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用的经济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范文1
西方经济学传统研究方法的不适应性给教学本土化带来困难。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通常采用建构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并且这些模型都有假设前提。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假设前提和模型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关利率和汇率决定的相关模型表明了这两个变量在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自由变动的,而利率和汇率在中国都是有管理的浮动的,是半市场化的,难怪这样的模型既不符合中国实际,更不用谈去解决现实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介绍教材上固有的理论,一方面又要突破固有的理论,将其与国内实际有效结合,甚至采用全新的方法进行讲授,实在是相当困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少之又少,无论是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硬搬过来的,这些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中国。
许多高校和教师自身并不重视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要求教学工作者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既能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又能够解释和解决国内各种经济问题。而目前许多高校和教师并不重视如何使经济学理论更好地为国内和地方经济服务。例如,在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时,对于国外教材的框架体系生搬硬套,内容大同小异,几乎没有任何地改变;对于固有的经济学模型在课堂上平铺直叙,全然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对于国外那些经典案例,每一届都在重复使用,给学生的感觉仿佛就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只能够去解释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在申报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改项目时,也很少将目光集中到教学本土化当中来,而是比较热衷于教学国际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面的选题。
促进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改革的措施
尽管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改革面临着种种困难,特别是进行理论体系和内容上的创新,构建中国本土化的经济体系尤为困难。但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学中注重中西方思维的融合,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经济学理论。正如前面所叙述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律性和经验性的总结。把它放到中国的课堂上,首先,要求授课教师在介绍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要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要告诉学生习惯用西方社会的观念去看待一些经济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对其中很多理论或结论提出疑问,这时授课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辨证看待这一问题:“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哪里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实际应该是怎样的?——怎样修正理论才能更接近中国实际?”。尽管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他(她)们在不断地思考中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这也是一种进步。
2.教学中注重经济学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融合。经济学教学本土化和国际化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种教学方式,它们之间是有较强的互通性和互补性的。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一方面将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即将经济学理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将中国国内经济的理论化,即提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新经济学理论,这是一种创新,也是有的学者提出的“中国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更好地和世界接轨,这是大势所趋。而经济学教学本土化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本土化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个目标而提出的教学手段。因此,本人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是按照教学本土化的要求对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进行整合,编写新的教材。新的教材不但要求内容体系新,而且要求案例本土化;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重要时事,有可能的话多把时间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授“收入分配”这一部分时,我通常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收入分配”是报告中重点阐述,也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并且可以将中国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措施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得出哪些措施是相类似的,哪些措施是中国所特有的。只有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3.教学中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本土化的研究方法相结合。西方经济学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引导出相关理论的,而这些模型一旦套进中国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往往不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我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计量经济模型固然是要让学生知晓,毕竟这是分析经济学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西方经济学必须要设置实践课时。也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调研任务,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市场调查,搜集一手数据,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利用实践课时在课堂上汇报调研成果,最后进行讨论修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可以将本土化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和教材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4.授课教师要重视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前面所提到的一些促进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改革的措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要重视并积极地进行经济学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申报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研究等教改课题,将其他同样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纳入进来,交流授课心得,探讨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由职称较高的教师牵头共同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将探讨的成果融入到教材当中去;另一方面,学院应该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加高质量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学习外校教师在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应用人才;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莉,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71-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宗旨和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是经济、金融、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的基础,教师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但是,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经济关系复杂,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目前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不理想,更无法将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贯穿与实际教学中。因此,我们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从经济学课程在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人手,进一步了解经济学课程特征,确立经济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分析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应用人才培养教育中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具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应用性、时代性等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经济学原理课程虽然继承了西方经济学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但它却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最明显的方面就是其实践性――紧密联系中国改革的经济社会实践。在高职高专层次,在经济学课程建设方面突出表现为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应用性。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联接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基础课的特点是侧重于一般性的理论,而专业课的最大特点则在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其应用性显而易见。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一方面要求承载着相当部分的理论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为下一阶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学习作好准备。
(三)时代性。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的演化和创新。与之相应,中国等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社会变化则更为剧烈,也向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诸多挑战。这些都内在地要求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工作能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高职高专应用性的教学特点,内在规定了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必须更加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最终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如何定位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学课程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从课程体系设置看,在高职高专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在大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关键取决于前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具体说来,把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使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从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角度来讲,经济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掌握一般性基础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兴趣为目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运用为重点,在教学中更为强调授课知识的应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二)经济学是高职学生学习掌握经济分析方法的主要课程。学习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方法论。经济学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规范分析方法为辅,并在整个学科体系上采用了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些分析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其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的理论可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性和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要求各专业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工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需要。
综合上述分析,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其最重要的功能毫无疑问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以便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复杂,致使学生难以掌握。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等;还包括宏观部分的总产出的决定、经济周期、长期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课程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注重提前预习、上课总结、课后复习查阅资料,不注重前后理论贯穿理解,那么就会拉下越来越多的内容,以至于不懂的内容增多,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教学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它以应用为目标,以“必
需、够用”为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高职教育的一大难点。
(二)经济学课程思维和方法训练较少,造成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经济学基础课程既是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理论课程,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著名经济方法论专家莱昂内尔・罗宾斯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对象层次和方法论层次。在他看来,“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
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有些知识点即便采取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该教学法时也存在方式陈旧、案例陈旧以及与中国本土经济、当前热点不够贴近等问题。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使得学生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等微观的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真正的精髓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任何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成立的,教师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解传授西方经济学各个章节的知识,不交论或模型曲来龙去脉,学生往往无法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以至于觉得经济学难学又难懂。长此以往,教师对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经济学讲解不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培养经济思维的习惯,不是在运用中把握经济学知识点,而是在老师描述后去强行记忆知识点,以至于造成应用能力差的后果。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当,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到位,教学效果不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式,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概念与数学模型,面对艰深的概念和数学公式,学生从头到尾记笔记,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去体会。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讲解,没有将课程的讲解和高职高专教育所倡导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造成教师授课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时感到很茫然,认为经济学空洞乏味,实际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局面。
2.教师对教材的选用不恰当,教学质量不高。目前,经济学教材上大多是以外国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较少,无助于了解并解决中国现实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面对教材中深奥的理论和不现实的图像和专业术语,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经济问题独立思考不足,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经济思维。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尤为困难更不要说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学习了。
四、完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关键要使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服从于应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因此,为进一步完善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择优选择教学内容。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即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淡化,实践能力、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得到加强和实现。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择优选择教学内容。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与本科院校在经济学教学的设置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的重点上的不同,高职高专经济学课程更应突出经济理论的适用与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必过于艰深,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具体就微观经济学来说,应主要介绍价格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等。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同时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逐步形成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思维和习惯,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会学”。
(二)在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综合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高职高专学生通常理论基础知识不是太牢固,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因此,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力争要做到课内老师授课为主与激发学生课外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等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知识和经验。通过让高职高专学生到实际生活、企业中调查的方法,到社会去进行现场教学,解决实践应用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高职生较好地理解理论和掌握技能的双重效果。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每年学校都有一个月的综合实习月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大一、大二着重在于打好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言,老师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布置一些和经济学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项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实地进行调研采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经济学;高职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59-02
引言
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由于经济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在高职院校中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既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又能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模式较落后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等原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远未达到。如何将这门课程教授到位,让学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任务时常冲突
经济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60学时左右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结合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目前,经济学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经济理论,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没有经济生活的实际案例,学生容易失去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完全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获取知识。课后对于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理论图形和专业术语,学生产生了一种畏难的情绪,从而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形式单一,要么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要么就是多媒体教学,在讲授过程中也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模式。由于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方法缺乏综合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经济管理类学生很多是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但在数学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
2.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高职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课前不预习,造成上课比较被动;课后也不复习,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随着章节的展开,就出现了学后忘前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生对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学,使作业训练的效果达不到。
二、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把握核心,梳理主线
经济学内容较多,但有着完整的体系,是围绕核心理论展开论述的。如:微观经济学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理论展开,首先分析“价格”的决定因素:需求和供给,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微观经济学接下来章节分别介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理出一条主线,把章与章的联系,节与节的联系串起来,使学生对全书的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综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有经济理论、图形、数学公式,因此,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给予具体形象化。如:“边际”这一重要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较难理解。如果仅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则会感到枯燥难懂。通过讲述俄罗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则寓言《杰米扬的汤》的例子,学生很快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悟出了边际的含义。这样的举例不但让学生理解了难懂的概念,而且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因此,案例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知识,呆板的模型变成现实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讨论教学法
经济学教学中,需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而不是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阐述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教师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总量GDP时,可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确定每年经济增长情况?怎样反映出世界各国贫富的差异?通过这些问题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GDP、实际GDP及名义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讨论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胆量,使学生人文素质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搜集来的信息通过图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商品弹性大小时,把不同弹性的商品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将很感兴趣的理解“弹性”这个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概念。另外,由于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做图、做表量较大,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很有利。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优化组合。加之教师语言上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会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生活无处不经济,现实生活周围充满着经济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经济现象,训练经济学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多看报、多听新闻,了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理解。为了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5.考核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终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加权平均法,并且期终考试成绩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经济学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成绩的高低主要由学生对教材上经济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根据经济学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关能力的考查,所以无法反映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还是体现了在经济学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起不到有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经济学考核也应测试出学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课堂上对大胆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学生,根据问题质量和数量给予评分。课后,对那些积极搜集材料,组织、参加学院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辩论会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评分。由此激励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创业性,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17-18.
[2] 王鹏飞.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4-117.
[3] 孙晓荣.《经济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法研究初探[J].当代经济,2010,(4):101-104.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范文4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学;捷径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经济领域日益突出的各种难题,领导干部常常感到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欠缺与不足。如何理解中央出台的经济改革措施?如何利用经济规律分析经济运行的本质并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如何通过统计局报告的GDP、CPI以及进出口数据解读经济发展的状况、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的原因?这需要领导干部具备一定经济学功底;为此,普及经济学专业基本理论、培养现代经济理念、学会从经济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当前领导干部培训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走入误区,在经济学的学习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选择一本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
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哪本书入门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入门教科书,经济学的入门之路就将变得异常艰难,不但无法理解最基本的经济原理,而且浪费大量的时间。一本好的教材能够使初学者比较容易地进入经济学的世界。好教材能够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讲清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让我们感受到经济学之魅力。问题是选择好的教科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图书市场充斥着众多的教科书,质量参差不齐。每位作者都会声称自己的书最好,而作为初学者,不可能有能力判断哪本好,哪本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办法是选择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最新版的教科书。为什么要选择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教科书?原因不仅是因为最权威的经济学家炉火纯青,对理论的把握最准确,能深入浅出地写出“正经”来,而且因为最权威的经济学家最注重自己的名声,他们既没有必要用出一本新书的办法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也不敢为了赚取版税而滥竽充数地出书,他们的声誉就是质量的代号,他们的名字就是一种品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最新版,就是这样的入门教科书。
这部书深入浅出,没有什么功底也完全能看懂,目前这本书已成为中国人恶补经济学的工具书。曼昆为哈佛高才生,才华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该书的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美联储如何运作, 中央银行降息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而且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领导干部学完此书,都能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和常用的基本原理。
为什么要选择新版的教科书?因为如同经济生活本身一样,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以用新的理论解释新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过去20多年里,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理性预期的引入,经济学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经济学理论越来越贴近现实,对现实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强。只有使用最新版的教科书,才能学到最新的经济学理论。
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经济学
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方法常常是记和背。岂不知,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根本就不用记忆和背诵,只需要理解和应用。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沉湎于黑板上的经济学而不知现实为何物,要养成对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社会问题的敏感、锐利和思考,要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定义、经济指标和原理。例如将教科书的资本、储蓄、投资、风险、外部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规模经济、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市场失灵等专业术语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经济事件联系起来,并尽量用学过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掌握经济学。为此,学习经济学,要走出图书馆和校园,要去观察、去调查、去体验,走进工厂、商店、农村、机关、工地,学会发现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还要多读财经评论员的文章,从文章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逻辑和名词,找出来并一点一点地学习。日积月累,就会发现有一天自己也会做出经济上的判断,并能将那些高深的经济学道理用平白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除此以外,还需学会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检索和阅读的方法。如果全面准确地了解了社会经济事实,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许多经济问题的答案就十分简单清晰、一目了然了。
三、不要迷信数学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在经济学领域,误区特别多,这些误区不澄清将会误导人们对经济学的学习和指导作用。对初学经济学的领导干部而言,最大的误区是把经济学等同于数学,盲目地崇拜数学模型,照搬模型进行改革,写文章以为把数学模型加进去就是好文章、水平高,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相对于用语言文字分析,数学方法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述概念和命题,避免曲解和混乱,克服定性分析中的直觉、粗糙的缺点;但是很多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是难以用数学准确地表达出来,用数学符号表示的经济学概念往往缺乏精确的定义;经济数据看似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获得,但指标的设计和选择、调查方法、数据的整理,以及计量分析的全过程,都在强烈的主观选择和价值约束下进行的。将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主观大胆地归纳为几个经济指标,从可怀疑的政府统计或企业会计资料中找出有限数据代表这些指标量,建立包含变量和参数的模型,大胆假定这些模型表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状态,并进行计量检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再据此对未来进行预测并提出政策方案,这样的过程已经包含了太多的学术风险和政策风险。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范文5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由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应用分析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应用型民办高校中,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于以应用为主导,其发展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认识应该定位于应用计量经济学,即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研究经济数量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以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因此,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二、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解不够。经管类专业学生多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于逻辑推导与运算等能力掌握较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一知半解,对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指导上机实践操作。2.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教材案例分析。在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选择一本理论教材,实践教学则以教材中的章节案例为主要内容。目前,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理论性偏强、公式推导较多、计算复杂。对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教材中实证分析案例少,理论模型和假设与应用不匹配,有些案例也只是验证模型,没有从如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以章节案例来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考核方式单一。一般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后写出基础的实验报告,以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成绩参考。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往往出现应付、抄袭等行为,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4.缺乏实验指导。实验课中主要学生练习为主,学生需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加之实验教师相对较少,计量经济学的实验缺乏指导。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导教材,学生在实验课中没有明确的参考教材。虽然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软件操作指导书有很多,但都是针对软件的操作进行指导,和实践教学有一定差异。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软件最常用的是Eviews软件,而这是一款英文版软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在操作中需要有合适的指导。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进探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一些民办高校学生存在前期基础知识薄弱现象,面对计量经济学“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难题,笔者建议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可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大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同时重视实践教学,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2.丰富案例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是体现实践应用性课程特点的有效教学方式,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需要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在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搜集编写中,结合经管类各专业在学科上的差异性,建立与各学科紧密相关案例资源库,让计量经济学应用于实际学科领域分析,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此同时,丰富的案例资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数量实证分析方法论的实用价值与重要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灵活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过程化学习与考核,灵活设置考核方式。实践教学中,随时抽查学生公开演示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验效果并进行适当评分,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此外,还可布置课程论文大作业,要求学生期末提交一份课程论文,鼓励学生将计量经济学用于分析实际经济问题。4.编写实验指导教材。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及学生上课情况,编写实验指导教材。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验指导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操作的指导和规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上机实验。应用型民办高校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重视理论教学也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改进,不断寻求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高利梅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华,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识与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刘晓平.《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济学基础 教学方法
据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经济学基础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经济学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注重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进行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几种常见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逻辑推导方法、数学分析方法等。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养。
一、探索教学方法的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难度越来越低,在招生录取中高职高专院校是处在录取的最后阶段,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相差甚远。而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生源的先天特点使得经济学这门无法在实验室验证的偏理论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一般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得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要把系统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授给学生,需要不断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经济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目前,经济学还没有引入到我国高中课程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经济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课程中有些经济学概念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但是含义可能和经济学中相差甚远,有些作为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因此,经济学教学首要任务是普及经济学基本概念,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其课程后续学习会比较吃力,这是很多人认为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显得十分必要,课堂讲授法首先应该贯穿于整个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始终,没有基本概念和相关内涵的清晰讲解,单纯依靠其他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讲授法逐渐展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也是抽象经济经济学理论教学能够以生动有趣形式展开的主要原因。案例教学是在教授过程中遇到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在相关内容讲授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案例,教学中还要及时将平时储备的案例适时地用于问题的佐证,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
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案例不只是实时经济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热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地方性特点明显,教师要注重分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案例,将案例教学生活化,让经济学真正成为生活中经济问题的理论概括;再者,很多经济学的案例完全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寝室生活、食堂就餐等,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问题。
3、情境模拟法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认真设置真实事件让学生亲身体会解决问题需要的原理、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情景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体验,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经济学实用性的体验。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要认真听取、分析学生的观点,并且根据学生的观点逐渐放开问题的前提假设,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教学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掌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重在引导,但不是不评论,要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不然学生较多的观点有可能会使学生们的分析陷入困境。所以,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过程和结论,并及时评价;同时在评价中自然地推进教学,达到情景教学推动教学目标的效果。
4、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就某问题展开的分析过程,按照讨论问题提出的不同分为两种,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这类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教师在讨论中应重点与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去进一步探索,在分析陷入困境时给予及时的引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展开讨论,学生的发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表达清楚就值得肯定,同时教师在讨论陷入困境的时候及时发言,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简要陈述并且肯定讨论的观点;对存在较大分歧的观点在总结中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把分歧的根本问题讲解清楚,引导感兴趣的同学深入探索。
5、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大的教学理念下,结合经济学教学本身特点新近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操作性弱的经济学而言,任务驱动是比较难以开展的。经济学费解的理论和干瘪的数理分析是十分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大多数高职学生数学功底本来就相对薄弱,纯理论和数理分析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多数学生对经济学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项目驱动法,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在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相关内容任务化,并且根据内容提出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理论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用心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发现理论与现实结合点的美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发掘理论运用的前提假设以及如何去运用,进而提高其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例如,多数老师在讲到一级价格歧视的时候会自然的先介绍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义,并介绍假设条件: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既定的产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索要该价格,该价格正好等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因此获得了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者剩余。然后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至此,基本可以结束一级价格歧视的教学内容。其实在一级价格歧视中,还可以引入任务,比如,该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去寻找一级价格存在的现实条件。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的情景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对电视、电影中有关半仙的场景一般是不陌生的,高明的半仙算卦一般不会主动说明卦钱,往往是等待对方主动给卦钱,这个价格往往是半仙看透了对方的心思,觉得对方愿意给出的最高价格。所以,只要学生带着这个任务就能比较好地理解一级价格歧视的理解与应用,拓展经济学分析能力。
6、自主学习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只是,学生学习,学生是主体,最终学习的任务还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远远比教会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在学校学习中都能找到答案,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教学网站等主动学习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延伸学习方法和技术能力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图书馆和教学网站是大学重要的学习设施,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料、学习环境已及便捷的学习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能力拓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形式是高职学生对图书馆和教学网站的利用率较低,主要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因此要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进行教育,不断强调图书馆和学习网站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高年级学生带动学习风气,创建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三、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有游戏法、调查访问法、演讲与辩论法等方法也有很多教师采用,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养,经济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得到了体现。作为一门无法用实验室控制严格条件验证的学科,我们不得已尝试、选择众多的方法去弥补实验欠缺的空白,希望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以次优的方式带来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立伟: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 陈建衡: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J].科技纵横,2009(12).
[3] 吴施楠:情境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