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基本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的基本要求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1

1、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2、基本要求:“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2

位房改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及所属各分中心:

现将《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

局机关、直属各单位:

最近,部分已按1993年标准价购房的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并要求建立住房公积金。现将有关政策重申如下:

一、各售房单位可根据(95)京房改办字第05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1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71号、(98)京房改办字第015号等文件规定,积极予以办理。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3

审计计划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先导,是审计工作目标完成的前提条件,是考察审计部门业务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基本路径,体现着审计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可见,审计计划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审计部门应予充分的重视。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计划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深刻理解审计工作的本质,充分认识“为什么审计、由谁审计、审计什么、审计为了谁”等问题。审计计划由长期计划(10年发展规划)、中期计划(5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无论审计计划管理的时限长短、内容多少、目标难易和涉及范围的宽窄,都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运行规律,不断提升审计计划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计划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收到更好的效果,审计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是作好各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作好审计计划管理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入手,深化对宏观调控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认识和实施;从揭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民生资金的专项审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揭示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问题入手,加强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工作;从揭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入手,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立。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审计计划管理需要深入思考问题,只有把审计计划全面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建设和谐社会之中,才能正确回答审计“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为基准。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文件,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审计计划管理必须依据项目可行性论证结果,才能编制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可行性论证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量在整个项目运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可行性,必须对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政策落实、经济效益、现场技术可行性、环境评价、资金流量、部门职责、社会效益、审计组力量、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如何拟定等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和评估。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对项目实施所取得成果大小、建议采纳、整改到位与否、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效益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可见,审计计划管理水平高低,与审计项目可行性论证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审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坚持客观、全面、真实、科学与公正,以此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有效整合利用审计资源为载体。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指向。作为审计部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要始终注重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基本走势,确保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和有效;要牢固树立“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的思想,切实增强运用审计计划管理的主动性、前瞻性 、建设性,用审计计划管理审计工作;积极探讨解决审计计划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摸清细节,把握脉搏,树立正确的审计导向,搞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充分发挥综合业务部门(财政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牵头作用,针对任务重、人手少、工作需求量大等实际,有效整合审计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统筹安排好各项审计工作。同时,要夯实审计基础,切实落实审计署20__年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进理论建设、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队伍,借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高校 财会实践 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互动式教学法便是其中一种。所谓互动式教学法,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可以完全运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自由互动,以便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在这一目的下,本文拟从互动式教学法的狭义含义为出发点,试图探究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根据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类型划分,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五种典型的类型,因此,只要按照这五种类型进行教学,便可以在遵循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之上,达到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主题探讨类型

每一堂课都有自身的主题,只有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围绕这个主题才能真正的搞好教学工作。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搞好互动式教学法,就需要按照主题探讨类型的基本流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是抛出主题,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内容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教师提出主题中的问题,也就是对该课堂中需要学生及其关注的问题做一点说明,并点明主题中的主要问题。第三是要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思考,力争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对主题中的问题进行思考。第四是让学生寻求答案,经过思考之后,要求所有的学生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并试着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出自己的回答,最后是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教师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为出发点去归纳答案,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如何思考,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思考,并总结出得出正确答案的经验,以便让学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思维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抛出主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是主导,其余的环节中学生是主导。这也就是说,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和让学生寻求答案这两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两个环节含有思考基础上的师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下的思考反应。因而就可以有效的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达到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二、问题归纳类型

问题归纳类型的互动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进而获取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类型。一般来说,问题归纳类型的互动教学法的步骤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三个步骤。因此,要想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中搞好互动式教学法,就必须按照以上三个步骤进行。在这里我们以财会实践教学中的审计教学为案例予以说明这一问题。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审计?”“审计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思考,或者让学生寻找答案。其次,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答案,告诉学生审计的基本含义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具有独立性特征、权威性特征、公正性特征等。最后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也可以依据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见的审计实际情况予以说明。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上述四个步骤,就会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到知识,并且在与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下理解知识,这也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得到了良好的互动,因而是符合互动式教学法的。

三、典型案例类型

典型案例类型也是互动式教学法中常见的基本类型,按照典型案例类型的基本要求,其实施过程一般是利用较为典型的案例予以讲解相关的知识。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环节中,这一教学类型较为常见,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也应该指出,还有一些需要强调的内容。

一方面是在典型案例的选择上,不仅应该选择那些具有较强针对性、启发性的案例,而不是选择那些较为普通的案例,这一点尤为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而且还要选择那些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关注,调动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另一方面,典型案例确定了之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的设计案例,而且还要求教师要在典型案例讲解的过程中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力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只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了,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动式教学法的真正要求。

四、情境创设类型

情景创设类型也是互动式教学法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一般而言,当前教师也都经常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目前课堂创设情景的基本方法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高校财会实践教师不妨有针对性的尝试这些方法。

一是生活情景创设;所谓生活情景创设,也就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问题,通过学生思考与互动,以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比如在讲授会计凭证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即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单据,并判断这些单据是否属于原始凭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课外作业,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而且还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二是课堂上的创设情景;所谓课堂上的创设情景,也就是在上课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把知识讲授转变成为学生自我发挥的平台,也就是让学生讲课,教师点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类型的创设情景,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处于指导地位,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点评要以鼓励的方式进行,以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学生讲解,就意味着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使得互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因此也就可以看出,互动式教学法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五、多维思辨类型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法来说,多维思辨类型的要求较高,原因在于,多维思辨法类型在于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思考是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进而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已有的知识。对于高校财会实践教学来说,也是可以把这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到具有的教学环节中去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讲透彻所有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能讲透彻所有的知识点,就有可能意味着学生不理解,不明白,因而也就不可能达到多维思辨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教能力。把知识点娓娓道来的给学生讲授清楚,以便为学生思考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思考;在整个互动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维思辨类型中更是如此,如果缺少了学生的思考,多维思辨类型便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对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得到思考的锻炼,从而为多维思辨类型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学生因素。三是教师要更好的参与学生互动,相比于其他形式的互动教学法而言,多维思辨类型更需要教师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去,一方面,需要教师创设较多的互动环节,这一点可以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形式的互动,当然也应该指出,如果允许学生设计互动,要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符合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习热情等。

综上所述,主题探讨类型、问题归纳类型、典型案例类型、情境创设类型和多维思辨类型是互动式教学法中常见的基本类型。要想在高校财会设计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开展互动教学法,可以依据这五个类型的基本要求去设计教案、参与教学。同时,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多的采用不同类型,以便使得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国际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03年3月4日,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于2003年4月12日并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本文试图通过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寻找二者的差异,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准则。

一、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比较

(一)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1.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以下简称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3.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以下简称实务指南)。实务指南是依据基本准则、具本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的三个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层次,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定约束力。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具体准则的权威性虽低于基本准则,但要高于实务指南,并有法定约束力;而实务指南是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提供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不具有法定约束力和强制性,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参照执行。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但依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应作为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一部分,并在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

(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规定的内部审计准则框架

IIA的职业实务框架(PPF)于1999年6月经IIA董事会正式批准。PPF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强制性指南、实务咨询和发展与实务支持。

1.强制性指南,是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使用的准则,它包括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这是内部审计的职业基础。

2.实务咨询,是内部审计准则的第二个层次,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条款,目的是对新准则的解释和运用提供详细的建议;同时还包括一些新的信息,像IIA的内部审计准则公告(SIAS)和新近流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关注项目、风险管理的细则、咨询准则、信息的安全准则等。

3.发展与实务支持,是指那些最近发展的实务,IIA往往以专题报告、报告、书籍、研讨会文集、培训项目等方式来推荐这些参考性意见。

在IIA所设计的PPF中,强制性指南属于第一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而在这一层次中,职业道德规范又居于最高地位;实务咨询为第二层次,具有指导性作用;发展与实务支持则是第三层次,仅供参考。

二、内部审计准则之比较

(一)结构比较

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分为六章共二十七条。第一章为总则,主要说明制定基本准则的目的与依据、内部审计的含义及本准则的适用范围;第二章为一般准则,是关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任职资格和执业条件的一般要求,主要说明什么人可以担当内部审计的职责;第三章为作业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实地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如何做好审计工作;第四章为报告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出具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主要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审计结果如何出具审计报告;第五章是内部管理,主要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进行内部管理,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等;最后一章是附则,主要说明基本准则的与解释权及实施日期。

由IIA的最新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SPPIA)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提出内部审计的定义,该准则的适用范围,制订准则的目的,并简要介绍了准则的三个组成部分:1.属性准则,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征;2.工作准则,说明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确立了衡量内部审计业绩的质量标准;3.实施准则,是属性准则和工作准则在特定类型审计中的具体体现。上述的属性准则和工作准则于一般的内部审计服务,而实施准则则是针对特殊的审计业务或项目。此外,导言中还提到了准则的制订机构是IIA的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准则的简要过程及努力等。第二部分是属性准则,确定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所要具备的特征,覆盖了4个主题:1.目的,权力和责任;2.独立性与客观性;3.专业胜任能力与适当的职业关注;4.质量保证和改进。第三部分是工作准则,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南,并提供衡量业绩的质量标准,可划分为7个主题:1.管理内部审计工作;2.工作的性质;3.业务计划;4.执行业务;5.交流结果;6.追踪过程;7.管理当局对风险的态度。第四部分是执行准则,是为某项特定的属性准则或工作准则的应用提供具体指南,涵盖内部审计的鉴证与咨询服务。第五部分为术语,对该准则中使用的若干词汇进行定义和说明。

从整体上比较我国的基本准则与SPPIA,可以认为SPPIA规定得更详细具体,而且充分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内容十分丰富,实际上包括了我国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部分内容。

(二)基本内容的比较

1.内部审计的定义。我国基本准则是这样定义内部审计的: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SPPIA规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比较上述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二者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基本职能、性质等方面的理解有较大差异,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外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和水平。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当局发展为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我国仍处于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的阶段,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审计的重点是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

SPPIA导言中确定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各种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而不论该组织的目的、规模及结构如何;适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

显而易见,若从地域范围上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当然只适用于中国领土范围内的组织,不具有国际性;而SPPIA则具有国际性,适用于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但若撇开地域因素,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是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SPPIA导言中还提到:适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审计人员,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内部审计的主体是谁?依据SPPIA的理解,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也可充当内部审计主体,即可由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或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并进而从理论上拓展内部审计主体范围的最好写照,而我国则仅仅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探讨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并且仍只限于理论上的争论,尚未付诸实践。

3.目的、权力和责任。我国基本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的目的,没有专门规定,只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关于责任,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表明内部审计对于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负有责任。SPPIA的属性准则中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规定内部审计的目的、权力和责任应正式写入IIA,并与准则一道由董事会通过。

4.独立性与客观性。我国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SPPIA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是独立的,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实施业务和提交结果方面不受任何干扰。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即内部审计师应该有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并避免利害冲突。不仅如此,SPPIA还规定,如果独立或客观性实质上受到损害或看起来受到了损害,应将损害的细节向有关方披露。SPPIA认为,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或客观性的情形有:①内部审计师应该避免评价自己以前负责主持的特定的经营活动,如果审计人员为自己在以前年度负责的一项业务提供鉴证服务,那么便可以认为客观性受到了损害;②对由总审计师负责的职能进行鉴证时,应该由内部审计以外的另一方进行监督;③内部审计师可以为曾负责过的经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④如果内部审计师提供咨询服务会对独立或客观性产生潜在损害的话,那么,内部审计在承接业务前应向客户说明。

很显然,我国的准则对独立与客观性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独立性,什么是客观性,也没有对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情形予以列举,更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而SPPIA则从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含义出发,列举了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几种可能情况并规定必须向有关方进行充分披露。独立与客观性在SPPIA中不算什么新概念,但他们却提供了特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该准则虽然试图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在所有鉴证业务上不受干扰,但是总审计师的报告责任却可以是十分灵活的,以适应组织的不同形式和规模。

5.专业胜任能力与应有的职业关注。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的基本准则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由此可见,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必要学识。包括必须具备、审计及其他有关专门知识,这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②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要圆满完成任务,必须具备必要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是要通过审计工作的实践逐步提高的。③熟悉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理应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熟悉本组织的情况也是内部审计人员优于外部审计人员的地方。④专业训练。由于审计日益更新,审计环境渐趋复杂,审计也不断进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接受后续教育,不断新知识,不断实践,以保证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⑤交际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提到应有的职业关注,即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应有的职业关注是这样规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时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持应有的慎重态度。

SPPIA对专业胜任能力的解释是: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拥有知识、技能和其它必需的能力以履行自己的责任。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SPPIA提出了几项具体要求,包括:①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技能或执行全部或部分业务所需的其它能力,那么总审计师应该获得应有的建议和帮助;②内部审计师应有足够的知识鉴别舞弊的证据,但并不是要求其具有以发现和调查欺诈为主要职责的审计师所具有的所有专业知识;③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技能或执行全部或部分业务所需的其它能力,总审计师就应该减少咨询业务或获得应有的建议和帮助。总之,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必要的能力,以职业的方式完成约定的目标,包括在鉴证业务中识别欺诈,但不应对发现所有欺诈承担责任。

关于应有的职业关注,SPPIA的解释是:内部审计师应该保持合理的谨慎态度和应有的关注,应有的职业关注并不意味着无过失。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应有的职业关注时要考虑:①达到约定目标所需要的工作程度:②当实施鉴证程序时,事情的复杂性、实质性和重要性;③风险管理、控制及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④重大差错、不正当行为或不遵循的可能性;⑤与潜在利益相关的鉴证成本。内部审计师应对可能目标、经营或资源的重大风险保持警觉,但应有的职业关注并不要求所有重大风险都能被识别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咨询业务期间运用应有的职业关注要考虑:①客户的需要和期望,包括业务的性质、时间安排与结果的交流;②完成目标所需工作的相对复杂性和程度;③与潜在利益相关的咨询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准则中将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正式提出来,并视为专业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以前不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不注重内部审计师与董事会、管理当局的人际协调关系的状况相比,有了重大突破。SPPIA也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师的交际能力,并认为这是发挥内部审计师“高参”和“助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SPPIA对内部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关注规定得更为具体、细致。

总之,无论是专业胜任能力还是应有的职业关注,内部审计师都应该通过职业后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和其它能力。

6.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我国的基本准则中对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此外,《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中较详细地谈到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如何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人员实施督导的包括:①应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且有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③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④应复核审计人员所编制工作底稿的质量;⑤应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⑥应确认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⑦对被审单位提出的异议,应进行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⑧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⑨应确认审计人员是否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

SPPIA规定:总审计师应该制订和保持一种涉及内部审计活动方方面面的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并连续监控其效果。这项方案旨在帮助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并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遵照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执行。这一过程要求:①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审查其业绩;定期由组织外部的独立审计师进行评估,至少每5年一次;②总审计师应将外部评估的结果报告给董事会;③当内部审计师的活动符合准则规定时,应对他们业务活动遵守了SPPIA的情况加以鼓励;④当内部审计活动未遵守SPPIA和职业道德规范,且这种不遵守影响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总体范围或经营时,应该向高级管理者和董事会进行披露。

比较我国准则与SPPIA关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加强监督指导的规定,可以发现其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在监督评价的内容方面有些也是一致的,如“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等,但在有些内容上则存在差异,且要求也各不相同。我国的基本准则实质上是要求对整个审计过程,从选定人员、制订审计方案到实施业务、审计报告等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督导,因而更加具体,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而SPPIA则侧重于从整体效果上进行保证和监督,更重视结果而非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SPPIA要求对不遵循准则的情况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披露,我国准则中无此项规定。

三、小结

限于篇幅,笔者只对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所涉及到的内容与SPPIA的“属性准则”中的对应部分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比较的目的是发现差异,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力图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髓,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提升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的作用。

[1]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Z].北京:2003.

审计的基本要求范文6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周期长、时效性强和审计过程持续等特点,需要及时发现被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但是《国家审计准则》对如何撰写跟踪审计报告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结合笔者在跟踪审计实践过程中的审计报告撰写经验,尝试从扩大和提升跟踪审计成果、跟踪审计报告的特点、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角度对撰写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报告的技巧进行探讨。

一、建立跟踪审计成果形成和利用机制,扩大和提升跟踪审计成果

跟踪审计重在解决问题并提出适用对策,因此,必须建立跟踪审计成果形成和利用机制,要将审计成果的导向性作用体现于审计管理的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确保审计成果的及时和有效转化;要针对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多层次提供审计成果,审计成果要让使用者好用、有用、能用。

要发挥跟踪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成果的实效性是前提,在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分类别,以报告、专报、信息、公告,甚至研究报告、新闻稿等多形式产出审计成果是确保成果实效性的有效方式;跟踪审计强调促进性,利用相关职能部门、媒体与公众等各种渠道,多途径、有选择地运用审计成果,共同推进问题的及时解决。

审计信息是反映审计成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审计机关编写信息,将详实、可靠的信息上报给各级政府,有助于管理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出科学的判断。编写好审计信息,有助于扩大和提升跟踪审计成果,达到为宏观决策服务的高度,有效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建言献策功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应结合审计重点内容和项目实际情况,注重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对涉及体制机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从保障项目顺利实现建设目标、维护财政资金安全及效益等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

二、跟踪审计报告的特点及现实要求

1.跟踪审计报告的特点。

一是要“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跟踪审计目标和审计事项的重点,贴近需求,进行审计报告的综合分析与撰写。二是要“抓住特点”,就是要深刻把握某项审计工作的主要特点,并围绕这些特点开展综合分析和评价。三是要“选好切入点”,审计报告的撰写必须以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做到事半功倍,努力提高审计信息的亲和力与认同感。四是要“侧重关注点”,审计报告必须服务于审计工作主体,针对不同阶段的审计内容体现不同的关注点。

2.跟踪审计报告的现实要求。

跟踪审计是以预防性和建设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全新的审计监督形式,“提前跟进、全程跟踪,立足服务、着眼防范”是其基本的工作思路。因此,跟踪审计报告必须坚持科学的审计信息观和质量观,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内容和数据要客观准确,扎实可靠,经得起实践推敲和检验。二是审计报告反映问题目标要明确,主题要鲜明,反映的问题属于应当从体制上来研究解决的,就应当明确提出从体制上研究、解决的意见或建议;反映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意见或建议就应当突出普遍性;反映的问题属于应当立案查处的,就应当明确表示立案查处的意见或建议。三是要注重宏观性、全局性。关注宏观性、全局性问题是国家审计报告的基本特征之一,更是跟踪审计被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特殊性所决定的。四是要突出典型性、倾向性。跟踪审计报告应从政策、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对策意见,反映具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审计意见和建议应具有宏观性和建设性。五是要重视现实性、针对性。跟踪审计报告反映的情况针对性强,切中时弊,恰到好处。六是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前瞻性是建立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七是要注重时效性、有效性。跟踪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考虑对当前的工作是不是指导意义,是不是对促进当前的工作有参考价值。如果所反映的问题虽然“内容无限真”,但反映迟缓,错失良机,就会成为“明日黄花”,使信息失去使用价值。八是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跟踪审计报告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被审计单位一看就知道怎么做。

三、跟踪审计报告的撰写重点

1.跟踪审计报告的立脚点要宏观、反映内容要大气,主要反映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较为微观、金额太小的问题可以考虑不写进报告。

2.跟踪审计报告要全面,要有总体概念,要用数据去分析和反映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既要有绝对数,也要有相对数、相对比率等。

3.跟踪审计报告要形成几个明确的观点,不能简单罗列审计发现的问题,要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所提建议针对性要强,不能大而化之,缺乏具体内容。

4.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怎么办”这几个方面内容。是什么,即要查清问题的基本情况。为什么,即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怎么了,即要了解这个问题产生的影响。怎么办,即要从制度上提出如何防止问题的发生。

四、跟踪审计报告的文字表述要求

按照《国家审计准则》有关审计报告内容要求,并考虑跟踪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特殊需求,在编写跟踪审计报告时总的要求是:文字简明扼要,问题定性准确,依据充分可靠,评价和结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处理意见适当。具体编写时,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文字简练、语言通畅。力求文字精炼,语句通俗易懂,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二是观点鲜明、定性准确。对问题的披露,要体现法律、法规的鲜明要求,准确评价问题的是非大小和情节轻重。三是证据确凿、结论公正。审计结论要重证据,无论对人、对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四是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文字表述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们思维的一般习惯,符合逻辑性、层次递进性,环环相扣。

具体起草跟踪审计报告时应注意:一是总体评价或总体情况要在审计范围内,即“审什么评价什么”。二是问题要归类,一般表述格式为:抽查的总体数据、有问题的数据、所占比例、典型案例。三是整改意见要分出层次,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重视、采取措施、纠正了违规问题、完善了制度、人员培训或加强了业务和财务知识学习”等内容。

五、问题定性和审计建议的基本要求

1.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要求。

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尤其容易在基本建设程序、招投标、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出现问题,而且情况相当复杂。对建设单位来说,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有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因此,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首先要弄清问题是什么,即问题的事实、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问题的性质,金额的大小和轻重、可能的危害和影响,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切忌偏听偏信,轻率地下结论。其次明白为什么,即建设单位或者项目参建单位产生问题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第三分清重要性。依据产生问题的危害和影响,确定审计处理的基本考虑,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绝对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存在主观夸大或缩小的成分,防止审计结论出现偏差。

2.提出审计建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