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1
1.初中科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无主次。由于在升学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学科成为了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往往会布置大量的作业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然而,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经常会出现无法突出主要知识点、内容单一等问题,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觉习题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层次感,分不清主要知识点和次要知识点。这种没有重点的作业方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加大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
(2)作业量过大。“减负”已经成为当下中小学设计作业时面临的问题。通常教师认为作业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所以会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题海战术”成为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的常规性战术,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多” “假” “无效”这三个问题。“多”是指作业多,由于“题海战术”,学生不但要做完课本习题,还要做大量的课外资料;“假”是指由于题量大,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往往只能胡乱抄袭,不能认真思考;“无效”是指由于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抄袭等投机行为,不能够在做题中认真思考,独自寻求解题方法,造成学生做了很多习题但是却没能巩固所学知识,而温故知新就更无从谈起。
2.合理地布置初中科学作业
(1)实践型初中科学作业的布置。科学学科所教授的内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以教导学生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相关问题为目的,在布置科学学科作业时,设置的作业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现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是充斥在生活中的。例如在教授“杠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用到杠杆原理的现象,如开瓶器、钳子、扳子等,然后让大家总结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和这些事物是如何利用杠杆原理的。这种实践型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2)探究型初中科学作业的布置。科学需要实验和探索,而科学学科的教学课本每章节后面都会有实验和探究等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课程标准安排实验活动,将课堂内外联系结合起来,所布置的作业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并能够让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进行一定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习惯以及活跃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行为认识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例如在生物课教学时,如要观察蚕豆发芽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在某一堂课时组织学生将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这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能力。
(3)阅读型初中科学作业的布置。科学的海洋浩瀚无边,不能把学生的眼光仅仅限定在课本之上,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与科学有关的书籍资料。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索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布置阅读型作业时,应当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胃口,适合学生水平的内容。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通过这本文字平实、叙述幽默的科普读物,学生可以了解昆虫的生育、劳动、狩猎与死亡等知识,通过这类阅读,学生了解了科学现象,拓展了眼界,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作业能够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使其温故知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活跃思维,提高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完善作业设计,杜绝惩罚作业、海量作业、机械重复作业,要设计出能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能力,低负荷、高质量的作业,以免学生在做作业时产生厌烦、枯燥等情绪,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培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他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禹卿.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中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科学;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93-01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最为活跃、行为最为叛逆的阶段,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使他们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科学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同工业、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对我国的四化建设能否迅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初中科学课作为初中生入门理科的基础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而不应该只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单一传授。
1.初中科学教学问题分析
1.1教学方式单一。当下,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常常只重视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忽略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倡导探究、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备课和面向全班讲解,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通过做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注重个人领悟和记忆,缺乏互动、合作与交流。在某些初中的科学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是否能过记住科学知识,而没有对学生的理解、学习过程加以重视;另外,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在提问,学生在回答。这样的教学是枯燥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的分层教学未实行,对于优差学生一概而论,极大地损害了差生学习科学的信心与积极性。
1.2教师思维难以适应。传统的初中理、化、生、地教学内容,涉及到的自然关系基本上是因果关系,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单因子分析,呈现给学生的理论基本上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出现。科学课程则不同,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综合的、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由此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方案、收集证据、作出判断、进行评价和表、达交流。而这,也对教师思维能力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挑战。
1.3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在某些科学课堂中,教师几乎一直在讲,学生没有机会来提问,或者说学生不敢提问。在一些没听懂或者没学会的问题上,学生往往因为不敢提问而造成知识点的错误或者遗漏,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将会越来越不会提问,不敢提问,这是及其不利于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的。
1.4教材墓础性不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初中科学使用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这套教材的表格和图片比较多,而文字信息太少,许多关键性的结论都以留白的方式出现。编者的意图是好的,想充分体现科学的探究性。但由于过于强调探究性,而忽略了教材的基础性,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2.1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大量与科学内容有关的素材,如燃烧和燃料,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又如:在做馒头时,为什么面发酵了要使用纯碱,而面不发酵要使用面起(小苏打),/新购买的铝壶在烧水时,为什么水接触的地方会变黑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素材。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教会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2.2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育人理念。教师要站在提高民族素质和加速四化建设的高度,确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育人理念,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与教好科学课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育人作为自己搞好科学课教学工作的立足点。服务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做到教为学服务;其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学会,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最后,教师要运用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观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实验和各种教具,课余时间积极辅导学生,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3融合式课堂教学。当今社会讲究可持续发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同样可以渗透可持续思想,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在融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巧设学习榜样,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与竞争意识,争相向榜样学习。这样,学生将会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利用游戏和创新型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科知识。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托的学科,教师可以创新地利用游戏与实验来帮助教学。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治简易的传声装备,便于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在讲解生物链问题时,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进而理解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教师要不断充实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关注初中科学教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成果,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不断总结和丰富教学经验,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科研)创造型的高素质教师。参考文献:
[1]张晶莹,胡兴昌. 提高初中科学课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A].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大学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大学工作委员会:,2009:4.
[2]钱彩凤. 关于初中科学课教学的思考[J]. 考试(教研版),2009,07:65+53.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科学教学;作业布置;学习状况
作业对于学生而言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作业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也需要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安排更好的作业来完善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改变自己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在作业中能够真切地提升自己,认识到作业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中的不足有很好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一、初中科学作业布置的现状
初中阶段的科学作业布置往往不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所重视的仅仅是课堂教学,对于课后布置的作业,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完成课后题目,而没有针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布置作业。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忘掉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因为学生是在家庭中完成作业,家里的各种娱乐工具深深吸引着学生,他们就会潦草地完成作业,让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种种情况表明,初中阶段的科学作业布置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需要改变对学生的作业安排,让作业的布置更加适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更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二、有效布置作业的途径
1.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应当是多样的,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感受生活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作业更具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良好的作业布置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并且积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升自身的作业完成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就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布置的作业是什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学生知道了作业的布置目的,才会以充沛的精力来完成作业。初中科学形式多样的作业布置,可以让学生找到科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初中科学的学习中充分感受生活。
2.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重视知识与能力的综合
初中科学的作业布置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对学生说不是为了让你们做作业而布置作业的,而是为了提升你们的学习能力而布置作业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改变“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延伸”这一错误观点,作业应当是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并且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布置作业的目的。例如:在初中科学地理部分的作业布置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增强知识的生活化,完善自身素质。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得到能力的综合与提升。
3.推行作业多样化布置制度
多样化的作业布置制度,也是有效布置作业的途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提升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与动手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例如:在布置初中科学物理作业,力学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来动手操作关于课本上力学方面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认同感。
4.作业的布置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教师布置作业的方法也要适应当代的发展潮流。大多数初中生在家中都是娇生惯养的,缺乏交际能力与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根据这种情况,合理开展关于家庭作业的布置。例如:在学习生物方面的知识时,不应该让学生来完成书面作业,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来捕捉小动物,学习生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作业布置,来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布置作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还能够让学生重视作业的完成,与教师共同创建高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效率。
总之,在初中科学的作业布置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作业布置,要让作业适应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提升学生完成科学作业的能力,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概念转变;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学习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为今后学习发展做铺垫的环节,对于科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往往浅显易懂,小学科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设立的,所学的知识也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带有启蒙的色彩,而初中科学是在小学科学基础之上的提高,引导学生深入的认识科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精确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概念的转变,使得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一、概念转变
(一)含义
概念转变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遇到与之前所学概念不一致的新概念而发生的转变,概念的转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更替的现象,也是对你知识进行集中的表现。
(二)方式
在进行概念转变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两种方式,即充实和重建。其中,“充实”指的是学生所获得的新知识与以往所学的知识有相似性,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融合之时,就会对原有的概念知识进行相应的删除或者增加,从而使得原有的概念知识得到扩展;“重建”指的是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当中,为了对已有的概念进行注解或者是对新知识概念进行表述而重建产生出新的结构[1]。总的来说,概念转变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利用新的知识概念充实原有知识概念,而当两者出现冲突之时,根据新知识进行概念的重建,使得概念知识能够与学生学习的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学案导学概念
学案导学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方针,经过全体任课教师的集体研讨制定,对学生进行素质化的教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把学案作为学习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适当的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普遍问题,进行逐个解析,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此外,教师在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学案导学在初中科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学生由小学学习阶段步入到了初中学习阶段,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也逐渐加深,在初中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对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科学知识造成冲击,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良好的方法,对学习中所遇到的冲突进行解决,而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科学知识的概念得到转变,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众所周知,每当要进行新课之前,最先要做的就是预习工作,这也是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的学习程序[2]。因此,在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导学案,把科学教学的目标确定下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基础内容,以及初中科学知识点的加深,合理确定好学习的目标。例如,在初中科学中有《观察生物》这一章节,而相对应的小学科学中也有有关于动植物的章节,在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认识了部分动植物物,了解了动物和植物各自之间的共同点,而在初中科学知识当中则上升了一个高度,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因此,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明确好学生学习的目标,既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又可以让学习在教材的预习中有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概念的转变奠定基础[3]。
(二)在导学案中明确教材重难点,在教学中着重讲解
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明确教材中的重难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重进行讲解。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明确了课堂中所要讲解的重难点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上课前明确教学目标,上课中明确教学任务,在课后又有复习的方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4]。虽然初中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是小学的科学知识已经跟不上初中科学知识学习的步伐,因此,教师在导学案当中要把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标注出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以扩充原有的知识,使得概念得到转变。例如,在进行讲解《地球与宇宙》这一章节的过程中,由于在小学科学知识当中也有《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而这两部分知识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把与小学科学知识不同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标注,使得学生能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预习,从而扩充已有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充实,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概念转变,除此之外,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向教师进行请教,以便于能够得到及时的讲解,从而更好的进行概念转变,为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科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就在于能够使得学生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强化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初中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学生科学知识概念的转变营造良好的应用环境。例如,在进行讲解《电路探秘》这一章节时,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电,并且在小学科学知识中也学习过相关知识,为了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学所学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深,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会知识的运用,使得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能够达到概念转变的目的,也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概念转变理论下导学案编写的一些反思
导学案的编写是一个艰辛的工作,要求编者熟悉所教的初中阶段教材,又要熟悉小学的科学阶段教材,熟知小学生上来的、具有的科学知识网络框架,深知学生具备的学习新知的潜知识区,从所认知的科学现象到新知的科学本质,理解学生在概念转变时的难点,如何构建,科学课程要求科学教师素质非常高,所以在编写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较大瑕疵。综上所述,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习的知识概念也会越来越丰富,对于科学来说,小学阶段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学知识也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而初中阶段的科学知识是对小学阶段的加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做好科学知识概念转变,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扩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聪玉.从迷思概念到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J].科学导报,2014,(18):43,44.
[2]潘海萍.初中科学概念有效教学例谈[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3):50-51.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5
复习课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复习课与新授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复习课的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是值得每位科学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 复习课
1.初中科学复习课的常见误区
在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中, 教师一般是将知识总结、归纳为主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整堂课中不是滔滔不绝地讲,就是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做,使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可是时间短,内容多,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不轻松。“复习课最难上”成了很多科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目前复习课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 “过剩复习”现象普遍存在。有许多教师为了能赢得更多复习时间,新课教学时速度很快,两节课并一节课上,甚至有两个学期的课一个学期上完,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新课教学大打折扣,本末倒置,复习课上一遍一遍的夹生饭,学生“高耗能”“低效率”的复习,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发展。
1.2 以练习代替复习。很多老师认为复习课就是习题课,布置了大量的练习,进行了题海战术,并且美其名曰“熟能生巧”。这种复习使学生的知识得不到系统化、网络化,知识也很难得到整合和渗透,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现在教育所提倡的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是矛盾的,这也是对复习课一种错误的理解。
1.3 复习课中教师心中无“纲”、眼中无“人”、手中无“法”。这里的“纲”主要是指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人”是指学生,“法”主要是教学手段和方法。复习内容缺乏周密安排,拿着讲义就讲,复习课中的“满堂灌”现象依然盛行,不去研究考纲,不研究学生存在的问题,沉溺于复习资料,以资料取带教材,这样的复习谈不上效率。
1.4 以上新课的进度形式来进行复习。这是复习课另一种的偏向的表现,一节课只能复习一小块知识点,整理过细,缺少知识的串联,缺少习题量。这种复习课往往出现在生物、地理类型的复习课上,认为生物、地理类型的复习课只是知识的简单重现,只要复习时再讲一次就可以了,这是标准的“炒陈饭”。其实生物、地理类型的复习课更要注重知识的串联,要注重习题的讲解和能力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并且生物、地理部分复习内容不可能全部在课内完成,我们在课内只能帮助学生理出骨架,上面的血肉需要学生课外的补充,教师督促检查。
2.提高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
复习课,如何才能像新授课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复习课,在复习课上学有所获,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为复习课增加各种调味剂, 想办法改善科学复习课的“味道”, 以提高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2.1 以游戏、竞赛为“油”——激发兴趣。新课与复习课进行比较,前者重点是理解这一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这一知识,而后者是把学生平时学习的散装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特别是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但是传统的灌输明显不适合学生的发展,由于初中的学生对于游戏、竞赛有极高的兴趣, 所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加入竞赛的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学课堂生机焕发。
案例一: 在复氧化碳时,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6个组, 教师给学生若干仪器让他们组装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6个组比赛, 看哪个小组组装的快, 而且组装的装置不允许重复。 通过这种接力的方式看哪个组的同学组装的方法最多,仪器装配的最准确,最后教师给予点评, 并用鼓励性的语言作出总结。
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2.2 以生活为“盐”——增加味道。在科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通过生活中的物品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 重要的是能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案例三:在一堂复习习题课中,我特意展示了一把电工老虎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讨论,从中可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涉及到什么科学知识。老师放手让学生来提问、解答,教师在课堂中归纳小结,全班学生兴趣高涨,思维积极。
实践证明: 在复习教学活动中, 增加生活中的元素, 学生学到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学生不感兴趣,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只是迫于成绩的压力才去学习,学的被动、学的痛苦。而复习题若能适当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前沿,让学生学以致用,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以 典型例题“醋”——激活思维。
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整理好学生的错题,并思考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在复习课上,针对此类问题,多设计一些复习题,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多题归一。必要时,反复强化,使之突破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困难迎刃而解。
案例四:为了促使学生掌握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一个铝球质量为57g,体积为30cm3,则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为什么?此题有三种解法:可以比较密度;可以比较体积;可以比较质量。而这三种解法恰好分别练习了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稍微注意,还可以发现:这三种解法无非是基本公式及变形公式罢了。此题的三种解法,体现了“以一当十”的原则,所以是一道典型题,促使学生既练习了基本公式,又练习了变形公式,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提高能力不等于难题叠加,练习不在多, 关键在于是否典型、是否突出“活”。 目的就是为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
2.4 以提炼方法为“茶”——系统梳理。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案例六:对“压强”概念的学习,可以同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类比(从概念引入的背景、引入的过程到正确理解概念、定义式、单位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科学概念的共同点,最终形成共识,若再遇到新的科学问题时,学生就会主动地运用,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反思
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科学 学生 教师
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一)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具体的科学现象的统一要求有丰富的材料。科学概念与科学原理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概念与原理是建立在丰富而具体的科学现象之上的,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是如此丰富复杂,我们不可能通过第一手的直接经验来接触所有事物,信息技术可以为科学课程提供丰富的具象资源。
(二)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日益广泛用于生产及生活各个领域。科学技术让人类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与挑战,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三)传统的科学课程(即物理、化学、生物等)是按照学科逻辑结构建立起来的线性体系,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定理为核心的,脱离了现实生活,通常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非线性特点可以打破这种线性体系,将科学课程的各个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使得封闭、僵化的课程结构走向开放。新的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也使科学课程的综合特性得到完美的体现。
由此,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是科学课程的内在需求,是由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科学课程的组织与建构的需要。
二、多媒体在科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学生相互纠正错误。多媒体教学在科学实验课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在实验室安放带摄像头的计算机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学生在做实验时,可从大屏幕上观看自己所做的实验,与教师正确实验比较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也可以发现其他同学的不足,学生都是很喜欢纠正别人的错误的,别人要是错了都很高兴,发现错误的能力比教师还强。那么在发现别人错误的同时,其实这样也就知道自己以后如果那样做也是错的。这比教师纠正出来的效果好多了,也体现了学生主体,达到课堂优化的效果。
(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动画和视频的,我们就抓住这一特点,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和当今比较流行学生也比较喜欢的视频,比如在上《大气压》这节,我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播放了刘谦在春晚上做魔术的视频,魔术并不神奇,其实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我们如果懂科学,我们也可以做的到,然后我自己做瓶子吞鸡蛋的实验,同样学生也感到很神奇,再引入这里就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就很想知道那是为什么吗?非常感兴趣,注意力很集中,整堂课效果非常好,从学生做的练习确实说明知识点都掌握了。同时,多媒体可以自动展示一些教学内容,减轻了教师讲解、示范和纠错等繁重的教学过程,节约了时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对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中的思考
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努力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认识、设计、制作和演示操作等方面的观点和技术逐渐成熟,而且要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以辅代主,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实质上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应用它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更加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教师在课堂中仍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但教师这种地位的变化并不是说多媒体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更高了,因为除了要花更多时间考虑学生的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想到有哪些生成,还要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课件的制作,动画的制作和视频的制作啊。并不是解放了,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替代了,反而信息量多更应该老师的引导,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与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诱导,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很难想象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中的正确位置,不能盲目地依赖多媒体,因为不管课件做得多么完美,它毕竟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机器,不可能及时地表达教师心中的意思。而在某些时候,教师的一句表示赞扬的话,一个表示鼓励的眼神,都会成为促进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学习的动力,多媒体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不管多媒体多么先进,教师也要“该出口时就出口”。
(二)不应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提前做好的,上课时,教师只是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设计程序进行演示,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了。例如在练习中,一些问题的解答如计算的过程、方法等等,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安排好的。一旦学生出现了与众不同的理解时,便会偏离所谓的“学习轨道”,这时教师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跟着课件走,没有课堂生成,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迫使学生的创意被剥夺,这样的课堂,与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约束了教师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和教材精心设计课件,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避免走进“课件带动课堂”的误区。
(三)正确处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不应滥用乱用多媒体。事实上,多媒体的使用无非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片面追求课堂的“形式美”或为了电教而电教,不仅不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也会对本学科失去兴趣。现在很多老师当然包括我自己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不是在备教材,不是在备学生而是在备课件,花了很多时间把课件制作得热闹非凡,一味追求画面的奢华和大容量,几乎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而且引入了许多不断跳跃的可爱动物头像,引入一些脱离教学目标的信息,结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们应该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不要“哗众取宠”或“画蛇添足”,若用小黑板、投影或实物模型就可以达到所需效果的话,又何必非电脑不可呢?
总之,多媒体辅助科学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又可以使教学过程直观化,化难为易,可以说现代多媒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比较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文晓、林飞华,初中科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案例研究[J].科学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