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调研报告

小学调研报告范文1

此次调研活动,采取了随机听课,及时反馈指导的方式,深入到了5个乡(镇)、10多所学校,共计听课30多节,召开座谈研讨会10场。教研员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与授课教师做了面对面的评价与指导,大家就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在和谐、融洽的交流、研讨气氛中,畅所欲言,最终达到了共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次调研活动,虽历时短暂,但使我们感受颇深:

一、感受了英语教学工作在基层乡、校较前变化巨大。

变经之一:领导、教师观念的变化。首先,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乡(镇)教育组及所在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美原、流曲、庄里等乡(镇)教育组的领导,自始至终陪同我们参与听课与调研;各学校的校长、主任等领导与我们同听课、同评课、共研讨。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线教师对我们到来的热烈欢迎,特别是一些学校的教师,争着上课,抢着让教研员评课的极大热情,令我们深为感动,用他们的话说:“希望你们常来指导,多提意见,这样的活动我们欢迎。”这种对教学工作的真诚与坦荡,与过去教师那种害怕听课,害怕指出其课堂中的缺失等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上变化说明,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渴望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意识有了鲜明的增强。

二是在调研期间我们发现,所有乡、校都能开足开齐英语课程,师资配备到位,有的学校已配有专职英语教师,所配备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一改过去那种将英语科视为“副课”的观念,这足以说明领导的重视,带来了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新变化。

变化之二:城乡英语教师素质差距在缩小。以前城镇英语教师的素质普遍好于乡村英语教师的素质,大校好于小校,然而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大部分乡村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已不再低于城镇教师的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城镇教师素质,这种令人欣慰的变化,说明全县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已在逐渐提高。

变化之三: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随机听课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案设计科学,大部分教师有一定的挖掘教材与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用语准确,发音标准,书写规范,均能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注重听说训练。同时能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有的教师还能借助现代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学生那娴熟的口语表达和会话能力的展示,使我们看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在感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目前我县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各年级英语教材版本的不统一,影响了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建议各年级的教材版本尽量统一化,为教与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

2、专业英语教师仍较匮乏,英语科任教师中非专业教师居多,农村学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步伐。

3、英语科教学的配套设施设备不足,目前尚无一所小学有专业语音室以辅助英语教学,致使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难以经常开展。

4、师生普遍反映,河北版英语教材起点高,难度大,内容繁,不适合本地学生使用,致使学生学习难,教师的教学难。

小学调研报告范文2

一、良好的教学现状及氛围

(一)课程设置

基本上都按新的部颁计划开设了科学课及科技活动课程。

(二)教材使用

均使用了教科版科学教材。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版式美观,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并考虑了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一些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方面,绝大部分教师均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以往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培养。

2.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绝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这样的一些教育教学意识: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与现实相联系,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3.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方面:多数教师都注重研究教学方法,注重避免单纯的灌输式传授教学,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重视实验能力培养。难而可贵的是,很多教师都能够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更加直观地进行教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使用方面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与实际有距离,既有农村学生学习理解有难度的内容,也有城市学生一无所知的内容。

2.教材的版式与内容虽然很美观,图文并茂,以图示或表格留空为主,体现了培养学生探究与自学的思想,但一些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特别是很多农村老教师由于自身的问题,对教材理解与把握存在难度,造成了在教学中理不清思路,抓不住重点,也难以突破教学难点。

3.教材内容偏多,个别内容有些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范畴。如,五年级科学中关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内容,不但明显让学生理解难度大,很多教师自己也必须努力“求索”才能理解。

(二)教师教学方面

1.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的现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因教材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内容,使教师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收效甚微。

3.因资源配备不足,如一些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电教设备的配备远远跟不上要求,与教材内容的需求严重不相称,单凭苍白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

4.因现实中过分强调安全等因素,教师极少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一些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观察和探究难以落到实处。这方面城市显得更为突出。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方面,学校或教师对本学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传统因素作怪把科学等学科打入“副科”,不能受到与“主科”同等的重视,没有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另一方面,基于前面的原因,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从事语数学科的教学,科学等学科往往由老年教师承担,虽然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老教师在知识更新及实验与现代教学手段方面的不足,不太适应现代科学学科的教学需要。

基于以上原因,提出对科学教学教学的思考:

(一)要提高广大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的重视程度

科学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二)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理论素养

科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呈现在教学面前,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只凭经验教学,则很难达成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为此,学科教师应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教师树立学习意识,增加知识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新教材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必须跟上科学发展和科学教学深入进行的步伐。科学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应树立学习意识,自我提高,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

小学调研报告范文3

一、当前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及社会压力导致办学行为欠规范的深层次的问题,有待国家教育宏观改革措施到位、社会不断进步后逐步解决,下列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管理解决或缓解。

(一)素质教育有名无实。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字面上,应试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忽视学生品德教育,没有把育人放在首位,缺乏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的办法。不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部分学校经常不按课表上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阶段,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被大量挤占,考什么就上什么课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更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部分学校由于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加上教师素质不高,想用增加学生课外作业量的办法来提高考试成绩,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后都要把学过课文的生字抄写十遍,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购买多种不同版本的课外同步练习册,规定必须把学过的内容相关练习做完,有的小学生要在晚上九点钟后才能完成作业,有的学生为完成作业弄虚作假,有的老师对课外作业要求家长签字,但教师不作批改,请学生代批现象严重。

(三)重点班、快慢班仍然存在。初中仍然存在分重点班、快慢班的问题。部分初中由于管理不善,办学水平较低,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较少,想用办重点班、分快慢班的办法来增加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把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集中起来办重点班。由于差生集中到一个班,学生觉得脸上无光、前途暗淡、自暴自弃、差生成团,班风更差,影响校风,影响重点班的学生学习,差班教师本身责任感较差,能力较弱,一是本身没有尽职尽责,二是也没有能力转化差班的学生,导致差班管理成了学校最大的心病,成了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最大的阻力。有部分学校为了逃避教育局的检查,变相办重点班,把优秀教师集中到一个班,把全校前十名学生集中到这个班,其他学生平行分班,这样做严重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给公平评价教师设置了障碍,反过来影响全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有偿补课仍未令行禁止。近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教师有偿补课的力度,做到了有举报必查,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处分,但是有偿补课现象仍存在。初中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利用双休日在自家补课的现象未根本杜绝,小学教师在自家放学后对学生辅导做作业、双休日在自家为学生补课的现象城区比较严重。这种现象主要是家长和社会对双休日补课、放学后辅导学生做作业有强烈的要求,加上部分教师经不住利益的诱惑造成的。有极个别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参加补课,把考试题故意告诉参加补课的学生,造成参加补课就能提高考试成绩的假象,吸引学生及家长参加补课,造成极坏的影响。

(五)乱发资料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个体书店老板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串通学校教师,要求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某种版本的教辅资料,有少数学生被要求同一学科购买4种教辅资料之多。不愿购买教辅资料的学生经常在课堂提问、座位编排、学生干部安排、优秀学生表彰等方面受到歧视。

(六)校长任课不规范。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校长任课作出了严格规定,但部分校长没有按规定执行。一是少数校长任课,虽然课表上排课符合规定,但实际上是其他教师代上的。二是少数校长任课专业不对口,学中文、数学、英语专业的校长不任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大量存在,校长任考察科目课程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校长出门学习、考察、办事的时间较多,在学校深入课堂抓教学质量的时间较少。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管理等手段逐步解决。

(一)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大事,是政府必须从客观和微观多方面长时间努力奋斗的大事,更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落实的重要工作。首先是提高校长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国家利益、民族前途上向校长、教师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实施素质教育能够提高民族素质,从而能够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增强全社会财富,提高包括教师在内全体劳动者报酬向校长教师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增强校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实施素质教育相关制度,严格实行督导检查制度,对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的学校大力表彰,对违犯规定搞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校长、教师要曝光,要与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挂钩。

(二)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过量的课外作业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反而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机会,会降低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有让学生乐学、会学、适当训练方能提高考试成绩。要组织校长、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要树立学生负担轻、考试成绩好的先进教师典型。二是要严处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学校和教师,评价教师不能光看考试成绩,还要看考试成绩是怎样得来的。三是建立学生学业负担监控系统。随时掌握学生学业负担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小学调研报告范文4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东、西、南、北、中各取一个市,并在每一个市随机抽取2所城市小学和3所农村小学,参加调查的对象共有10所城市小学的校领导22人(男10人、女12人)、参与课改的教师154人(男3人、女151人)和15所乡村小学的校领导24人(男15人、女9人)、参与课改的教师89人(男3人、女86人)。

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山西省教育厅的名义,亲自到学校,将问卷发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46份,教师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100%。数据采用Excel、SPSS10.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小学调研报告范文5

    学生学业负担一直是备受学校及社会关注的话题,而衡量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课外作业”。究竟该布置什么作业,怎样布置作业,布置多少……能让学生有效轻负地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对学生作业抽查,梳理出在学生作业设计、布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各学科作业缺少统筹,作业量较大。年级之间也没有关于作业完成时间的科学制定,作业量较为随意。2.学科间不均衡。通常作业中占比较大的是语、数、英,缺乏对其他学科该如何布置作业及布置怎样的作业的思考和实践。3.作业形式单一。学生作业中,多为检验知识掌握层面的书面作业,低年级则多为口头作业,鲜有实践、探究性作业;完成作业的形式多以个人完成为主,鲜有合作完成的作业。4.各学科作业阶段性目标不清。教师对作业布置的目的并不清晰,因此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初步调研得出的问题,其实也是长期存在并为教师们所认识的。要从作业这一点上寻找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必须先做更为精准的调查,包括:年级之间、学科之间究竟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学生作为作业活动的主体,究竟如何看待他们每天要做的这件事。因此,学校再次设计调研,试图从学生视角全面了解作业情况。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我们通过对学生调研,试图了解:1.各年级学生每天总体作业量及主观感受;2.学生喜欢及不喜欢的学科作业及原因;3.学生喜欢的作业类型;4.学生在家做作业的习惯;5.学生喜欢的作业评价方式;6.家长对孩子作业的关注和参与情况等。

    我们在问卷中一共设计了10个问题,包括5个单选和5个多选题。全校一到五年级全体学生参与了此次调研,其中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73份,回收问卷473份。运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过程

    本次调研是科研人员与学校部分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调研的深入,活动从一开始的问卷调研衍生为教师与研究者“知能共享”的专业发展活动。这一变化是在行动中逐步发生的。

    当我们对第一次的学生问卷进行“数据解读”时,出现了典型的“知能互补”的状态:一方面,科研人员向老师介绍通过专业统计软件所得到的数据,并基于数据事实作出分析和原因猜测;另一方面,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数据提供解释或提出质疑。当遇到经验与数据解释不一致时,双方则进一步“猜测”可能的原因,并最终决定通过进一步调研来寻找答案。因此,环环紧扣的调研、解释、求证、再解释的过程形成了。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初步研究结果

    初步研究结果指的是第一次发放学生问卷后所得到的结果,呈现的主要是学生在作业问题上的总体样貌。

    1.两成小学生感到“累”

    作业量上,居于前三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学科,并且与其他学科的作业量在统计上呈显著性差异(sig<0.001)。从年级差异来看,这三门学科的作业上,四年级均呈现出比其他年级的作业量要大,而五年级作为毕业班,倒未在作业量上呈现出“负担”最重的趋势。

    作业时间上,学生平均所花时间的比例分别是:1小时以内(16.3%),1~2小时(44.0%),2~3小时(27.9%),3小时以上(11.4%),缺失数据(0.4%)。事实上,这一点引起教师的质疑,认为学生的作业时间中有可能包含家长布置的部分。

    当我们让学生回答他们对作业的总体感受时,表示很轻松的占14.2%,比较轻松的占23%,感受一般的占43.1%,比较累的占13.7%,而表示很累的学生占5.1%。由此可见,大约有20%的学生感觉“累”。

    2.学生对作业有其情感诉求

    我们在调研中设计了两个对应的题目:一是问学生喜欢的学科作业及其原因,二是问学生不喜欢的学科作业及其原因。其中,在有关原因的设计上,既包括“作业少”、“作业简单”这样的表层理由,也包含“作业有趣”、“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老师”这些出于对作业本身及相关情感上的理由。结果发现,喜欢作业的理由中“作业有趣”及“喜欢这门学科”是认同率最高的。说明学生并非简单以作业的数量及难易来确定喜好,对于作业内容本身有“质”上的要求,是否具有趣味性,以及相关学科对其是否具有吸引力决定了他们的喜好。

    同时,对不同学科作业的喜欢情况,各年级呈现不同态度:(1)对数学作业:各年级比较平均,喜欢的学生比例集中在50%~60%,各年级无显著差异;(2)对语文作业的喜欢,各年级呈显著差异,曲线是呈“马鞍形”,即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喜欢比例超过中间年级;(3)英语作业上,二年级较为特殊,喜欢比例相对低,且与其他年级有显著性差异;(4)对自然、品德社会等学科作业,随着年级增高,喜欢程度明显递减,年级间有显著差异。

    3.学生的作业习惯较为常态

    学生是如何完成家庭作业的,对教师来说是看不见的。为此调研中设计了有关学生作业习惯一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为教师提供学生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一般做作业状态,对于不良的习惯可加以引导纠正;二是试图考察部分学生之所以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是否是由于其主观上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结果发现,学生做作业习惯中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项的分别是:一回家马上写作业;家人帮我检查作业;喜欢一个人做作业。这三者也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做作业的“常态”。而对于“合作完成”、“利用电脑”等选项,选择比例较小,这也与教师很少考虑其他的作业完成方式有关。于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默认的“做作业常态”,并且家长很大程度上参与孩子作业的检查。

    4.学生不喜欢“个别化”作业评价

    在学生喜欢的作业反馈及评价方式中,有若干较为突出的特点:(1)学生最喜欢作业“早上交,当天就发下来”这一及时反馈;(2)学生更喜欢“集体核对”这样的评价,最不喜欢“找我单独订正”,其次是“当面批改”和“同学间相互批改”。

    尽管在教师看来,单独订正、面批及互批是更具个人针对性的反馈方式,应该更为有效,但学生并不喜欢。这 一点与教师的预想有分歧,令教师困惑。

    基于第一次的调研数据和分析,在研究者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分享会上,大家现场梳理了十个“为什么”,都是教师感到疑惑的地方。大家认为可以通过问题归类,进一步对它们进行研究。于是,第一次的分享会上,老师们各自认领问题,决定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针对该问题重新设计调研计划,开展更进一步的调研。

    (二)跟进的研究结果

    在对问题的跟进调研中,老师们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学校为此集中安排,利用午休时间分调研组、分年级对抽样学生开展座谈、问卷调查等,提高调研效率。通过整合,10个跟进问题被进一步归为五个方面:(1)为什么小学生平均要花2小时做作业;(2)为什么学生不接受在教师看来很具“针对性”的作业反馈方式;(3)家长是如何参与学生作业检查的;(4)以音乐学科为例探讨“小学科”的作业问题;(5)分析某些年级呈现出的特殊现象(如二年级学生突然呈现对英语作业的不喜欢现象)。

    1.学生作业耗时长、感到累,背后原因复杂

    作业量多,是导致耗时长的直接原因。然而再进一步看,可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具体原因:(1)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些是因为学习上存在困难,对内容没有掌握;一些是学习习惯不好,动作较慢,这些必然耗时长。也有学生是认为即便学校作业做完了家长也还会加量,还不如慢慢做,能拖则拖。还有学生则指出某些内容的作业,例如作文、复杂的计算等耗时长,让人感到疲累。(2)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协调。据调查,有个别教师单门学科布置的作业就要超过1小时,加上其他学科,个别小学生作业时间甚至达到3~4小时。(3)教师布置了本身耗时的任务。一些学生谈到,即便书面作业没多少,但读、背、做小报等就相当费时。尤其是像“做小报”这样的作业,究竟能达成怎样的学习目的,以及是否必须独立完成等,值得思考。(4)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不少家长额外给孩子增加任务,似乎认为孩子一分钟不处于学习状态,就比其他人落后了一分。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在作业上也是以“多”取胜。

    2.学生不喜欢“个别化”评价是因为易引起负面情绪

    尽管在教师看来,包括面批、单独订正、互相批改在内的各类作业反馈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有效的反馈机制,但学生的“接受度”却非常低,接受度分别是21%、14%和29%。教师的想法和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第二次调研后,我们通过对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在各种个别化的反馈过程中,他们常常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例如:担心受到老师当面的批评而产生害怕、紧张心理;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有损自尊心;单独订正时易产生孤独感;还有因为不信赖同学而不喜欢同学间的互批等。这些恰恰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反馈时不太关注到的。

    3.四成学生不喜欢家长检查自己作业

    第一次调研中发现有72.5%的家长会对孩子坚持进行作业检查。跟进调研中我们试图看到年级间的差异和具体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家长参与作业检查的态度是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对家长检查作业的“依赖”的确在减少,甚至有大约四成学生并不喜欢家长检查自己作业。他们的理由是:父母的检查表现了他们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家长的指导方式表示怀疑,尤其是当与教师的教产生不一致时,学生会产生理解混淆,也更有可能怀疑家长的辅导;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教师与家长都充分关注“主要学科”的作业

    除学校作业外,调研显示出家长对语数外的充分关注,分别有60%、66%以及57%的家长会给孩子另外布置语、数、外作业,这无疑更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作为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是否要布置作业,以及怎样布置作业,学生也感到困惑。从跟进的调研来看,学生是比较喜欢这些“小学科”的,但学生对相关学科所布置的作业兴趣不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学科不应该布置作业。语、数、外学科作业占用大量时间也是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作业安排的认识的原因之一。而在“喜欢”完成综合学科作业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实践类作业,如养植物、电脑操作、指挥练习、参观等。

    五、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要更明确本学科每一项作业布置的目的

    在对教师的了解中,甚至会发现有“因为要向家长有交代,所以会布置自己也不太认同的作业”这样的想法。学科教师是否明确作业的目的,决定了作业布置的内容与方式。对于作业的研究和设计不只是局限在这一教学环节上,而是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水平等联系起来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除研究课堂教学外,也应适当研究作业,把作业设计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只有教师很明确学生作业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作业。

    (二)各学科在作业布置上需统筹协调

    现实是,由于分科教学的缘故,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领域的作业,而不太考虑学生一天结束后有可能要完成的作业总量。所以布置作业前,各科教师要多通气、多商量,尤其是复习阶段,语数英教师更要沟通协调,避免作业太过集中,同时教师要考虑不同类型的作业该如何安排。例如,对于背诵类作业可适当留点时间,避免今天布置,第二天就检测,减少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对于需花较多时间完成的实践类作业,如做小报、查阅资料、完成作品等,可安排在双休日,甚至考虑学生合作完成。

    (三)教师的“作业观”影响学生的课后学习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所选择的喜欢的作业类型以及做作业方式等,基本上就是学生的“一般状态”。例如学生通常以完成书面作业为主;单独完成;基本上由家长来检查等等。学生对于自己的偏好局限在经验范围内,并没有开拓性的想法,这与教师所提供的有限的学习机会有关。教师如何打开学生对作业认识的思路,而不受限于惯常的做法,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合作的乐趣。

    (四)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作业“监控”给予不同指导

    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监控”是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但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出逐渐& ldquo;自我检查和监控”的趋势,这让人欣喜,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由于年龄尚小,家长还是有必要参与作业检查,但教师也要引导儿童认真对待“第一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需要更加鼓励的是他们自主、负责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反馈给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结果的共同反映。

    (五)教师对家长参与学生作业活动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家长参与学生作业活动主要包括,家长给孩子布置学校作业以外的作业,以及家长参与孩子作业检查。对于家长参与学生作业活动,教师要做的是与家长沟通、达成对作业的共识,并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监控。学校可以利用集中的家长会或其他家校沟通时间对家长进行相关“专题辅导”。

小学调研报告范文6

随着我县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教师队伍的不断充实,课内外艺术教育内容的逐步到位,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音乐学科正随着改革的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步步迈进。然而在调研中我发现,重视更多的是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在地域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0%,无疑这里培养的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下一代国家建设者队伍的素质水平。教育理念提出了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针,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所以,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在农村学校及社会的地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凡事物的矛盾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则在矛盾的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从这一哲学原理上来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中,音乐学科的师资是内因当中的主要角色。提高农村小学音乐学科师资的质量就可保证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才可能使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

在农村小学中,音乐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副课”,有些学校就把那些身体不好、年龄偏大的教师“特殊照顾”安排教音乐,真正有音乐基础的教师往往所学非所用的去教数学、语文等主要学科。由于专业教师不固定,不但给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不便,同时致使每学期组织的音乐教师专业培训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再一点就是我县大部分农村小学学校音乐教学设备落后,所有的农村小学学校没有一架钢琴,连电子琴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电子琴也是个摆设,没有教师会弹。一些小学上课必备的打击乐器、教学磁带也只有几家学校有。还有一些农村小学连音乐教材都不能人手一本,可想而知,没有教材如何上音乐课?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缺乏尤其是小学,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兼职教师。我调研的一个农村小学一位老师要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五门课。此外有些学校还常以课时紧张为理由,利用音乐课的时间上其他课,致使学生无法学习掌握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思考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何种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应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有敢于教的精神

这也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大胆,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敢于开拓创新,善于营造教育背景。本文强调的敢于教学和善于教学相比,后者表现的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与文化内涵及良好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而前者表现的是精神魅力,需要教师具有卓识的远见、饱满的热情,在教育中充分显露教师的眼界、见识与胸襟,让理想与理想在这里相互交流,让心灵与心灵在这里相互接触。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热爱音乐艺术。农村学生由于所受音乐教育甚少,好奇心强,而对音乐艺术有更深更浓的热爱之情。

教师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可以说学生将来的形象气质,是他们目前的任课教师的形象气质的复制与扩散,即古人所谓的“上施下效”,这也更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的教师就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敢于开拓创新、思维活跃、胸襟广博的教师就能以他那大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激情饱满的气质引导与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更加简单,可供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课外活动与社会交往场合少。学生的各种能力,诸如社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锻炼。另外,在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这种家庭对孩子学习与生活当中的很多要求无法给予满足,这就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学生今后将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复杂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他们必备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条件。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任务便落到教师的身上。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虽不是万能的,但也有很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用。在音乐训练与活动中,有许多看似与人的某种能力的培养无关,但他却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而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例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言声调的影响,音乐集体训练对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舞台表演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培养等。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有卓越远见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与创设,在尝试与创设过程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并借各种音乐训练与活动,渐渐的使学生的心理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说到底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一股特殊的气韵与精神贯注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别开生面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体悟、用自己的歌声去表达、用自己的动作去体验,给他们单调的视野带来美景,给他们贫乏的心灵带来朝气,给他们干涸的语音带来活力,给他们生硬的举止带来生机。

二、要有善于教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主观条件莫过于善于教学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有教学技术的体现,又有文化涵养的要求。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把知识准确地、完整地传给学生;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据了解,像我县这种情况不只是存在少数地方,是全国多数农村小学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不完善的音乐教学开始于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故学生上了低年级和初中阶段还只是掌握极少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不少学生还不具备简谱的能力,其他的诸如音乐的鉴赏、音乐表现及音乐创造能力,更无法得以有效的培养。音乐教师面对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其教学之难可想而知了。

我们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如何借助音乐的特殊魅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薄弱,教师要如何用方便、有趣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学校要求举办兴趣小组与开展文艺活动,教师要如何因陋就简地开展,既要使活动生动有趣,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如何把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科学文化知识及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等融入音乐教学。不难看出,这里蕴含着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技术、心理学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民俗文化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音乐教师,作为一名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它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且要善用这些知识,体现出育人的特点,也就是要能够用它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教育学生,让他们从狭义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入,从蒙昧走向明晰。音乐教师只有既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的“善于教”的能力。

三、有乐于教的热情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态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乐于教学是教师必备的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品质。首先,他必须热爱音乐艺术,只有热爱音乐艺术的教师才能善于用音乐艺术;其次,他必须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自觉地教育学生。

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改变困境现状的道路,因此考大学是他们最理想的出路。面对着大学新生录取仍以高考分数为准绳的状况,各学校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何况学校的评优工作更多的还是以各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为杠杆。另外,受社会旧传统的歧视及音乐从事着的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村民众轻视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与教师,只监督学生在考试科目上的学习,音乐科目自然就容易被忽视。相应的说,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就无法提高,职称考评与福利待遇总是落后于“主科”教师。

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音乐教学设备差,社会及教育部门不重视音乐教学等一系列客观现象,极易造成教师主观上对音乐教学的应付心理。

音乐教师的这种态度看起来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我对此的不同的看法。前文已提过,音乐学科地位的提高有赖于教学质量的保证。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教育若只以简单的唱歌与听音乐为教学内容,无法体现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育功能,他也就不具备引起农村社会各界人士及教育部门重视的资本。这就有赖于一批热爱音乐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孜孜不倦耕耘于音乐教坛。

音乐,这种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教育中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却有它特殊的功能,自古以来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这种功能,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对音乐功能的阐述中,就很强调音乐中的善与美的统一,道德与音乐的统一,尤其是善与美。他强调了这些音乐特性,其实也是为了感染人、教育人。柏拉图也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在心,传于后人”。两千年前音乐教育在人类社会已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当然这与先贤们广博的知识学问的影响和孜孜不倦的教学的倡导是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