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文言文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辅导

高中语文文言文辅导范文1

一、词类活用的含义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小就知道每个词语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分类,当确定该词的词性以后,该词在所在句子里的位置与用处也就有了明确的界定。例如,名词一般在一个句子中会以主语、定语以及宾语的形式出现,而动词的定位就只能是谓语,而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是定语或者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本该是有明确定位的词语,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舍去原来的词性,而被赋予另外一种词性,产生一种新的含义。这种只在文言文中出现的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叶,语文大师陈承泽就第一个提出了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概念,其大意是一个词在文言文中不是经常使用的一种临时使用法,它是相对于这个词的原意而言的。王世征先生在此之后又分析了当时大量的文言文课本,摘抄了一些他认为错误当成词类活用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此才将词类活用的含义逐步加以规范。文言文中一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对于判断该词是否属于词类活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不同时期文言文的词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么词义增多,要么词义删减。所以这给高中生判定一个词在文言文之中是否为词类活用增添了不小的难度,这也直接让高中语文教材与有关的辅导资料在针对词类活用的解释时出现偏差。

二、词类活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苏教版语文教材开始使用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语文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开始关注到高中语文课本中词语活用这一问题,同时也针对这个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其中主要有词本用和活用之间的辩论,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等众多方面。

1.文言文中词语的本用和活用的辩论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有很多原来就是本用的词被误解为活用。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里,这里的“军”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释义是驻扎,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古代战争时期,军队的宿营原本就是用战车组成一道围墙,以此作为临时行营,所以“军”在这里的本义其实就是动词,释义为“驻扎”。并且,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由卢元等语文大家主编的刊物《学生文言文词典》中。“军”这个词的解释含义当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驻扎”的意思。根据上文所举出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确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本义,就能很轻松地判断这个词在某个语境当中是否为词类活用。当下,判定词类是活用,还是本用,一般是采用词频计数法。陈承泽先生通过查找翻阅各类历史文献,整理出词语在一个句子中含义的分析,以此判断该词是否属于活用。但是,一些语文学者也表示,使用“词频计数法”往往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左右(如文献质量等),且在判断中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如何才可以系统地鉴定该词在文言文之中是否属于活用,仍然存在众多分歧。

2.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辩论

不少语文老师发现,文言文中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很大一部分老师也搞不清楚,如何区分也就成为难题。例如,在高中课文《鸿门宴》中“数目项王”的“目”字,在文言文中不但有名词的意思,而且也常做动词使用,解释为“注视、观看”,也有“用眼色表达态度”的含义,这就是兼类词。在苏教版语文课本当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词的兼类和文言文词类活用含义的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时间的变化导致了词语意思也有所变化,部分词在某个朝代是多义词,但是随着岁月的不断更替,有些文言文词语的部分词义会改变甚至消失。因为词义产生了改变,这让一些词的所属词类也产生了改变,导致古今词语的混淆,弱化了文言文当中词的兼类和活用的区别,造成学生在辨析上出现困难。当下,判定一个词是兼类词还是活用的区别标准,比较统一的判定方法是词类活用最明显的特点是拥有临时性,而词的兼类在某一段时间当中出现相对稳定。但是往往到了实际的操作之中,因为无法形成一个行业内公认的标准分辨什么是“临时性”什么又是“相对稳定”,故还是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发生。例如,由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曾经写到,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衣”与“冠”都是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是在该文献介绍之中又说道:“衣”字在古文之中有穿衣的意思。所以,正确判定一个词是兼类词还是活用,对于学生甚至高中老师而言,都有一定的困难。

3.对于多义词和词的活用的辩论

高中语文文言文辅导范文2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是古代文学财富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学好文言文,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激发爱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又可以传承并发展民族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尽管文言文学习十分重要,但学生却往往容易忽视它。一方面,在当今的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学生对现代汉语学习都不够重视,更不用说年代久远、晦涩难懂而又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了。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为了追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效果,容易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式听讲局面,使得课堂教学寡然无味,死气沉沉,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种“学生不愿学,教师不好教”的两难境地,本文结合实践探索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为依据,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文科专业学生的语文功底要强于理科专业的学生。因此,就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言,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每个班级都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可笼统为之,而应具体班级具体对待,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规定:“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熟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理解词句含义和表达的思想内容。”由此可见,中职文言文教学目的明确,而且要求不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准确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科学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这样对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都大有裨益。比如,教师在传授文言现象时,不必通篇逐句、面面俱到地讲,而是组织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使之入脑入心,印象深刻。再如,对于教材中一些要求学生背诵的文言篇目,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目标,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全篇背诵,对一些背诵古文确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允许先背诵其中一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可避免产生抵触情绪。总之,教师充分运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才能科学定位教学目标,使之有效达成。

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文言文课堂教学要想打破“难教难学”的传统思维,让学生“好之”、“乐之”,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作创新。

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根据其故事性较强的特点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对文本内容有个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适合表演的剧本,再自找搭档,分别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模仿他们的情态和语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扮演情况如何,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比较,提升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能让课堂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学以为乐,学有所得。

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也可以适当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两个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与教学重点、难点有关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比如教学《师说》一文,如果将“学习领悟文章有立有破、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认识文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些教学难点问题交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从旁观察指导,适时鼓励,正确评价,收到的效果比教师搞“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好得多,既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三、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为目的,有效开展诵读活动

诵读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古人读书都是“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朱熹先生也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言文蕴含着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诵读经典的过程,也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

课堂上,开展诵读活动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二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熟练了,书意也自然能大致领会了。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迁移能力。

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名家朗诵、学生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在文言文单元学习结束,还可以组织一次班级诵读比赛等。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不是无目的的、随意的教学安排,教师应当做好方法的指导、氛围的营造、到位的点评,使诵读真正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文语句极富韵律和美感,比如《劝学》,“语言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富于节奏美,琅琅上口”,很适合诵读。教师抓住文章的特点,开展有效的诵读,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四、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为主旨,巧妙预设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它能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堂提问往往存在问题设计过于封闭拘谨、问题提出过于琐碎随意等不足之处,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需要提前做好缜密的思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

比如上《鸿门宴》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三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展开思考和探讨。问题一“你觉得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你认为在司马迁的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三“李清照在《咏项羽》一诗中称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三个问题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挖掘,从全面的角度来认识和体会人物,使学生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见仁见智的交流中,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交锋。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提问也是一门技术活,要讲究技巧,避免无的放矢,一个会提问的老师能将课堂变得轻松自如,气氛活跃,为学生创造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能更好地把握节奏,驾驭课堂。

提高中职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是多方面的,对它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使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修养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唐爱梅.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J].基础教育研究,2007(6)

高中语文文言文辅导范文3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具有良好的师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而良好的师德形象,则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教师课堂内外的一言一行之中。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我时时处处注意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同学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人们常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教育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我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严谨认真、勤奋主动。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必须要有一手拿得出的好字。为此我不间断的练习书法,坚持几年下来,我自己的字越写越好。不仅如此,我把自己的练字计划、练字效果也不时地告知同学们,让同学们监督我,也给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我要求学生做作业一定要把自己的字写好,我也告诫自己一定要在黑板上写好字,为此目的,我天天坚持,在黑板上不写则已,要写哪怕一个字,也要写得工整美观。二是要求学生多读书。为此,我先把自己在高中、大学读书时所写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在一片惊叹声中开始自己的读书之旅。然后我也会告诉同学我的读书计划,我近期又读了什么书,有什么体会,等等;同时也在合适的时间搞一个“读书汇报”,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等。几年来我坚持这一做法,同学们的反映良好,他们表示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写作文也不发愁了,人生目标更明确了,人生态度更积极了,为人处世也多了方法技巧。他们同时还说是抱着“超越老师”的想法去做的。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效果。三是坚持写“下水作文”。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我要求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交给同学们写方法和技巧就行了,我自己也坚持写“下水作文”。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也间接传授了学生写作文的“实战”技巧,一举多得。

作为班主任,我也注意时刻在点滴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刚接到新的班级,同学们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班级常常出现脏乱差的现象,惨不忍睹。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一方面正面说明一些事情该如何去做,另一方面还要亲自做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该怎么做。不仅如此,还要不断提醒、不断示范,才能让同学们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夏天班里有很多矿泉水瓶子,在教室里地板上滚来滚去,竟然没有人去捡!问值日生,值日生说“我打扫卫生的时候,还没有人扔”,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怎么办呢?我什么话也不说,进教室弯腰,到同学们的位置上去捡瓶子,而且不让他们帮忙。我自己捡了瓶子之后,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整齐地放好。第二天,教室里还有瓶子,但是已经少多了,我还是不说话,弯腰捡瓶子。第三天,我进教室宣布:老师已经做了示范了,希望大家照着老师的去做!这招十分有效,瓶子事件就这样处理结束。我的结论是一个教育真理:身教重于言教。还有早上学生迟到现象。早上,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学生似乎都习惯了迟到。为改变这一不良的行为,我先正面引导“一日之计在于晨”,然后提出要求早到,之后我面对同学保证:请向我学习!为此,我天天早上5:30起床,在6:00之前站在班门口。这一行为从我做班主任的第一天起,没有改变过(请假除外)。同学们看到我的做法,都很快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因此,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存在于老师的内心,是看不见的,但正确的、率先垂范的做法却是学生能够看得见的,这正是师德的最佳表现。

改革教法,创新学法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否则很快就会被学生所厌弃。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八年来领悟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从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名词的那天起,就不断地有教育专家、教学名家等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方法,而语文教学总是冲在教学改革的前线,几乎每次改革都是把语文课堂作为前沿阵地的。而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否真正适合每一位教师,那就另当别论了。八年来,每次语文教学改革,我都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好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我在学习积累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文教学方法,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高效课堂、高效自习”。高效课堂是目前正在推广的教学法,要求老师在抓好课堂的每一分钟,提高教学效率。而“高效自习”则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高效自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注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把提高自习课的效率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自习虽然是交给学生的,但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于学生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高效课堂”加“高效自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与此同时,我十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本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而我则把它作为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个突破点。传统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而现在则是要改变这一做法。为此我不断学习,积极总结,把一些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有的甚至通过训练加以巩固,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例如我总结了语文文言文背诵的十四种方法,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同时我郑重地推荐了“重复法”和“方言法”及“快读法”,甚至当堂训练。经过我的努力,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在学法方面的创新不仅仅是我自己,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新奇的方法,以便向全班推广。经过对学生“找方法”的提倡,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主动性,把“学法”也当作了自身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之一。这也正是我想看到的。在此我也体会到了,“学法”的创新,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调动集体智慧,“放手发动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法”更优更有效。

以“严”治班,以“爱”育人

古人说“师严而后道尊”,也说“仁者爱人”。可见“严”与“爱”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原则。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做到“严”与“爱”并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以“严”治班。刚开始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班级管理上的问题经过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及自身的反思摸索,我找到了管理班级的有效方法。首先是制定“班法”,即通过民主集中形成班规。在这个“班法”中,详细规定了学生违规及守纪两方面的处罚及奖励办法,根据情节行为的不同程度制定考核分数;同时规定如何执行这一“班法”,什么机构监督。制定之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试行”,没有问题了则开始正式执行。然后是执行“班法”。在我的班级里有一名特殊的班干部名曰“考纪委员”,一般由全班同学选出最负责、最守纪、最值得信任的人来担任(不能由班长兼任)。各位委员将考核情况(如学习委员统计的交作业情况、纪律委员统计的迟到请假情况、卫生委员统计的打扫卫生情况等)报告考纪委员,考纪委员将每位同学每天的表现情况汇总以分数形式写入个人情况表,每周公布,每月评比,作为排座位、评优评先及学期末综合评定等的重要依据。然后是执法“监督”。为防止出现“执法不严”的情况,给予全班同学以“弹劾”特权,由团委作为“仲裁委员会”,对考核情况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判。最后是考核结果处理。我的做法是严格处理表现不佳的同学,以儆效尤;同时用精神和物质双重鼓励来表彰先进。此法一出,天下太平。班级常规工作井井有条,整个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其次是以“爱”育人。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单纯的“班法”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同是迟到的学生,你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迟到,但在班级考核上都反映为“扣1分”,长此以往,也许会挫伤有些同学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抵抗的想法:“我就是迟到了,你尽管扣分呗!”一副“铜豌豆”的架势。遇到这样的学生,就需要用“爱”来感化,用“情”来引导。还有考试前后同学们的心情波动很大,需要班主任及时地送上“爱”的香茗,及时找到同学谈话,打开心结,或鼓励,或激将,或提醒,通过各种方法让“爱”充满学生心中,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班上有位女同学张某到同年级的某教室看到一部正在充电的手机,就据为己有,几经辗转到了她的同学手里,被失主看见,失主确定是自己的手机,也打听到是我班同学张某所为。失主找到我,让我去帮她把手机“要”回来。我手头没有证据,如何去“要”?而且据我平时的观察,张某是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如何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到底该怎么办呢?经过考虑,我决定“攻心为上”。先叫出张某和另外一名不相干的同学,向他们透露外班某同学丢手机的事情,详细地说了此手机的特征,让他们“代为打听”。我注意到张某的脸红红的。然后我又面向全班,重复了我的话,但加上一句“如果有人见到了,可以给我联系,也可以直接给失主联系,还可以约定私下见面处理,本人保证不张扬”。这句话是说给张某听的。我看到她的脸依旧红红的(我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当晚失主找到我问“要”了没有。我说也许明天就会有结果了。果然,第二天一早,张某就找到我,塞给我一张纸条,大意是“让我们以学生自己的方式解决此事”。我明白,事情已经解决了。因为我爱她,我要保护她,相信她是“一念之差”,所以我采取了让她“自我教育”的方式,很隐秘地处理了这件事情。这就是“爱”的力量。

脚踏实地,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