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

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1

沈阳科技学院,始建于1999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为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位于沈阳市新行政、文化核心区域——浑南区,毗邻哈大高铁沈阳南站,校园周边高校林立、科技产业集群,具有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学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资产评估、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7个本科专业,重点发展社会紧需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六千多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行大类招生教育培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办成一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产业升级 人才培养模式 化工类高职

[作者简介]潘勇(1976-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含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高职教育;许宁(1961-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产品开发、高职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产业结构升级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800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10-02

2009年,江苏省出台了《优先发展产业――重点产业链认定目录》,强调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重点产业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此次产业调整对象中涉及化工类的有石化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纺织工业等,随着一些化工类重点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投产,区域经济对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在类型、数量和能力层次方面有较大调整。为此,我们对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构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类型和能力层次调查以及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后,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相当缺乏,尤其是高级技师和技师更是严重缺乏。当前化工类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是化工操作中级工,已经不能满足化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后,大中型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多,许多企业是同时生产无机类、有机类和精细类产品,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也会涉及多种专业方向,这使得化工企业的一线操作工需具备跨岗位甚至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更适合企业需求。因此,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现代化工企业生产操作一线,专业基础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跨岗位工作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2.“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大专业”是指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进行重新定位,以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版)中所设的“专业类”为专业,将原有能力要求和课程设置相近的专业合并,构成一个宽基础、专业涵盖面广、就业适应性强的大专业。“多方向”指在大专业基础的共同学习之上,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重点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在化工技术专业下开设多个职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在入学的第四学期,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及各类职业人才当前行业经济的需求信息,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进行学习,“分层次”是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级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或岗位要求选择不同的等级申请考核,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化工技术类人才。

二、“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整合专业资源,构建大专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专业设置中,属于化工技术类专业的有应用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和高聚物生产技术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同属于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范畴,其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基本相同,不仅有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而且实践环节非常接近。因此,可以把这四个专业合并起来统称化工技术专业,按照此大专业进行招生、培养和管理,打造大专业平台。并根据大专业的要求,对原来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核心课模块。

2.依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打造多个职业方向。按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区域经济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的专业资源,对原来开设的四个化工类专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打造四个职业方向: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有机化工生产方向、石油化工生产方向和新材料化工生产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分别面向相关重点产业链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见111页表)。

3.产学结合,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由大专业平台和职业平台组成,其中大专业平台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核心模块组成,大专业平台后接多个职业平台,每个职业平台由职业技术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这些课程集合了化工技术类相关职业所必需的通用知识、理论和技能,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模块包含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本素质为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等。专业基础模块包含从事化工技术类专业相关工作而必备的基础课程,如“基础化学”“化工设备技术”“化工自动化和仪表”“化工基本生产技术”等,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专业核心模块由“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和“反应器操作技术”组成,这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基于职业群的共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包含化工技术专业必需的核心知识和专业理论,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必需的专项能力。

职业技术模块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后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内容,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及时引入专业教学中,并结合不同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取证与常规教学有机对接,开发各个职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源于岗位而高于岗位,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生产中某职业方向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每个职业方向一般包含3~4门职业技术课程,例如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的职业技术课程包括“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催化剂与助剂生产技术”“日用品生产技术”。拓展模块关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供学生根据知识能力需求和个人兴趣选修,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例如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的拓展模块由“原子经济反应工艺技术”“新型单元反应技术”“高效精馏技术”组成,主要关注精细化学品产业链中所重点推广的关键技术。

4.兼顾就业导向和个性化发展,建立分流机制。经过第一阶段的大专业平台学习之后,学生开始分流,进入各个职业方向学习。我校通过校企合作、行业交流、重点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及时了解重点企业的年度用人需求,研究区域经济中各产业的人才需求趋势和就业信息,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各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类型和数量。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向选择职业方向,对于就业前景好和薪酬较高的热门职业方向,学校根据学生的前三学期的整体表现,如课程成绩、操行分、课外表现等进行量化排序,综合表现较好的同学优先选择。

三、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专业设置得以动态调整。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存在一个滞后期,因此学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总是比产业结构调整“慢一拍”。而按照“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第4学期开始才真正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企业的招聘时间相差只有半年,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及相应规模,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协调发展。同时,新培养模式能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过程与产业紧密结合,为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专业基础的拓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具有适应多方面就业、工作变动和进一步深造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技术更新加快、行业调整加快的经济形势,也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大专业设置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大专业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的相对稳定,即可以不变动专业,只需根据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或开设职业方向,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大专业的设置,可促进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重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资源利用效率。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质量。分流机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必然会比较各个职业方向的专业水平和师资水平,这对专业建设和教师的素质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5.关注了人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学生可以主动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或职业类型,可以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2]程立生,吴小玲,王冰冰,万力维.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戴涵莘,高小惠.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技能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3).

[4]潘勇,许宁,徐建良.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5]钱国华.略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战略重点的对接[J].教育与职业,2012(18).

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3

(一)“马太效应”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影响体现在教师教学上的“马太效应”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这就使得高职教学不能延续传统式的本科教学模式,要创新,要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如模块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等方式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同时,针对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高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测试,督促其尽快调整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项目化教学和工学结合为例,对于有着多年企业工作经历和高校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从理念的转变到实际操作都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教龄较短且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而言,对于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基本没有任何概念,没有外部指导根本不知如何下手。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下,有些教师显得游刃有余,而有些教师则束手无策,使得教师教学水平差距拉大。那些已经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于各类奖项的客观需求度不是太大,但诸如教学免检教师、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学先进个人、教改先进个人等称号却接踵而至,而对于那些亟需这类奖项用来晋升职称的初级、中级教师而言,获奖却难上加难。体现在教师科研上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科研领域中具有“双刃剑”的作用。科研工作原先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但现在随着大批高学历人才涌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并将其作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合作,鼓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区级各类纵向课题。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较本科院校而言比较薄弱,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马太效应”,一方面,可以对高职院校有限的科研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那些具有科研潜力的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实验条件,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学院的科研骨干。同时,还可以促进某个领域学术权威的形成,进而带领一批教师继续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形成学院的特色。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都是在近些年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成的,师资主要由原来的中专教师和在国家扩招政策下新引进的高校毕业生构成。原来的中专教师大多学历偏低,以函授、委培本科为主,科研能力较弱。但由于职称评定政策的倾斜,大批高级讲师直接转评为副教授,使得原本名额偏少的高级职称指标越发紧张。而新引进的教师大多学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由于各级职称指标限制,使得职称晋升标准水涨船高、难度加大。特别是现在高级职称晋升需要申请人参与过省级以上课题且排名至少在前三位,但省级以上课题在申请的时候明确要求主持人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这就使得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有机会掌握更多优质科研资源,那些科研能力较弱但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往往可以挂名担任主持人。而对于那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职称低、资历浅但热爱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能够独立承担课题、获得经费支持、取得科研成果可谓是难上加难,只能作为参与者和具体执行人。这样高级职称教师的科研成果会越来越多,而部分优势人员在资源高度集聚后,不珍惜、不努力,甚至产生“学术霸权”行为,利用资源的掌控力和学术的影响力阻碍科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和科研新生代的快速成长。反观低职称教师,即便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会是寥寥无几,职称晋升前景渺茫,严重地挫伤了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二)“马太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专业选择上的“马太效应”当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抱着容易就业的心态而来,都想选择热门、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读。以单独招生面试为例,考生的第一志愿大多集中在建筑工程、工程预算等热门专业,而化学工程、法律等专业则无人问津,招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使得热门专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其他专业则发展迟缓。如果考生的报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迫使高职院校淘汰一批落后专业也无可厚非。但从就业角度来看,热门专业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并没有较大的优势,相反诸如化学工程、法律等专业社会需求量较大,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和基层法律单位往往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犯难。体现在专业学习上的“马太效应”进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成绩相仿,但入校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别。有些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有明确的学习规划,表现为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愿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常常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有些学生则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表现为缺乏自信,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思维呆板,性格沉闷,怯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难以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指挥下,许多教师在为优生“锦上添花”的同时,对一些本应给予更多关注、关心的后进学生却很少“雪中送炭”。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入学成绩相当的学生境遇却大相径庭。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出现的“马太效应”,会诱发“后进生”与“先进生”的矛盾对抗、“后进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矛盾对抗、“后进生”与家长的矛盾对抗以及“后进生”与社会的矛盾对抗。体现在思想政治生活上的“马太效应”学期末进行获奖统计时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大大小小奖项一大堆,可谓是处处有名,项项有奖。而大部分学生则收获惨淡,有些甚至与奖无缘。这样一来,所有奖项似乎专门为少数固定的学生而设立,大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参加各类活动的热情,也就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体现在就业上的“马太效应”在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面前,“马太效应”表现出一种逐渐加剧的两极分化现象。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班级职务、荣誉称号等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学院对来招聘的优秀企业,往往优先推荐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奖学金获得者,而企业也乐于与这些优秀毕业生签约。这就使得这些学生成为企业的宠儿和竞争的对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反观那些条件平平、家境一般的毕业生则往往会面临就业难的窘境。

二、对高职院校中“马太效应”的思考

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4

德国

提到德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汽车和工业。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强国之一,德国可谓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经济总产值远远超出英法等欧洲其他国家。加之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实力,使其一度成为学习机械、电子、生化等理工科学生的首选留学国家。在德国的课程体系中,以数学、力学、机械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基础课程更是占据了主要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德国对实用主义的重视。

另外,德国高校不收取或只收取低额学费。大多数德国高校都由国家拨款,在公立学校进行本科学习一般无需缴纳学费。某些硕士课程可能会有学费,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学费并不高昂。

自2003年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德国大中型企业都非常看重中国市场,精通中德两国语言并有德国留学经历的学生尤其受欢迎。近几年,德国不断出台的新移民法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推荐专业:机械制造、汽车设计、化学工程、电子、法律、商科、艺术类。

法国

作为艺术之都,法国在绘画、雕塑、时装、音乐等领域只能让其他国家望其项背。而法语又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美的语言,亦是除英语外,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法语为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的第一官方语言)。和英美不同的是,在法国,外国学生读公立大学和法国本国学生享受的待遇一样,不用缴纳学费,每年只缴纳注册费即可,同时还享有住房补贴、社会保险、公共交通、大学餐饮等折扣。

在巴黎,每年都会举行“巴黎春夏时装博览会”和“巴黎秋冬时装博览会”。这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时装盛会,在引导全世界的服装潮流。法国顶级服装设计院校也因此一直被誉为时尚界的金字塔尖,去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可以说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

此外,法国在服装、化妆品、香水等领域拥有众多的奢侈品品牌,如路易・威登、爱马仕、香奈儿、迪奥、轩尼诗等。作为奢侈品品牌的发源地,法国既有专门的奢侈品院校,在法国众多私立学校的高等商学院里,均开设有奢侈品管理相关专业,加之国内奢侈品市场需求的不断高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相应大幅增加,所以未来奢饰品管理类人才的就业前景相当可观。

推荐专业:奢侈品管理、服装设计、医学、商科、法律、影视编导类。

意大利

意大利,一个新兴的留学热门国家,自从2005年正式为中国学生敞开大门后,就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低廉的留学费用、国际著名的顶尖大学等一系列优势,吸引着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学生趋之若鹜。

作为欧洲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和世界第一所大学的诞生地,意大利是首开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先河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汇聚了欧洲建筑、工程、医药、经济、法学、旅游等领域精华,同时在音乐、绘画、服装设计、雕塑、考古、文物保护等方面居世界领军地位。此外,意大利的公立大学目前仍保留原有传统,不将教育视为可以营利的产业。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不同,中国留学生在意大利就读公立大学可以和本土学生一样免交学费,每年只需要交少量的注册费(500-1500欧元)就可以就读意大利公立大学。

如今,随着“图兰朵计划”“马可・波罗计划”“图兰朵之古塔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陆续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更倾向于报考意大利的艺术类院校,加之,意大利是中国在欧洲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对华贸易额在欧盟中排名第二,所以未来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推荐专业:艺术、机械、保护和修复、新建筑材料、葡萄酒栽培与酿酒类。

西班牙

在选择留学国家的时候,不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会选择西班牙。作为世界有名的艺术之国,西班牙在音乐、舞蹈、美术等领域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浓厚的艺术气息,悠久的艺术发展史,独特的当地建筑,可以为艺术生提供很多启发和灵感,因此西班牙留学也是艺术类学生比较关注的。另外,西班牙会比一些老牌国家门槛低一些,中国学生可以以较低的分数享受西班牙的优质教育,亦可将其作为“曲线救国”的留学跳板。

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旅游业的发达程度不言而喻,其旅游收入约占全球的10%。因此,西班牙大学院校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风景区管理等专业都颇具特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筑构想的推进,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拉美视为一个前景广阔的大市场:比之非洲,那里的经济比较好;比之欧美,那里的竞争和起点都不高,市场也很大。同时,中国的市场也被许多西班牙语国家所看重,但这些地方由于英语普及率不高,他们的企业在进入中国时,语言便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所以,精通西班牙语的人才甚为抢手,其就业前景也愈加开阔,回国就业、创业的人群和几率也大为增加。此外,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国,有西班牙语言背景的学生就业几率是没有西班牙语语言背景的学生的3倍。

推荐专业:旅游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红酒品鉴、语言文学类。

俄罗斯

俄罗斯的教育与苏联一脉相承,在各种基础学科的理论发展,特别是数理工科上面的成就绝对称得上是世界顶尖级,其教学水平与美国等教育强国相比毫不逊色。在航空航天、军事技术、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核能利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俄罗斯的教学水平也属世界一流。至于谈到艺术、美术、音乐与芭蕾,“俄罗斯学派”则从来自成一格、享誉全球。

从适合工薪阶层的角度出发,中国学生留学俄罗斯的花费只是英联邦国家的3/1不到。虽然学费低廉,但是俄罗斯的文凭含金量却相当高。从就业角度来看,近些年中俄的交流及合作越来越频繁,中国大型企业开始逐步入驻俄罗斯。中俄石油贷款协议的签订和中俄语言年的建立,都为留俄学生的前景绘制了美好的蓝图。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内俄语人才正在急剧减少,所以,未来既有俄罗斯教育背景又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人才将逐渐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

推荐专业:航空、法律、医学、艺术、经济、计算机和工程类。

日本

日本作为亚洲四大留学目的国家之一,一直备受中国留学生的青睐。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赴日本留学,日本政府也特别出台了相关的中国留学生吸引政策。相对英、美、澳等国来说,日本留学费用低廉,专业设置非常广泛,以注重应用学科而闻名。日本理工类的汽车制造专业、自动化专业和机器人制造专业以其领先的科技技术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青睐。作为传媒大国,日本大众传媒专业不仅在亚洲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

化学工程与技术就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过程卓越班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牛春丽(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北京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17-0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则是首批试点的专业。对于过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培养阶段将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1年的工程实践教育。

在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对于卓越计划主体的学生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而才能很好地实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思想上的储备。本课题立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班实际情况,主要从卓越班学生培养计划制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专题报告、搭建专业型平台、畅通校企沟通渠道几方面探究培养过程卓越班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方法,也为中国石油大学“卓越计划”人才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积累了经验。

一、立足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制订卓越班学生的培养计划

基于过程卓越班学生3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1年的工程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在设置卓越班学生的培养计划方面就要更有针对性。其中包括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主要是增加前三年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增加工程设计类必修课和过程装备设计类选修课数量;对授课形式进行改革,增加一些工程性实践操作环节,如物理实验课上增加物理教学实践环节,学生2人一组进行物理实践操作,使学生切身体会实践操作。学生在企业累计工程实践的一年中应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切切实实进行实操演练。这样,在卓越班学生培养计划方面才能实现夯实基础知识与强化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既调动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卓越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作用

引导卓越班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这种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整个过程。大学是学生从校园向职场转换的平台,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对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才能让他们未来在职场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学生刚进入大一时,根据卓越计划培养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引导卓越班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涯意识,对今后的卓越计划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

以笔者所带的一名过程卓越班学生为例,该生进入大一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计划的要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其对过程卓越培养计划有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不同年级,在引导该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通过交流、会议、座谈等方式让学生对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工程实操能力有进一步的了解;当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对将来的就业和今后自身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三、通过专题报告提高卓越班学生创新性工程型人才意识

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讲座、专题报告、座谈会等强化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

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通过会议对卓越班学生进行教育。作为学生的辅导员,通过日常的班主任会议、专业见面会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培养的同时更要组织召开针对性强、质量高的论坛。笔者曾组织召开了几次“创新卓越论坛”,邀请其他学院高年级创新班学生干部代表、优秀研究生代表及竞赛获奖先进个人,与卓越班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竞赛各方面交流,营造更好的创新卓越氛围,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校友、名师和专业人士资源,为卓越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或专题报告。例如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系列报告,邀请学院本专业知名教授或专业负责老师作报告,介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让学生从理论上对卓越计划有深入的认识。另外,邀请石油石化设备厂校友作专题讲座,往届校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的现场说法,进一步拉近课堂与现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企业实际生产工作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性工程型人才的认识。

四、搭建专业型平台,在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过程卓越班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应建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学校学院搭建专业型平台,积极举办CAD制图大赛、化工设计大赛、桥梁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专业性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类比赛,引导卓越班学生主动动手实践,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自身。另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或校友寻找比赛资源,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同时共享资源,与身边的同学一起积极锻炼自身的实操能力。这样使学生对自身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有更清醒的认识,在体会到学校对卓越计划重视的同时把握机会,锻炼自己。

五、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畅通“学校—企业—学生”沟通渠道

中国石油大学与新疆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过程卓越班学生,学生在企业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和信息反馈平台,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对工程实践教育的感受,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信息沟通渠道很多,如网络渠道、班干部渠道、学生党员渠道、电话渠道等。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好各种“把手”,实现有效沟通。以网络渠道为例,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QQ群、飞信群、微博、电子邮箱等获取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表现情况,了解企业对学生实习的相关要求。同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及时了解学生和企业的相关动向,及时掌握学生的困惑和企业在卓越班学生培养方面遇到的困难,并竭力解决问题,这样三方之间的有效及时沟通才能进一步推动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高校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切实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实施,不断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