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1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 想象思维
一、引言
关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能力目标”部分是这样阐述的:“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对上述六类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列出了基本要求。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理念,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仅就其中某些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通过质疑,引领学生徜徉于自主探究的园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著名论断都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时时处处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学生善思、解疑。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开端,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终结,以旧问题引出新问题,将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之中,以问题为动力,引领学生乐此不疲地徜徉于自主探究的园地。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指导并鼓励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情境创设可以来自教科书、实验活动和现实生活。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对相关科学概念、规律和错误经验进行质疑问难,进而提出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正面、侧面或逆向等多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和指向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用生物科学事实或相关实验加以证实或证伪,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譬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第1章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中“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内容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将盛着金鱼的鱼缸带进了教室,充分运用实物,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具体事物联系到了一起,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真实性。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启示?笔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写在黑板上,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质疑和表达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而后,发动学生依靠群体智慧,对提出的问题逐一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笔者对个别问题进行精辟点评,强调了科学问题应该具有真实性、操作性和指向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跟下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联系起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来一步一步地展开教学:提供材料思考质疑自由提问(教师也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评价选取形成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2.借助猜想与假设,催生学生的想象思维之花。
猜想与假设具有三个特征,即猜测性、科学性、可变性。有人把科学猜想与假设比作通向真理的桥梁,由此可以看出猜想与假设在探究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猜想与假设是当前生物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猜想与假设,催生学生的想象思维之花,有效发展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要创设蕴涵丰富信息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立足于客观事实,使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提示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猜想和假设,保证学生在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克服随意性,避免学生陷入漫无边际地猜想与假设的泥潭。二要营造气氛融洽的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心理安全,二是心理自由。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以学习伙伴和向导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便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猜想,也不敢当众发表。这样,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用赏识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猜想,对那些喜欢发表奇思妙想的学生要给予热情赞许和表扬;对于提出一些荒唐猜想的学生也要平等对待,不能置之不理,态度冷落。三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猜想时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倘若保证不了时间,猜想和假设就只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接触不到问题的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深度。
3.适时引导、点拨,促进计划有效实施,摘取探究活动之硕果。
制订计划是基础和前提,实施计划则是关键和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实施计划”作为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多年,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坚持做到如下三点:任务明确,合理分工;任务驱动,适度引导;任务跟进,有效评估。在方案实施前要让学生明确本方案中探究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着什么任务,这是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待学生明确任务之后,要以“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实验、观察、思考、收集数据。在实施过程中,应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探究活动增进对生物学的认识与理解,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摘取探究活动之硕果。
三、结语
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优化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而取得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原先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被动无条件的接受,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使新知识成为构建或获取知识的平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科学发现史,虽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科学家们发现科学真知的过程,但故事当中,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用于探索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也就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提供原始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愿意去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也进一步体验生物科学概念,生物原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变验证性的分组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教育家布鲁诺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动力,就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会挖空心思地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设计出探究实验的方案,使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真正由被动接受者上升为主动探究者。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来探究,有的实验的确不适合学生探究,我首先立足教材,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择本地区能够找到的实验材料,而且是学生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可行性实验让学生来探究。例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有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初中生物遇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了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某些知识目标,如适宜的生存环境等,实验前我有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用来做探究实验的鼠妇(既我们当地叫的“西瓜虫”),学生很感兴趣,部分学生会在校园的花坛中找到鼠妇,有些躲在枯枝落叶底下,翻开那些杂物时,它们会很快爬走。通过这个亲身体验,“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这个结论其实在寻找鼠妇的过程中学生稍加动脑已经可以得知了。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他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这也就为后面的实验提出问题埋下了伏笔,更为设计实验方案打下了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己选其他实验材料,并根据自己选的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最后让学生做出结论,解析实验事实等,所有这一切尽量由学生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单单在做实验,也不单单在学习理论,而是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性强,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到了科学知识,又经历了对科学形成过程的了解,进而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学生对要探究的实验提出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所提的问题大胆做出假设,正确指导实验设计和计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课堂效率 教学有效性
初中生物教师首先必须立足课堂,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物专业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了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下面浅谈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但兴趣会减弱,甚至消失,只有让学生对生物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才能孜孜以求地自觉探索。以对待亲生孩子的责任心、爱心对待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培养,记学生的名字和优缺点,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和鼓励性评价。本人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讲《真菌》一节课时,我用生活中学生最常见的蘑菇、木耳等引入新课。既联系了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作为一堂常态课效果非常明显。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合作者,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愿意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潭水”。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查找本学科的相关资料,记录生活中、课堂中、教研中的经典事例及好的教学过程。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有一潭水。在这一潭水中我们应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并且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引领学生通过努力逐步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才是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进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活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是很重要的。
二、关爱学生,构建人文化的师生关系
有人曾经形象地说,教育学生,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凝视、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目光,送上的何止是温暖,更是期待、信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得有一次上课,有一个字念错了,学生立马给我纠正,我说:“谢谢你们,我今天又学会了一个字,以后就这样,我们相互学习。”学生大声地说:“不用谢。”这样,学生才能尽情释放个性,把自己的所问所想大胆呈现于课堂,课堂教学才会灵动飞扬起来,因此,生物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不仅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错误时,抓住学生的某些独到之处用鼓励语言评价;当课堂常规出现问题时,利用幽默的语言暗示每一位学生,很轻松地调控课堂。课堂上时时流露出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学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做好教材中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它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初中生物学接触的都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科学相比,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规律,其教学过程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应倡导探究式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实施:
一、兴趣引导法
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学生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从兴趣出发的。初中生物课程目标在“对学生的研究”中指出:“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是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应当成为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因为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发展。”无庸讳言,生物教学活动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教师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二、更新观念,营造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环境
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把育人观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单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上。要通过探究式教学,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其次,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探究活动。例如,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关生物学实质和微观的内容较多,探究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模拟实验,以讲述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方法、建议或实验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结论形成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探究式教学一定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安排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有些内容不适合进行探究就不能生拉硬扯。
三、开展生物课外研究活动
为了使学生对生物课外活动产生兴趣,可以向学生介绍克隆、转基因等先进科技成就,以及法布尔、达尔文、孟德尔、巴甫洛夫、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欲望。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应利用农村的本地优势资源开展活动,例如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在活动中组长领着组员去河边采蛙卵和取河水,在观察过程中,大家一起换水、喂饲、观察、讨论、记录,直到把发育成的幼蛙放生,写出观察报告。通过活动,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对什么是科学研究和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探究精神卉人道:“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是一一个探究思维的表现,质疑中蕴含着探究的萌芽,是探究的开始。
在生物科教学中,教师耍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要鼓勋学生敢问、敢想、敢疑、敢究。例如,教学《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观察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图片,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学懂了什么谁能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呢?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引发学生质疑的火花点燃了。有的学生说:“怎么农村生态系统这么大,课文却没有提及呢?”有的学生说:“农民辛勤种养的植动物资源那么丰富,永远是用不完的。”又有的学生说:“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无比丰富,永远是用之不尽的。”……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劢,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达到共识:有人说农村的种养资源,我国的自然资源是用之不尽的,这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我的自然资源、种养资源永远是有限的,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刷增加,并且伴随着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损害于后代的生活与发展对资源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合理地开发资源和利用资源,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注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发展资源。又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的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提出了许多探究性的问题:(1)植物的叶与茎蒸腾是否一样?(2)叶的水分蒸腾主要在阳光下进行。黑暗中是否有蒸腾现象?如果白天是雨天,叶有没有蒸腾现象?这一值得探究的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开展讨论探究,在探究的碰撞中闪烁着质疑精神和探究的精神火花。
四、总结
总之,通过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意识和体验。通过教学实践,摒弃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式接受的学习状况。努力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真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忠.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清正.探索发现式教学法[J].江苏教育研究,1987,(5).
[3]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7).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5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引言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
(一)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敞亮。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的学习。合作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
(三)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2]。科学创新必须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化基本上都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从课例看理念
“临时装片的制作”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尝试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够通过教师的点拨上升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小组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制作一个规范的洋葱内表皮装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协作的指导和支持下自主地完成了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采用智能互动的多交流的方式来建构知识。
这个课例的设计中,教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按照“纲要”和“课标”的要求迅速转变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大力强化探究性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这和案例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创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本案例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上,运用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以问题为中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引导、指导和诱导作用,使学生始终以小科学家的身份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理念之间的关系
以上主要介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例“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教学中,既运用了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例如探究学习既可能是自主的,又可能是他主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自主的探究学习还是较少的,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探究学习既可能是个体探究,又可能是合作探究,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适当的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需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周军著.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4]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6
当前生物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生硬的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模式及课外的大量机械重复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只会死记硬背,谈不上理解,更不可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结果导致学生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学生厌学的现象严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方法的探新,应摒弃僵硬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应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寻幽探秘的“乐园”。因此探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新课程理念对初中生物课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转变目标。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如何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②主动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象,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发现、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③改变教师的角色。即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帮助、促进和合作作用,教师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针对目前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笔者对初中生物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反思,初步形成了以下两大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把握以“三个字”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是初中生物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2.1“足”,即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做足
一方面,课堂上需要的模型、标本,尤其是实物标本,必须备足。比如,讲授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的形态、结构时,教师指导学生到田间、地头采集新鲜的实物标本,当然若季节不适时教师也可用模型代替。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估计要充足,哪些知识学生能学会,哪些知识学生容易出问题,如何进行指导矫正,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时,因为学生对鸡卵较熟悉,且容易准备,所以可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组织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课堂上请一位学生讲解熟鸡蛋卵壳、卵白、卵黄各部分的结构,让另一名学生讲解生鸡蛋胚盘、卵黄膜、系带等结构,最后让学生共同认识并总结各部分的功能。
2.2“活”,即课堂上要充满活力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让学生观察,或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质疑,或教师演示,或分组探究,或集中点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学生才能在探索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充满活力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的基础,因此,教师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趣味盎然。例如,学习完“植物的呼吸作用”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一个实验———“探究柑橘在什么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验证实验;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探究大小相同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情况下的保鲜效果:①室温,低温;②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③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表格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干燥。因为这种条件会抑制柑橘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这种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方式,既让课堂充满活力,又培养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2.3“导”,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有目标。为了避免课堂上学生漫无边际、乱撞乱闯的现象,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该观察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该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积极动手,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例如:学习“认识生物多样性”内容时,可以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认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等。一节课下来,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中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在轻松愉悦的体验式学习中达到了求知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真正的技巧和能力。
(2)“导”有层次。教师在引导时切不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而一下子拔得太高,“揠苗助长”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进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可根据以下几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①利用插图、资料引导读;②精心设问引导思;③着眼思维诱导议;④重视运用辅导练。这样有层次的引导,保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在学习食物链时,教师首先用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直观通俗地告诉学生这就是食物链,使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认识到原来食物链就这么简单,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然后再用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大家中午吃了些什么食物,根据所吃的食物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很自然的就把问题又引到了食物网上。这样的教学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3)“导”有方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即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如在学习“激素调节”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①常见的内分泌腺有哪几种?②它们的分泌物有什么作用?③分泌异常会引起哪些疾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并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3实施以“五个一”为重点的初中生物课教学方法探新
3.1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摸一摸”
生物的直观性很强,如果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它们的形态、大小、结构、生活环境等,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深刻。因此,认识生物时,最好让学生看实物,若没有,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模型、标本。如在学习“蕨类植物”时,教师可带学生到公园实地观察肾蕨,指导学生看清肾蕨的生活环境和根、茎、叶的形态结构以及叶片背面成片的孢子囊等。这样实地学习,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然,有时候,单凭“看一看”,还不能完全弄清生物的形态特点,必须让他们亲手“摸一摸”,学生才能弄清这东西是柔软还是坚硬,是光滑还是粗糙,是黏滑还是干涩。如在学习“环节动物”时,让学生摸一摸蚯蚓的体壁,再摸一摸它的腹面。学生通过亲手触摸不难发现:蚯蚓的体壁黏滑、湿润,因为能分泌黏液;腹面粗糙不平,因为摸到了刚毛。又如在学习“生物特征”时,笔者把一盆含羞草拿到教室,让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含羞草的叶片,发现叶片缩了起来,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反应。这样学生自然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劲。
3.2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时,让学生双手叉腰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来体验肋骨的变化,然后再用手按在胸部尽力吸气呼气来体验胸廓的变化;在学习小肠的结构时,很多学生对“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感到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取两张白纸,一张平的,另一张做成皱襞状其长度跟前一张相同,然后让学生观察摊开展平后哪一张的表面积大。学生都明显看出当然是做成皱襞状的那张表面积大。另外,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用糖泡鸡蛋泡不甜,而用盐泡鸡蛋却能泡咸?在讲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时,问为什么发高烧时不想吃饭?……由于学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探知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进行下一步教学就容易多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找出答案,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愉悦与兴奋,恰似一种“内在的奖励与动力”,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萌发学习的浓厚兴趣与主动求知的欲望。
3.3让学生动口“说一说”“议一议”
单凭“想一想”不能想通的问题,教师应设置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动口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呼吸,说一说气体进入体内要经过哪些器官;又如,学习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内容之后,让学生描述“水的旅行”,假如你是土壤溶液中的一滴水,请说一说你是怎样被植物的根毛吸收,再通过导管运输,最后通过气孔到达大气中的旅行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还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形式,若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功能,集思广益,力求突破。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更大范围内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寻求突破。
3.4让教师来“讲一讲”“赞一赞”
对于那些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必须“讲一讲”了。这时候,教师应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释疑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拨开云雾,荡去尘埃,彻底弄清来龙去脉。比如,在学习“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内容时,学生做了许多努力,仍难以理解。这时笔者巧妙地利用肢体语言:用拳头代表肾小球,用大拇指代表入球小动脉,小拇指代表出球小动脉,用前臂代表肾小管。同时还作了这样一个比喻,肾小球好比一把筛子,血细胞、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好比颗粒大的种子,葡萄糖、水分、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好比颗粒小的种子或者细沙;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大分子物质随血液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而小分子物质则过滤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身体有用的物质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剩下的才形成尿液。通过这样直观而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对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立刻恍然大悟。在讲一讲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表扬和鼓励是对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是最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手段,特别是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用爱心去呵护他们,鼓励他们,对他们的优点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去发现放大,大至一个方面,小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励学生的素材。只要教师能抓住其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向上热情,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就能增其自信心,燃起新的希望从而迸发出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3.5让教师来“理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