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1

为此,本刊记者对创始人林俊宏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林先生,您是我国中医界泰斗赵绍琴的传人。您和多位生物科技专家共同研制的保健产品得到大陆政府和百姓的认可。对于您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我对您个人的发展历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请问您是如何步入保健品这个行业的?

林俊宏,董事会执行长(以下简称林):我在大学学的是企业管理,本身也是中医世家,而中医的根在内地,想更好地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就回大陆来寻根。1987年,我回大陆来,并且积极地组织台湾中医界的朋友每个月到大陆开展学习、交流、考察等活动。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朱杰局长在任时,局里挑选出全国范围内的有成就的中医带徒弟来传承中医药文化。在这样的机遇下,我很荣幸地跟随现今医学界泰斗赵绍琴学医。赵绍琴是清代太医院院长赵奎的传人。其后,我在台湾、大陆同医学界专家和生物科学家开始从事中医和生物科技相结合的研究。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个领域?大家都可以看到,科学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也逐渐的提高,很多奇奇怪怪的病越来越多,人们忙于生活、事业,身体机能如果不注重保养容易出现问题。我与一百余位专家共同研制出来的系列保健产品,奉行“绿色环保、产品绝对无污染”的宗旨,使中医与生物科技相结合,是针对人们的身体所需而研制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公司的发展历史,并谈谈您个人对保健品行业的看法?

林:深圳亨利兴生物有限公司是台湾的著名企业系台湾亨利集团于2005年元月在深圳投资兴建。台湾亨利集团创建于1976年,是一家集建筑、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和生物科技产品开发于一体的跨国集团。目前把深圳作为进军大陆大市场的第一站。纵观当今社会,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对保健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为保健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我们都知道保健品是吃进去的东西,所以保健品就必须以保障人的身体健康为基础。我们的目标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使大众的身体得到最好的保养,并且是有益于身体疾病的预防。

记者:请您结合现在保健行业实际情况谈谈公司产品的优势?

林:公司成立仅有2年时间,但是在国内保健品市场中,我们的产品占有一定的份额,足以证明人们已认可我们的产品。我们公司的产品中以康元美三宝、益生菌多泰胶囊和酵素等系列产品为主。我公司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以中医和生物科技相结合为研制基础,针对肥胖者、身体素质不好、儿童等不同的消费人群。而我们知道食品的最高境界――有机,纯天然的,这样的保健食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产品就是以“纯天然、有机”为宗旨而研制的,在行业中是佼佼者。这就是我们产品的优势所在。

记者:据我了解保健品的功效是比较慢的,贵公司的产品怎样?

林:虽说中医疗效慢,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们的产品是以中医与先进的生物科技相结合的,属于高科技产品,这一点是区别于其它保健品的。产品材料是纯天然、有机的,利用新鲜的水果、五谷、蔬菜根茎叶配以名贵草本植物宫廷秘方与多种营养素等合制而成,有利于身体的吸收,所以我们的产品在短期内效果易显现。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2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自主学习;激发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自然科学,科学家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验揭示了生物的奥秘。今天的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许多现有的生物学知识,还必须掌握研究和探索生物学的方法,在这种形势下探究性实验逐渐走入新的课程设置,并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某些验证性实验,这种课程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一新生,兴趣可能是决定他们能否学好生物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学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都会将先进的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的成就和经历编成小故事,通过每天故事会栏目向学生宣传生物科学的巨大成就和著名生物学家成功的历程和经验。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力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发更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另外,实验室是实验实施的主要场所,这里对那些刚进入中学的新生来说是个神秘的地方,这里环境的优劣是能否吸引孩子走进实验室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生物图片、动植物标本、亲手栽种的植物、喂养的小动物等非常直观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东西来装点实验室,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实验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角落都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巧妙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他的任务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想办法引导学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主要手段,巧妙的提问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求知欲望,又可以有效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方向。例如在探究蚯蚓运动的实验中,本人用一个出乎同学们想象的简单问题开头“蚯蚓会运动吗?”学生们立即回答:“当然会运。……’那蚯蚓是怎么运动的?请哪位同学给我们描述一下。”很多同学忍不住开始手脚并用的在下面就开始演示了“蚯蚓是不断先前蠕动的……蚯蚓的身体为什么会蠕动呢?”“蚯蚓只要身体蠕动就能向前动吗?”层层推进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我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开始分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尝试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并学着作出假设,在小组成员的集体讨论以后制定了相对合理的实验计划,然后动手开展实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整个过程中,我只是以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把学生引向主题,并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科学指导和帮助,整个实验中我是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而学生是这个实验的主要承担者。学生经常接受这样的训练,他们的主动思考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实验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总结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对培养他们探索和创薪的精神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严格要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4

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直观教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电脑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实现了视、听、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促进和提高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植物生根发芽的过程,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

1.课前导入的设计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驱动力。如何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是生物课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学生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直接、新鲜的事物最敏感,如讲到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时,先展示各式各样的食物,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吃哪些食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针对疑问看书、思考、讨论,问题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3、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难免单调乏味,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创新,尽可能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录音、幻灯、投影仪、录像设备、电脑等多种现代化的设备,把抽象枯燥英语知识寓于生动鲜明形象之中。

4.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3]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去收集和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所以在实验课上,教师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当的时候教师予以指正即可。

5.不可忽略的总结

常言道:“善始善终”才算是一堂优质课。良好的开端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笔者都要把本节的知识要点小结,并通过提出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如讲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思考“吃梅止渴、谈梅止渴、望梅止渴”这三种反射活动有什么区别。学生就能根据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差别,分辨出后两者都是条件反射。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5

广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行生物高考试卷自主命题,5年来经历了高考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2005和2006年高考模式为“3+综合+X科”,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2007年开始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文、理分科,贯彻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方针。为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2010年将考试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与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科目类似。对5年来广东生物高考单科试卷进行分析,试图追踪高考命题的轨迹,捕捉高考命题的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获取对应届考生的学习和备考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1 试卷的基本情况

1.1 命题的教材依据

2005~2006年的高考试卷主要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旧教材)进行命题,从2007年开始,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统一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进行命题,与新课标教材教学要求相适应,并增加选做题型,其内容包括选修模块一《生物技术实践》及选修模块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考生只需二选一。每年的命题亦需综合考虑广东采用的各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另外,试题的部分考查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于基础,这是广东省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且生物高考题的选材内容很多是来自课本之外。

1.2 题型及其分值

5年来广东生物单科考试的试卷都为150分制,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新课改后,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的分值增加了,单项选择题的分值则减少了。这样分值分配的变化,提示教师对基础知识及其灵活应用的考查难度增加了。

2 2005-2009年涉及新课标教材内容的试题的分值分配

广东现在采用的生物教材基本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所以将2005~2006年的高考生物试卷的考题按照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分类。如旧教材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相当于新课标必修一“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内容(表2)。

有的综合题则涉及多个章节的知识点,特别是非选择题中,为使各内容比重尽量准确,将同一题中考查到不同章节内容的,按照评分标准分别将分值划分开。如2009年高考试卷第29题(8分),要求考生根据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回答4道问题,考查考生对各细胞器功能及其相互协调配合、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基本知识,从题目中获取生物学基本信息,综合运用免疫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图示要求根据形成的抗体推断其前体细胞类型(2分)、判断B、T细胞间功能的区别(1分),以及病毒(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和由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的两个过程(2分),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2分)属于“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内容;而蛋白质(抗体)的合成和运输的过程(1分)则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

2.1 必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高考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必修部分几乎每个内容都成为高考考查的范围,虽然有些内容所占分值不是很明显,但其相关知识也是解题的基础。

从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按旧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还是按新课标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其中生物学科各内容的比例基本上是“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所占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也可以看出所占比率高的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分差悬殊逐渐拉近,其余部分所占的分值相当。

2.2 选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选修部分主要考查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旧教材全一册第三章“遗传与基因工程”和第四章“细胞与细胞工程”体现在新课标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l,旧教材全一册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体现在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中,其中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PCR技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态工程、细胞工程等内容比较常考。选修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值在15分以内,其中2005年和2006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07-2009年以非选择题考查,且为2选1的选做题。

3 试卷命题的亮点

3.1 重视对科学探究性实验的考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析2005~2009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实验部分考查的试题占了18%以上的比例(见表3)。

实验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广,并涉及课内外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材料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设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果的预测等多方面的掌握情况。从认知层次看,包括识记、理解、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其中综合运用层次的实验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命题,所占分值16分以上。如2008年的第35题,要求考生完善“免水盐代谢调节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考查考生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预测实验结果,运用水盐代谢相关知识分析、解释所预测的实验结果;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预设后续实验。

3.2 重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考查

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关联系,关注和参与生物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这五年来的生物高考试卷,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社会热点话题也是高考的常考题目(表4)。

这类题目给出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利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题目涉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还涉及关于健康和环境等社会热点话题题,如艾滋病、癌症、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与健康相关的话题,环境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等)、环境治理等环境问题。

如2009年的第28题,关于甲型H1NI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比较,就是以当前及近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命题的,考查有关免疫接种疫苗的知识及考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了抗原的特异性、不同人体的免疫能力差异、特异性免疫以及病毒的基因突变等生物学知识。

3.3 注重考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从近五年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看,所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一道题只单独考

查一个知识点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一道题考查了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或需要考生从题目、图表中获取信息,重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非选择题中表现更为明显,大多为综合性题目,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生物学专业词语的掌握应用也有较高的要求。如2008年的第29题。考查对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的应答过程。其中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涉及的知识覆盖了必修部分的3本书,考查对抗体的化学本质和来源的了解,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准确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能力。

3.4 各内容所占比重趋于稳定

分析2005~2009年高考考点,按归属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统计相应的分值,结果显示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占的比率最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每年考试各部分的分值比重趋于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分值很少的内容并不是不重要。

4 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2010年,将迎来新一轮高考改革,高考统考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试卷均采用3科合卷的方式,不设选做题,选修一并人实验题中考查,与之前的生物单科考试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广东省生物高考命题中充分体现的“体现基础、重视实验、关注热点”等命题特征相信仍将继续。生物高考重点内容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4.1 全面掌握课本知识,注重重点内容章节的理解与识记

2010年的高考与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的模式相似,从近几年全国卷Ⅱ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的分析来看,考查的内容主要是3个模块,即代谢、遗传与变异、调节与免疫,这与近5年广东高考的生物试卷考查的主要内容相当。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教师要使学生重点掌握这些重要章节的内容。

4.2 注重实验、探究,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下了考试大纲从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对高考所要考察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观察、实验(包括调查)、分析、综合、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所以考生对考纲所规定的实验,要理解其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了解使用的材料,掌握操作的方法步骤,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的预测等,能将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4.3 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生物高考命题将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是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复习时教师要注重有关生物学与生活、健康、生产和环境等方面联系的内容及知识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分析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6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其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1转换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教师对现有教材知识的传授。那种教师讲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师生间已形成了一种定势,无形地束缚了学生和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引入打破了这种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去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提高。

1.2优化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单向型”和“双向型”,其培养造就的学生在处理事务时常表现得“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地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2.1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生物科学已在很多领域显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将生物学研究开展起来,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及生物学实验和生物科技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研究性学习或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讲座,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明确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工作,减少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2.2教学程序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需大大增加背景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内容。教学程序可为:(1)拟题阶段。教师提供一部分现成的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如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兴趣等酝酿研究专题,课题宜小不宜大,如“白莲的施肥技术”,“提高蔬菜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等,并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可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研究题目需运用哪些知识,已学习了什么,需收集什么;二是需哪些仪器设备,考察什么项目等;三是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是什么,可操作性如何。(2)资料收集和实践体验阶段。学生通过研究活动从各种途径去获得有关知识和资料。如联系广昌白莲科研所,利用莲科所的实验田,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深入莲田,实地调查、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请工作人员传授技艺,请专家现场报告,获取与白莲施肥的有关知识,在获取有关知识的同时每一研究成员又能得到很好的实践体验。待操作完成后写出结题报告。(3)交流阶段结题报告写完后根据研究的全过程写出研究论文或口头报告材料,以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对成果的表达可采取宣读、交流、答辩、展览等形式,在辩论中修正补充自己不准确的观点,学生相互交流、切磋,共享研究成果。

2.3教学程序的实施

以“水污染”一节为例,教学程序可如下:(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背景材料有“天然水源介绍”、“工厂污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水污染的危害”等录像资料,配以知识阐述: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的监测和防治等。提出问题:人们日常使用的洗衣粉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问题。洗衣粉是一种合成洗涤剂,为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属低毒有机物,它不易分解,排入到水体或摄入生物体可逐渐积累,当蓄积量超过一定程度时,会污染水质并影响人体健康。让学生从环保角度出发,通过研究,认识和判断洗衣粉的危害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2)学生的研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资料或自己准备的资料,独立地或组成小组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如同一品牌、不同浓度,不同品牌、同一浓度的洗衣粉对水蚤存活及活动情况的影响实验,分析和判明各种洗衣粉的毒性情况;不同品牌不同浓度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比较实验,研究探讨各种洗衣粉的去污能力与毒性的关系等。(3)师生讨论分析与评价。通过研究活动,学生阐述其研究的结论并对学生或教师的提问进行答辩,师生共同评价其研究“成果”。学生也可阐述其在研究过程中或研究后的各种建议和遐想,如“对无磷洗衣粉的认识”、“新型洗衣粉的开发”、“我的与众不同的研究”等,再由师生共同评价其建议的可行性和各种遐想的美好度。本节内容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后,学生不仅能掌握现有教材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对现有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并且强化了知识的运用,突出了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