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优秀课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优秀课例范文1
2011年12月,云霄县中学教研室在将军山学校举办了一场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比赛。受中教室邀请,我有幸成为评委并全程参与了整个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所有参赛老师都根据指定的内容——七年级(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师大版)一课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存在一个通病——把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历史复杂化、僵硬化,表现为:要么照本宣科、机械地把课本内容搬出来,以致平淡无味;要么就像说书先生,稗官野史一大堆,生动是生动,但全然违背了历史的本真。听完课后,我心底暗暗地冒出很大的问号: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到底该怎么上?假如这节课让我来上,该怎么办?
三国的历史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云丛生。教师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中让历史人物、事件活灵活现、活泼可爱,又能讲出新意,讲出历史的味道,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实非易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智慧,本次比赛之所以选择这一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意图。怎样才能做到这一要求,避免参赛老师的不足呢?突然,想起了近阶段来在《历史教学》(中学版)上经常读到的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张元老师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文章,我灵机一动,为何不学张元老师的做法,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呢?于是,受张元老师做法的启发,我尝试着对“三国鼎立”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付诸实践,实际效果很好。
在本课里,曹操可以说是核心人物,曹操的历史活动影响了整个东汉末年乃至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然而他也是颇受非议最多的历史人物,其身前身后名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所以讲三国非讲曹操不可。鉴于此,我对本课的课程资源进行大胆的创设,把立足点放在曹操身上,精选了曹操一生中几个重要的片段,以故事化的手法展现东汉末年至三国这段历史的全貌;以后人对曹操的不同描述,在追问中遐想,探究历史的本真。以下为整堂课的大体经过:
一、曹操起家的秘密
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然而,从秦汉以来(尤其东汉)门阀士族一直把持着国家政治,一个人倘若没有好的出身是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曹操的出身相当卑微,他的父亲曹嵩本来不姓曹,姓夏侯氏,为了巴结权贵,认了中常侍(宦官)曹腾为义父,所以冒姓曹。但曹操从来讳言他这种太监义子的出身,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我虽然出身不高,我的成分不好,但是我有本事,我要用自己的本事去改变我的社会地位。在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下,让曹操起家的机会来了。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曹操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曹操起家的秘密何在?在讲完第一个故事后,我及时追问。
曹操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感动,他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但仅凭借这些好处就够吗?我又调动学生思考。
为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我接着讲第二个故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易中天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听完哄堂大笑,看来这个曹阿瞒挺有军事才能的嘛!空城计不是随便就可以唱的!在笑声过后,学生们进一步读懂了曹操。
为了使学生头脑中曹操的形象更丰满,紧接着,我讲了《三国志》里面的故事: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打得非常艰苦,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更要命的是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没有粮食曹操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这时袁绍阵营里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为什么“跣足而出”迎接许攸呢?据易中天老师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曹操光着脚冲出去抚掌而笑,说好啊,先生您来了,“吾事济矣”,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曹公您的情况怎么样?“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我的军粮很充足啊,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还不说实话,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就问该怎么办才好?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乌巢袁绍囤积了大量粮草,有一条小路你可以过去,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抄小路,夜袭乌巢,烧毁袁绍全部粮草,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袁绍的部下许攸反为他人所用并最终促使劣势的曹操一战定乾坤,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我紧接着追问。学生的回答让我很高兴,很多人都认为曹操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是取胜的关键。……不知不觉中,三个故事说完了。为进一步深挖,我又抛出问题:从以上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出曹操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通过故事,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师生共同分享故事,在故事中展开遐想,总结归纳,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二、都是文学惹得祸
当我们刚总结、描绘完曹操形象时,突然有几个学生冒出来“唱反调”了。“老师,您是不是搞错了?《三国演义》里唱空城计的不是诸葛亮吗?”“老师,照您说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戏剧里总把他描绘成一个白脸奸臣?”……我心里暗地高兴,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对啊!怎么小说、戏剧里的曹操与历史的真实差别如此之大?于是,我又讲了第四个故事——南朝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段文字讲什么?我请学生解释后继续追问:从故事里你可以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见仁见智,有的说曹操长得不帅,没有自信心;有的说曹操虽然丑了点,但一定气质非凡,有王者之气;有的说曹操心胸狭窄,性情奸诈……在学生议论完后,我及时告诉他们:刚才大家的猜想都是根据《世说新语》得出来的。学历史可以大胆猜想,但一定要注意论从史出。《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述汉、魏、晋时期的一些名人轶事。既然是笔记小说,那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吗?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讲得好:“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那么,鲁迅的话说明了人们对曹操形象的认识经常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赞同《三国演义》或民间戏说对曹操的看法吗?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观察曹操的方法”?通过分析探讨,让学生最终懂得该怎样去看待一位历史人物。
初中历史优秀课例范文2
【教育信条】历史是生活的注脚,理解历史会让纤弱的孩子坚韧地生活着。
阅读朱能老师主编的《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一书,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朱老师浓浓的人文情怀。作为嘉兴市地方课程的选修教材,《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一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人类的良心”,包括“独立的精神”“良知的记忆”“博爱的心灵”三个单元,呈现了苏格拉底、陈寅恪、巴金、索尔仁尼琴、南丁格尔、特雷莎修女等6位历史人物的生活;中篇为“以天下为己任”,包括“民族的担当”“民权的呼告”“教育的使命”“科学的责任”四个单元,展现了文天祥、谭嗣同、杨杏佛、马丁・路德・金、、晏阳初、尼尔斯・玻尔、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先贤或波澜壮阔或溪流潺潺的人生;下篇为“社会群体在历史中的地位”,包括“需要理解的社会群体”“值得尊重的社会群体”两个单元,介绍德国纳粹时期的青年、美国的阿米绪人、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中国时期的新女性等需要我们运用理性去理解、怀着宽容去尊重的社会群体。
朱能老师说,这些历史人物(或社会群体)在现行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涉及较少,但是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培养学生“怎么做人”相当重要。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计翔翔先生在为《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一书写的序中说:“它并不满足于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的传递,贯穿全书的红线是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想搞一本以历史为载体的人文读本或者说是公民读本的夙愿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中终于得到了实现。”由此,笔者想到了朱能老师提出的历史教学的三重境界:“为历史课而教是教学者;为历史学而教是教书匠;为人而教方成为真正的教师。”在朱老师看来,“进入第一重境界需要的是责任心,进入第二重境界需要的是对历史和历史学的理解,而进入第三重境界则需要对历史和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同时,朱老师也指出:“上述说法并不绝对、并不孤立,而是层层递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重境界构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中,朱老师一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历史为什么而教”这个问题,始终为实现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而不懈努力着。这一切都来源于朱老师的人文情怀。
早在十多年前,朱能老师就在《人文精神必须站起来》(刊发于《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年第2期)一文中,深入地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指出“在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有着历史悠久的考试制度的国度里,我们总在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个字――‘人’”,并大声疾呼“教育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必须站起来!”此后,在不同的场合,朱老师多次对人文精神作了论述。他说:“历史学是一门人学。历史学通过构建过去的生活生成和积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了人之成为人应具备的三大品质――独立、宽容和敬畏。‘独立’是指自觉运用判断和行动的自由,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批判力。‘宽容’是指充分尊重他人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多元的社会发展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敬畏’是对自然资源、生命资源和社会资源理性地认识和利用,防范过度的包容和排斥,防范过度的自由和限制,防范过度的获取和舍弃。”在朱老师看来,“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和自然三种元素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而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一个弱势群体。对于这样的现实,朱能老师并不气馁,他说:“我们不可能改变教育环境,但可以改变课堂的某个角落,可以影响一些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渐进的甚至只是点滴的方式,我们承担起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的责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作为教研员,他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执着地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而努力着。用他的话说,这可算是一种“快乐的苦役”。
作为教师,朱能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两个“理解”原则,即“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历史是生活的注脚,理解历史会让纤弱的我们坚韧地生活着。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哈利特・卡尔曾说:“历史是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对话缩短距离,对话增进理解。朱能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
首先,与历史对话,发现多面的历史,追寻促进人生的历史理解。
对历史知识的专业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我们身边的那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的教学艺术虽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解力。而专业理解力不足又恰恰是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一直以来的瓶颈问题之一。因此,朱能老师在教学中倡导通过专业阅读增进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凭借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模块中的《宋明理学》一课,常被教师们戏称为“送命理学”,可见这一课的教学难度。朱能老师曾用了一年的时间关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这一年里,他在不同的高中观察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不同的高中开设了五次研究课,由此收获了一些心得:不见思想家的思想史教学是无趣的,缺乏逻辑的思想主张阐述会有点乱,离开学生生活经验太远的思想史教学是在天上飘。基于这些思考,朱能老师对这一课中的重点子目“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作了教学设计和实践尝试。
为了这一内容的教学,朱能老师翻阅了十多本相关的专业著作,其中既有思想原典,如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的《朱子语类》,也有著名学者的研究经典,如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钱穆先生的《宋明理学概述》、张立文先生的《朱熹评传》和束景南先生的《朱熹研究》等,还有能体现宋明理学影响的其他领域的研究专著,如陈东原先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
通过专业阅读,朱能老师选择了“礼”作为引导学生理解“理”的窗口。“礼”的思想不仅是古代中国伦理社会始终聚焦的问题之一,而且“礼”的内容也较易接近高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朱熹的学术人生、厘清“礼”与“理”之间的关系、辨明汉代和宋代之“礼”的异同等,是理解朱熹思想主张的一些关键之处。这只有通过专业阅读和思考才会有些心得。其中,不仅是教师自身对历史的困惑,而且还有学生的疑问,都会推动教师去进行专业阅读。在对学生的小调查中,朱老师发现,学生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对朱熹思想影响的理解比较单一,甚至偏狭。所以有必要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史、科技史、社会史著作,形成对朱熹思想影响的多元理解。对学生来说,认识一个有血肉、有担当的朱熹比仅仅知道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专制统治思想更重要。人生的完满需要丰富的历史理解作支撑,这是朱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的信念。
专业阅读是朱能老师从教十八年来的教学生涯的必修内容。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在教书生涯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一个女学生说的一句话:“朱老师,教历史是需要用年龄来作铺垫的。”用阅读来弥补年纪轻、阅历少的缺憾,朱能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专业阅读能增进我们理解历史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而能厚重我们的生命。专业阅读能增加我们进入课堂、面对孩子的“底气”。
其次,与学生对话,做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追寻促进人生的历史课堂。
构筑情境、设计问题、师生对话这三个环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因为常用所以重要。仍以上述课堂教学为例,为了丰富学生对朱熹形象的认识,朱能老师根据专业阅读编制了朱熹一生的大事年表,并在课堂上对“木晦之训”“杜鹃夜悟”“乙丑之悟”“鹅湖之会”“朱熹之死”等细节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让学生基于史实通过合理想象获得一个有血有肉的“朱熹印象”,从而为解读朱熹“礼”的言行,理解朱熹的“理”奠定基础。
阅读思想原典的片段,是思想史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阅读原典,才能最原汁原味地接触到思想家的理论,然而,这不免会遇上一些抽象甚至深奥的言语。因此,朱能老师在选择思想文本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时还特别注意所选材料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设计体现思想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原典片段和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形成一些认识。
在认识朱熹思想影响的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理解上的偏差,即认识视角单一,学生只停留在“朱熹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此类的认识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朱能老师一方面通过建立思想史和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之间的联系,寻找多元史料,多视角地阐发“礼”的历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围绕“明清时期妇女守节、殉节是朱熹之错吗?”这一话题进行对话,引导学生辩证认识朱熹“礼”的影响。
让学生有度、多元地理解儒家思想,这一意图源自朱能老师的一个认识,即每一个青年学生对儒家思想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朱能老师认为:勾勒了历史的现象和细节,开掘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当多元的甚至是冲突的现象或认识导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他们才有可能学会独立地判断,才有可能提升思考的质量,从而通过历史学习丰富他们人生的意义。
在担任高中历史任课教师的十一年间,朱能老师还做了七年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辛苦,但有乐趣。朱能老师认为,只要有一颗善待之心、理解之心就能做好班主任。朱能老师带的班级从来没有什么班训之类的东西,有的就是宽容和自由的氛围。他总是希望用微笑给每个学生信心和方向,也因此得了一个“快乐小熊”的称号。若干年后,朱能老师对班主任的琐碎往事大多都不记得了,因为当意义渐渐铺满生命的时候,细节便开始退去。后来有一个学生在QQ上聊天时说起了一段往事:“高三的我们,慢慢都感受到了身上的压力。记得那时有几个同学压力很大,总是失眠。您便和我们说:‘不要想太多,学习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如果想找人谈心,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们开机。’您是个言而有信的人,这句话至今都留在我脑子里。虽然我们从不曾半夜打电话给您,但您的话确实让我们感到很温暖,至少当我们因为压力大而想找人倾诉的时候,不会找不到倾听者。那时候觉得老师您就是我们在学校里最大的依靠。”在班主任工作中,朱能老师是一个忠诚的倾听者,耐心、静心地听学生讲完,很多时候尤其是女生一讲完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他是一个让学生回忆起来会有幸福感的人”,曾有一位学生如此评价朱能老师。
“研究与引领”“指导与服务”是教研员工作的两大职责。嘉兴市高中历史教研员,浙江省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戴加平老师认为,教研员只有真心诚意地做好服务工作,取得学校与教师们的欢迎与合作,“研究”才会有广阔天地,“指导”才可能到位。朱能老师认同这一观点,在七年来的教研工作中,也努力地践行着。
朱能老师把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职责,特别重视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命题研究能力。成长源于困惑,进步来自行动。朱能老师经常和本市(海宁市)的历史教师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教师们在教学中最需要得到什么帮助、最困惑的是什么等问题,并进而根据这些问题组织相应的教研活动,或者直接和学校的历史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以解决问题。朱能老师每个学期听课约70节,每次听课前做好预习功课,查阅专业资料,了解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听课时做好课堂实录,有时还进行课堂录像,听课后及时组织听课教师或备课组、教研组与执教教师进行充分交流。
前些年,有一所普通高中的历史教研组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中的历史专业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也较多,而组内又没有能起到“领头羊”作用的教师。鉴于这种情况,朱能老师主动和该校历史组建立了结对关系。他连续几个月都安排时间去该校听课、评课,多次参加他们的备课组活动,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讨论交流,并寻找解决途径。
朱能老师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建设,不定期参加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根据每个教研组的具体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面向重点中学的青年历史教师,他组织了多次命题技术培训;面向普通中学,他多次组织教研组内或校际之间的课例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小范围、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促进学校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发展。
朱能老师不仅是个恪尽职守的教研员,而且还是一个乐于奉献的教研员。朱能老师经常通过QQ等现代网络联系方式,利用休息时间耐心地回答教师们提出的各种教学问题,包括修改教学设计、修改教学论文等。自2010年以来,朱能老师在QQ空间里贴出了他对历史教学的思考百多篇,这些文字引来了嘉兴市很多历史教师的“围观”。有些文字一贴出来,短短两三天里就有100多位教师阅读,有些教师还留言进行交流。有教师说“朱能老师的日志是我们学习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