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解决债务危机

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文1

一、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中国政府1979年重新启用国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债运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国债余额占我国GDP比重开始下降。2007年,由于全球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债规模再次迅速扩大。到2007年底,我国国债余额46503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到达18.86%,比1990年的4.47%高出很多。总体来说,国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注: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财政收入,赤字率=财政赤字/GDP。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这一指标从没有超过20%,不仅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也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为国际上一般认为这一比率不应超过60%。例如,《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规定,欧盟成员国的国债相对规模不得超过60%。从赤字率这一指标来看,我国也是比较低的,不超过3%。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赤字率的上限为3%。从1990—2011年期间,国债依存度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2007年更是高达47.38%。那么,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较低而国债依存度较高的现象呢?这主要是由我国财力集中度较低所决定的。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财力集中度显著高于我国,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西方国家一般为30%—50%,而我国财力集中度一直较低,虽然一直上升,但2007年也仅为20.8%。在财政支出这一方面也是如此。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20%,而美国同期为32%,并且美国在OECD国家中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国债计算过程中,若B代表国债余额,i代表国债的名义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r代表实际利率,实际利率,r=i-π,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z为基本赤字率(作为GDP的一个比率),b为债务负担率,y是Y的增长率。

因b=B/PY, 故db=d(B/PY)db=d(B/PY)=dB/PY-b(π+y) (1)

假设政府仅仅通过发行国债这一种方式弥补财政赤字,那么一年内国债余额的增加额就等于当年的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又等于基本赤字(用zPY表示)加上国债的利息支出(等于国债余额乘以 由(4)式可以看出,国债负担率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实际利率、经济增长率、基本赤字率,更简单的说,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对比和基本赤字率。由4式容易看出,基本赤字是决定债务负担率的基本因素,而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影响债务负担率的重要因素,当年付息的实际利率与债务负担率正相关,经济增长率和债务负担率负相关,只要当年存在需要付息的国债余额,当实际利率大于经济增长率(r>y)时,即使当年预算平衡,债务负担率也会上升。假定未偿的政府债务总额D定义为国债余额和基础货币量之和。一般认为,当年的财政赤字等于(未偿)政府债务的增加额(国债发行额加基础货币发行额)。令i表示非货币的国债征收利息税后的名义利率,令H代表基础货币(不付息的国债),D表示未偿政府债务总额(包括付息和货币的国债)。X代表名义基本赤字,容易得出财政赤字dD的表达式:

同时假设x是基本赤字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Y的比例,即X=xY,d是未偿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即d=D/Y;我们又假设r是未偿债务占政府债务总额的比例,那么λ=(D-H)/D。将(5)式两边同时除以D,可以得到:

假设名义GDP增长率为n,那么政府未偿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是:

根据公式(8),选取我国1998年的数据分析,基本赤字占GDP的比例为2.5%,未偿债务占GDP的比重为50%(其中国债占10%,基础货币占40%),国债平均名义利率为6%,GDP的增长率为8%,国债占政府债务总额的比重为25%。将上述数字代入(8),我们容易得到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D/Y)每年将下降1.7个百分点,如果1998年这样的数据保持下去,那么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非但不会上升,反而会有所下降。这是不明智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包括国债和货币在内的政府债务及其他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会有上升的趋势。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不但不是好事,反而可能不利于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8)式表明,多种因素可能造成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下降,比如基本赤字减少、国债实际利率降低、经济增长率提高,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国债占整个政府债务r过小,我国r仅为25%左右,而美国同一比重却高达86%。如何提高r,政府根据宏观形势发行国债并将一部分国债货币化是合理的选择。

三、政府债务占GDP的均衡状态

进一步把未偿债务余额除价格指数p,则政府债务余额的实际量(D/p),对其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

假设Y是实际产出,而g为实际总产出增长率,x、d和h分别为X、D和H占GDP的比重。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变化d(D/pY)进行全微分可得:

如果d>0,那么政府债务占名义GDP的比重将增加,如果dg),且基本赤字即使政府发行货币也无法完全弥补,则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会不断增加(即d>0),这种政府债务就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否则,政府债务规模就是可持续的,不会引发政府债务危机

通过以上论证可知,只要d不等于0,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会变化,那么这个比重是否会无限制的增长下去,还是停留在某一个数值上呢?将(8)式进一步变换,将i=r+π及n=g+π(名义增长率等于实际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代入(8)式得到:d/d=x/d+[rλ-π(1-λ)]-g ,(13),其中[rλ-π(1-λ)]-g表示政府债务的平均利率,记为r1,它是国债实际利率按其所占比例λ加权,与基础货币的实际利率(π)按其所占比例(1-λ)加权后的两者求和。求d的稳态均衡值,我们令d/d=0来计算d的均衡值,得到d1:d1=x/(g-r1)(14)利用(14)式,进一步把(1.13)式改写为:d=(g-r1)(d1-d) (15),由(15)式我们不难看出,只要(g-r1)为正值,d就会朝着d1的方向移动,直至达到均衡值;当(g-r1)为负值,d就会朝着背离d1的方向移动。前者是稳定的,而后者是不稳定的。总之,我国政府债务很安全,不会有评级下调的风险,利率负担并不重,政府债务不会无限制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0.9.

[2]王旭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理论与中国经验[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

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文2

一、案情介绍

A公司是美国著名的自行车销售商,有115年的历史,全美销售排名第二。公司曾创下每销售4辆自行车,就经手1辆的纪录。从1997年开始,A公司陆续授权一些中国自行车企业为其贴牌生产自行车,每年从中国采购的自行车货值近亿美元。2002年,由于收购了加拿大的一家公司,A公司陷入困境,经营状况每况愈下,2003年,公司股票跌破一美元,被暂停交易;2004年公司资金链断裂,出现债务危机。A公司面临被清算、拍卖的境地。而此时中国13家自行车企业尚有近5000万美元货款未收回。巨额欠款使多家国内自行车企业濒临倒闭。在受损企业中,深圳一家B公司刚好在中国信保投了保。该公司约1500万美元的理赔申请额也成为当时中国信保的最大理赔案。

二、处理过程

考虑到涉案金额巨大,接到报案后,中国信保迅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反复研究对策。首先,中国信保通过中国机电商会自行车分会,把相关十几家受损企业集中起来开会商讨,决定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境。此时,A公司仍然在向中国企业采购、订货,并强调:如果中国企业停止供货,供货链断裂,A公司马上破产,那么中国企业的货款也会成为泡影。其次,经过研究提出两套解决方案:一、减少供货,中国信保的责任相应减少,同时迫使A公司尽早还款;二、交叉还款(相当于给对方一块钱货,要他还两块钱),这样可以把理赔金降下来。但是即便如此,损失仍有800多万美元。案情陷入僵局。

随后,中国信保派出代表团奔赴美国,与A公司商讨解决办法。经过交谈,双方达成三点共识:一、只有中国企业继续向其供货,A公司才不会马上死掉;二、要想让中国企业继续供货,就必须有中国信保的认可;三、如果A公司想解决问题,就需要跟中国方面长期、深入地配合。此时,中国信保既要A公司偿还欠账,同时又不能让中国企业因为继续向A公司供货而再添新账。最后经过反复讨论,双方做出决定:A公司立即进入破产保护,同时,中国信保以出口信用险为保障,并承诺只收取最低保费,以确保国内自行车企业继续向A公司供货。

2004年10月10日,A公司在中国信保主导下向美国联邦法院申请为期一年的破产保护。在此期间,中国自行车企业继续向A公司供货,近一亿美元的货款也全部收回。2005年10月14日,A公司正式走出破产重组程序,恢复正常经营。但是,A公司在破产重组前的债务依然存在,债务危机并没有解除。如何处理旧账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最终,通过“债转股”的方式,中国信保与国内13家自行车企业将A公司所欠全部债款转为A公司股本,包括中国信保在内的14家中国企业获得了A公司51%的控股权,从而进入到A公司董事会。2005年11月18日,通过决议,中方获得了七个董事席位中的四席,中国信保和两家中方企业正式入主A公司董事会,同时由中国信保代表出任A公司董事会主席。整个事件圆满结束。

三、案例分析:

百年老店深陷危机,作为中国企业利益代表的中国信保,如何帮助国内生产企业摆脱这场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梳理本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关键点,也可以说是整个事件的转折点,需要我们重点阐述:

1.如何解困眼前危机

“破产”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就是清盘(liquidation)。这些国家没有与破产重组(Reorganization)相关的法律。而在美国,法律允许四种形式的破产处置――一般的重组、清盘、对农场主的重组和对个人的偿债计划。美国《破产法》第11章关于公司重组的条例规定:“一个公司可以向一个专业破产法庭提出申请,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会停止一切商业运营。”根据这个法律程序,企业可以在继续经营日常业务的同时,集中精力解决其财务和业务运营方面的问题。同时,为使破产得到更好的执行,美国破产法庭负有专责来监视各种形式的破产。破产法庭会指定一名联邦政府职员作为受托人,确保公司依从报告要求。法庭快速反应并发出若干“第一指令”,保证公司满足当前财务方面的义务和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申请“破产”公司要指定一个重组计划和退出重组计划,此计划包括详细的债务重组方案。重组的公司需要和债权人协商,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在债权人接受重组计划后,破产法庭确认公司实施计划开始重组。有些债权人可能拒绝接受重组,但这并不能阻止对重组的偿付款。此外,如果债权人反对一个公平、合理的重组计划,法庭可宣布反对无效,并强制其接受重组计划。

面对巨额欠债,采取何种策略尽快摆脱危机,中国信保面临抉择:是按预定方案减少供货或交叉还款,接受既定损失,还是突出重围、另寻生机。在对美国法律深入研究后,中国信保果断放弃先前预选方案,转而努力说服A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程序。在整个破产保护期间,凭借中国信保的支持,国内自行车企业继续向A公司供货,以保证其继续向沃尔玛等下游企业销售商品,缓解财务上的巨大压力。而国内企业的货款由美国破产法庭监督支付,保证不被A公司用来向其他债权人清偿债务。同时,破产程序的启动也为寻找旧债的合理解决方法,争取到时间。

2.如何处理旧有债务

2005年10月14日,A公司正式走出破产重组程序,恢复正常经营,150多个就业机会也得到保留。对A公司而言,危机似乎过去,可对中国企业来说,债务危机却并没有解除。虽然新的贸易订单在继续,但是A公司在破产重组前的债务依然存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成为中国信保的又一道难题。

在发现A公司短期内没有富余现金偿还欠款的情况下,中国信保提出了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债转股”方案,即以十几家中国厂商的债权和未来贸易信用额度来换取A公司的股权。这不仅是因A公司短期内现金流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战略性的一招。通过此次“债转股”的运作,原本只是简单地为国外OEM生产的中国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零售环节的获利分成中来。这次以索赔行动展开的金融运作,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产业内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一种兼并和控制。退一步讲,即使中国企业不愿长期持有A公司股份,也可以待其股价回升后转卖给其他战略投资者或金融投资者,这也是一笔不错的股权投资。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3.是否“争夺”企业控股权

按照美国法律,破产保护期间,A公司可以把过去能够清理的债务全部清理掉,但是有些和公司生存有关系的债务是要留下的。这样清理后,只剩下3个主要的债权人,3家平分债务。最后的商讨的结果是A公司所有的股权跟债权做一种置换。剩下的就是中国企业获得多少债权(股权)的问题。虽然不占有控股权,中国企业仍然可以分得利益,但是出于国内自行车企业在美国市场长远战略的考虑,中国信保决定“争夺”A公司的控股权。

股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起初从数字算起,中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仅占整个A公司股权的30%, A公司并不愿意让出控股权,但是,中国信保强调:虽然在经济权益上,中国企业所占份额不够,但是由于中国企业掌握着A公司95%的货源,如果A公司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裁判能够中国进口,同时,中国信保将以往的现汇销售模式调整为60天出口放账,最后延长到90天,以此作为间接投入或资金支持。最终,包括中国信保在内的14家中国企业获得了A公司51%的控股权,中国企业直接进入A公司的上层决策机构――董事会,介入公司日常管理,为以后产品定价、还款时间和美国国内渠道等保留了很大发言权。

4.如何实践“谁投保,谁受益”

商业行为的排他性,防止了“搭便车”现象的存在。虽然中国信保的资本是由政府财政预算拨付,但它却完全是按商业化模式运作,同样遵循市场规律。在本案所有受损企业中,只有深圳一家公司在中国信保投了保,而大部分企业未曾投保。严格来讲,中国信保并没有替他们追回欠款的义务,但是面对这么多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专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信保毅然决定作为中国受损企业的利益代表,为他们追回欠款。

一般在企业破产保护过程中,因为债权人利益各不相同,所以通常他们会感到难以合作。而在本案的解决过程中,中国信保做了大量沟通工作。作为受损企业利益代表的中国信保,不仅团结十几家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还成功地与A公司的其他债权人、原股东、下游渠道商、注册地政府和法院展开合作。中国信保在这次运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有对美国法律迅速的学习能力、对各方利益深刻的理解力,而且还有对各利益方的杰出的沟通、调解能力,这些素质共同促成了本案的圆满解决。

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文3

关键词 地方债务 融资平台 PPP

一、引言

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为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意见剥离了市、县二级政府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直接改变了延续多年的市、县政府融资方式,对地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影响。下面以德清县交通融资为例,对意见实施后对该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作一初探。

二、德清县交通融资历年情况和现状

德清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德清县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作用就是为德清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措建设资金,是一个关键的县级融资平台。客观讲,这些年来,德清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交通项目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相继完成了09省道乾元至秋山段改建工程(一期)、宁杭铁路德清段及站场配套工程、白三线航道养护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76亿元,形成了“一横四纵”公路网和“一横三纵”水路网的交通网络主框架,一个以高铁、高速、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依托、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成形。可以说为政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民生和发展经济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国家加强地方债务管理,下发国发43号文后,德清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融资工作陷入停滞,资金压力日益显现。据测算,2015年德清县交通建设资金总需求(包括还本付息)达24.5亿元。而国发43号文规定,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债务,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在预算之外违法举借债务,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级政府代为举借,这就造成该县交通项目建设资金将无以为继,从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

三、意见出台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将推进乏力。近几年来,德清县每年投巨资用于公路、水路建设及国省道、公路大中修、联网公路、美丽乡村路、危桥改造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每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养护的资金都在6亿元以上。由于该县财力尚比较薄弱,上述资金除少量由上级和县财政补助外,绝大多数都通过融资解决。而国发43号文下发后,市、县政府融资平台不能继续融资了,这就使得交通建设资金将出现短缺,从而影响交通在建项目的推进及新建项目的按时开工,交通项目建设将推进乏力、后劲全无。

二是资金链断裂风险集聚。“十二五”以来,德清县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就达33.9亿元,绝大多数资金都是通过融资解决的,交通债务余额逐年上升。目前,交通债务余额已达32亿元,2015年度需归还到期本金15.5亿元、支付利息约3亿元,需支出2015年项目建设资金约6亿元,全年共需资金约24.5亿元,而目前账户中的资金余额及全年基本可预见补助到账的资金不足3亿元,资金缺口巨大。2015年初至今,由于没有新的融资政策,德清县交通融资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资金压力日益显现,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三是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将深受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具有稳增长的重要作用。由于没有建设资金,德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停滞,从而影响全县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因为债务人的无力偿债而发生债务危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德清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稳定也将深受影响。

四、相关意见和建议

如何解决国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后所引起的这些问题,让地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步入良性轨道,已摆在我们的面前。我认为主要从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进行融资平台重组改革和加大政府对公益性项目的财政投入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了以解决存量债务为根本、以融资平台重组改革为基础、以加大财政投入为重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格局。

一是妥善处理存量债务。2015年,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但1万亿元的总债券额度只占2015年到期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本金)的53.8%,应付的利息及其余46.2%的本金及在建、新建项目无可靠的资金来源。现在国家又无新的融资政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说已步入等死状态。因此,上级政府应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或办法,使地方政府能筹措到后续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确保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不受很大的影响。

二是进行融资平台改革。从长远地看,未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改革要逐步形成类似美国“一般责任债+项目收益债”的二元化市政债结构,即纯公益性、缺乏盈利能力的项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公益性和盈利能力兼备的项目主要依靠投融资平台或各类专门成立的项目机构;而纯盈利性质的项目则应逐步退出地方政府及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范畴。融资平台公司必须适应这一趋势,转变发展模式,实施去平台化运营,作为一般性的竞争性和地方性国有企业存在,实现实体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转变,参与市场化竞争。

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2014年11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从而为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打开了大门。当前,要加快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交投投融资模式,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和维护资金,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推广PPP合作机制。PPP合作机制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我们要加强政策引导,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盘活存量资源,增强交通服务供给能力。同时,我们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切实控制和防范财政风险,并进一步健全PPP模式的法规体系,保障项目顺利运行。

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文4

关键词:经济转型:中小企业;融资

JEL分类号:G18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2-0113-02

一、经济转型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据全国工商联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的最新调研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其生存状况甚至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还要艰难。据温州市金融办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2011年一季度末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比例为56:28:16,银行贷款比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而同期民间借贷占比分别提高6个百分点。201 1年一季度深圳市约13%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很大,57%的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难题。

(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

首先,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由于目前企业原材料、劳动力、物流、财务等多项成本上涨,综合作用于制造类企业,导致企业利润摊薄,不少企业不接单亏损,接单也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低端制造业企业和作坊式的小企业,难以承受经营压力,首先面临倒闭风险。

其次,银行收缩银根。进人2011年来,央行已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上升至历史高点21.5%,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此外,加上日均存贷比监管新规等各种考核压力,银行也正遭遇一场流动性危机。这直接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减少。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有三个途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民间融资。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使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筹集资金基本上不可能,在银行利率上升、贷款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通过民间融资。但民间融资利率极高,稍有不慎就极易造成企业资金断裂的情况。

再次,人民币升值以及世界经济低迷。目前美国失业率仍高居不下。欧洲又面临着债务危机。因此出口市场一直低迷。另外,人民币升值对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截至2011年9月30日,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已升值26.97%,仅2011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就升值了3.32%,这直接导致出口企业产品价格上升,降低了其竞争力。

最后,经济转型困境。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布局雷同现象突出;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工业比重高。另外,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任务重,压力大。还有,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消化成本能力弱,中小企业走“拼资源、拼价格、拼环境”的老路已难以为继。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

(一)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2010年以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强信贷政策指导。2010年6月央行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督促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全方位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2011年6月银监会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督促所有商业银行全面做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服务工作;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首次对中小企进行了划分:中型、小型、微型,其中小型和微型为今后政策帮助的对象。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再次提出,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建议

1、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大,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具有重要作用。这个信息体系不但包含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报表信息、经营方面的有关信息,还包括欠税、还款、法院判决执行情况等其他信用信息。为解决这个问题,央行在2006年起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采集了215万户中小企业信息,全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尽管如此,全国有4200万中小企业。如何解决如此大量的企业信用体系采集和建设工作量巨大。

完善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是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尽快丰富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和征信数据,以实现小企业信息集中管理查询。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小企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建立真实而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让市场参与各方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风险、前景和信誉等重要内容,降低银行展业成本。

2、设立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机构来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林毅夫(2001)分析指出,不同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先天优势,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出路。这是因为大银行由于运营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加之给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所以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微型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有效集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充分发挥“草根金融”服务“草根经济”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应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由于融资门槛高企和资金使用限制,以及中小企业多是流动性需求。直接融资资金到位时间长往往无法解决短期需求,未来应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一系列债券融资工具。同时,还应当加快民间借贷立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监管到位的制度环境。

4、政府加强税收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其融资行为也就不但是市场行为,还具有部分政府行为的性质。因此,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同时出现的是2011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税收和国企利润都呈现大幅增长情况。财政收入高达5.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29.6%;国企利润总额11256.8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央企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654.6亿元,同比增长18.8%。

因此,国家、国企一定要让利。财税政策上,要给中小企业减免一些税负;产业政策上,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为创造就业机会多的企业提供一些补贴以及优惠政策。

5、企业加快转型。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弱点,目前中小企业所遇到的融资困难部分是自身竞争力不强所导致的。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快优化产业分布结构,更多进入服务行业、科技行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同时优化企业规模结构,尽量做强做大,提高自身竞争力;还要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尹丹莉,当前我国财政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8)

[3]曹凤岐,如何解决中小企融资难[J],IT时代周刊,2011,(8)

[4]赵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文5

摘 要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因融资、财务结构、财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中小企业中的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想解决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不仅需要中小企业自身不断的改进,还需要政府的扶持。

一、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较为独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但是在融资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长期以来,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主要问题。由于一些中小企在经营过程中负债过多,增加了融资成本,加剧了融资风险性,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信用危机。受一些中小企业信用危机的影响,国家尚未设置专门扶持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也没有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中小企业长期处在不利的地位。在贷款方面,由于融资体制的不健全,再加上缺少政策上的支持以及银行自身的产品设计、机构设置、信用等级等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及一些银行长期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大规模的为中小企业贷款。

2.投资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投资资金比较紧缺。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作为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常常会因为中小企业风险性比较高,而提高利率,进而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中小企业常因为融资成本比较高而不能将大量的资金用在投资上。中小企业过于追求短期目标,加上自身的规模较少,靠贷款进行投资的比例较大企业大,其风险性也比较高,要想尽快将资金回收,必须将自己的规模扩大,这就加剧了企业的风险性,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小企业在投资上常常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在投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并没有对自身的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做全面的分析,也没有做出长远的计划,就做出了投资经营目标,也没有考虑目标是否合理,能否进行,当目标不可行或是不合理的时候,才重新考虑或是选择。这样不仅浪费资金,还会加剧企业的风险。

3.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虽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但是在理财或是理财方法上性对滞后,缺乏相应的创新能能力。对现代化管理方法和资本增值方法了解的不够,使得资金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财务管理人员监督意识的淡薄,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正常的运行。因此,中小企业急需拥有一支具备高素质管理及技术型的人才,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财务管理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理念及财务意识的薄弱,使其无法全面的了解现资的管理方法及增值方法,致使企业的大量资金被浪费。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资金闲置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就没有将资金纳入生产流通环节,这样闲散的资金没有充分的用上,反而增加了负债。企业在没有闲散资金的周转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债务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债务的快速增长势必会造成相应的财务危机。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资金,资金短缺现象是时有发生的,企业在企业内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负债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会增加企业成本,同时也会加大财务压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加快企业危机的形成,企业甚至会走向破产的道路。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问题策略

1.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要想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需要中小企业自身不断的完善,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中下企业自身要发展,要想保证一个良好的财务状况,就要处理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还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风险投资,鼓励中小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用于自身的发展中,开拓一条属于自己道路。对于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该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以保证其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还应该建立保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机构,以保证中下企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政府还应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关系,转变商行的观念,使其能够主动为中小企业贷款。银行还应该转变观念,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贷款方式,以保证中小企业资金运转。

2.对投资进行科学的决策

在投资之前进行科学的决策时十分有必要的,投资决策科学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一定要将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如果是一项长期投资,投资本身可能是战略性投资,也可能是风险性投资。要想降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就要对所投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及科学的分析。中小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可以当其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将分散的资金投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也可以当资金、技术、操作及管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投资项目进行规范,实行监理制,对投资的各个环节进行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同时,还要做好战略部署和风险规避策略,尽量以最小的投资风险,创造最大的利益。

3.提高人员素质

中小企业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培训,使其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更新财务管理知识,改变不合时宜的财务观念,并熟练掌握好现代化网络工具,在替身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使业务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作为新时代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上必须要有所创新,这是新时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新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除了进行专业化的财务管理知识的的培训外,还应该进行专业化的网络技术培训,将网络知识和财会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保证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财务管理工作。只有将网络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更新。

4.对财务结构进行优化

财务结构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财务结构是保证企业稳步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要对财务结构的资本进行优化,资本作为一定时期内能使财务杠杆利益、综合资金成、财务风险成本及企业的价值之间形成最合理的资本结构。资本机构自身受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设计和使用的该结构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要素;要对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负债的结构一般是指到期结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资金流量的限制,必须通过债务来维持企业的发展,这就使资金流量不能与债务到期的资金数量保持一致,这就需要企业对自己的自己长期、短期的经济利益进行预测,看其能否在债务到期的情况下,将债务还上,尽量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以保证企业盈利能力最大的长、短期负债比例;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企业流动资产的多少,对企业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企业的效益,也将影响企业经营的有序运行。企业财务人员应该正确的处理好企业的流动资金,应该改变那种企业流动资金越多越好的观念,将流动资金合理的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尽量的减少因企业内部资金不足,而陷入债务危机。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全球一体化的形成,中小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想使中小企业更好的迎接挑战,就需要其对财务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财务信息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依据。然而,在财务管理中常出现一些问题,要想保证中小企业的顺利的发展,就要解决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德柱.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探析.科技广场.2009(06).

[2]王会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8).

[3]王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1).

[4]亢雅瑞.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技术与市场.2009(08).

[5]胜,任银朝.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与对策.齐鲁珠坛.2005(02).

如何解决债务危机范文6

如果有一天,你被告知,你的国家破产了。

你会怎么想?

这个话题不是第一次被关注,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次提出“国家破产”这一概念。所谓破产,简单地说,即资不抵债。而国家破产,这个在普通中国人看来如天方夜谭一般的词汇,却真实而又“荒谬”地存在着。

所谓国家破产,即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即资不抵债的状况。也就是政府没有足够的钱为其项目注资,支付公务员薪水,为国防事业埋单,从而国家也就无法正常运转了。

如今看来,“破产”一词所表达的优胜劣汰、相反相成的哲学寓意,国人是在最近三十年逐步体会出来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狂飙突进,地方政府也在大刀阔斧地肆意改造与前进,如果地方发债再往前走一步推广到全国,随之而来的各种制度、财务和法律风险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以地方政府现有的治理模式和责权界定,至少就现阶段来说,起码,地方政府破产似乎并不是天方夜谭。

“国家破产”——一个极富政治色彩的战斗用语,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说起来不过换来众人的一笑而过,而如今,大家对此几乎都已耳熟能详了。当国家破产席卷全球,我们面临的未来前景看上去黯淡无光。

从地方政府破产说起

就在不久前的4月1日,中国人民还在热议美国底特律的房屋泡沫之时,加州城市斯托克顿已然“抢先”一步,将走在破产边缘的底特律甩在了后面,成为迄今美国破产的人口最多的城市。4月1日,斯托克顿正式被联邦破产法院批准进入破产程序。

作为以判例法为主导的美国,斯托克顿接下来的一系列破产程序和处理方式,将很有可能成为包括底特律在内的其他城市所参照的“坐标”。

斯托克顿位于加州北部,人口近30万,是加州第十三大城市。据报道,斯托克顿的破产保护程序从去年6月28日开始,当时该市政府已经欠下了大概7亿美元的债务以及2,600万美元的年度预算赤字。

将斯托克顿拖进灾难深渊的是2007年全美爆发的次贷危机。据美联社报道,斯托克顿由于受到房产泡沫破裂的冲击,其税收收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幅缩水70%,导致市财政出现了高达2,600万美元的赤字。

事实上,纵观全球,地方政府破产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已有过884个地方政府宣告破产。2008年,日本北海道北部的小镇夕张(Yubari)政府宣布它计划于2009年申请破产,因为该镇政府负债630亿日元,已远远超过了它的还债能力,其年度财政收入只有45亿日元。

据日兴花旗银行的相关分析师计算,日本地方政府借款数额之大远超人们的想象,其未偿还债务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高达34%,而英德等欧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仅为5%,美国也只有13%。

2009年夏天,刚刚出任加州州长没几天的好莱坞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就面临加州政府巨额赤字窘境:办公楼都是从居民手里租来的,高速公路破了坑没钱去修。诸如此类问题数不胜数。如果是在中国,中央政府一出手,无中也能生有。可是,面对加州的如此窘境,堂堂美国联邦政府在收到告急信后,竟然决定暂不施以援手,担心先例一开引来更多州政府上门求救……加州政府上空笼罩着破产阴云。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加州南部的橘县曾于1994年12月宣告破产。破产后县政府改组,裁员12%,该县17,000名公务员被裁减2,000余人;然后不得不紧缩开支,压缩了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公共服务项目;最后是由新的县政府就新的还款协议与债权人进行谈判,承诺以未来若干年内的地方税收偿还债务。

城市的政府破产后不能像公司一样清算资产,而是需要和债权人协商,进行债务重组。自1930年以来,所有破产的主要美国城市最终都得以向债权人偿还了所有本金。拿最近濒临破产的斯托克顿市来讲,华尔街债权人的立场十分强硬,不希望这一传统被打破,他们认为斯托克顿利用破产保护来削减其债务偿还数额,但同时不改变其对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支出的做法并不公平。

隔岸观火?火苗已起

有人说,在中国,政府破产这种事十有八九不会出现。所谓“破产”,更是在地方政府的词典里闻所未闻。

然而,已经有一些国内媒体先知先觉。

据测算,2002年,全国2,860个县(市)中,预算赤字县共计706个,占比达到25%;而41,040个乡镇政府的负债总额已达到1,770多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30多万元;我国全部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

所谓地方债其实是“地方政府债券”的简称,也叫“市政债券”,也就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主要的目的就是地方政府用它来借钱,收入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然后地方政府再决定钱用在什么地方。一般来说地方债主要用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住房、教育、医疗等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上。

而地方债究竟是如何滚出如今这样一个巨大的雪球呢?举个例子,譬如某市财政节余财力平均每年只有1亿元,但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整体工程需要投资10亿元,才能一次性配套完工。其中城市道路下面必须预先埋设的给排水、供热、供气、通讯、电力管线等系统工程,不可能分10年施工,每年挖一次路面。为此,该市政府一次举债9亿元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后九年中逐年偿付债务及利息;同时因投资环境改善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还能享受税收增加的成果,这一系列动作应该说无可厚非。

然而,现在不少地方政府负债沉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超出了政府职能范围,发生了角色错位,由市场经济的服务员,篡位充当市场经济的运动员。有的直接介入竞争性领域投资谋利,投资失败便承担了大量本应属于市场承担的风险,落得负债累累;有的不惜违规,以政府信誉作担保为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方便,在市场风云变幻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结果损失惨重,脱不了干系。山东某乡镇2000年财政收入1,136万元,而各种对外担保借款就达1.2亿元。还有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一边大肆举债,一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每到年终,宾馆酒店、施工供货单位的老板就会拿着厚厚一沓“签单”,前往政府各衙门去催债,浩浩荡荡、络绎不绝、蔚为壮观。

尽管中央已经提出全国分功能区调整发展目标以改变唯“GDP”的政绩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以创造利于吸引投资的硬件环境,目前仍是各级官员们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动力仍在指挥地方政府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有形资产,同时留下大大小小的资金窟窿和债务负担。而中央要求的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房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及民生的种种投入,也需要地方配套资金跟上,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再度凸显。

地方政府还不起债了?怎么办,破产?在中国,这种事件出现的几率小之又小。中央政府不得不硬着头皮偿还地方的巨额债务。

要不要允许地方政府破产?地方债问题的逻辑逼到极致,就会面临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唐朱昌教授称,决策者一直在努力寻找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以便通过短期内借债融资,下一期还本付息的方式,最终渡过经济难关。但由于地方一来未脱离真正的预算软约束,就算发债融资也未必小心谨慎;二来人力资源受户籍限制不能自由流动遏制了经济活力,未必有利于促进下一期经济发展。如果地方未能偿付债务陷入危机,中央就应停止兜底,允许地方政府破产。因为所谓向地方放权就是让地方自主,而允许地方政府破产才能真正迫使地方对自己负责。

如果国家破产?

国家会不会破产?这个平时听起来更像是抬杠的话题已经有了两个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冰岛和如今欧债危机中的希腊。

“国家破产”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上曾出现过五轮大规模破产。“国家破产”的关键场景大抵如此:无力清偿债务、不付利息、新债必须持续用来偿还旧债、削减开支并提高税收、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国家破产”的全过程在我们面前一一展开:首先,国家破产声明:无力清偿债务或不付利息或用新债来偿还旧债。伴随着破产过程出现的是节约措施和提高税收。比如,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预算;国家和城镇将提高税收等。但是,社会福利开支以及用于军事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已经被确定下来,为了维持政权稳定,想要后退是办不到的。强制性的紧缩措施甚至会引发民众抗议和骚乱——正如前几天希腊所发生的场景。

好在,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国家破产的现象。希腊破产也是在希腊拒绝欧盟援助,不愿实施财政紧缩政策等一系列假定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换句话说,一家公司可以破产,但国家即使破产,也不会消亡,人们终究会想办法还清债务或者延缓债务,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国家破产过程的进一步升级是国家自己还能着手制造货币,为此印钞机必须转动起来,同时引起通货膨胀以及债权贬值。对于国家来说,通货膨胀是“整顿”国家财政最简便的途径,因为这种减少债务的方式造成的痛苦是最小的。货币发行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家债券成为政策实施的帮手。因此,把钱借给国家的人或者与国家有其他债权关系的人,就只能与这个无支付能力的结构体患难与共了。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是不可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场可怕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将会发生。

新华网之前的报道还指出,国家有别于企业的最显著特点是“国家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对于那些贫困国家,尽管理论上足够“破产”,但是并没有被拍卖掉,沦落为其他债券国家的“新殖民地”。反过来说,倘若国际间有“国家破产”的“市场空间”,那么,美国仅举华尔街上的一个个富可敌国的金融大佬之力,就可以用经济手段,兵不血刃地将一个个破产小国收入囊中。

国家破产 并非遥不可及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即人民,某些国家的破产,它的人民是脱不了干系的。最典型的就是《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一书里所列举的几个濒临破产国家当中的两个:美国和日本。美国濒临破产就是因为巨额的债务,而美国的债务和德国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民间债务居多,美国早就是寅吃卯粮,人民借钱过好日子,巨大的外债让美国成为了穷酸超级大国;而日本的危机却很少被提到,却被《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一书敏锐地“发现”了,《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把日本列为奔向破产之路的最大一匹“黑马”,日本的危机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老龄化”,日本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虽然它曾经是世界上储蓄最高的国家,但随着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日本的储蓄已经基本清空,这个国家可以说已经“没钱”。

所以说,人们公认“国家破产”只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动词。

但是,即使是这个形容词也足够可怕,如果一个国家被冠以“破产”二字,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资产化为乌有,手里的钱根本就不值钱,持有的债券就是废纸,还要背上更多的国债。公司破产伤害的是公司本身,员工在受到伤害之后就跑光了,公司也就完蛋了;而国家的破产,伤害的却是人民,国家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转嫁给人民,以保持国家的“完整”。当然,如果反过来,一个国家因为经济危机而连都保护不了的话,那么对于它的人民来说可能就是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