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生物科学素养;视野与渠道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包括:(1)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2)理解、探究能力即科学过程和方法;(3)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伦理和情感三部分的内容。

一、注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职能作用

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中阶段社会和家庭还是要高考成绩,教育主管部门以至各级学校领导、家长都以高考作为最终目标,过分地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考了多少个重点大学,多少个本科,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包括生物科学素养在内的培养,这也是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普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的培养和全面提高。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专家和教师们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某个热爱此领域的“发烧友”的事情,而应该是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大事。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在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果家长的科学素养偏低,很少跟孩子交流科学类的话题,那又如何能让孩子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多数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上各种辅导班,他们又认为生物是一个“副科”,使他们难以具有培养青少年生物科学素养的意识。而不少家长的教育方式并不民主,这样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所以加大对家长的宣传的力度,增强家长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部分构成。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时代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必须依靠全体生物教师的团结协作,只有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生物学教师,才能使生物学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所以提高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是实施科学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以下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1)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重视继续教育;(3)掌握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研究。只有所有生物学教师积极主动地拓展本专业知识和追踪学科发展的动态,才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渠道

有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除从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取科学信息资源外,还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中获得,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家庭和社会等的教育功能还未发挥出其相应的功能。因此,可以从拓宽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职能入手。①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②渗透生命科技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③重演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史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④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各种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⑤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联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⑥城乡差异与生物科学素养的关系。⑦渗透STS理念,教会学生模拟决策。五、结论与建议

总之加强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充分挖掘教材和资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在一种在课堂和课外加强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以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体系,逐步形成立体交叉的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网络。

(二)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加强科普知识宣传的力度,建立更多更好的科技活动场馆,增加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种科普活动的普及率,进而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在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同时,已经打破了应试教育原有的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素质教育要真正取代应试教育,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相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课堂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生物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范文2

关键词:社团建设;可持续发展

G635.5

在进一步推进人文特色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学生社团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社团的专业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岛十五中第二期生态社团于2015年初组建起来,如何有效弥补原有生态社团建设中的不足,尝试创建一个内容更加系统化,管理更加科学化,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社团,成为本期生态社团建设着力探索的新课题和新目标。

基于原有生态社团种植的经验,通过集体讨论和实地考察,本期社团活动内容确定为以作物种植为主,参观访问为辅。2月生态社团走进了“蜘蛛达人”郭学长的家,近距离感受了蜘蛛的神奇。3月生态社团走进中科院海洋所,在博士的指导下亲自实验,深刻体验了海洋生物研究的魅力。5月开始校内生态园种植,向日葵、南瓜、生菜等作物,纷纷入驻生态园。社团活动内容的充实,社员管理的加强,使每个成员更具责任心,社团朝向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社团生命在于活动和社员。活动内容如果过于松散和随意,会导致社员能力提升有限,失去社团建设的意义;活动设计如果缺乏新意,无法吸引社员参与。如何设计有价值和系统的社团活动,让社员在社团中有所得、有所乐,是新一期生态社团建设力求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社团成员来源具有广泛性,成员间较为陌生,如何加强成员管理,培养成员的责任心和合作能力,构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社团,是本期生态社团力求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生态社团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并初具成效:

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挖掘身边有价值的素材,设计系列化的社团活动。以种植为主的活动内容,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主要表现在:一,社员招募以对种植有兴趣和基础为前提,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将会在活动中更有效的发挥指导作用;二,定期开设交流会,讨论学习作物种植相关知识和技能;三,开辟校园生态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生态园建立之初,需要对土质、阳光等环境做出充分调查,以确定种植作物的种类;需要准备各种工具、种子和种苗,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聘请有一定种植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以提高种植的成功率。

十五中生态园的建设中,社员们将瓜子播种,每天定期观察、记录和护理,从幼苗的破土而出,到茎叶的旺盛生长,到花盘的美丽绽放,社员们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种植南瓜时,社员们学习了南瓜的人工授粉,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在实践中更有意义和价值。在活动中,社员们不断发现问题,如无性繁殖的土豆为什么也要开花?南瓜雌花雄花如何辨别?……在做中学,社员们收获了比课堂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其次,利用生物相关科普知识的学习,营造浓厚的社团文化。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生物特长,开设讲座,对其他社员进行知识扩充和榜样引导,如植物水培和嫁接、宠物饲养等。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寻找有生物专长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对他们是极大鼓励和赞许,主讲人和听讲人更容易产生共鸣,正所谓“高中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学生有独立的心理诉求,期待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独立性,对自己能力的期待更高,因此,减少成人的指导意味更能深入他们的内心。”[1]生态社团曾经组织了一次《探秘蜘蛛》讲座,主讲人用视频展示了蜘蛛捕食和产卵的过程,并带来了他饲养的蜘蛛宝宝,社员们亲自给蜘蛛喂食,热烈的交流,社员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感染了主讲人对生物的热爱和坚持。

另一方面,挖掘适当的校外资源,组织参观访问交流活动,体验生物知识的价值。有效的参观访问,使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在活动中生成知识与能力。可以挖掘的校外资源可以是科学研究所、大学的实验室、博物馆等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讲解中,拓展知识和学习技能,如中科院海洋所的参观,社员们在倾听了关于海洋所研究成果和方向的介绍后,纷纷询问,“螃蟹壳里有神奇的甲壳素,那么蛤蜊皮里有吗?”“获得科技创新奖的‘黑烟囱’究竟是什么?”“海洋农业指的是什么?”……参观海洋所重点实验室时,博士指导进行了“DNA电泳”和“有机物分离”两个实验,课本中讲述的生物知识和实验,用更加专业设备和手段展现出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加感受了科研人员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学研究的魅力。

再次,建立小组合作机制,使社团管理更加科学。

社团的建立、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热心指导和协调,有证据表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或辅助课程活动计划的程度与教师组织者的热情和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密切相关”。[2]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指导教师需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活动顺利进行。在社团中,社员自主性的发挥是社团成功的关键,社员们自主管理,自主活动,才能提升素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团。生态社F将社员分组,将每一种作物分给各个小组管理,要求组员间合作完成作物的日常管理,认真作好记录,最后进行成果交流,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安排优秀组员担任组长,给组长一定任务,并恰当进行指导,使其能力得以锻炼,成为后期社团建设的骨干力量,从而推动生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对社员之间的矛盾,要及时发现,及时劝解,营造和谐的社团氛围,加强社团的凝聚力,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走进自然,在活动中拉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这就是生态社团创建的意义。社团建设还将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更系统、更贴近学生兴趣的活动内容,更有效的活动方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社团建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申敬红.学长制在重点高中校学生辅导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9.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范文3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素养;反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63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欧美和日韩相比,总体比较低下,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化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又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网络媒体舆论力量更注重关注公民道德素养,而教育工作者都会认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样重要,并且相互关联。很多时候,道德的低下和人文的缺乏都源于对科学的无知。

一、公民科学素养正在逐渐提高

据2015年9月19日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我国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但这两个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这一辈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因而造成我们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二、移动网络时代公民被动接受错误信息

让笔者来简单地举一些例子:

几年前在收看某电视节目时,听到主持人说“我们都知道,摄入过量的铝元素,容易造成重金属中毒”,那么学过高一化学的学生都已经知道铝不是重金而是轻金属,铝中毒不是重金属中毒,而是过量摄入累积可能引起老年痴呆。

还有最近微信里疯传“顶戴黄花身带刺黄瓜看起来新鲜却不安全”,理由是菜农为了黄瓜卖相好而喷了避孕药。动物激素怎么会对植物产生作用呢?而且大部分植物激素对动物体或者人体没有那么大影响的,大可不必谈激素而色变。还有人为了说明洋快餐的危害,编造某某基某某劳的鸡翅鸡腿来自特别的秘密养殖场,用大量图片“曝光”了全身无毛,身长六只翅膀和四条腿的肉鸡。如果真的养出了这样的鸡,那将是生物界基因改造的一大成果啊,早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了!再细数这几年从地沟油到到人造假鸡蛋,从非典到禽流感,老百姓一片恐慌,蒜你狠狠狠的敲了恐慌的人们一把,板蓝根,绿豆也都被买的脱销,价格随之猛涨。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随着谣言“食盐受到核污染”的传播,全国很多地方的食盐被抢购一空,一些家庭把这一辈子要吃的盐都储备了。当然,中国人民抢盐,韩国人民抢泡菜,美国人民抢碘片,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中国民众受网络谣言蛊惑深重,无独有偶,美国伊格洛克中学的一名学生的在他的研究实验中呼吁人们对一种名为“一氧化二氢”的化学物质进行严格控制,甚至完全予以抵制。理由非常充足,因为:这种物质有可能引发过多出汗和呕吐;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经发现该物质……他一共调查50个人,想了解他们是否支持禁止使用这种化学物质,其中43人说支持;6人说尚不能确定;只有1人准确回答出这种化学物质是什么。这位中学生,他赢得了大爱达荷瀑布市科学大会的一等奖的论文题目是:《我们到底有多蠢?》。如果这项调查发生的中国农村,或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结果可想而知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所以,从移动互联网上被动接受的很多所谓科学信息都是有误导作用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和相关的科普推广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化学素养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全民科普教育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科普教育作为全民终身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大力发展,使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然而,中国科普方面的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的总量少、分布不均,公民总体受科普教育的自觉性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了全民科普教育的开展,使科普工作的困难重重。再加上即便是做科普工作的,也很少有人懂得他的受众和对象想要什么。比如有一次,有几位环保专家到一所初级中学做讲座,那本是一个讲解“水”和“环保”的讲座,结果,当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这4个专业术语一出,“讲座就提前结束了”。原因是他的受体认知能力和趣味点都和专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所以,专家们还应该用外行能够听得懂的话形象地解释专业名词,比如说:啥叫第一产业?养牛呗;啥叫第二产业?杀牛呗;啥叫第三产业?吃牛呗;啥叫文化产业?吹牛呗。

2. 高中化学课堂是提高全民化学素养的主战场

培养化学素养从何做起?就从认识生活中容易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始。

不管是以前的文理分科,还是现在的学考选考,部分高中学生真正可以了解化学基础的机会只有高一必修两本书,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化学科普知识。笔者在近几年的日常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例子,这些例子,和必修联系紧密,又贴近生活。笔者认为既能丰富自己的课堂,又可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化学素养的培养。以下是笔者摘录的部分教学实例:

(1)学生总是嫌弃食堂的包子馒头有黄色的色块,那是因为发酵的时候碳酸氢钠放多了,或者没揉匀,对人体没有危害,更不是面粉质量问题。那应该如何判断碳酸氢钠是不是多放了或者少了呢,这里还是一个化学问题。等面膨胀起来,撕开就呈蜂窝状并略有酸味时,这时可把面取出放在面板上加上适量的食用碱边加边揉,等闻不到酸味时,撕一块食指大的面团在炉边烤熟,掰开,如无黄色,鼻闻无酸味即施碱适合,就要制形。如果呈黄色,便是碱多了,可放一会,再发一发,让碳酸氢钠继续与面点中的有机酸反应,然后再蒸。如果闻到酸味,便是碱少了,还需要施一点碱再制形。

同样是利用酸碱反应的原理,食用松花蛋时可能会有一些由碱性物质引起的涩味,还可能会有较重的氨味,蘸些食醋可以去除涩味和氨味。

(2)在讲到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不防用学生长辈们可能会听说的植物中的抗氧化剂花青素来做实验。花青素(Anthocyanidin),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水溶性好,能使水果、蔬菜、花卉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二氧化硫对花青素具漂白作用,是通过二氧化硫跟水反应生成的亚硫酸与花青素的发色基团中的双键发生加成反应(高一通常讲化合作用)生成无色或白色物质所致。学过必修2的有机物后,还可以继续补充说明其加成反应的原理和加热复原的原理。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二氧化硫能破坏植物中的有益成分花青素,所以用二氧化硫漂白食品和中药材是被限制的。

(3)味精的主要成分化学名称是“谷氨酸一钠”,是很多食物的增味剂,可以安全食用。味精经常与中餐馆综合症联系在一起。中餐馆综合症是指一系列副作用,例如颈背麻木和身体虚弱,也有的家长会说长期食用味精会引起脱发,不过,通常只有过量摄入味精才会导致这些症状,而一般在平时饮食中稍加以注意完全可以避免。

(4)中国酒的酒度表示方法基本是采用标准酒度法表示,如某白酒的酒度是42度,是指每100毫升酒液中含42毫升纯酒精,而啤酒酒标上常注明“8度”或“6度”,这里的度是指麦芽糖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啤酒的酒精度很低,大量饮用同样可引起酒精中毒。

……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

新一轮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物理课外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意义

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参加学科讨论、科技制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阅读科普文章等,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尤其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具体表现如下。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应用物理知识探索客观世界,参加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例如,学生在小制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苦恼,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从中学生会得到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科学精神。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物理课外活动所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可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发展,接触最新科技成果,拓宽科技视野。如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运动的教学而进行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讲座,结合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安排专题讲座“北京正负粒子对撞机”,既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信心。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技能,健全人格。学生物理课外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如组装收音机,需要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但通过主动参与,边学边干就可以克服困难,最终会成功的组装一部收音机。这些过程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技能,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合作性,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创新人格。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丰富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开展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及设计制作。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在物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测量和实验,从中学会对事物及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学会科学抽象、概括、推理等方法,进而形成科学思维。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物理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活动中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以及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如在对农村电网改造、沼气推广的调查活动中,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学生还了解到国家的“三农”政策,了解到政府正在致力改善农村条件的各种举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1]。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遵循的原则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必须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切忌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生”,要通过富于吸引力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兴趣,发展其特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物理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但实践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理课外活动要尽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把物理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和改进自己的认识结构。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和课堂教学一样,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而教师作为媒体,其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各种活动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地制宜,立足本校的原则。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条件。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不会相同,不同学校的物质条件、教师的配备情况都有差异。因此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同时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开发资源,以满足物理课外活动的需要。

可行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让学生做得到、做得好,而不要贪大求全,要求学生去完成难度较大的项目。同时要尽量指导学生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身心发展。

3.物理课外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

物理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科技制作小组。科技制作是物理课外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内容,它据有手脑结合,兴趣性强的特点,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科技制作小组通常有航(车)模制作、电子制作、教具制作、摄影摄像等。

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参加专门的研究小组,对某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比如:高中可以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对高中物理实验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疑难实验进行改进等。如用单摆、闪光照片、滴水法等方法测重力加速度。高中还可以组织物理解题方法研究小组,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探索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实地参观和社会调查。在工农业生产一线,有许多生产过程与物理知识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社会调查,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就在我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如参观盐场、发电厂、变电所等,学生将对物态变化、发电及电能的输送等方面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2]。

物理竞赛集训小组。物理竞赛集训小组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集训的目的就是参加各类物理竞赛。一般集训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可加快进度、加深内容。但对特别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已基本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对这些学生集训的内容就要扩展到大学的普通物理,他们的集训是为参加奥赛进行的。

参加科技活动节。科技活动节一般是全校性的活动,但大多数内容是和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举行物理竞赛、放科教电影、举行科普知识讲座、组织航模表演等等。以科技活动节为契机,在全校范围掀起物理课外活动的热潮。

开展科技讲座活动。物理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许多新的科技成就、新兴科学的发展等,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结合物理课本知识进行有关讲座,其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如结合高一的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做关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讲座,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着重介绍我国知识分子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空间技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物理课外活动,使物理课外活动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

4.物理课外活动的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功能从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的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重视质的分析,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及发展趋势[4]。物理课外活动的评价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和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恰当设计和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开工和内容,而且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宗辉.课外科技活动与物理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14-216.

[2]纪金.谈物理教学中科技活动氛围的营造[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26-28.

[3]李来政,何智雄.现代基础物理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9-268.

[4]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河池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9E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