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文1
一、从关注“物的世界”转向关注“事的世界”
自然,学生语文经验的重建无法绕开语文知识这个中介。对学生而言,语文知识是一种从未知到能知的学问,一个从先验存在到经验存在的变化。语文知识作为“物”,必须纳入到“事”中,即学生的语文知识探究行动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事”的世界强调做,以前语文学习强调听说读写,现在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增加研究性学习。做“事”凸显与他人的共在关系,创造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要求学生主动选择、勇于探索与敢于承担,体现知行统一。语文知识体系是一个“物”的世界,而语文知识教学是一个“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并非教师所预设的确定性内容,而意味着不确定性的情境遭遇,需要临场应变能力。应试语文教学,多深陷于“物”的世界,而远离了“事”的世界。
二、从关注语文知识授受转向关注学生自我转变
应试语文教学中,教材语文知识成为首要目标,却不是学生自由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对象。这样,语文知识仍旧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先在结论,而不是作为学生的语文经验事实得以展现的。一些教师喜欢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理解。在高三阶段安排强化训练,并在高考前猜题押宝,只考虑学生在考试中顺利提取知识得分,不考虑其灵活运用问题。其实,语文知识学习要实现从知的层次向德、智与美的层次过渡与转换,必须谋求学生的自我转变。例如学习《祝福》,并非为了记住造成祥林嫂的社会根源,而是要让学生从祥林嫂人生悲剧中觉醒,形成分析人生命运内容成因的能力;学习《孔雀东南飞》,也并不限于反对封建家长制与渴望自由爱情,而应让学生从焦刘婚姻悲剧故事中得到启迪,生成要善待他人与珍视生命的人生感悟;学习《荷塘月色》,主要不在于把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如何优美,而是要引导学生产生对身边优美意境的审美追求。这样,语文教学就是佐藤学教授指出的,不仅是形成知识的实践,还是形成朋友的实践,与形成自我的实践。
三、改“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追求教学关系的重新定位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文2
关键词: 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 人性之美 人文化教学环境 人文课堂
人文精神是素养的体现,是属于人自身生活、生存、发展的精神,是对人的人生、人格、人性、价值、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尊重、关怀、关注、关心和弘扬,体现人生信念和理想,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人文精神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中开设与人文精神相关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塑造、启迪、传授知识的有效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1.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增强活力,教师应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精益求精,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生比较有个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合理引导学生学习。通常学生的想法都比较异想天开,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从知、情、意等方面接纳、感染、教化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弘扬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性之美
教材课文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本身渗透着真理与美好的人性。新课标将高中的语文教材作为指导,从内容上进行选编,充分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精神。语文教材的内容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文章题材比较丰富,涉及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文章或作品较多。由于学生的文学语言感知力和想象力都比较强,以文本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从而拓宽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
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课,书中以全景式描写中国现代的城乡生活,主要以孙少平等人的矛盾纠葛为主线,刻画社会各阶层中普通人的形象,将人生拼搏、奋斗、追求、挫折、欢乐、痛苦相互交织在一起。路遥的平凡世界中,体现的是平凡人的丑与恶、善与美,令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孙少平对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还存有眷恋和热情,调出煤矿时,刚来到城市选择的也是煤矿,选择平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人性的丑恶与美好相联系,仔细体会其中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期待[1]。
3.创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教学环境
人文精神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课堂应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人文化学习环境,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将学生放在主置,充分实现其自身价值,以课堂形式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人文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且重视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应根据学生各自的需要和特点,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心态,并探寻合适的学习途径与方法。校园环境包括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校风传统、行为模式等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营造与传播活动载体或物质实体的有效途径。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和树立浓厚的人文精神,组织多样化的学术文化活动,如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话题或时事热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的学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参与座谈讨论,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
4.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的发展,吸取各地优秀的文化。如诗歌,古诗就像文言文比较难懂,弄清楚字词的意思才能逐步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优秀的诗歌是文化浓缩的精华,具有极高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轻视古诗词就是摒弃全民发展的情感经验和理想等人文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让诗歌回归教与学的人文精神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和体察生活与人生的真实,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效果。高中语文教育方法与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媒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人文精神等因素,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处世之道、生存意识、人生理想、人格精神、道德意识等,学会适应和认识社会[3]。
5.构建高中语文的人文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通过将人文精神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为学生构建平等和谐具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饱含情感的方式阅读,并结合启发性的提问方式,为学生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例如,《报任安书》一课,司马迁面对奇耻大辱写下坚定的信念,并完成《史记》,与他的遭遇相比,学生会受到挫折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对人们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体现,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佑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2,6(24):134-135.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文3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76-01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当前,中学教学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课程课时、教材选用、教与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待改革,而高中语文教改工作的开展更是缓慢,面临着教与学、学与考严重脱节的局面,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有力措施。本着一颗敬业敬职的心,下面我谈谈“学院式”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院式”教学的理论依据。首先,从目前国家教委规定的学制看,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成青少年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而高中三年完全可以和现有的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从而演变为大学的初级阶段,即“准大学”或“准院校”的性质。其次,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的成熟角度看,如今的青少年较过去的同龄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年龄上,平均提前2~3年。现在的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就相当于过去的大学生。他们有足够的自觉性,自我安排生活和学习,也有足够的耐性坐在教室里听课和思考,敏锐地判断和解决问题……这样不妨仿效“学院式”的课程课时安排,将45分钟/节变为50分钟/节,并且两节连着上。在同等工作量下变短课为长课,变零散为集中,以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再次,从高中的教与学角度看,“学院式”教学,教师花同等的精力而学生的收效却大大超过了传统式教学。显而易见,“学院式”教学的效率高。
选择教材编排类型要从实际出发。(1)选择恰当的教材为我所用。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若在选择教材类型上不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必将导致偏颇和盲目。为了同步于“学院式”的高中教学课时安排,教材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纵观建国后40多年的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教材体系主要有合编型(传统教本)和分编型(实验教本),笔者认为分编型更适合讲座。目前已经在试用的分编型教材有:《阅读》与《写作》,《语文》与《作文》,《阅读》与《表达》,《文言读本》、《现代文选读》、《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读本》、《文化著作选读》与《写作》。此外,还可采纳《作文》分编型,如“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教材等。总之,跨入90年代以后,分编型实验教材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与系统性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看好,并有望成为正式课本。(2)可在教材之外,选好并补充与时代联系较紧的教学材料。我认为,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盛市、地教委可组织人马,编采临时教材,以活跃语文课堂。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胆地、适当地添补教材内容。学生对课外新知识的好奇心强于课内,好奇心便是驱动力,应顺着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快地采编有吸引力又积极向上的临时教材,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等都是极好的可采编成临时教材的素材。这样,课堂紧紧维系着时代与学生,让他们在完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又知道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和不足。
改革师资编制,改善教与学的效率。语文科看似零散,实则是一门极系统化的学科。诸如语基、文言、现代文、文学作品、写作等等都是语文这一“整体”下的若干子系统。试想,若能让这若干的子系统个个过硬,那么“整体”也就过硬。再想,如何使它个个过硬呢?只有“承包”,也就是让每个教师承包下自己认为有把握的子系统,然后上大课(两小班合并或更多合并),即“学院式”的教学。如此做来,有以下几点好处显而易见:教师守业和敬业,因为“承包”就意味着责任;可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真正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易教出“专长”,学出“专长”,因为“讲座型”的教学,教师挖掘得深,学生学得也深。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文5
一、改变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要求,高一年级语文阅读课共计48课时。有限的课时要完成三个现代文单元和三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任务,实在紧张。怎么办?这就需要加强预习,落实基础,整体感知,突出重点。要求以单元训练目标为目的,每篇课文的学习要从教师指导下的预习开始,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不求讲解,面面俱到。例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现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可看到,现行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集中明确,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求全,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该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文教学也是如此,能够人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古文篇目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语言文字的精粹,具有永恒的魅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多读这些文言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教学应强调诵读、背诵,因为课文具有典范性、代表性,在诵读、背诵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我们对教学理念的更新,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领悟,还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
二、转变了教学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单元教学观念
单元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场革命。实施单元教学,不能用旧的传统的观念看待单元教学,更不能单纯用升学率的眼光来评价单元教学,传统的单元教学是一种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教学形式,把已经按单元编排的单元内容,零碎分割,忽视能力培养,忽视知识系统的科学编织,效率低;单元教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在一个教学单元,这个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以一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教材,设计教学,并顾及单元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贯通,纵横勾连,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序列,步步登堂入室。这就避免了传统的单篇教学中知识零碎。不思整体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彻底更新教学思想,打破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实行单元教学转变教学思想。
三、注重反馈矫正,注重补偿一
我们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群体教学――班级授课制。其特征之一,就是用相同的教学方法。相等的教学时间。去面对五六十个情趣、志向、性格、经历不相同的学生。教法的单一、教学时间的一裂:同众多的情趣各异的学生形成极大反差,致使一些学生掉队。教学效果不好。如何弥补呢?鉴于群体教学的不可取消性,弥补的办法就是把形成性评价引入单元教学中来。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又改善教学过程的评价。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评价结果与各段的教育目标和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取得目标情况的论据,然后据此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矫正补偿。
具体办法是:实行单元检测。单元检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更重要的是进行矫正补偿,使其在得到矫正后,获得成功的欢乐,让他们愉悦地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四、体现出用控制理论指导单元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个教学阶段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其教学过程是“整体(目标)――部分(要素)――整体(综合)”的过程,首先从整体上初步了解单元目标、把握认知结构;其次,研究、探讨、掌握各要索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认识各要素的基础上,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最后,经过信息反馈,经过调控,控制单元教学这个信息系统,以达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必须用控制理论指导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27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前,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对教育理念认识的肤浅化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是推行课程课改的前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为“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等。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更应如此,语文教师如果对理念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在进行课改改革时效果低下,甚至适得其反。
2. 学习方式的形式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透彻理解这几种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合作学习形式化,无法达到其基本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学习;给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分组不合理,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型学习方式,准确落实到课堂学习中。
3. 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用此证明该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用多媒体授课。有些教师上课时全采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等,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 正确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力军,新课程能否顺利推进与每一位教师的角色转变息息相关。了解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可以通过例会、讲座等进行专题培训,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已经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育的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服务者。所以,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角色的转变,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在“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加深对文本的研读,加强对多媒体辅的使用能力,让科学技术真正地服务于教育;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创新能力;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
2.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好人学习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给学习留下思考的时空。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积极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承担的任务,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探究使学习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查找资料,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采用三个学习方法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而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还不能够解决问题,再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3.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下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保证,是全方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改革师生关系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实现师生和谐、融洽关系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反馈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教师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可进一步缩短师生间情感上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进而对于学生性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