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景观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建筑景观设计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建筑 天井 设计

1 引言

天井是指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间。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

天井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诠释,是人们长期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建筑创作,也是中国传统居民中几何空间的典型建筑形式。作为古代建筑重要元素之一,小小的天井在建筑中却起着及其重要联系作用,使人不用出门就与大自然接触,然而在社会全球化、城市一体化的趋势下,天井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本设计方案返璞归真,重新拾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典型特色的“天井”,创新提出了“徽派天井”的设计理念,具有设计的创新突破。

2 徽派建筑中的天井

安徽徽派建筑的天井在徽派建筑中不仅起到了排水作用,而且有其深远的寓意。徽州多为经商人,他们对水有着独特地见解,他们把水看成吉祥物,认为水就是财富,“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设计出的四水归堂,将水均向天井排放,象征着财源滚滚。

安徽民居家中的天井,它主要功能是起到采光作用。此民居采用木制结构,天窗也由木栅组成。天井位于民居大厅,天井从一层通向顶层,围绕它布置的房间被壁板所遮隔住,形成一个狭长型的空间。天井作为“光”而被室内化,庭民居厅内除了天井只有一个很小的窗

户,故天井在此民居中是主要作为采光。

3 天井建筑技术的内涵及作用

3.1天井建筑技术,能够让人在高楼耸立的城市建设中,体悟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感觉,让人有机会在建筑中亲近自然,共建一个共生的、舒服健康的生活环境。天井建筑技术是对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扬,它是用绿色生态的角度来审视建设建筑,是对古代建筑风格的结合,不是摒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3.2天井建设技术具有排水的功效,像是在我国的徽州,居民所建的房子都是依山傍水, 顺应自然,天井作为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山体的坡度,使整个屋顶的水全部都流动起来,有利于房屋的防火,调节小气候。

3.3天井的建设能够起到遮阳的效果。我们在进行天井设计时,一般都是在门堂之间, 使我们设计的建筑的中心,能够有效的避免太阳的直射,减少对人类造成伤害的光照,更好的利用阳光。

3.4天井的设计能够增加建筑的采光。我们在进行房屋建筑时,设计天井,在保证了屋里人的私密性的同时,还能增加建筑的采光性。天井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是作为建筑的辅助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光源利用,现在很多住户都将天井设计在二楼屋顶,并且用双层透明玻璃挡住,这样既能够满足采光要求,还能保持屋内温度。

4 古城地图形“徽派天井”建筑设计

4.1工程概况

安庆博物馆位于安庆市东部新区,西南与政务中心、西北与体育中心相互呼应,北侧为祥和路,西侧为潜江路,东南侧为文化公园和其它规划文化建筑。规划用地面积4.02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32384.35O。博物馆建筑主体呈正方形布局,平面边长103.90米,建筑高度24米,地上3层(办公部分4层)、地下1层。

4.2“徽派天井”设计方案

博物馆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严格执行国家及我省的有关设计规范、规定,满足环境保护,防火安全,节约能源,抗震设防等各类要求与规定的基础上力求创造高质量的生活、游憩环境;同时,增强建筑的科技含量与信息时代特征,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采用新技术,为建筑智能化创造条件。

博物馆以黑白基调为主,设计者运用简洁明快、个性化的手法诠释建筑形体的美感,体现出现代博览建筑浑厚、庄重、大气的建筑特征。

中央大厅采用曲面围合,构成“徽派天井”,其形状取自安庆古城轮廓,体现了“城中城”的设计理念,代表了安庆古皖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延伸。仿古城大厅周边布设菱湖门、枞阳门、康济门、镇海门、八卦门、集贤门六门,在构建传统空间结构意境的同时,形成交通组织的集散节点。

4.3古城地图“天井”钢结构设计

古城地图“天井”钢结构形状为安庆古城地图,错综复杂,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如何保证屋顶钢结构构件坐标定位及施工质量是控制重点。

4 天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天井的设计,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天井的灵活性及单体结构形态,使徽州建筑布局,可以顺应自然山形水势,形成一种秩序之美,也适合地少人多的山区环境,可以最大限度节省用地,符合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节约用地的设计理念。天井,还可用于采光、通风、防潮、防山区的瘴疠之气,调节室内的生活环境,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与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进行亲密接触,创造了一个环保而充满诗意的生存空间,体现了这个地区独有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婉约、典雅之美,天井营造的建筑空间,表现出一种“理趣”之美。

这告诉我们,再好的建筑形式,只有适应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满足当地人居住的需要,让人住得舒服,放松,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存在和发展,才有强盛的生命力,才是最符合居住需求的建筑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几何图案;凤凰古城;建筑景观;表达

几何图案源于上古之世,它作为一种语言,贯穿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中,也自始至终贯穿于景观设计中的美学法则。是民族文化历史的传承。现今,几何图案在凤凰古城建筑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凤凰古城建筑景观分析

1.1古城建筑历史背景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它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其古建筑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湘西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如:古城中依山环水的格局,构筑了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 “吊脚楼”特色建筑。而历史上,古城地处苗疆边地自然成为朝廷弹压苗民的边城重地,是朝廷和苗族、土家族等作战的必争之地,因此这里的建筑又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民居建筑的造型庞大、复杂,它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达文化内涵,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

1.2古城建筑景观概述

凤凰古城的美,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自然景貌,而且饶有特色的湘西古城建筑景观也是亮点之一。古城是以青石板路铺砌的古街为中轴,像一条绿色长廊贯穿小城,古街历来就是热闹的集市,现在更是商业的集聚地。凤凰城内,名胜古迹众多,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从布局上来看,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依沱江而建的老街和古城墙、虹桥和桥下吊脚楼、夺翠楼和民间工艺一条街。在其中有些著名的建筑: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东门城楼、万寿宫、崇德堂、陈宝箴老宅、虹桥、南方长城等等。从形式上来分,主要有传统的古民居建筑和值得一提的有名的吊脚楼。传统民居其在结构上呈四合院式,院落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清新自然,以此为基本元素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大片建筑的整体形态。湘西的吊脚楼大多将底部的支撑柱斜插入墙壁中,纤细又歪斜的支柱与上部沉重的建筑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总之凤凰古城的古建筑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为湘西凤凰城景观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而且与自然景观融合得相得益彰。

2. 几何图案在凤凰古城建筑景观中的表达

几何图案的点、线、面等元素,在凤凰古城建筑中的贴切表达,不仅仅反映了其在景观中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且让我们的欣赏视点聚集到作为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的最基本的形体上来。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几何图案这一全新的视角,从不同的观察位置看到凤凰古城景观里更深一层的意义。

2.1几何图案的概念

有效的帮助人们刻画这个错综复杂的点、线、面、体这些元素,它们都可以称为几何图案,世上自然存在的万事万物,以客观存在的形式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以此为原材,加上自己的见解,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对这些几何元素进行并、交、差等变形,巧妙的加工、整合成一些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单独或连续的典型纹样。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已经具有从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中概括、抽象出几何形象的能力了。[2]虽然几何图案来源于自然的社会,但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们通过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有条理的概括客观存在的事物,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美。我们经常拿几何图案这种形态语言来描述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些简单、抽象的图形其实也表达了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将几何图案作为主要元素在一些设计作品中进行编排和创意,至今仍应用广泛,经久不衰。

2.2几何图案的表达

2.2.1点、点构成的表达

点与点的构成在景观设计中颇为常见,它的合理利用有“以小见大”之作用,给整个景观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观赏者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几何图案中最小的元素就是点,它是几何中最基本的部分,一个空间中的点用于描述给定空间中的一种特别对象。点存在还与人的视觉相联系,它的形态是相对的,在人的视线中它被感知相对小的时候被称为点。

点在凤凰古城建筑景观中的应用表达涉及到很多的方面,点的形状是根据观者感觉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在古城内中古建筑或是桥、塔等。我们以重点古建筑为例来分析,每一个重点古建筑就是一个点,比如说杨家祠堂、陈斗南古宅院、东门城楼等。点的基本特性是聚集,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凤凰古城内的每一处重点古建筑都有其独具魅力之处。当然点它是纯粹的形态,它的位置、 面积、大小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到景观设计画面的构成,我们应该把点应用发散开来。建筑的这种点与点之间又可以形成一定的构成关系,不同的排列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些古建筑看成是同点的横排列、点的竖排列、或者是网版式排列,总之多个单个建筑点可以渐变间隔,产生疏密、产生节奏。构成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调节相对呆板的周围环境,带来一些生气活力。

2.2.2线、线构成的表达

线在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是点的延伸。线与点一样,在图形设计中具有形状、大小、粗细、方向、曲直等等具象化特征。线一般分为:直线、曲线、斜线,它有着代表自己情感的表达方式。例如:直线简单、明了,给人以舒缓、沉稳和无线延伸的视觉感受;曲线自由、富于变化,给人以柔美、灵活的感觉;斜线方向感强、锐利,向上斜线给人奋发或积极的美感,向下斜线给人以俯冲或危机感。线对客观事物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表现能力强,运动自由。

凤凰古城建筑景观中线与点一样表达形式丰富。线的几何意义只有位置和长度,不具备宽度和厚度。在凤凰古城建筑中的线则是指:由沱江为依托的两岸吊脚楼建筑,纵向随势成线、沟通全城得古城街巷,连接临江的东、北两个门楼之间的古城墙等等。曲线的特性使得分布沱江两岸的线形吊脚楼景观,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同时又充满如何、秀美的气质。直线的特性让呈直线分布的古城街巷,产生了宁静和延伸的美感。也充分肯定了线与线的构成在凤凰古城建筑景观中的完美表达,而且线的流动感,在古城建筑景观中的合理利用,也可以让一些人为的建筑景观,更加充满生命,贴近自然。线与线的不同构成,如间隔排列、等距排列、中心放射排列等等,所以古城的建筑街巷线的排列不仅仅有方向性、表现性、还有分割空间的作用。

2.2.3面、面构成的应用

面按照几何概念的定义,可以看作是线移动的轨迹。面是有长度、宽度和形状的,它受线的界定,就有一定的形状,可分为实面和虚面两种。实面是指有明确形状的,能实在看到的;虚面是不真实存在的,但能被我们感觉到的,由点、线密集而成。然而不管是实面还是虚面,不同的面会给人一些不同的心理感受特征,如:不同长宽比例的面会产生不同的方向感,不同形状的面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不同的围合度的面会产生封闭或开敞的感觉。

面在凤凰建筑景观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表达,面具有长宽的二维形象,以街巷网络为骨架的传统民居区是面在古城的建筑景观中的体现。凤凰古城中根据背山面水、循山就势的街巷格局的处理方式,将整片民居划分成了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大小面相结合的建筑景观。面在一个封闭的轮廓内,它给人的感受是突出的,引人关注的。建筑景观这种面的应用,可充实空间,美化环境。面与面的构成就是它有堆积、穿插、排列、层叠等不同的组合方式,面积大片的民居面和大型祠庙会馆建筑面的层叠与穿插能够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

三、 结语

几何图案随着人类的文明史历经了上万年的继承和发展,从最初的描述事物的表达形式到现在被应用在无数艺术创作中,甚至成为一种审美形式,从感性走向了理性。而几何图案在凤凰古城中的应用,让我们理解了景观更深层次的内涵表达。我们可以想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身边未知的世界了解的越来越透彻的同时,几何图案这这种经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民族的借鉴、交融而沉淀下来的抽象并含蓄的图案形式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会让我们更加憧憬。

参考文献

[1]王其钧 谢燕,民居建筑[M]. 北京:中国里才有出版社,2006.

[2]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3

关键词:古建筑:古典园林:园林设计:建筑美学;修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46-03

1 引言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恃色,使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她们不仅要在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或直接加以利用,或叠山引水,将厅、堂、亭、榭等古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戎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到了现代,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发挥古建筑的美学、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 项目概况

邵阳市双清公园古为“双清揽胜”,始建于宋代,园位居资水、邵水汇合处而得名,院内亭阁相映、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具古典园林风韵,自古为“宝庆十二景”之首,现占地面积约4.3hm2(64.41亩)。

1956年公园始建时,占地约2.1hm2(31.4亩)。将关圣殿及周边景观置入其中。全园亭阁相映、怪石磷岣、曲径通幽,其中亭外亭、关圣殿、砥柱矶、双济亭、飞来石等景观尤为有名。1978年重修时,增建双环门、双清亭、入胜门、又~村、犀牛池等。1985年,修葺关圣殿,塑关公诸神像及壁画,改偏殿为观音殿。

2007年,为弘扬邵阳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造更好的城市宜居环境,对双清公园的古建筑进行修葺保护,并扩充了一些景点。

3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双清公园中的古建筑作为一种人文景观,与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山、水、植物等所组成的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统一,构成了古典园林的整体景观。园林及古建筑及其布局的多样性形成了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多姿多彩:园林建筑错落有致,迂回曲折的布置,使园林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扩大和丰富了园林空问。从双清公园的古典园林布局可窥见一斑,见图1。

3.1 双清公园古建筑形成的特色探析

双清公园主要的古建筑主要包括双环门、双清亭、亭外亭、关圣殿、娘娘庙等十多处,经多次修葺,大多保存完好,见下图2、图3。

其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公园的古代建筑群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来表现博大与壮观,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且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如双环门旁的双济亭一双清亭――关圣殿一亭外亭,这种看似散漫的单体却在平面上相互关联,独个成景,群体也成景。

2)采用对称布局,依江临水,形成层层庭院,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我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文化的特色,还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古建筑空间布局,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双清公园滨水临江,雾江揽胜,亭外有亭,水天一色,建筑群层层叠落,对称均匀,与树木相互映衬,具有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

3)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双清公园作为地方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除流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之外,也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名人佳句,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本地区的文化瑰宝,应加以保护颂扬和传承。

3.2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对比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清公园无疑是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见图4。

中国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彩。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对中国园林影响深远。这种原则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获得的,它出自心灵,不是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表现了中国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中国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昧,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

“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国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从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它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更传神、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意境经常借匾联题诗来破题,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感官的因素获得诗的意境美。

以双清公园的“亭外亭”为例,见图5a、5b。亭外亭位于砥柱矶顶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宝庆知府郑之侨始建。因位于诸亭之外及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始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启发而得名。亭外亭为八柱、双层、木结构重檐四方亭。亭高10.9m,外四柱支承底层飞檐,底层高3.6m,面积51m2,周边设木花格护栏,屋面板上坐石灰砂浆,覆小青瓦,白灰纹脊,贴兰花碎瓷片。飞檐桥角,檐枋下卷板后收,卷筋分格,朱柱黛瓦,更显典雅秀丽,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色。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诗篇和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就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建筑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戏剧、山水绘画与园林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现代西方风景园林设计也受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欧洲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艺术也深深影响现代园林设计,因此,欧洲几何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中西方这两种园林艺术各有千秋,它们之间仅是风格不同,各自所走的路不同,它们没有高低之分。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3.3 以吉建筑为主景的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作用和启示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沿袭数千年,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潜意识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并加以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3.1 “天人合一”和生态艺术

我国当前这个时代可称为环境时代或生态时代。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态艺术,最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古代,却能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它包括造园艺术和技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不只反映在表面的形式和艺术上,更体现在它的造园施工技术上。如果只是看到园林艺术美的一面,而不去深思其让园林的艺术美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施工方法,那么这种“合一”只能是肤浅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代园林中也经常使用石子铺地,而且图案可以完全与古典园林一样,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园林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3.2 对意境追求的启示与借鉴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人心人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由于序列组织,空间布局,细节设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各的个性美。

园林的意境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及植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以及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对空间无限的遐思,让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意境美足以人的感受为中心而创作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双清公园扩改工程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充分应用古建筑来表现其古典园林的特色,也积极应用现代生态园林及景观生态学设计方法,在植物配置和选择上注重乔灌木的混植、植物季相色叶木搭配及物种的多样性,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特色美。

4 双清公园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及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把握其精髓,不仅是在设计上可以参考借鉴,也可在实践中保护和应用。鉴于古建筑极强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珍稀性、不可修复制等特点,对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已刻不容缓。

双清公园扩改工程与2008年4月正式开工,于2009年5月竣工,历时1年多,这次扩该工程征地约4,62hm2(68.27亩),还新增加了洄澜书屋、亲水平台等景点,并在道路,灯光照明、休闲健身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扩充。公园现为开放式公园,分为文化保护区、山林游憩区和休闲活动区,免费向所有游人开放。

其古建筑的修葺和保护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木结构损坏程度的勘查:在对损坏的木结构处理之前,有必要先对它的损坏程度进行判断。古建筑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已经有了十几种无损和微创检测技术,但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一般进行了表面观察。

2)古建筑木结构的修葺:对油漆脱落、轻微腐朽(虫蚀)构件,先将构件表面原油漆铲掉,对腐朽部分根据腐朽程度采用削除或砂纸砂除,基层清理干净后,再批腻子,用喷雾器将桐油喷涂6遍(一般2-3遍,考虑到该木构件临水易腐,且喷淋法药液损失大,增加到6遍,局部再人工涂刷)。每遍喷涂后均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药液蒸发,每次喷涂均要待木构件表面稍干后进行,最后刷本色树脂清漆4遍。较严重的采用挖补法和包镶法进行修葺处理。

3)古建筑彩画的修复:双清公园的古建筑彩画的修复主要采用明代、清代官式彩画的修复方式进行,追求艺术上的逼真和真实性。

修葺一新的双清公园已成为湘中地区极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名片,历史文化是其灵魂,因此,可在保护中开发其文化、观光、旅游价值,从而使古代建筑在现代城市风景园林景观中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古建筑的应用与开发是许多现代历史文化城市面临的课题,是开发还是保护面临许多现实难题,笔者认为,只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再保护”的原则,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加以应用和挖掘,使其历久弥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积蓄更强的底蕴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_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

[2]刘海燕,吕文明,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J].华中建筑,2006,27.

[3]居阅时,弦外之音一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4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设计;装饰;风格;手法特色;运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is describ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a are analyzed.

Keywords: new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decoration; styl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建筑装修以及城市规划之中,景观的选择与设计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各种景观设计应运而出,为城市的发展平添了一道靓丽的景色,而景观的设计应用和手法也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特别是近几年风行的中式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眷顾,在西式景观风格流行的今天,中式景观更是别有特色,独树一帜,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而“新中式”景观在传承我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前提下,融合了现代造园手法和最新流行趋势,两者巧妙结合,在现代中折射出我国的古典文化美,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现代的发展气息,别有一番韵味,这样的景观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是我国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所在。

1、中国传统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可融合性概述。

中国古代到现代,所有的建筑风格设计与装饰往往围绕着两个因素进行——政治阶级因素与环境气候,在中国古建筑的定位上,就是一大景观,拿故宫博物院来说,其特色就在于方正严谨,以轴线呈两侧均匀排列,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庄重点烟,雄伟庄严。

在色彩的装饰上,往往受环境以及文化的影响,北方皇家园林多黄颜色与红颜色,突出其天子威严与富丽堂皇,而南方景观多以灰、绿和青色为基调,迎合当地湿润的气候,这就是中式景观的特色和元素,往往与一种感觉和精神上的东西相连,表达一种情感和文化气息。

因此,中国古代的很多元素都可以融入到现代景观当中,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像在古建筑中屋檐下的雕砖,门面前的牌匾,照壁中的山水丹青,屋顶青瓦的动物雕像,屋角及山头的鸟兽等等,都是可以纳入景观的元素。

2、新中式景观常用手法概述

大家如果去过苏州园林的话,就会知道现代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以及这种手法带来的效果,苏州园林景观完全是集新中式景观与一体,像我们常说的街景、漏景、框景、障景、佳景等等,都需要设计者根据现实环境进行有效和合理的规划。

根据这些设计理念,融合古代元素于现代当中,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放心,任何手法的运用,都是通过以小见大,达到移步换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让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发现景观之美。

如,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凸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同时又要起到装饰的作用,这种风格景观的设计就要从城市的街道入手,因为街道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也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现文化元素,像在街道或公路的两边利用现代化宣传牌和宣传栏,进行古典文化的文字和图片张贴,来宣传本市的历史发展,另外也可以在街道中央位置采用浮雕和圆雕的方式凸显本区的民族特色艺术品,形成一路风景,像手工艺名品和本土特色的特产,都可以运用街边悬挂的方式来进行装饰,这种景观的内容是中国化的,宣传手法是现代的,一举两得,此外在市中心的交叉路口位置,我们可以树立名人雕像,雕像周围用花草树木进行装饰,这是用于有环岛的路口,这样可以缓解路人的情绪,而且起到文化装点和美化的作用,环岛四周的草木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又可以净化空气,减低温度,这就是将古代景观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

3、新中式景观应用的情况

首先,在公路和街道的两旁,往往都有花草树木的栽种,而且已经有相关景观的布置,常见的有动物的雕像,富有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富有地方特色工艺性装饰等等,除此之外,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独具匠心的规划设计。

例如如果面对一处面积很大的景观,我们就可以考虑借景的方式去勾勒,像长长的石渠,一大片水面或湖面,建筑面积庞大的建筑物等等,就可以在旁边树立富有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雕刻或装饰品,这些景观靠近这些水面或者建筑,形成一幅图画,让路人在不经意间就能看到,这样既展现了城市的现代美,又体现了古典文化之美,这就是借景的灵活运用。

当我们从一个较为狭窄的区域进入到一个较为宽阔区域的时候,首先在视觉上有一个眼界突然开阔的感受,这就是意想不到的作用使然,这种景观的设计在于转瞬的一刹那感觉,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可以运用框景或障景的方式,同时在这种景观当中运用中国古典雕刻或镂花的元素进行装点,采用格子窗和格子门,都可以将中国古典文化带进里面去。我们常用的做法就是将框景恰到风景的转角处,如果是一个直线或者平面,那么就可以运用障景立在正中央,这样无论是转角处还是直行处,都有一番风景出现。

此外,我们最常用的还有夹景和添景,这两种方式就是利用景致本身的特色,去放到其他景物中进行互衬,所不同的是前者采用的是点缀的思路,后者采用的是并列的思路,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在已经有装饰景观的地方运用,或者在其中相互交叉,或者独成一景,目的就是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在这里,中国古典元素的景观设计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大自由度,不必考虑与周围景观的关系,而且元素的相互搭配也更具灵活性。

4、新中式景观的色彩选择

上文提到过,新中式景观中的色彩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与观念选择,这也是中国元素深层次的体现,同时结合与周围景观的色彩的搭配,我们可以进行灵活度运用。

如果用来塑造喜庆的颜色,那么我们传统的色彩就是中国红、琉璃黄和玉脂白,这些颜色是中国古典传统中所特有的,而且根据周围颜色搭配,还可以运用木原色与纯黑色,此外,像大门、长廊、亭台楼榭等处,都可以运用这些色彩来装点。

如果是在墙壁、景观建筑和座椅等位置,临水和空间的装点等,可以运用一些优雅宁静的颜色,比如国槐绿、灰色、青色等深色调的色彩,以此来装饰和渲染。

以上通过各种造园设计常用的手法,融合中国古典元素,将古典文化蕴藏在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当中,突破了西式的羁绊,从满足我国内心的角度出发,去发掘我国古文化的艺术潜质,将其应用在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园林景观当中,让传统的艺术注入到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之中,来营造传统的韵味色彩,稳重而壮观,凝练而唯美,这种富有民族色彩的风格更有一种独特魅力,也是任何一种景观设计所不能比拟的,景观的设计眼光不能一味向西方看齐,而审视自我,有效的拓宽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景观装饰之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新中式景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5-30

[2]陈建为.中外景观-新中式景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45-89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5

水是江南水乡环境的母体,亦是自然景观中的文脉。水的灵性、水的气质、水的形态巧妙,构成了江南古镇的结构线,并成为与周围环境有机贯通的特殊介质。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根基深厚,经济活动繁荣,交通条件便利。特别是江南地区拥有密布的河湖水系,为江南古镇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的重要良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水乡民居,依水而建,小桥街巷沿水延伸,江南丰厚的水源与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水乡生活风情画面。它既是江南水乡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语汇,更是一道完整的江南地方文化景观。

一、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的构成要素

(一)水。江南水乡因水而生,所谓“无水不成吴越,无桥不显水”,可见水是江南水城、水镇、水村、水路、水巷形成的最根本的物质条件。水是江南古镇的灵魂,纵横交错的河道是江南古镇的动脉。水的存在形成了江南独有的水网空间,传承着水乡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没有水就没有水乡文化,因此,水是构成江南水乡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最基本的元素。

(二)桥。江南水乡,河多桥多。桥作为水陆交通联系的纽带,既是主要的水陆通道,又是江南水乡独具魅力的形态要素。桥的平面布局因河道、地势、位置、功能而异,有直的、斜的,形态不拘一格,力求方便实用。桥作为生活的中心,在桥上建庙、建屋、建亭、建廊,使得桥的功能和形式千变万化。家家邻水枕河,户户近桥通舟,江南的桥不仅是古镇的一道别致的美景,更多的时候它承载了江南的历史、江南的风俗以及江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街巷。江南水乡素有“流水周于舍下”“车从门前入,船从后院出”的场景描述。河岸、水景构成江南古村镇建筑景观环境的主体脉络。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水街相依,水路与陆路交织,交通与生活合一,水巷和街巷构成了江南水乡城镇整体空间系统的骨架。街巷与水巷的主要交汇点是各式桥梁,水陆交通的节点多为休闲广场式的重要集聚场所。可见,街巷是江南水乡建筑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民居建筑。江南水乡建筑以其特有的水环境为依托,不仅在建筑本体的结构形制上精美绝仑,而且从多方面显现出清新淡雅的江南韵味。江南地区文化底蕴浓厚、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建筑受封建伦理、儒学传统、风水习俗的影响,在空间布局上尽量发挥地域优势,最大限度地体现天人合一的亲自然营造理念,形成了高低错落、秩序井然的建筑群体风貌,创造出了质朴典雅的独特建筑风格。

1.建筑布局

(1)由单条河道形成的带状古镇,这种城镇一般规模较小,建筑整体布局由一条河道呈线性延展,如江西婺源李坑。(2)由十字形河道形成交叉式星形城镇,规模较前者略大,城镇布局多是四方延展态势,并具有纵横交错的水运交通条件,如南浔。(3)由网状河道形成的团形城镇,此种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平面布局形态,其规模较大,建筑布局也较为丰满完整,多为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人流集中的中心聚集区,如江苏周庄、同里,浙江乌镇、西塘。

2.建筑特点

(1)结构:以传统的硬山式样为主,多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一般中部的构架(正贴)为抬梁式,山面的构架(边贴)为穿斗式。基础采用石材,墙体一般采用空斗墙。(2)高度:建筑层数一般以一两层为主,偶尔也有多层者。(3)色彩:建筑整体风格多为灰白色(无彩色),素有粉墙黛瓦之称,色彩面貌相对朴素淡雅。(4)用材:建筑用材多以地方性优质木材为主,不拘泥于一种选材形式,并有“才分八等”之选材、用材标准。斗拱的用材等级较高,梁柱则次之。建筑主体结构采用木结构,围护结构采用砖石结构。

江南水乡建筑无论从外在的表层形态,还是蕴涵于建筑内部的深层文化,都着力诠释中国传统营造学与古代哲学的高度统一,并蕴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韵味。

二、江南水乡名镇品读

(一)梦境水乡,烟雨西塘

西塘古镇地处江、浙、沪三市交界处,属于浙江嘉兴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就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在唐宋年间就建成大量村落,人们沿河营造房屋,依水聚居生活;南宋时期村落规模基本形成,并逐步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荣;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里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清代中期徽商东进,将徽派建筑文化带到太湖流域,出现许多带有风火墙的建筑,并在民间营造活动中,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形,衍生出了“马头墙”。

西塘素以弄多、街多、廊多而闻名,古镇中最著名的风景线是一道长达千米、造型古朴的廊棚。西塘的廊棚多为沿湖河营建的砖木结构建筑,黛瓦盖顶、青石铺路,木构架结构配以休闲长凳,既可驻足观景又可遮风避雨。连续性的沿河式轴向布局在烟雨中依稀可见,使人心情愉悦。此外,西塘的河埠、高阶沿、观音兜也从不同层面上构成了西塘建筑形制与景观布局的诸多特点。

西塘是儒商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接点,其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才辈出,无论是建筑形态还是水岸景观布局,无一不显现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美丽乡村,生态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山区,东临浙江衢州市,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皖、浙、赣三省交通要地。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婺源因“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婺源,隶属安徽歙州。宋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婺源基本上隶属于安徽徽州。虽然在1949年5月1日以后划归江西至今,但由于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片地区无论是村庄的选址布局还是民间建筑形制,无论是生产生活习惯还是民俗民风,都带有明显的徽派风格特征。

婺源,山清水秀,素有“八分半山一分天,半分水陆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当年徽商营造的村落与壮美的自然景观相交融,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卷,著名的古村落李坑就是婺源乡村的典型代表。婺源的村落布局讲求背山面水,李坑村落的选址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四周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河流两岸粉墙黛瓦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布局有序,形态优美。河上建有石、木、砖各种桥梁数十座,形成了便捷的人流交通路径。另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的景致在其中。秀美的山光水色与古朴的民居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画。李坑村的民居沿村中溪流为主轴线布局,溪流的自然走向与两岸的古建筑混成一体,形成了“沿溪而息、大吉大利”的水岸建筑景观。其古民居形制与其他徽派民居建筑一样,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屋面灰色筒瓦、硬山顶、马头墙,整体色彩以黑白灰为主,体现出古朴淡雅的视觉美感。

(三)生态之源,水韵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黔县西北角。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由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彦济历经二十年建成十三间楼,定名弘村。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名宏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汪氏七十六世祖汪思齐、胡重夫妇率族人挖水圳,引来西溪水,掘月沼,建村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汪氏后人历时三年,于村南掘成20247平方米的南湖,形成了集生活饮水、农田灌溉、防火浣汲、游览赏景于一体的古生态水系景观。

宏村古民居建筑布局堪称徽派民居的精品之作。古镇以月沼为村心,形态雅致的古建筑绕水环峙,建筑与水景构成了虚实得当、形影相随的视觉效果。月沼如明镜,镜中见景、古意盎然、景色别致。宏村的南湖横跨东西,环堤古树,水绕古宅,石桥小径,风荷月影,诗画意浓,可谓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融合。

宏村的建筑与街市更能反映出徽州民居的极致特色,其中承志堂、南湖书院、三立堂亦是建筑中的精品。宏村的古建筑多为两层,偶尔也有三层楼。结构以明三间为主,最大创新设计在于其“廊步三间”的设置。宏村的古建筑尤为重视大门口门楼的营造,古人云:“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因此,“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造就了宏村古建筑各色精美绝伦的建筑门楼。宏村的古巷纵横交错、曲折迷离,幽深狭长的石巷与两侧高耸的马头墙形成了空间尺度上的对比,显现出古巷森严的空间层次感。宏村古建筑中最具特色和神秘感的就是天井,大小天井,通风采光、日易月移、秋霜雨雪,皆得益于“天人合一”之灵气的天井。水枧接雨水,四水归明塘,暗沟排水、通风、采光、理水均达到精致绝美的水平。另外,宏村古建筑的三雕艺术更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奇葩。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悠长的情结、朴实无华的民风,一并诠释出宏村的特定文化内涵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并使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

江南古镇建筑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与其特定的地域性特征相适应的建筑形态,并烙上了深深的历史文化印记。无论是建筑总体布局还是建筑本体形态、细部装饰,无论是水岸景观的营造还是商业街巷的形成,无不体现出江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

结语

江南古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水、桥、民居、街巷构成了江南水乡特色鲜明的水岸建筑文化景观,并以较为完整的纵向连续性,展现出各个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形和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从历史学、营造学、文化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研究,是极具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另外,对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解决好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让传统文化景观在现代社会得到积极的延续,这对人类整体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哈尔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0B043)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秦俭,龚美玲.婺源乡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汪森强.走进老房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4]白毅.风雅西塘[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6

古川町的“云”样式繁多,是匠师们的独特签名。居民能通过对云饰的辨别,判断出作品的创作者,这使得匠师们之间衍生良性竞争,而古川町的房子也越建越好。

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川町居民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借用当地行政组织町公所提供的各类清理工具,自发清理河流。这条河流名为濑户川,流经市区,但因常被排放工业污水与倾倒生活垃圾,形同臭水沟,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1968年,古川町居民响应当地报纸《北飞时报》发起的濑户川鲤鱼的放养活动,由地方团体与人士捐赠的三千条鲤鱼,畅游在逐日清澈的小河里。借由濑户川的清理与保护,居民开始意识到古川町整体景观保护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是可以靠社区力量与创意来大幅改善周遭环境的,而这也正是社区营造最关键的体认。 1.经过清理后的濑户川,成了古川町一抹独特的风景,缠绵的河水似乎在轻语着古川町的历史。2.“飞工匠文化馆”由古川町当地的工匠设计、建设而成的,建筑本身就是飞技艺的最佳范本,展示了数百年的木匠工艺。馆内展示了工匠的工具,也设置了童玩区。3.雪中的古川町街景,排放整齐的器物别致而又有趣。

而最直接的,与居民相关的议题,就是他们生活的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4/5.濑户川的鲤鱼成了大家的爱,吸引了众多游客。而在冬天的时候,居民还会合力将鲤鱼捞起来,集中在特殊保温的水池里过冬。

古川町居民的住宅,是以古法建造而成,所有结构通过榫头衔接,不用钉子辅助,即为著名的“飞工艺”(中国的榫卯工艺)。从木造房屋的造型到出檐、窗户、格栅、斗拱,层次丰富。再者,屋顶的椽头与斗拱的面街面上,会涂上白漆,“白壁土藏”风格明显。另外,在建筑物的出挑木下有被称为“云”的雕刻部分,以白色涂料装饰。云饰纹样是匠师发挥创作的焦点,据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的统计,古川町有云饰169种,355形,是匠师们的独特签名。

这种木构架露明的飞街屋,是居民所认可与热爱的,在社区营造协会与町公所的推动下,1989年古川町获国家补助,建立了“飞工匠文化馆”。古川町素有“工匠的故乡”之称,每130人里即有一位工匠,而在文化馆的建设中,全町160名工匠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参与进来。文化馆建筑本身成了飞技艺的最佳范本,展示数百年的木匠工艺,吸引日本各地建筑师及工匠前去取经。 6.亲鸾圣人像,位于古川町三大寺庙之一的本光寺里。

正是由于对古建筑的热爱及其形制的理所当然化,古川町居民内部形成不成文的“老规矩”――町内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古川町的三座寺庙,建筑物的材料及颜色不标新立异,与相邻的房子一致等等。而正是这种老规矩,维护了古川町的古色香韵,甚至,本地的观光协会以营造古川特色为目标,于1986年创设了“景观设计奖”。

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外来的投资,也导致老规矩的岌岌可危。1992年,古川町车站前的常茂惠旅馆改造,在居民的热烈讨论下,最后旅馆改六层为五层,采外露木构造的外观设计作为折中。而在两年后,一栋更高的旅馆的出现,更是震惊到当地居民,旅馆的建筑设计与古川町建筑风貌完全相悖。老规矩无法阻止外来投资者的突兀设计,于是在居民的讨论中,诞生了“古川町都市景观基本方针”,1996年在该方针的基础上制定了《飞古川故乡景观条例》――规划了“历史性景观地区”、“车站前景形成地区”“田园・农村景观保存地区”等六种地区,特别是对古川的景观核心“历史性景观地区”,制定了建筑物的设计协议基准、补助标准、补助对象标准范例等。“老规矩”的成文化,居民对建筑保护意识的建构及政府部门实质补助、监管计划的多管齐下下,飞街屋得以更好的保存与维护,也让传统飞技艺有更好的发展舞台。

除了对居民住宅风貌的维护与统一,古川町还对房屋进行合理的利用与活化。1995年开幕的“味处古川”餐厅――位工匠文化馆后的印刷厂,原计划改造为停车场,为了避免设在市街中心的停车场招致更多的小车进入,也为了维护整体街区的景观,社区营造协会与町公所共谋对策,由町公所租下该地,兴建成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餐厅,并交由社区营造协会经营,而后协会培训了当地人来经营该餐厅。另外,古川町还建设地下通道代替天桥,节省街区空间,又维护景观,地下通道出入后为两栋完全配合四周环境的传统木造房屋,并整合了步行区、休憩空间、公厕等功能。

古川町对古建筑的维护,对历史街区休闲空间的规划,加上对本町的三大传统祭典――三寺参拜、飞古川祭及神冈祭的文化营造与宣传,让居民逐步产生和凝聚了社区意识,增强了自豪感与认同感,并创造了社区营造的典范,于1993年,荣获“创造明天的日本”协会颁布的“故乡营造大奖”。

飞古川祭

每年4月19、20日的春祭,是古川町居民最大的庆典节日。古川祭有日本三大裸祭之一的起太鼓祭。第一天晚上,一群着上半身的男子抬着大鼓在町内游行,其他男子则手持小鼓涌向城楼,并且相互激烈地挤撞。第二天,人们则会抬着九台“屋台”(形状像房屋的活动平台),在街道上巡游,有的屋台上还会上演儿童歌舞伎、木偶戏等等。

三寺参拜

每年1月15日,外出务工的女孩返乡,会穿着漂亮的和服,沿着濑户川,走向圆光寺、真宗寺和本光寺进行三寺参拜,在濑户川放灯,祈求良缘;还可以看到濑户川边及街道上设置的一千座高两米的“雪蜡烛”,古川町的冬日充满了浪漫与梦幻。