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菁英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组织下,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签署“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讨建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旨在培养在生物基础科学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鲜明专业特色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双方在教学、科研、实践等领域均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探索。

一、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

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是一个流动的班级,班级成员来自基地班的前十名,通过这样的选拔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出“菁英”,每年对菁英班学生进行考核,不在自己本班前十名的学生只能退出班级,而进入前十名的学生就可以进入菁英班,这样流动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更好地在菁英班中进行学习。

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必须培养出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合格人才,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必须掌握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等的基本技能,熟悉实验室操作的要求和规范程度,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的具体实施

按照菁英班的培养目标要求,制订“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菁英班学生本科阶段需要完成124学分的必修课和36学分的选修课。菁英班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在我校完成,期间,对方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导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和专题课程。

其次,每学期菁英班学生都有自己的交流会,总结和阐述自己的收获,班级里面有30位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深深表达了钱老对中国现代科技教育和创新的担忧。然而事实上我们并非不能培养人才,只是培养的不是创新型人才,而是服务型人才,即脑力劳动者。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一直以来都担任着劳动力输出者的角色,过去是体力劳动者,现在是脑力劳动者。他们都有一些共性,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不会质疑。中国学生乖巧听话,似乎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选择应试化的基础教育也确是迫不得已。一个教师每天要应付几百个学生,遍布各个班、各个年级,他能够完成这些任务都实属不易,更别提一对一的小班化教学了。在“僧多粥少”的客观条件下,机械大生产的应试教育成了最方便且有效的方法,学、统一考试、统一答案。即使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的也只是怎么解题而已。严格的基础教育给了学生扎实的基本知识和优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然而却扼制了学生创新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单向思维方式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得以修正,形成批判性思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构建起导师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关系。导师只是指引方向,更或者只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才算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知识可以接受,但不能连着思维架构一起照搬。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自然需要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是立体的、相互的,而不是独立的、片段式的存在。这就需要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漏补缺。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记得牢固、弄得明白?答案是自己找的。填鸭式的教学之所以不能长久,就是因为自始至终它都是别人强塞的东西,这些知识都分门别类地归整好,互不相通。而一个学生应该做的,就是把它们串通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

立体的、相互的知识体系是成就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也需要建立在前人的经验之上,以广博的理论为依据,其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然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就是营造出一个需要创新能力的氛围,不让这种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无用武之地。

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紧跟科技前沿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要注重的。一方面,大学鼓励参与科研的导师、教授等进入教学工作。这群身处科技前沿的教育工作者会给学生带来书本外的收获,有些书本上还写着未知之谜的东西兴许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便是外请研究员进行讲座。这也是菁英班带来的最大收获。

菁英班两次上海之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有机化学课上听到的质谱分析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生物化学课上听到的流式细胞仪,都能在这里看见。优秀科研成果的取得,想法是一大要素,同时尖端仪器也功不可没。熟练操作仪器,得出准确而有效的结果,对实验绝对是很大的帮助。但作为本科生来说,暂时还接触不到这些仪器,但仍旧可以学习到其他基础而有用的实验操作和设备。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创新精神。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有广博而新鲜的知识储备和视野。没有地基,何来高阁,本科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有教有学、有问有答的互动教学中,既给学生以丰沛的知识,又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提问、自我思考的良好习惯。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却又不被书本框死,才能给创新精神留有余地。

教育不会让每个人都成为天才,但至少可以创造一块培养天才的土壤。开放、民主、自由的教育模式固然会耗费精力,但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创新者应该给予认可。从社会舆论上、国人道德教育上,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再加以个人努力和资源支持,本土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颜进.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强化班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5(03):34-36.

[2]刘秋员.关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南京农业大学菁英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PT2015044)。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检验专业;培养模式

武陵山片区是国家第一批启动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该区与周边地区相比,具有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师资与医卫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该片区的经济发展。近10年来,虽然该片区地方医学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客观上依然受到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地理位置影响,医学教学方式和水平更新发展普遍滞缓。

一、核心概念

(一)武陵山片区

本研究中的“武陵山片区”是根据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中对它的界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的71个县(市、区),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二)医学检验

2012年9月,教育部将医学检验(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本科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学位由医学学士改为理学学士,这一调整结束了从1984年开始的医学检验五年制的办学格局,标志着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由既往“检验医师”培养转向“检验技师”培养,进一步明确了其技术性人才属性。

二、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武陵山区目前开办的含有医学检验专业的高等院校仅有5所,包括1所独立医学本科院校(湖南医药学院)、2所综合本科院校(吉首大学、邵阳学院)、2所高职院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并且这些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起步晚、师资力量薄,缺乏政策支持,竞争力不强。2012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否则各大专业难以认证和评估。因此,武陵山片区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要认清自身特点,它能对教学起推进作用,对人才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学校公认的经验或做法。在此基础上研究武陵山区地方高校和同类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明确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定位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定位应先做好市场调查,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专业发展、行业的需要与对接。检验技能的培养是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定位。

2.改革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通过对目前的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发现,无论中专、大专还是本科,多数只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实际岗位的市场需求,以致两者发生脱节。应用型人才是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此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

3.改革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如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发展等学科,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 农业高校;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76-02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y, the open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iming at som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t′s discussed the increase of open thinking in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Futhermore, in order to inspire student′s interest in operating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during the course and make them grasp experimental skills better,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details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microbiology; opening experimental;teaching model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的教学实际为例,针对农业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现有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探讨了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开放式思维的培养模式,并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细节进行了摸索。安徽农业大学大农学类专业包括农学、园艺、林学、植物保护、蔬菜等9个专业,微生物学是大农学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学、园艺、林学、植物保护、蔬菜等9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看,都对微生物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可以说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是大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实验,可训练大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更深入地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科学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式,对于大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微生物W的基本实验技术,乃至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至关重要[2-3]。

1 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大农学类专业在我校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培养方案中关于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的设置主要仍然遵循过去的传统模式,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及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目前仍是按照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来安排,只能达到满足学生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和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的最低要求,而对于大农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相对简单,缺少对学生自发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方式的不足,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发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5]。因此,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对大农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做了前期的改革摸索,对开放实验的模式进行了探求,希望能为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2 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为了探索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收集和整理了其他院校和其他实验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经验[4-6],提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大农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案并进行了实施,具体如下。

2.1 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在进行开放实验之前,通过一些基础实验的开设,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对学生与实验相关的基本技能进行操作考核,合格者将获得进入开放实验阶段的资格。

2.2 分组与命题讨论

每4~6人为一组,根据每个学生对相关课题的兴趣,并结合其所学专业进行自由组合,并选出1名学生作为组长,由指导教师进行命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实验题目,经过教师论证确定实验题目。

2.3 实验方案设计与指导教师评定

根据指导教师的命题或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实验题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出其认为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撰写出实验设计报告,在报告中要求学生对基本原理、实验材料、方法、进度安排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释。指导教师结合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根据各小组自行的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出课题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

2.4 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及能力培养

各实验小组按照修订后的实验方案,逐步完成实验的实施过程,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出现的问题及实验心得,指导教师全程追踪实验的过程,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予以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式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实验收获的自我总结与主动思考。

2.5 实验报告的提交与总结汇报

实验操作部分完成后,要求所有学生根据其得到的实验结果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及实验心得,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评定、总结与备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组长负责做PPT文件汇报总结实验结果、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小范围的学术交流。

3 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体会

3.1 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由指导教师先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进而进行操作步骤的演示,指出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由学生依照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势,比如让学生在试验中不易出错,但是从趣味性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来讲,存在着明显不足。学生容易出现惰性思维与消极态度,创造性思维与主管能动性难以得到培养。通过尝试建立开放式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实验假设,自己制定并完成其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这种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势必要求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模式。比如在探讨微生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的实验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作物,进行“植物促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高效促生菌株的筛选”实验。在实验进行中,学生们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从原材料的准备到微生物培养、筛选机鉴定等全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际效果是大部分学生都分离得到了高效的促生细菌,不仅巩固了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还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3.2 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实验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7]。虽然实验课程学时安排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源有限,目前尚不能完全实现全面的开放式教学,但前期通过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原本偏重知识积累的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而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学生身上看到了其文献调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明显进步。在自主设计与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前后实验的环环相扣要求学生对每个环节都要细心把控,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对于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生产实践工作都极为有利。例如“植物促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高效促生菌株的筛选”实验项目中,促生细菌的分离是鉴定的基础,分离得到的促生菌株是高效促生菌株筛选的起始材料,在每一项实验内容的逐步进行过程中,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

3.3 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规范教学管理

通过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逐步健全教学管理和实验管理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摸索过程中,有利于建立较完备的教学制度,因此目前已经制定出了完备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条例、开放实验室安全条例、开放实验室规则、开放实验室大型仪器使用登记制度,并得到严格执行。

4 对大农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

4.1 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

常规实验教学实验室的管理相对简单,而开放式实验室教学不同,其不仅要求足够的实验室空间,还需要任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员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经费使用上也要求有更多的投入。由于有针对性的教学体制改革是_放实验室教学健康发展的保障,其中开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相关教师的工作规范的制定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推进也极为重要。另外,由于微生物学实验大多是面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开设,低年级的学生实验室经验相对较少,所以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室制度和实验室安全教育,才能保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2 开放式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证明,开放式的微生物实验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良性的作用。高校重视“双创型”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的实施模式,而开放实验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考虑把开放实验室和正常实验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进行专业化、个性化推广[8]。

5 结语

当前各高校对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普遍推广,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的重要场所,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摸索与探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安徽农业大学大农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的改革,即对开放实验模式的初步实践探索,可为大范围推进开放式实验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6 参考文献

[1] 吴萍,李正鹏,史钧,等.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2,19(4):49-55.

[2] 张萍华,申秀英,王跃光,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1):416-417.

[3] 陆娟,屈长青,朱茂英,等.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230-232.

[4] 刘丹,龚浩,付佑权,等.农林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72-173.

[5] 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4(27):52-56.

[6] 沈永红,张彭湃.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生物学通报,2005,40(11):41-42.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职业技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但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和一般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等初次就业率更低。而当今企业行业所需的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毕业生中却难以找到,这一现象表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培养的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行业企业出现用工荒。这显然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上出现了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这归结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结构体系不完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等文件精神,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强调,中国高校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是“断头桥”,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制短,不能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今后要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本科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形成不断完善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全国近700多所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特色不显、课程体系不优、师资结构不良、校企合作不够等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明

地方院校,尤其是升格后的新建本科院校,确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专业定位为应用型,但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目标与规格的设定与专业定位却不吻合。多数院校沿袭或模访985、211高校或办学较久的省属重点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片面强调学科在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是培养与地方需求不相吻合的学术型人才。由于学校本身无相应的办学条件和基础,结果导致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培养目标、规格与课程体系严重脱节。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管在学科布局、科学研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社会服务上均应以当地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围绕应用才能办出特色。

(二)办学特色不显

许多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出现结构性脱节。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均开设有工科类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文类的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类的艺术设计、音乐学,管理类的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理科类的生物科学、生态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招生人数多,规模在学校占的比例大。但是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雷同,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困难。一些行业背景很强的专科升格为本科后,特色也不再明显。

(三)课程体系不优

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来体现。目前各高校课程体系基本由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以及素质拓展等几部分构成。这种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等学术型本科办学课程体系设置雷同,突出了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重理论,轻应用,但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很难体现,使得学校的专业设置中课程体系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相脱节。

(四)师资结构不良

地方院校在升格过程中,虽然引进了大量的人才,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满足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的要求,但是师资的结构并不优良,年轻教师多,博士多,但是具有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少。引进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其理论功底虽然扎实,可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实践经验不够,在教学中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学生学到的也只是一些书本的理论知识。

(五)校企合作不够

许多地方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存在许多相同的问题。如毕业实习,虽然各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许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随着学校的扩招,学校联系的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实习基地的增加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加上无偿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不多,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实习,这样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学校对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监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要去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新产品研发与管理等各个环节,掌握生产流程,以适应岗位,提升就业竞争力。但企业认为实习学生动手能力差,生产效率不高,会影响单位效益,很多企业将实习改为参观,这也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许多实习单位实习参与度不够,有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参与技能性实践较少,却做一些与实习技能无关的事情,如充当实习单位的劳动力,做一些琐碎的办公事项等。这样学生的实习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校企合作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

应用型人才分为四个层次,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1];其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属于职业化、专业化人才。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能够运用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或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如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企业主管、医师、律师、中小学教师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基本特征为能应用、能实践、能解决实际生产。[3]随着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未来许多工种将变成专门的职业,故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把握应用型人才内涵,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1.共性向个性的转变。地方本科院校应突破专业布局,打破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局面,彰显自身特色。各地方院校应在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则要由以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变。2.学科向专业的转变。学科为学术范畴,常与科研相联系;专业则为教育范畴,重在人才培养。[4]985、211及部分省属重点高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体,则学科对于它们来说很重要;地方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应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应注重知识的集成与应用。3.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为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通过考试来掌握知识。如此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具备从事各种职业的技能与能力。从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则要把应用能力作为核心,从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入手,分析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构建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实践实训、技能操作等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产业进行对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主动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以实现社会对人才选择的无缝对接。指导性原则突出以应用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做到公共类基础(通识类)课适用、专业(基础)课能用、专长课管用、实践技能现用的原则。

1.优化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结构不调整、不优化,将严重制约与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即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首先要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一批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对接的专业群。如琼州学院位于海南三亚,则要对接三亚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重点发展旅游业、热带海洋资源类(海洋渔业、海洋生态保护)、热带农业、海洋通信、电子电气类、海洋贸易及与东盟国的海洋文化类等专业群,形成一批有特色、优势明显的支撑性专业。其次,要培育一批特色专业。应重点培育3个左右的国家级和10个左右的省级特色专业,一批校级特色专业。再次,调整一批报考率低、就业率差、供过于求的专业,以形成结构优良的专业布局。

2.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地方院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以社会需求,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为依据,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以行业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中心,构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与产业、社会的需求相对接。琼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长课、专业任选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构成。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满足教育部专业目录对专业的要求,专长课、专业任选课、素质拓展课为专业技能与应用及特长类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在设置上具有前瞻性、现实性与多样性,可满足现在与将来学生的职业技能所需。同时为保障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应用技能,学院构建了“实验、实训与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如人文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类专业不低于30%,教育类专业见习实习不少于18周。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实践与创新,其成果可冲抵相关课程学分,以增强学生解决生产实际应用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和应用,理工类学生要求有7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室、生产实习、工程实践等当中完成。这样以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四年不断线,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校内外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实现与地方产业的紧密对接,各地方院校应根据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互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可通过产学研途径,采取订单式、分段式、嵌入式、区域合作式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共同研究课程体系设置,将学校教育延伸到行业企业。同时也选派技术员到校授课,构建起多元化的校企互动联合培养模式。(2)“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刚转型不久,应用性不强,社会资源共享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一些地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性相对较强,且技能性训练资源有的比较丰富,通过与地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接,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这也是地方院校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3)卓越职业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等突出职业化特色。(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通过建立理论教学—职业化培训—应用实践—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开发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5)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奥地利、非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友好关系,今后将进一步拓展办学途径,利用区域优势,吸引优秀外籍教师来校开展教学与交流,力争在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新成绩。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琼州学院通过6年多的努力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单一的师范类专业向多学科多专业发展转型的专业布局,学校由6个师范本科专业转型到现在的涉及文、理、工、管、法、史、农、教、艺等9个学科门类40个本科专业。2.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加强,实现了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传统的技能型向应用性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借鉴学术型高校向有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转型。校企合作办学的惠谱班、移动通信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彰显应用特色,学校因此获得“海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先进院校”“海南省产学研结合十大杰出院校”“海南省‘十二五’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单位”“海南省‘十二五’产学研合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3.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单一的学术型向双师型转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高职称、高学历结构不断增强。4.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从2009年文理各一个专业的试点,到现在所有本科专业改革实践,学校每年资助的100项实践教改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学生的科技竞赛、素质拓展及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加。2014年学校有三个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海南省选取学校作为试点单位与海口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开展“立交桥”式的职业技能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试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相衔接培养的工作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技能导向下,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将为各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借鉴。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孙泽平,漆新贵,何万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4-58.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求学》:请问在当地前百分之几的考生可以被贵校录取?

中国海洋大学: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做非常具体的统计,不过可以说明的是,我校近年来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录取分数和生源质量均居重点高校前列。

《求学》:贵校有没有哪些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情况有特殊要求?具体的要求有哪些?

中国海洋大学:我校部分专业对体检有一定要求,建议考生登录我校本科生招生信息网查看《中国海洋大学招生体检标准》。

《求学》:贵校有哪些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海洋大学:我校拥有海洋学、海洋化学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入校后经学生申请,择优选拔。

《求学》:请问贵校有哪些特殊招生类型?

中国海洋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目前针对特殊人才我校有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体育类等特殊招生类型。

《求学》:请谈谈贵校艺术类考生招收情况?

中国海洋大学:我校招生艺术类(音乐表演)专业,近年来考生报考踊跃,我校录取生源质量普遍较高。

对高考总分超过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投档分数线的考生,根据其报考志愿和我校各艺术项目招生人数,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及其有关科目考试成绩的高低,德、智、体全面考核,分项目择优录取。对于专业考试成绩特别优秀、高考分数虽未达到我校录取线但高于其所在省份规定的文化控制线的考生,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并报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录取。

《求学》:请问贵校有哪些热门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我校根据教育部、山东省相关政策,结合我校师资、教学、科研、就业等各方面因素,划定了18个专业为我校热门专业: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海洋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求学》:贵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

中国海洋大学:我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就业率始终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列。多年来,我校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

《求学》:贵校招生范围有哪些?

中国海洋大学:我校目前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招生。2011年招生章程将于2011年4月份公布。

《求学》:境外生与贵校学生有哪些交流活动?贵校招收境外生吗?如果招收,请问有什么条件限制吗?如何报考?

中国海洋大学:我校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培养学生的有关协议。我校招收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考生,具体可参见我校相关招生简章。

《求学》:面对新一届学生和广大的考生家长您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中国海洋大学: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也就是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或更长一段时间,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中国海洋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求学》:请问哪些专业对高考的学科成绩有要求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各专业在高考录取时并无单科成绩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校除英语专业限定英语语种的学生报考,且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得低于该门课程总分的70%以外,其他各专业对各门成绩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总分达到我校录取线,即可录取。当然,为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般来讲工科专业数学、物理基础要好,生命科学类(动、植物类),化学、生物基础要好。这样学起来轻松、效果好。

《求学》:贵校有没有基地班、特色班等?如果有,具体有哪些班?就读这些班有哪些具体要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有教改班和卓越班。教改班以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重点培养,具有很高的保研率;卓越班侧重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或说动手能力,与电子信息行业各大企业合作,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提供良好实践环境。教改班在陕西和安徽两省的提前批次录取,其他省份考生若高考入学成绩优异(所在省录入我校考生的前20%)可在入学后参加教改班选拔考试;卓越班皆为入校后选拔进入,除艺术类等部分考生外,其他考生都有选拔考试资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校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设立的“创新实验班”。以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急需研究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属本硕博连读性质,在提前批录取。录取分数一般高出一批本科线40分左右。

《求学》:许多学校对特殊的人才的选拔会有特别招生的政策,贵校有哪些特招政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有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及艺术类等特殊类型招生,详情请参考我校本科招生网(zsb.xidian.省略)上相关录取选拔实施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我校有“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资格。每年面向全国招生此类学生。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经我校测试、面试合格,高考成绩达到一批本科线,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即可被录取,加分安排专业。保送生一旦确认资格,可录取,在全国统一录取时发录取通知书。有意向者可登陆我校招生网查看各项录取实施办法(zhshw.nwsuaf.省略/inex.php)

《求学》:贵校招收艺术类考生吗?近三年的报考情况如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有一个艺术类专业:录音艺术,全国范围内招生,招生规模30人左右。我校艺术类专业依托我校工科背景,与表演相比,更侧重音乐制作等技术方面,再加上我校良好的教育平台,还是有很多艺术类考生和家长心仪并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分艺术文艺术理,并结合考生所在省份艺术类招考相关政策提档录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校招生艺术类考生。专业为艺术设计。面向全国招生90名。考生需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专业课合格,高考成绩达到艺术类本科线,按专业与高考成绩各占比例之和,从高分到低分文理分别排序依次按计划录取。请考生留意我校招生网公布的《2011年艺术类招生章程》专业课考试时间地点、录取原则等。招生计划以各省公布的为准。一般来说有合格考生的省就有计划。

《求学》:请问贵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呢?这些特色专业的优势在哪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有以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等专业为代表的十几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多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其中多个专业全国排名前十,通信工程专业更是排在第一或第二位,详情请见我校招生网上各专业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国家及特色专业12个:农学、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艺、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林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省级13个:林学、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金融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这些专业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师资力量强,科研成果突出,实验设备齐全现代;有培养更高级人才的博、硕士点,乃至博士后流动站;培养计划独具特色。如,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专业,我校葡萄酒学院系亚洲第一家,在全国第一家办此专业。为全国葡萄酒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

《求学》:贵校的奖助学金制度是如何的呢?是否能够给农村学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减免政策和照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有完备的奖助补贷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不让任何一位同学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而不能完成学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校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等为主要内容的奖励资助政策体系,每年用于学生奖励及资助的金额达3400余万元。其中包括国家奖助学金、专业奖学金(每年奖励总额近千万元)、社会奖助学金(每年累计金额达370余万元)。同时,还根据国家政策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同时鼓励勤工助学,每年发放勤工助学工资150万元。此外,还设立了“优秀新生奖学金”,高考成绩优秀者,可获得最高4万元,最低3000元的奖励。另外,在专业学费的制定时,国家向农科专业倾斜,农科专业收费低,我校为3025元/学年。

《求学》:针对学生的就业,贵校是怎么做的呢?怎样保证学生就业率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各电子信息类专业行业优势明显,多年来的学生培养质量在各大公司及科研院所都有良好口碑,各专业就业率都在90%以上,多个专业就业率达到95%到98%以上。今年就业形式更是良好,2010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特别到我校采访就业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筹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明确院系领导是学生就业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就业渠道宽广。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在全国有影响的用人单位、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了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有效对接。每年有数百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人才。学校每年安排多次综合性大型“人才招聘会”,专业及小型招聘会,常年不断,为学生充分就业牵线搭桥。

连续1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求学》:贵校有哪些报考方式呢?2011年贵校招生简章什么时候公布,考生如何解读招生简章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拔方案已经在我校招生网上公布,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和艺术类等特殊类型招生选拔实施方案也将在近期陆续公布。关于招生章程的细节问题,可以通过电话、电邮和网上留言等各种方式咨询我办。

《求学》:贵校招收境外生吗?如果招收,请问有什么条件限制吗?如何报考?境外生与贵校学生有哪些交流活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校有国际教育学院,每年在境外招收留学生和国外友好院校的交换学生,这方面详细情况可访问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网站或电话咨询。

《求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生填报志愿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如何提高志愿的命中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我校录取中遇到的情况,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充分了解我校学科、专业设置等基本情况,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兴趣与爱好的专业报考;②准确了解我校当年在该省招生计划及专业的有关要求;③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参考我校前几年各专业在本省的录取分数线,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④在对待是否服从本校专业调剂时,考生要慎重,如果填写“服从”,可以增加被我校录取的机会,如被录取到你不十分满意的专业,可在一年后按学校有关转专业条件,申请转专业。如果填写“不服从”就意味着学校只考虑你所填报的专业,不会将你调剂到其他专业,因此,被录取的机会也就会减少。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当今生物技术成为解决人类面临能源、资源、疾病等持续性发展课题的关键技术。发酵技术正是生物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发酵工程实验课作为生物技术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2]。发酵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技能也多种多样。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利用现有资源突出医学院特色,不仅从生物学的角度,更从医药领域的应用的角度展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项目,增强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3-9]。本文总结了近年我专业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果。

1自编实验讲义,精心安排实验项目

实验教材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我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和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教研组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内容,自编发酵工程实验讲义。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首先由教师采访学过这门课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再选择10个学生代表主动参与实验设计讨论,着重选择小型青霉素发酵和青霉素的分离纯化两个综合性实验的目标和策略,使学生积极参确定实验各要素、学时等重要内容。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内容进行完善。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设计,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参与知识构建,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课程和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放弃了传统单个小实验,改为相互紧密联系的、系统的大实验。构建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的设计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2]。实验教学体系以青霉素发酵综合性大实验为主线,将菌种的活化、发酵条件优化、扩大培养、小型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及测定等环节连接起来[13,14]。本体系精心安排了5个实验项目,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见表1)。

2教学方法多样化

2.1自主设计实验,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产黄青霉菌培养基的确定及培养条件的优化实验。实验前2周指导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2-4人/组。然后将温度、pH、转速、培养基等不同参数的优化确定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要求查阅有关文献,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小组讨论后初步拟定实验方案。指导老师认真审阅学生的实验方案,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后最终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15,16]。

2.2多媒体教学

为保证教学质量,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实验操作更具体、更形象、更直观。如关于发酵罐结构的认知和操作使用、青霉素的分离等录像已经制作完成。并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精美图片和小动画,在课堂上将这些全部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使实验变得生动而有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3实验与科研相结合

将教师的相关科学研究作为实验教学案例,使得教学内容更深入更先进。如将枯草芽孢杆菌和灵芝的发酵引入到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验的等待过程中教师穿插几篇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重点介绍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发酵的研究动态,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

2.4重视生产实践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湖南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福来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亚华乳业有限公司3个稳定的发酵工程课程见习基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辅以实践环节,实验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在省内参观1-2个不同类型发酵工厂,并分组到车间,详细地熟悉各个工艺单元的操作,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这样学生可以巩固实验室所学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同时自己在实验中碰到的部分疑虑可以得到解决,对发酵大规模生产提高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感性认识[17]。

3实验教学效果及评价

3.1实验考核

学生成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表现、实验设计、实验数据与报告。在10级、11级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实验设计表现更突出,从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当中看出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的提高[18]。

3.2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搜集10级、11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及教师同行的意见,对新构建的发酵工程实验体系进行反馈评价。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该体系已初见成效,结果见表2。通过调查结果表明该实验体系对学生发酵大规模生产的了解还有待改革完善,其他各项目的满意度和基本满意度都达到了95%以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反应出新体系实践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所提高,知识水平得到优化。一、调查结果显示优化知识结构的满意度达到了94.2%。二、对09级、10级、11级发酵工程卷面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0级、11级卷面成绩平均分比09级分别高5.6分、7.8分。三、在整个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生回答思考题情况大有提高,这也是学生知识结构优化,理论水平有所提高的体现。

4讨论

4.1取得的成果

4.1.1有助于我校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形成医药与高新技术特色专业的强势,提升社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体现专业特色和兼顾医学院现有资源,发酵工程实验体系构建采用生物制药发酵实验。该门课程与医药有机结合体现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得到很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适应生物技术公司和科研工作的需要[19]。4.1.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样环环相扣的连续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因为失败的实验结果会影响到下一次实验,使得学生在每个环节都特别认真,同时帮助学生家搭起了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桥梁,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树。4.1.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型能力设计性实验以小组团队为单位,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加强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讨论的环境使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显著提高。分工查找资料使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共同完成实验和报告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设计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开放性实验设计有着极大的兴趣。发酵工程实验课开设以来,共有3个小组,13位学生自行撰写了相关实验课题,并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资助,发表了4篇论文。4.1.4优化知识结构通过该体系实践后,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显著提高,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更趋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实验课程设计的一支重要力量用于实验目标和方案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知识产生模型,优化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迸发出创新思想和理念。

4.2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