美围著名运筹学家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和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提出一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给出每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标度方法使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构造的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如以下关系:
3)计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利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积法和方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公式,计算相对复杂,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所求矩阵为A,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
%输出格式
fornatshort:
%输入待求的矩阵A
其中,为特征向量矩阵,d为特征值矩阵,执行程序,根据v和d,最后还涉及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编写程序能实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使用Matlab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仅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避免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互相比较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设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2所示。
当阶数大于2时,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并记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当CR=0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0
根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到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按照如上步骤,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进一步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企业信息化手段范文6
【关键词】油田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1.引言
当前,飞速发展以及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的普及,并且正在从各个领域深层次的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对于油田企业来讲,信息化的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的改革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的建设与革命同时也在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使油田企业在生产油、炼制油以及运输油方面得到更多的优化处理;第二个方面,信息化建设能够完善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增加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的优化也成为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是油田企业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油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比较滞后的现象,相比具有高新技术的制造型大型企业,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决策者的运作能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资金储备、销售渠道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上述原因造成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观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等结果,使得很多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已趋于成熟,但是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以及建成后的利用率较低。另外,我国对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发展还相对落后。上述这些因素均限制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基于油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以及对策。
3.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和方向
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来讲,由于当前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使得很对油田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升温,这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足以及周转困难等现象出现,这些因素能够严重的阻碍油田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作为油田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筹集,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人才引进以及软件技术等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油田企业应该注重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尤其是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处理技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升级,能够利用规范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企业的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为企业建成完整的、高效的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部门协同合作来讲。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顺利完成的,单凭管理层的工作是不够的。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切实的遵守由管理者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由各个业务部门共同进行筹划来完成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油田企业的战略分析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要从全局进行油田企业的优势和不足,面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市场环境,详细分析企业遇到的基于和挑战,及时的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和经营模式等,为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的,长远的目标规划。
4.油田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的很多油田企业共同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基础十分薄弱和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经营理念落后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油田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有利的位置,必须要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要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其中包括了采油、炼油设备的改进,更主要的是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方面。油田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应用信息化建设来促进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革新。信息化建设与油田企业管理模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信息化建设要依靠高效率、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优化管理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支撑。在油田企业的日常运营时,管理的每个方面均依赖于企业信息的实时传达以及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要注重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5.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油田企业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人力资源方面、部门协同合作方面探讨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及发展方向,并在最后给出了油田企业管理模式革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模式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信息化建设要依靠高效率、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优化管理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支撑。因此,将二者进行结合的发展才能够保障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建成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付吉群,赵权.构建油田内部网站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100-103.
[2]曾范清.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02):156-158.
[3]陈婉玲,刘湘轶.拓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01):99-111.
[4]詹英姿,陈显平,王丽萍.石油企业信息化以及企业创新管理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