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 新课标 新体系 新理念 新要求 新教材
目前中学生对生物学科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通过暑期集体再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我深深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收获颇丰。我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引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有效进行。下面我就此谈谈看法,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深入解读新课标的新体系,解读三大理念,构建三维新目标,解读新教材体系。
一、解读课程标准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新理念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以探究生物学科为主要内容,初步构建了十大主题。让生物学科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教材内容上删去了繁、难、多、旧的知识,同时更新了一些内容和思想。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关注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开展实验、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重新解读三大新理念
学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探究生物学科知识,构建生物教学新的知识体系。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真正把理念解读透,把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要想提高学生素养,特别是生物科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参与生物实验活动,了解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合作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生物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生本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物操作实验,乐于动手、动口、动脑探究合作,不断丰富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途径,提高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解析三维目标新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被新课程标准定位为自主学习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同时注重学生情感的倾注,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对问题的看法及价值的取向。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信息传递的、互动生成的基本知识。学生经过操作、实验、探究等活动,发展多种能力。此时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合理地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人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再认识,逐步提高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树立师表形象,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四、解读新教材知识体系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以人类与生物圈为主题,重建初中生物教材体系,在知识结构上更贴近生活,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一起探究,动手实验操作,对相关数据的整理、综合应用、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知识形成过程,形成较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新教材,对教材要能深入浅出,对各章知识结构了如指掌,引领学生不断探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五、精讲精练,提高课堂实效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字】新课标;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研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切创造性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结束。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就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发现的动机和能力,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发现真理。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才能使学生学会并学好。问题情境是要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材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迫切性。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节课时,教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而后提出这一节课的问题情境:1.光合作用能产生什么?2.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原料?2.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和“机器”各是什么?动力、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全课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探究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从而教师可轻松地把学生引导进入自觉探究的活动中。
二、发挥实验优势,培养探究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但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探究兴趣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尝试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可尝试着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二氧化碳。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和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延展探究空间,锻炼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在要求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观察、调查和实验,以及资料分析等,都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在新课改教材中,各种探究活动穿插在教学内容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让学生在课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知识时,在做好课外调查安排的同时,还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做“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且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按自己的思维态势进行推理、质疑、寻找答案。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渴望得到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新知识,也达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的目的。
四、突出教学主体,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学科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会学”生物知识,并运用它在主动地探究过程中摸索出学习生物的方法,使他们终身受益。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3
一、概念与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我们在生活认知过程中,对于所感知的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将其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总结概括,即形成我们所说的概念。生物学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认知世界并通过实践活动积累下来的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些思维形式的表达是由最为简单的概念构成,从另个意义上说,生物学概念也是生物学知识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下称课标)中精选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向生物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包含了概念中的一些原理、规律等知识,核心概念也称为概念性的知识,是与生物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课标中指的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即相当于生物学学习中核心的观点和思想。
二、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引领的生物学新课程教学始于生物学的概念教学。教师对概念教学的现状如何?以海南省海口地区初中生物教师的调查为例说明。2012年5月对海口地区初中生物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54份,回收率为85.56%,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偏重于传统的生物术语的概念与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知识概念有一定的偏差
在给出几个概念的选项中,88.96%的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物传统概念含义,这表示大部分教师经过多年教学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核心的知识、核心概念存在模糊界定,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偏差。
2.抽象性的概念是教师普遍认为较难的概念教学类型
在教学中,56.49%的教师认为抽象性的概念较难掌握,27.27%的教师认为易混概念较难掌握,初中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抽象的现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又不知如何把抽象转化为形象可见,所以把握起来有困难。
3.教师对概念教学方法的了解不多,常用教学的方法丰富度不够
在调查中,66.88%的老师表示看到并学习过概念教学的方法,但在常用的概念教学的前两位方法中,42.21%的老师是通过具体形象感性材料(形象法)进行概念教学,27.92%的老师是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问(设疑法)来教学,方法形式不多。
4.教学效果反馈一般,设疑法、形象法是教师概念教学感觉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自我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考试结果的反馈,只有18.83%的教师认为较好,53.25%认为一般,在选用的方法中,45.46%的教师觉得设疑法最佳,37.66%的教师觉得形象法学生理解起来容易。
三、生物概念教学的建议与方法介绍
课标中指出,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生物学概念知识框架,首先自我要有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二要深入了解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本质,逐渐建立完善概念知识的框架,并能在相应的新情景中运用;其三要了解概念教学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概念的教学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设疑法
在理解问题过程中巧妙地引出概念。设疑就是依据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适用范围条件,依据初中学生的智力理解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参考书籍、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并确保问题的合理性和递进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2.形象法
使用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等,创设具体学习概念的情境,提供或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新概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影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关概念学习的信息,提高信息传播速率,多角度地向学生传播信息,通过直观形象的情景刺激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交替进行,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作用。
3.谚语法
利用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实例引出概念。很多民间谚语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着,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许多生物学知识都蕴藏在这些谚语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是对生物学中变异现象的很好诠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体现出生物界的食物链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了生物间的制约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谚语恰当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并富有生活乐趣。
4.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特征和规律综合归纳,从抽象的、定性的材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归纳、推理出生物概念。
5.分析法
即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然后加以考察和思索。纷繁复杂的概念充斥着整个初中生物教学,往往一个知识点就包含了很多内容。如果只是归纳概念而不分析,那么得到的概念就会很统一,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不利。利用分析法把概念分解为多个要点,教学实施中逐个突破,伴随突破的进程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对比法
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清楚地进行区分,可用对比法。通过前后的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的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通过不同形式(图表)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易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
7.历史追溯法
通过介绍概念中词源和产生的过程引入概念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概念在文本中呈现的是结论式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多追求的是文字的理解,历史追溯法不仅展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还包含了科学家们在研究背后的人文精神、思维方法,让每位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科学的发展历程,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具有另一层深远的含义。每个概念的形成都具有其历史来源,追随概念形成的历史踪迹来学习分析、揭示概念的内涵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中重知识、重结论的教学模式,也是目前课标中提倡的在过程体验中建构起概念学习的知识框架。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介绍概念来历来吸引、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概念的兴趣,进而产生渴望揭示概念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概念的学习。
8.概念图法
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连线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关系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网络。通过编制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对比复习。生物学的概念多而分散,有的概念相近,容易混淆,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归纳,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并将相关联系的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某一主题下系统完整的概念图,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学会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概念,形成概念间知识的系统化。
概念教学不仅是概念文字的理解,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一系列智力综合活动去自我分析、消化、整合原认知与新概念相关学习活动相互交织建构而实现。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概念理解是概念教学的基础,体会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会运用才是概念教学的最后宗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7).
[3]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吴礼昌,孙自强.教育理论与方法.海南:海南出版社,2009.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标准 教学策略 思考
目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一线的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和所谓教学“任务”正“埋头苦干”,新课程改革成一头热,这和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符,也不符合现实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强调新课程标准,下面把我对生物新课标的点滴思考及在生物教学中的相关策略一并与同仁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1.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德育为先,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向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入更多能量。
2.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是均衡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学生理应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80%的学生是外地户籍,来自不同的家庭、阶层、民族,他们具有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和经验有很大差异。由此带来个性、兴趣、爱好、习惯、动机和需求的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特点,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
昆山尝试均衡教育已经多年,正有计划地落实学生的就近教育,想方设法地取消择校,教师多方位轮岗,使教育资源共享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要求每一所学校取消对学生的排名,评价时不准对学生有任何偏见,提倡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明确改革的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标环境下,必须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生物知识和生物技能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此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内化成生物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要具有探索性,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具有全体性。例如在教学血液成分的时候,要求学生仔细甄别血检报告中的测定值和参考值,测定值是实际测出的数据、而参考值则是一个健康数据范围,只有测定值在参考值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健康的,掌握此要领后,就能看懂血检报告和尿检报告,也就掌握一门小技能。除此之外,全体学生要学会熟练地测血压、掌握简单的抢救和自救方法、懂得优生优育、科学用膳的道理等。
2.讲究认知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索兴趣浓,但碍于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弱,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推敲,所以在科学探究这一课提出了科学家是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肉汤容易变质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假设,制订了相应的实验计划和实施计划,推断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录像。期间用一开口的玻璃瓶和一鹅颈状瓶作比较,前者盛的肉汤没几天就变质了,而鹅颈状瓶里的肉汤四年都没变质,而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何在实验前,先将两瓶肉汤煮沸?(2)为什么要同时用两个瓶装肉汤?在商讨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科学性、逻辑性、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设计“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的科学探究,再视学生情况可增加“探究阳光、温度、空气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科学探究方案,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实验的课题来自于对生活、工作、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三、努力突出新课程改革方向
1.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变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以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
2.开发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甚至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讲课。
3.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 教学
为了跟上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步伐,目前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的各专业课的教学都做出了相应调整。枣庄学院(原枣庄师范专科学校)虽属本科非师范类院校,但仍保留了部分教育专业,特别是生物教育专业。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我们对相应的专业教学提出改革,本文主要对《微生物学》教学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微生物学》教学有所帮助。
1 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一单元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
本章是中学生物学的开篇,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两节内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重温“巴斯德试验”,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
本章共包括“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四节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已基本包含。
在此列举了第一单元部分内容做对比,由于篇幅有限,其它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
2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方法
2.1 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理论水平。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的调控、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物种多样性、感染与免疫等;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微生物学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为全面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将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无论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前沿性。
中学第七册(上)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分别探讨了三大微生物类群――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个初步了解,此部分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等章节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讲解。此外,中学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从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医药、微生物与食品等多个方面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及“微生物生态”等章节均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内容的简述,但重点集中在细菌、病毒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上,至于其它微生物并没有详细、深入、系统的介绍相关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往往被教师简略或忽略了。在大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了解微生物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中学第七册(下)第六章“免疫与健康”介绍了人类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其中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的意义、传染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一章中已有系统介绍。有关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安全用药常识等内容在大学课程中应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因为“传染与免疫”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在《微生物学》中简短的篇幅很难讲清楚,因此建议将《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这一章删除,在掌握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开《免疫学》课程。
另外,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有关微生物学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短时期内教材又无法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使微生物的教学具有前沿性,我们的知识才不会陈旧,使学生更容易适应时代的要求。
2.2 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新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课程,在高中《生物技术与实践》“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中涉及了大肠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细菌分离纯化技术,此项试验技术在大学实验教学“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已包含。但在以往的大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很难参与完整的实验环节,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获得、实验试剂的配置等,往往由实验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做实验,因此对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动手能力欠缺。因此建议大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适当增加各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和进行试验寻找答案。使学生在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严谨的课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6
1.正确处理好教材
所谓对教材的处理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编排,教材文字,图表等做灵活变通的处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新教材实施教学以来,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科内容多而课时少。我觉得问题并非在新教材的设计上,而是由于教参少了,教材给予教师的自由处理的空间大,特别是有些教辅的误导,使有的教师的教学规划定位出现偏差。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学中对新课标中已降低的要求,不要再拔高;(2)删掉的内容无须再讲解;(3)能力培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4)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注意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二次开发。而师生在选用教学辅导参考书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以课标为重要标准,既要肯定一些优秀的教辅对新课程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辅对新课程的干扰和误导。
2.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研究性课题在生物课本中的出现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绝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
3.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的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了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在活动中,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5.理解关爱学生,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6.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反过来,社会科技又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例如,《参加绿化校园》一节,学生根据现在校园的状况,自己设计绿化方案。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步树立起知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陈南珠.对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